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8集

  我們繼續再往下一則:「不辭勞苦曰拮据,不暇修飾曰鞅掌。」

  「不辭勞苦」,辭就是有辭謝的意思,不會認為勞苦,這個叫拮据。作事艱難辛苦,手跟口共作就叫做拮据。然後「不暇修飾曰鞅掌」,就是勞祿繁忙,沒有空暇去修飾自己的儀容,這個叫做鞅掌。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拮据」。拮据的意思就是指勤做不輟,這個字念作ㄔㄨㄛˋ,輟是停止的意思,輟。《詩經.豳風.鴟鴞》:「予手拮据,予所捋荼」,那個字ㄊㄨˊ,那個「捋」字是採的意思,就是採摘荼菜。「予手拮据」,這個拮据是指一直去做,不辭勞苦叫拮据。這跟我們現在講到的經濟拮据不太一樣,這裡不辭勞苦叫做拮据,就是做事很辛苦,非常認真。好,這個叫做拮据,就很忙,一直不停的去做事,去採摘荼。

  第二個是「鞅掌」。鞅掌就是事務繁多,勞苦失容貌。就是事務非常非常多,忙到沒有時間去打理自己。我小時候在鄉下長大,常會看到我們那邊的婦人很忙,現在的比較沒有了。我媽媽那一代大概平常時間就要打理家裡邊,然後山上還有種花生跟種地瓜的。家裡邊如果後來有小孩,她又要忙家裡邊的事情;然後先生捕魚回來之後,還要再忙著趕快要去整理這些魚貨,很忙。常常看她忙得焦頭爛額的。

  《詩經.小雅.北山》有講道:「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這邊講到,這個「或」是有的,有的是「棲遲偃仰」,偃跟仰,低的,仰頭的,就是指非常的優游自在,沒事做。「或王事鞅掌」,有的是怎麼樣子?為了這些事情,就是國家的一些事情,然後非常非常的忙碌,忙到根本不得養其父母。這邊這首詩主要是大夫刺幽王勞逸不均,有的人就很安逸,沒什麼事,有的人就好忙好忙;有的人就遊逛、休息、安居,有的人忙得做君王的事情,忙到沒有辦法養其父母,沒有辦法照顧父母,這樣的一個情形。那個「或」字,就是有的,有的棲遲偃仰,有的王事鞅掌。所以「鞅掌」的意思是指事務非常非常的多,很辛勞,然後忙到沒辦法把自己的容貌打扮一下、整理一下,所以「不暇修飾」。暇就是空暇的意思。沒有空暇去修飾自己的儀容,這個就叫做鞅掌。

  「手足並行曰匍匐,俯首沉吟曰低徊。」

  我們也會念低徊、徘徊,徘徊、低徊。那說「手足並行」,就是手跟腳一齊著地,然後慢慢的往前爬行,這個就叫做匍匐。「俯首」,俯就是低的意思,首是頭。低頭沉思,戀戀難捨,叫做低徊。「沉吟」,沉吟這個詞應該王偉勇老師有跟大家介紹到,就是作詩的那種樣貌。

  我們看一下第一個「匍匐」,手足伏地爬行叫做匍匐。

  《莊子.秋水》篇裡邊就有講道:「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這邊講到一段故事其實很好笑。莊子做了這樣的一個描繪,說,你沒有聽說過壽陵這邊的一些——這邊「餘子」就是指弱齡未壯之子,「學行於邯鄲」,就跑到邯鄲那個地方去學走路。那為什麼會跑到邯鄲那邊去學走路?他說,他嫌當地人走路的姿勢太難看了,他覺走路那個姿勢好難看;然後說邯鄲這個地方,趙國的首都邯鄲,這個地方走起路來特別帶勁好看,所以就跑到邯鄲那邊去學走路、行走。所以我們看到這個「行」字,閩南語裡邊叫做「走」,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走路。這個走字,其實在古代裡邊用字,它是跑的意思。「學行於邯鄲」,學走路,用我們現在理解的這個走路就是walk。「未得國能」,沒有辦法學得趙國邯鄲這邊走路的樣貌,學不來。走了幾天,就站在後面,然後跟著邯鄲的人這個走路樣子,自己就在後邊學,看他們怎麼樣走,結果還是學不來。「未得國能」,沒有學到邯鄲他們走路的樣子,「又失其故行矣!」也忘記了他以前怎麼走路的。結果怎麼辦?結果「直匍匐而歸」,結果就手腳爬著回去他們的國內。就這樣子,很好玩。

  其實在讀莊子的書裏邊很妙,他常常會用很妙的故事,是真的也好、假的也好,應該滿多是那種寓言式的,讓我們讀了都覺得說實在太可笑。我們只會覺得說,怎麼有可能會這樣?但是當我們讀到這樣的時候,說真的,我們印象非常的深刻,印象很深刻。

  後來,我們就引申也有那種盡力做的意思。

  《詩經.邶風》裡邊的這個古風,裏邊有講道:「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就是指到「凡民」,就是百姓裡邊有喪,家有喪事,「匍匐救之」,意思就是說趕快、趕緊去幫忙,趕緊去幫忙。所以這邊的「匍匐」就不會指手足伏地爬行這樣的情形,引申就變成很趕很趕,趕快跑去,就去幫忙。

  「低徊」就是低頭不前進,低頭不進貌,貌就是樣子。《史記.孔子世家贊》裡邊講道:「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這邊是太史公對孔子的一個讚語。讚語就是我們在寫史書的時候,這些寫史書的人對傳中人物的一個品評。他就講到:「我讀孔氏書的時候」,讀孔子的書的時候,「想見其為人」,真想知道、看到他的為人。那當然不可能了,這個時代已經不同期了。「適魯,觀仲尼廟堂,見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徊留之,不能去。」所以當時候太史公司馬遷他就跑到魯國去。去看仲尼的廟堂,他的廟堂,就是供奉他的。看到當時候的車子,服,衣服,還有那些禮器,還有諸生,這些學生在那邊習禮。讓他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他說:「余低徊留之,不能去。」那是一種很大的感動,看到當時候的孩子,在仲尼廟堂那邊學習禮這種情形,那種是看到一個後進是非常好的情形之下,那是一種很感動的,看到很多優秀人才的那種感覺,是很隨喜的。所以他就「低徊留之,不能去」,就在那邊低頭沉思,戀戀難以離去,這樣的一個情形。

  好,這邊下一個是「明珠投暗,大屈才能;入室操戈,自相殘害。」

  這邊「明珠投暗」,就是把明珠投在暗處,指到的是什麼?大屈才能。這個暗處就是指不OK的地方,就覺得委屈一個人才了。「明珠」就是指大才,有才能的人。「入室操戈」,就是入室,到了屋子裡邊拿著戈,傷了一家的和氣,這叫做「自相殘害」。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註釋裡邊,「明珠投暗」比喻有才能者得不到重視,也比喻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之手。

  這裡邊有一個典故。《史記》裡邊講到〈魯仲連鄒陽傳〉,兩個人合傳的,就是這兩個人合併立一個傳。裡邊就講到這個故事,這段話的來由是當時候漢景帝。漢景帝即位的時候沒有立太子,他的弟弟梁孝王每天都在想望自己哪一天能夠當上皇帝。當時候跟他比較好的臣子,羊勝跟公孫詭,常常祕密的策劃要篡位。當時候梁孝王還有一個非常有才德的門客,就叫做鄒陽,他就勸梁孝王不要惹禍,這樣做會惹禍上身。羊勝跟公孫詭就很害怕,他們兩個人很害怕,就唆使梁孝王把鄒陽給殺掉。後來,鄒陽獄中,在監獄裡邊就寫了一封信給梁孝王,它裡邊引用了很多的事例來說明忠臣蒙受冤屈的這樣一個情形,我們現在引到的明珠投暗就是其中一個。他就講道:「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入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那個字念ㄇㄧㄢˇ)。何則?無因而至前也。」他講道,他說,我曾經聽說「明月之珠」,就是明珠,明月之珠,很亮很棒的這個珠。「夜光之璧」,夜晚裡邊會發亮的那個璧。「以闇投入於道路」,在黑暗的時候把它丟在道路上,這時候大家什麼反應?「人無不按劍相眄者」,每個人就按著劍,古代人常佩戴著劍,就按著劍,互相看了一下,沒有人敢去拿那顆明珠、拿那個璧,不敢去動它。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大家為什麼會碰到,明明是看到明珠發亮在那,為什麼每個人是按著劍,然後斜眼看著它卻不敢去拿?為什麼?因為「無因而至前也」,因為誰也不知道它為什麼要突然出現在面前。後來梁孝王知道它的含義,言下之意就是指,明珠當然就是指鄒陽他比喻自己。我在跟你講這樣的事情,真的是一個提醒你的諫言,你不聽的話真的是會這樣子。OK,這就是明珠投暗,所以大屈才能。

  第二個是「入室操戈」。「入室操戈」就是到他的屋裡邊去,拿他的武器來攻擊他。比喻引用對方的論點來反駁對方。這邊「操」字就是拿。「戈」是古代像矛的武器,它跟矛不一樣的地方是矛直接刺,戈後邊還有一個——這就是尖的地方下面還有一個倒鉤,所以它往後收回來的時候會鉤住肉,就像釣魚的魚餌那樣,還有個突出的地方,這是戈。

  有個典故講到,《後漢書.鄭玄傳》。鄭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我們來看一下:「時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玄乃《發墨守》,《箴膏肓》,《起廢疾》。休見而歎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講,當時候何休他很喜歡《公羊》學,於是著了《公羊墨守》,還有《左氏膏肓》、《穀梁廢疾》。後來,鄭玄就看了他這幾本書之後,就他所談論的這些道理,有些道理鄭玄覺得是不太OK的,於是他就另外再寫了一篇文章,就來針對他所談的這個問題做評論。所以玄乃《發墨守》,針對《墨守》這一篇文章,再來談論他的一個看法;還有《左氏膏肓》這一篇也談論了;然後還有《廢疾》他也寫了一篇。所以當何休看到這三篇之後他就「歎曰」,感嘆說:「康成入吾室」,入吾室,跑到我的屋子裡邊,拿我的矛來攻擊我!意思就是說拿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肓》還有《穀梁廢疾》來攻擊我,這樣的一個意思。後來我們就講到「入室操戈,自相殘殺」,他們都是學這一方面的。

  再往下看下一個。「求教於愚者,是謂問道於盲;枉道以干人,是謂炫玉求售。」

  「求教於愚者」就是跟愚者、愚人請教,這樣好比是什麼?向瞎子問路一樣。向瞎子問路是怎麼樣情形?瞎子有沒有辦法看到路?問他、跟他講我現在要到東門路,他根本不知道方向在哪裡。所以向愚人求教,就好像跟瞎子問路一樣,勢必一無所獲。

  「枉道以干人,是謂炫玉求售」,就是背棄了道義然後來求用。「以干人」就是指希望別人,「枉道」就是不是正道。非用正道的方式然後請託別人,就是透過不好的方式,然後請別人幫忙這樣的意思。這個叫做「炫玉求售」,就好比炫玉,我們說這個東西好炫,就是拿著自己的玉到處去求售,而且他是用不好的一個方式。

  我們再看一下第一個註釋,第一個註釋裡邊。「問道於盲」就是指向瞎子問路,比喻求教於一無所知者,沒有幫助。唐朝韓愈《答陳生書》,裡邊有寫到這麼一段。因為當時候陳生問他求官、做官,快速入仕,就是快速做官的途徑。他說:「足下求速化之術,不於其人,乃以訪愈,是所謂借聽於聾,求道於盲。」這邊順便還講到「借聽於聾」。他講,「足下」,我們有講到,這個之前剛好學到足下,現在後來就引用為就是「你」。你跟我「求速化之術」,就是指能夠快速去當官這樣的方式、方法,這「不於其人」,你應該去找適合的那些人,你問到我簡直是怎麼樣?「借聽於聾」。就是跟他問說:「你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叫做借聽於聾。你跟聾子,耳朵聽不到的人,他問說:「你剛剛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他什麼都聽不到,你問他,他怎麼會知道?所以韓愈的意思就是說,我什麼都不知道,我就像那個聾子一樣,我怎麼告訴你?還有「求道於盲」,你問我怎麼走,我是一個盲人,我根本不知道,我哪曉得?這樣的意思。這時候韓愈就把自己比喻是那個聾子、是那個盲者,這樣的意思。

  第二「炫玉求售」,炫玉求售的意思就是比喻自誇其才以求任用或信任。

  在《論語.子罕》篇裡邊有這麼一段滿精彩的,孔子跟他的學生的一個對話:「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我們先講前面一段,《論語》這一段。子貢就問他的老師說:「有美玉於斯」,有一塊美玉在這,這個斯就是這兒的意思,有一塊美玉在這裡。「韞匵而藏諸?」韞就是把它收藏起來的意思,你把它收藏在盒子裡面。這個匵字跟我們後來寫上一個木字邊的櫝的意思一樣。木字邊,然後再一個讀書的讀右邊那個字。是要把它收藏在盒子裡面,還是「求善賈而沽諸?」「諸」是之於,「藏諸」就是藏之於在這個地方。把這個美玉藏在這個木盒子裡邊,還是找一個好的商人把它給賣了?這個「沽」是賣的意思,把它賣了。這時候孔子就說:「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賈者也。」他就講,賣了吧,賣了吧,我等待那個賈。「賈」是善賈,子貢特別講求善賈而賣,不是隨便找人賣的。這邊我們也看到,這個美玉指的就是孔子。孔子他的思想就是所學要運用在治理天下,希望對國家社會是有幫助的。所以他講沽之哉,沽之哉,把它賣了吧,把它賣了吧,我待賈者也,我就是在等待善賈、好商人來出個好價。

  「范氏曰」,有人講道:「君子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仕之待禮,猶玉之待沽也。若伊尹之耕於野,伯夷、太公之居於海濱,世無成湯、文王,則終焉而已。不枉道以從人,銜玉而求售也。」這邊講到就對孔子的這段話做進一步的解說,「君子未嘗不欲仕也」,君子未嘗不想去當官,但是這個當官,他們是要把自己的所學能夠貢獻給國家社會,但是「又惡不由其道」,但是他們又很討厭,「不由其道」就是說,不是經過正途去任用,不是現在我們所謂的走後門,不是這樣,很討厭不由其道,而是要由其道去當官,是這樣。「仕之待禮」,仕對於這個禮是「猶玉之待沽也」,就像玉之待沽,它是需要有一個善賈,讀書人也是需要有人能夠識貨,然後去請他出來任官,就像玉也是等待著,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善賈、好的商人來買它,然後把自己給賣出去,這樣的意思。

  他就講到歷史的一個故事,他說「若伊尹之耕於野」,伊尹當時候他是奴隸,陪嫁到商湯,商湯那個地方,為商湯的廚師。當他還沒有到商湯這邊來的時候,他是居住在伊水這個地方。「伊」是他的氏,「尹」是丞相的意思。他擔任商湯的廚師,但是伊尹一直有很大的抱負,想要進言給商湯,還好就是因為有——「成湯」就是商湯,能夠去任用他,所以他就能夠發揮他的才能。要不然他之前——耕於野意思就是當農夫。「伯夷、太公之居於海濱」,伯夷就是那個伯夷、叔齊,「伯夷」是春秋時代裡邊孤竹國,伯夷、叔齊,伯夷原來是孤竹國的一個,應該要接掌他父親職位的人,但是他父親另外私底下給他的弟弟叔齊。伯夷後來他父親死了之後,他的弟弟叔齊覺得本來就是要讓長子接承這個位置,伯夷他也很孝順,他說:「爸爸就是這樣交代下來的,由你來接掌。」結果後來兩個人都非常的好,兩個人都逃走。後來他們就聽說文王,周文王很有德行,所以也都去依靠他們。後來有一個故事,就是文王過世之後,周武王就去伐紂,商紂,伐紂,伯夷、叔齊就覺得這樣是不太OK,他就說他們這樣不孝,他覺得不應該去伐紂,於是半途就拉住了他的車子,王的侍衛就要去殺他們。後來姜太公就跟他止住說:「這兩個人是賢德之人,莫殺。」這個姜太公,大家都知道姜太公跟文王的一段故事。太公叫太公望,他就講到碰到文王之後,文王跟他討教了治理國家的一些事情。然後太公就講:「我望汝久矣。」所以後來太公也叫做太公望。他們住的地方都是在靠海邊的地方,所以如果沒有文王,他們也沒有辦法去展現他們的才德。所以這邊這一句:「若伊尹之耕於野,伯夷、太公之居於海濱,世無成湯、文王,則終焉而已。」沒有遇到這兩個,成湯跟文王就是所謂的善賈,就是好的商人,伊尹、伯夷跟太公就是好玉、美玉,如果沒有碰到這樣的一個好的能夠重用他們,那他們也只是這樣終焉而已,就這樣過一生而已。但是君子是不枉道求人的,「不枉道以從人,銜玉而求售也」,他不會走不好不正的道,「枉道」就是歪曲的道路,不走歪曲的路,然後去要求別人來;銜玉以求售,我們這邊也寫成炫玉以求售,寫成銜的話就是含著玉,含著玉到處去央人說:「你們來買呀、來買呀!」不是這樣子的。所以後來我們說枉道以干人叫做炫玉求售,君子是不炫玉求售的,他是不枉道的,任是由道而任,不是枉道而任。

  我們再往下看。下一個是「智謀之士,所見略同;仁人之言,其利甚溥。」後面那個字念作ㄆㄨˇ。

  「智謀之士」就是有智慧、有謀略的這些人,「所見略同」;「仁人之言」就是仁德的人他們所說的話,就能夠「其利甚溥」,「溥」是有普遍的意思,就是把它散播出來,很廣大。

  第一個我們先看到第一句。「智謀之士,所見略同。」這邊《三國志》裡邊有記載這麼一段,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周瑜上孫權書云」,就是周瑜上孫權,因為孫權是他的主子,所以要用上。周瑜就寫了一封書信給孫權,就跟他講:「劉備非久屈於人下者,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所以我們後來常講這個人很厲害,現在雖然還默默無名,但是一看他就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所以我們就會講:「此人非池中之物」,就是指哪一天他遇到機會之後,就能夠飛黃騰達,這樣的意思,不會久屈在池中。這邊講到的是劉備,劉備不是久屈居在人下的。「恐蛟龍」,這個蛟龍就是指劉備,做了一個譬喻。「恐蛟龍得雲雨」,就是蛟龍原來是在水池裡邊,但是有雲雨之後,他就能飛上天,所以終非池中物也。常讀中國的文言文,其實很美,很精簡有力。讀現代散文,它要講敘述很多。這都很簡潔扼要,從上下文你就知道譬喻的那種美。「備聞之」,劉備聽到這一句話之後就說,「曰:『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就是說有智慧、有謀略的人,大家的看法都一樣的,就是指他所談到的這一句話其實都很厲害。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註釋。第二個是「仁人之言,其利甚溥。」這個仁人就是指有仁慈的人、有仁德的人,所說的話,一句話,帶給人們的利益也非常廣大的。這讓我想到《了凡四訓》裡邊有講到,他後來要行善,一直都好像當了官沒有什麼時間,後來在夢中就夢到有人來告訴他說,他因為減少了這個地方的稅——就是納稅,人民已經很苦了,還要繳那麼多稅,於是希望上面的人能夠少收一些,這樣子就利益了很多人。

  在《左傳.昭公三年》裡邊記載,還有《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裡邊,都同樣記載到這件事情。當時候「景公欲更晏子之宅」,就是齊景公想要幫晏子,就是晏嬰,當時候晏嬰是齊景公身邊很重要的一個人物,大臣。他就跟他講說:「子之宅近市,湫隘」,那兩個字叫ㄐㄧㄠˇㄞˋ,「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他的意思說,「子」,子就是你,你住的屋子太靠近市場了,「近市」,太靠近市場了。「湫隘囂塵」,湫隘就是指地方,居住的地方又低濕又狹小,又濕又小的意思,住在靠近市場又濕又小的地方,然後還有囂塵,吵得要命,「囂塵」,很吵。「不可以居」,就是不要居住在這兒了,「請更諸爽塏者」,我幫你改一下,改建一下,換到另外一個地方,這個比較高燥的地方,「爽塏」就是比較高一點、比較乾一點的,比較高、比較乾燥一點的地方。這時候「晏子辭曰」,晏子就跟景公講,不用了,不用,他說:「君之先君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君之先君」就是,君這邊指到就是晏子講他自己,他就說自己的先君,就是指他的祖先,我的祖先「容焉」,就是指到他們的所做非常的好,「臣不足以嗣之」,我沒有辦法去繼承他,嗣就是繼承,就是指他們都已經做得很好,他們可以住,我也沒有比他們好,「於臣侈矣」,對我來講,住這樣已經太奢侈了。他的意思就是這樣,我住在這邊已經太奢侈了。而且,晏子一直很機智,講話也非常的得體,常常能夠不用很嚴厲的詞語,但是他就會把那個誘導過來。

  講到這個,我就突然想到他還有另外一則。有另外一個臣子講話,諫官非常的直,因為景公又很喜歡喝酒,有一次喝了七天七夜還在喝,然後他另外一個臣子講:「你不要喝了,你如果還繼續喝不止的話,那就讓臣子死。」景公聽他這樣講,不喝也不是。我聽你的話就是顏面不住,我還聽你的話?我不聽你的話繼續喝,我不就要把你宰了,我也不想宰你。這時候晏子機智反應非常夠,他就跟他講:「還好你現在碰到的是一個英明的君王,要不然你早就死了。」好,這句一講出來,是不是幫景公找了下台階?他就不會殺他了,就是這樣。然後景公聽了也哈哈大笑。這就是真的很聰明。他說:「還好你碰到的是一個英明的君王,要不然你早就被殺了,還講這種話。」他講了這樣的話,齊景公哪敢再殺他了,就不敢了。

  然後他就藉由這樣,景公跟他講要幫他改房子的事情,然後就順便他就引導,讓景公去思索這樣的問題。他就說,除了我自己的德行都趕不上我的祖先之外,我覺得我住在這邊已經實在太夠了。而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里旅?」意思就是說,我住靠近市場這個地方,朝夕得所求,這個早晚要什麼東西都非常的方便,我要買什麼、要做什麼都方便得很,怎麼好意思還要去換個地方?在這個地方很好的。然後景公就笑著說:「子近市,識貴賤乎?」他就想說,你既然這麼講的話,你既然靠近這個市場,你知道什麼東西的貴跟賤嗎?就是哪一些東西是貴的,哪一些東西是便宜的?這時候晏子就回答他說,對曰:「既竊利之,敢不識乎?」他說——這個「竊」就是私下,這個竊常常會講到就是......我們在講到自己的時候是很謙虛的。「竊利之」,我住在這個地方,獲得了這樣多的利益,我哪敢不認識它?不識乎,識就是認識、知道的意思。他問他說知道不知道貴賤,他說,我在這邊獲得這麼多的便利,這事我哪敢不知道?這樣的意思。「公曰」,景公就問他說,那什麼東西比較貴?什麼東西比較賤?這時候,「是時也」,就那時候,應該是這時候,是當時候,晏子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公繁於刑」,齊景公繁於刑,就是刑罰非常的多,「有鬻踊者」,「有鬻踊者」是指什麼意思?那個刑是怎麼樣?把腳後跟給砍斷,砍斷腳後跟。叫踊,那個踊,踊的意思就是把腳後跟,那個刑罰,有一個這樣的刑罰,把腳後跟斬斷,然後製成的鞋子。因為腳後跟砍斷之後不良於行,必須要特製一個鞋子,這個就叫做踊。當時候就有賣踊的情形,所以他就——「故對曰」,於是他就回答他說:「踊貴而履賤。」他就說賣假腳的這個很貴,反而鞋子,那個履就是鞋子,鞋子很便宜。「公愀然改容」,突然聽他這麼一講,他就知道了,然後就臉馬上變顏色了,臉就改容了。「公為是省於刑」,於是齊景公就不敢再這麼囂張,一直動不動就砍人家的腳後跟這樣子的刑罰。

  所以「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省」就是減少的意思,就是這樣子這麼一句話。「君子曰」,後來大家就講,稱讚他說,「仁人之言」,仁德之人這樣的一句話,你看他講這樣的一句話,百姓就獲得了很大的利益。晏子這麼樣的一句話,齊侯,就是景公就把這個刑罰給收斂住了。

  這邊後面還有加一句《詩經》裡邊講的:「『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其是之謂乎!」就印證《詩經》裡邊有講這麼樣的一句話,「君子如祉」,「祉」就是做很多好事情的意思,行善的意思。能夠馬上的去行善,看到事情趕快的去處理好,「亂庶遄已」,就是這些亂,禍亂就會很快的,庶是差不多,就會很快停止了。就這一段裡邊談到的。

  讀到這些古人的行誼的時候,我們真的是,連我們太史公都會發出這樣的浩歎:「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假使令晏子現在還在,讓我為他執鞭駕車我都覺得非常開心了。」就是這樣子。所以真的仁德之士,這麼樣久遠的時間,到我們現在讀到這個,我們都覺得真的是很感動的。

  砍腳後跟叫「刖足」。上面這邊有刖足,一個月亮的月,然後刀子把腳後跟砍了。這個就沒辦法走路了,「一足而躍前」,就只好一腳往前跳,所以叫足,再加一個甬,「踊」,往前跳。這邊看到順便跟大家補充一下。

  我們再看一下「班門弄斧,不知分量」,「班門弄斧」我們現在滿常用的,在行家面前最好嘴巴閉上。「班門弄斧,不知分量;岑樓齊末,不識高卑。」「班門弄斧」就是說明無自知的人在行家面前賣弄,叫不知分量,不知道自己多重的意思。「岑樓齊末」,「岑」是高的意思,岑樓,高樓上邊要求「末」是齊的,這個叫不識高卑。

  我們來看一下註釋一這個地方,「班門弄斧」就是在魯班門前,「班」就是魯班,春秋末,下邊有他簡要的個人生平。在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叫不自量力。魯班,西元前五O七到西元前四四四年,是春秋末年時候著名的一個工匠,被後代尊稱為中國工匠祖師。相傳他當年發明了雲梯攻城,這些東西相傳是他發明的;還有滑翔機,可以使人在空中掠過城牆,厲害;還有據說中國的鋸子、還有墨斗。墨斗閩南語叫bak-táu,就是在量直線的時候,有個圓弧的,然後裡邊有墨汁,有的用黑色,有的用紅色,大概最常見的是這兩種顏色,裡邊有線,要量線就拉出來兩邊定,彈一下,直線就很直了,聽說這個東西也是他發明的;還有鉤強,鉤強就是水戰裡邊的一個兵器,看資料說大概描寫類似,說這種東西就是後來引申為拔河的這個東西,那是在水戰裡邊的兵器,他說,前面有一個鉤,敵人要逃走的時候,他們就拉著把他拖回來;還有曲尺,就是彎尺的意思;像古代大門門扇裡邊,大門扇邊有一個裝飾用及敲門的鋪首,這是專有名詞,「鋪首」,也是魯班發明的。鋪首是什麼?就兩片門,我們古代是木門,木門關起來的時候,不是有兩個環扣嗎?環扣下邊是不是有鐵環?那個鐵環也是有作用,你要去人家家裡邊,用環扣敲一下門,敲門這樣子,那個叫鋪首,用來裝飾、用來敲門用的,下面有吊一個環勾,這也是魯班發明。後來我們中國在庭院,這種家裡邊如果比較有錢一點,鋪首是很講究的,變成很漂亮的圖案。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岑樓齊末」,就是只比較末端。只有比較末端的話,方寸的木頭也可以高過高樓。比喻不從本著手,而無法認清事實,形容不知高低的意思。「岑樓」就是高尖的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講道,你沒有比較基礎,然後隨便兩樣東西把它放做比較。

  這個典故來自於,我們來看一下,《孟子.告子下》裡邊講道:「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意思是說,你不去找出那個本,而找那個末,齊那個末端。譬如說我們現在都要這麼高,東西你也不找說——就說一棟大樓好了,一棟大樓這麼高,那到底大樓高還是一塊木頭高,你們覺得呢?哪個高?哪個高?你說大樓高,那我拿一塊木頭把它疊上去,木頭比較高,對不對?就是這樣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

  這個典故前面還有一段文字。就是有一次他的學生叫做屋廬子,屋子的屋,房子那個廬字那個意思,屋廬子,他的學生。有一次就有人就問他說:「禮跟食物哪個重要?」屋廬子就說:「禮重要。」那人又問他說:「那娶妻跟禮哪一個重要?」屋廬子就回答說:「禮比較重要。」結果那個人很白目,然後繼續又問他,跟他講:「他說如果非要按禮節才能夠吃得到東西,那就餓死了;不按照禮節來吃東西,就可以吃得到東西。如果非要按照迎親的禮來娶太太,那就娶不到太太;如果你不按照迎親的禮來娶太太,就可以娶到太太。然後他就,那怎麼辦?」於是他隔天就跑去找他老師孟子了,孟子就說,一聽就知道這個人詭辯。老師就跟他講:「那你說,古代那個穿的衣服不是會有一個環鉤嗎?鐵鉤,他說,那你說,人家都講金屬比較重,羽毛比較輕,對吧?那我請問你,一個鉤環比較重,還是一卡車的羽毛比較重,哪個比較重?」就是這樣子,那個不能比較的東西嘛。好,所以他就很妙,孟子就跟他的學生這樣講完之後,他說:「你去問他,如果把他哥哥的手臂折下來才可以吃到東西,是要把他哥哥手臂把它折下來,還是不吃東西?」你就這樣子去問他。孟子就跟他的學生講到這一段:「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就是指這樣,你必須要弄清楚那個尊卑,就是本要弄清楚,兩個不一樣的東西,是沒有辦法做比較的。所以我們以後就是——常常其實會又日常生活當中,也會碰到這樣的一個情形,尤其我在教育界裡邊,學生有時候會想硬拗。你就必須要讓他很清楚的,這個理在那邊,就要跟他講。基礎你必須事先要了解,兩個同質的東西才可以比較,不同質的東西是不能比較的。

  所以這邊「岑樓齊末」是不識高卑,不知道事物的高低的根本是這樣子。所以你看這高尖的樓比較高,還是一塊木頭比較高?你不從基礎做比較,我直接把那塊木頭就疊在那個尖端上,這一塊木頭就比那個高樓還高,這樣的意思。

  那我們再看一下「勢延莫遏,比之滋蔓難圖;包藏禍心,謂其人心叵測。」

  這個詞彙我們應該現在也還滿常用的,就是「勢延莫遏」。那個遏就是制止的意思。這個勢一直延燒的,沒有辦法停止、遏止,就好比什麼樣子?「滋蔓難圖」。滋蔓,那個蔓就是蔓草,藤蔓。那個藤蔓真的是很厲害,如果你們有到郊外去去看到,那個大樹的上面盤了好多,它長得特快。就好比滋生的蔓草很難剪除,難圖。這個「圖」是什麼意思?有所作為,有所作為叫圖。滋蔓就是這種滋生、蔓長出去的,這一些很難剪除。

  「包藏禍心」,包藏禍心這個意思就是,外面看起來非常的善良,但是你胸中很險惡的,這個叫做人心叵測。

  那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滋蔓難圖」,本指野草滋生,難以消除,後以比喻勢力擴大,然後才要再消滅它那就很難了。

  第二個,「包藏禍心」,就心懷著害人的惡意。「包藏」,內心懷著害人的心,「禍心」就是害人的心。

  第三個,「人心叵測」,叵測就是人的心地不可探測。「叵」字是否定詞「不」,人心不測的意思,人心叵測就是人心不測,指人的心地不可測探,形容人非常的險惡。

  我們再往下看:「道旁作舍,議論多而難成;一國三公,權柄分而靡適。」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道旁作舍」,就是在路旁建造房子,「議論多而難成」。這個比喻也很好玩,你在道路旁蓋房子,那經過的人就說:「這個蓋這樣子不好,這個蓋那樣子不好。」議論的人很多,那事情就很難成功了,這樣子的意思。所以後來我們講到「作舍道旁」或「道旁作舍」,就是比喻眾說紛紜,事情難成的意思。

  我們看到第一個註釋,看到那個引文的地方。漢代有句諺語,這句就是來自漢代的這個諺語、俗諺:「在道路旁修房子,三年不成。」那為什麼三年會不成呢?議論的人太多。意思就是說給意見的人太多了,意見太多反而辦不了事。其實很多做事情,什麼方法都可以達成,人們常常都會覺得自己是最好的,方法是最好的,其實到後來都很難辦成。其實就聽一個人的怎麼做,把它做完就好了;聽那麼多人,反而做不了,就是這樣。所以君王太軟弱也做不了事情,當然也不能剛愎自用,所以中國人常在講做事做人的那一種哲學。

  我們再繼續看一下。第二個「一國三公」。一個很有智慧的臣子的一段話。在《左傳.僖公五年》記載春秋時候,晉獻公命士蒍,叫蒍,「為公子重耳築蒲」,幫公子重耳在蒲這個地方蓋城,然後「夷吾築屈城」,幫夷吾也蓋了一個城。這時候士蒍覺得實在是——他就「敬守君命」,晉獻公要他去蓋,命他要去蓋這個,幫他們兩個人築城,他就去做,但是他非常聰明,他說:「但為免除後患,只得草率完工。」大家讀到這邊知道意思嗎?還不知道。給公子重耳蓋了這麼樣的城堡,城堡是做什麼用的?給夷吾也蓋了一個城堡。我們中國不是常常會有自己的小孩子——兄弟之間的殘殺,然後爭奪帝位,臣子也會起來反叛?你給他那麼厚重的城,那麼堅固的城堡。我們城堡是做什麼?固守之用。你看士蒍很聰明,他就草草隨便把它蓋完,就是蓋得不至於堅固的意思。但是完工之後就賦詩,他就寫了一首詩,賦詩說:「孤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你給他們兩個也蓋了,不是跟你一樣的地位了嗎?這樣的意思。「孤裘尨茸」,尨茸就是雜亂紛多,孤裘,裘是皮衣,孤是單一。他以這個做為譬喻,你看這麼多孤裘尨茸,卻外邊的東西、雜亂的東西那麼多;一國裡邊有三公,一個國家裡邊有三個主事的人,「吾誰適從」,我要聽誰的話?適從就是指跟從誰、聽誰的話。後來就比喻說政令出於多門,事權不統一,使人無所適從。

  後邊是順便介紹公侯伯子男,我們中國的一個爵位。《禮記.王制》有講道:「王者之制祿爵」,有分公、侯、伯、子、男五爵,五等。這個倒是跟這段故事是不一樣的。

  我們再看一下。下一個是「遇合奇緣,曰三生有幸;事多逆境,曰一事無成。」

  「遇合奇緣,曰三生有幸」,就是會合有奇緣,叫做三生有幸。這個有典故,很好玩。「事多逆境」,就是事情,辦事跟本意,逆境就是跟自己不和,叫做相違,叫「一事無成」。事多逆境,叫一事無成。「逆」就不是順,「逆」我們昨天也有讀到。

  「三生有幸」,這是佛教裡邊講到的「三世修來的福分」。我們常說三生有幸才碰到您。今多用以謙稱榮幸之至,很榮幸,榮幸之至。三生指前生、今生、來生。

  有一個很可愛的典故,來自於宋朝蘇東坡有記載到僧。有一個出家師父叫圓澤——有一個《僧圓澤傳》,就是為圓澤所寫的傳。裡邊就有記載到這麼一段:「三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這一段話要先跟大家介紹一下,就是杭州西湖裡邊有個三生石,這裡邊典故來自於唐朝。有一個隱士叫李源,住在慧林寺,他跟慧林寺裡邊的住持圓澤兩個感情很好,互為知音。有一次他們兩個要出遊,想到出去走走,要到哪個地方去。李源要走水路,圓澤要走山路。李源說走這一條好了,他只好順著他。順著他的時候,就在水路上碰到了一個婦人,懷孕三年了。然後他就講,他就跟他講,跟李源講:「我當時候要走山路,就是因為水路會碰到這個婦人,這個婦人懷孕三年了,其實我必須要當她的小孩。」李源聽他這麼講,「真有其事?」他說:「真的,我跟你講,三天過後你再到她們家去找我,那個小孩就是我,我會對你笑一下,那個就是我。」李源就想真的還是假的?但是在那天晚上圓澤他就圓寂了。怎麼真的那天晚上就圓寂了。李源就在三天過後就找到那個婦人家,去,就看到一個小男孩,就看到那個小男孩對他笑。圓澤還有告訴李源說:「十三年後,我會在西湖畔那邊有一塊三生石,在那邊等你。」結果十三年後李源也如約,十三年後記得到三生石就去那邊,果真看到一個牧童,然後對他吟起了這首詩:「三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一事無成」。一事無成就感嘆在事業功名上沒有任何成就。唐朝白居易他有一個《除夜寄微之》,他的好朋友袁微之。詩裡邊就這麼樣講:「鬢毛不覺白毿毿」,那個字,毿毿。我們看一下,左聲右形,左邊是參,右邊是毛,就知道毿是什麼意思?細毛。「鬢毛不覺白毿毿,一事無成百不堪」,「堪」是忍受的意思,不堪就是無法忍受,就是指一事無成,什麼都沒有做好,真是情何以堪。一事無成,這我們現在也滿常用的,滿多的,現在常常會也變成一個謙詞,常常會說我現在一事無成。

  我們再看一下下一個:「酒色是耽,如以雙斧伐孤樹;才力不及,如以寸膠理黃河。」

  「酒色是耽」,「耽」是沉湎在裡邊的意思。酒跟色,如果沉湎在裡面,就好像,「如以雙斧」,就好像,「如」是好像,好像拿著雙斧,兩把利斧砍一棵樹,「孤樹」就是一棵樹,沒有不毀壞的。這個譬喻指到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沉溺於酒色裡邊,那實在是會一事無成。

  我們再看一下,「才力不及,如以寸膠理黃河」,好像用寸膠要把黃河——我們知道黃河非常的渾濁,要把它理清,實在是怎麼有可能?所以才力不及,就好像拿著寸膠要把黃河給理清。

  我們看到註釋,第一個是「耽」,耽是沉溺。

  第二個才是「才力不及,如以寸膠理黃河」,剛剛有跟大家介紹到,才力不足,就好像取一寸的膠想要去治理黃河的水。

  葛洪《抱朴子》裡邊講道:「寸膠不能理黃河之濁,尺水不能卻蕭邱之火。」這兩句可以一併讀,意思都一樣,就是指才力不及。就好像寸膠沒有辦法去——拿一寸的膠,怎麼可能去把黃河的水,渾濁的水全部把它弄清、把它理清,黏清、黏起來?不可能。「尺水」,很少的水,想要把蕭邱的火熄滅,那也不可能。「蕭邱」也是一個地名,黃河對蕭邱。都是指到就是才力不足,才力不足你是很難有所作為的,這樣的意思。我們後來也有一句話叫「蚍蜉撼大樹」。蚍蜉,小螞蟻,它要搖動一棵大樹,你說可能嗎?不可能。讀到中國這些都覺得很好玩、很經典,也很傳神、很有趣。

  我們再往下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此魏徵之對太宗;『眾怒難犯,專欲難成』,此子產之諷子孔」。

  這句話就講到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樣的一句話是魏徵曾經告訴唐太宗的;「眾怒難犯,專欲難成」,這是鄭子產諷刺、告誡子孔的一句話。

  我們直接看到註釋這個地方。「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就是多方的去聽取意見,才能夠明辨是非;如果單單的去聽信某一個人的話,那麼就會愚昧不明。意思就是說,你在聽話的時候不能只有單聽一個人的話,尤其君王不能偏愛臣子。譬如說喜歡這個臣子,然後他講什麼話就對,這樣子,你這樣就會愚昧不明。

  這句話其實在《管子》裡邊就有講到:「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別而聽之」,別就是分別的意思,別而聽之就是只有聽他的,別開來只聽他的,那你就會愚,「愚」就是不明事理。你「合而聽之則聖」,你能夠合著,就是採納眾人之說,然後去聽取,這個則聖。一個愚跟一個聖做對比,別而聽之那就變成愚,合而聽之就變成聖,就這樣子。

  《唐史》裡邊就記載到唐太宗問魏徵說:「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人主怎麼樣做才能夠明?怎麼樣做就會暗?魏徵就把這句話告訴他:「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就這樣。「兼」就是合,跟管子講的這句話,兼就是合的意思,就是能夠採納眾言。「偏聽」就是別而聽之,就是別聽,分別,「別」字就是分別的意思,偏聽則暗。

  第二個「眾怒難犯」。這邊講到鄭國子孔當政的時候,曾發布一項命令要大臣去做,然後大臣就全體反對他,這時候子孔就要殺掉反對的人。子產就告訴他說:「眾怒難犯,專欲難成。」「眾怒」就是指那些大臣在反對,你不要去抵抗他,眾怒難犯,你不要去侵犯這些眾怒,你要正視它。「專欲難成」,你如果不聽的話,要把他們反對的人全部砍掉、砍死,你專欲,你也難以把事情辦成。就是你憑自己的,想要以一己之心想要做事情,你是不可能做成功的。之後勸子孔要收回成命,後來子孔也聽話了,就把成命在倉門外就把它給燒了。

  下一個:「欲逞所長,不覺心煩技癢;絕無所好,等於槁木死灰。」

  「欲逞所長」就是,「逞」就是逞強的意思,展現,你會很想展現自己的所長,就是自己擅長的地方。「不覺心煩技癢」,就是一有機會就想要表現自己的才能,「不覺」,就不由自主的心煩、就會煩躁。因為你一直會很想,譬如說別人在談到什麼,你就會很想要表現一下、講一下,就會心煩技癢,起來秀一下。

  「絕無所好,等於槁木死灰」,絕無所好,絕就是完全沒有,完全沒有所喜歡的,這種人也是很麻煩,叫做槁木死灰。

  我們直接看到這個註釋的地方。「心煩技癢」,後來就形容擅長及愛好某種技藝,一遇到機會就急於表現的那種情態。「煩」就是煩燥,心裡邊就會煩燥起來。「技癢」就想要表現,癢癢的。

  第二個「槁木死灰」,已經乾枯的樹木和火滅後的冷灰,這個叫槁木死灰。「槁木」就是指乾枯掉的樹木,「死灰」就是火已經滅了的冷灰。這代表的是什麼?就是比喻心情極端的消沉,對一切事情都無動於衷了,沒有感覺、沒有喜好,這種也很可怕。

  《莊子》裡邊曾經講到這麼一句話:「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這邊形跟心作對比,「形」是外形,就是身;「心」是內在,就是身心這樣。形固就好像什麼?槁木,枯槁在那邊;心固了,就好像死灰一樣。

  時間到了,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學習到這。謝謝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