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續小兒語-第5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九頁,〈續小兒語〉,我們從第九頁的倒數第三行開始看起:

  【才說聰明。便有障蔽。不著學識。到底不濟。】

  『才說聰明』,這是自認為聰明的意思,自稱為聰明。『便有障蔽』,「障蔽」就是遮蔽。『不著學識』,「著」,這是顯揚跟昭著的意思。『到底不濟』,就是終究不中用、不成功。「才說聰明,便有障蔽」,這就是說,如果我們一旦會覺得自己很聰明,自稱為聰明,這樣就會有障礙產生。「不著學識,到底不濟」,如果我們不能夠注重來豐富和充實自己的學養,終究是不會成功的。

  在《論語》當中有這樣一句話,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個重是什麼意思?這個重就是莊重的意思。雪公老人在講解這句課文的時候,首先是解釋這個重,它是莊重。而君子,什麼是君子?凡是求學的人都可以稱為君子。君子他求學,如果要達到這個道的境界,首先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這就是這裡所說的君子不重則不威,身為一個君子,首先他就是要莊重、要穩重。我們知道像雪公老人、像朱鏡宙老居士、師父上人這一輩的老人家,從小就有接受過私塾的教育,在我們中國人來說,這是開始新式教育之前,可以說是最後一代的讀書人,也有接受過這樣的教育。所以這私塾教育的培養,確實造就了一個人他一生的人格跟氣質。這種德行確實是從小在家庭裡、在私塾裡,是由父母跟老師把他教育培養出來的。

  我們知道,如果一個人他的外表、他的心裡不能夠達到這種非常的莊重、非常的穩重這樣的一種行持的話,在外面去辦事情他就會顯得非常的浮躁,無論是小事情還是大事情,他就沒有辦法把它做到非常圓滿。所以我們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如果這個君子他不能夠做到莊重跟穩重,這個威是代表他一種外表的威儀。我們內心,我們性情都非常莊重,日常生活中體現在外面,這種外在的威儀就非常的具足了,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儀,這是這句經文的意思。

  我們說《續小兒語》的這句課文說到:不著學識,到底不濟。這個其實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注重學習,要豐富和充實我們自己的學養。而關於這個學,夫子在《論語》當中就有這樣的勸誨,夫子說:「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由(他的學生)就回答說:「未也。」夫子說:「居!吾語女。」於是夫子就開始教導學生什麼叫六言六蔽。首先就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第二是「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第三是「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第四是「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第五條是「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最後一條則是「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從這句經文裡面,我們就體會到了一個人他好學的這種重要性。我們一條一條的來看,這六言六蔽,雪公老人都為我們講解得非常的清楚。

  首先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愚就是愚痴的愚。好,這個好它是一個動詞,就是喜歡的意思。仁是什麼?仁就是夫子講的仁,仁愛,我們要具足一種真誠的愛心,這個也是夫子教化的一個核心,我們看夫子的教化,以孝為核心、以仁為核心。如果這個人他非常雅好仁愛,可是他不好學。我們知道仁這是嘉惠對方,就是用這種仁愛之心去利益眾生,對於別人是有很大的恩惠、恩德的,有好處的,當然這是一樁好事情。一個喜愛仁愛、嚮往仁愛的人,當然他不會去作惡。可是如果雅好仁愛而不好學,它就會產生愚這樣的一個結果。

  雪公老人教我們,我們無論是做的善事還是行的惡事,都要走中道,「中道」在儒家上來說就是「中庸之道」,我們要走在中道當中,要隨從中道。孔老夫子他是聖人,他是教導我們在無形當中去改變我們的內心。在歷史上我們看到這些善惡忠奸之人,譬如說像善者、忠者,像宋朝的岳飛;而像奸臣、惡人,我們說秦檜這是惡人。就是因為他們偏執在一個善,偏執,或者偏執在一個惡當中,而不能走在中道裡面。所以雪公老人說,如果像這樣的善惡忠奸之人,他們都能夠走在中道上,他們的行持就是相同的。你看這個月亮它有陰晴圓缺,初一、十五這個月亮就不一樣。當月亮它在譬如我們說上弦月、下弦月,這樣的月亮它都不是走在中道當中。所以聖賢人都教我們,一定要循從中庸之道。

  下一句是「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譬如說一個人他很有聰明才智,可是這個人他不好學,他不願意認真的去學習聖賢的學問,最後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這裡說的是蕩,蕩就是放縱的意思。譬如說在歷史上像蘇秦跟張儀這樣的人,你看他多有聰明才智,他在列國當中他能夠去遊說,去說服各個諸侯的君主。但是他們雖然是很聰明,可是並沒有聖賢學問的這種真才實學,而只是利用自己的聰明去圖謀自己本人的私利,這種情況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天下大亂,天下不太平。這是因為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反而去傷害了眾生、傷害了國家。

  下一句是「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如果這個人他非常注重誠信,我們說在這個時代,包括在外國也是如此,信這個字大家是看得很重的,如果一個人在社會上沒有了信用,很多事情他都走不通。可是對於一個好信的人,他也必須要求學,為什麼?當一個人他能夠努力向學的時候,他所追求的這種信也好,前面說的仁也好、智也好,它都有一個理智的成分在其中。我們學習聖學之學,一個人他就會變得很理智,所以他做任何事情他不會偏執,他會走在中道當中。所以這個好學對於人的一生太重要了,真正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

  如果一個人他好信而他不好學,最後結果就是其蔽也賊,這個賊就是害事、壞事的意思。雪公老人舉了一個例子,譬如說這個尾生他在藍橋下面跟人家約好了,要在這個藍橋下等,可是後來他為了守信,遵守他這個信用,當水淹過了藍橋下面的河的時候,他就是固守這個信用,但是他沒有理智的變通,不能夠走在中道上,就為了守這個信用,洪水來了他也不知道躲避,結果就被活活的淹死了。所以說我們持守任何一個美善的德行,都要遵循理智、遵循中道,而不能夠偏執。

  下面說「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直,我們前面講過了,益友跟損友都有三種。交朋友的時候,交到有益的朋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這個直首先就是遇到一個正直的朋友。這種正直好不好?它確實是很好,可是這種直也要看說它是不是合乎於中道,是不是一種理智的德行。所以如果不能夠走在中道上,我們這種正直反而會做錯了事情。譬如說雪公所舉出來的「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這就是其蔽也絞,這種行為就不合乎中道了。你看父親做錯了事情,結果他自己的兒子出來作證,證明自己父親所做的這個錯事。雖然你看他是正直吧,可是因為他不好學,不好學也是說他的正直沒有守在中道上,最後反而是做錯了事情。其蔽也絞,這個絞就是指幾條繩子把它絞成一條,絞在一起,這個也是急切的意思,它不符合於中道。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你看一個人他好勇,我們知道智仁勇這是三達德,這是非常好的一樁事情,所謂的知恥近乎勇。但是如果這個人他具足勇這種德行,可是他卻不好學,則其蔽也亂。它會產生什麼樣的一種流弊、什麼樣的一種弊病?就是這個亂。這個亂就是錯亂的意思,種種的規矩都錯亂。你看他這個人很勇敢,好勇鬥狠,可能他做的事情就是非常的錯亂,因為他的這種勇猛反而危害了很多的人。這個是好勇的人他也要好學,不然就會有這個亂的,錯亂的這種弊病。

  而「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剛,我們說一個人他非常剛方正直,非常剛正。可是過剛的人如果他不好學,換句話說,他也是沒有走在中道上,做事情也不能用理智來應對它、來對待它,這個弊病是什麼?其蔽也狂,它的結果就是他會非常的狂妄。所以孔老夫子說:「吾未見剛者。」這個剛,什麼是剛?永久不亂這才是剛。所以是剛者也要好學。

  所以雪公老人在這裡教導我們,其實在《論語》也好,包括在《常禮舉要》也好,雪公都非常的注重我們要學習聖賢人的學問,就是要從經典上去入手,同時也要去學習我們中國的歷史,學習歷朝歷代國家、社會、個人他們這種成敗的經驗跟教訓,這個對於我們一生當中立身處世是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的。我們見到歷史上他所做的事情是好事情,我們見賢思齊,要跟他學習;如果我們看到他所做的事情是惡事,我們就要引以為戒。所以說歷史確實是我們的一面鏡子,生為一個中國人,首先我們對於我們自己國家的歷史就需要去深入的了解跟學習。

  我們請看下一句課文:

  【威震四海。勇冠三軍。只沒本事。降伏自心。】

  『四海』,這是因為古人他們相信在中國的四境當中都是有海環繞的,所以用四海來代表全國各地,引申來說,也可以引申為世界各地,『威震四海』就是說我們的名聲傳遍了各地。而『勇冠三軍』,「冠」是第一的意思,就是他位居在第一位,像這樣的人卻往往是沒有本事來『降伏自心』。

  所以我們看看這句,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教導我們,你看一個勇敢的人,他的名聲可以傳遍世界各地,他的勇猛在整個軍隊當中也是排在第一的,但是最終他還是沒有本事或者能力來降伏自己的妄心跟妄念。也就是說一個人要降伏自己的妄心,這樣的一種本領其實是比你在沙場上去能夠勇於作戰這樣的本事還要高深的學問。也是講說一個人他非常有才能、非常有能力,但是往往他對於他自己的心卻無法去降伏。

  所以我們在歷史上也看到,譬如說我們到法國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都有去參觀過拿破崙所安葬的地方,就是在榮軍院,它是一個金頂。我們看拿破崙他就是一個軍事天才,在當年他南征北戰的時候,可以說是所向無敵,到各個不同的國家,其他的軍隊都沒有辦法跟他抗衡,他的軍事方面的天才確實是超過常人的。但是他最後為什麼在攻打蘇聯的時候,攻打俄羅斯這個過程當中卻打了敗仗?我們看看這個根源,其實也是跟他自己本身無法去降伏他自己狂妄的野心是有關係的。明明知道到了冰天雪地的地方,本身將士們都無法去適應這種嚴寒的環境,但是為了他個人的這種野心,最後他還是帶著部隊去出征俄羅斯,最後在那裡打了敗仗。所以我們說這個心確實是很難降伏的。

  我們說這個心,在歷史上大家有聽說過達摩祖師來到我們中國傳法,在中國達摩就是禪宗的初祖。他和二祖,就是他的傳法的弟子之間,關於這個心就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公案。其實我們說到這個心,師父上人也常常教導我們,其實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跟我們這句課文裡面的這個心是有關係的;換句話說,諸佛菩薩他就是來幫助我們回歸到自己的自性。我們的自性人人都是本來具足的,我們的自性跟佛菩薩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只是在於我們迷失了自己的自性,就是迷失了這個心,而只是用妄心在做主,而不能用真心來做主。所以這個心的學問確實是非常深,確實是非常廣的。換句話說,幫助眾生成佛、成菩薩、成佛作祖,其實也只是回歸到自己的自性而已。

  在儒家當中說「知止」,這個「止」它的意思就非常的深。我們凡夫往往是不知止,所以自己的真心找不到;而諸佛菩薩這些聖賢人,他們能夠知止,止在什麼?止在這個性德,也就是止於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這跟我們凡夫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看到在中國禪宗,禪宗的二祖慧可,當他遇到他的老師,也就是達摩祖師的時候。我們知道慧可他之前是一個勇敢善戰的將軍,他軍事的才能也非常的高,所以走到哪裡他跟人們、跟敵方在作戰的時候,他非常的勇猛,而且一般的人都打不過他。後來慧可開始學佛,到後來出家修行之後,他的心就一直不安,安不下來。這個當然一方面是跟他從前當將軍的時候這種殺業有關係,另一方面就是在修行的這個過程當中,他確實沒有辦法契入他自己的真心本性,沒有辦法明心見性。這個時候,他就要來尋師訪道,尋找高明的老師來指導他,所以他就找到了達摩祖師,就希望祖師能夠幫他安心。他說:「我心不安。」換句話來講,這個心不安,就是說他不知道我的心應該依止在什麼地方,應該要安在什麼地方,是這個意思。這一段就是禪宗非常有名的公案。這時候達摩祖師就伸出一隻手,他說:「你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

  因為我們知道慧可他是至誠恭敬的來求法,真的是斷臂求法,是這樣懇切的心,所以老師所說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觸動了他心性當中智慧的光明。這個時候,慧可就在老師的這句話當中回光返照,他開始去找自己的心,可是他心怎麼找也找不到,這心在哪裡?實在是找不到,就跟《楞嚴經》當中七處徵心一樣。所以慧可就回答他老師一句話,他說:「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我的心在哪裡。結果達摩祖師就跟他說:「與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這個時候,慧可在這句話當中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換句話說,老師給他傳授的這個佛法、這個心法,他在老師所說的話裡面就大徹大悟,真正的就找到了他自己能夠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說這個就是知止的意思,跟儒家所說的「止於至善」是相同的,真正明心見性的人才能做到止於至善。

  所以我們說,這個心,要降伏自己的心,要真正認識自己的心,這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這是比去沙場上帶兵打仗、建功立業,他可能某方面的這些才能再強的人,他也不一定能夠找得到自己的心,他也不一定能夠降伏得了自己的心。所以王陽明先生才說過,說破山中之賊易,而破心中之賊反而是很難的。

  這句課文我們就學到這裡,我們請看下文:

  【矮人場笑。下士途說。學者相見。要從心得。】

  『矮人場笑』,這句話跟一個成語有關,也就是矮人看場。矮人看場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是說,就如同矮人看戲一樣,你看因為這個矮子他長得太矮了,人家在演戲,他跟著在旁邊看,他因為個頭不夠,所以看不到前面到底在演什麼。那怎麼辦?只好看到站在前面的觀眾笑,他就只好跟著笑,那他雖然不知道到底在笑什麼,他覺得那人家都笑了,肯定這個戲演得很好笑,這個場景是很好笑,所以就跟著他笑。這就是比喻說,一個人他只知道隨波逐流附和他人,而自己卻沒有一定的主見,別人說什麼他就說什麼,別人做什麼他就做什麼,這個就是「矮人場笑」的意思。

  『下士途說』,「下士」是指的下等的讀書人,「途說」則是道聽塗說的意思。也就是說,他是一種沒有經過證實,也缺乏根據的這樣的話。《論語》當中就有一句經文是這樣說的,「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我們來看這句課文,它的意思是什麼?這是教導我們,「矮人場笑,下士途說」,就是如同矮人在戲場看戲一樣,他看到別人笑他也跟著笑,這樣的人,這是比喻一個讀書人,他去學習學問的時候,都是學一些道聽塗說的這些學問,人家說什麼他也就說什麼,人云亦云。

  但是『學者相見,要從心得』,這是說一個講學的人,一個讀書人,一個學者,他要有自己的見解,要有自己的器識。也就換句話說,他所學到的這些不能是別人說什麼他就說什麼,而是他一定要有深入的體悟,切實的去落實、去體驗這句話的真實的意義,要有自己真實的體悟跟心得,這樣子才是我們求學應該要有的這種態度。

  所以《論語》當中教導我們,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說」,說就是喜悅的意思,也就是我們佛門裡面說,他這個學習要有法喜。而這種法喜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並不是說道聽塗說一點學問,而是我們學習了這些學問之後,一定要深入的去體悟,要有感悟。

  那我們看《論語》當中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雪廬老人在講解這句課文的時候,特別指出了這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含義。也就是說,道聽而塗說是說什麼?學而時習之又是學什麼?就是學的這個道。學的這個道,塗就是指的道途上。就是說志於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我們是要求道來求學的。可是如果一個人他在求學求道的過程當中,他是用一種道聽塗說的態度,也就是說在路上聽了,在道途上聽了,在路上聽了,在路上我就對人家講,這邊耳朵進來,這邊我就跟人家誇誇其談的去說這些道理,像這種學習的方法,對於真正要學道、求學的人,他是不會跟你學習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聖賢的學問並不是說耳朵進嘴裡出這樣的一種學問,而是我們聽聞之後,需要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需要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要用所學的這些道理去教導別人的時候,更需要做到「傳不習乎」,就是自己對於這個經文、對於這個內容需要有深入的體悟,並且在準備的過程當中,也要多去準備溫習很多遍,才能夠來教人。因為我們學的是道,這個道就不能夠用道聽塗說的這種方式,道聽塗說的方式只是一種口耳之學。這裡說的口耳之學,就是我們下一句課文會講到這個口耳之學,就是你耳朵進來嘴巴出去,這樣的學問並不是我們真實的學問,而只是一種記問之學。也就是我們的體悟和修證都沒有融入在其中,這個道學就不是真實的學問。

  夫子又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子」就是男子的尊稱,「曰」是說的意思,「學」是覺的意思。所以要學而時習之,「而」它是一個連詞。這個「習」,在文字學當中,我們看習這個字,就是小鳥在學飛。譬如說這個母鳥在撫育小鳥的過程當中,要教這個小鳥怎麼飛行。這時候,小鳥也不是說一次牠就學會了,牠要不斷的去練習。所以時習,就是反覆的、時時刻刻的去練習,牠才能夠學得會。所以這個字它的本義是這樣的,引申過來就是說,我們學習任何的學問,都要時時刻刻的去練習才能夠學得會。這個學又作「效」,要效法才能夠覺悟。

  所以孔老夫子他在教導學生的時候,是非常有智慧的,他善於去啟發,就是說把他學生的這種悟性要能夠啟發出來。他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舉一隅,學生要以三隅反。也就是說,我教你這一件事情,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能夠在生活當中活學活用,是這樣子,否則把這些聖賢的學問就學死了、學呆了。孔夫子並不是這樣期望自己的學生的,就是希望學生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所以夫子所教的,他都能夠圓融的去領悟、去了解。

  我們剛剛看到,聖人教人學習,所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五個方面是我們在學習聖賢之道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切實的去落實的,這學習的五個方面。最開頭是博學,博學之就是我們要對於老師教我們的這些學問,確實是多方面的、全方面的去學習跟吸收。但是光是吸收跟學習,去廣學多聞,像這樣的學法可不可以?實際上這只是走了第一步,而且還要能夠審問之。所以我們看,在老師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生有問,老師有答。我們遇到我們不能夠理解的事情,常常要跟老師請教,老師根據學生實際的情況再來給他做回答,或深或淺,總是來啟發學生他自己本人的一種悟性。所以還要有問有答,這樣的學法進步就非常的快。這只是達到第二層。

  再往下第三層還要慎思。慎思是要繼續來研究跟思惟,也就是說對於每一個我們所學到的學問,我們要用心的去體會。在研究思惟之後,到底我所體驗的、體悟的,它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它是對還是不對,這個則是需要經過一個實踐、實驗才能夠知道。在實驗之前需要明辨之,也就是說,我要搞清楚我所學的這個到底是對還是錯、是還是非,明白沒有失誤了,之後再去篤行,篤行就是實際的你要去落實這些學問。

  所以你看我們學習一個道理、學習一個學問,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舉一反三。對於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些方面都要能夠具備,這個學問才是真實不虛的。這個跟前面所說的道聽塗說這種學法是完全不同的。

  下一句:

  【讀聖賢書。字字體驗。口耳之學。夢中吃飯。】

  剛剛說的這個道聽塗說就是這裡說的『口耳之學』,耳朵進嘴裡出,這個學問是『夢中吃飯』。所以說我們讀聖賢書的時候,要字字句句的去體驗它,這個體驗就是經歷跟體會的意思。「口耳之學」,如果我們只是學一些耳朵進嘴裡出的這些學問,就如同是「夢中吃飯」。為什麼?因為我們學的這些東西都是非常膚淺的皮毛當中的知識,就如同是說食數寶一樣。這個夢中吃飯就是說,我們在夢裡面好像吃到了很多美味的食品,但是醒過來之後,感覺肚子裡還是空空如也,是夢中吃飯。

  我記得有一位老師也曾經跟我們分享過,他說他以前是非常喜歡吃一種特別的食物,就是喜歡吃一種麵包,裡面是夾著奶酥的這種口味的麵包。因為太喜歡吃了,所以他到國外去讀書,後來又學佛,之後有一段時間,他突然作夢的時候都是夢到自己在吃這個麵包。當時他分享說,這個學問沒增長,這個貪心反而不斷的在增長。就是夢中吃飯,你夢裡吃的,醒過來之後,肚子還是覺得餓,還是沒吃飽,因為是在夢裡吃的,不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吃到的。

  所以這句課文就是說,我們在學習聖賢的經典的時候、學問的時候,要能夠字字句句的去親身的體驗、去經歷、去感受和體會。如果只知道一些耳朵進口裡出的這種非常膚淺的、皮毛的知識的話,就如同是夢中吃飯。在夢裡吃得津津有味的,結果等醒過來的時候,仍然覺得肚子很餓、肚子空空的。

  所以我們看,師父上人在最近的幾年當中,非常的憂慮傳統文化沒有人來繼承、沒有人來學習。現在還有一些老人家,這些老教授們,他們確實是有得到很好的師承,當年都是跟非常了不起的這些哲學家、學者來學習傳統文化、學習漢學。

  我們學習到『讀聖賢書,字字體驗。口耳之學,夢中吃飯』。在台南極樂寺,這邊教授文字學有一位周教授。周教授在他講課的時候,常常會回憶起他小時候的一些經歷。在他的小時候,因為他祖父是清朝宮廷裡面皇帝的御醫,後來因為社會的動盪跟一些宮廷的變故,他就離開了宮廷,就外出去做生意,後來他的生意做得非常的好,所以家裡就很富有。家道很興盛的時候,整個家裡面有一百多個僕人。周教授他小時候是家中的長孫,生活的條件非常的好。而他小時候去念書上學的時候,跟在身邊的僕人都會幫他提便當、提書包。每次吃飯的時候,周教授都會把他便當裡面好吃的一些飯菜,就留一點給這個僕人吃。可是這個僕人他的家裡也是非常困難的家庭,他自己也捨不得吃這些飯菜,總是帶回去留給他的家人。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老人家他們從小就有這種仁愛之心,對待任何人都是充滿著愛心。

  而周教授現在是每個禮拜都會來上文字學的課,其實他最擅長的是《禮記》這部書,等《養蒙針度》講完之後,周教授也很想給大家講一講《禮記》。我們記得,有一次老人家來吃飯的時候,跟師父上人在聊天。在餐桌上,周教授就特別教導我們這些年輕人,他說:「《禮記》當中曾經說過,『年長以倍則父事之』。」也就是說,當這位長輩他的年齡是比我多一倍這樣的年紀,我們對待他就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來侍奉他、來孝敬他;而「十年以長則兄事之」,如果他是比我大十歲,對於這樣的長輩,我們就把他當成是自己的兄長一樣,來照顧他、來侍奉他;而「五年以長則肩隨之」,就是他比我大五歲左右,這個就算是同輩、同齡人。這是《禮記》當中的教導。

  周教授也親身示範給我們看,你看聖賢書要字字體驗去落實,而不只是口耳之學,這一點我們在這些老一輩的長者身上,就看到這樣的一種德風、德范。周教授走路的時候,他就親自扶著師父上人,並且跟我們跟在旁邊的年輕人,就特別教導說:「照顧老人一定要注意四個地方:首先頭部要保暖」,因為現在是過完冬至,現在是冬天這個季節,所以要注意頭部、頸部,還有腰部,以及腳部這些地方的保暖。老年人他這種抵抗能力比較弱,所以當天氣有變化的時候,就一定要照顧好,不能夠著涼。

  而師父上人也是親自給我們做示範,譬如說在餐桌上就親自給老教授夾菜。夾了幾次之後,又特別教我們年輕人,他說:「像這些你們都要學起來。」讓年輕人要懂得來照顧這些老人家、照顧這些老教授。而且每次當老教授要告別離開的時候,師父一定會親自送到門口,送到電梯口,看著這些老人家離開。

  我們知道周教授他和師父上人其實是師出同門,同樣都是方東美教授的學生。當年,因為方東美教授就曾經在東吳大學、輔仁大學開辦過這些哲學的課程,所以早在大學求學的年間,周教授就曾經聽過方東美教授談到說有一位出家人非常優秀,但他不知道這就是師父。後來事隔數十年之後,當他來到極樂寺看到牆上掛著的方先生的照片。因為我們知道師父上人無論走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在他的客廳裡、在攝影棚裡,一定都會把老師跟護法這些照片懸掛在牆上,時時刻刻都不忘護法、不忘父母老師的深恩。所以他一看到方教授的照片,才知道幾十年前方老師所說的這個出家人就是師父上人。

  所以我們在餐席當中,聽到老教授跟師父談笑風生,講解這些漢字、講解中國的歷史,還有談說很多的故事,我們在旁邊聽到,都是如沐春風。所以像這些老人家,他們都是把聖賢書字字體驗,而且句句落實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所以從老人家身上學到的身教,所學到的德行的風範,這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周教授有一天拉著師父的手,就讚歎師父說:「師父上人真正是落實了張載夫子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他說師父這麼多年,這三句都一直在落實,而最近的幾年又著力於「為萬世開太平」,就是希望在各個不同的國家建立傳統的這種私塾的學校,也就是一條龍的學校。師父就笑著說:「是啊,開太平已經開了好幾個地方了。」也希望跟這些老教授們共同努力,多培養出一些人才出來,可以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所以這個「口耳之學」,我們就有看到,荀子在〈勸學〉篇當中就曾經說過,君子之學跟小人之學的不同。君子跟小人在做學問、在求學的上面差異在哪裡?君子之學是「入乎耳,著乎心」,也就是說,我們從耳朵聽進來的這些學問,君子是真正的用心去體悟,真正的去感受、明瞭,而「布乎四體」,它是分散到人的四肢百脈當中,「形乎動靜」,也就是說把我們學到的這些聖賢學問真正變成一種實學,在我們生活當中切實的落實的學問。「端而言」,這個「端」是正直的意思,「蝡而動」,這個「蝡」,蝡而動這是說緩緩的動,「一可以為法則」,就是所學的這些學問真正是在言談舉止、一舉一動當中,全都貫徹落實出來,整個人的身心就有一種聖賢的氣氛在裡面,這個學問絕對不是只是口耳之學。

  而小人之學又完全不同。小人之學是「入乎耳,出乎口」,你看耳朵進嘴裡出,就是這樣的學問,他沒有經過像我們前面所談到的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就是這樣的功夫他完全沒有去做到,而只是耳朵進嘴裡出的這個學問。那我們看到口跟耳之間則只有四寸,僅僅是四寸這麼長的距離,而「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你看我們堂堂的人,天地人三才,立於天地之間,這七尺之軀怎麼可能只是用這口耳之學,四寸之間的這個學問,來鼎立於天地之間?這是做不到的。所以這是君子之學跟小人之學的不同。

  這句課文我們學到這裡,請接著看下一句課文:

  【男兒事業。經綸天下。識見要高。規模要大。】

  『男兒事業』,「事業」是指有條理、有規模,而且是有益於公眾的這些事情。『經綸天下』,「經綸」,它字面上的意思,經綸是指整理絲縷,就是理出這個絲絮,把它編成繩子,把它統稱為「經綸」。它在這裡有一個引申的意思,就是比喻籌劃和治理國家的大事。所以「經綸天下」這個是男兒的事業。『識見要高,規模要大。』「識見」是指一個人的見識、知識,而「規模」則是指的格局跟制度。所以像這些是談到說,男兒在做經綸天下的事業的時候,他的見識一定要高,格局器量一定要宏大。所以這個「大」是包括心胸非常的寬大,學問非常博大,氣勢又能宏大,人格非常偉大,可以這樣子來解釋。

  所以這句課文它的意思是說,一個男兒他是志在四方,這是他的志向很遠大,所以他要從事的一定是有益於公眾的事業,而且要有籌劃跟治理國家大事的能力。所以他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器量跟格局?就是他的知識見聞要能夠博大,而他的心量跟格局一定要宏大。

  所以之前我們曾經和大家分享過林則徐先生的故事,其實我們從這些先賢的德範當中,他其實是做了一個榜樣給後人,看到一個人他的器量、格局、心胸,他的事業是能夠如何的寬廣,也就是說無論是在天下太平的時候,還是在社會動盪的這個關口,他所經綸天下的男兒事業都是非常宏大的。所以林則徐先生曾經說過:「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你看一個人的器量格局,他一生當中念念所思所想的,都是國家的利益、百姓的福祉,所想的都是這些,對於他個人的吉凶禍福,他並沒有把它放在眼中,真的是置之度外,念念為國家、為蒼生百姓著想。

  所以我們看到他在清朝末年的時候,他非常堅決的在南方禁毒。這個過程當中是林則徐先生他在擔任湖廣總督的時候,他就曾經給皇帝上過疏,上過奏摺,他覺得從國外銷售到我們中國的這鴉片,對於中國人的身心健康的危害是非常非常的大的,所以他想到很深遠。就是說現在如果不把這個禍害斷除的話,幾十年之後,我們中國人不但是找不到可以抵禦外強的這些士兵,而且可以去擴充軍備的這些銀兩也都沒有辦法籌集。所以後來道光皇帝就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東來禁煙。

  我們知道,這個禁煙的舉措雖然是對我們國家的老百姓是有好處的,但是它觸及了很多外國商人的利益,所以就遭到非常強烈的抵抗,這種阻力是非常之大的。但是林則徐他為了國家民族的大義而不顧及自身的安危,所以仍然是非常大力度的來執行朝廷禁煙的法令。所以在一八三九年的時候,就把從外國商人這裡繳來的兩萬箱的鴉片在虎門銷毀,這個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虎門銷煙的這樣的一個歷史的故事。

  所以他的這個禁煙的行動,當然不只是對於我們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利益,同時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肯定。包括在聯合國的大會當中,也把虎門銷煙的翌日(第二天),把它定為禁止藥物濫用和非法販運的國際日,就是一般說的國際禁毒日。所以這個影響是非常的深遠的。

  我們通過林則徐的這樣的一個公案,就能夠體會到,男兒的事業,也就是說他的事業都是志在國家民族,志在廣大的百姓跟人民的福利的上面,並不會因為個人的吉凶禍福,他就不去做這些利益國家社會的事情。

  這句課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請大家接著看下一句課文:

  【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這個『豐』,『待人要豐』,「豐」是豐厚的意思。『自奉要約』,「自奉」是指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這些享用,「約」就是要節儉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對待別人一定要能夠寬厚,而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用的這些用品也好,吃穿用度這些東西,一定要節儉。『責己要厚』,「責」是指摘過失的意思,『厚』則是深重的意思。所以我們責備自己要多一點,而『責人要薄』,「薄」是輕微的意思、是少的意思。就是我們在責備別人的方面就要輕一點、要少一點,所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要有這樣的作風、這樣的風範。這個是呂先生在這句課文當中所教導我們的。

  我們知道,在歷朝歷代的這些家規家訓當中,我們看到了許多所謂「儉以養德」的這樣的一種家訓。許多古時候的這些明智的父母、聖賢的這些大德,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從小就要學節儉,而不能夠奢侈浪費,而把這些節省下來的福報真正的去利益更多有需要的人。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有著這種以儉養德的風範這個例子是不勝枚舉的。我們所熟悉的周總理,他的一生就非常的儉樸,他每次所吃的這些飲食都非常的簡單,而且從來不浪費這些糧食。譬如說,有時候國家政府在開會的時候,這個會議的時間很長,所以在這個期間,吃的飯菜都是很簡單的工作餐,而總理他就有一個標準,就是工作餐是吃四菜一湯。你看,做為一個國家的這樣的一個領袖,他的生活是以身作則,在吃穿用度上都很節儉。他每次吃飯的時候,不但是把飯菜都吃光,而且都要用菜葉子把碗再洗一洗、擦一擦,然後每一粒糧食、每一片菜葉都吃得很乾淨。所以當我們國家在面臨著自然災害的時候,周總理也是和老百姓同甘共苦,吃的都是粗糧,生活的用度都是非常的節儉。因為他覺得說,我這樣子飲食、生活都很簡約,我就會常常想到老百姓的疾苦。如果他生活非常優越,很浪費、很奢侈,可能老百姓在受苦受難的時候,他就沒有辦法真正的去體會。我們說這是他飲食方面。

  在穿著方面,周總理也是非常節儉的,就是他的衣服也是穿了幾十年,都是補了再補、補了再補的這種舊衣服。因為做為一國的總理,他經常要到國外去訪問,去做這些外交的工作。有一次當他去訪問埃及的時候,就住在埃及的一個國賓館裡面,很多記者都聚集在外面。後來就突然發現有一輛車從這個賓館裡面開出來,記者就一直追過去。後來發現這個車就到中國的大使館的門口停了下來,就有人把一個鋼製的箱子提下了車子。很多記者覺得很奇怪,說這個鋼箱子裡面到底裝的是什麼,會不會是什麼國家機密的文件之類的。結果想不到,這裡面還有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因為周總理他在從事外交工作的時候是非常講究儀表的,因為這是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可是他生活很儉樸,所以穿的衣服都是稜稜角角很分明,看起來非常的整齊,而裡面的襯衫則是破了再補、補了再穿的這種衣服,都是非常舊的衣服了。所以他每次出國訪問的時候,這些衣服工作人員就不好在賓館裡面去洗衣服,就只好送到大使館裡面請人拿手來洗,而且都一定要交代洗的人,要洗得輕一點,如果太用力了,那個衣服就會揉碎了,因為太舊了。後來有一個大使的夫人她實在看不下去,就特地去買了新的布,給總理做了兩套襯衫。結果她送到總理的面前之後,他還是把這件新衣服歸還給了這個大使的夫人。

  所以我們看到總理在出國訪問的時候,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包括他穿的衣服,穿的鞋子、襪子,其實都是媒體非常關注的對象,因為經常會被記者發現,如果是穿著上被人家發現有這些問題的話,因為是代表國家的形象,確實就不太好。所以身邊的工作人員就為了做好保密的工作,每次都把這些舊襯衫換下來之後,就裝到箱子裡送到大使館去手洗,然後再帶回賓館。所以我們看到,其實這種節儉的風範,你看一個鋼箱子,這個箱子是從外國去開會的時候買回來的,而裡面裝的卻是破舊的襯衫。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大國總理他的節儉的風範,真的是一生都是兩袖清風,處處為人民百姓著想,這是給我們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我們接著來看下面這句課文:

  【一飯為恩。千金為仇。薄極成喜。愛重成愁。】

  『一飯為恩』就是指的一飯之恩,我們前面有跟大家分享過這個故事。這是說漢朝的韓信,他在年輕的時候非常的貧窮,窮到什麼程度?就是每天吃飯都成問題。後來他去外面,每天都窮得沒飯吃,只好到河邊去釣魚,但是這樣也保證不了每頓飯都能吃得上。所以在河邊釣魚的時候就遇到了一個漂母,這個漂母就是專門在洗衣服的一個婦人。這漂母看到韓信真可憐,一個大男人每天也不知道靠什麼方式來過活,天天都吃不上飯,她就非常的同情他,所以就給他送了幾餐飯,讓他解決眼前的困難。等到後來韓信他受到重用之後,因為他本身是很有軍事的才能,所以也是輔助漢高祖平定了天下。後來他就非常發達的時候,就用千金的報酬來酬謝漂母當年給他的恩惠。這是說「一飯為恩」的這個故事。

  而『千金為仇』意思就是說,有的人你用千金送給他,送給他非常豐厚的這些報酬也好,或者是饋贈也好,但是當你稍微做錯一點點,他反而就生起了怨恨的心,甚至把你看成是仇人。

  『薄極成喜』,「薄極」意思就是輕視,「薄」是輕視、冷淡,「極」是到了最高的程度。『薄極成喜,愛重成愁。』所以《菜根譚》當中說,「千金難結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身之感。蓋愛重反為仇,薄極翻成喜也。」我們就看到,過分的寵愛反而容易變成仇恨。譬如說我們看到很多的家庭,現在說現代這個時代出孝子孝孫,是倒過來講的,就是父母孝順兒子,祖父母孝順孫子,是全家人都溺愛這個小孩子,把他溺愛得不成體統。這種溺愛跟這種恩情,這個小朋友他不一定會領受,有的時候一點小小的不如意,反而就跟自己的父母、自己的長輩反目成仇。而有時候我們受到一點點的恩惠,反而會對人感激不已。其實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都是一種人情世故,讓我們了解人心。

  所以這句課文我們把它簡單的解釋一下,就是說,「一飯為恩,千金為仇」,就有的人你讓他吃一頓飯,他反而對我們是感恩不盡;而有的人你讓他天天吃山珍海味,給他非常好的供養,他不但不感恩,他覺得這些好像都是理所當然,你應該這樣子對我的。即使用千金來饋贈給別人,就是說這種恩德是很重的,可是當你稍微做錯一點,反而他又會來怨恨你、會責怪你,甚至於當成了仇人。所以「薄極成喜,愛重成愁」。如果平常你對他不重視,或者說很淡薄,這樣來對待他,有時候譬如說他特別需要的時候,你給了他一點點的幫助,而他可能還會對我們感激不已;而當愛一個人愛到極點的時候,也很可能會翻臉成愁。

  所以我們在前面跟大家分享過,在《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記載著文昌帝君在漢朝時候的那段公案。你看,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如意,如果不是當年因為皇上過分的寵愛,呂后怎麼可能又會這麼嫉妒她?所以你看,她後來所遭遇的這種報復也好、災難也好,最初卻是因為皇帝對她的寵愛所帶來的。

  我們之前在北京學習《弟子規》的時候,曾經在網站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就是有一個小女孩,平常媽媽對她非常的疼愛。可是有一天因為跟母親吵架,這個小女孩就很生氣,所以就離家出走了。她在街上遊蕩的時候,天色已經晚了,她的肚子非常的餓,但是因為跟媽媽吵架,她又不願意回去。這個時候,在路邊有一個賣麵的老闆,看到這個小女孩很可憐,沒有飯吃,所以就給她煮了一碗麵。結果這個小女孩眼淚就流下來了,就覺得這個老闆怎麼會對她這麼好。老闆就詢問她為什麼一個人在外面遊蕩,結果這個小女孩就說,她說:「我跟媽媽吵架了。」她說:「你看,你這麼好,還能夠給我這碗麵吃,而我媽媽竟然這麼狠心來對待我。」老闆聽了小女孩的哭訴之後,就開導她、勸勉她說,他說:「妳看,我只是給妳一碗麵吃,妳就這樣的感激我,可是妳的父母,妳的媽媽,在妳成長的過程當中,不知道給妳煮了多少碗麵,妳卻一點都不感恩她,卻反而還怨恨她。」他說:「妳這還像個人嗎?」結果小女孩聽了之後就哇哇大哭,非常的後悔,於是她就趕緊回到了家裡,跟媽媽認錯。結果當她走到門口的時候,就看到媽媽站在那裡四下的張望,然後非常著急的跟她說:「妳都到哪裡去了?媽媽把晚餐都煮好了,妳趕緊進來吃飯吧。」

  所以我們看到說,其實對於子女確實不能夠過分的寵愛、過分的溺愛,要讓他從小能夠吃一點苦,他反而懂得這些一絲一縷、一粥一飯都是來之不易,他知道人生生活在這世間的辛苦,父母親要養家活口的艱難。他有這種體悟的時候,他自然就能夠生起一種感恩的心,而不會覺得說父母給我的恩德都是理所應當的,久而久之他感恩的心就沒辦法生起來了。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課文:

  【鼷鼠殺象。蜈蚣殺龍。蟻穴破堤。螻孔崩城。】

  『鼷鼠』就是小家鼠的意思。『鼷鼠殺象』,一個小家鼠會殺死大象。『蜈蚣殺龍,蟻穴破堤,螻孔崩城』,「螻」是昆蟲的意思,小昆蟲。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一個小家鼠牠會殺死大象。你別看老鼠這麼小,大象這麼大,可是老鼠可以鑽到大象的鼻子裡面,去裡面最後讓大象窒息而死。所以千萬不要看這些小小的動物,可能牠在某些方面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的大的。蜈蚣會把龍殺死。而螞蟻挖洞,你看很多堤防它是非常宏偉的這種工程,水利的工程,但是可能某一天它會崩塌,可能它的原因是一個小小的螞蟻洞所造成的。

  我們看到在洪水來臨的時候,或者是颱風來臨的時候,我們看為什麼有的堤壩會潰堤?它最初這個缺口可能只是小小的一個地方,一個小小的缺口,這個缺口它禁不住大水的沖刷,禁不住颱風的侵襲的時候,這個缺口就會造成整個堤壩的崩塌。這是我們在最近幾年看到一些各個國家災難的片子裡面,常常會看到這種景象。

  「螻孔崩城」,你看螻蛄牠挖的孔會把整個城池都崩塌了。所以這個地方其實是告訴我們,我們千萬不要去忽略這些微小的事物。有的事情你覺得它非常小,不足以引起我的注意、引起我的重視,但是可能最後譬如說一個事業的失敗,可能是一件小小的問題所引起的、小小的疏忽所引起的。所以這是提醒我們千萬要注意這些小小的事情,千萬不要忽略這些小問題。

  我們知道在二OO三年的時候,在美國的宇航界就發生了一個令全世界都非常矚目的悲劇。這是在美國的一個太空梭,叫做「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它在二OO三年的時候就開始升空去執行一次任務,這個任務是它的太空任務裡面的第二十八次使命。當「哥倫比亞」太空梭就從太空中心升空的時候,地面的人員就發現,因為當時都是用錄像去觀測整個太空梭的一個情形,結果他們就發現說有一個從外面燃料槽脫落的泡棉,把太空梭的一個左翼下方擊中了,擊中的時候,就在它的太空梭左翼這裡就撞出了一個小洞。其實這個洞不是很大,就是大概十五乘二十五公分左右的這樣一個洞。在地面觀測的這些專家學者就覺得之前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而且這個洞很小,應該是不會影響到整個太空梭正常的運作,所以當時他們就沒有特別的重視這件事情。再加上那個時候從天空反饋回來的影像,看起來這個解析度並不是很高。所以在太空梭出事之前,這些專家學者們都沒有認為說這個小洞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太空梭也就很順利的到太空去執行它的任務。

  可是就在二月初,當「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要重新返回地球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遇到了麻煩。為什麼?因為它返回大氣層的過程當中,這是要經過一個高溫氣體這樣的一個層,因為溫度太高,結果在大氣層這裡,這個高溫的氣體就穿透了太空梭損傷的這個小洞,然後就把它內部的機翼的結構全部摧毀了,所以太空梭在返回大氣層的時候,它就直接在空中解體了。本來人們都在地面上要歡迎這些太空人凱旋歸來,他的家人在等待著,全國的百姓也在期盼著,可是這時候人們在系統的數據跟外觀當中只發現了很多碎片的脫落,並且發現整個數據都是異常的。當美國太空署在地面收到最後一則通訊,這個通訊的聲音就非常嘈雜之後,它整個龐大的太空梭就全部爆炸斷裂了,裡面優秀的機組人員也是全部罹難。

  所以我們看到這麼大的一個龐然大物,可以到太空去出使任務,可是最終造成它的解體的只是一個小小的空洞。通過這個事情,這個悲劇我們其實是可以反思到,在我們生命的歷程當中,千萬不要去忽略這些小小的過失、小小的問題。

  譬如說有的人覺得我從小有一些壞毛病、壞習慣,這沒什麼關係、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小時候,我們當父母親、老師,不重視把孩子的這些小毛病、小習慣幫它糾正過來的時候,可能他長大,就是因為這些小小的問題,最後毀了他自己的一生,造成了家庭的悲劇。

  這句經文我們就學到這裡,接著看下面這一句:

  【意念深沉。言辭安定。艱大獨當。聲色不動。】

  『意念深沉』,這是說我們一個人要非常的沉著。『言辭安定』,我們說話的「言辭」要安定而有次序。所以在《禮記》當中「曲禮」的開頭這句話就教導我們,「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這個安定辭就是我們這裡說的「言辭安定」,「安民哉!」

  而《禮記》的這句課文它其實是包括了身口意的三個方面,這個也是雪公老人在《禮記》的眉註裡面所寫到的。你看「毋不敬」,這是說我們要有恭敬心,這是表示一個人的意,意業要清淨;「儼若思」,這是說我們整個人身體的狀況,就是行住坐臥一個人都要很莊重,這個是說我們的身業要清淨;而「安定辭」就是講的口業,我們講話的時候要安定而有序,這是口業清淨;「安民哉」,我們身口意這三個方面都能夠做到禮的原則,這就能夠安民了。

  下面『艱大獨當』,「艱大」是指的困難很繁重、很艱巨的時候,「獨當」是說要獨自擔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想到說把這些責任跟困難都推給別人,而是自己要有勇氣、有責任心把它承擔起來。『聲色不動』,就是在遇到困難、危險、緊急的情況之下,我們的言談舉動仍然跟平常一樣,非常的沉穩。

  這句課文這個意思就是教導我們,我們的意念、心念要能夠沉著,說話的言辭要能安定而有序。就是平常我們有這樣的一種氣度、這樣的性情,當我們遇到真正是非常艱巨的任務跟使命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獨自的去承擔,而且在緊急的情況之下,我們說話的神態、語氣,仍然能夠保持一種鎮定,就是臨危不亂的這種氣度,和平常一樣,非常的冷靜。

  所以古人說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我們不能夠遇到一點點小事就慌慌張張的,而是時時刻刻心要都常在定中,不為外面的這種境界所影響。

  我們看到師父上人在課程當中也常常教導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有誠敬心、要有恭敬心。我們平常都能夠養成這種誠敬而恭敬的這樣的一種心態、這樣的行為,自然我們在處事的時候,遇到一些突然的變故,遇到艱難的處境的時候,我們心能夠保持一種鎮定和平靜的狀況。所以在古時候,師父上人談到家鄉的風俗習慣,非常重視培養一個孩子他從小就要學會做人。所以這個學問不是在書本當中學到的,而是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父母親、老師天天就給這個孩子、給這個學生做出一個榜樣、做出一個典範。所以孩子每天看著父母、老師他怎麼處事待人接物、怎麼去應對,天天看,自然就看明白了,這個是身教的力量。最根本的就是誠敬心,我們內裡面要真誠,而體現在外面是恭敬。所以剛剛我們看到,《禮記》的開篇「曲禮」就說「毋不敬」,這個毋不敬是一切恭敬的意思。如果我們從小就能夠培養這種誠敬的心、恭敬的心,在這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是誠於中而形於外,這個確實是我們立身處世的一個根本。

  下一句課文:

  【相彼兒曹。乍悲乍喜。小事張皇。驚動鄰里。】

  『相』是看的意思,就是看看這些小朋友們。小朋友們怎麼樣?『乍悲乍喜』,「乍」是忽然的意思,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突然間就哭起來,一不高興就嚎啕大哭;一轉過頭來,遇到他高興的事情,又馬上笑起來。『小事張皇,驚動鄰里』,你看遇到小事情慌慌張張的,結果從小在村裡、在鄉里,左鄰右舍就因為這小朋友每次都是這樣子慌慌張張,常常都會被這個小朋友的這種行為舉止給驚動了。

  所以這是教導我們,小朋友從小就不能夠什麼事情一會兒高興、一會兒不高興,像這種情緒上面的事情,小時候就要懂得去節制,父母親就不能夠讓他任何時候遇到事情,高興了就笑,不高興了就在那裡放聲大哭,這個都是小時候就要把這個孩子不好的這些習慣把它糾正過來。如果從小做事情就是慌慌張張的,想他長大了之後,如果要他學會穩重,學會去承擔責任,就很難做到了。所以說一定要有識有度,進退得宜,這個方是大器。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報告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