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第48集

  趙咨是東漢漢桓帝時期的大臣,字文楚,東郡燕人(今河南省延津縣人)。他有良好的家學淵源,秉承耕讀傳統。他的父親趙暢是博士(古代的博士是一類學官,需熟讀儒家經典,具有深厚的儒學修養)。在儒家經典的耳濡目染下,趙咨以實踐力行成就實學,開啟了節儉的風氣。

  趙咨的優良品行在當時是遠近聞名的,鄰里都覺得他為人孝順、心性慈愛,他的許多事跡也在鄉裡鄉外廣為流傳。

  有一次,一夥盜賊到趙咨家中搶劫,趙咨雖然發覺,但是不想讓母親受驚,於是先趕緊到門外迎接盜賊,為他們準備飯食,並道歉說:「我的老母親已年屆八十,生病需要休養,家中儲備的糧食也寥寥無幾,所有物品你們都可以拿走,只請稍微留下點平日穿的衣服和食物就可以。」盜賊聽後十分慚愧,被趙咨對年邁母親的至孝之心和對貧苦百姓的仁慈之心深深感動,當時就跪下來向趙咨告辭,還說不應該侵擾賢良,說罷便起身而去。趙咨連忙追上去,想把財物送給盜賊,但是追趕不上。趙咨從此因孝順賢良而聲名遠揚。

  仁慈孝順的品德不僅使得趙咨名揚四方,而且也讓他官升數級。古時官場有「舉孝廉」的傳統,據《後漢書》記載,延熹元年(公元一五八年),大司農陳奇以趙咨的孝順和修養品行,舉薦他升為博士。後來,經過多次舉薦,趙咨一路遷升至敦煌太守。正所謂「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後來,趙咨被封為東海相,上任時途經滎陽,曾受趙咨舉薦的縣令敦煌人曹暠在路旁迎候,可是趙咨經過滎陽時也沒有下車就匆匆走了。曹暠得知,連忙又去長亭追他,只看到趙咨漸行漸遠的車揚起路上的塵土。他望著趙咨遠去的身影,想起他的品行與事跡,覺得很是遺憾,深感望塵莫及,竟然辭去官職,一路追隨老師到東海。由此可見,趙咨在當時的影響力非同一般。成語「望塵莫及」的典故就出自這裡。

  除了孝親慈愛的品質之外,趙咨還因其廉正謙讓的為人處世之風而聞名遐邇。身處官場的是非漩渦之中,面對封官加爵,他數次推辭承讓。漢靈帝在位之初,當出現朝中文武大臣被宦官殺害的風波之時,趙咨就稱病推辭離任。沒想到太尉楊賜竟然特別的徵求讓趙咨進出官署,請他講說經典。

  楊賜出自弘農楊氏,家學淵源,德學兼備。他很看重趙咨,一方面是因為趙咨有實學,另一方面,楊賜此時正在為儒家經典做出標準版,即將這些修訂好的經典刻在石頭上,製成石經,為天下學子參考,也為了在亂世的時候將經典保留下來。趙咨雖然遠離官場,卻接受了楊賜的邀請講學,讓我們看到有識之士同氣連枝,互相扶持,共同傳承文化的感人一幕。

  趙咨的一生,為官清廉儉樸,計算時間領取俸祿,豪門大戶皆敬畏他廉正的品德。臨終時,趙咨囑咐自己的舊吏和子孫將他薄葬,當時的人都讚歎其明達。

  隨著漢朝滅亡,社會動亂一直延續,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節儉的風氣,對這個時代的老百姓而言,不僅僅是美德,更是在亂世中得以保存的必要生活方式。趙咨在豪強林立的東漢末年,以實際行動弘揚節儉的風氣,對三國時期的人民而言,可以說是開風氣之先。

  《孟子》說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趙咨至孝之心不僅感化了盜賊,而且受到人們的推崇。正如《中庸》所言,一顆至誠之心能感化天地、觸動他人。趙咨對孝慈的踐行恰恰印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