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百家姓-第4集

  好,剛剛我們談到周姓的堂號。接下來我們看到周姓的歷史人物。按照時間的先後,我們看到第一位周瑜。周瑜跟我們昨天也談到的三國時代的幾位將軍名人,也有很深的關聯,昨天我們談到孫權,孫權的手下,最為人所熟知的當然就是周瑜了。周瑜的字叫做公瑾,昨天我們也談到名跟字的關聯,這個瑜跟瑾其實都是美玉,很漂亮的玉,所以經常名跟字會有互換的情況。我舉一個例子,剛好也在同一個時期,也在東吳陣營,有另外一個人,他的名跟字剛好跟周瑜周公瑾顛倒,這個人大家也很熟悉,他的親戚是很有名的,就是諸葛亮,諸葛亮他有位堂兄就在東吳陣營,叫做諸葛瑾,就是周公瑾的那個瑾,諸葛瑾字子瑜,所以他的名跟字剛好可以顛倒。我們有一句成語叫做握瑾懷瑜,也就是形容這個人他的品德很高潔,就好像瑾,好像瑜一樣,如此的潔白,如此的美好,這個也是稱讚我們品德高尚的人常用的一句成語。

  好,所以周瑜字公瑾,他是三國吳國的名將,曾經聯合劉備共同抵禦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壁而大敗曹軍。這個就是歷史上很有名的赤壁之戰。當然我們讀《三國演義》小說的情節,它鋪陳得非常的活靈活現,有一個橋段我印象很深刻,就是諸葛亮跟周瑜他們各自去思考怎麼樣來破曹操的連環船,兩個人就提起了毛筆,各自在手上寫下那個計謀,然後兩個人同時打開手掌,然後相視而笑,因為英雄所見略同,他們在手上都寫了哪個字?火,就是要火燒連環船。當然這是小說的情節,歷史的原貌不一定如此,但是也因為《三國演義》的鋪陳,讓後來很多的世人都喜歡三國時代,都喜歡三國的人物。周瑜對於諸葛亮其實是又愛又恨,因為他自負甚高,但是諸葛亮往往又略勝一籌,所以他自己很感慨,說過一句話,說老天不公平,「既生瑜何生亮」。由這一句話,後來我們也創造了一句成語,叫做瑜亮情結,也有這樣的一個說辭。民間有一個說法,當然是比較誇飾一點,因為諸葛亮三番兩次都能夠猜透周瑜的心思,結果周瑜內心的憤懣抑鬱,最後導致他吐血而亡。這個是民間的說法。所以有一部歌仔戲,就叫做孔明三氣周瑜,也是從這個橋段延伸出來的。

  我們看到第二位,第二位名字叫做周昉,念作三聲,是唐朝很有名的畫家,而且以畫肖像畫佛像著名。當時有四位並稱為人物畫的大家,周昉是其中一位,我們看到另外的三位是,顧愷之,陸探微,還有吳道子。四位裡面,應該以吳道子的名聲最為響亮。所以現在如果在古董字畫的市場裡面,如果能夠有吳道子的畫作,那價格就非常的高昂。所以吳道子的作品能夠保留到現在的其實也不多了,但是仿作的很多。所以昨天我們也聊到,如果要去收集古董字畫,或者是要做投資理財,其實古董字畫風險是蠻高的。

  好,第三位周敦頤剛剛我們也講過了,所以我們就跳過去。

  第四位是北宋著名的詞人,叫做周邦彥。周邦彥他因為精通音律,所以他對於音律非常的嫻熟,所以他自己能夠自創曲調,而且他的文字也非常的溫柔婉約,所以在當時被稱之為格律派的健將,所以他的填詞都能夠配合音律的高低,節奏的急緩,所以唱出來特別的優美動聽。

  講到這個,我就要請教大家,我們在寫詩的時候,我們都說寫詩寫詩,對不對?那詞呢?我們比較少聽人說寫詞,叫做填詞,對不對?那為什麼要叫做填詞?因為在五代、兩宋的詞,它的旋律基本上是大家可以通用的,所以我們看到那個詞牌,什麼《菩薩蠻》、《聲聲慢》,它代表的就是一個旋律,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去拿這個大家通用的旋律,你自己去填那個詞,所以它叫填詞,而不叫做寫詞的原因是這樣。填詞基本上就是要配合旋律的高低,這樣子你唱出來的字,才不會因為音階的高低而聲調變易。

  我舉個例子,在台灣民謠,有一首台灣民謠叫做天黑黑。不是孫燕姿唱的那首。天黑黑大家會唱吧?來,各位,不會沒關係,或許你聽過,對對。我們如果用念的,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鼓,依呀嘿都,真正趣味。你用念的是這樣子對不對?那請問它怎麼唱?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鼓,依呀嘿都,真正趣味。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用念的跟唱的基本上是一樣的,那個旋律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就是為什麼字它的聲調要配合那個音階的高低,因為它才不會被音階給影響它發聲的準確度。所以基本上如果是比較高的音階,梭拉西,梭拉西,當然我們要填一聲的、二聲的字,它才會往上揚;哆來咪是比較低,對不對?所以我們大概要填三聲、四聲的,才能夠符合它那個聲音的特質。它要精準的去配合旋律,所以難度就在這邊,不是你隨心所欲想要怎麼填就怎麼填。當然也可以,可是你唱出來的時候就會走音,那個字的發音就會被影響了,是這樣子。

  所以我想各位在這邊,年輕的朋友也很多,我想要請教大家,在現在的流行歌壇,一般,一般是先有詞還是先有曲?也就是先譜好曲了再來填詞,還是我先創作了歌詞再來譜曲?其實兩種都有,但是哪一個比例比較高?先有曲再來填詞。所以就跟古代我們在填詞的情況,大致上是相同的,都是先曲後詞。

  好,我們再往下看到下一個姓氏,吳姓。吳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大姓,在台灣排名第七,其實上古時期就已經有吳姓了,有一支是舜的後代,有一個有虞氏。虞跟吳在上古的發音是很接近的,所以舜的後代裡面就有了吳姓。另外一支來源是顓頊帝的時候,有一位叫做吳權這個人物,所以吳姓的子孫,也有一支是從吳權衍生而來。另外一支是少康時候,有一位神箭手叫做吳賀,所以後來也有一支也是從這個吳姓。

  另外一個說法是吳姓從姬姓而來,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怎麼說?剛剛前面我們也提到古公亶父,他是周部落周民族的首領。古公亶父他有三個兒子,第三個兒子叫做季歷,很有才幹,而且他生了一個兒子叫姬昌,姬昌是誰?就是周文王。姬昌出世的時候,出生的時候,天有異象,所以古公亶父就屬意,他的這個領袖的位置,以後要傳給他這位孫子,要傳給姬昌。太王事實上三個兒子,前面的大兒子跟二兒子叫太伯叫仲雍,他也知道他的父親古公亶父想要傳給姬昌,如果是由這兩位兒子來接領領袖的位置的話,很難傳給姬昌,所以如果要這樣的話,就必須由姬昌的父親季歷來接位,才能夠順理成章把位置傳給姬昌,所以這兩位兄長就主動的讓賢,一起南下荊蠻來到了長江下游的地方。當時因為長江開化較晚,沒有像中原的文明這麼的燦爛,所以當兩位來到了比較落後的江南地區的時候,因為引進了中原的文化,所以就被當地的少數民族推舉為君長,而且號稱叫句吳。太伯往生之後,就由他的這位弟弟仲雍繼續即位。周武王後來推翻了商朝,然後仲雍的第三代子孫周章,就接續成為句吳的領袖,也接受了周武王的冊封,所以就改國號為吳,就把句吳就簡稱叫做吳了,所以吳立國的淵源就是從這裡而來。

  到了仲雍的第十九世吳壽夢稱王之後,就建都於江蘇的吳縣。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季札原本要繼承王位的,但是他不願意接受這個王位的繼承,所以就逃到了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代就分成兩支,因為季札沒有接王位,所以就獨立在延陵這個地方開展一支。在政治上的話就是有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等,他們父子又接續當吳的國君。所以就在吳也分成了在國都的這一支,還有延陵吳氏的這一支,所以就逐步的蔓延,開展。

  剛剛提到,古公亶父因為想要傳給姬昌,所以在兒子的選擇上面選擇了季歷,而沒有選擇兩位比較年長的兒子,其實這個故事到了後來,也有重新搬演過一次的狀況。這個故事就是清朝的皇位繼承,就是康熙皇帝,他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也有一個說法,就是康熙因為喜歡乾隆,他覺得乾隆很乖巧,因為乾隆出生的時候是養在皇宮裡面的,所以康熙,就是乾隆的祖父,親自帶著他讀書,把他帶在身邊,所以他發現乾隆這個孫子是可造之材,如果能夠讓他即位當皇帝,一定可以安定天下。所以他內心有這樣子的想法,好了,如果真的要讓他這個孫子接班,那他兒子裡面要挑誰來繼承他的皇位,就一定得挑雍正,這樣子才能夠順理成章。所以最後雍正的出現,能夠繼承王位,其中有一個原由,據說就是模仿了古公亶父挑選姬昌為接班人的這個例子。當然那一段的故事也是風風雨雨,但是其實也是伴隨著腥風血雨。如果各位有讀過這一段歷史的相關的材料,即便是小說,即便是電視劇,你大概也能夠體會出其中的一些當時驚心動魄的感覺,因為幾個兒子都覬覦這個接班人的位置,所以互相傾軋,甚至於互相的拉黨結派,完全不顧兄弟情誼,也就是殺紅了眼。所以呼應剛剛我講的那個狀況,對不對?如果是在大家大戶裡面,豪門世族裡面,最可怕的是誰?兄弟。所以帝王家這種兄弟鬩牆的例子比比皆是。

  好,我們再往下看,吳姓的遷徙,這個資料也請各位就自己參看。那我來特別提一下第二行的這個地方,這個吳姓也蠻早的向海外發展,甚至於有一個說法,我只能說這是一個說法,沒有辦法很詳細的來考證了,因為這個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說吳姓有一支在東渡到日本之後,然後又演變成為日本皇室的淵源源頭。當然這個說法,可能日本同學有不一樣的見解。我們日本同學還沒回來,對不對?或許我們可以再請教他,他們在日本接受的教育、歷史的說法是怎麼樣,這個是我們在民間有此一說,大家也就參考一下。而且這個吳姓在於海外的發展不只在日本有開枝散葉,我們再往下看到第四行,季札的五十世孫吳權也在越南建立了王朝,建立了一個吳朝,所以它在越南其實也蠻有地位的。其他的部分就請各位自己參看。

  我們看到第三個,堂號。堂號,我們有一個堂號,姓吳的堂號是延陵堂。延陵是一個地名,剛剛我們提到,季札不願意接受王位,所以他逃到了延陵這個地方來耕種,所以後來的吳王,就索性把延陵這個地方就冊封給了季札,讓他這個家族在延陵可以安居樂業,可以開展。當時吳國他們的王位繼承,它跟中原的慣例不太一樣,他們是幼子繼承,而不是長子繼承。所以剛剛我們提到,季札他是兄弟裡面排最幼的這一位,所以以他們當時的繼承的慣例是幼子,所以原則上第一順位應該是這個小弟來繼承,可是他不願意,所以才有後面的這一些事情發生。

  除了吳國的繼承制度是幼子繼承之外,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原則上也是幼子繼承。這個好像是南方的民族比較有這樣子的風俗。那大家就在想,為什麼是幼子繼承?為什麼不是長子繼承?中原國家的思惟可能跟南方不一樣,因為南方雖然說天然資源很豐富,但是南方因為文化開化得比較晚,所以他們對於衛生,對於飲食,還有健康的照護,就沒有像中原這麼的發達,所以經常早夭。所以為了要讓這個領袖可以穩定接班,所以他要挑最年幼的,年幼的繼承之後,也就是說他已經經過了比較危險的,譬如說年幼的時候經常會夭折,但是如果他已經經過了那個夭折的時期,他已經可以穩定生長了,他在接位之後,可以有比較長的時間來主導國家的政務。所以基於穩定,所以他們大致上都是挑幼子,而不挑長子,因為長子繼承,通常他都是年紀比較大了,才繼承這個領袖的位置,那在位的時間短,所以也可能會有一些施政沒有辦法連貫的狀況。但是反過來說,年幼繼承的國君,通常會受到權貴的把持,我們看到漢朝,有很多年幼的皇帝即位的時候,通常都是誰干政?外戚干政,那事實上是母后,就是母后的娘家,因為他年幼,爸爸也不在了,因為爸爸不在他才可能即位,所以通常都是聽媽媽的,媽媽背後的娘家勢力,就會進入到這個政權裡面來,所以幼子即位也有這樣子的風險,就是受到很多的干擾,所以各有利弊。

  我們再看到延陵堂,因為季札以賢德著名,剛剛我們提過了,他謙讓,讓他的兄長們即位,所以他在延陵發展,所以後來季札的後人,就以延陵他的封地做為堂號,稱之為延陵堂。

  歷史名人的部分我們來看第一位,在戰國時期很有名的一位軍事家吳起,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昨天也介紹了兩位很有名的軍事家,兩位都姓孫,孫武,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孫子,《孫子兵法》的作者,另外是他的後裔子孫,叫做孫臏。在戰國時期,很有名的軍事家還有這一位叫吳起。如果有讀過國中的這一篇課文,應該就不陌生,「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應該還有印象吧?可能版本不一樣了,吳起據說因為他很重視他自己的事業,事業心比較重,所以後來媽媽往生的時候,他居然拒絕回去奔喪。所以後來就在歷史上被記了這一筆,說他是不孝子的代表人物。當然各人的角度不一樣,如果是以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因為他身為國家重要的將領,他有他的職責,所以他堅守他的崗位,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不同的角度來做理解,也就有不同的解讀。吳起是一位很有名的軍事家,他其實在早期的時候,也曾經在孔門學習,也曾經在孔門門下學習,後來發現孔門的思想可能跟自己的志趣不合,所以就離開了孔門另求發展,所以在軍事的成就上面也很有成就。不過你看到我這邊所寫的他的簡歷,他待了好幾個國家,先到了魯國,又到了魏國,最後到了楚國,在楚國最後就被殺,所以他最後是在楚國往生。

  吳起還有另外一個可以值得跟大家分享的事情就是,我們都聽過《春秋左傳》,昨天我也提到過,我自己本身就是研究《春秋左傳》,《左傳》的作者是誰?在傳統的典籍裡面都說,《左傳》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明應該是跟孔子時代差不多,年齡比孔子稍晚的一位魯國的史官,所以據說因為由他編撰,所以這本書才叫《左氏傳》,才叫《左傳》,所以用左來代表作者的名姓。剛剛我也提到近代的一位國學大師,錢穆,錢賓四錢先生,他有一個說法,其實他這個說法也是從清朝人的說法開展而來的,他認為《左傳》的最後的這個定本是吳起,他說是吳起寫的。有一個很堅實的理由就是,因為吳起他是衛國人,他是衛國的什麼地方人?左氏人,就是《左氏春秋》的那個左氏。所以清朝人還有錢先生認為,就是因為他是左氏人,所以他編寫了《左傳》,就用他家鄉的名號來稱這本書,所以叫做《左氏傳》、《左氏春秋》。而且在《左傳》裡面,大部分都表彰他在戰爭的記載,是特別突出的,吳起又是軍事家,所以如果由他來撰寫的話,也就跟《左傳》的特色不謀而合,所以有了這個說法。

  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事實上是可以再討論。第一個,錢先生說因為他是左氏人,所以用他家鄉的地名來做為書的名稱。但是請各位留意一下,在先秦的文獻裡面,如果要冠上這本書的名號,從來沒有過以地名為名號的例子,對不對?《老子》這本書,因為作者是誰?老子;《孟子》這本書作者是誰?孟子,《韓非子》這本書作者是誰?韓非;《晏子春秋》,雖然說不是晏子寫的,可是因為它講誰的故事?晏子,對不對?即便是到了秦朝的《呂氏春秋》,他編這本書,它也是因為出錢的人是呂不韋,所以冠名叫《呂氏春秋》,從來沒有用地名的例子。如果我們再把時間往後推一點,到了漢朝,漢朝倒是有一本書,是用地名來冠名的,就是淮南王劉安編的一本書,叫做《淮南子》,因為他的封國叫淮南,所以他用淮南來當作書的名字,可是不要忘記了,它已經到了漢朝。所以在先秦裡面我們找不到第二本書。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用這樣子的證據力主吳起是《左傳》的作者,恐怕是禁不起考驗。

  再來,如果各位對於《左傳》這本書稍稍有翻閱,有一些理解的話,《左傳》裡面,非常強調的一個觀念,一個德目,就是禮,禮貌的禮。軍事家吳起,雖然說在《左傳》裡面,也有很多軍事的記載很精彩,但是《左傳》裡面描寫戰爭的過程,它不是只描寫軍事的布防軍事的謀略,不是,它著重的是戰爭之前的形勢,跟戰爭之後的變化,而不是全力在描寫戰爭的過程。如果今天作者是一位軍事專家,他應該會把重點擺在什麼?擺在戰爭的過程,對不對?我左軍怎麼布置,右軍怎麼布置,我中軍如何分為兩軍,然後去包圍敵人,應該他要去著重描寫這個部分,才比較合理。而且以一個軍事家的態度,他會特別去凸顯出禮這個字嗎?我個人倒是覺得可能有一點點出入。

  我自己有一個想法,我覺得《左傳》的作者應該不是吳起,吳起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四方,他大概也沒有時間去整理這麼大部頭的文獻,《左傳》有五十幾萬字,不容易。所以我個人是覺得,另外一個可能性可能高一些,而且他也是在《左傳》傳遞的這個序列裡面,他也是其中的一位,我猜應該是荀子,荀子的可能性可能是比較高一點的。因為荀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個字,就是禮。而且荀子他是三晉人,他是趙國人,他曾經在齊國的稷下學宮擔任過祭酒,所以他的學術的地位是很高的,而且他可以看到稷下學宮裡面的很多的史料。後來他離開齊國之後,來到了南方的楚國,依附春申君黃歇,昨天我們有提到他,所以他也來到南方,而且後來在黃歇在位的時候,他曾經當過蘭陵令,那個蘭陵就是前一陣子很流行的,大陸連續劇蘭陵王的那個蘭陵,擔任縣長。所以後來黃歇往生之後,他就被罷官了,也一直待在楚國,所以最後荀子是在楚國往生的。所以他在北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他都曾經待過,而這兩個國家是當時保存文獻最完整的國家,所以以天時、地利,他是最有可能掌握充分的史料來修撰《左傳》。所以又跟他的中心思想有密切的關聯。所以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應該草創還是左丘明,所以保留了左氏的這個名號。可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定本,應該是經過荀子的整理,他有足夠的時間,而且有他自己的學生一起來幫忙整理。所以可能的情況會比吳起更合理一些。這是我個人的心得,在這邊跟大家做分享。

  第二個吳姓的一位代表人物吳承恩,他的小說就很知名了,《西遊記》。後面這兩部也是諷刺小說,也是很有名,也都在清朝的時候被創造出來,《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第四部,吳沃堯有一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這兩部書其實都反映了清朝末年的時候,士大夫他的醜陋的面貌,還有社會很怪異的一些現象,所以讀這兩部書,大致上就可以了解清朝末年腐敗的狀況,還有老百姓他們心裡的狀態。我們就簡單的把吳姓的人物做一個說明。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七個姓氏鄭姓。鄭姓的話,在台灣談到鄭姓,大家會想到哪一位人物?鄭成功,所以他跟台灣的淵源是很深的。鄭姓的歷史的原由我們來看一下,鄭姓在目前中國大陸是排名第二十三的大姓,在台灣是第十二大姓。鄭姓出自於姬姓,是周王室的後裔,為什麼?因為周宣王曾經封他的弟弟姬友在鄭這個地方,所以後來姬友就成為了鄭國的第一代的國君鄭桓公。周幽王的時候,因為鄭桓公擔任司徒,他看到了周幽王很昏庸無道,所以鄭桓公就向當時的太史請教自保的方法。周幽王,我們昨天在寫西周的諸王的世系的時候,還有印象吧?幽王已經到了西周的最晚年了,再來就平王東遷了。周幽王那個時候會如此的昏庸,在史書裡面都告訴我們,不是他壞,是他受了別人的影響,受了誰的影響?紅顏禍水的影響,誰呢?褒姒,對不對?這個說法,我想很多在座的女性應該會抗議吧?在中國傳統的史官裡面總是這麼認為,君王是受了影響,受了小人的蒙蔽,受了奸權當道的干擾,有些是受了紅顏禍水的拖累。所以你看,三代的滅亡都脫離不了紅顏禍水。夏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夏桀,旁邊有一位紅顏禍水,誰?妹喜。我們在《史記》裡面寫法是妹妹的妹,喜歡的喜,妹喜。然後商紂王的身邊也有一位紅顏禍水,誰?妲己。然後周幽王呢?褒姒,對不對?古代的史官,我個人是覺得很不公平,總是把這個罪過推給一個弱勢的女性身上,其實就是自己糟糕,在找藉口而已,對不對?

  那我們再往下看,鄭桓公請教太史自保之道,太史認為在東方,在洛水以東,黃河以南,有一塊土地很富饒,而且交通很便利,所以鄭桓公就聽了太史的建議,將他自己的家屬還有重要的財產就安置在這個地方。所以後來果不其然,沒多久之後,犬戎就打入了當時西周的國都鎬京,所以在歷史上稱之為犬戎之亂。當時周幽王就遇刺身亡,所以他的兒子平王就東遷到了東都洛邑,也就是剛剛我們提到,太史所講的那個地方附近的一個大都,當時的陪都,就遷都到了這個陪都洛邑,就是後來我們所講的洛陽那個地方。那他自己因為已經做好了準備,所以族人財產都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傷,但是他自己本人,在犬戎之禍的時候也遇害了。他自己的兒子也順利到達了東方,就是鄭國的第二代國君鄭武公,鄭武公東遷之後也勵精圖治,穩定了地盤。往生之後,就由他的兒子鄭莊公即位。

  《春秋左傳》開頭的第一年,魯隱公元年,就講到了鄭莊公的故事。大家應該有讀過鄭伯克段於鄢這段故事吧?這個故事,我在學校上《左傳》課的時候,這個故事我大概要講整整兩堂課,因為這個故事不是它故事本身的問題,它其實裡面也有一些人性的問題。

  鄭莊公的母親,我們姑且稱之為鄭媽媽好了,鄭媽媽她頭胎就生了鄭莊公,可是鄭莊公出生的時候,一般我們都說叫難產,在《左傳》裡面,它稱呼這種情況叫做寤生。因為寤生,所以這個鄭媽媽受到了極大的驚嚇,所以因此就討厭這個兒子。好了,我來請教大家,我們在座有很多女性,雖然說未必有生育的經驗,但是妳也聽過長輩們說過,假設寤生是難產,難產是怎麼樣的情況?一般我們孩子如果平順的出生的話,是頭要先出來,那常常因為胎位不正,他出生的時候是腳先出來,那當腳先出來的時候怎麼辦?他經常會卡在產道,會造成母親跟孩子都非常危險,那以前沒有辦法剖腹,在早期的時候沒有辦法剖腹,那只能夠看穩婆,看這個產婆有沒有辦法去改變,去化險為夷。所以在當時有這麼一個說法,在台灣早期也有一個說法,說這個女性生孩子,如果生得過就可以坐月子了,傳統坐月子的話就是煮麻油雞。如果生不過?就是往生了,就是六塊板子釘了棺材,就上山頭去安葬了。所以生產是很凶險的。所以假設如果寤生,像我們法師說的是難產,化險為夷,好不容易把這個孩子生下來,基於做母親的一個角度,我請問大家,妳會特別珍愛這個孩子,還是會去厭惡他?很難說對不對?因為沒生過,我也曾經跟我的學生做過這個討論,大部分的女同學都認為說,應該會特別愛他,因為是媽媽我冒了九死一生才生下這個孩子,很不容易,所以應該會很愛他吧?可是這個鄭媽媽卻很討厭他,這個好像有點違反普遍的心理狀態。但是也有這種例子。

  我的老師他也做了另外一番的考據,他認為這個寤生,在歷史上還有別的例子是怎麼樣?就是媽媽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寢睡覺還挺著大肚子,結果一夜醒來肚子不見了,孩子已經呱呱墜地了,在旁邊蠕動,不哭不鬧。在歷史上有好幾個例子是這樣。

  所以如果是這兩個情況,各位猜猜看,或者是妳自己感受一下,哪一種驚嚇的程度更高?第一種還是第二種?如果是難產,妳已經有心理準備了,最差的情況就是跟孩子一起永別了,對不對?那第二種情況是,妳突然之間我的肚子不見了,孩子已經生出來了,感覺好像第二種的驚嚇程度比較高。可是大家也會覺得很奇怪,孩子有那麼好生嗎?如果妳今天是什麼,不是頭胎,如果妳生的第五胎、第六胎,可能真的也蠻好生的,可是也沒有好生到那個程度吧?睡一覺,打個嗝,我不好意思講放個屁,打個嗝就生出來了,有那麼好生嗎?但是歷史上真的有這種文獻記錄。這個也很有趣。

  我自己有另外一個解讀,這個也是我自己想的,不過因為還沒有很正式的去找資料。寤這個字在《說文解字》裡面有個說法,就是夢中說話,講夢話,說夢話。所以我有一個想法,就是這個孩子,他可能是一生下來就會說話。一生下來就會說話,這種例子有沒有?有,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不是一出生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嗎?也是有,對不對?所以這種驚嚇程度也蠻高的,一個孩子生下來居然會講話。所以這個當然有趣,我們可以把它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來討論。

  這個鄭媽媽生下了這個長子之後,總而言之就很討厭他。後來又生了另外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共叔段,很喜歡這個兒子,為什麼?因為長得很帥,然後後來身體又很矯健,武功又很好。所以這個鄭媽媽,雖然說是兩個孩子的親生母親,可是就特別鍾愛這個小兒子,厭惡這個大孩子。可是大兒子已經被爸爸冊封為繼承人,可是這個媽媽不死心,三番兩次要鄭武公撤掉他太子的身分,由這個第二個兒子來當太子,以後可以順利接班。好,這個爸爸還是堅持不可以。到最後爸爸往生的時候,最後還是由鄭莊公即位了。可是媽媽有沒有死心?沒有,她先跟她大兒子鄭莊公說,好,你弟弟你也好歹給他一個地盤,讓他可以分封,他自己以後的家人可以在那邊繁衍生息,也可以做個大夫。鄭莊公說,好吧,那就順從母親的意思,就給他一個地盤。可是有了這個地盤之後,這個弟弟共叔段就開始有了異心,想要發展,然後不斷的壯大自己,想要扳倒他的哥哥,自己即位當國君。而且問題來了,媽媽還從中幫助他。怎麼說?因為在發展的過程裡面,大臣不斷的跟鄭莊公建議,國君啊,你這個弟弟,現在發展的勢力愈來愈壯大,你應該想個辦法處置他。鄭莊公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沒關係,沒關係,最後他講了一句話,這句話後來也變成很有名的一句諺語,叫做「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鄭莊公講他弟弟。到了最後鄭莊公掌握情報,他知道他的弟弟已經要叛變了,而且都掌握他要發兵的日期。然後他的弟弟起兵要來攻打國都,攻打國都,他的媽媽居然當內應,要做什麼?要打開城門,讓她這個小兒子的部隊可以長驅直入。但是鄭莊公是一個非常精明幹練的人,他早就已經掌握情報,知道他的媽媽要當他弟弟的內應,而且他也知道他弟弟哪一天要起兵造反,所以他先下手為強,讓他弟弟離開他自己的地盤之後,他自己的地盤也被策反。糟糕了,所以這個共叔段這個弟弟,就變成夾在中間,打國都,已經媽媽被軟禁起來了,要回到自己的地盤,自己的地盤也已經改旗易幟了,所以最後敵不過鄭莊公的大軍壓境,只好出奔跑到衛國去了。所以這個故事就是大致上是這樣。

  這個事情之後,鄭莊公面對他的媽媽,他生不生氣?他當然氣,媽媽,我也是妳的親生骨肉,妳偏心怎麼會偏心到這種程度?妳要讓弟弟有地盤,我也照妳的意思了,妳今天居然要聯合弟弟把我推下國君的寶座,而且把我推下來之後,恐怕妳也不可能留我一條性命,媽媽妳這麼做太過分了!所以後來就把他的媽媽軟禁到另外一個城池,而且當眾說了一句話,說我跟我的母親不到黃泉不相見。這句話很重,不到黃泉不相見是什麼意思?就是在生的時候我不願意再見她。可是鄭莊公是一個孝順的人,他是一個孝子,他講完之後馬上就後悔了,可是君無戲言,怎麼辦?他有一個心腹,了解鄭莊公對於這件事情他很懊悔,所以他就假借機會,然後要借時機來勸鄭莊公,而且要幫他解套。有一次,他這個心腹得了鄭莊公的賞賜,他就把那個肉包起來,要帶回去孝敬他的母親。莊公就說,這個肉當場你就用掉就好了,為什麼要包起來,怎麼回事?這個心腹大臣就說,報告國君,我的母親從來也沒有享用過國君的御膳房所煮的美味佳餚,我要把這一份包回去孝敬我的母親。鄭莊公說,哎呀,孝子,孝順!你還有母親可以孝順,像我已經沒有辦法孝順母親了。就這句話,逮到機會了,所以他就跟鄭莊公說,國君,你講這句話什麼意思?其實他明知故問,他就是要讓鄭莊公自己講,所以他就把什麼不到黃泉不相見這句話就跟他講了。然後他這個心腹大臣就說,報告國君,簡單,我幫你想一個法子,什麼法子?我們挖地道,挖地道挖到一定深度的時候,不是會有地下水嗎?那地下水的顏色是什麼顏色?黃色的,所以是黃泉沒錯,那您從這一頭進去,您的母親從另一頭進去,兩個人在地道裡面見面,那不就是黃泉相見嗎?莊公一想,好!就這麼安排了。所以後來母子兩個人就在地道裡面相見,出來之後,兩個人都很開心,都很高興,因為能夠化解母子的這一段糾結。所以他講其樂融融,其樂洩洩,就是講這一段。

  可是這段最後最末,《左轉》的作者還留了一個尾巴,他說在經過了這些風風雨雨,母子化解恩怨之後,他說「遂為母子如初」,什麼叫做母子如初?如初就是他們母子關係最開始的時候,就是這一段故事最開頭的時候,鄭媽媽生了長子寤生,因為她寤生,所以惡之,討厭他,恨他,所以母子如初就是回到那個階段。所以什麼意思?就是媽媽還是不喜歡這個兒子,可是鄭莊公已經釋懷了,畢竟孺慕之情,所以他已經釋懷了,他不恨他媽媽幫弟弟要推翻自己。所以後面這五個字意味深遠。所以到底真正的有沒有和睦不知道,但是我們從這句話可以大概嗅得出來一些味道,很有趣。

  好像跑遠了。來,我們再往下看,所以鄭國的鄭莊公這個故事很有趣,而且鄭莊公他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我個人覺得,昨天我們談到不是有春秋五霸嗎?其實春秋的第一霸應該就是鄭莊公。我們經常講到曹操的時候,我們都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歷史上,第一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就是鄭莊公,比曹操早了一千多年,所以他在春秋初期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中原霸主,但是很可惜,他沒用被選進五霸裡面。大家會覺得很奇怪,既然像老師講的這麼的雄才大略,為什麼沒用選進去?很有趣。

  我們昨天講到春秋五霸對不對?再簡單的複習一遍好了,好嗎?齊桓,晉文,宋襄,秦穆,楚莊,對不對?各位如果對於中國的歷史有個概念的話,請你看一下這五個國家的方位,齊國在現在的山東半島,他在中國的東邊;晉國在現在的山西省,所以基本上是在中國的北邊;秦國在現在的陝西省西安那一帶,所以在中國的西邊;楚國在現在湖北省的宜昌那附近,所以在中國的南邊;宋國呢?宋國在河南的商丘,所以基本上在中原,所以各位有沒有了解為什麼是這五霸了?為什麼?你有沒有發現為什麼不是六霸,為什麼不是四霸,為什麼不是七霸,偏偏是五霸,為什麼?因為它暗合了五行的思想。五這個神祕數字影響中國非常的深遠,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聊別的。所以為什麼是五?而且他配合東南西北中,就是因為要符合這個五。

  好,那你說東南西北,這四位霸主名正言順,沒問題,宋襄公算什麼霸主?如果各位對宋襄公的事跡有了解的話,他在《左傳》裡面最有名的一戰就是泓之戰,跟楚國打了一仗,當時楚國沿著泓水兩軍對峙。這麼對峙下去不是個辦法,所以後來宋國就派了信使過河,就跟楚國說,這樣好了,要麼就是你往後退,我宋國大軍過河,我們在南岸打一仗,不然的話就是我宋軍往後退,你們楚軍過河,到河北岸來我們打仗,不然這個兩軍對峙也不是個辦法。然後楚國說這樣好了,不然你往後退,我們過河。所以就準備好了,宋軍往後退,楚國要過河了。宋國的大臣跟宋襄公說,報告國君,過河的時候是最沒有防禦力的時候,我們這個時候攻打它,就可以輕鬆得勝了。宋襄公說不可以,我們正人君子怎麼可以幹這種事情!不行,結果後來就讓楚軍上了岸,上了岸之後要整隊,要排陣勢。大臣又跟宋襄公說了,報告國君,趕快我們趁他還沒有整好隊,我們趕快打他,我們一定能勝利。宋襄公說不可以,我們是正人君子,怎麼能夠這麼偷襲人家?等到楚國的部隊整好隊,兩軍交鋒,誰輸誰贏?宋國大敗,宋襄公自己還受了傷,一年之後就往生了。看起來好像沒有很厲害對不對?可是誰喜歡這個調調?不好意思,我跳脫出來,我沒有批評的意思,誰喜歡這個調調?儒家喜歡這個調調。所以在剛剛我們提到這個五霸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在漢朝的時候,白虎觀會議的時候被定下來的。各位都知道,在漢朝的時候,儒家是思想的正宗,所以儒家認為宋襄公強調仁義,所以五霸中央的那一霸就挑了宋襄公。可是如果我們就一個戰爭的本質,它應該是怎麼?它應該是尋求機會,能夠獲得最大的勝利。所以原則上,大臣的建議是沒有錯的,因為我們今天是戰爭,而不是其他的事件,所以應該要把握機會。所以這也沒有誰對誰錯,但是總而言之,後來在漢朝定五霸的時候,中央的這一位就選了宋襄。而為什麼不挑鄭莊?因為儒家討厭鄭莊,當時的儒家認為,鄭莊公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以臣犯君,以下犯上,所以不選擇他是基於這個考量。這個也沒有什麼對錯。總而言之,就有這樣子的一番過程。所以我們五霸的這個選擇,事實上也是暗合了五行的思想。

  好,我們再往下看,第二個,遷徙分布。這個部分也請各位就自己參看一下,我們來看到這一大段的倒數第四行,剛剛我們提到了,在台灣談到鄭姓,大概就是鄭成功最為知名。鄭成功他經營台灣其實時間很短,因為他在台灣也就是幾個月的時間,然後就往生了。最後是由他的兒子鄭經來接棒,來統治台灣。到了他的孫子鄭克塽的時候,就被清朝給征服了。當時征服鄭氏政權的,清廷委派哪一位來征戰?這一位就是施琅,施琅的兒子叫做施世綸,施世綸在好多年前,在台灣也有一部連續劇,就是講施世綸的故事,我記得應該是華視的連續劇,叫做施公案,還是施公傳奇?那個施公就是講施世綸,施琅的兒子。施琅其實他最早是誰的部將?他是鄭成功的部將。因為他來到了台灣之後,不曉得是什麼原因,這個可能要去查一下,後來施琅的父親、兄長被鄭成功抓了,然後後來處決,施琅一怒之下就潛逃回了中國大陸,然後也沉潛了一段時間,後來慢慢的也在官場上有了一番的地位,最後在康熙帝要收復台灣的時候,就選用施琅來當作統領。所以這也是一個很矛盾的緣分,就是因為歷史上面的這些小的事件,可是串聯起來,卻導致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如果當年鄭成功,沒有對施琅的父兄有這樣子的過程,施琅或許還留在台灣。當然或許還是會收復台灣,可是可能是別的人來收復台灣,那整個歷史又不一樣了。所以有的時候,歷史的偶然其實也有它的必然。反過來,歷史的必然常常是因為歷史的偶然,因為一些小的事件串聯起來,所以導致了不一樣的結局。

  我們看到下面的堂號,鄭姓的堂號第一個有安遠堂。在漢宣帝的時候鄭吉為侍郎,當時因為外患常常來騷擾邊境,所以後來漢宣帝就任命鄭吉為司馬,司馬就是顧名思義是掌管軍事的,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國防部部長,所以他為了用鄭吉去守護西域,所以他任命他為西域都護,而且封為安遠侯,所以鄭吉的子孫就以安遠侯這個爵稱,為自己立了堂號。

  第二,博經堂,這個也是在漢朝時候,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儒家大儒者鄭玄,鄭玄當時博覽群經。一般大概只能夠通一經,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像我,我專門做《春秋左傳》,大概這輩子皓首窮經,就是只能夠讀懂這一本,現在也是讀懂皮毛而已,所以我們要專治一經,其實都是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投入。可是鄭玄不一樣,他博覽群經,經文家,古文家,三禮三傳,包括《詩》、《書》、《易》他都精通,所以如果我們要講中國的經學發展,在漢代首屈一指的就是鄭玄了。因為他博覽群經,所以他的後人,就以他的偉業立了堂號,叫做博經堂。

  第三,滎陽堂,滎陽,那個應該念三聲,滎陽,這是一個地名。因為在漢朝的時候有滎陽郡,鄭姓大部分都是在這邊聚集,而且從這邊開展,所以就以這個滎陽做為堂號。

  再來我們看到後面有歷史名人,歷史名人的第一位是元朝的劇作家鄭光祖,他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最有名的就是倩女幽魂,倩女幽魂後來也改拍為電影,大家應該都有聽過這部電影,未必有看過,因為那應該是二、三十年前的電影,女主角王祖賢,也是在香港、台灣的演藝界算是凍齡的美女,所以也是膾炙人口的一個劇作,也是一部翻拍的電影。

  第二位鄭和,鄭和也是很有名的鄭姓的名人,他是明代的航海家,本姓馬,小字叫三寶,本來是回族人,後來入宮擔任了宦官,後來隨著燕王起兵,這位燕王就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我把那個名字寫一下,這個字念作ㄉㄧˋ,不是隸書的隸,應該念作ㄉㄧˋ。

  我們看到鄭和,他因為跟燕王,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起兵有功,所以後來他就受到了燕王,這個明成祖的重視,後來還冊封他為三寶太監,而且由他製造艦隊,然後七次下西洋。各位可能對於七次下西洋,這個概念好像沒有辦法很具體,很難想像,根據這個史料,還有考古沉船的遺蹟被挖掘出來,當時最大的,就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他最大的艦隊,船隻,最大的船隻有多長,各位猜猜看?很難想像,一百二十公尺,木造的帆船,一百二十公尺,高度差不多現在的樓房五樓高。他一艘艦隊上面可以住至少一千人的官兵。可以想像,而且他不是一艘出去,他是艦隊,他出去都是幾十艘艦隊,所以他行經的地方,如果是沒有開化的,或者是沒有見過世面的那一些民族,他看到了這些船隻嚇壞了,所以他所到之處所向披靡,根本馬上就是心悅誠服,獻上貢品。所以他到什麼地方去補給,宣揚國威,基本上都是沒有遇到任何的反抗。七次下西洋最遠曾經到達非洲東岸,非洲東岸,就是以我們現在的國家的話,他最遠到達索馬利亞,就是現在海盜猖獗的那個地方。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嗎?木造的帆船,當時只能夠用指南針,簡單的航海圖,他可以到達非洲東岸。所以中國在明朝的時候是全世界航海技術第一的,可是後來為什麼被西洋超越?就是因為後來明朝也實施海禁,清朝我們昨天也講到,在康熙的時候也曾經實施海禁,所以沒有辦法把海上絲路的這個光輝繼續傳承下去,所以導致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後,我們就被超越了,而且遠遠的甩在後面。

  如果各位在小時候有聽過這個故事的話,應該有聽過《天方夜譚》的故事吧?裡面有一個辛巴達的故事對不對?裡面有個主角叫辛巴達,有印象嗎?有一個說法,說那個辛巴達其實就是鄭和。所以那個辛巴達,因為辛巴,辛巴,他們說就是從三寶那個音轉過來的,三寶太監鄭和轉過來的。有此一說,大家參考一下。

  再來,鄭成功就大家都知道了,他的父親叫鄭芝龍,其實原本是海盜,後來就被明朝政府招安,所以就冊封為將領。後來鄭成功就繼承父業,甚至於後來就主導了反清復明,在海外建立據點的功業。這個在我們台灣影響也很深遠,包括地名,也有明鄭時期的遺蹟,包括很多的文化,很多的制度,也都在明鄭時期所建立起來的。

  第四位,鄭板橋,他是清朝時代的書畫家,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最有名的一幅字就是難得糊塗。這句話感覺好像很稀鬆平常,那為什麼難得糊塗,很多人都把它奉為生活智慧的圭臬?其實人人都很聰明,其實大家都很聰明,所以反而難得的是什麼?該糊塗的時候你該糊塗。有的時候我們就太斤斤計較,跟人家爭名奪利,甚至於錙銖必較,都必須要你爭我奪。這有的時候糊塗一點,讓人一些,其實受惠的還是自己。因為我們台灣話有一句話說,天公疼傻人,對不對?旁人也在看,你斤斤計較,你常常都是要佔人便宜,人家心裡面會怎麼想?這個人不能深交,這個人以後最好不要跟他搭檔做事情,人家會心裡面也有一把尺在衡量你。可是當你不跟人家計較,然後也經常與人和善,人家會說,這人好相處,這個人很謙和,然後待人也很隨和,人家願意跟你在一起,人家願意親近你,所以有好事的時候,我們閩南話講,會幫你牽成。所以難得糊塗,這個是很多人的生活智慧。我也把它做為我自己生活的一個座右銘。

  所以鄭板橋除了書畫之外,他也很喜歡畫蘭花、畫竹子,畫蘭、畫竹的目的,也就是剛剛我們前面講的,其實就是砥礪自己,要像蘭、像竹一樣有君子的風範。

  我們也時間差不多了,那我們今天是不是就到這邊為止?好,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