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百家姓-第28集

  剛剛談到狄青代表北宋跟西夏抗衡。西夏有沒有文字?其實很多的少數民族它是沒有文字的,可是西夏它自己有特殊的文字,這種文字我們就稱之為西夏文。西夏文的文字事實上是從漢字變化而來的,它借了很多漢字的偏旁部件,然後重新組合。所以你看到那個西夏文的時候,猛一看,那應該是漢字,可是你沒有一個認得。所以西夏文也留下來一些片段,留給後世很多研究的空間。現在在台灣,研究西夏文的也有幾位著名的學者,在世界上大概也就屈指可數,能夠真正來破譯西夏文,來了解西夏文的。我後來有一些機緣才了解說,他們是怎麼樣去破譯西夏文的,原來是剛好他們有一些留下來的文獻,稍稍完整一些,他是從我們漢文的書籍,把它轉譯為西夏文,因為有這樣的材料,才能夠協助大家來了解西夏文的一些狀況。因為它對應到的是某一本漢人的書籍,假設《孟子》好了,《孟子》的書我們都有,這一本西夏文的內容,基本上就是從《孟子》翻譯過來的,他就兩相對照,所以他就可以知道說,哪一個字對應到哪一個字,然後慢慢的從這個為基礎,再去破譯其他的文字。所以這個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但是我個人覺得是很有趣,因為就好像在解碼一樣,在解密碼一樣。每解出一個碼,能夠找到那個字它對應的漢字,這個快樂其實是很多人沒有辦法理解的。

  我也有一次去參加一個展覽,就是埃及的,古埃及的木乃伊,然後還有一些埃及的文物,在高雄的科工館,我也有帶孩子去看一看,它裡面就有介紹那個古埃及文,它有很多的算是象形文字,也很多。這些古埃及文,其實也是花了很多世界級一流的語言學家,然後逐步的來做整理,也有一大部分已經被解碼出來了,被破譯出來了,所以有很多的文書或者是壁畫上面的刻字,他就能夠稍稍的去了解它的意思,所以這些語言學家相當的了不起。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一百零九個姓氏米。米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根據北宋畫家米芾的考證,米姓最早起源於春秋楚國。但是米芾的這個說法卻沒有辦法找到史料的支持。米芾他為什麼說是來自於春秋楚國?因為他認為他這個米,其實就是春秋戰國楚國的國姓那個羋。那個羋長得很像羔羊的羊,有沒有?所以米芾在寫書法或者是作畫,他最後署名的時候,寫名字簽名的時候,他就會把米芾,他自己的米寫成楚國的那個羋。所以他認為是從那邊發源的,可是沒有得到史料的支持。

  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比較早期的材料,就是在《唐書》裡面有記載,有所謂的昭武九姓,先前也跟大家介紹過,這九姓裡面其實就是九個小國,有一國叫做米國,後來在移入到中原,漢化之後就以國為名,就留下了米姓的姓氏。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剛剛有提到米芾。芾這個字很多人都會念錯,很多人會把它念成什麼米ㄕˋ,米ㄆㄟˋ。我聽過一個最誇張的念法,把它念成米肺,就肺臟的肺,因為有邊讀邊,長得很像。米芾原本是另外一個黻,筆畫很多的這個黻,後來就改成筆畫少的這個芾,是宋朝北宋時代的知名畫家,而且他書法也寫得相當的好,造詣很高,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為宋四家。他自己以畫知名,而且他自己也開創了一些筆法。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接觸過國畫,有沒有?有沒有去接觸過,有沒有去學過國畫?沒有。我以前小學的時候,因為學校有社團,有一個學校的社團叫做書畫社,就是教書法,教畫畫,教國畫。書法的部分就是我當年的那位導師來幫我們帶,然後我們還有另外一位美術老師,他也教我們國畫,所以我稍稍的也學過了一個學期,就是那種學校的社團,有知道書法的,還有國畫的一些概念。在國畫裡面,經常我們在畫那個石頭,畫那個石頭的時候,你為了要去表現出那個石頭的質地,或者是那個山的質地,有些很粗糙,然後看起來好像很峻拔,很堅硬的那種材質,所以他必須要用毛筆來做一些筆法,然後有些會把那個筆法弄散了。一般我們寫書法,我們要把它那個筆鋒給收瘦,這樣寫字才不會有分叉。如果是要用那樣的筆法來畫山或畫石頭的時候,就反而要用那種手法,把那個筆頭給弄分叉,然後蘸一點點的墨,然後就在那個宣紙上面做一些技巧,畫出來就會有那種很粗糙很堅硬的感覺。

  米芾他自己在做繪畫的時候,也做出了他自己的一些筆法出來,所以能夠自成一家,而且還創立了所謂的「米點山水」。這個米點山水大家不要誤會了,不是用點的,不是,因為他姓米,他的技巧裡面,有一些用點法來做為發揮的一個主要的技巧,所以稱它為米點山水。

  米芾這個人當然才能很高,我也觀察到很多我們身邊朋友的例子,通常很有才情的人,他的想法跟一般人不太一樣,行為或者是想法都比較特立獨行。特立獨行是比較好聽的版本,比較現實一點的版本就是有一點怪異。所以他就是經常瘋瘋癲癲的,所以世人看到他怪異的行為,見到石頭就稱它為石頭兄,見到什麼就稱它為什麼姐,反正就是常態異於常人,所以當時人稱他叫米顛,所以也有這樣的一個稱法。不過他的繪畫的確是能夠獨樹一幟,跟他的人表現一樣,所以他的書法造詣還有繪畫的造詣,都成為中國古代的名家。

  他自己的兒子叫米友仁,基本上也是繼承衣缽,所以在他父親的悉心指導之下,米友仁繪畫的造詣也非常的高妙。因為兩代父子都是大畫家,所以我們就稱他為大米跟小米。大米愛小米,不是,老鼠愛大米,以前好像很流行這首歌。在中國大陸,這所謂的大米,其實就是我們一般我們台灣人吃的食用米,一般那種白米就是大米。那有沒有小米?有,台灣人應該更知道小米,我們原住民朋友他們種的小米,因為它是原住民他們以前主要的糧食來源,那個體積真的比較小,所以就稱為小米。反過來一般我們吃的白米,它就比較大顆,所以就稱為大米。這邊的大米跟小米不是那個大米、小米,這個是父子兩代人,所以稱為大米跟小米。

  米友仁他基本上繼承他父親的書法造詣之外,而且他比他父親更專精於鑑賞,他父親本來也是鑑賞名家,可是米友仁在鑑賞的這個領域,就超越他的父親。所以後來到了南宋的時候,南宋宋高宗如果得到一些古代的字畫,就會請米友仁來鑑定。所以這個鑑賞的功夫其實是一個專門的學問。先前也跟大家講過了,我的那位師弟,他也希望能夠在辨偽古代的作品,尤其是字墨、筆墨、繪畫來做一些辨偽。

  其實世界一流的古物拍賣的公司,其實他們都養了很多的鑑定師,珠寶的,古物的,那個都是非常的專精。其實台灣在民間也有非常厲害的鑑定師,各位猜猜看是哪一個行業?當鋪。當鋪有很多老師傅是很厲害的,他們因為很年輕就在這個行當裡面,所以他們也是師徒相傳,有些是父子相傳,因為有很多的功夫,很多的眉角,早上我們說到那個眉眉角角,很多的訣竅,這不是一時半刻能夠了解的,常常都是師傅帶著徒弟。今天收到了這個東西進來,然後師傅一看,來來來,徒弟,兒子,來來來,我跟你講,這個是假的。哪裡假?師傅告訴你,爸爸告訴你,你看這個地方,有沒有?如果這個真跡,它那個筆鋒會怎麼收?造假的人在這裡露了破綻,他這個收尾的地方不對了。讓我拿一個真的給你看,你看這個假的,兩相一對照,原來是這樣。所以有很多實戰的經驗,它不是固定的說你一天一定會學到什麼,有些就是實戰的經驗,碰到了才教,所以他的時間,學習的時間拉很長。所以如果今天不是真的要真心投入這個行當,通常沒有辦法學到真傳,所以很多都是父子相承,就是因為這樣。

  因為民間當鋪這個行業那可是非常現實的,如果你今天收了一個,你今天這個功夫不夠深,你收到一個假的,你被作偽的人給騙了,那你就是要學了這一課,那個要繳學費的。很多人說反正我買到假的,我也一樣把它當真的再賣給人家不就結了?很多人都是用這樣的想法,可是我跟各位說明一下,真正老字號的當鋪,他們是不會幹這種事情的。所以現在在外面有很多的當鋪,其實我還是要建議大家,老字號的當鋪才是有信用保證,因為他們有他們的職業道德,所以今天如果收了假的,你就當作被蒙了,上一門課,繳了學費,這個就認賠殺出,他就不能夠再轉賣了。所以民間的當鋪業者,經常也有很多的老師傅精於鑑定,像最近這二三年,各位不曉得有沒有機會看電視,有什麼鑑定家裡面寶物的,有那樣的橋段,家裡面的什麼傳家之寶,買了什麼玉石,就上節目給鑑定師來免費鑑定。有的時候也是一翻兩瞪眼,他就說我花了多少錢買了這個玉鐲子,然後鑑定師一看,這個答案揭曉,不值五十塊,是假的,所以當場,這個就虧大了,所以那個就是一翻兩瞪眼。當然如果也有那種,當年可能人家要急於變現,你基於幫助他,可能就是說這個也很便宜,就把它買下來了,結果一鑑定,價格翻了幾十倍的也有。如果我們不是專家,如果真的沒有很投入去研究,我還是奉勸大家,不要去做這種買賣或做這種收藏,因為都很容易繳學費,所以不容易,鑑定這一行當。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一百一十,貝這個姓氏。貝這個姓氏在現在就不多見,台灣,中國大陸都沒有進入到百大。不過談到貝這個姓氏,應該會想到有一位名揚於世界的華人建築家,貝聿銘。貝聿銘這個聿,那個聿就是法律的律扣掉雙人旁,那個銘是那個銘謝惠顧的銘,金名銘,貝聿銘。他一直都在海外從事工作,所以他算是華人在世界級知名的建築家。

  貝姓它其實最早的時候,是周文王有一個兒子受封在貝這個地方。貝,它原本是加上一個耳朵邊的。我們在中國的部首裡面,中文的部首裡面,耳朵邊的有兩個,擺左邊的我們叫做阜部,擺右邊的叫做邑部,所以我們都說「左阜右邑」,左邊的是阜部,耳朵邊擺在右邊的是邑部。阜部的字,各位如果常常翻字典,阜部的字經常都跟什麼相關?跟高地有關,跟山丘有關,跟岡陵有關,地形地貌如果有凸出的,比較高出一般地平線的,很多的詞彙都是用阜部。右邊如果是耳朵邊是邑部,邑部就跟地名有關。所以這個貝原本是加上一個邑部,因為它本來是個地名。所以後來這一位受封在郥的周文王的兒子,後來他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後來就把耳朵邊給拿掉了,就剩下貝殼的貝,由此可知貝姓是從姬姓派生而來。後來還有個來源,就是山東的臨淄附近有一個地名叫做貝丘,在春秋時代的齊國,這個貝丘就已經是當時齊國的國君,經常去打獵的地方,所以當地人也以這個貝丘為姓氏,後來也有姓貝。大概就是有這兩支來源。

  再來我們看到堂號。堂號裡面有一個堂號叫做留任堂,留任就是希望能夠挽留你下來,繼續擔任地方的父母官。所以它的典故是來自於明朝時候有一位貝恆,他原本是擔任邵陽的知縣,後來改派到東阿去擔任知縣。

  談到東阿,大家都應該不陌生了,因為也是拜一個連續劇之賜,叫做《後宮甄嬛傳》對不對?裡面就有提到東阿它有阿膠,有聽過阿膠嗎?就是這個阿,膠就是膠水的膠,阿膠就是在古代的一種,應該算保健食品,它是用驢子,驢子,有狼?對,也有一種是驢子,有一種是驢子,來源有這幾種,用這種動物去提煉出來的,它有點像是動物蛋白,那個什麼?應該算是膠原蛋白,類似那樣子,所以它是一個保健食品。因為自古以來,東阿這個地方阿膠就很知名。因為取得狼不容易,所以驢子後來是變成阿膠的大宗。因為連續劇的推波助瀾,所以阿膠就後來市場上大受歡迎。現在在中國豢養驢子本來就相對的少,所以後來也因為產源,原料不足,就到國外去整批買驢子,造成很大的殺戮。所以像這個,如果大家有吃齋的話,這個都不能用。還有另外一個東西,大家可能也要留意一下,就是那個什麼?龜苓膏。龜苓膏也是動物性的,除非它是標榜素食的我們才能用。因為我自己吃素,我對這個很了解,還稍稍有了解。

  有些東西我們在吃的時候,不要以為甜的,什麼蛋糕,甜的,不一定能用。我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吃蛋,有沒有蛋奶,如果有蛋奶的話,那個蛋糕大致上一定有蛋,所以那個蛋糕,如果不吃蛋的素食者,是不能夠吃那種一般的蛋糕,他要去買那種沒有蛋奶的蛋糕。我要講的是坊間有很多那種軟糖,軟糖那個要很小心,因為它有很多是用動物膠,明膠,對,有一些它是用豬皮,豬皮做為那個膠的來源,所以那個都不能用。所以我們吃素還是要特別留意一下,稍微的看一下成分,如果不太確定的,那我們就算了,就不要吃了,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

  好,我們再往下看。後來貝恆因為在東阿廣受老百姓的愛戴,所以朝廷本來要調用他另外它用。東阿的耆老就到朝廷去上呈,希望能夠挽留貝恆繼續留任。所以後來朝廷也就順應民意,就升他一級,原地留任。所以貝恆的子孫就以此為典故,就立了堂號叫做留任堂。

  歷史名人,貝姓的還有這兩位,我們看到第一位,叫貝瓊。因為他自小就篤志好學,所以後來就四處的去講學,一直到了晚年才專心的,中年的時候才專心於科考,因為早年就是遊歷大川,四處講學。科考中舉之後,洪武三年,朝廷就應召他來編修《元史》,所以後來他就集中在編撰元朝的歷史。

  中國的正史基本上都是這個原則,就是由後代,後面這個朝廷,後面這個朝代為前朝來修史。所以像明史就是清朝的時候有開明史館,開一個館閣,明史館,然後招募學者來修明朝的歷史。當然這個是自古以來,修史的一個工作慣例是如此。

  這是貝瓊。我們看到另外一位,貝青喬。他是清朝晚年的愛國詩人,大家對他就比較陌生,其實跟他同時期的還有像曾國藩,跟他同時期,談到曾國藩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所以他也是在同時期大量的創作詩歌,尤其在對於外強的侵略,老百姓尤其在炮火之下,那種民不聊生的情況,貝青喬也有如實的記錄下來,所以他記錄了一組詩叫做〈咄咄吟〉,有一百二十首絕句,這個是他創作的比較集中主題的,而且有一個主題來做鋪陳的。那個咄咄是什麼?書空咄咄,不是咄咄逼人,是書空咄咄。書空咄咄這個成語就是說,有很多很奇異的事情我沒有辦法理解,然後他就是自言自語,然後在空中在那邊寫,怪哉怪哉,怎麼會這樣?等於是自己跟自己對話。旁人看起來就是,你這老兄真怪,事實上他是用這個方式來批評一些人物,來批評一些朝政,所以這個咄咄後來有這樣的一個意涵。所以這個〈咄咄吟〉,很顯然就是貝青喬他去看當時的滿清政府的腐敗,然後對於列強侵略的容忍,然後老百姓的辛苦,他把它做了一些陳述。

  好,我們再回來,一百一十一個姓氏,明這個姓氏。明這個姓氏真的很少見的,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它的來源是春秋時代秦國有一位大將,名字叫做視,他是百里奚的兒子,這一位視就是百里視,他的字叫做孟明。他的故事其實在《左傳》裡面,是很有名的一個段落。後來在高中課本裡面,好像也有把這一段擷取出來當作國文課本,就是秦晉殽之戰。如果大家有讀過這個課文的話,就是百里孟明視,百里視他率領秦國的部隊要去偷襲,他要去偷襲鄭國,後來到了鄭國的時候,鄭國的國君就請老臣出馬,反而說服了百里視,跟他說,你今天要跟晉國一起聯合來攻擊我鄭國,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今天秦國畢竟距離鄭國很遠,你今天跟晉國聯軍打下我鄭國了,可是真正受惠的,直接受惠的是誰?是晉國,因為晉國是鄭國的鄰國,你今天勞師動眾,然後兩個國家一起來聯合攻打我,真正佔便宜的是晉國,秦國你得到了什麼?對不對?很有道理,後來這個百里視就被說服了,反而就不打了,後來就準備要撤兵回去。後來晉國也知道秦國的部隊被鄭國給說服了,反而在殽,殽山這個地方偷襲秦國的部隊。這個變化很快,原本是一起相約去攻打鄭國,是盟軍,現在反目成仇,自個兒就打起來了。後來在殽這一戰就大敗,然後百里視就被俘虜了。被俘虜之後,也是經過一番折衝才被釋放。回到秦國去之後,百里視就為了要雪恥,就協助當時的國君秦穆公治理國家。最後就一雪前恥,也擊敗晉國。這位百里視,後來在秦國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後來他的子孫就以孟明,以他的字為姓。後來就逐步的把孟明簡化為明。這就是明這個姓氏的由來。孟明視因為是百里奚的兒子,百里奚又原本是虞國公族的後代,因為虞國被晉國給滅了,所以百里奚就只能夠輾轉來到了秦國,然後當秦國的大夫。所以虞國的祖先可以往上追溯到黃帝,黃帝姓什麼?姓姬,所以明這個姓氏是從姬姓派生而來的。還有另外一個起源,也是從姬姓而來,說是虞仲的後代,所以它也一樣是姬姓派生而來的。

  我們看到這個堂號,堂號有一個廉慎堂。晉朝的時候有一位叫明汲的官員,擔任縣裡面的主簿,非常的廉慎愛民。在古代的縣級官員裡面,經常會看到主簿,主簿是一個類似現在什麼樣性質的工作?就有點像會計室主任,主簿就是管那個會計的。大家會想說,縣衙門裡面會有什麼東西要有會計?可多的,以前縣太爺,知縣,他最主要的工作除了要治理百姓,他還要兼任法官的工作。所以我們看那個連續劇,有沒有?不是說有冤屈要去伸冤,就要在那個公堂之上什麼?擊鼓對不對?所以縣太爺還要兼任法官,而且他還要調查,還兼任檢察官,所以他權力很大。除此之外他還要擔任稅收的工作,每一年要收多少稅,有米糧,然後布匹,都要有人來幫他張羅,主簿就是管這些。他非常的廉潔,因為通常錢來錢往,擔任會計、主計的這些人,因為錢來錢去,如果你心一旦有點偏邪了,就很容易這裡頭會動手腳,可是明汲就是很公正,而且非常的謹慎小心,所以在任內都得到了很多的讚賞,老百姓對他也非常的支持。有一年縣裡面遭了荒年,明汲就下令開倉賑災,主張要賑濟百姓。所以家裡面如果有人經過了荒災之後,有人病死,有人餓死,沒有能力下葬的,明汲還自己掏腰包獻棺材,讓這個往生的人可以入土為安。所以老百姓就很擁護他。後來朝廷也知道明汲的功勞,後來由主簿直接拔升為縣令,縣太爺。子孫就以此為典故,立了堂號叫做廉慎堂。

  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另外一位歷史名人,明姓的歷史名人真的也不多,除了明汲之外,另外一位明克讓,隋朝的一位大夫。明克讓他原本是在南朝的宋齊梁陳的梁任官,後來又到了後周,北朝的後周,後來又在隋朝擔任職官。他經常對於當朝的一些事務都會發表一些諫言,所以在隋朝來講,也是以耿直出名的一位大夫,也留下了很多的著作,留給後人來閱讀。

  明姓的我們就簡單的幫大家來做一個介紹。我們看到下面一百一十二個姓氏臧姓。這個臧姓就是不捲舌的臧。所以這個臧姓經常都會跟弓長張、立早章混淆。尤其我們台灣人捲舌音我們都捲得不夠到位。同學是南方人,妳們那邊南方捲舌音好像也沒到北京的那種程度,其實我們都捲得比較保守一點,沒有像北京那個。我都經常開玩笑,我就說北京人那個捲舌,捲到好像那個舌頭要吞進去一樣,好捲,當然是開玩笑的。我們在台灣因為不太捲舌,所以有的時候那個有捲舌的張,跟不捲舌的臧有時候就會混淆。但是因為臧這個姓氏在台灣少,所以大致上不會有太大的誤差。因為我們台灣張姓是大姓,比例還是比較高。臧姓的遠祖是源自於春秋時代,魯國的國君魯孝公有一個兒子,他的字叫做子臧,後來也受封在臧地,所以後來他的子孫就以臧為姓。魯國的公族本來就是姬姓,所以臧這個姓氏就是從姬姓派生而來的。

  臧姓的歷史人物我們來介紹一位臧霸。這位臧霸,從這個名字裡面來看,霸,就感到他應該是一個武將,沒錯,他年少的時候其實就很講義氣,所以結交了很多的朋友。後來因為他的父親因罪而入獄,這個少年時候的臧霸就糾集了他的朋友,就把父親從牢裡面給救出來。這個就是劫獄,越獄。當然劫獄、逃犯,就不能夠在那個地方安居樂業了,就四處逃竄,躲避官府的追擊。後來輾轉就加入了陶謙的陣營,後來就帶了兵對抗東漢末年時候的黃巾之亂。後來臧霸也自立為一個地方的勢力,後來也跟呂布有所衝突。跟呂布衝突之後,反而兩個人化敵為友,臧霸就協助呂布繼續經營地方。呂布後來也遭曹操的大軍壓境,當然,呂布再英勇,雙拳難敵四腿,更何況曹操帳下有這麼多的文臣武將,而且他基本上,曹操在當時北方已經沒有敵手了,所以大軍壓境,呂布最後也只能夠戰敗。後來呂布被殺,然後臧霸就投降曹操。投降曹操之後,曹操也知道臧霸是一個人才,是一個將才,所以就讓他在北方經營青州、徐州,兩個地方的軍事防務工作。所以也有很好的出路。後來北方因為曹操要統一北方,要對抗袁紹,所以臧霸也獻了不少力。北方統一之後,他又往下要去收服孫權的勢力,所以臧霸也在這個陣中效力。所以一生也是戎馬倥傯,到處征戰,也為自己的家族爭得了很多的光輝。所以後來魏文帝曹丕建立曹魏之後,就褒揚這個功臣,臧霸就是位列朝廷所頒布的第三大功臣。第一大功臣是曹仁,曹仁本來就是他們曹家的人,當然曹仁他在武功的建樹也很高。另外一位是張郃,張郃本來就是曹操帳下五子良將之一,本來也是沙場老將。臧霸排列第三,也算是居功厥偉了。這個我們就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臧霸這個人的事蹟。

  下面我們看到一百一十三個姓氏計姓。這個計,不曉得各位之前有沒有看過這個姓氏?我也是藉著這一次準備教材,才發現原來也有計這個姓氏,這我也是第一次見到。它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計姓的遠祖是古帝王夏禹的後代,因此計姓是源於大禹的姓氏姒姓,由姒姓派生而來。這個是一支。另外一支是來自於周武王,他建立周朝之後,封上古時代的古帝王少昊的後代在莒這個地方,成立了莒國之後,莒國的國君因為他建都在計斤。所以後來莒國的公族就有以國都為名、國都為姓氏的這種狀況。因為計斤兩個字,後來就省略了一個斤,剩下計。所以另外一支是從莒國發展而來的。

  堂號的地方我們來看一下,在南宋時候有一位計有功。計有功也在我們下面歷史名人的說明裡面,大家可以互相參看,重點就是計有功他自己寫了一本書叫做《晉鑒》。這個鑒是什麼?這個鑒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寫法,就是把它寫在,把金字邊寫在左邊,所以各位如果看到這兩個鑒(鑑),不要以為是兩個字,它是一個字。有看過這個鑑吧?好,現在我們把金字邊拉到下面,那個寫法也是有的。

  我們在漢字裡面經常有這種偏旁位移,可是事實上它是一個字。像我們現在寫裡面的裡,我們現在常寫是寫成這個樣子(裡),我以前念小學的時候,我們課本裡面的寫法是寫成這樣(裏)。有看過嗎?可是這個就很少見,現在一般我們都寫這個(裡)。有沒有差別?沒有,因為它都是衤部,然後形聲偏旁里,它只是把這個里擺到旁邊,還是擺到肚子裡邊,所以這是沒有差的。然後群這個字,群策群力,合群的群,這個群,一般我們看到是這個寫法,可是還有一個寫法(羣),有沒有看過這個寫法?有,所以它也是一個字。

  所以像這個鑒它就是有這兩個寫法。鑒是什麼意思?鑒就是鏡,鏡子的意思。所以先前我們不是談到,唐太宗有一位大臣,有一位賢臣叫做魏徵,這位魏徵也曾經跟唐太宗說過:我們如果以歷史當作鏡子,我們就可以了解國家興衰的一個道理;以人當作鏡子,我們就可以了解自己,要以別人做為榜樣也好,或者是以別人做為一個借鏡,所以鏡子的功能它就有了這樣的延伸,就是以鏡子來反省自己。

  所以這本書叫《晉鑒》,計有功他其實就是講東晉偏安的例子,他也希望東晉偏安,後來導致國家逐漸的衰落,最後走向滅亡,同樣在南宋的時候也是偏安江南,所以計有功就以晉朝的故事,這些人物,這些朝代的興亡,撰成了這本書進獻給皇帝,希望皇帝能夠以東晉為借鏡,不要重蹈覆轍。

  但是我跟大家報告過,其實中國的歷史很有趣,它總是會歷史重演,它總是這樣。所以在《三國演義》的開卷語裡面,它就講中國大勢怎麼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分分合合,感覺好像這樣的循環也的確是如此。所以很多人都說讀歷史有什麼用?讀歷史才有用,我們怎麼能夠知道未來的趨勢?我們不知道未來的趨勢的時候,我們回頭看,我們回頭看以前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如果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那我們看它後來發展的狀況,後來它的結果,我們就可以以過去的案例來預測未來我們的趨勢。所以歷史是有用的,只是看你怎麼用而已。很多很痛恨歷史的人,都是因為以前讀歷史的時候,被老師要求背時代,什麼一七八二年發生什麼事情,天啊,對於記性不好的學生來講那個很痛苦,要記人物,不止記人物,還要記他的字,記他的號,記他哪裡人,天啊,還要背那個鐵路,那個鐵路從哪裡到哪裡,什麼省分盛產什麼,很多那種很瑣碎的,為了考試去背,當然很多人都會覺得我通常用不到。可是真的要讓他培養出興趣,如果能夠體會這個歷史的趣味,很多人都很喜歡歷史。好,來,我們再往下看,所以這個計有功也是用心良苦,希望朝廷南宋不要走向東晉的那個老路。

  另外一位,我們再回頭看一下,有一位計然。這個計然大家對他也很陌生,其實他是春秋末年的著名謀士,而且還是一位經濟學家。怎麼說?因為計然其實他自己也著書,然後也有自己的學生,所以經常四處去講學,然後招收門徒,跟著他一起遊歷山川。他自己也有一些事業經營,所以他對於商業的經營也有一些心得。偶然之間就巧遇了越國的大夫范蠡,范蠡據說也拜他為師,計然就傳授范蠡七個計謀,這七個計謀就是協助范蠡,讓他幫助越王勾踐復國,所以范蠡就拿這個錦囊妙計,只用了五道計謀就成功的復國了。所以計然也算是間接促成勾踐復國成功的幕後功臣。當然因為他自己經商有術,范蠡跟他學,不只學政治的作為,也學商業,先前我們也講過了,後來范蠡棄政從商,改名叫陶朱,後來去做生意也發了大財,所以他在生意場上的師父也是計然。雖然說他的材料不多,可是大致上我們可以透過范蠡的成功案例可以了解,名師出高徒,計然應該也是一位善於商業的前輩。

  我們看到後面一百一十四伏這個姓氏。伏這個姓氏,中國大陸跟台灣都沒有見它進入到百大。伏姓其實很古老,據說是上古時代帝王伏羲氏的後代,那就很老了,很久遠了。伏羲氏在民間我們都說他怎麼樣?伏羲氏,對,畫八卦,伏羲畫八卦,所以後來才有《易經》這個系統,而且當然民間有很多他的故事。也有一說,說伏羲他跟女媧是夫婦,是夫妻,後來就有一些創生神話就推衍到了伏羲。而且伏羲跟女媧的故事不是我們漢族人有,西南民族的苗瑤民族,他們的創生神話也跟伏羲跟女媧有關。所以人類學家就說,云貴這一帶的少數民族,像苗瑤,都是從古代的北方逐步的南遷到西南去的,也有這樣的一個說法。伏羲的後代就以伏做為姓氏。後來也有一些少數民族,在融入漢族的過程裡面,也改姓氏為漢姓伏姓。

  堂號的地方我們來看一下,有一個堂號叫做藏授堂。這個藏授堂的典故就跟伏勝有關。先前我們也曾經講過伏勝,他是後來傳《尚書》很重要的一個源頭。伏勝他原來是秦朝的博士,歷史上稱他叫伏生。但是我說過了,這個伏生是伏先生的意思,伏老師,伏教授的意思。不是我們現在講稱呼學生叫某某生,不是這個意思。焚書坑儒的時候,據說伏生將《尚書》藏在牆壁裡面,所以後來就保存了他這一套《尚書》。到了漢高祖滅秦之後,漢朝已經開國了,伏勝就把牆裡面的《尚書》給挖出來,有一部分已經長霉了,腐敗掉了,還留下一部分,後來伏生就靠著這一部典籍,他自己默背的內容去補足那些腐爛的部分,然後就在齊魯這一帶傳授。後來漢武帝的時候,當時伏生已經高壽九十多歲了,因為他講《尚書》,不僅在地方上很知名,連中央朝廷也知道了。而且當時《尚書》這個典籍,沒有很重要的,很準確的傳本,所以就特地派了鼂錯去向伏生來學《尚書》。由伏生的女兒口授,由鼂錯來記錄。這個鼂錯的鼂寫法是比較複雜一點,下面它就是一個黽,就是蒼蠅的蠅的右半邊。鼂還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寫法,就是寫成這個樣子,這個晁,有捲舌。所以這兩個鼂(晁)是一樣的。如果大家有讀《水滸傳》,《水滸傳》裡面有個天王晁蓋就是這個晁。後來為什麼鼂錯去向伏生學,為什麼要由女兒口授?大家猜猜看?鼂錯就直接去跟伏生學就好了,伏生講,他就把它背出來,他來寫就好了,為什麼要有一個伏生的女兒來當作口授?因為有口音的問題。了解我的意思。因為伏生是齊魯一帶的人,講話有口音。鼂錯是洛陽來的,當時的雅言雅音,就是標準的官話,聽不懂,有鄉音,所以要有人來稍微的轉譯一下。

  伏生也因為這樣,所以他的《尚書》才能夠流傳下來。後來因為鼂錯去向他做記錄,所以當時鼂錯所記錄下來的《尚書》,他是用什麼字來寫定的?當時漢朝通行的書體叫什麼書?叫做隸書。所以我們後來在經學史上,因為後來用隸書寫定的這一套版本,我們稱它什麼?今文經,就是當時漢朝所通用的文字。如果是像從什麼地方挖出來的,而且那個竹簡上面是寫古文的,那個版本我們就把它叫做什麼?古文經。有一次我們有講到今文經跟古文經,其實內容大致上也是大同小異,差別在哪裡?字體而已。可是後來為什麼會弄得今文經跟古文經水火不容,他們是在爭什麼?他們在爭什麼?爭,說實在的就是爭那個博士的位置。我們剛剛不是提到博士嗎?所以他們要去爭那個,在學術場上的爭,事實上背後的目的是有政治利益的目的,所以不是單純的學術之爭。好,這是伏生,因為他當年藏古文《尚書》,後來又傳授古文《尚書》,鼂錯把他寫定的時候,因為是今文的版本,所以後來就導發了今文經的傳遞。因為伏生有藏跟授,所以後來子孫就以藏授堂做為堂名。

  另外一位伏姓的歷史人物就是伏完。伏完是伏生的後代。因為伏生他自己備受朝廷的重視,所以他的後代其實也沾了餘蔭,所以後來在官場上面也有不錯的發展,尤其到了幾代子孫之後,有一位伏完,他女兒叫做伏壽,這個伏壽後來就成了漢獻帝劉協的皇后。漢獻帝是東漢最後一代皇帝,接下來就是什麼?接下來就是三國時代了,所以他是最後的一位皇帝。伏完也因為女兒嫁了皇帝,所以他是皇帝的岳父,所以也沾了光,就擔任朝廷的重責,重要官員執金吾。執金吾這個官員其實用現在比較白話的解釋,就是首都禁衛的指揮官,就是首都的戍守由他來指揮,所以是很重要的職官,就等同於清朝時候的九門提督,掌控北京城的防務。後來曹操因為有意要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他就開始掌握大權。有人當然是反對曹操,所以曹操也有一些遇刺的經驗,不過都沒有成功。伏皇后因為她的夫君是漢獻帝,漢獻帝現在是被曹操所挾持了,所以伏皇后就寫了密函,給她的父親伏完,希望伏完能夠去組織一個計謀,然後來誅殺曹操。但是伏完不敢,因為曹操太厲害了,他的眼線到處都是,所以他怕事蹟敗漏可能會牽連整個家族,後來伏完他自己不敢做。可是他千錯萬錯就是他把這一封密函,給了他的另外一個妻子樊氏的妻舅,叫樊普,就給了樊普看,結果樊普一看,就把這個事情密報曹操。所以後來曹操當然一開始他也沒有發作,他對這個事情沒有發作,是後來才整肅伏家,所以牽連了數百人一起被殺。

  所以從這個故事其實我們要知道,有很多事情真的要守口如瓶,如果你覺得這個事情事關重大,絕對不可以外露。

  好,時間也到了,我們就今天先到這邊。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