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經文: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我們先看第一句經文: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常」:經常不斷。
「諦」:安的意思;實實在在的意思。
「諦住」:就是安住的意思。
「度世」:幫助眾生了生死出輪迴。
這句經文的大意是:參加《無量壽經》這一會的在家菩薩和出家菩薩,他們的用心實實在在地、恆常地安住在真實無為的度世之法,救度一切世間、一切眾生。
諸佛菩薩是什麼心?
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認識一切事實真相,離究竟苦、得究竟樂。諸佛菩薩存的就是這個心,辦的就是這件事。這件事是世間其他人辦不到的,由諸佛菩薩來辦。世間人能辦到的事,由世間人去辦。「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佛用什麼方法來辦這件事情?
教學。諸佛菩薩的教學目的與世間的教學目的不同,所以他的教學科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也不相同。用世間的教學方法來學習佛法,是學不到的,學佛一定要用佛門的方法。
佛門的教學從哪裡入手?
從戒、定、慧下手。這是和世間教學不一樣的地方。戒、定、慧三學,是佛門根本的學問,不管是宗門,還是教下,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沒有戒、定、慧三學這樣的學問,自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有了這個能力,再發心度眾生,行菩薩道,才能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最佳度世之道,他們的心恆常不變,住在這個道上。
諸佛菩薩講經說法,都是自性的流露,所以說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以前聽到這樣一句話,我不理解,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沒說一句法,誰說世尊四十九年在說法,那是謗佛。經過二十年的聽經聞法,我逐漸理解了這句話的真正內涵,世尊真的沒說一句法,法無定法,無有定法可說,佛是契理契機的自性流露。這是諸佛教化眾生最絕妙,最高明,最不可思議之處。
我們學佛,有人發心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這個發心是好的。但是我們知不知道學講經說法從哪裡學?我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講自性的真經。」怎樣理解這句話?
老法師告訴我們,「講經從哪裡學?要把自性裡的經典引發出來,講自性裡的真經,不是講外面的佛經,我們展開釋迦牟尼佛的《無量壽經》,把我們自性的《無量壽經》引出來,我們自性的《無量壽經》和釋迦牟尼佛的《無量壽經》是一樣的。」
你對老法師這一段話作何理解?就算是拋磚引玉吧,說說我對這段話的認識過程。可分四個階段來說:
第一階段:不甚理解。
「講自性裡的真經,不是講外面的佛經。」對這兩句話的意思真的不甚理解。真經?佛經?佛經不都是真經嗎?怎麼還分自性裡的真經和外面的佛經呢?我現在要複講的《無量壽經》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經嗎?我自性裡的真經是什麼?他和我要複講的佛經是什麼關係?這是我當時(二〇一八年)很費解的一個問題。這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開了點竅。
這點竅是怎麼開的?
是從這兩句話開的,「我們展開釋迦牟尼佛的《無量壽經》,把我們自性裡的《無量壽經》引出來。」一個「引」字提醒了我,告訴我,一是我的自性裡有《無量壽經》,只有「有」,才能「引」,沒有,引什麼啊?二是我自性裡的《無量壽經》能夠引出來,用什麼引?用我複講《無量壽經》;三是告訴我,「我們自性的《無量壽經》」和釋迦牟尼佛的《無量壽經》是一樣的。我恍然大悟,哇!太美妙了!太不可思議了!
第三個階段:如數家珍。
我複講《無量壽經》真的把我自性裡的《無量壽經》引發出來了。引發出來以後是什麼感覺?太熟悉不過了,《無量壽經》裡講的東西不全都是我自己家裡的事嗎?只不過出來的時間太長,有點淡忘了。現在一經提醒,全都想起來了。太歡喜了,找到我熟悉的家了,我家有什麼珍寶,我知道啊!
第四個階段:收放自如。
找到家的那種感覺真是太妙了。我不再是孤苦無依的流浪兒了。我記起了姐姐往生前一分鐘告訴我的一句話:「我已經站在阿彌陀佛老慈父的身邊了。」一分鐘後,給我們留下了人世間最燦爛的笑容,跟阿彌陀佛老慈父回家了。那是多麼美妙、幸福的時刻!
慈父接姐回家啦
可別把我落下呀
待到使命完成時
慈父也接我回家
現在我所做的,就是全心全力完成三個使命,在有生之年,盡我所能把《無量壽經》多複講幾遍。我曾經說過,學佛要像,諸佛菩薩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我們學佛也要這樣做。
我之所以想多複講幾遍《無量壽經》,是我做了一下對比,我覺得前面講得有點拘謹,沒有放開,後面講得比較順暢,有點收放自如的感覺。這是不是把自性裡的《無量壽經》引發出來了?我說不確切,只是一種感覺。我們和諸佛是一體,我們的自性和諸佛的自性是一個自性。所以諸佛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真經,就是我們自己自性裡的真經。所以我現在複講《無量壽經》就是我自性裡的真經。
請看下面經文: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
這是讚歎諸菩薩自行化他的德能。
「萬物」指萬法,就是一切諸有。「一切萬物」是指環境,能在任何環境中得大自在,這是真正的離苦得樂。
「自在」就是通達無礙。
為什麼諸佛菩薩能在各種環境中得大自在,我們得不到?原因就是妄想執著,凡夫執著一切萬物實有,於有中又想佔有它,佔有後又怕失去它,患得患失,煩惱由此而生。
諸佛菩薩知道一切萬物是幻有、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在一切萬物中是自在的受用,沒有分別、執著,不但於一切萬物沒有佔有的觀念,就是連自己的身體也沒有佔有的念頭,這樣才能得大自在。菩薩弘法利生,必須有這個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一接觸萬物,不是度別人,反而被萬物度了,所以,這是學佛必須的條件。
《法華經·序品》說,一切「有」像繩子一樣打了死結,把人給捆住。要是把這一切纏縛都斬除掉,身體就自由了,得到「自在」。
人為什麼被束縛?就是內心隨著境界而轉。見色聞聲,你的心就隨著你所見的東西轉動了,所以就被煩惱捆住了。因此別人讚歎你,你就高興;要是別人罵你,你就不高興,你隨著他轉,自己沒有做主的份兒,叫你高興你就高興,叫你不高興你就不高興,就為煩惱所縛。
凡夫因執著於諸有,愛這些東西,世間諸所有物,功名富貴、妻子兒女,這是著有;阿羅漢著空,就停滯在空相裡頭,皆墮落在情執之中。大士深達法性,他們當相離相,不是撥相離相,所以宗門說:「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你對於萬物只要無心就是,哪怕是萬物來圍繞你。
有些人總想找個清淨的地方修行,我說你永遠找不到。為什麼?因為你心不清淨。你的心被物所轉。如果你的心能轉物,不用找,哪裡都清淨。你看見一個美女,你就行注目禮,如果是一個骷髏頭,你還行注目禮嗎?美女和骷髏頭是一不是二,因為你分別執著啊,一就成二。
再進一步說,物隨心轉。外物可以隨著你的內心來轉,你就隨意自在了。《淨影疏》說,由於成了勝通,得到了殊勝的神通,所以對一切東西可以變化隨意,這樣就可以對於眾生讓他們得到利益,這就成為利物,這個叫做自在。
《淨影》提出神通,神通當然不是壞事。但是如果我們不求覺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這個方向就錯了。方向錯誤了,就是要走到一個錯誤的路上去。你愈走愈遠,將來退回來的路愈多。佛菩薩都有無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顯神通是聖末邊事,是聖道中末末了的邊上的事情,比起神通,有許許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們值得留心的地方。這話是黃念老說的。
給大家講個故事:仔細聽,看看你能聽出什麼意思來。
唐代有個大祖師叫黃檗,因在福清黃檗山出家,後人便稱為黃檗。在他沒有開悟之前,跟一個人結伴去游方,走到了一個地方,山洪來了,原有的路沒有了,成了河,過不去了。這個時候那個人就把草笠拋在水上,他蹦上草笠,順水飄了過去,並招呼黃檗說:「你來你來」。黃檗說:「早知道你如此,我打斷你的狗腿。」飄水而過的神僧連聲讚歎說:「真是大乘法器,吾不如也。」
這個故事你聽懂了嗎?
行人如果真能當相離相,也就是轉物了。「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竹葉黃花無非法身般若,一切萬物都是如此,所以不必等待神通,眾生也能自在。
我們學佛人千萬不要迷戀神通,追求神通。真正的神通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面求來的。記得幾年前我說過這樣四句話:
神通不能求
求了不能得
得了不能用
用了必著魔
實踐證明,凡是求神通、用神通的,沒有一個不著魔的。
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你做到了,自性裡的神通自然而然地彰顯出來,根本用不著到處去求。外求的全是假的,沒有一個是真的。你把那個假的當成真的,還到處去用,那不是害己害人嗎?
老法師告訴我們:「念佛人的神通殊勝無比。」短短的一句話十個字,它涵蓋幾層意思?我的理解很淺顯,能理解到三層意思。說給大家聽,供同修們參考:
第一層意思:念佛人有神通。
第二層意思:念佛人的神通是殊勝的,叫「勝通。」
第三層意思:念佛人的神通是無比的。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念佛人,注意!「真正」二字很重要。另外,神通不是用來張揚自己的,是用來教化眾生的,千萬注意這個「用」,不是隨便用的,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示現神通。
劉素青老菩薩二〇一二年往生前的倒計時五天示現的全是神通,實話實說,無須迴避。你信也好,不信也好,我必須說事實真相,我要為後世子孫負責。
參加《無量壽經》一會的賢護等十六正士,全是在家的等覺菩薩,「大士神通自在」,他們證到的地位跟文殊、普賢、彌勒、地藏是平等的,示現在家身分。他們「神通自在」,這才能「於一切萬物心無拘束」,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沒有障礙,無論是事是理、是性是相、是因是果,全都通達無礙。所以他能夠「隨緣變化,饒益眾生。」
請看下面經文: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是說菩薩的大慈大悲。
「庶類」指一切眾生,也指六道眾生。
這兩句經文,有幾種解釋,提供給大家供參考。
佛與菩薩的不同之處:
佛法是師道,師道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什麼意思呢?就是佛教化眾生,要等眾生來請教的,也就是「請法」,要「求」法。不可能是佛找到你家裡去教你的。
現在有個很普遍的情況,有條件的家庭給孩子請「家教」,到家裡去教孩子。中國歷史上沒有這種情況,怎麼可以隨隨便便把老師請到家裡來?這是對老師的不尊敬。老師去學生家裡教學,家長有一種優越感,財大氣粗,我給你錢,你教我孩子,完全是一種雇傭關係,哪裡有什麼師道尊嚴?小孩子不是更有優越感嗎?他瞧不起老師,何談尊敬?現在來學少了,往教多了,這是一種非正常現象。值得引起注意,沒有師道尊嚴的教育是徹底失敗的教育。
六十多年以前,方東美先生對老法師說,「現在的學校,學生不像學生,先生不像先生……」這話是六十年前說的,看看六十多年以後的今天,現實情況又是什麼樣子呢?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吧!
菩薩和佛不一樣,菩薩跟一切眾生是同學身分,可以主動到眾生家裡,把佛法介紹給他,眾生不請,菩薩就來了,也就是說不待眾生來,菩薩自己主動就來幫助眾生,這就是「作不請之友」。
有一個特例,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佛說阿彌陀經》是佛不問自說的。為什麼不問自說?因為那個境界沒有眾生能問得出來。佛又要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因為沒有人知道這個法,更沒有人請這個法,所以佛不問自說了。這正是不請之友的典型。
菩薩真的了不起,「常為不請之友,隨逐愛護」。隨逐哪些人?六道裡輪迴的眾生。我們墮落到哪一道,他跟到哪一道,跟我們現同類身,這是何等的大慈大悲!
<涅槃偈>說:「世救要求然後得,如來無請而為歸。」這就是說,世間的救度者須要你請求他,然後才能得到你所要求的東西。但是如來不等你請求,就來讓你得到歸宿,讓你得到依靠。這是真正的善友,這就是慈恩無極的大導師。
《維摩經》曰:「眾人不請。友而安之」。大眾沒有人來向你請法,你怎麼辦?我們看看佛菩薩是什麼態度?友而安之。
中國人講朋友,你們知道朋友是什麼意思嗎?朋是同學,友是同志,同志比同學親得多了。他們的理想是一致的,目標、方向是一致的,這叫友,能建立大事業,跟同學不一樣。菩薩永遠是一切眾生的善友、善知識。
「真友不待請,比慈母之趣嬰兒。」你還等他來請嗎?朋友真有困難,你知道了,立刻伸出援手,幫助他解決問題。一個人在世間這一生,難得有一個真正的知心朋友。人生在世,有一、二個知己,值得安慰,一生沒有空過。我們希望有一個這樣的朋友,我們要發心,給一切眾生做真友。
《淨影疏》裡對「不請之友」有這樣兩個解釋:
第一個解釋:「所化眾生無機感聖,名為不請」。
這類眾生對於聖賢(這裡指佛菩薩,善知識)他不知道,沒有向他們求教的念頭,這叫不請。「菩薩強化為作因緣」。這個強是勉強,勉強教化他。「為作因緣」就是創造條件,製造機會,「名友安之」。
為眾生製造機會也要有緣、有條件,沒緣、沒條件也不能成功。現在我們有了機會,你肯不肯幹?肯幹,你是菩薩再來;不肯幹,你是凡夫。這不能怪你。比如,我們倡導建「六和敬」道場,這個緣就是我現在住的這個小道場,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在山溝溝裡,獨門、獨院、獨一戶人家。尤其這個道場的人員組成,讓我特別感興趣。它的人員組成是這樣的:
(一)公司員工(拿工資的)。
我的護法居士菩提心原來是一個房地產公司的董事長,是搞企業的,所以這個道場的基礎是企業。現在可以這樣說,這裡不是一個純粹的修行道場,而是一個企業和道場的混合體。也可以說是亦商、亦農、亦道的三位一體的一塊試驗田吧。公司員工佔主要部分。
(二)農場員工(是拿工資的)。
農場員工分長期工和短期工兩種。
農場員工是負責種地的,我們吃的東西都是自給自足的。很少去外面買東西。糧食的一部分、蔬菜、水果的全部都是自產的。油,自己榨;粉條,自己漏;豆腐、豆腐腦、豆漿,現做現吃;連鮮花都是自己養的。供佛用的鮮花和水果都是自行解決,農忙時需增加幾個臨時短工。
(三)道場員工(是拿工資的)。
這部分員工主要負責道場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工作。
(四)家親眷屬(是公司員工的拿工資)。
(五)道場義工(是不拿工資的)。
道場義工人數和時間都不是固定的。基本來道場都是參加勞動。這裡的勞動量還是很大的。秋天最忙,收水果,挑選水果、儲存水果、製作酵素等等。
(六)念佛的老年人。
七十歲以上老人專職念佛,不參加勞動。吃、住、用道場全包,全部免費。
(七)工地臨時打工人員(幾種不同的計酬方式)。
從以上人員組成來看,這是多元化的道場。我想起師父老人家在圖文巴建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諧城市。我們能不能把我們的這個小道場建成一個和諧、和睦、合心、合力的多元文化的「六和敬」道場?對於我的這個倡導,我的護法團隊很快達成了共識。這個共識不容易啊,到哪裡去找?找不到啊!我們找到了這個共識,感恩十方諸佛如來慈悲加持,感恩護法金剛的慈悲護佑。
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我們的共識變成現實。怎樣變成現實?就是要作不請之友,從哪裡做起?回答不出來。問你一個問題,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美好?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混亂?經上有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阿彌陀佛教化眾生從來沒有停止過。什麼最重要?教學最重要。
佛法是多元文化的教學,佛菩薩是多元文化的義務工作者。名聞利養一點邊都不沾。
第二個解釋:「所化眾生雖有道機,無其樂欲」,這個樂是愛好,他不喜歡,他不想。「不知求聖,名為不請。菩薩隨機而為強化,名友安之。」
這兩類眾生的情況不一樣,第一類跟佛的緣很淺薄,不深,所以他對於佛沒有概念;第二類是過去生中學過佛,阿賴耶識有種子。但是這個種子不強,沒有力量。我們看到的學佛人,大多數都屬於第二類。
有沒有第三個解釋?我沒看到。但我總覺得好像缺點啥。不是什麼新的發明創造,就算是和同修們一種探討和交流吧,說錯了因果自負。
我假設了一個第三種解釋。
第三種解釋:「所化眾生既有道機,又具樂欲」「求聖若渴,名為祈請。」
這是第三類人,這類人與佛的緣很深,不是多生多世的緣,是多生多劫的緣,一旦緣成熟了,遇到了佛法,那就一發而不可收。求聖若渴,求法若渴。大有相見恨晚之勢。
上淨下空老法師就是這第三類人的典型代表,當今社會,誰能講經說法六十年不間斷?唯上淨下空老法師;誰能既把世法講得如此透徹,又能把佛法講得如此透徹?上淨下空老法師;誰既把佛法說出來了,又把佛法做出來了?上淨下空老法師;學釋迦佛、走釋迦路、弘釋迦法,誰是我們心中最好的榜樣?上淨下空老法師。
上淨下空老法師提倡一句佛號、一部經、一部註解,其他的不要了。你認可嗎?你照做了嗎?
今天這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