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第49集
郭泰,字林宗,東漢末年(公元一二七年)山西晉中人。郭泰從小家庭貧寒,父親很早就過世了。二十歲的時候,母親希望他一生衣食無憂、平平安安,於是他便去做了一個衙門小吏。可是他做了一段時間後,感到一生就這樣渾渾噩噩度過,任由地方豪強魚肉百姓,覺得這不是讀書人應該過的生活。於是,他向母親稟告自己的志向,便辭職去求學了。
郭泰辭職之後,到現在的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跟隨名儒屈伯彥學習。雖然日子很苦,但他學得很快樂。
圖:滎陽土台至今有1800多年的歷史,它就是屈伯彥當年講學的講台。郭泰學成之後,選擇不做官,而是與老師屈伯彥一樣,在鄉下講學,培養後進。
郭泰天賦異稟,三年學業完成後,已精通各類典籍,尤其擅長言談評論,聲音像洪鐘一樣嘹亮。經一位叫符融的名士介紹,郭泰去拜訪當時的士人領袖李膺。李膺非常欣賞郭泰,以師友的禮節招待他,從此郭泰名聲大震。
郭泰所處的時代,漢朝江河日下,社會道德淪喪,中央集權被若干權貴玩弄於股掌之中。當時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郭泰藉自己的聲望,偕同太學學生匡正腐敗的風氣。
公元一六七年,以李膺為代表的士大夫及太學學生遭遇黨錮之禍,有一千多人被捕下獄,卻只有郭泰和一位隱士得以倖免,這在當時簡直是一個奇蹟。
為什麼郭泰處於歷史漩渦之中卻能獨善其中呢?原因還是他無私無我。郭泰聲名鵲起的時候,有人請他做官,他回絕了。他雖然不做官,但卻利用自己的名聲提攜後進,讓更多德學兼備的人發揮所長,尤其善於從社會底層和日常舉動中發現人才,加以引導,助其成材。
在眾多受到郭泰引領的人才之中,有一位名叫茅容的人,他雖然沒有成為高官,但卻因為懂得孝順母親而被世人欽佩。
茅容是河南陳留縣人,家境貧寒,四十多歲仍辛勤耕種,奉養老母。一天,茅容與村民在田間耕作,忽然下起了暴雨,大家匆忙跑到大樹下避雨,兩腿伸開,隨性的坐在地上,高聲說笑。唯獨茅容一人正襟危坐,靜而不語。恰好郭泰路過,見茅容彷彿鶴立雞群,非常好奇,覺得此人心中定有主宰,絕不是隨波逐流的人,就上前以禮相見。兩人很是投緣,郭泰請求到茅容家中一宿,意在觀察他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如此自持。第二天,郭泰見茅容殺雞,以為是招待自己的,沒想到吃飯的時候,茅容卻將雞肉端到房間供他的母親食用,只用簡單的野蔬招待自己。郭泰頓時起身施禮感佩說:「我家雖然也不富裕,但也做不到用美食單獨孝敬父母,款待賓客的時候,都會備上豐盛的美食。而您今天竟能不因款待客人就冷落母親,您的孝心沒有名利,純是出自天性,真讓我自愧不如!」
《孝經》上說:「不愛自己的父母反而去愛他人,這種行為背離天道。」茅容雖然家中貧寒,但好吃的都會先給母親食用。客人雖然尊貴,但總歸親疏有別。在孝子心中,父母是最尊敬、最需要照顧的。
從此郭泰與茅容結為好友。茅容受郭泰指點,勤奮讀書,最終成就了德業。後來「林宗過茅」也做為成語典故,用來形容一個人品德極佳、非常孝順,在任何場合下都始終如此的品格。
郭泰一生雖未做官,但卻慧眼推薦賢才,從而改變了許多底層人民的命運,百姓對他都以禮相見,足見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郭泰所舉薦的人,成為優秀人才的有六十多人,出仕做官、頗具威望的有十多人。
在東漢當時政治暴力的摧殘壓迫下,百姓身心不安,如何生存都是問題。而郭泰身處亂世,卻能夠為了道義挺身而出,一朝成名之後,卻不謀個人私利,而是和老師一樣,在家鄉興辦教育、救人慧命、傳承文化,舉薦賢德,挽救那個黑暗的時代,給無數人開闢了生路,成為當時人們最為敬仰的處士。
公元一六八年春天,郭泰在家中去世,當時有近萬人前來為他送葬。在魏文帝曹丕還是魏王時,將郭泰等二十四人旌表為二十四賢。在周武帝時期,盡除天下碑,唯有郭泰碑被下詔特別保留。
「天道好還」,郭泰能平穩度過亂世、去世之後被人追念,也許就是他敢於站出來匡扶社會風氣,畢生從事教育事業,不遺餘力成就人才的善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