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幼學瓊林-第4集

  剛剛有同學跟我談到介之推逃祿隱居起來那個是介之推。就講到當時候重耳,公子重耳,還不是晉文公,公子重耳。他就是當時候的一個時局,堯舜禹湯那個時代,周公那個時代,大家都還能夠遵從這個禮來走,大概就是長子接著爸爸的一個位置,包括像公侯伯子男裡邊,好像還有卿大夫,這些都有繼承的。常常就是父親自己,生那麼多的小孩,可能他寵愛了另外一個,應該是長子來繼承,結果他寵愛了另外一個孩子,就常常會造成到兄弟之間會有這樣的一個紛爭。所以當時候晉國的這個部分,就是這些公子,他們各自有一幫擁護的人。當時候重耳逃離之後,介之推,在重耳他肚子餓了沒有東西吃,然後就割大腿肉給他,割下來煮湯給他喝,然後他精神就飽滿了,就逃過死劫,要不然快餓死了。結果後來回到國內接掌了這個位置之後,就是我們所謂的晉文公,在分封的時候,給獎賞的時候,忘了介之推。介之推就離開,他就離開,他就隱居起來。之後有人就發現到,然後有跟重耳講,晉文公講。他就對,是,在逃難的時候有這麼一件事情,就一直要找他出來。他也不願意接受,他就躲在深山裡邊。不知道誰給他出了這個歪點子,說那就給他放火燒了,他就會出來。哪想到這樣的一個人,他其實不願意接受了,不願意因為這樣然後再見,他也不要,於是帶著他母親抱著一棵樹,就是抱著然後活活被燒死。等晉文公去看的時候,看到這樣的一個景象,他非常的難過,很難過,就把那棵燒剩下的枯木做了一雙木屐,叫足下。這個足下不是把它踩在腳下,不是這樣的一個意思,其實當時候這個足下,就是指看到這雙鞋,讓我想到了曾經有這麼樣子,就是想到介之推的意思。後來我們就以足下,大概就是指到稱呼別人,這樣的一個意思。

  剛剛同學講到有一個「科試」,講得可能比較快一些,我再回來科舉這個地方,讓大家看一下什麼叫做科試。科試,明清科舉制度裡邊各省學政周歷,各省的學政,這個是我們的行政制度,古代的那個制度。像我們現在,可能像村裡,然後鄉或區這樣的一個概念,然後到縣,縣最後我們現在就是中央。這邊是各省的學政,學政是一個官名,主要就是教學方面,負責教學方面的學政。周歷各府州,就到各府州去,從童生中考選秀才及甄試欲應鄉試的生員,想要去應鄉試,應鄉試就是去考舉人的這樣的生員,就叫做科試。秀才在縣城裡邊讀書,它都有固定的考試,今天老師教些什麼,然後什麼時間要考試,這個也是常常有考試的,這個就叫做科試。

  上邊有一個「歲試」。歲試是清制,各省學政每三年考試生員一次,然後分列等級,稱為歲試。

  大家在讀《了凡四訓》的時候,如果有機會再去讀它,它裡邊有談到很多這種科舉時代的這些名稱,或許你這樣來做個對應會更清楚。

  所以秀才裡邊你說要去考舉人到鄉試,就是去考鄉試,也不是隨便說我要現在去考試了,不行,要合格。我們現在制度,譬如說要考高中,國中畢業任何人,國中畢業都可以考,肄業也可以考。古代不是這樣,要考鄉試必須要科試合格了,才讓你去考鄉試。鄉試之後你去讀書也是一樣,考合格了之後才可以推薦你到京都考會試。所以也是一定要通過考試,不是隨便說我修滿三年就可以考試,不是這樣,必須要合格。

  我們來看一下,剛剛我們講到這個祝,所以「賀壽曰祝敬」就是這麼來。

  「奠儀」的部分,奠是致送死者家屬的金錢,就是禮物,用以代替祭品。古代就是會用祭品送去死者的家屬,這在我們澎湖地區還是有的,還是有這樣的一個情形,就是會送一些祭拜的東西。有的人後來就包我們所謂的奠儀,裡邊就是包錢,就是代替祭品的意思,讓喪家自己去買,這樣的意思。這個奠就是祭的意思。我們再看一下,這個奠字在《說文解字》裡邊,這個字(丌)念作ㄐㄧ,丌就是底座,這個字念作ㄐㄧ。這邊備註的這個地方,這裡有,丌,底座,用以托物的器具就叫做丌。《說文解字.丌部》裡邊,「丌,下基也。薦物之丌。」這個薦,這個字念作ㄐㄧㄢˋ。上邊用於托住東西的那個叫做丌,是象形字。這個一看就是象形字,上面平的,下邊兩隻腳。在丌部裡邊講到奠,奠是什麼?置祭也,置祭。

  再接下來,接下來這個「接風」,接風曰洗塵,接風,接過來的。這指什麼?請剛從遠道來的人,就是從遠處來的人吃飯,這叫接風。在《儒林外史》裡邊,第四十四回裡邊有這個:「備酒替哥哥接風,細說一年有餘的話」。就是替哥哥接風,從遠道回來,然後細說,慢慢的說一年裡邊發生的這些事情。《紅樓夢》裡邊也有這麼一個詞:「一面又命擺酒接風,一面帶了秋桐」,秋桐是人名,「來見賈母與王夫人等」。這邊指到就是他們當時候做的事情,一面就叫人趕快擺酒來接待遠道而來,一面又做了這件事情,帶秋桐,就是帶了秋桐來見賈母跟王夫人。

  我們再往下,我們再看到「送行曰祖道」。「送行」就很簡單了,就是送人遠行叫送行。「祖道」這邊就比較特別一些,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送行、送人遠行叫做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就是出遠門的人祭祀路神,意思就是因為出遠門要走路,所以要祭祀路神,讓他一路能夠順風,並設宴送行,就是設宴送行。相傳黃帝之子,黃帝的一個小孩名祖,為行路之神,就是黃帝的小孩,這個小孩叫做祖,是為行路之神,出行人必定祭祀他。所以後來送行人與行人飲酒,送行的人跟要出遠門的那個人喝酒、飲酒,就稱為祖道或祖餞。這個詞彙,為什麼送行叫做祖道的來由是這樣,這個祖就是指黃帝的小孩他名祖,所以我們會看到祖道或祖餞。我們前面好像有講到餞行之禮,謂之贐儀,餞行,人遠行,然後設酒宴送行。現在人也是常會,有人要出國、讀書怎麼樣,然後家人、親戚朋友就會請他去吃個飯,就是類似這樣。

  好,我們再往下,「犒勞僕夫,謂之旌使;開筵演劇,謂之俳優。」

  這邊就是犒賞僕役,「僕夫」就是僕役、隨從,這個就叫做「旌使」。「開筵演劇」,就是開設筵席兼帶演戲,這個就叫做「俳優」。

  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這樣的稱呼。第一個「犒勞」,這個勞,我們說勞軍勞軍,勞在這念ㄌㄠˋ。以酒肉或財物慰勞有功的人員,就叫做犒勞。這個犒是什麼意思?「从牛,从高,高亦聲。」這句話特別把這個弄出來,从牛、从高,這個字是从,這個字就我們現在跟從的從,我覺得古代這個字倒是挺好玩的,跟從的意思就是兩個人,你走在這邊,我跟著你在旁邊,這就是從,所以兩個人。這個字好好寫,所以每次寫從來的從我都寫這個字,簡單好寫,而且意思很美,兩個人,隨附在旁邊。左邊這個就是牛的意思,从牛、从高,這個字一看,這麼寫法,《說文解字》如果這樣寫,這就是一個會意字。但是這邊高亦聲,高字其實也有代表它的聲音,這字念作ㄎㄠˋ,然後這念作ㄍㄠ,其實有借它的聲音。所以這個字,我們大學的時候聽老師說,這個叫做形聲兼會意。我們中國字裡邊,聲音其實還常常會帶有意思,借那個聲,其實有時候不僅只借它的聲,也借了,為什麼要借這個字過來?也有它的一個用意在,這個字除了借了它的聲,也表了它的意。這個高亦聲,它的本義就是雙手高舉牛肉的意思,所以特別指的就是以牛肉酒宴餉官兵。就是犒賞官兵的意思,用牛肉酒宴,特別有牛肉,來犒賞這些官兵,很辛勞。

  再下來「旌使」,旌使是獎賞派來的使者。這個旌是表彰、表揚的意思。這些僕役,還有這些隨從,跟過來很辛苦,所以特別就把他叫做旌使以表彰,這個旌是表彰的意思。

  再下來「開筵」,筵是酒席的意思,筵就是宴,就是酒宴。「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個筵,筵席。開筵演劇,叫做俳優,就是開設筵席,就是擺席,擺桌席,然後兼帶演戲,這叫做俳優。其實俳優它的意思就是滑稽雜戲,俳是雜戲,優是倡,這些其實都是古代裡邊歌舞演戲為業的這些人。劉向《列女傳》裡邊:「桀既棄禮義,淫於婦人,求美女,積之於後宮,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於旁。」這裡的意思,我們中國的俳優,這樣一個職業的產生,《列女傳》裡邊它講到就是夏桀開始,他拋棄了禮義,然後淫於婦人,他真的是荒誕,如果就我們史書裡邊來看到的夏桀,真的是荒誕到不行:求美女,然後積之於後宮,就找了好多美女,然後放在後宮,積之於後宮,好像堆了一堆人;然後收倡優、侏儒,侏儒就是個兒長得比較小的;然後還有狎徒,就是雜耍的那樣一個人,能夠為奇偉戲者,就是能夠演出那種很奇特的戲出來,聚之於旁。這邊講到就是俳優的一個來由。我們再講到開筵演劇,後來就稱之為俳優。後來俳優這個詞也會常常講到,就是古代演藝人員,在古代裡邊它就是屬於演藝人員。

  這個時代的一個轉換實在是非常不同,我記得有一次我們老師有講到,記得好像是《世說新語》裡邊講到,是王羲之的小孩王獻之,他很會彈琴,有人在宴會中叫他要不要表演一首?他說這是小人所為的事情,他才不做這個事情。結果現在我們常常家長都要把小孩送去學音樂、學琴,學什麼,這在魏晉南北朝,《世說新語》裡邊記載到的,這是一個小技,所以人家叫他表演,他說這個君子不為也。所以你會看到時代的一個不同,你會看到,像這個俳優在我們古代裡邊,他也是被視為是比較……如果以我們現在世俗的所謂的高尚不高尚這樣來講,其實他算是一個比較雜耍這樣的,比較不被看重。但是我們現在的演藝人員,大家可……很不一樣的身分,錢賺很多,我覺得一些學生也很想去當演藝人員。所以時代的一個轉換不太一樣,這也牽涉到就是,我們的一些價值觀的一個轉換,才會造成這樣子。

  好,OK。我們再往下看下一句:「答人寄書曰辱承華翰;謝人致問曰多蒙寄聲。」

  這邊這個意思就是說,「答人寄書」,回答,答就是有答應的意思、回答的那個意思,那就是感謝。感謝別人寄信來,叫做「辱承華翰」。所以這是一個成語,辱承華翰,就是感謝別人寄信來給我,這樣的意思。

  「謝人致問」,感謝別人致問、問候,表示謝意,叫做「多蒙寄聲」。謝人致問,就是對別人轉致的問候表示謝意,叫做多蒙寄聲。就是托寄別人轉跟你問候,我們這也常跟誰問候一下。

  我們再來細部看一下「辱承華翰」這個詞。「辱」字就是一個謙稱、謙辭,有承蒙的那個意思,就是承人來信,辱承這個華翰。這個「華翰」是指詞句很華美,詞翰華美,就是對別人來信的一個美稱。「華」字就是華美的意思。這個「翰」的單獨解釋是毛筆。毛筆用來寫字,所以華翰就是詞藻華美。這邊就是指別人的來信,別人寫來的信,我們稱為華翰。辱承就是不好意思,還讓你寫信來給我,這樣的意思。

  「寄聲」,寄聲就是口頭傳達問候叫寄聲。所以謝人致問,致問就是跟誰致問一下,我們這叫做多蒙寄聲,謝謝。這個多字在這邊是感謝別人,承蒙你還口頭轉達來問候我,最近好嗎?這樣的意思,這叫多蒙寄聲。

  再下來再來看一下,「索人回信曰早賜玉音」,那個賜字就是語讀跟文讀,我們也會念ㄙˋ,也會念ㄘˋ。「索人回信曰早賜玉音,謝人許物曰已蒙金諾。」

  盼望別人對方寄信來,索人回信,索就是請求,請求別人,這邊當然就是盼望對方寄信、回信,叫做早賜玉音,希望你快快的寄來你的玉音。這個玉字我們一看就知道,就是很漂亮的詞彙,玉在我們中國是很重要的一個器物,所以代表的是好的。下面的「金」也是一樣,「謝人許物」,感謝別人許諾的事或物,這個叫做「已蒙金諾」。已蒙,這個前面也講到多蒙怎麼樣子,多蒙寄聲。已承蒙你的金諾,就是承諾的意思。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玉音」跟「金諾」,中國詞彙很漂亮,這個音跟諾,前面再加一個玉跟加一個金,就不太一樣。玉音就是敬辭,尊稱對方的一個書信、言詞,叫玉音。金諾是珍貴如金的一個承諾、諾言。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典故,在《史記》的「季布傳」裡邊記載道:「楚人諺曰」,楚地的人有一句諺語說,「得黃金百斤」,得到黃金百斤,不如得到誰?「季布一諾」。可想見這個季布一諾是非常非常的受人看重。他就問說:「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楚閒哉?」這個閒,跟我們現在常寫到的中間的間那個字,這兩個字常通用在古代。我們現在比較會區分開,如果是讀作ㄐㄧㄢ,ㄐㄧㄢˋ,我們現在就用到一個門再一個日,讀作ㄒㄧㄢˊ就會比較常寫這個字。

  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段的故事,這個季布,下邊這個是對季布這個人物的一個簡要的說明。季布,秦末楚地下相,就是今天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的人,他跟項羽是同鄉,早年就以行俠仗義而聞名於楚地。當時候這個地方就是江蘇,江南地區那邊,楚地。項羽委任他為統兵之將,多次戰役中嶄露頭角,擊敗了劉邦的軍隊,有一次還差點用箭射到劉邦,所以劉邦很生氣。項羽敗亡之後,漢高祖劉邦就懸賞緝拿他,就要捉拿他。後在夏侯嬰的說情之下,劉邦就饒赦他了,就拜他為郎中。這個夏侯嬰,當時候也是季布到處逃,當時候他行俠仗義這樣的一個名聲,讓人家也非常的景仰,後來收藏他的人就跟夏侯嬰,當時候夏侯嬰就是劉邦身邊的重要人物,就跟他講。後來夏侯嬰就跟劉邦講,當時候他是項羽裡邊的人,他當然是要為他的主子盡力,現在你如果饒恕他了,然後拜他為官,他一定也是會為你效命的,當時候他射中你,是為他的主子盡力,這沒有什麼錯誤。劉邦這麼一聽,對,所以就饒赦了他,就拜他為郎中。惠帝的時候官至中郎將,文帝的時候擔任河東郡守,這邊講到後來劉邦接納他之後,他在漢朝裡邊擔任官職的一個情形。

  下邊這裡特別引了這一段話,大概是這樣,惠帝的時候季布被封為中郎將。然後匈奴的冒頓單于,那個字念ㄔㄢˊ,單于向呂后致信要挾且出言不遜。當時候大權在握的呂后,看了就非常的生氣,然後就召集眾將要展開緊急會議,說該怎麼辦。於是上將軍樊噲就很生氣,怒吼叫說:臣願領軍十萬士卒,橫行於匈奴。講得很有霸氣,聲音很雄壯威武。與會者巴結呂后多附會其說,都說讚讚讚,但是唯獨有一個人非常生氣跟他講,這個人就是季布。他就直斥道,跟她講,可以把樊噲給斬殺了。為什麼這麼講?他說當年高祖率領四十萬軍,還被匈奴圍困在平城,你今天樊噲怎麼可能用十萬軍就橫行匈奴?你這簡直是怎麼樣?當面欺君!講到,再說秦朝正因為對匈奴用兵,而引起了陳勝等人的起兵造反,國家滅亡,直到現在創傷還沒有治好,而樊噲又要當面阿諛君主,想要天下動盪不安,所以該殺。所以這個是腦袋瓜非常清楚的人。由於季布嚴肅而冷靜的分析,深深折服了當場這些官員們,呂后後來也宣布散會,不再討論攻打匈奴的一個事情。

  所以透過這件事情,大概可以看到季布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後來會被人家,這個在楚地流行「得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這一句話比百斤黃金還可貴,後來我們講到金諾就是這樣的由來。所以常常在讀這些歷史故事的時候,都會拍案叫絕,有時候他們在對答,在應試的時候,那一種很清楚的思路,真的是很令人讚賞。這邊是講到「謝人許物曰已承金諾」,就是謝謝,承蒙你的諾言、金諾。

  再下來是「具名帖曰投刺,啟書函曰開緘」。

  「投刺」,就是「具名帖曰投刺」,剛剛在前面有談到這個,要拜謁別人的時候的名片,上邊寫了自己的名字還有職位,去拜見所要見的人,這裡需要拜見的通常都比較高階的。

  我們來看一下「具名帖曰投刺」,就是備帖拜訪他人。拜訪他人稱為投刺。拆閱信函,啟,啟的意思就是打開的意思,我們說開啟、開啟,所以啟書就是打開信函,叫做開緘。「緘」是封的意思。我們說三緘其口,這是當時候金人告訴我們要慎言,在一個金人嘴巴那封了三條線,三緘其口,所以我們後來有個成語叫三緘其口。

  我們看到注釋第一個「名帖」,這是拜謁時候的名片,就我們剛剛講到。

  「投刺」,為什麼叫做投刺?投遞名帖以求見。古代因為沒有紙,拜謁前將姓名、職位等刻刺在木片上邊以見。就是當時還沒有紙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名字還有職位,把它雕刻在木片上邊,所以叫做投刺,是這樣來的。後來有紙,當然就直接寫在紙上面了,真接用寫的;現在我們又更方便了,名片直接印一疊。

  「緘」字就是封,剛剛有跟各位介紹到的。開緘就是把封住的把它打開,就是這樣的意思。這個常常在考試裡邊,講到考試,我們名片外面寫到,是誰寄的必須要寫,譬如說我寄明信片給你們,我必須要寫呈寄,要用寄,我不能用緘,如果是明信片的話不能用緘,知道意思嗎?明信片,因為明信片不用封。明信片知道嗎?明信片它是不用放進信封袋裡邊的,所以它是只有寄,就可以用寄,你不能寫緘,用緘就錯誤了,因為明信片不需要封。後來我們也有一個成語叫做緘默不語,緘默不語就是嘴巴閉上不講話。

  我們再看到,這邊有一個很棒的歷史故事,下一個:「思念之久曰素切瞻韓,想望之殷曰夙懷慕藺」。

  「思念之久」就是思念很久,我們叫做「素切瞻韓」。為什麼素切瞻韓?這個有典故。「想望之殷」,就是指想望非常的殷切,「殷」就是殷切,程度很深的意思,非常非常的想望叫做「夙懷慕藺」。

  第一個我們來看一下「素切瞻韓」,這個素是指一向,一向怎麼樣。我一向非常的,「切」這個意思跟殷兩個字意思一樣,殷切,所以我們常常說殷切的企盼,這個都是指程度非常深的意思。「瞻韓」,為什麼要瞻韓?是瞻仰誰?這個韓指的是誰?韓朝宗。瞻韓指的是韓朝宗,這邊我特別用黃色的字把它標識出來。這個典故在唐朝李白,這位大人物我們大家都知道了,曾經《與韓荊州書》,曾經寫了一封信給韓荊州。我們中國還常常會把他的官位放在他的姓後面,所以我們也常常需要去了解這個人的生平,你才知道他講的是誰。古代還有很好玩的,就是他的字號特多、字號很多。我有一年到蘇東坡的家鄉,然後就買了一本書回來,我看到蘇東坡的字號真的是傻眼了,平常以前所讀到的可能才幾個而已,但是那邊我一翻,非常非常的多。他們可能到一個地方,他就會為自己取一個號;現在想到怎麼樣的情景,又取一個號,非常非常多;又加上他們所任的一個官職,常常就姓,然後下邊官職,就這樣。

  這邊韓荊州就是指韓朝宗,為什麼?因為他曾經擔任荊州長史,擔任這樣的一個官。他就講到:「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白就是指他李白,曾經聽說天下的談士,就是這些讀書人相聚而言:「生不用封萬戶侯」,生的時候不用封萬戶侯,萬戶侯就是高官的意思,「但願一識韓荊州」,可以想見這個響叮噹。生不用封萬戶侯,只願,但願,這個「但」是只的意思,只願能夠一認識,能夠認識、結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就是指真是令人仰慕的意思。這個「景」就是仰慕,「景」是大的意思。

  為什麼這樣?因為唐朝韓朝宗曾擔任荊州長史的時候,非常喜拔用後進,很喜歡提拔後進,為時人所重。後因以「瞻韓」為初見面的一個敬辭,我想念之久,意謂景仰思慕的意思。就是以前還沒碰到你的時候,初次見面然後就講,我一直,以前就好久好久,一直就很想很想見到您,這樣的意思。會在初次見面的時候講素切瞻韓,就是這樣的意思。講我以前還沒有見到你之前,我就已經思慕很久了。後邊講「景仰思慕,久欲相識」,很久就很想認識您了,這樣的意思。所以這邊素切瞻韓是這麼來的。

  其實提拔後進真的是一個很有度量,像歐陽脩也是一樣,歐陽脩也是很能夠提拔後進,唐宋八大家裡邊幾乎都是歐陽脩的學生。我們以前科舉考試,考上的人都會對主考官稱他為老師,就是他的門生。

  我們再看到第二句,「想望之殷曰夙懷慕藺」。「夙」也是一向,就是以前。這句這個慕藺是,「慕」就是仰慕的意思,「藺」指到的是藺相如。《史記》裡邊有講到,「司馬相如列傳」裡邊,它講到「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現在講的是司馬相如,蜀郡成都的人,四川成都,「字長卿」。「少時好讀書」,年少的時候很喜歡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學」,已學了,學習的時候,他對於藺相如這個為人非常的仰慕,「慕藺相如之為人」,非常仰慕藺相如之為人,所以「更名相如」,就把自己這個犬子改稱為相如。司馬相如原來應該是叫做司馬犬子,後來因為他學習之後,讀古人之書,對於藺相如這個人的為人非常的景仰,所以就把自己的名就把它更換為相如,司馬相如。

  往下漢代司馬相如,本名犬子,仰慕藺相如為人,更名相如。今用,現在我們就是欽慕賢者的意思,慕藺我們現在指到的就是欽慕賢者。

  這邊有一個故事,在備註欄這個地方,負荊請罪的這個典故,負荊請罪,這個是在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裡邊有講到。故事是這樣,就是講到藺相如因為澠池之會有功勞,被拜為上卿,卿有分上中下,拜為上卿。廉頗就忿忿不平,很生氣,廉頗就很生氣說:我身為趙國的將軍,有著攻城野戰獲勝之大功,而藺相如只是以伶牙俐齒出眾,居然位居在我之上,而且藺相如出身很卑賤,要我位居其下,對我而言實在是極大的一個羞辱。當時候廉頗就對於藺相如,因為澠池之會有功而被拜為上卿,位置比他還高,他就很生氣。於是廉頗就對外宣稱說,如果看到藺相如,一定要大加的羞辱他。這時候藺相如避不見面,門客就質疑藺相如他非常的膽小怕事。因為他前面講到廉頗放風聲出去,就是說如果碰到藺相如,然後就要給他難堪,後來藺相如就躲避他。躲避他,這些跟隨在他旁邊的門客就很質疑,就覺得藺相如你是不是太膽小了。最後藺相如才無奈,被他們這樣的一個逼問之下,他只好跟他們說,他說:「大家認為廉將軍可否與秦王相比?」廉頗將軍可以跟秦王相比嗎?眾人就回答說:「不可」,眾人就說沒有辦法。藺相如就再跟他講:即使以秦王之淫威,我也敢在大殿上對他叱喝,並羞辱秦國的群臣,我雖然不是什麼樣的勇者,但怎麼可能會怕廉將軍?其實我只是顧念趙國的社稷(社稷就是國家,趙國的社稷),因為強秦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是因為怎麼樣?他們兩個人。因為趙國裡邊有一個藺相如,有一個廉頗,這兩個重要的人物在那邊,所以他們根本不敢攻打它。如果如今我們兩個人撕破臉了,這樣是不是秦國它就會攻打我們趙國?所以我為什麼避不見面的原因是這樣。後來這樣的話語傳到廉頗那邊去,廉頗覺得實在是很羞愧,非常的羞愧,於是就負著荊,那個藤條,負荊然後就到他府上去請罪。負荊請罪就是這樣的一個來由。他這樣的一個為人,真的是會很令人仰慕,所以我們就看到司馬相如,把自己的名就改成相如,司馬相如。

  這裡是講到夙懷慕藺這樣的一個典故。

  我們再看一下,下一句是「相與未深,才有半面之識;不期而遇,實乃邂逅之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相識不深,「未深」就是不深,未是不,了解也不是很深、很真切,所以稱為才有半面之識,不是全面的意思,一半,半面之識。然後再下來是「不期而遇」,期是約定的意思,不期而遇就是道途上不期然而遇,沒有相約定而碰到了,這個就叫做什麼?邂逅之緣。

  我們再看一下第一個「半面之識」。這邊半面之識的這個詞彙,又叫做半面之交。就見過半面的叫一半面,其實是半面,就真的是見到半面。這個典故來自於《後漢書.應奉傳》裡邊:「造車匠于內開扇,出半面視奉,奉即委去。後數十年,于路見車匠,識而呼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有一天應奉去造車匠那邊找他,其實也不是要去找他,是要去拜訪袁賀,大門就打開一點點,露出半面。「于內開扇」,就把門打開了,「出半面視奉」,就露出半邊臉看應奉,「奉即委去」。他就打開半面,然後就跟他講,他不在,出去辦事了,然後應奉就離開,「委去」就是離開的意思。「後數十年」,之後過了數十年,結果「于路見車匠」,看到開門的那個人,看到一個車匠,「識而呼之」,看到他,然後還可以叫出他。結果那個木匠其實已經完全不記得了。後來應奉就把他這個故事,就是有一次去他們家拜訪袁賀的時候,他做的這樣的一個動作,他才想到記得。從這邊可以看到,應奉的記憶力真是過人,這個記憶力很好。

  再看到第二個的部分,「邂逅」。邂逅就是沒有事先約定而偶然相遇,我們所謂的不期而遇。這個詞彙,邂逅這個詞在《詩經》裡邊就有了,《詩經.國風.鄭風》,《詩經》有風、雅、頌,然後《國風》,十五國風,十五國風裡邊的「鄭風」,裡邊的這一篇叫「野有蔓草」。後面這個野有蔓草是後人加上去,我們把一首詩裡邊的前面那幾個字做為篇名,這樣方便我們後人可以,這個也是後人加上去,就是方便更後代的人可以翻閱、容易翻閱,就加上一個標題,比較清楚。像我們現在講野有蔓草,我們就知道說就是指「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這一段話。讀《詩經》其實還滿美的,它句子其實很好背,它就有那種復沓之美,同樣的句型重複的使用,中間只變幾句。這邊就講到「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漙」就是露水非常豐沛的意思,就是蔓草上邊露水非常的豐沛,這是好天氣。「有美一人」,有美一人就是有一個美人在那兒。「清揚婉兮」就是指長得非常的漂亮,清揚就是眉目很開朗有神。「邂逅相遇」就是不期而遇的意思,我就剛好看到。「適我願兮」,太好了,這就是我想追求的人。再下來「野有蔓草」,這重複了。「零露瀼瀼」,這個瀼瀼露水也很濃的意思。所以你要看到就換一下詞句,前面是「漙兮」,這邊改成「瀼瀼」,其實都是指露水非常濃厚豐沛的意思。「有美一人,婉如清揚」,婉如清揚,其實這個就是清揚婉兮的意思,很婉約而且清揚,就是指眉目非常開朗有神叫清揚。「邂逅相遇」,我跟她不期而遇。「與子偕臧」,真的很想很想,得其所欲,謂擕手同行。與子,「子」就是你的意思,「偕」就是一起,一起同行,能夠跟你一起同行,就是指想跟她結交朋友。邂逅這個詞彙,在《詩經》裡邊就有出現了。所以不期而遇就叫做邂逅之緣,就這邊。

  我們再下來再看到這個:「登龍門謂參名士,瞻山斗謂仰高賢」。

  這邊「登龍門」叫做「參名士」,「瞻山斗」,瞻就是仰望的意思。瞻、望、看,我們中國的看非常多種,這個瞻、望,這些不一樣;還有眺、俯,這個都不一樣。「瞻山斗」叫做「仰高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拜謁名人,然後得到他的一個提拔,讓聲名能夠增高,這個叫做參名士。傾慕高士賢人叫做仰高賢。這個仰字倒是還容易理解,仰。

  這邊的「登龍門」,我們來看一下,登龍門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權勢者的援引,而身價大增。在《後漢書》裡面這有麼記載道:「膺獨特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就是指到當時候東漢李膺,這邊有寫到,他的訪客很多,但是這些訪客他不是隨便接見的,必須是什麼?清流之士,奸邪小人一概是不見的。所以當時候能夠被李膺接見的訪客,都有受寵若驚,就是代表你自己達到他所要的那個水準的意思。所以當時候就稱為登龍門。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山斗」。這個山斗是怎麼樣?這「山」就是指泰山,「斗」就是北斗。泰山為五嶽之首。封禪,古代封禪都要到泰山那個地方,皇帝都要到泰山那邊爬一次,爬到頂。其實泰山的高度也不高,但是它的地方就是周圍是比較平矮的,所以泰山你就會覺得特高,這一個相對高度的感覺。北斗星是眾星裡邊最亮的。所以後來我們就會常常講到,泰山跟北斗都是指到,那種德行、事業的成就為眾人所敬佩的人,叫泰山、叫北斗。山斗就兩個合併起來,泰山北斗。

  這個在《新唐書》裡邊「韓愈傳贊」,這個贊,就贊曰;我們從《史記》裡邊,《史記》裡邊有太史公曰;其實在《左傳》裡邊也有講到,就記載到這個人物的時候,然後給一段評語。像我們讀到《陶淵明集》裡邊,他自己寫的「五柳先生傳」,他就講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這個就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從《左傳》那邊對於傳中人物的一個品評。這邊「韓愈傳贊」裡邊就寫到這麼一段,他說:「自愈沒」,就是自從韓愈死了之後,「其言大行」,他的話大加的流行,大行就是指非常的流行,「學者仰之」,學者仰之這個之就是指韓愈,「如泰山、北斗云」,這個云是語末助詞。這云如果擺在後邊,是一個語末助詞;如果是擺在前面,云就是說的意思。但是這個擺在最後,這是一個語末助詞,肯定語尾,云。這一句,「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所以瞻山斗謂仰高賢。

  我們再看到下一個,「思慕則一日三秋,不遇則渴塵萬斛」。

  「思慕」就是很想念,就是相思的意思。思念很殷切,就一日如隔三秋,過一天好像隔三秋沒有見到面。「不遇」,不遇就是訪友不遇,去拜訪朋友沒有碰到,空手而回就是空回,叫做「渴塵萬斛」。「渴塵萬斛」就是指渴心歸去生塵埃積了萬斛。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一日三秋」,一天不見就好像過了三秋。這邊比喻分別時間雖短,卻覺得很長,形容思念非常的殷切。

  這邊的「三秋」解讀的方式不太一樣。我們看一下《詩經》裡邊,《詩經》,「彼采葛兮」,那個「采」就通我們,我們現在又加上了一個扌旁。其實這個采字上邊的這個就是爪,就是我們的手掌,在木上邊有長了很多果實,去採摘它,或是採桑葉,後來我們又多加了一個扌旁,其實在我們的古書裡邊,大家可以看到大概都是用這個字。「彼采葛兮」,「葛」,一種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各位有沒有發現到,它這一段話都採什麼東西,彼採葛,這都是植物名,葛變成蕭、變成艾,都是植物。

  前面是一日不見,好像隔三月;再下來這個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再下來變成是三歲,三歲就是三年的意思。所以有沒有看到時間是愈拉愈長了,從三個月到三個秋、到三年。這邊的三秋是三個秋季,通常一秋是一年,這樣就超過那個三歲,我們從這段詞語來看,它應該是少於三年。後來又專指秋三月的說法,秋三月這裡三秋,長於三月,短於三年,就三秋,就三個秋,三月,三三就九個月,義同三季的意思。就是三個秋天,一個秋天三個月,三個秋天,就三三得九,九個月。所以這個用解為九個月,可能會比較適合一點。各位明白嗎?可以。這個解成如果是三年,一秋為一年,第二個秋不是兩年,第三個秋是三年,這樣就超過三歲,就等同三歲,這樣在文句上來看,我們三月、三秋、三歲,這樣就沒有遞進的一個。我們從這裡邊看到,它是一個遞增,時間是由三月,然後再又長一點三秋,再長一點是三年。所以從上下文來看,要解釋成為三年可能比較不恰當一點。它也不能短於三月,三月就跟第一句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是一樣,就不恰當。所以把它解釋成為三季,就是三個秋天,一個秋天三個月,三個秋天就三三得九,九個月,這樣的一個意思。

  其實也就是指時間,就是相思很深的意思,一天沒有看到,就如同隔了三秋。不管隔幾個月,反正其實他要表達的,就是指好想你好想你,一天沒看到就覺得好久好久沒看到你了,這樣的一個情形。會這種情形,除了戀愛中的人,其他應該不會吧?大概是這樣。《詩經》裡邊常常就有很多這樣的一個情詩。

  再下來第二個「渴塵萬斛」。渴塵萬斛,「斛」是容器的單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訪友不遇,思念很殷切。這裡是唐代盧仝,這個字念作ㄊㄨㄥˊ,他有一首詩《訪含曦上人》,去拜訪含曦上人,去找他,結果都沒有碰到。他說:「三入寺,曦未來,轆轤無人井百尺,渴心歸去生塵埃。」這邊講到,他就是講到他要去找他,「三入寺」,去了三次,就是進去,結果「曦未來」,都沒看到你,曦就是含曦上人。然後「轆轤無人」,轆轤就是指古代我們打水的上邊的那個設備,可以滑動的,然後吊著桶子可以到井中打水,然後再把它拉上來,比較省力,這個叫轆轤。轆轤無人井百尺,意思就是都沒有人在那邊的意思。只好「渴心歸去」,渴就是渴望的意思,我的心多麼想見到你,結果都沒有碰到你。「渴心歸去生塵埃」,這個塵埃就積了很多,就是很厚很厚的意思。想你,實在是很渴望去看到你,結果都沒有看到,都沒找到你,去了三次,三入寺,但是都沒碰到你。後來我們就用成語把它濃縮了一下,渴塵萬斛就是指到訪友不遇而空回的那一種心情。

  再往下,好,我們再看一下,第一個:「暌違已久,未免鄙吝復萌;來往無憑,有似飄萍靡定」。

  這裡這個「暌」,這邊寫日字旁,也可以寫成目字邊,這兩個字是通的,這個暌同加上目字旁的那個睽字,兩個字的意思都是解釋為分開、離別的意思。這邊「暌違已久,未免鄙吝復萌」,為什麼?「暌違已久」就是離開已經很長了,未免就是沒有辦法免除什麼?免除「鄙吝復萌」,鄙吝的這樣的心復萌,「萌」就是長出來。這個也是有典故在。

  接下來,「來往無憑,有似飄萍靡定」。「來往無憑」就是來來往往,沒有依憑,就是在外面奔波,沒有依憑。這樣就好像是什麼?「飄萍靡定」,飄萍就是飄蕩的那個萍草;靡定,靡就是沒有的意思,定就是安定、固定,靡定就是沒有定下來。講到就是說人一直在外奔波,沒有一個固定的居所,叫飄萍靡定。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暌違已久,未免鄙吝復萌」的典故。第一個,我們先看一下這個「暌違」的解釋,暌違這個詞,分散隔離,就是指分別已久的意思,暌違兩個字其實就是兩個分開很久,好久沒碰面的意思。

  「鄙吝復萌」,這個鄙吝復萌的意思,鄙吝是見識很淺薄,然後吝惜錢財叫鄙吝;復萌那個復就是再次的意思,萌就是萌芽,萌是萌芽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庸俗貪鄙之心又長出來了。復萌,又跑出來了、又發生了。萌,發生、長出來,我們說草木、樹枝枝芽長出來,萌芽。後來這個萌字有把它引申為發生,發生怎麼樣的狀況。萌,我們常說故態復萌,有沒有?故態復萌就是指這樣。鄙吝復萌,就是庸俗貪鄙這樣的心又跑出來了。

  為什麼會這樣講?這個典故來自於黃憲。在《後漢書》裡邊,這個黃憲為人寬宏大度、儀態很端莊、舉止很嚴肅。范曄的《後漢書.黃憲傳》,范曄,那個字是范曄,就是《後漢書》的著者,在「黃憲傳」裡邊這麼寫道:「同郡陳蕃、周舉常相謂曰:『時月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就講到「時月之間」,就是一段時間裡邊沒有看到,「不見黃生」,黃生就是黃憲。「鄙吝之萌復」,存乎心就是在心中的意思,就是鄙吝在心中又跑出來了。鄙吝,鄙就是指見識淺薄,吝我們可以說吝惜財物,就比較貪心的、吝嗇的,那樣的一個舉止。

  這個典故是來自,黃憲,字叔度,以字行,以字行的意思就是指他以叔度這兩個字大家比較熟悉,是汝南慎陽縣人,就是今天河南省正陽縣這個地方的人。黃憲家裡邊家世很貧寒,父親是為牛治病的牛醫。在潁川這個地方,有一個荀淑到慎陽遊學,就是荀淑到慎陽這個地方遊學,就是指黃憲他的家鄉,他住的地方,在旅館裡邊碰到了黃憲。當時候黃憲才十四歲。荀淑就感到很奇異,覺得這個人氣度非凡,然後就跟他秉燭夜談後還不忍離去。十四歲而已,十四歲有這樣的一個氣度。荀淑就讚歎,黃憲足以當他的一個老師,說他實在是你可以當我的老師。後來荀淑前去拜訪袁閬的時候,袁閬也是跟黃憲同樣地方的人,他還沒有來得及寒暄,就先問說,就是說他要去拜見袁閬的時候,還沒有跟他問候說您好嗎、最近好嗎?都還沒有寒暄問候,就先問說:「貴縣出了個顏淵」。顏淵我們知道,孔老夫子非常讚歎的一個學生,不貳過。他說「您認識他嗎?」袁閬肯定的說,荀淑一定是見到黃叔度了。從這裡邊的記載我們就知道,這個人真的是在鄉里裡邊非常的,就是他的舉止很受大家的敬重,所以才剛講到貴縣出了一個顏淵,他馬上就知道你在講誰了。

  同郡有一個叫戴良的這樣的人,他外出的時候每每見到黃憲儀態端莊,舉止很嚴肅,回家之後就覺得悵然有所失。當他這樣的一個表情的時候,他母親就問他:你可能又從牛醫兒那邊回來吧?就可以想見,因為他覺得去了之後看到他,平常可能自己在家裡邊,還覺得自己很像修養還滿好的,結果到了那個地方看到他之後,才覺得自己實在是很不如。所以他母親也非常的厲害,看他悵然若有所失,馬上就知道,你大概又從牛醫兒那邊回來了。戴良就回答說:久久沒見到叔度,還不覺得不如他,但見到之後就有怎麼樣的感覺?「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瞻之好像在前,但是馬上就覺得被他甩在後面了。其實他也沒有甩你,只是你會覺得,你的修為各方面都很不如他,那種很深不可測的那樣的一個感覺。所以那個同郡人你看就講了,「時月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意思就是說常常去跟他談的時候,你就常常會警醒自己,久了沒看到他,你那貪戀之心、鄙吝之心就又跑出來了。看到這樣一段就覺得說,這人一定修養非常非常的好。

  再下來是第三個注釋,「飄萍靡定」,這邊「萍生於水中,飄泊不定」。「萍」是草名,生水中,「葉扁平而小」,背面都是青色的,鬚根就垂在水中,根是根本無所繫,就是飄在水裡邊,隨風隨水就飄動,隨著風一吹它就走了,隨著那個水流它就流走了,所以也稱為「浮萍」。所以後來我們會常常講,飄移不定會用飄萍這個萍來稱呼。因為這個萍草就好像人一樣,當人飄泊不定的時候,就好像這個萍草一樣,在水中沒有根繫住,然後隨風飄蕩這樣的一個情形。所以「來往無憑,有似飄萍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