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7集

  我們在今天的學習之前,我們一樣,我們從前面最前頭的地方再把它念過一遍,這樣會比較熟悉。我們一起來,卷三人事,《大學》:

  學生:「《大學》首重明親,小子先嫻應對。修容固宜合度,出言尤貴有章。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小。閣下、足下,乃稱人之詞;不佞、鯫生,皆自謙之語。恕罪曰寬宥,惶恐曰主臣。會狀、春元,舉人之稱不一;貤封、碩望,仕隱之譽多殊。大掾史贊美吏員;大柱石尊崇官宦。賀入泮曰雲程發軔,賀新冠曰元服加榮。仕途榮歸,謂之錦旋;經商獲財,謂之稇載。送禮曰獻芹,辭饋曰反璧。謝人饋贈曰厚貺,自謙禮薄曰菲儀。餞行之禮,謂之贐儀;拜見之資,謂之贄敬。賀壽曰祝敬,弔喪曰奠儀。接風曰洗塵,送行曰祖道。犒勞僕夫,謂之旌使;開筵演劇,謂之俳優。答人寄書曰辱承華翰;謝人致問曰多蒙寄聲。索人回信曰早賜玉音,謝人許物曰已蒙金諾。具名帖曰投刺,啟書函曰開緘。思念之久曰素切瞻韓,想望之殷曰夙懷慕藺。相與未深,才有半面之識;不期而遇,實乃邂逅之緣。登龍門謂參名士,瞻山斗謂仰高賢。思慕則一日三秋,不遇則渴塵萬斛。暌違已久,未免鄙吝復萌;來往無憑,有似飄萍靡定。虞帝慕聖,見堯於羹,見堯於牆;顏子從師,孔趨亦趨,孔步亦步。曾經晤語,曰向獲承顏接辭;謝人指教,曰幸蒙耳提面命。吹噓乃資其汲引,包荒是冀其涵容。求人薦引曰幸為先容,求人改文曰懇賜郢斲。借重鼎言是邀人議事,乞移玉趾乃浼人親行。多蒙推轂,謝人引進之辭;望為領袖,託人倡首之說。鄉評推為月旦,良友穆若金蘭。逢人說項,志在表揚;名下無虛,方能好古。黨惡為非曰朋奸,盡財以博曰孤注。徒了事曰但求塞責,戒明察曰不必苛求。方命是逆人之言,執拗是任己之性。曰覬覦,曰睥睨,總謂私心窺探;曰倥傯,曰旁午,皆言人事紛紜。小過必察,比之吹毛求疵;乘患相攻,甚於落井下石。欲心難厭如溪壑,財物易去如漏卮。頓開茅塞,是感人之教益;深蒙藥石,是謝人之箴規。清修、芳躅,皆懿行之可師;確論、美談,悉嘉言之可頌。謹飭謂之緘默,息怒謂之霽威。包公寡色笑,人比黃河之清;阮子鮮許可,誰蒙青眼之顧。仇深曰切齒,交好曰知心。大笑曰解頤,微笑曰莞爾。」

  老師:好,謝謝各位。我們就今天再繼續往下看:「撫掌則聞言絕倒,掩口則對客胡盧。向隅則一人獨悲,哄堂則三院皆笑。」

  第一句的部分,「撫掌則聞言絕倒」,這句的意思,「撫掌」就是拍手,撫著掌笑著前仰後傾的,這個就叫做「聞言絕倒」;「掩口則對客胡盧」,就是掩住了口忍不住笑,這個叫做對客胡盧。下一句,「向隅則一人獨悲,哄堂則三院皆笑」,向隅就是指一個人獨抱悲傷,哄堂就是指三院所有的人同時大笑。為什麼會叫做「三院皆笑」?它有它的典故在。

  我們先看一下註釋第一條這邊,聞言絕倒,這是形容言論或行為令人叫絕稱好而前仆後仰,就講得非常讚。我們有個很經典的另外一句成語叫拍案叫絕,講得很讚,讚,在那大拍一聲。形容人言論或行為令人稱好,就是很讚,我們現在常用的很讚。前仆後仰,前仆就是往前倒,後仰就是往後。

  在《晉書.衛瓘傳附衛玠傳》,就是父子,他們會有附傳,有時候也未必是父子,就是相類似的,還有《晉書.王戎傳附王澄傳》裡邊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他說:「玠」,就是衛玠,「好言玄理」,他喜歡言玄理。玄理這是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好談老莊之理,玄理。當時候的琅玡王澄他字平子,兄暱稱之曰「阿平」,就是他的哥哥就暱稱他,叫他阿平。王澄「有高名」,有高名就是名聲頗好,「少所推許」,「每聞玠言」,就是每次聽衛玠在講話的時候,他就「輒嘆息絕倒」,嘆息絕倒就是指那種有讚歎聲,就指他講得實在是很好。「時人語曰」,當時候的人就說:「衛玠談道,平子絕倒」。就是這樣,衛玠在談道,平子聽到了之後絕倒,就是指嘆息絕倒這樣的一個動作。所以後來我們就講到「撫掌則聞言絕倒」,就是指這樣,每次他聽衛玠在談玄的時候、談道的時候,就覺得他講得實在太好了。

  第二個我們再來看一下「胡盧」這個詞,胡盧是喉間發出來的聲音,笑聲。漢代孔子八世孫孔鮒所撰的《孔叢子.抗志篇》,裡邊就寫到「衛君胡盧大笑」,就用到胡盧這個詞彙。胡盧後來大家去考證,說胡盧的聲音就是不好意思笑太大聲,對客,可能講些笑話忍不住笑了,然後就大概捂著嘴巴,從喉嚨這邊發出那種笑聲來,有點憋氣的笑,這樣的情形,這是胡盧。所以我們講到掩口就是對客胡盧,掩住了口也忍不住的笑。這種情形其實在平常生活當中是也會發生,有時候剛好朋友講一些笑話,不好意思笑,但是還是忍不住,還是笑了。

  第三個註釋「向隅」,這字念作ㄩˊ,隅是角落的意思。向隅就是向著對角落,向著,對著角落,面向,面對著角落,比喻孤獨絕望。漢朝劉向《說苑.貴德》裡邊講到這麼一句話:「今有滿堂飲酒者」,今天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有一個人獨自索然,索然就是指很落寞的意思,然後向隅而泣,面對著角落哭泣著,「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一堂之人就是指在同一個空間裡邊的,一堂之人都不快樂了,看他這樣子很默默寡歡。所以向隅則一人獨悲,向隅這個詞就是指一人獨悲的意思。

  第四的「哄堂」,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我們現在常講到哄堂大笑。它有個典故在,唐朝趙璘所寫的《因話錄.徵部》,裡邊記載道:「唐御史有三院」,唐朝御史,類似我們現在司法官,唐御史裡邊有三院,三個院落,「公堂會食」,公堂會食就是吃飯的時候,「雜端大笑,三院皆大笑。人謂之哄堂」。為什麼雜端大笑,三院皆大笑?「雜端」這個詞彙,這個是唐朝御史臺裡邊,它以年資最高的主雜事,就做一些雜事,叫做雜端。雜端大笑這個雜端是一個特有詞彙。平常其實公堂會食的時候,大家都是不苟言笑。大概御史臺這個辦案的通常都是非常嚴肅的,我們之前講到包青天辦案不苟言笑的樣子,所以那個地方應該是一個大概最嚴謹的地方,嚴肅的一個地方。平常大家在吃飯的時候是不苟言笑,結果遇到雜端剛好失笑,有時候剛好碰到一些事情然後就失笑,忍不住了,笑出來了,其實在座的其他人都也跟著大笑了,所以叫做三院皆笑,這叫做「哄堂」。我們是講哄堂大笑,就指這樣。

  我在資料裡邊常也引到一些原文,然後有一些書名,其實也讓各位順便記到一下我們古代的這些書籍,多認識一下。我記得那時候我們博士班教授在講到,當時候考經學史的時候怎麼考?他就考書名,直接寫書名,叫你寫出作者是誰。這個一定是勢必你必須要看很多書,你才知道這些寫書的人是誰,就考這樣的題目。透過考這樣,就可以知道說你讀了多少書。我們中國這麼長的歷史,古籍非常的豐富。

  我們再往下看,下一則:「上座延賓,謂之虛左;官僚共署,謂之同寅」。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留著首席,「上座」就是首席,等待上賓,這個就叫做「虛左」。所以我們看到虛左是什麼?就是留著首席等待上賓。「官僚共署,謂之同寅」,我們看到同寅就是官僚共署,我們現在常講到同僚。

  我們再來看一下註釋第一的地方,「虛左」,古禮以左為尊。為什麼是虛左?這個一定有我們自己的一個文化在裡面。古禮裡邊以左為尊,後以虛左指留著尊位以待賢者。所以這個虛左做什麼?這個是以待賢者。

  《史記.魏公子傳》記載道:「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到魏公子他帶著隨從,第一個「從」字就是指帶著,帶著一批隨從的意思。「車騎」就是指車馬。「虛左」,就是車騎左邊的位置它是空下來的。「自迎夷門侯生」,自己就親自去迎夷門,「夷門」是指東門的意思,夷門,夷是東,所以我們常講東夷,夷門是東門,侯生。這個典故是怎麼樣子?就是在魏國,這個公子是指信陵君。我們昨天好像有跟大家講到我們戰國的時代有四大公子,還記得嗎?記得。魏公子信陵君這個部分,魏信陵君。當時候魏國有一個隱士叫侯嬴,已經七十歲了,家裡邊很貧窮,他是擔任大梁城的夷門監者,就是指看東門的守城門的人。魏公子就聽說他有高德,於是就很想要厚禮去迎聘他、請他,帶著厚禮。但是侯生,侯嬴他就不肯接受,他說我修身絜行數十年,我終究不會因為守城門收入很少,然後接受公子您所給我的財物。這時候怎麼辦?這個魏公子就只好置酒大會賓客,就是辦酒席大會賓客。大家都坐定之後,他就親自帶著隨從,然後駕著車馬,就虛左,然後自迎夷門侯生這邊,就是到東門去請侯生侯嬴來吃飯,這樣的一個情形。

  這裡邊也講到就是,當時候侯生也給魏公子非常難堪,其實是故意的。中間有一段就是,他故意叫魏公子帶著他,去拜訪他自己(就是侯嬴)的朋友,等了好久,然後招搖過市,其實他這麼做是有作用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其實是要讓大家都知道,魏公子是非常能夠禮賢下士,可以禮賢下士,對我這麼樣微薄的鄙薄的一個人,都能夠非常的恭敬。所以當時候他跟他去喝酒之後,吃了這個酒席之後,他就跟他講:我今天實在也讓你非常的難堪,不過公子的美名也成就了。就是指能夠禮賢下士。「虛左」就是指空下首席,等待延請賓客,尊者、賢者。

  我們再看到「官僚」,官僚,官吏的意思。「僚」,這個僚字,古代跟我們現在加上宀字邊的這個寮字是通假字,它的意思是小窗。《詩經》裡邊就有這樣的一句話,它說:「我雖異事,及爾同寮。我即爾謀,聽我囂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雖然跟你異事,「異事」就是說所辦的事情不一樣,但是及爾同寮。那個「爾」就是你的意思,從上下文我們就知道這個爾,前面那個是我,對應的是你,那個爾是你。我跟你兩個是同寮,就是同住一個地方,辦事的地方,雖然我們辦的事情不一樣。「我即爾謀」,就是指我跟你提一些意見,但是你「聽我囂囂」,這個囂囂就是指不接受意見的意思。

  明朝楊升庵的《丹鉛總錄》裡邊記載了這麼一句話,他說:「古人謂同官為寮,亦指齋署同窗為義」。所以他取的就是,為什麼講同官為寮,同寮同寮,就是取到齋署同窗,就是指我們前面講到這個僚,通這個僚字,它是小窗子的意思。這個「署」字就是官吏辦公的地方。特別幫同學再做一下註解。

  然後再看到第三個註釋,「同寅」,同寅就是同僚。所以我們現在常講同僚、同寅、同事這些詞彙。我們再看一下,其實在古代裡邊,同僚它是指當官的人,當官才這樣稱。我們現在講同事就是一起做事情;古代裡邊是特別講到是當官的人,特指是當官的。這個同寅的意思就是同僚,同具敬長之心共事的官吏。為什麼叫做同寅?這個寅字是恭敬的意思,所以就是指到同具敬長之心共事的官吏。我們現在常講這人做事很官僚,就走向是比較負面的了,那可能就是這樣文化下來,當官的人大概有一股當官人的那種習氣,所以後來我們就會說這人很官僚,剛開始的時候其實它的意思不是這樣。

  我們再往下看《書經》,《書經.皋陶謨》,那個字念ㄧㄠˊ,皋陶謨,裡邊就講到這麼一句話:「同寅協恭,和衷哉!」同寅,同寅協恭,我們剛剛講到說同具敬長之心,就是指君臣當同寅畏,就是指非常恭敬的意思。然後「協其恭敬,而民彝物則,各得其正,所謂和衷也」。「民彝物則」,彝是指一個人的本性,就是我們所謂的本性、常性、常法。物則就是物有物的則。這邊講到就是說,同寅協恭,然後讓萬物都能夠按照它該有的理去走,各得其正,這個就叫做和衷。所以這個詞在《書經》裡邊,同寅這個詞就有了,同寅。

  我們再下一則:「人之失信曰爽約,又曰食言;人之背誓曰寒盟,又曰反汗。」

  人失信,就是人沒有信用,叫做爽約,也叫做食言;人背誓,就是違背了誓言,叫做寒盟,然後也叫做反汗。

  為什麼這樣稱呼?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的地方,「爽約」。爽約就是失約,爽就是失的意思,所以爽約,這個字面的意思我們可以知道,爽,失也,爽約就是失約,講話不算話。

  「食言」,我們看一下,食言是什麼?把話給吃下去了,字面解釋就是把話給吃下去了。意思就是說,已出而又吞也,已經講出去了,結果又把它吞回去了,叫食言。我們後來常會講,你會食言而肥,本來答應別人的話,然後又吞回去,你會愈來愈胖,食言而肥。所以後來就指到不遵守信諾。

  《書經.湯誓》裡邊講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他說,你沒有不守信,朕,就我,也不會食言。就是說我也不會出爾反爾,也不會。你守信,你不會不信,就是說你會守信,那麼我也不會食言,我不會出爾反爾。這邊特別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朕」字,朕原來其實是一個自稱之詞,我,但是從秦始皇以後,這個專屬於皇帝的自稱了。所以後來我們常講朕怎麼樣,就是皇帝說什麼了。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講到這個朕是指我。

  第三個「寒盟」,寒盟就是背盟的意思。「寒」就是違背的意思。

  《左傳.哀公十二年》裡邊記載這麼一條,「魯哀公會吳於橐皋」,那兩個字念作ㄊㄨㄛˊㄍㄠ,會吳就是魯哀公跟吳在橐皋這個地方會見。「吳子使大宰」,大宰,古代這個大字念作ㄊㄞˋ,就是我們現在下邊還有加一點的。這個吳子就派遣大宰嚭,這個人名嚭,「請尋盟」,請尋盟的意思,那個尋就是復盟的意思,復也,希望能夠再復盟。「公不欲」,就是魯哀公就不想跟他再復盟了。為什麼?一定是他前面有失信。他說,「使子」,就讓子貢,「使子貢對曰」,就讓子貢去跟他講:「若可尋也,亦可寒也」。意思就是說,你可以復盟,那麼哪一天也可能怎麼樣?又怎麼樣?違背,寒也。所以後來我們稱這個寒盟,就是人背信、背誓的意思。我們之前有盟約了,結果你又反悔了,然後又要復盟了。復盟,你今天又要復盟,你哪天一定也會再違背這個誓言,違盟、寒盟就這樣。所以亦可尋也,亦可寒也。

  我們再看到第四個「反汗」,反汗的意思就是出來的汗又反回了,就是我們現在常講到的,說話不算數,出來的汗又反回去了。

  《漢書.楚元王傳》裡邊,就記載到這個,《易經》裡邊有這麼一句話:「渙汗其大號」,這個渙也是大的意思,渙就是水漫延開來,渙汗。「其大號」,這個大號是指言令的意思、號令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言號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我們汗流出去,不會再流回去了。所以這個發號施令應該是要這樣子的,意思就是說,你現在要宣布一個命令,必須要三思而後行,要不然你一講出去之後它是回不來的;如果背了這個號令的話,那你可能就是朝令夕改,老百姓可能就會很不舒服了,久了之後可能就會起來造反了。這邊所以這一句話:「渙汗其大號。言號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踰時而反,是反汗也。」它說今,現在宣布了一個善令,結果還沒有踰時,還沒過一時,結果又反悔了,又收回來了,這個叫做反汗。「用賢未能三旬而退,是轉石也。」我們這邊順便學到這一句話,轉石的意思。用賢就是任用賢能之人,沒有辦法超過三旬。三旬是幾天?三十天。旬,一旬十天,三旬就三十天,三乘以十就三十。「而退」,而不用他,這個就叫做轉石。所以看到這個在讀古書的時候,裡邊都充滿了這些智慧,看到有一些大臣很忠心,然後很有智慧。所以我們說人之失信曰爽約,曰食言;然後人之背誓曰寒盟,也叫做反汗。

  我們再看到下一則:「銘心鏤骨,佩德難忘;結草銜環,知恩必報。」

  這個意思就講到,「銘心鏤骨」,這個銘跟鏤的意思就是雕刻。刻在心中、刻在骨上,這個可深刻了。所以這個是感恩戴德,永世不忘,就是指感恩別人的這個大德,永世不忘,這個叫做銘心鏤骨。刻鏤,鏤,雕刻。銘就是我們常講銘文,就是把那個字雕刻在那個金屬器上。所以這個是指非常非常的深刻的,永記不忘。結草銜環就結著草,然後銜著環,叫做知恩圖報。所以光看這幾個字大概也很難理解,它有它的典故在。

  我們看一下註釋第一個,這個「銘心鏤骨」就形容感受很深,永記不忘。佩德難忘就是別人的大德永不忘。

  這個「結草銜環」這邊有典故,第一個結草。《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春秋時代晉國魏顆救父之寵妾,然後顆在與秦軍作戰的時候,而獲妾父結草絆住了杜回。這個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這是因為在春秋時代的晉國,魏武子他要臨死之前,對他的兒子魏顆說,要讓自己的愛妾陪葬。結果這個魏顆沒有按照他父親的要求,將一個活人跟他陪葬,在古代你會看到這個挺可怕的,於是他就讓父親的愛妾出嫁了。後來這個魏顆跟秦軍作戰的時候,就有一個老人家,在野地作戰的時候,將草打個結,結果絆住了那個杜回,因此魏顆就把杜回給抓回來。結果在晚上作夢的時候,就夢到一個老人家對他講,我就是那個小妾的父親,以此相報。所以我們為什麼講結草是知恩必報,就是這樣。

  再看一下第三個註釋,「銜環」這個詞。這個典故來自於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裡邊記載到漢代楊寶很慈愛,九歲的時候過華山的時候,看到了一隻黃雀受傷,然後就把牠帶回來,救牠,醫治牠,然後等牠病好了之後,就把牠放生了。百日後,這個黃雀就化為黃衣童子,然後銜著白玉,四枚白玉環,然後做為報答。所以後來我們講結草銜環,就用了這兩個典故,指到的就是說,牢記別人的恩德,來日必當回報的意思。

  這個是「銘心鏤骨,佩德難忘;結草銜環,知恩必報」。

  我們再往下看:「自惹其災,有如解衣抱烈火;幸免其害,何異漏網就深淵。」

  這邊講到說「自惹其災」,就是自己招惹來那個災殃,這個就好像是什麼?解衣抱烈火。這個詞很傳神,解開衣服去抱住烈火,這不是死得更慘嗎?這個「幸免其害」,就是僥倖免去了這個禍害,「何異」,異是不同,有何不同?就跟什麼一樣?「漏網就深淵」,就脫離了魚網,然後逃到很深的深淵去。就是倖免於害的意思,從網中漏出來沒有被抓去了,就趕快逃到深淵裡邊去。

  我們看到第一個「解衣抱烈火」這個詞來由,這就解釋,不解決問題,只招致危險。解衣抱烈火,熊熊大火在燒,然後自己還把衣服脫下來抱住它,那不是問題一點都沒有解決,更招致危險。《資治通鑑》寫道,這是司馬光所編的,記載到崔浩對魏主拓拔嗣說,這個是魏晉南北朝時候的事情:「劉裕克秦而歸」,劉裕克秦,克秦就是戰勝,把秦打敗了,回來了,「必篡其主」,一定會篡奪他的主人,一定會把他篡位去了。但是「關中雜錯,風俗勁悍,裕欲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抱火」。這意思就是說,這個劉裕,等他如果把秦國打敗之後回來,一定會篡主。這個關中,其實這個秦地,秦地是在關中,關中雜錯,意思就是說,這個地方非常的複雜,風俗非常的勁悍,很慓悍的,民風很慓悍的。劉裕想要用荊揚之化,荊揚就是荊州、揚州,就是講他是那邊人,他說想要用荊州、揚州這樣的方式去教化這個地方,「施之函秦」,就是指關中這個地方,「此無異」,這個無異於怎麼樣?「解衣抱火」,這個解開衣服去抱火。這個火就是什麼?關中這個地方。他就做了這樣的一個譬喻。所以解衣抱火這邊我們講到有如解衣抱烈火,這個更大,烈火,所以這個叫做自惹其災。所以劉裕篡位之後,如果要去管理關中這個地方,那叫做自惹其災。他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這樣。

  這邊「幸免其害」,幸免就是僥倖免去災害,這個無異,就好像脫離了魚網就深淵。這個就解釋到這。

  那我們再往下:「兩不相入,謂之枘鑿。」「鑿」字昨天好像有跟大家講到,這個語讀跟文讀。我們所用的這個本子,它是註枘鑿。「兩不相投,謂之冰炭。」

  「兩不相入」,就是雙方的事情不能夠相入,相入就是兩個不能夠契合,這個就叫做「枘鑿」。「兩不相投」就是雙方的意思不能夠相投,也是不能相契,叫做互不兼容,叫做「冰炭」。冰是冷的,炭是熱的,水跟火本來就不容,所以謂之冰炭。

  我們看一下第一個註釋,這個「枘鑿」。這個「枘」字是什麼?這是榫頭,榫,榫頭。這個「鑿」是卯眼,也叫做榫眼。

  在《楚辭.宋玉.九辯》這篇文章裡邊講道:「圜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這個「鉏鋙」就是我們後來現在常寫的牙齒齟齬,就是彼此不合的意思,「而難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圜鑿,圜鑿就是圓的,圓的卯眼;你用方的榫頭,榫頭就是,你們有看過一些木做的椅子,不加這個釘子的,如果這根棍子要插進這個地方來,這邊是不是要挖個洞?然後這邊是不是有個尖出來的地方,尖出來那個地方叫榫頭,那要插進去。如果你尖出來這個地方是方形的,這邊弄成圓形的,可以契合嗎?不行;如果這個地方是,就是榫頭是圓形,你這個榫眼這個地方,凹陷的那個,鑿洞的那個地方,如果是方形的,這樣可不可以契合?也沒辦法。所以言下之意就是指兩個必須要是剛好的,你這邊是圓的,那邊也是要圓的,榫頭是圓的,榫眼也需要是圓的;如果是方的,兩個都要方的,這樣才可以。這邊我們後來就簡稱,就是謂之枘鑿。謂之枘鑿,這是省略了,就是指到用方的枘,然後要放進圓的鑿裡面,這兩個當然是互為齟齬,彼此不合,很難進入,很難把它相嵌好,這樣的意思。

  所以《史記.孟子荀卿傳》裡邊,孟子跟荀卿,所以這邊我們又看到,這兩個就是承繼孔老夫子思想的人,孟子跟荀卿,孟子講的強調的是義,然後荀卿強調的是利。裡邊就記載道:「持方枘欲內圜鑿」,持方的枘,方的這個枘,榫頭,然後想要放進去那個圓鑿裡邊,這個圓的榫眼裡面,「其能入乎?」怎麼有可能能夠放進去?這樣的意思。

  下邊就是做進一步的解釋,器物上的榫頭為方,卯眼為圓,無法接合,所以用枘鑿兩個字就比喻為互相抵觸而不相容,就是這樣子來的。

  第二個,「冰炭」。冰炭就是指性質相反,彼此不能夠相容。性質兩個不一樣,冰跟炭兩個,一個是屬水,一個是屬火的,水火是不相容的。

  白居易的《無可奈何歌》:「倔強其骨髓,齟齬其心胸。合冰炭以交戰」,只有怎麼樣?「自苦兮厥躬」。這邊「倔強其骨髓」,就是讓自己非常的硬骨頭,然後「齟齬其心胸」,就是內心在那邊交戰的,就好像冰跟炭兩個在那邊交戰。這樣只是怎麼樣?「只自苦兮厥躬。」那個「厥」是其的意思,這個厥是代名詞,在這邊當代名詞,就是其的意思,其的意思。在《尚書》裡邊常常會看到這個厥字。有個詞「允執厥中」,就是允執其中,這個厥是其的意思。那「躬」是身體的意思,我們常常說躬耕,諸葛亮躬耕南陽,這個躬就是身的意思。所以這邊冰炭的意思就是這樣。

  我們再往下,我們又看到「齟齬」這個詞彙,「彼此不合曰齟齬」,彼此不能夠通融就叫做齟齬,然後「欲前不進曰趑趄」,這兩個字叫做趑趄,欲前不進。我們現在比較常用的叫做猶豫。

  「齟齬」,這是指到牙齒上下不整齊,再咬合就比較困難。所以就比喻意見不合,所以彼此不合就叫做齟齬。

  再看到第二個註釋是「趑趄」,趑趄就是欲前而不進,退縮猶豫的意思。晉朝張載《劍閣銘》裡邊講道:「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唐朝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裡邊有講道:「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

  第一個引文裡邊,「一人荷」,荷就是拿著的意思,當動詞用,名詞是荷花。讀作ㄏㄜˋ,帶月荷鋤歸,這個荷就是肩膀扛著。這個「戟」,就是拿著這個戟,這個戟是兵器。一人拿著兵器做什麼?要去打仗,就是指很勇猛。但是其他人是怎麼樣?「萬夫趑趄」,其他的一堆人是怎麼樣子?欲前不進的,在那邊猶豫。

  下一個韓愈的這邊,「足將進而趑趄」,足就是腳,想要往前進,結果又退縮了。「口將言」,嘴巴,口,想要講話,然後又囁嚅了。囁嚅就是又吞吞吐吐了,要講出去又收回來了,這叫做囁嚅。所以囁嚅這個詞跟趑趄這兩個其實,就是有想要做,然後又退縮回來的那個意思。趑趄就是走字邊,走是往前走,它是指行,所以欲前不進。囁嚅就是欲言不言,就這樣。囁嚅是口字邊,就是吞吞吐吐,有話想說又不敢說,吞吞吐吐的,才出嘴巴,然後又馬上啊一聲又吞回去了,這樣的意思,這個就叫做囁嚅。

  我們再看到:「落落乃不合之辭,區區亦自謙之語。」

  落落是不合之辭,落落是孤獨難以相合的意思,就我們所說落落寡歡。「區區」,區區就是小小,謙稱自己卑微,卑小、微弱的意思。

  我們看到第一個註釋,「落落」,疏遠的意思。左思,晉左思《詠史詩》八首之八裡邊講道:「落落窮巷士」。你看,從上下文大概就可以判別到,落落這個詞大概就是一個非常孤獨寂寞的那種感覺,「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抱著影子守空廬,就是自己一個人,不是跟別人,而是抱著自己的影子,跟著自己的影子的意思,然後守著這個空廬,空屋子,「廬」是屋子的意思,抱影守空廬。所以「落落窮巷士」,這落落是疏遠,就是孤獨的意思。

  再看到「區區」,區區是微小,自謙之詞。

  在《左傳.襄公十七年》裡邊記載道:「宋皇國父為大宰,為平公築臺,妨於農功,子罕請俟農功之畢,公弗許,築者謳曰」,好,我們先講上邊這個地方。就講到,宋國,春秋時代宋皇國父擔任大宰,他為平公,宋平公築臺,築臺。「妨於農功」,就是妨礙了,農功的意思就是說,因為當時候去築臺的人就是這些老百姓,這個時間是正要在種植、播種的時候,農事正忙的時候,結果你把這些農夫招去築臺了,妨於農功就是指這樣子。子罕就請俟農功之畢,就請他等,「俟」就是等的意思,就請他等著農功已經完畢了,讓他已經把這一段時間裡邊,我們古代以農立國,什麼時間做些什麼事情,這是都有它的時序在裡面,他就說等大家把該種的東西種好了再去築臺。結果「公弗許」。築者就謳曰,「謳」就是唱歌,謳,那個字念作ㄡ,歌唱的意思。就是在那邊唱著說:「澤門之皙,實興我役,邑中之黔,實慰我心。」就講到澤門之皙,澤門之皙就是指皇國父他在澤門裡邊,皙是白色的意思,皮膚很白的那個人,澤門裡面皮膚很白的那個人。「實興我役」,怎麼樣子?就叫我們要去做築臺,就是役,役字就是出勞役。「邑中之黔」就是指子罕,黔是黑色的意思,皮膚黑,因為跟老百姓常常混,幫忙做些什麼事情;裡邊那個皙的白的我們就大概就可以想見。所以它這個用字很妙,大概就是比較不用動什麼勞力的,就是皮膚養得白白的;然後常常就非常跑來跑去,為民跑來跑去的大概就皮膚很黑。所以他就唱說:「邑中之黔,實慰我心。」安慰我們的心,就是指這樣的一件事情。

  「子罕聞之」,這時候子罕聽到這些老百姓這麼的唱著的時候,「親執扑」,親執扑是指什麼?就是指拿鞭子去打他們,「以行築者」,就是去叫那些築臺的這些人趕快做。他說執扑以行築者,而抶,這個字念作ㄔˋ,鞭打的意思,鞭打不勉者,就是沒有很認真在做的人。就跟他們講,「曰吾儕小人」,我們這些小人,「皆有闔廬」,我們都有屋子可以住。然後「以辟燥濕寒暑」,辟就是避開的意思。以辟燥濕寒暑,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屋子住,也不會被風吹雨打,也可以避寒避熱的,還有什麼不滿的?「今君為一臺而不速成」,現在君王要築臺子,你們還不趕快做,「何以為役」,這樣怎麼叫做役?何以為役,根本就是很偷懶的意思。

  這時候「謳者乃止」,就唱這些,就是講「澤門之皙,實興我役,邑中之黔,實慰我心」,這樣這個就停止了。「或問其故」,有人就問他,你為什麼會這麼說?為什麼會這樣做?我們就看到這些,子罕,這些大臣、這些有智慧的人真的是很令人景仰。他就講:「宋國區區,而有詛有祝,禍之本也。」他就講宋國區區,區區就是小的意思,我們宋國小小的,就不大,宋國不是大國,小國,但是裡邊的人卻有詛,詛就是詛咒,祝就是祝願,是好的,一好一壞,禍之本也。意思就是說,有人責罵,然後有歌頌。責罵,責罵什麼?就是興徭役的那個人;然後歌頌的是什麼?就是指子罕叫他們不要築,就是先暫停,等農功完畢再去築。所以有詛有祝,這樣兩個就是國家裡邊造成了喜惡不同,禍亂之本。所以他寧可又去當壞人,去打他們,叫他們說你趕快做,這樣政策就同步了,就不會造成人民心裡邊很多很多的抱怨就起來了。所以看到子罕這樣的一個睿智。

  我們昨天也學習到廉頗跟藺相如,我們也看到,你看藺相如在處理這樣的一個廉頗的質疑的時候,他能夠忍辱。OK,這就是我們在學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學,真的是需要去讀懂它的,落實在自己的生活當中。

  好,我們再往下看:「竣者,作事已畢之謂;醵者,斂財會飲之名」。

  竣的意思是什麼?就作事已畢,就是把事情已經做完了的意思。「醵」呢?這個醵字就是大家湊錢,然後去買酒來聚會飲酒的意思。「斂財」,斂的意思就是收起來的意思,收,把它匯集起來。「斂財會飲之名」,就是大家湊錢去買酒來聚會飲酒。

  我們來看一下「竣」字,竣是蹲伏的意思。在《說文解字》裡邊,竣字是「偓竣也。从立夋聲」。特別跟大家介紹一下「偓竣」這個詞,偓竣,段玉裁的註裡邊特別講道:「居訛倨」,然後倨再訛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原來這個字應該是居住的居,結果訛寫了變成人字旁的倨字。我們後來這個倨也講倨恭,就是指蹲著那種姿態不好看,然後一副很傲慢的樣子。後來這個倨字,人字旁再加一個居住的居這個倨字又訛寫成,寫錯了,變成一個人再一個房屋的屋。我們回到本字裡邊居的意思就有蹲的意思,所以竣是蹲伏。

  蹲伏又跟做事情已完畢又有什麼樣的一個關係?我們再往下看,《國語》裡邊說:「有司已事而竣。」有司就是指,我們古代常會看到有司這個詞彙,就是指每一個官職裡邊都有專門負責的人。有司已經把這件事情做完了,這叫做竣。韋昭注,韋昭注的《國語》,裡邊講道:「竣,伏退也」。竣就是伏退,指有關官員完成相關事宜之後就伏退了。它的意思這個竣字,它是左邊是立,立是站立;右邊的夋字旁這個是爬行的意思,右邊的這個字它是形旁,也是聲旁,但是這個字它還表示的是小孩爬行的意思在裡邊。所以這個詞意思就是指到說,臣子在跟皇帝稟報一些事情之後,然後就會後退,退下並伏首聽命的這樣的一個動作。往下,往後退,伏首稱臣,伏首,我們常會講伏首聽命、伏首稱臣這個伏首。竣,伏退,就這樣,它代表到的就是指一件事情,後來我們引申又更多,就是指把事情辦完了就叫做竣,或一個工程把它蓋完了也叫做竣。

  然後那個「醵」字,這個醵就是眾人湊錢共飲酒。醵字,酉字邊,看到酉字邊大概都跟酒有關的。

  我們再看一下:「贊襄其事,謂之玉成;分裂難完,謂之瓦解。」

  我們就看到這個「玉」,我們一直在看到這個玉字。玉字在中國是一個很好的,一直是我們中國文化裡邊很受重視的一個器物、東西。「贊襄其事」叫做「玉成」,就是幫助別人完成事情,好像琢玉成器,所以叫做玉成。「分裂難完」叫做「瓦解」,就是眾人的心都四分五裂了,那就難以完整的去把一件事情給做完,這叫做瓦解了,大家意見不同,四分五裂叫瓦解,瓦,分解掉。

  我們看一下第一個註釋,「贊襄」就是輔助、協助的意思。襄,我們常常講贊助贊助,贊襄贊襄,襄,幫助別人、成全別人的意思,去幫忙別人做一些事情。

  「玉成」就是成全,如玉之必切磋琢磨而成器,玉成。常常會拿玉來做很多譬喻,光玉那個造型非常多,名稱也不一樣。圓形的環,圓形的璧,中間的圓洞大小不一樣,稱呼完全不一樣,作用也完全不一樣。

  在張載《西銘》裡邊有講道:「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庸」是用的意思。「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就是富貴福澤是讓我這一生厚,讓你擁有這些東西。「貧賤憂戚」,這個還是重要,「庸玉女於成」,「庸」,用,貧賤憂戚這些事情是要讓你更有成就。擁有富貴這些福德,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生計,方便行善;但是這些後面的貧賤憂戚,這個才是砥礪我們有高尚品德的一個重要東西。「貧賤憂戚,庸玉女」,「女」就是汝的意思,女,台語閩南語叫做ㄌㄨヽ,就是保留這個古音女。「庸玉女於成」,所以我們後來常常講玉成,玉成。

  第三個「瓦解」,瓦解就是舊時製瓦,先把陶土製成圓筒形,分解為四,就成為瓦。意指事物的分裂、分離。《漢書.徐樂傳》裡邊有講道:「天下有土崩瓦解之勢。」土崩瓦解我們字面上就知道,土崩下來,瓦分解掉了,用在天下就是指分崩離析、四分五裂的意思,叫土崩瓦解。

  我們再看到下一個:「事有低昂曰軒輊,力相上下曰頡頏。」

  後面那兩個字念作ㄒㄧㄝˊㄏㄤˊ。一樣的事情,就事有分低昂,低跟高。「低昂」這個詞,其實很容易就分為兩個對應的詞,低是低矮,昂就是高,分出高低。這個就叫做什麼?軒輊。「軒」是高,「輊」是低。「力相上下曰頡頏」,就是指力量不相上下叫做頡頏,兩個人勢力相當的意思,力相上下叫頡頏。

  我們看到註釋第一個「低昂」,低和高,就是低和高。

  第二這是「軒輊」,就是古代大夫以上乘坐的前頂高的這種車叫做「軒」,而車頂前低後高的就叫做「輊」。這跟車子有關,它的構造。另外一說,車子行進的時候,前端高起來的就叫做「軒」,後端高起來的就叫做「輊」。後來多比喻高低輕重優劣的這樣一個差別。後來我們就常講「不分軒輊」,就不分高低的意思。軒代表高,輊代表低,這樣的意思,輊代表低。這其實還滿好記的,我們常講器宇軒昂,所以我們就記得軒昂這是代表高的意思。有低昂,有軒輊,器宇軒昂叫做高的意思。

  我們再看到「頡頏」這個詞,頡頏,鳥飛而上謂之頡,然後鳥飛而下謂之頏,就是頡頏。鳥飛而上,飛上去叫做頡,鳥飛而下叫做頏。後來這個詞我們引申為不相上下。《詩經.國風.邶風.燕燕》篇裡邊講道:「燕燕于飛」,「于飛」這個詞彙就是指比翼偕飛的意思,比翼,兩個靠在一塊,比翼,然後一同飛,比翼偕飛。所以我們常講和諧和諧,偕飛。「頡之頏之」,就是燕兒在一起比翼偕飛,飛上飛下這樣的意思。後來我們「頡頏」這個詞就講到,把它引用到就是指不相上下的意思。

  我們再看到「憑空起事曰作俑,仍前踵弊曰效尤」。

  「憑空起事」就是指之前沒有這樣的先例,就是首開惡例,這個還指到就是不好的事情,首開惡例叫做作俑。我們應該還常講到、聽到始作俑者有沒有?「仍前踵弊」,「仍」就是沿襲的意思,沿襲前人,「踵弊」,踵就是指我們後腳跟,就是指走路的意思,這邊的踵弊就是別人犯錯你也跟著犯錯的意思。這個就叫做「效尤」,仿效別人的尤,那個「尤」就是錯誤的意思。憑空起事叫做作俑,仍前踵弊就叫做效尤。

  我們來看一下註釋第一個,「作俑」。《禮記.檀弓下》:「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不殆於用人乎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認為做芻靈者善,「芻靈」就是指用草束草為人,把草綁得像一個人形這樣,然後陪葬,這個是OK的。「謂」,謂就是說。說「為俑者不仁」,成俑,「俑」是指裡邊還設有機關,關節是可以跳動的,太像人了,所以孔子覺得不OK。他說,「不殆於用人乎」,就是說這個跟用人太相似了,俑弄成跟真人是一樣的。所以孔子「惡其不仁」,所以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這樣的意思。

  南宋陳澔《禮記集說》裡邊就講到「束草為人」,就對《禮記》集說,陳澔我們之前在講到《大學》的時候,好像有介紹到這一位,「束草為人形,以為死者之從衛」,「從衛」就是指跟隨在旁邊的,「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亦明器之類也」。「中古」,到中古的時候「為木偶人,謂之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太似人」,就是指把它弄得實在太像人了,動作那些都可以,就是有人的那樣的一個動作,關節可以活動。「故孔子惡其不仁」,孔子惡其不仁,覺得這個太不仁了,「知末流必有以人殉葬者」,知道末流,末流就是指那些很不好的人,必以這個,就後來以人殉葬者。就真的是這樣,所以我們剛剛講到結草的那個典故就是這樣,他要用他的愛妾做陪葬。

  《孟子.梁惠王上》裡邊講道:「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從這幾個我們就看到,孔子為什麼對於作俑這樣的一件事情會講度?就是覺得是一個很不好的事情,講到說始作俑者,這樣的一個人,其無後。無後是一個很嚴重的事情。

  我們再看到「效尤」,效尤就是效法壞的事情,不是效法好的,效尤是壞的。「效」是仿效,「尤」是過失。《左傳.莊公二十一年》裡邊記載到這樣的一段故事,莊公二十年的時候,王子頹設享,設享就是指準備酒宴招待同夥的人,跟他一起篡奪周惠王王位的五位大夫,享禮上樂及遍舞,就是指在吃飯的時候找了很多人來演奏、跳舞,非常的周到。鄭厲公批評王子頹此舉為「歌舞不倦,樂禍也」,唱歌跳舞不倦,都不累,這樂禍也,最後一定會惹來災禍的,並斷言王子頹「哀樂失時,殃咎必至」,看到他現在這樣的一個情形,就斷言說王子頹以後,哀樂失時,就是說什麼時間該做些什麼樣的事情,都沒有把它去做適當的處理,這樣最後殃咎必至,災殃禍害一定會到的,「臨禍忘憂,憂必及之」,臨禍就是面對這個禍還忘了擔憂,就是沒有辦法去及時做好、處理好,那一定憂必及之,一定馬上禍害就來了。之後結果「鄭厲公納王」,結果後來鄭厲公這麼講的時候,他納王,這個王就是周惠王。周惠王被王子頹趕出去之後,五個大夫把他弄出去之後,鄭厲公接納他周惠王,就接納周惠王。把子頹給殺了之後,「鄭厲公享王於關西」,結果鄭厲公他自己也享王於關西了,也設宴在那邊歡樂了,而且「群樂備」,同樣的情形。所以原伯看到這種情形就說什麼?「鄭伯效尤,其亦將有咎!」這個就是我們常常真的是看到這樣的一個事情,講別人同時自己後來遇到相同的事情,結果也犯了同樣的毛病,就是這樣的一個情形。這叫「仍前踵弊曰效尤」,這個從《左傳.莊公二十一年》裡邊記載到王子頹跟鄭厲公、周惠王他們這一段的事情。

  OK,這節時間到了,我們就先暫時休息。謝謝各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