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謨念觀音得救-第54集
南朝時期有一位武將名叫王玄謨(公元三八八-四六八年),他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伯父覺得他很有天賦,說他性格忠正,將來定會有出息。
公元五世紀的南朝,君主都希望能夠北伐統一中原。王玄謨為南朝的武官,被當時的宋文帝封為北伐將領。他曾多次向國君進獻北伐策略,文帝聽了覺得很好,感歎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封狼居胥」指古代武將的最高榮譽,西漢大將軍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祭天,成為傳奇。宋文帝提及霍去病打敗匈奴的舊事,表達出他北伐鮮卑族拓跋燾的決心。
元嘉二十七年(公元四五〇年),宋文帝任命王玄謨為寧朔將軍,輔佐江夏王劉義恭北伐。七百五十七年之後,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在南朝故地重遊,寫下了著名的詞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就是借用元嘉時代的北伐,講述詞人拳拳愛國之心。
辛棄疾所說的「倉皇北顧」指的就是劉義恭最終失敗南歸的情形。之所以失敗,還與王玄謨的決策失誤有關。王玄謨率領主力軍隊圍攻滑台的時候,久攻不下。有人獻策說:「城裡大多是茅草屋,應該採用火攻。」王玄謨卻否決了火攻的提議,認為此舉會讓城內的軍備物資付之一炬。敵人因而有了喘息的機會,待到拓跋燾率援軍抵達滑台時,王玄謨帶領的大軍已是軍心渙散,無心戀戰,繼而兵敗如山倒。
王玄謨做為敗將,雖然沒有落入敵手,南朝也要對他按軍法處以死刑。就在斬首前一天,他夢到有人告訴他說:「誦《觀世音經》千遍,就可以免禍。」
《觀世音經》是當時在北方流行的經典,在南方還沒能推廣。《法華經》中專述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因為位於甘肅張掖一帶的北涼統治者沮渠蒙遜大力推動,於四二〇年前後在北方流行。這一品經文的漢文翻譯,也是在公元四〇六年才由鳩摩羅什大師在長安城定稿。可以想見,對觀世音菩薩的「廣大靈感」的體會與認識,是從北方開始,傳播到南方還需時日。
王玄謨請教夢中人:「我命在旦夕,怎麼能誦到一千遍呢?」菩薩於是教他念誦十句話——
觀世音,南無佛。
與佛有因,與佛有緣。
佛法相緣,常樂我淨。
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
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
王玄謨因而念念不止,終於誦得千遍。次日,即將上刑場時,他還在口不停誦、念念不止。忽然有人大叫「停刑!」原來是有人為他求情,說:「殺掉能夠作戰的將領,就削弱了自己的勢力,並非良策。」王玄謨因而獲救。
王玄謨臨刑獲救的經歷一時間傳遍南方,和他同時代的沈約特別將他的感應事蹟寫到《宋書》裡,成為正史中的記錄。在王玄謨去世五百年後的宋朝,信仰觀世音已然成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南方已是「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及至南宋滅亡前,辛棄疾回顧王玄謨的失敗經歷,以古諷今,希望能夠蕩除北方胡虜的時候,恐怕沒有留意,把觀世音信仰帶到中原的正是北方外族;而最先將「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帶到南方,於各種艱難困境之中守護家家戶戶的,卻是策馬北上、打算揮刀趕走「胡虜」的王玄謨。
王玄謨之所以能在命懸一線的時候得遇菩薩,亦非偶然。他圍攻滑台城時,若真採用火攻,點燃茅草屋,那麼城內恐怕難免陷入火海、生靈塗炭。史書雖然指出他因不想失去軍備物資而拒絕焚城,並未提及他不忍殺害百姓,但是,王玄謨此舉無疑保住了滑台城的老百姓。
此外,王玄謨的傳奇看似不可思議,卻與此時開始流傳中原的念佛法門暗合。公元三八一年,慧遠大師到廬山,三十餘年足不出山,結界念佛,是我國念佛之始。菩薩在夢中傳授「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也是淨土宗「淨念相繼」的體現。
王玄謨夢到菩薩傳授《十句觀音經》,比《普門品》更加容易流傳,這種簡化的《觀世音經》因而流傳很廣,一千一百多年後,這段十句經又傳入日本,成為日本江戶時代流行在民間、廣為傳誦的經文,稱為《延命十句觀音經》,還附上了不同時代發生在中日各地的「靈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