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續小兒語-第6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十一頁,我們從第一行開始看起:

  【分卑氣高。能薄欲大。中淺外浮。十人九敗。】

  『分卑氣高』,「分」就是指一個人他的名位、職責和權力,「卑」則是低下的意思,也就是說,他的名位、名分很低下,可是卻氣高。「氣高」是說一個人他的意氣很高傲。『能薄欲大』,「能」就是指的一個人他的才幹、才能。才能很薄,就是他的才能很微少。『中淺外浮』,「中淺外浮」是說,其實他的內在是很膚淺的,而外表又是非常虛浮,像這樣的人是『十人九敗』。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他是處在低位,名位很低下,可是卻又很高傲,心高氣傲;那他才幹很微小,可是他的欲望卻是很大的、很深的;內在很膚淺,外表又相當的虛浮,如果我們看到這樣的人,就可以推斷出「十人九敗」,在十個人當中有九個會失敗。

  我們在歷史上就可以看到,在清朝末年,像洪秀全他起兵來發動戰爭,這段歷史就是一段很好的借鏡。洪秀全他小的時候,父親對他的期待是很高的,希望他可以考取功名,日後父母跟祖上都感覺很榮耀。這是中國在歷朝歷代對於兒女、對於學生、讀書人的期望,總是希望他書讀得好,將來可以考取功名。但是他每次去考秀才總是考不中,所以他就非常的灰心喪氣,非常憤恨不平。後來他遇到了一個傳教士,就送給他一本書,叫《勸世良言》。等到他再考試,再去考取,還是考不中,所以他就非常受打擊,就把自己家裡所供奉的孔老夫子的牌位拿掉,而改為信奉上帝、供奉上帝。於是他自認為是秉持著上帝的使命來到人間傳道的,於是他就發展了很多信徒,並且開始在國內起義,帶領很多的信徒去反抗清朝的統治。他每次作戰的時候,看到孔廟,有一些道家的寺廟、佛家的寺廟,包括城隍廟等等,他一定會把這些廟全部都搗毀,並且把裡面的這些修行人都趕出來。因為他發動這個戰爭,所以這個罪過非常的重,死後就墮到惡道當中。你看一場戰爭發動起來之後,不但是傷害到雙方的部隊當中的將士,而且對於老百姓來講更是苦不堪言,更何況當時在起義的過程當中,他用了很多很殘忍的手段,確實傷害了許多無辜的百姓,所以死後墮在惡道當中。

  我們看他這種慘痛的教訓,確實就應了我們今天學的這段課文:「分卑氣高,能薄欲大」。當時他考功名考不中,所以心裡忿忿不平,非要去做一些超越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福報這個範圍的事情,最後搞得全國的老百姓都不得安寧,最後他自己的下場也是非常不好的、非常慘烈。

  所以這句話是對我們一個很深的提醒,就是說我們做人,所謂素富貴要安於富貴,素貧賤要安於貧賤,我們是在什麼樣的職責、什麼樣的名分、什麼樣的地位當中,就要安於我們的本分,把我們的本分、本職的這種工作做好,把這個責任盡到,不要妄求非分的這些福報,像這些財富、功名、地位也好,這個都是要有相應的福報、相應的德行才能夠承載得了。如果我們不能夠去正確的了解自己的本分跟職責,而總是要去做超越我們本職之外的這些事情,往往禍患就隨之不遠了,這都是過來人給我們的忠告。

  下一句課文:

  【坐井觀天。面牆定路。遠大事業。休與共做。】

  『坐井觀天』,這是比喻一個人他的眼界很狹小,所看到的很有限,就好像井底之蛙,牠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這個天空只有井的口這麼大,就是比喻說他的眼光很狹窄,見識不廣博。『面牆定路』,這是說一個人對著牆,你想他對著牆,他什麼也看不到,比喻這個人他其實是沒有什麼才能的、沒什麼才幹的。但是就是說,他眼界這麼短淺,卻要去為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去決定它的方向和途徑,這個定路,面牆定路就是這樣的意思。

  所以對於這種「坐井觀天」和「面牆定路」的人,『遠大事業,休與共做』。你看一個人他坐井觀天,眼界很狹小,就如同面對著牆什麼都看不到,當然他就沒有辦法去決定他的方向、他的路程。而像這樣的人,我們是無法跟他共同去從事一些遠大的事業。

  關於這句面牆定路,我們在《論語》當中,《論語.陽貨》篇裡面,就有這樣的一句經文。孔老夫子對伯魚(就是他的兒子伯魚),曾經問過這樣的一句話,他說:「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也就是說,你有沒有學習過〈周南〉、〈召南〉?像這個篇章都是《詩經》裡面的篇章。他說,你有沒有學過這些《詩經》的篇章?我們知道,〈周南〉、〈召南〉所說的都是修身齊家這個方面的事情。夫子接著就教導自己的兒子伯魚,他說:「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這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沒有學習《詩經》當中的〈周南〉、〈召南〉這樣的篇章,就如同一個人他每天都面對著牆,我們說面壁,你面壁你當然就看不到什麼,當然就沒有辦法找到前面的路、前進的路。

  我們來看看雪公老人對於這句課文的講解,雪公老人教導我們,所謂的「不學詩無以言」。在儒家的教育當中,對於詩、對於禮、對於樂都是非常重視的。所以儒家的學問所謂「人道敏政」,它是切關於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其實他教化的重點在哪裡?所謂人道敏政,就是在政治這個方面,也就是說把政治這個方面,國家治理好了,社會能夠安定和諧,人民能夠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這個方面其實就是孔老夫子他教化的一個重點。所以譬如說,有人請教孔老夫子怎麼去種田、怎麼去耕種,像這方面夫子並不是不了解,也不是他反對,但是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有他各自的經驗、各自的職責,我們要學習農業、學習工業、學習一些技能,這方面其實是可以去詢問一些有經驗的人,去問這些人。可是孔老夫子他一生的教學,他的重點其實是在政治這個方面,也就是說,是為國家在各個階層培養出非常有智慧、有經驗的領導人,有了這些領導者,自然就能夠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這是很重要。

  所以在政治上,所謂「不學詩無以言」,如果是做為一個行政者來講,如果不學《詩經》,當然在許多不同的場合就不知道要怎麼樣去應對進退,不懂得怎麼說話。所以《詩經》三百,它的重點其實是在〈周南〉跟〈召南〉這個方面。

  「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因此我們知道,中國自古以來,當然首先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百姓,政治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也可以說我們國家是一個政治大國。如果在這樣的國家當中要辦政治,《詩經》當中的〈周南〉、〈召南〉是必須要學習、必須要懂得的。如果不學習的話,做為地方的官員、政府的官員,就很難在中國的社會當中去把這個政治方面辦好。那我們說〈周南〉跟〈召南〉,它的重要的內容是什麼?其實它的重點就在於五倫,五倫當中的夫婦的這一倫。我們知道,因為古聖先王的教化的關係,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這個社會結構、社會的組成就是非常的重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樣的一個社會,所以這個社會結構當然是和其他不同的國家(外國)是不相同的。所以對於五倫五常我們就必須要有深入的了解,然後在生活當中,就知道我們是在什麼樣的位置當中,我們應該要行使怎樣的責任跟義務,這都是分得很清楚的。

  所以在一個家庭當中,首先我們看,這個五倫裡面有二倫它是一個天然的結合,有一倫是半天然的結合。這個地方怎麼說?這個天倫就是天然的。除了天然之外,這外面還有其他的,這個也是含括在人倫當中。所以我們看到《易經》裡面首先是乾卦,然後才是坤,而乾是代表父,坤是代表母,有了父母,這樣他生育兒女,這個家庭也就隨之而形成了。所以父子有親,父子這一倫它首先是一個天然的倫理。而有了兒女之後,夫婦之間,我們知道夫婦他是來自不同的家庭,來自不同的家庭,所以他最初結合的時候,這並不算是一種天倫,不是自然、天然形成的一種倫常的關係,而是後天的結合有了夫婦。所以它一開始並不算是天倫,但是他開始生兒育女有了孩子之後,這個就算是天倫了。所以我們看五倫當中,由自然而然形成的天倫就是兩個,一個是父子、一個是兄弟,所以父子有親、兄弟同胞這些都是屬於天倫。而這個夫婦說它是半天然,就是因為一開始結合的不算是天倫,到了生兒育女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變成了天倫。

  所以我們在中國,這個五倫它就是開始於男女夫婦,這是人倫的首位。做為人倫的首位,做為第一條,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倫常之道的大根大本。如果說這個根本產生了問題,根本出現了錯誤,就會產生所謂「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你說根本都出現了問題,那麼其他方面的這些倫常關係自然就會發生混亂。所以我們看到在現代的社會當中,這個家庭相對來說並不是那麼穩固的,譬如今天結婚了,過兩天吵架了又離婚,這種現象在我們現代的社會當中是非常普遍的,甚至於夫婦關係還出現很多不正常的一些狀況。所以我們說社會會動亂,其實要追求根源,這是五倫關係的紊亂,會造成社會的動亂。而五倫關係的混亂再追究其根本,很多因素都是從父子、從夫妻這個方面開始的。所以夫婦它做為五倫關係當中的第一倫,這是五倫的開端,它是五倫的根本。夫婦之間的這種關係,這一倫它確實是我們人類社會當中一個幸福的根源,不能夠不重視。如果說夫婦當中,所謂的夫義婦德、夫義婦聽,這個方面它不能夠齊整,就是不能夠在它一個正常的軌道當中運作,當然首先會危害到的是這個家庭。

  你想這兩個人如果關係不和,出現婚姻的狀況,鬧了離婚,當然不可能只是兩個人的事情,它會牽動到兩個家庭,會牽動到家庭的其他的成員,所以這個家庭就不安。家不安,家庭當中上不上、下不下、男不男、女不女,這是雪公老人講的,就是這個家庭不能夠幸福平安、不能夠安穩。我們知道,整個國家社會它最基本的組成就是家庭,就好像說我們一個人,人的身體它最基本的是細胞,如果細胞出現了問題,譬如說細胞產生了癌變,生病了,這個時候整個身體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一個家庭不和,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只是兩個人的問題,其實做為一個社會的整體,確實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家庭的混亂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社會的不安,乃至這個世界的不太平,其實這個根源都是從家庭當中所產生的。所以說我們在《大學》裡面看到,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是以這個為開端。如果一個人修身齊家不能夠做得好的話,治國平天下當然就更是沒有辦法做到了。所以為什麼孔老夫子這麼重視倫常道德的教化?就是因為它是跟整個社會安危、社會的穩定,它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我們看到這一幅是師父上人的墨寶,就談到了倫理的教育。我們說倫理、道德、因果和宗教愛的教育,這四種教育首先就是倫理的教育。倫理的教育所說的是什麼樣的內容?其實它所談到的就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這是構成我們中華民族這五千年的傳統的教育、傳統的理念,它是大根大本。

  五倫是大道,我們說的道德,這個「道」指的是什麼?指的是五倫。而能夠隨順倫常,這個就是大德。譬如說我們看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這是構成了五倫。而這五倫當中彼此之間都要行使一定的責任跟義務,要行使他的道義,譬如說父子有親、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等,彼此之間都要遵循一定的這種職責,這個就是說的倫常是大德。

  所以這個倫理道德的教育,其實就是把我們從不善的這種習性當中,能夠回歸到我們自性的本性本善。如果人人都能夠從這種不善的習性回歸到本善,譬如說,在從前不懂得要孝順父母;做為妻子,不懂得要恭敬自己的丈夫;做為弟弟,兄弟之間不能夠友愛;君臣之間不能夠履行道義,像這種情況都是屬於人們所顯發出來的,是他的不善的習性。而通過聖賢的教育,就是讓我們從這個習性當中能夠回歸到自性的本善。這個自性的本善如果顯發出來的話,自然就是父慈子孝,兒女都懂得孝順自己的父母;兄友弟恭,兄弟之間能夠友愛、能夠團結,像這個都是屬於天倫的關係;夫義婦順,丈夫和妻子之間一生也都能夠和睦相處;君臣之間能夠履行道義;朋友之間,朋友有信,能夠具備這種誠信。你看,這個就是屬於我們本性本善當中,我們自性當中所本有的美善的德行,通過教育就能夠顯發出來。

  所以師父上人一生的教學都是強調「教學為先」,無論是儒釋道的教育,中國自古以來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看這一系列的這種問題,我們人類的社會所面臨的種種的困境,到底要從什麼地方去尋找出路?你看,師父上人都是教導我們要從教育開始做起。真正教育所行使的這種職責,它是任何方面、任何領域都無法取代的,不是靠政治、不是靠經濟,也不是靠軍事武力可以解決這種社會的問題,而是要靠教育。所以人是教得好的,確實從小就要教。

  這句課文我們就學到這裡,接著看下一句。這一句是《續小兒語》四言當中最後的一句課文,我們先來讀一遍,這是倒數第二句:

  【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

  我們看到這句話裡面有四個「冷」,這個「冷」我們要怎麼理解?這個不是寒冷的意思,這個「冷」是說我們要冷靜、要客觀。所以『冷眼觀人』,就是我們冷靜客觀,而且又能夠心平氣和。『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情」是說我們要定靜沉潛;「當感」,「感」則是感受的意思。『冷心思理』,「思理」是說我們要理智的去思考這些問題。

  所以這句課文,呂先生在這裡教導我們要冷靜、客觀的去觀察別人,心平氣和去觀察別人。「冷耳聽語」,要冷靜客觀去聽別人講話,不要心浮氣躁。「冷情當感」,是要定靜沉潛的去面對它、去感受它。「冷心思理」,這是說我們要用冷靜的心去做理智的思考。這句話確實很有深意。也就是說,我們面對任何問題,面對生活當中任何的人事物,我們始終都要保持著一種非常冷靜的態度,能夠用理智、用智慧去應對,去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

  師父上人也曾經給我們分享過,在他老人家年輕的時候在學校讀書,老師就曾經給他寫過這樣的一句評語,就說:「誠實、理智、大方,努力,你會有很大的前途。」「誠實」是說我們要有誠信;「理智」則是我們這句課文所談到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冷靜、都要理智;「大方」,這是說一個人他的心量很大,可以包容別人,對別人很慷慨,很樂於助人,很能夠接納別人,這是說一個人他的心量跟器度。具備了這些條件之後,又能夠去努力的上進、去求學,這樣的孩子一定是會有很大的前途。那我們看,師父上人的老師果然是很有眼光。所以師父也談到說,他老人家這一生確實是有這幾樁好處,這個對於自己一生的幫助實在是太大了。

  所以我們想到,為什麼一個孩子在人生的歷程當中,他可以遇到貴人來幫助他,可以遇到這些好的長輩來提攜他?其實就是要看這個孩子他自己本身從小是不是具備了這些好的品德。如果我們確實有一些非常與眾不同的,不同於常人的這些品德、這些德行,自然我們在人生當中,就很容易遇到貴人跟長輩對於我們的提攜。

  所以師父上人談到,他首先就是一個很老實的人,老實的人對於父母的教誡、對於老師的教導,自然就會很認真努力的去落實。所以有人就說了,為什麼像師父上人他一生能夠遇到這麼多的好老師來幫助他?你看從讀書的時代開始,遇到周邦道校長,之後又遇到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還有雪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為什麼一生可以遇到這麼多的貴人、這麼多的老師?其實我們從師父從小的德行、行持當中就可以看出,他確實和其他的年輕人有不同之處。這個不同之處在哪裡,很值得我們認真的去了解、去學習。

  首先是老實,是一個很本分、很老實的學生。第二就是理智。你看,一個人他能理智,他遇到事情就不會說總是感情用事,隨著自己的情緒、隨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去處理事情,他不會這樣的,他一定是很冷靜、很理智的去把這些人事、這些事情都處理好。所以,這個理智是很重要的一個德行。就是說當一個人很理智的時候,他不感情用事,那麼對於一件事情它的邪正是非,就能夠判斷得非常的清楚。所以其實這個不單是我們做學問,乃至我們修行都是很重要的。為什麼有的時候人家會說我們是迷信?這個「迷」字就是包含著不夠理智的這種成分。如果我們從小就具備這種理智,對於邪正是非能夠很好的去判斷,冷靜的去觀察,那麼我們在日後進一步的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我們就不會被一些亂象所迷惑,也不會做出一些不應該做的這種不理智的行為。所以第二是理智。

  第三是大方,這個大方其實就是一種心量跟器量,也就是說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而是能夠捨己為人,能夠犧牲自己成全別人,而且做事情,為人處世都非常的大氣,從來不會說是小心眼或者是心胸狹窄。你看,從小就具備這樣的品德。老師最後說:「努力,你會有很大的前途。」你看這校長所寫的這幾個字,確實可以說是師父這一生求學跟學道、學佛這個過程一個真實的寫照。

  所以我們說,我們要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就是我們看到一個人他那麼成功,我們不要沉迷於他的這種榮耀、這種光芒,而是要理智的去了解說,他這個背後成功的原因是在哪裡,從而去效法學習。

  這個前途,當然我們看到,到現在師父是弘法六十週年。在二O一七年的時候,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很多大使到澳洲圖文巴去參觀這個和諧示範城市,所以回來之後,這些大使們就主動的要求,就希望在教科文組織當中,為師父能夠建立一個永久性的這樣的一個辦公室。所以你看現在,師父一生弘法教學,最後能夠把宗教教育、聖賢教育帶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樣的一個國際的平台當中,並且能夠在這個平台當中,跟世界各國的大使、嘉賓們共同的來互相的交流。通過這個平台,能夠把儒釋道的聖賢教育,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這個方面的教學,能夠把它帶到這個平台當中來。所以確實是在晚年,我們看,把宗教團結、宗教教育這樣的一種理念帶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並且師父的心量也非常的大,就是有了這樣的一個平台之後,也希望能夠邀請儒釋道的這些好老師來到教科文組織,去講解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

  所以回首這幾十年的這樣的一個弘法的路程,再看看當年求學的時候老師跟校長所寫的這幾個字,「誠實、理智、大方,努力,你會有很大的前途」,果然,這確實是師父上人一生的寫照。

  剛剛我們有提到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再加上因果教育和聖賢教育,這些都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是屬於全人類的根本的教育,所以「名之曰宗教」。所以師父在這個平台團結各個不同的宗教,而且希望能夠把各個不同的宗教教育都能夠把它恢復起來,因為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這個都是聖哲的真實智慧的教育,而不是迷信。你看,這種心量跟器度是多麼的寬廣。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句課文,這個是四言裡面最後一句了,《續小兒語》的四言最後一句。我們接著往下看:

  【理可理度。事有事體。只要留心。切莫任己。】

  這個『理』,這是說抽象的理論,抽象的這種法則。『理可理度』,「度」是什麼意思?度就是忖度、推測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個抽象的理論,它是可以推測、忖度而求得的。而『事有事體』,「事」就是指的具體的事務,或者是指的器物。「事有事體」,「體」是指的格局、指的規矩。『只要留心,切莫任己』,「任己」是什麼意思?「任己」就是說是任由己意,放縱其心。

  這句課文就是教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看到有許多這些抽象的理論,像這些理論是可以通過推理、忖度去求得的,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這個「理」是指的形而上者。而「事有事體」,這是說具體的事務,所謂「事」這是指的形而下者,這些事務跟器物,它有它的格局跟規矩。所以「只要留心,切莫任己」,只要我們能夠留意、留心,細心的來觀察,而不要任由己意,不要放縱其心,則「無入而不自得」。所以這是談到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形而上者的這個道,還是形而下者的這種器,我們都要留心的去觀察、去體會,而不是任由己意、放縱其心,這樣無論是理,還是無論是事,我們都能夠真正的去體悟、體會它真實的內涵。

  《續小兒語》四言的部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最後我們看到這幅墨寶,這是我們學習《聖學根之根》,也確實能夠體會到,這些古往今來的聖哲之人,他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總是希望把這個世界上,無論是男女老少,都能夠教導成好人。所以我們看過呂新吾先生他也寫過一個《好人歌》,就是希望人人都能夠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所以是「願天常生好人」,這個世界上好人多了,那麼家庭能夠美滿,社會能夠安定,這也是這些聖哲之人教化世人一個真實的願望。而好人要怎麼去做?所謂「願人常行好事」,常行好事的人才是好人。所以「志士仁人常懷早日實現聖賢傳統之倫理道德教化眾生」。你看,我們看到,從古到今這些聖哲之人,總是念念的希望倫理道德這種教育,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普遍的推揚開來,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和諧世界就違之不遠了。而這個和諧世界要從哪裡做起?是要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從我們的身口意這三業開始做起。

  所以我們看到,在早年,師父上人在家鄉安徽廬江辦文化教育中心的時候,為什麼這些老師在這裡推廣《弟子規》的聖賢教育,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取得卓著的成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些老師都是從自己的身上去落實,從自己做起,所以能夠把整個小鎮的居民、社會風氣都能夠影響得民風非常的淳厚,社會非常的和諧。這個成功的案例確實也是啟發我們,聖賢教育是重在落實,重在從我們自己本身去把它切實的做到,這樣這種教育才是成功的,而不是書本課堂當中的一種學問而已。

  好的,這節課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一節課我們繼續從《續小兒語》六言開始學起,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