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彌陀佛!
前面一節課的最後,給大家留下了四句話:
「傲氣不可有,骨氣不可無。人若無骨氣,人前難抬頭」。
下面,給同修們講一個關於骨氣的故事。
有一對夫妻,可以說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一起長大。成人以後成為戀人,繼而成為恩愛夫妻。婚後十年,妻子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雖然不是什麼富貴之家,但有兒有女的五口之家,也稱得上幸福美滿的小康之家!
過了幾年,丈夫發達起來了,成了千萬富翁。飛黃騰達了,丈夫有了新歡,忘了舊愛,和妻子提出離婚。妻子面對現實,沉著冷靜,不卑不亢,不哭不鬧。答應丈夫同意離婚。
丈夫沒有想到,妻子這麼快就答應離婚,他喜出望外。可能是心有愧疚,他要用錢擺平這件事。他答應給妻子一筆為數不菲的分手費。妻子告訴他,我和你戀愛結婚,愛的是你這個人,不是愛你的錢,況且那時你也沒有錢。
妻子只提出一個要求,為了孩子的良好教育,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要把三個孩子帶走。
丈夫沉思片刻,說,那好,我可以給三個孩子一大筆贍養費,讓你們娘幾個生活無憂。
妻子說,那也不必了,我會把三個孩子養大成人的。
妻子帶著三個孩子離開了這個傷心之地,到了另外一個城市打工謀生。後面的事,大家都能想像得出來,該有多難!媽媽雖然辛苦萬分,但看到三個懂事的孩子一天天長大,就是天塌下來,媽媽也得頂下來!
蒼天不負有心人,三個孩子長大成人了,他們不但讀完了大學,而且有兩個孩子讀了博士,一個孩子讀了碩士。偉大的母親培養出了三個優秀的孩子。
後續的故事,你們聽了可能會更加感動。
又過了若干年,大兒子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總裁。有一天,公司來了一個人,自稱是總裁的父親,工作人員把他帶到了總裁辦公室。這麼多年沒見面,彼此都感到很陌生。兒子把這事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我去看看吧。
兩位老人見面,相對無語,真是五味雜陳,不知從何說起。他告訴前妻,這些年,他換了七、八個新歡,每一個都是捲跑了他的大量財物,就再也不見蹤影了。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人老力衰了,財產也被捲的所剩無幾了,他現在成了孤家寡人。他說,他這回找到兒子,就想有個家,找回一份愛,讓自己不再孤單。
最後的結果,你們該猜到了吧?
媽媽問兒子,你看怎麼辦?兒子說,我聽媽媽的。媽媽告訴兒子,他畢竟是你的父親,是給了你生命的人。他過去走錯了路,現在想回家了,作為兒子的你,就給他一個安度晚年的家吧。
兒子略有猶豫,望著媽媽,那你倆……媽媽說,我們老一輩的恩恩怨怨,都已經過去了,不要再計較了,更不能把老一輩的恩恩怨怨延續到下一代。但願我們各自安好!
故事講完了,你有何感悟?
一個偉大的女性,我讚歎她的骨氣,更讚歎她大海般的博大胸懷!
下面接著講,「如是我聞」這句經文講完了,接著講下面的經文「一時」。
【一時】
「一時」是時成就。佛經中用「一時」兩個字,用得太妙了。為什麼佛經中不用具體的年月日?因各地曆法不同,世界時分不一,沒有辦法用具體時間。比如,四天王天的一天,是人間的五十年,地獄的一天,是人間的二千七百年。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時差。科學證明,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一周(即太陽上的一年),相當於地球上時間的二萬萬年。再說,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則時間隨物體運動速度而變異,沒有定量。所以經中用「一時」二字,是最切實際不過的了。本經一時二字有三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之時。
第二個意思:眾生信、願、行三個條件同時具足之時。
第三個意思:眾生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之時。
這三個之時三而合一就是一時。
簡要解釋一下這三層意思:
為什麼佛要在那個時候宣講《無量壽經》?因為佛能夠觀機。佛看到大眾之中有人根熟了,這個根熟就是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在這個時候如果不說這部經,不說這個法門,那佛對不起眾生。因為眾生根熟了,沒人給說法,他成就不了。
眾生聽到這個法門,深信不疑,這是他的「信」成就了;聽到這個法門,心生歡喜,一心求生西方,這是他的「願」成就了;聽到這個法門之後,去把它落實在生活當中,他的「行」也成就了。信、願、行統統具足,佛必須講這部經了。
眾生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了,也就是我們說的「師資道合」。這是老師講經,學生聽經的最佳時候,不能錯過這個機緣。
成佛機緣成熟的眾生也包括我們在內。這部經是佛為我們說的。三千年前我們就在聽,三千年後我們還在聽,我們成佛的機緣三千年前就成熟了,為什麼三千多年過去了,到現在還沒有成佛?我們遇到了太多太多成佛的機緣,我們也錯過了太多太多成佛的機緣。大家可是知道?錯過一次就是幾千劫!我們之所以在六道裡輪迴了無量劫,就是因為我們錯失了成佛的大好機緣。
現在,我們又一次遇到了成佛的機緣,雖然我們生活在亂世,這是我們的不幸。可是我們又是不幸中的幸運者。印光大師親自為我們選擇淨土念佛法門,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上淨下空老法師、上海下賢老和尚、劉素青老菩薩,各司其職,組團來到娑婆世界,救度苦難眾生,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恰恰讓我們遇到了。這麼好的成佛機緣,你還錯過嗎?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下面講: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兩句話不是讚歎小乘比丘的,是讚歎大菩薩的。意思是說,參加《無量壽經》這一會的大眾及佛的學生,都是大菩薩、大聖。
「一切」是指參加法會的一萬二千人。
下面,解釋這個「大」字。「大者,梵語為摩訶」,摩訶就是大的意思,含三個意思:有大的意思;有多的意思;有勝的意思。
「大者,《彌陀疏鈔》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這稱大比丘,不但是欲界天王、色界天王、摩醯首羅天對於持戒修行人都尊敬,所共敬仰。當然他有德行,不是小德,他有大德,所以感得天王大人的尊敬。《淨影疏》云:「曠備高德,過餘近學」,過是超過,餘是其他的,近學有初學的意思,雖然學了,智慧沒有開,德能還有限,「故名為大」。
什麼叫高德?老實、聽話、真幹,這就是高德,普通人沒有。只要具備這種德行,他必定有成就。這是大德,值得稱讚、鼓勵大眾向他學習。
「多者,內典外籍無不博通,非寡解也。」廣學多聞這叫多,內典是佛的經典,外籍是佛陀之外的典籍,無不博通。博是廣學,通是通達,遠稱之為多。非寡解也,寡是少,理解少,不多。他是樣樣都通。「勝」是超勝,「勝過餘學」,特別是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超過它們之上,這叫勝。
《佛地論》裡,「大」也有三個意思:
「一 最極利根,波羅蜜多種性。」
最極利根是哪一種人?我們常講的上上根人。不止是聞一知十,是一聞千悟;另外一種,像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像海賢老和尚,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些人是最極利根。為什麼?他老實、聽話、真幹,師父傳他一個法門,他能夠毫不懷疑地堅持到底,不需要很久時間,他就能契入境界。這個契入就是明心見性,成就了大德。就像前面所說的,內典外籍他不要學,大徹大悟,你拿這些書念給他聽,他會講給你聽,他全通了,這是最極利根。
由此可知,最極利根,人人本分,一點都不希奇,每個人都是。但是我們這個利根現在變成鈍根,變成了最極鈍根。為什麼?信心失掉了,不相信自己是最極利根,不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不相信自己有佛性,那就沒辦法。聽經學教,聽佛講這些話,他聽明白了,他是怎麼想的?這不是說我,我不是利根,這是說別人,自己不敢承當。換句話說,如果說這個經自己不得受用。誰得受用?直下承當的人得受用,肯定佛是對我說的,這樣的人得受用。佛這些不是對我說的,是對別人說的,這就不得受用。
佛法是平等法,平等法是真的,有高有下是假的。佛法的成就就在放下,一時頓捨就一時頓證,你捨多少就證多少。捨見思煩惱,不執著了,就證阿羅漢;捨塵沙煩惱,就成菩薩;捨根本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恭喜你成佛了。那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誰有?個個都有,就是不敢直下承當。這佛沒有辦法,佛只好等,緣不成熟先等著。等你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承認。佛很有耐心,就是等無量劫佛也要等,你們就忍心讓佛等無量劫嗎?我們一定要知道,人人都是最極利根,波羅蜜多種性,波羅蜜多是智慧,是究竟的智慧。這是大的意思。
「二 得無學果位。」無學是阿羅漢。人人都能證得阿羅漢果,人人都能在一生中超越六道輪迴,就看你肯不肯?超越六道輪迴的條件很簡單,對六道沒有絲毫留戀就超越了。對六道還有貪戀,不能完全放下,你就不能脫離。到你修行差不多的時候,魔就會來示現的,示現什麼?財、色、名、利,用這個來誘惑你。你只要對其中一樣起了貪心,動了念頭,魔就勝利了,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了,還得做魔的眷屬。這一點不能不知道,這也是大的意思。
「三 得小果已,趨大菩提。」得小果不住小果,不滿足於得小果,馬上能夠迴小向大,學大乘,大菩提是大乘。
「以上三義,故名曰大。」大有這三個意思。
《淨影疏》對「大」是這樣解釋的:「大有兩義:一位高名大;二德勝名大」。德勝就是道德殊勝,這稱大。「聖」是會正的意思,「會正為聖」。正,正知正見,遠離偏邪,這叫正,中國聖人的意思。
從德而言,「契於空理」,空理是真理,真理是空,是不可得,所以叫性空。性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契是契入,在淨土裡叫常寂光。
常,不生不滅叫常,它沒有變化。六道、十法界是生滅法,有生有滅叫無常。一真法界沒有生滅,常寂光就更不必說了,常寂光沒有生滅。
寂,是清淨、平等,清淨到極處,平等到極處。惠能大師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又「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說的就是這個境界。本無動搖就是平等。清淨、平等這叫寂。有常的意思,有光的意思。
光,光是什麼?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光明遍照,這是自性。所以經題上這五個字,清淨平等覺,覺就是光明遍照,這五個字就是常寂光,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不可得,用一個空字,性空,契於空理。常寂光裡無一物。誰證得?法身菩薩證得,證得就叫明心見性,證得就叫做成佛,見性成佛。這是德,從德而言。
「會合正道曰聖;或從位而言」,這就是修行果位。「初果以上稱聖,唯迴小向大,行菩薩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羅漢)」,這叫大聖,他們的究竟果位是明心見性,大乘裡面無學,大乘裡面畢業了。
「或大權示現者」也稱大聖。這些人「方名大聖」,大權示現是什麼?就是法身菩薩,實報莊嚴土裡的法身菩薩,示現為聲聞,示現為居士,示現為護法,大權示現,這些人都是大聖。
老法師講過,三賢十聖,三賢位的菩薩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聖是從初地到十地。地上菩薩稱聖人,只有等覺菩薩才能稱為大聖。
下面說說阿難。阿難是初果,初果稱聖不能稱大聖,因為他沒有證到阿羅漢果,沒有迴小向大,那麼阿難為什麼也稱大聖?
「阿難當時,雖未得漏盡,但以當機,應須並列」。這就告訴我們,阿難的身分特殊,他是《無量壽經》上半部分的當機者,所以他也列為一切大聖之一,也說他神通已達。「於神通中,解了畢竟」。畢竟就是徹底了解,「亦名已達」。已達是徹底了解。「是故阿難亦得名列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個會上的大眾都是大智大德。這部《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佛說「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就是說,與會的一萬二千人全是大聖。
「神通已達」,著重在「達」上,達是圓滿的通達,決定沒有障礙。唯有大聖,才能已達。
《淨影疏》曰:「神通已達」,是六種神通具足。「歎其德勝,所為神異」,他的所作所為,用我們的話說無法想像,故名為神。「無壅曰通」,沒有障礙就通達。「所謂身通」,他的身體能變化,能變大身,能變小身,能現有身,能現無身。「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得漏盡」,漏盡是見思煩惱盡了。「故知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沒有障礙。「達者」,通達這兩個字,我們常常連在一起用。「嘉祥曰:達者言證」,他到達了,到達了這個境界,什麼境界?「證六通三明等是也」。
六通是阿羅漢證得的,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三明是佛所證得的。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之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來之事;漏盡明是以聖智斷盡一切煩惱。以上三者,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叫做「三達」。
六通達到究竟圓滿就是三明。法身菩薩雖然個個都證得六通,但六通的能量是不一樣的,十住菩薩比不上十迴向,十迴向菩薩比不上十地,十地菩薩比不上等覺。雖然都有六通,但等級不一樣。等覺菩薩和佛(妙覺)比,用個比喻來說,叫做「隔羅望月」。古代絲織品最細的叫羅紗,很薄,是透明的,隔著羅紗看月亮,還是間接的、朦朦朧朧的,這是等覺菩薩。佛呢?沒有羅紗隔著了,直接望月了。這就告訴我們,一定要證得佛的果位,六通三明才圓滿。我們要向這個目標前進!
下面介紹名列上首的五位大菩薩。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佛經上首所列的名字,含義很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部經的特色,也能看出這部經在整個佛法中的地位。此經所列上首的五位大菩薩,他們個個都是通家,但在此經每位大菩薩標榜一門,舉其專長,乃為表法所用。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
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經典,有沒有看到把「尊者憍陳如」列在首位的?沒有。《無量壽經》列名第一是尊者憍陳如,代表什麼?代表憍陳如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以來,第一個得度的學生,第一個證得阿羅漢的弟子。佛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佛說完四諦法,憍陳如就得了阿羅漢果,說明他的根性很利。第一個得度,第一個證果,他是佛的第一弟子。
正法出現於世間,有說法的,釋迦牟尼佛;有聽法的,這五比丘;有修行的,聽了之後就真幹、落實就是修行;有證果的,憍陳如證阿羅漢果。正法出現在世間第一個,他代表什麼意思?代表念佛法門是第一成佛的法門。
佛在未成道時,修菩薩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被割截身體,佛即發願說: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這位歌利王就是憍陳如的前身,所以釋迦成佛之後,第一個度憍陳如。「佛稱之為」,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稱說「我聲聞中第一比丘」。
佛在《阿含經》裡讚歎憍陳如:「寬仁博識」。寬是指他的心地,心胸廣大,我們中國人講量大,寬是說量大,能包容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叫寬;仁是慈悲、仁慈,大慈大悲;博識,他認真學習,有智慧、有學問。
「善能勸化」。歡喜教學。教化眾生。
「將養聖眾」。「將」是帶領,他也是大眾當中的,像現在我們講班長,他也帶領一班人,教養他們。
「不失威儀」。他教得好,講得好,能遵守規矩。
《無量壽經》「首列尊名」,「正表能聞受此經法者,皆是第一弟子」。這句話說得好!這句話是黃念祖老居士說的,是什麼意思?你能聽到這部經,你能受持這部經,這個受是什麼?真幹、真學,那你就是阿彌陀佛第一弟子,那你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一弟子。
同修們,第一弟子不是黃念祖老居士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的,黃念老是引用佛的話。我們依這部經、這個法門修學,都是佛的第一弟子,我們要勇於直下承當,不要客氣。我們確確實實是佛的第一弟子。
下面介紹『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尊者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代表智慧第一,他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佛陀最信任的就是他。佛的兒子羅睺羅年幼的時候,佛陀曾叫他拜舍利弗為師,跟他受沙彌戒;祇園精舍建立時,奉佛陀的慈命前去督促工程的也是舍利弗;在北方的舍衛城,佛陀的法駕尚未到達,他就能先把外道攝服,令他等候皈依佛陀。
同修們,為了讓大家更多地了解佛陀的這位首座弟子,我想給大家講一講,確切地說是讀一讀舍利弗尊者的故事,這個故事比較長,相信大家聽了會有很多感悟的。
說起舍利弗的智慧,據傳當他母親懷孕的時候,忽然就變得智慧過人。在當時婆羅門教中最負盛名的雄辯家就是舍利弗的母舅拘絺羅,也叫長爪梵志,在辯論時都辯不過舍利弗的母親。舍利弗在沒有出世以前,他的母舅和母親就覺察到他將來一定不是一個尋常人物。
後來長爪梵志皈依佛陀,就是因為他知道,他的外甥如果不是遇到了大覺完人,他不會拜他為師的。就因為他能信任舍利弗這一點,所以他才勇敢地捨去迷妄,投皈到佛陀的座下。
舍利弗的智慧雖然超群,但他對於佛陀,卻是百依百順,從來沒有對佛陀的教示生過反感。
有一次,舍利弗帶領沙彌羅睺羅從外面托缽乞食回來,佛陀見到羅睺羅的面色很不好看,知道他心中一定有不平之氣,佛陀叫他到身旁,問他有什麼事感到不滿足。少年的羅睺羅,低著頭含羞地告訴佛陀說道:
「佛陀!上座和中座比丘,到外面托缽乞食,信眾們都布施上等的美味,我們初進道的沙彌,信眾們在米飯中總是用胡麻渣和野菜摻合起來布施給我們。人的身體,對於飲食總是不分年齡和戒行,都有同樣的需要。我們的長老們在他們的受用之外,卻不顧我們,讓信眾對於供養生起分別心。佛陀!吃了胡麻油和酥酪,身體健康,才能增長力氣,才能安心修行;但我們每日只吃胡麻渣和野菜,營養不足,老感覺身體睏倦,如何能精進修行?」
佛陀聽了羅睺羅這麼一說,當即制止他,用教訓的口氣說道:
「這樣的事情並不要你說,如果想到我們在修行時,能夠受到信眾一麻一麥的供養,已經算是過分了。」
雖然佛陀是這樣教示羅睺羅,但佛陀知道信眾們對沙門是這樣分別的供養,心中很不歡喜。佛陀叫羅睺羅走後,又再把舍利弗請來,佛陀和顏悅色地對舍利弗說道:
「舍利弗!你今天受了不淨食,你知道嗎?」
舍利弗一聽大驚,趕快把當日所受的飲食從肚中吐出來。他對佛陀稟白道:
「佛陀!自從我皈依佛陀以來,我就依著佛陀的乞食法而去行化,我不敢不依佛陀的乞食法而另外行乞。」
佛陀向舍利弗說六和敬的僧團,長老應如何愛護關懷年少的比丘或沙彌。舍利弗一點不平之氣都沒有,他對佛陀的教法只有感恩的接受。
佛陀以後更加信任和嘉許舍利弗。
除佛陀外,舍利弗在僧團中是最受尊敬的人。
舍利弗漸漸地年老,有一次在祇園精舍結夏安居以後,為著宣揚佛法,他請求佛陀准許他出外雲遊旅行,佛陀當即很歡喜地允許,並褒獎舍利弗樂於利人的心。但當舍利弗走出祇園精舍不久,一個比丘走到佛的座前說道:
「佛陀!舍利弗不是為弘法才去旅行的。他是因為侮辱我,對我感到慚愧,才出外去旅行。」
佛陀最不喜歡在背後毀謗他人,所以一聽之下,即刻著人去把舍利弗追回,並招呼阿難,把大眾一起集合在講堂。大家不知為什麼要集合,舍利弗也不知為什麼佛陀又叫他回來,大家心中都感到不可思議。
佛陀見到舍利弗歸來時,很嚴肅地在大眾前問舍利弗道:
「舍利弗!你去後不久,有一個比丘來說你侮辱他以後才出外旅行的,真有這樣的事嗎?」
舍利弗溫和而恭敬地答道:
「佛陀!我從生下來到今天已將近八十歲的年齡,在我的記憶裡,沒有殺害過生命,沒有妄說過語言,除去為真理宣揚,從沒有為私人利害得失和他人論短較長,今天是安居最後的日子,三個月來,我日日懺悔,我的心像碧波一樣的澄清,在這個時候,我哪裡會輕視他人?
佛陀!大地上的泥土是最能忍辱的,無論什麼不淨的東西加之於它,它都不會拒絕,糞便、膿血、痰唾,它都甘受加飴;我今日的心,可以向佛陀表白,好像大地似的願意忍辱而不願違逆人意。
佛陀!清清的水流,不管好的東西或是壞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洗淨,我沒有憎愛之念,我的心今日好像水流一樣。
佛陀!掃帚是用來掃除塵埃,當掃除的時候,是不會選擇好惡,我今日的心,實在沒有生起好惡的分別。
佛陀!受您的教示,住於正念的我,絕對不會輕視其他的比丘,我對佛陀這麼說,我是知道我自己的事,那個比丘也知道他自己的事,如果是我的過失,我願向那位比丘懺悔,以便消除我良心上的譴責。」
將近八十歲的舍利弗,對佛陀不卑不亢地做這樣如實的稟白,聽話的大眾,沒有一個不被感動。
舍利弗的故事沒有講完,我們下一節課接著講。今天這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