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忠叫「不以得為喜,不以失為憂」-第64集
《左傳》中有云:「上思利民,忠也」;「臨患不忘國,忠也」。意思是說:在上位的人,時時想到如何使百姓得到好處,這是忠;一個人遇到患難的時候,不忘記國家,這是忠。這不由得讓人想到春秋時期的一位賢相,他三任首輔,「自毀其家,以紓國難」,孔子譽其為「忠」。
令尹子文 三已無慍 舊政告新 去留隨分
周朝時期的鬥穀於菟,字子文,楚國雲夢澤人(今湖北潛江市),是楚國第一位令尹(相當於宰相)鬥伯比的兒子。鬥子文小的時候被丟棄在雲夢澤北(今湖北京山境內),因為經常有老虎來給子文餵奶,被人發現後頗感驚奇,才又把他抱回來。
鬥子文智慧過人,成年後便擁有了豐富、淵博的學識,深得國君楚成王的賞識,升任他為令尹。
那時,由於楚國剛剛經歷了多年內亂,國庫早已空虛。因鬥子文家族財產非常充盈,隨即率先垂範,把自家財產全部無償獻給國家,在楚國順利渡過國難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鬥氏家族無論是從穩定楚國政局,還是到解決國計民生困難,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為國傾盡家產後,鬥子文在家只能穿著粗劣的鹿皮衣服,堂堂一國宰相,上朝時也只能穿著黑布做的禮衣,面呈菜色,步履緩慢。每天總要從清早忙到太陽落山才回家,整日勤於國家政事。
楚成王聽說他每天餓著肚子從事繁雜的工作,不勝感動,所以每逢朝見時,便命人預備一束乾肉、一筐乾糧送給鬥子文。鬥子文雖然官居令尹,卻沒有一點積蓄。楚成王每次要給他增加薪俸,他總是避而不受,直至楚成王收回成命,他才不再迴避。
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有人對他說:「人生就是為了追求財富,可是你卻總是逃避財富,這是為什麼呢?」鬥子文回答說:「從政的人,要為民謀福祉;當大多數人處於窮困時,如果只顧自己發財,這樣下去,他的死期就快到了。我這是在逃避死亡,而不是逃避財富啊!」
鬥子文官居令尹期間,執法非常嚴明。在他們鬥氏家族中,有一位族人違犯了國法,被刑獄官逮捕後,聽說犯人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又連忙把犯人釋放了。鬥子文知道後,立即把刑獄官叫來,批評他說:「設立廷理就是要管制犯了國法的人,那些正直的人持掌法律,柔和卻不屈服,剛烈卻不折服。現在你拋棄國法,擅自放掉犯人,就是執法不公,心中懷有私念,這豈不是說我也有結黨營私的意思嗎?!我身處高位,是要給官員和百姓做表率,如果他們有怨言,我也不能免於法律的制裁。現在我的族人犯法,而你因為我的緣故放了他。我掌握著一個國家的命運,卻讓別人知道我有私心,這樣沒有道義的活著,不如一死了之。」
鬥子文一方面批評刑獄官,一方面又教育族人,讓他主動伏法。刑獄官見鬥子文如此嚴肅認真,就嚴格依照國法處罰了他的族人。
鬥子文還曾舉薦自己的弟弟子玉,並讓他接替令尹的位子。因為子玉當時立下戰功,攻下幾座城池班師凱旋,鬥子文舉薦之時,有大臣極力反對,認為他有偏私之心。但鬥子文不因子玉是自己的弟弟而會遭人懷疑,依然力薦,並對他們說:「如果有大功而不居高位,那將來安邦定國的人又能有幾個呢?」
鬥子文一生中經歷了三次升遷、三次卸任,一般見識淺薄之人必定會患得患失,但是鬥子文三次升官時臉上沒有高興的表情,三次卸任也沒有怨恨的表情。不但不怨恨,在每次離職時,一定會與接替自己的新令尹辦理好交接,將往日所做的政事毫無保留的告訴他,不因自己的榮辱得失、仕途升降而損害國家利益。
可以說鬥子文升任、卸任都是為了薦賢、任賢,完全從國家的利益出發,並不計較個人得失,所以才能做到升任不喜、卸任不怨。他是楚國歷史上擔任宰相時間最長的一位,把一個連年征戰的內亂之國治理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功高不震主,權重不輕君的鬥子文,連孔老夫子也讚歎他為大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