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續小兒語-第4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八頁,我們從《續小兒語》,第八頁的倒數第三行開始看起:

  【白日所為。夜來省己。是惡當驚。是善休喜。】

  「白日」就是指的白天,『白日所為』,我們白天所作所為。『夜來省己』,「夜」是夜晚、晚上的意思;「省」就是反省、檢查。『是惡當驚』,「驚」是恐懼的意思,『是善休喜』。

  所以這句話就是教導我們,我們白天所作所為,到了晚上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就要來反省跟檢點,我們在白天所有的為人處世,處事待人接物,如果我們做了惡事、做了錯事,就應當要有一種恐懼、害怕的心態;而如果是行的善事,也不要洋洋得意,高興得太過了。所以是我們白天所做的事情,在晚上的時候就要來反省跟檢點。

  為什麼要在晚上?因為在夜晚的時候,所謂的這個夜氣,就是一種平旦清明之氣,從晚上一直到平旦,一直到凌晨的時候,因為人沒有跟外界的事物接觸,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當中是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人們都在休息,這個時候也比較沒有去做什麼善事或者惡事,這樣的機會比較少,天地之間就會有一種清明而純淨之氣。這個時候,也就是說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因為這個環境非常的清淨、非常的安靜,我們選擇這時來反省一天的所作所為,那麼這個時候良知良能就最容易呈現出來。

  所以孟子在〈告子上〉當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說:「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這是說我們要存養這種夜氣。

  我們前一天學習《了凡四訓》,在這裡面就有看到了凡先生,他也是效法宋朝時候的趙閱道,也就是趙清獻公,他「日之所為」,白天的所作所為,在夜晚的時候一定會焚香告帝,他會點香向上天來稟報自己白天所做的善惡之事。若是不敢告者,即不敢為,在晚上的時候,如果是不敢告訴天地鬼神的這些事情,他白天自然就不敢做了。

  在了凡先生他所效法學習的這位趙閱道趙清獻公,也是一位非常賢德之人。他是生活在宋朝西安,這個地方是在我們現在的浙江省。趙閱道先生在宋仁宗的時候,他就考中了進士,後來他也做了官,他為官的時候是非常的清廉正直的。在朝廷當中,凡是有一些官員他違法亂紀的話,趙清獻公趙抃他都會非常鐵面無私的來處理這些事情,所以當時的人們對他都非常的敬重。

  到了宋神宗的時期,當時他的官位是做到了參知政事這個官。他每天,你看雖然在朝廷裡面當了這麼大的官,但是他自己的修身的功夫,他是非常的重視的。他做人是非常的忠誠而正直,每天白天他所做的點點滴滴的事情,到了晚上,他都會穿戴得整整齊齊的,然後點上香,對上天來稟報,自己這一天都做了些什麼事情。他覺得凡是他不敢對於上天來報告的事情,他白天一定就不敢做。

  他在擔任成都知縣官的時候,常常抱著一把古琴,還有一隻仙鶴跟在他的身邊。平常他做官在處理這些政務的時候,他也是簡易而不繁,所以他在做官的時候名聲就非常好,他的政績也非常顯著,老百姓都對他很敬重。

  後來他在越州做太守的時候,正好遇到這個地方發生了饑荒,就是老百姓都沒有飯吃,非常的困苦。於是趙抃他就想盡辦法去救濟百姓的饑荒,讓百姓有機會能夠去做工,領到一些工資,白天靠他的這個工資就可以回到家裡養活全家人。

  他在虔州當地方官的時候,就看到有很多的這些士兵、官吏在嶺外去世的時候,沒有辦法回到家鄉來安葬。於是他就做了上百艘的船,並且跟各地方的州郡這些長官他們說:「如果有一些人做官在外,客死他鄉,沒辦法回到故鄉的,就可以由我來幫助他們。」所以後來有人請求要回到故鄉,他都用這個船把他載回來,並且給他們足夠的路費。

  後來他在青州當地方官的時候,當地也是遇到了蝗蟲的災難,但是突然間有一陣大風颳過來,結果這些蝗蟲都沒有辦法飛到他所任官的這個地區,沒有辦法飛到青州。

  到了後來,當趙抃四十多歲的時候,他就一心一意的學佛修行,與佛門的高僧大德慧來禪師他們之間的交情非常好,而且他在青州的時期,有一次在靜坐當中忽然間就悟道了,修行非常有成就。到後來他辭掉了自己的官位,一心一意的來修行,就是說他修行方面特別的精進,每天就在那裡拜佛讀經,即使天氣非常寒冷,他每天也沒有中斷。而且不但是如此,他還會勸導同樣在世間的這些富貴之人,勸導他們一定要重視修行,不要只是去貪戀這世間的榮華富貴。趙抃到了七十八歲的時候,他自己等於說是預知時至,他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壽命快要盡了,就一一的跟親友告別。到臨終的時候,他頭腦非常的清醒,說話還有條不紊的,就是坐著安詳的往生的。

  所以我們看,這樣一位在歷史上非常清廉的好官,你看他當時從政的時候,為政非常簡易,跟隨著他就是一把古琴和一隻仙鶴,退隱之後他又非常認真的在修行,這確實是我們的一個好榜樣。

  所以我們看到這句課文所說的「白日所為,夜來省己」,我們每天就要效法學習了凡先生、學習趙清獻公他們的行持。我們白天平日的所作所為,都要常常去反省跟檢點,如果做得不恰當的地方,能夠懺悔改過;如果是做的這些善事善行,希望我們以後還繼續保持這種善心、善念、善行,這樣我們的德行就能夠日日有所增長。

  好,下一句課文:

  【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誇自敗。還增一毀。】

  『譽』是讚美的意思。就是當別人在讚美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有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是謙虛的態度,『謙』就是虛心的意思。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就『又增一美』,「美」是好的意思、善的意思,就是增加了一件美事。反過來,如果是『自誇自敗』,「誇」就是誇大,也就是自大;「自敗」,「敗」是失利、毀壞的意思。『還增一毀』,「毀」就是誹謗、損害。

  所以這句課文的意思是教導我們,當別人在讚美我們的時候,能夠做到謙虛而不自滿,這個對我們來說,又增加了一樁美事;反過來,如果我們還是很喜歡自己誇耀自己,有的時候往往是自取其辱,反而還損害了自己。這是這句課文的意思。

  這個話跟《弟子規》當中所講的「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個意思是相近的。在《太上感應篇》裡面也談到「受寵若驚」。所以這都是教我們,當得到別人的這種肯定,或者是誇獎,或者是對於我們有一些獎勵,這個時候我們還要能夠保持住一種謙虛的美德,而不能夠自滿自大。

  在這裡我們舉一下周朝的時代,周公他對於他兒子的一個教誨。我們知道,孔老夫子他一生是非常的佩服周公的德行,孔夫子一生也是很希望把他治理國家的這個抱負能夠實現,像周公這樣子,讓天下這些老百姓都能夠過上幸福的、安定的生活。我們來看這段周公他教誡他兒子的一些話,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做為一個父親,做為一個大臣,他的德行、智慧是多麼的深廣。

  當時周成王是把魯國的這塊地方封給了周公的兒子伯禽。當時在得到這個封地的時候,周公就告誡自己的兒子伯禽,他說:「兒子,你看我們君王聖上把魯國的這塊土地封賞給你,但是你要持有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就是要持有一種謙卑的態度、謙虛的態度,千萬不要因此而感到驕傲。」周公就接著教導兒子說,他說:「我聽說,德行廣大而又能夠守著恭敬的人,這樣的人他就一定能夠長久的保持他的這種榮耀。」這是我們說印光大師也教導我們,「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當一個人德行廣大的時候,他要保持著自己的恭敬,這個時候他才能夠長保自己的榮耀。

  而土地很廣博,物產很豐厚;換句話說,這個是指一個人他很有福報,很富有,這個時候他要守住什麼樣的一種德行?他要能夠守著節儉,能夠「儉以養德」,他才能夠得到平安。這是說一個富有的人,他要守著節儉。

  而居高位的人,居高位就是他做了大官,在政府機關裡面任職,這個時候他的手中是握有很大的權力,可以說很多事情他都可以說了算,很多人也都要聽從他的安排跟指揮,居在一個高位。可是他居在高位而能夠守著謙卑的德行,這樣的人他就一定能夠高貴。

  同時周公還談到,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他人數非常的多,而這個國家的軍備武力又是很強盛的這樣的一個國家,而它能夠謹守著敬畏,而不去侵犯別的國家,它就能夠得到勝利。周公告誡他的兒子說,當一個國家它的人民人數很多,它的軍事武力的裝備又很強大,雖然是一個強國,可是它能夠守著敬畏的心,而不去侵犯別的國家,這個國家它就一定能夠強盛,真正的強盛。

  而一個非常聰明而有智慧的人,可是他不把他自己的這個智慧跟聰明顯露在外面,而能夠謹守著大智若愚的教訓,這樣的人他就一定能夠得到大的利益。

  說到這句話,我記得因緣生老師在從前也曾經勸告過我們,因為我們有的時候往往憑藉著自己的一點小小的聰明,有時候聰明才智喜歡外露,這個在古人來講是不應該有的行為。所以因緣生老師就曾經勸勉過我們,說你的聰明才智不要顯現在外面,而是要內斂。什麼可以顯露在外面?就是你的仁愛之心可以顯露在外面,對於人的一片的慈愛、一片的關懷,這樣的心行可以外露,而自己的聰明才智不要外露。所以他也常常勸勉我們說,古人常說「梅開過早,不睹歲寒」,也就是說,有的人他太早顯露他的才華,或者是少年太過得志了,這個對於他的人生來講都不一定是一樁好事情,所謂的少年得志大不幸。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老人家對於子弟的教誡都是他人生的經驗之談,因為他人生已經走過了這麼長的路,他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兒女不要去走他的彎路,能夠謹記從前的教訓,而避免重複的錯誤。所以像這些古人留下來的教誨跟經驗,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去把它落實跟力行的。

  所以周公誡子這些言語,其實都是教導我們,小從個人,大到國家,當我們有著某方面的才能、福報、地位的時候,我們千萬要守住謙虛,不能夠傲慢。

  所以周公說,一個博學多聞的人,他能夠謹守著自己的學問仍然是很淺薄,那麼他的學問才是真正的廣博。你看,我們看有的時候,一些年輕人讀了幾本書,仗著一點小聰明,很喜歡炫耀自己的學問跟能力。可是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這些老人家,你看他為人處世依然都是非常的謙虛。就像這次,我們看有很多來自國外的嘉賓,到弘明實驗學校來參觀學習。這些嘉賓有的他的身分地位都是很高的,參觀了之後,對於這個學校這十多年來用中國傳統的經典、傳統的文化來教導孩子這種成功的經驗、成功的成果是讚歎得不得了。可是我們每次接觸到弘明學校的校長,我們就發現,他就是一個非常謙虛、非常有德行的人,他始終覺得說,我們做得還很不足,需要改進的地方也還很多。這個話我們是不止一次聽到這位張校長在講。

  記得我們第一次到學校去做採訪的時候,第一次見到這位校長,當時我內心就感到很驚訝,覺得說師父上人這麼讚歎的一個學校,它這麼成功,吸引了多少的國際的友人都要來參觀學習,學習他們教學的經驗,這個學校辦得這麼好,可是校長他的那種性情、他的態度,都是一種很柔弱、很謙卑、謙恭的態度,好像是常常都覺得戰戰兢兢的,都怕說我們什麼地方做得還不夠好、不夠圓滿,一種謙虛的德行很自然的表露出來。所以我們接觸到這些校長也好、主任也好,不得不佩服。

  你看這個學校它辦學之所以能夠這麼成功,我們感覺到很重要的因素,是這些辦學的老師他們自身的身教影響所及,這些孩子們也都天天的跟這些校長、老師效法學習。我們看到很多老師們,每天吃飯都是工作做完了之後很晚才吃飯,校長也是吃完飯了之後,自己就拿著碗筷,跟小朋友一起在水槽旁邊洗碗。我們看到他生活言行舉止的點點滴滴,處處所流露出來的一種謙卑的德行、恭敬的態度,我們就能夠體會到,一個人、一個團體他做事情能夠成功,其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身的這種謙虛的德行,永遠不斷的要改過自新的態度,所以才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得成功。這都是我們的學處。

  所以周公在這裡告誡他的兒子,前面所說的這六條,也就是六守,這是我們要持守的一種謙虛的德行。

  周公接著說:「要知道上天的道理,無論是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如果我們自身這種傲慢的習氣不能夠降伏的話,換句話來說,我們就沒有辦法得到真實的福報,一定在什麼方面會虧損,上天會給予他一定的懲罰。這個懲罰有的是比較不那麼明顯,有的懲罰就會影響到他的功名富貴,乃至於他的壽命。所以我們看到歷史上有很多讀書人他恃才傲物,特別的有才華,可是他又很傲慢。雖然有這種鋒芒畢露的才華,他不知道要謹守著謙虛的道理,所以往往一生當中都沒有辦法獲取很好的功名、獲取很好的位置,甚至於說年紀輕輕很早就過世了。所以說當我們有一定的才華的時候,千萬不能夠驕傲自滿,否則這裡說的,上天一定會使他虧損。反過來說,一個謙虛的人,一定是會讓他得到真正的好處、真正的益處的。這是上天的道理。

  而另一個方面,「地的道理,無論是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讓他改變,而不能夠讓他永遠的滿足。」所以天地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對於一個驕傲自大的人,天地一定不會讓他滿足他所想要求的這些。而反過來,如果是一個謙虛的人,則是會讓他滋潤不枯,這個大地一定會長養他、養育他,讓他生生不息,滋潤而不會枯萎。這是比喻,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而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你看一個人如果他很驕傲、很傲慢,傲慢其實跟瞋恚兩個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很傲慢的人,他往往就很容易發脾氣。一個傲慢而又喜歡發脾氣的人,我們想想看,他的人際關係有可能會好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在跟人相處的時候,因為他太傲慢、太鋒芒畢露了,久而久之,人們都跟他敬而遠之,不喜歡跟他在一起。甚至表面上雖然是可能你有威勢,你在一定的位置上,人家沒有辦法,必須要去奉承你,但是骨子裡其實都是對這樣的人敬而遠之。所以我們知道,驕傲自滿的人,他的人際關係一定是不好的。

  所以周公就諄諄的告誡自己的兒子,他說:「你一定要記住這個道理,不要以為受封了魯國這塊土地,你就感到驕傲啊!」

  像周公在這裡所談到的,勸勉自己的孩子要謙虛而不能夠驕傲,這樣的勸導。我記得師父上人每次要是回到台南的時候,常常都會找自己從前的這些老同學、老朋友們過來見見面,過來相聚,所以我們經常有機會可以見到徐醒民老師。那我們知道,徐醒民老師他的學問是非常淵博的,德行也是非常的深厚的。在師父上人成立英國漢學院的時候,也是因為徐醒民老師大力的推薦他的許多學生到漢學院來任教,所以為整個漢學院的教學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而他本人跟著雪公老人學習的時候,當年雪公老人在講解《論語》,他是跟老師一起共同講這一堂課,就是老師講《上論》,《下論》就是由徐老師來講。在跟隨老師學習的時候,他也是專精專攻古文,所以他老人家文章也寫得特別好,一手好的毛筆字,一手絕妙的好文章。他老人家今年也是九十二歲,他比師父上人小一歲。

  我們看到這樣一個老人,他這麼有德行、這麼有學問,一直到現在九十二歲,他每個禮拜還要上台去講課,從來都沒有中斷。可是他老人家所體現出來的一種德行,就是一種很謙虛、很廉潔的德行。

  譬如說,他老人家現在腰不是特別的好,就是走路的時候就要慢慢的走,可是每次他見到師父上人的時候,他都一定要行跪拜禮。一方面師父是一位出家人;另一方面,在學業方面也是他的學長。所以這麼大的年紀,他看到師父,都是很謙虛、很恭敬的要禮拜。

  而且他老人家也示範了一種很廉潔的風範。譬如說,有一次師父上人給他拿了一個紅包。每次見到老人,師父總是禮物、這些紅包,總是備得很周全。當時跟徐老師說:「這個就是有機會你到法國巴黎去看看我這個辦公室,你可以拿它去買機票。」結果後來徐老師,因為他年紀大了,走路不太方便,出門不是很方便,所以他就去不了法國巴黎。等到第二次再來的時候,他就把這個錢退還給師父上人,他說:「因為我用不上,沒有辦法出國。」這是給我們示範一種廉潔的這樣的一個德範。

  甚至於他老人家因為走路不方便,所以有的時候他拿著拐杖,他覺得自己用的這個拐杖特別好用,所以他來見師父的時候,他也準備了一個禮物,就是同樣的一個很好的拐杖,送給師父上人。我們看到這個場面的時候,就想到這種同學之間的情誼,那種其樂融融的,就是同學之間就像親兄弟一樣,從年輕的時候就一同走過這麼長的人生的歲月,到九十多歲了,朋友、同學之間還能夠像親兄弟一樣,這樣子的來見見面、聊聊天,就是感覺這個場面特別的溫暖。而這些老人家他們以身作則的,這種謙虛的、廉潔的、節儉的德範,也深深的印在了我們年輕人的心中。所以這些老人確實到現在這把年紀,都是國寶。

  這句課文我們學到這裡,請接著看下面這一條:

  【害與利隨。禍與福倚。只個平常。安穩到底。】

  這裡所說的『害』是有損害的意思,『利』是有利益的。『害與利隨』,損害和利益它是彼此相跟隨的。『禍與福倚』,「禍」就是災難、災禍的意思,「福」則是福報的意思。這個福在《尚書》當中記載著五福,也就是壽,這個是長壽;富,就是他有福報,很富有;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就是到臨命終的時候能夠走得很好。以上的這五條是我們中國人所嚮往的五福,要是五福臨門,我們說這個人他就是一個有福報的人。

  禍跟福它是相倚的,災禍跟福報是相倚的。所以在這裡呂先生勸導我們,要怎麼做?『只個平常』,這個「平常」可以理解成是要有一個平常之心,而不是要有一個患得患失的心,能夠『安穩到底』。有這種平常心,這個平常心如何來解釋?平常心可以說是,「只個平常」,也就是說我們要保持著一種「為善不執,老死不懼,吃虧不計,逆境不煩」的這樣的心,就能夠平安、安穩的過到底。

  所以我們來看一下這句課文就是教導我們,損害跟利益都是彼此相隨的,而災禍跟福報也是禍福相倚的,而我們只要保持著一個平常心,才能夠過上安穩到底的好日子。

  老子也曾經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就是說的禍福相倚。關於這個禍福相倚,在歷史上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所謂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故事是記載在《淮南子.人間訓》當中。這個故事是說,在塞上有一個人,這個人他是一個非常擅於推測吉凶禍福的這麼樣的一個人。有一天,他家裡的馬就無緣無故的跑到胡地去了,胡人所掌管的地方。這個時候,鄰居、左鄰右舍都來安慰他。這個人他就說:「這難道不是福報嗎?」這位父親就說。人家覺得很奇怪,你看你們家這個馬這麼好,結果跑丟了,可是你為什麼覺得這是福報?大家都想不通。想不到過了幾個月之後,這匹馬不但是回來了,而且牠還帶了另外一匹馬回來,這另外一匹馬是來自於胡地的一匹駿馬。結果左鄰右舍就覺得,這個父親太有遠見了,丟了馬的時候,他覺得這個不是禍患,這是福報,果然不但是找回了一匹馬,又賺來了一匹馬,所以大家都來恭喜他。結果想不到來道賀的時候,這位父親就說:「這難道不是禍患嗎?」大家就覺得很奇怪,怎麼你們家多了一匹馬,你還覺得是災禍現前了?大家也想不明白。

  因為這個人家他們很富有,就是家裡養了挺多的好的馬,他的兒子又很喜歡騎馬,結果有一天他的兒子在騎馬的時候就摔斷了腿。這個時候,左鄰右舍又來安慰他,說:「你們家的孩子怎麼這麼不小心,騎著馬在玩的時候,把腿給摔斷了。」這個父親就跟鄰居說:「這難道不是福報嗎?」鄰居覺得很奇怪,怎麼你們家兒子腿摔斷了你還覺得這是福報?想不到過了一年之後,因為邊境的少數民族胡人他們侵犯中原,這個時候,凡是在國家當中這些壯年的男子都被拉去當兵打仗去了。而且那個戰爭非常慘烈,死了十分之九,就是死傷的人非常的多。結果唯獨因為他的兒子摔斷了腿,是個瘸子,跛著腳,所以他沒有辦法去上戰場去打仗,所以父子兩個人都很平安。這個故事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體會到,確實這裡所說的禍福相倚,「害與利隨,禍與福倚」。其實這個故事也是啟發我們,就是說當我們的人生遇到了很多失意的,很多的挫折、不順利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悲傷,我們千萬不要喪失信心,也許我們眼前所遇到的困難、所遇到的挫折,這是我們人生要轉向一個新的起點的一個轉折點。也因為我們遇到這些困難跟挫折,激發了我們要去改變自己、改變命運的這種信心跟勇氣。往往這些人生的一些比較突如其來的禍患,也許是我們轉向福報的一個轉機。反過來說,當我們的人生非常平順,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千萬也不要掉以輕心,不要因為這些事情太平順了,而失掉了警覺心,說不定這個福報後面還會隱藏著某種災禍。所以這是宇宙人生自然界的一種平衡,一個自然的規律跟道理。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些道理之後,我們人生就能夠少走很多的彎路。

  我們接著來看下面的這句課文,我們先來讀一遍:

  【怒多橫語。喜多狂言。一時偏急。過後羞慚。】

  『怒多橫語』,「橫語」就是指的凶暴而無禮的這樣的言語,「怒」就是憤怒。當人在憤怒的時候,就會講出這些凶暴無禮的言語。『喜多狂言』,「喜」是歡喜。當人們歡喜的時候則會怎麼樣?「狂言」就是指的一種誇大而放肆的言辭。也就是說一個人高興的時候,他就很容易會狂妄、放肆。『一時偏急』,「偏急」指的是一個人他度量很狹小,心胸比較狹小,而他的性情又很急躁。這樣的結果是什麼?『過後羞慚』。

  所以我們看,這句課文它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他就很容易說一些非常怨恨、凶暴或者不講理的這種言語;而當一個人歡喜的時候,往往又會講一些狂妄自大的話。這種喜跟怒都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的性情很急躁。過喜過怒都不是什麼好現象,因為我們說我們要保持一個清淨的心,不能夠有很多喜怒哀樂的這種太明顯的情緒,這對我們修身、修行都是沒有好處的。所以我們一時性情急躁,做錯了事情、說錯了話,或者傷到了人、得罪了人,像這種情況,都是自己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行所導致的結果,就是事情過後都會感到非常的羞恥、非常的慚愧。所以呂先生在這裡就是教導孩子,從小就不能夠喜怒都形於色,或者因為過喜跟過怒,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做一些不該做的事。

  《弟子規》也談到:「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個言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言語?往往都是因為在我們憤怒生氣的時候,才會說這些粗暴的話、凶暴的話。

  在我們二十四史當中的《三國志》裡面,就有記載著這樣的一句話,叫做「喜怒不形於色」。當然,不只是說喜怒不要表現在外面,其實一個人的修養往往是他一種內心的功夫。也就是說,這個人他平常就是一個非常平靜、非常定的人,他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他的內心的情緒不會產生很大的起伏,自自然然這個喜怒是不形之於外的,而實際上是他內心平常就要達到這樣的修養,遇到事情的時候,他才不會大喜大悲。

  師父上人在回憶起他和當代的哲學家方東美教授初次見面的情形,就深刻的感受到這位哲學家是一位非常有修養的人,他平常就是說話做事都是喜怒不形於色。當時這個場景,師父在講課的時候常常會回憶起來。就是因為師父在年輕的時候,對於哲學是非常感興趣的。我們知道方東美先生是我們當今這個時代非常了不起的哲學家,他有許多非常優秀的學生來繼承他的學問。方先生他的祖上,就是清朝非常有名的桐城派方苞的後代。所以我們看這個道德學問好,在一個家庭當中也是代代相傳。我們知道方苞先生他們桐城派的文風,就是非常重視在文章中要承載著孔孟聖賢的道義,在文章裡面。所以我們讀桐城派的文章,往往都會非常感動而又深受啟發。譬如說像〈左忠毅公逸事〉,這些好文章都是桐城派的文章的典範。方先生他這個家學就是非常的深厚,所以他後來到國外去讀書,在哲學這個領域是當代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哲學家。

  所以師父當時因為一看這位教授,又是自己的老鄉,當時他在台大教哲學。師父年輕的時候特別好學,就很想要跟方先生來學習。當時就寫了一封信給方教授,也寄了一篇文章。這個文章寫得特別好,叫做〈哲理蠡測〉,我們有看到這個小冊子有印出來。就是師父上人在年輕的時候,他對於哲學的理解其實是非常的深刻。那篇文章方先生看了之後就非常讚歎,當時就覺得這連台灣大學的學生都寫不出這麼好的文章出來。所以當時師父寫了一封信給方先生,就是很希望能夠跟老師來求學。後來方先生就回了一封信,約師父到他家裡去見面。見面就問他說:「你有沒有跟誰學過哲學?有沒有讀過什麼書?」方教授就是看到這個年輕人非常的好學,所以他其實內心是非常喜歡他了。

  但是在見面的時候,從他的表情、臉色根本看不出他的這種喜愛之情,就是他的喜怒哀樂不寫在臉上,看不出來。結果方先生跟他談了一段話之後,就跟他說:「你不用到學校來聽課,現在在學校裡面,因為老師跟學生,有的時候他來讀書求學,不一定是真正想要來求學問才來聽的,很多人在這個時代,功利社會當中,可能就是來拿個文憑這樣的一個心態,所以你到學校來,你會很失望。」但是當時師父一聽,好像一個涼水澆到身上,就感覺沒希望了,要跟這個大哲學家學習就沒希望了,他當時就很難過,這個難過就寫在臉上。所以看到當時這種修養跟老師就有差距了,老師的喜怒都沒有寫在臉上,可是自己很難過,馬上就在臉上表現出來。

  確實你看方先生的身教,這第一堂課其實就已經開始教了,做人要為人的修養,喜怒不表現在臉上,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功夫。過了幾分鐘之後,方先生就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小時的課。」那真是簡直是太意外了,本來想沒有希望了,結果居然是約他到家裡去一對一的單獨授課,這個在方先生的學生當中也是很少見的。所以師父跟著方先生學哲學,是在方先生家裡小客廳一對一的這樣的上課。我們看這也是一個高明的老師,他一眼就看出這個學生將來有成就,所以願意這樣子單獨的來給他授課。

  確實,師父上人對於方先生一家,真的是師徒如父子,乃至於方先生走了之後,方先生的夫人,師父上人年輕的時候常常會照顧方師母。乃至於方先生的兒女,這是我們親眼所見的,師父對待方先生的兒女就像是自己的親兄弟一樣,彼此寫信的時候都是以兄弟相稱,而不是以法師跟教授這樣子來稱呼。在方先生的兒子晚年的時候,師父就常常勸勉他,還親自寫信勸勉他要從美國搬回家鄉來,希望能夠把方先生當年的這些藏書單獨做一個紀念館來收藏,把方先生的學問希望能夠也有學生代代來相傳。我們看到這個老人家跟老師之間這種深厚的情誼,確實讓我們很感動。

  昨天我們看到中午來訪的周虎林教授,他也是曾經跟方東美教授學習過。其實我們每次見到這些老人家,聽他們說故事,或者聽他們講話,這些點點滴滴,都能夠從他們身上學到非常多的人生做人的道理,這些當然都是在課本、在課堂不一定能夠聽得到的,這是這些老人家的身教。周虎林教授他在這裡教文字學,其實他老人家也是秉持著他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林尹先生等等他們做人的這種德範,他在他的一生當中也是非常深刻的表現出來。所以確實,接觸這些有德行的長者,我們每次聽他們說話都是如沐春風,都是能夠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的德行跟學問,日後有機會也希望慢慢的來跟大家分享。

  這句課文我們學到這裡,請接著看下一句:

  【人生在世。守身實難。一味小心。方得百年。】

  這是說我們人生,生活在這個世間,什麼是最難的?『守身實難』,「守身」就是說要保持著我們自身的節操,而不陷於非義,不陷於不義。『一味小心,方得百年。』「一味」就是總是、一直的意思,就是一直要小心謹慎,「方得百年」。這一生、這一輩子,「百年」就是指的人的一生。所以這句課文是教導我們,人生在世,能夠保持我們自身的節操,而不會使自己陷於不義,這實在上來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難的事情。

  孟子在「離婁」章當中說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就是說我們孝順自己的父母親,這個是人生的大事。而「守孰為大?守身為大。」這個守身就是說保持節操,自身的節操,這個是人生的大事。所以要「一味小心」,一個人一生當中一直要非常小心,才能夠保得住自己一生的清白,真的是要小心謹慎。所以人生在世,能夠守得住自身的節操,而且讓這個節操能夠貫穿維持在自己的一生當中,這樣我們人生才能夠平平安安的保住自己一生的清白,能夠過得百年。所以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這是真實不虛的道理。

  我們剛才說過,我們接觸周虎林教授的時候,我們看到其實有很多老教授,之前有一位老師他就問過一個問題,他說:「為什麼這些教傳統文化、教漢學的老教授,他們好像都特別長壽,你看有的活到八十歲、九十歲,都是很平常的?」我們就看到這些老人家他一生,因為他是學習聖賢的智慧、聖賢的教誨,所以他一生都是在落實聖賢的學問跟功夫,所以才能夠保住自己一生都非常的平安,自己的德行都能夠維繫到、保持到八九十高齡,這個跟他一生的作為是很有關係的。也就是說,一生都是在落實聖賢學問,都是在培積自身的福報,這個福報太大了,一直享到晚年都還享之不盡,所以這些老人家都很長壽。

  周虎林教授他也是在年輕的時候,其實他們家庭是很大的家族,家族的產業、土地都非常的多,但是後來在戰亂當中,他們祖上的人也都不跟人家爭、不跟人家搶,就是在時代比較紛亂的這個時候,家裡很多產業都被家裡的這些傭人、僕人全都想盡辦法搶走了。他們一生也都不爭不搶,都是自己獨立的來創業。後來到了台灣之後,周教授他一生也都是這個樣子,從來就是重道義而不重這些利益,對於錢財、物品這些東西都看得很淡,但是人生的道義、情義這些都看得很重。所以他為母親,為了侍奉孝養自己的母親,前後曾經搬過十次家。就母親在一個地方住了一段時間不高興,那好吧,母親喜歡住在哪,他另外又幫母親買了房子,就這樣子,前前後後就為了順承母親的心,他搬了十次家。而且每一次在搬家換房子的時候,之前的房子賣給人的時候,每次都是虧損很多錢財。因為他要賣房子的時候,都是看到左鄰右舍有一些比較窮苦的、比較可憐的人家,出了很低的價錢要跟他買房子,結果他都是看人家生活很拮据、很窮苦,而且一家大大小小又那麼多人生活在狹小的空間裡,他於心不忍,於是就虧損了很多錢,把房子賣給人家,一生都是在學吃虧。但是你看他愈老愈有福報,該是他的福報,捨掉了之後還是會回來的,一生都是這樣的行為。包括有的學生,譬如說有一些來自外國的學生,要回去的時候沒有路費、沒有生活的費用,周教授都是盡心盡力的,把這個錢財沒有看得很重,都是去幫助這些比較窮困的學生,讓他們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有生活費、有路費等等的,所以一生都是在學吃虧。可是你看到晚年這福報就很大了,剛好師父上人在推廣漢學,老人家就來到我們實際上是一個學校的這樣的道場來教文字學的課程,教得非常的好。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老人家在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的這些做法,我們看一個人他一生能夠得到富貴、能夠得到壽命,活得這麼長久,其實都有它一種內在的原因,就是一輩子做人都非常的厚道,都非常的樂於助人,所以他的福報就享得很久。

  我們看到這一段:人生在世,守身實難。一味小心,這個小心是說我們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謹慎。這個「慎」,我們處世待人小心謹慎,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也都要小心謹慎。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看到有很多的大臣、賢德之人,他們在這個方面就是做得就非常的好、非常的注重。譬如說在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我們看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說是「諸葛一生唯謹慎」。你看他為什麼能夠成功?就是他非常的謹慎、非常的小心。包括我們看到清朝康雍乾時期,張英、張廷玉父子,大家可能是對於「六尺巷」的故事很熟悉,這就是「六尺巷」這個故事的主人翁。他們在朝廷做官,就是漢族的大臣在清朝滿族的族群的統治下,漢族的大臣可以說官位做到最高,就是張英跟張廷玉父子。你看他身為宰相,做任何事情也都是小心翼翼、小心謹慎,把每件事情都處理得很妥當。而且像張英他們的家風也都是很崇尚簡樸的,就是教導子弟,從來不許子弟、不許兒女去過度的浪費,生活都很簡樸。這些都是我們看一個人會成功,我們要去尋找他成功的原因,並且去效法、學習他成功的這些內在的一個品德。

  所以任何一個事情,我們說到這個謹慎,師父上人教導我們,要守住一個原則,要適可而止。適可為止,可以說我們生活當中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個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這個也就是儒家所說的中庸、佛家所說的中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適可而止,不會過,也不會不及,都是走在中道的上面。

  所以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十分的小心謹慎,這樣子才能夠避免更多的過失產生。如果說我們沒有把這個謙虛謹慎、恭敬謹慎這樣的態度做得圓滿,沒有做好,那我們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往往會疏忽、會大意。所以師父上人教導我們,你看我們現在已經學聖賢的道理,我們開始學習儒釋道的聖人的教誨,可以說每天我們心裡所想的、口裡所說的、身體所做的,全都是善的行為。可是為什麼我們生活當中還會遇到一些障礙,或者有一些人會批評、毀謗、排斥?為什麼會遇到這些事情?師父上人提醒我們,往往是我們這種謹慎的這個「慎」字做得還不夠。就是也許有的時候,我們做事情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感受跟需要,或者是說在言語行為當中,可能不小心得罪了別人,自己沒有注意到,像這些都是自己不夠謹慎的原因、行為。如果說我們這個「慎」字,謹慎的慎能夠把它做圓滿,大家都會讚歎和幫助我們,就不會有這些毀謗和批評的聲音。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師父上人其實常常會提醒我們,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年輕人。我記得我們剛剛來接觸、來親近師父的時候,師父常常會提醒我們一句話,他說你們這些年輕人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什麼問題?就是只會做事,不會做人。這句話是很多年前師父上人常常跟我們提到的,當時自己也不太能理解,說為什麼我們都是只會做事不會做人?結果事後果然遇到了很多事情,我們要做事的時候遇到很多障礙,就發現,我們眼睛一天到晚只盯著這件事情要怎麼做怎麼做,其實這些都是屬於技術層面上的事,可是我們為人處世,這種人情世故卻沒有在其中增長我們應該要有的智慧跟德能。譬如說像說的這種我們剛剛所分享學習的,周公教子這種謙虛,還有這句課文裡面所談到的謹慎。我們想想謙虛跟謹慎,我們在平常處世待人的時候,是不是有真正去落實?其實細細反省,確實是差距很大,就是這樣子簡單的做人的原理原則都很難做到,所以我們才會處處遇到障礙,這個原因都要從自己的身上去發掘。

  好的,我們接著看下一句課文:

  【慕貴恥貧。志趣落群。驚奇駭異。見識不濟。】

  『慕貴恥貧』,「慕」是羨慕的意思,羨慕富貴的人;「恥」則是羞辱,羞辱貧賤的人。恥這裡也可以理解說,看不起這些貧賤的人。你羞辱當然是更嚴重的了,但是有時候可能對這些貧賤之人,內心裡面看不起他,不能夠平等的對待他。像這樣的情況是『志趣落群。驚奇駭異,見識不濟』,這是這句課文。「志趣落群」,志趣是指一個人他的志向、興趣,就是他心志的趨向。志趣落群,落群,群就是群體的意思,也就是大眾,落群是落在了眾人之後。「驚奇駭異」,驚奇駭異是說他好奇驚怪,遇到什麼事情就喜歡大驚小怪的。這樣的人是「見識不濟」,見識就是知識見聞的意思。見識不濟,不濟是不中用的意思。

  這句話它的意思是說,羨慕富貴的人,而羞辱貧賤的人,就是看不起或者羞辱貧賤的人,像這樣的人,他的志向跟興趣是落在眾人的後面的。而驚奇駭異,就是好奇驚怪的人,見識不濟,他的知識跟見聞都不中用。

  這句課文跟我們後面要學到的《弟子規》當中所說的:「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跟這樣的一個道理是相彷彿的。也就是我們佛門當中所說的,對待一切眾生一定要有一個平等心,修平等觀。不能夠說見到富有的人就去諂媚他、去巴結他,見到這些貧賤的人就露出一種驕傲的神態,就是傲慢的這種舉動,這都是我們從小到大聖賢人教我們要避免的這種行為。

  其實師父上人曾經跟我們談過,他老人家在抗戰時期就非常喜歡看章回小說。章回小說我們看它好像是一個小說的形式,實際上有許多古人的這種人生的經驗都寫在裡面,其實裡面是有很深的學問的。師父當時在讀章回小說的時候,就是在抗戰年間,通過這個書真正也學會了文言文、讀懂了文言文,這些書其實都是很有價值的。我們現代人因為不接觸文言文了,所以往往連古時候這些章回小說,它這個文字是當時那個時代最白話的一種語言,我們現在可能也不容易看得懂了。但是有興趣學習傳統文化的人,有時間、有機會看看這個書,確實也會增長很多的人生的智慧跟經驗。

  譬如說在章回小說當中,我們看到《紅樓夢》裡面有一個劉姥姥。劉姥姥她進大觀園,來到賈家賈府,其實是在這本書裡面寫過,她來過很多次。劉姥姥她本身就是一個很貧窮的家庭,甚至我們在《紅樓夢》裡面看到,她第一次來到大觀園的時候是攀了賈家的親戚,但實際上也不是真正的親戚,但是因為從前的一些因緣,就是攀上了一點點的親戚的情分。所以當她家窮困到三餐不繼、揭不開鍋的時候,當時她就想辦法來到了賈家,找到了賈家的大總管王熙鳳,就我們說的鳳姐。窮人家進到富貴人家,又是要來求人,求人施捨一點錢,家裡太窮了,實在是過不下去了,自然也都是很難開得了這個口。劉姥姥就透過這個關係來到大觀園,見到了王熙鳳之後,王熙鳳她持家也是非常有辦法的一個人,就是是一個非常精明能幹的管家了。當時在劉姥姥第一次進賈府的時候,王熙鳳雖然並不認得她這個所謂的親戚,但是看到這老人家既然來了,而且家裡也是窮得揭不開鍋了,是想要攀一下賈府這個親戚,來這裡看能不能討點銀兩,回去還能繼續過日子,是這樣的一個目的。

  當時鳳姐就沒有說瞧不起這個貧窮的親戚,既然人都來了,於是當時她就把本來要給姑娘們做衣服的銀子,剛好有二十兩銀子,她就給她拿回去做生活的費用,當時她就沒有瞧不起她。當然像這樣的一種,雖然她當時家庭很富有的時候,也不在乎這二十兩銀子一點點的錢財,但是到了後來賈家整個家道敗落的時候,正是因為她當時沒有看不起這個窮人,所以這個劉姥姥很重情義,就當賈家後來在落難的時候,最後劉姥姥還伸出援手來幫助他們。所以當我們有錢有勢的時候,千萬不要去看不起別人。你說風水輪流轉,你看當年賈府多麼顯赫、多麼榮耀,那個元春,家裡的大女兒,在宮廷裡面被封了皇妃之後,回來看望父母,你看賈家的那種奢華,專門蓋了一個大觀園來迎接元春的省親,迎元春回來。你看那麼奢華的生活,那麼富貴的家庭,有誰會想到它之後會敗落下來?當我們有能力、有錢的時候,我們不要恃才傲物,去看輕、看不起這些可憐的窮人,可能哪一天我們真的也走到很落魄的地步的時候,以前我們幫助過的人,在這個時候也許就反而救了我們,這個都是很難說的。

  所以我們說,一個人,古人也是教我們要居安思危,千萬不要以為這些富貴榮華都是長久保持的。你看人生本來就是很無常,就像一齣戲一樣。所以說這些章回小說裡面的故事,其實是有很多很啟發人的地方。所以劉姥姥進大觀園進榮國府,她前後來了四次,其實這四次來,這個過程也是賈家它從興盛到衰亡這樣的一個過程的一種體現。所以說這裡教導我們,慕貴恥貧,志趣落群。千萬不要去諂媚巴結這些富貴的人家,去看不起這些窮苦的人,這是一個平常的做人的道理。

  下一句課文:

  【心不顧身。口不顧腹。人生實難。何苦縱欲。】

  我們看前面,『心不顧身,口不顧腹』,這個意思是說,我們內心如果欲望是很高很多的,這樣對我們的身體就會造成損傷。「口不顧腹」,就是說我們平常吃東西的時候,如果很貪圖食物的美味享受的話,也會傷到自己的身體。『人生實難』,這是談到人的一生要保持健康安寧,康寧,是不容易做到的。『何苦縱欲』,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夠放任和放縱自己的欲望,而不加以節制。所以說,所謂多欲損身,多食傷腹。

  《禮記》當中也教導我們,說「敖不可長」,傲慢是不能夠滋長的,「欲不可從」,人的欲望也不能夠任由它去發展。我們說欲是深淵,它是一個無底洞,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禮記》就教導我們,「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千萬不可以對於自己的欲望讓它放任、由它發展,而不加以節制。下面兩句是「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所謂樂極生悲,志滿則會虧損,樂極了,這個時候就跟前面說的禍福相倚的道理是一樣的,它們之間都是會相互轉換的。這也是宇宙之間的一個規律了,一個事情凡是走到了極處,它就會向著一個相反的方向去發展。所以這是說我們不能夠放縱自己的貪欲。

  我們在從前,在北京生活的時候,就曾經接觸過一位非常好的中醫的大夫,叫做彭鑫博士。當時彭鑫博士他畢業不久,他是專門從事中醫的這樣的一個研究和實踐的工作,他工作之暇也會到一些論壇當中去給人們講說中醫的道理。當時他就跟我們談到,他說他看到現代人都因為社會風氣、媒體這種影響,現代人往往都不注重古人的教導,都是經常會放縱自己的欲望。所以當時彭鑫大夫他就說他很想要去給社會大眾講一個專題,就是談到一個人他為什麼會傷身敗德、會折壽,它的原因在哪裡。我們看到有一些很有實力的企業家也好,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也好,為什麼後來他的事業會一敗塗地?他的身體又會非常的短命、短壽,它究竟根源在哪裡?當時彭鑫博士他就說,其實就是因為現代人他喜歡放縱自己的欲望。因為小時候沒有學過這些聖賢書,長大一旦是譬如說賺錢發了財,或者是當上了官,這個時候有了財富、有了地位,而他又不能夠謹守古人教導的這些道理,所以就縱情的享受,最後導致自己身體不好,甚至年紀輕輕就英年早逝。他遇到了很多這樣的案例。所以他就是從醫學的角度來教導、來勸勉很多人,就是一定要能夠謹守著養生的道理,不要放縱自己的欲望。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當中我們看到,因為西方的價值觀確實是很氾濫,所以哪怕是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你看我們中國人這五千年來古聖先王的教導,這個文化是非常深厚的這樣的一塊土地上,但現在也出現一種很混亂的現象,就是這些色情淫欲的這方面的資訊,在社會上到處都能夠看到。

  譬如說我記得很多年前到香港,還有我們到歐洲,在法國,在一些地方,你走在大街上,會看到有許多的這些廣告,還有一些很多的圖片,一些雜誌、報刊,我們看到這上面有很多的這些資訊,其實對於,特別是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不好的。你看這些明星都是穿得特別的暴露,然後就是很大幅的這些廣告都是貼在街頭,這些引人注目的地方,或者是它放在公共巴士的上面,走到哪裡,那簡直一睜開眼都是,放眼望去全都是引發人們邪思邪念的這些資訊。

  在國內,彭大夫他也看到,因為很多人他突然間成了暴發戶,或者是通過一些方式得到了高官厚位,於是他不但是去貪圖很多的錢財,而且也包養了很多的情婦,有很多婚外情這種情況發生。最後我們看到許多現世的案例,很多人一生就是因為財跟色這兩個方面,一輩子就身敗名裂,這種現實的案例是非常多的。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就是一個人他的欲望非常放縱的時候,在古代的醫書裡面是稱之為「相火妄動」,這個相是宰相的意思。也就是說本來他是應該在一個宰相的位置當中,應該做好他的本職的工作,但是他沒有,他是妄動的,相火妄動。這樣就會耗傷人們的陰精,就是你本來先天的這些元氣、精氣神就會受到很大的耗損。太過於放縱欲望,這種情況就會產生很多的疾病。我們看很多現代人會談之色變的這些嚴重的疾病,其實都跟放縱欲望有關。譬如說像糖尿病,譬如說像中風,還有譬如說像很多人腎氣不足,這些現象其實彭大夫談到,像這些都是因為跟飲食過度以及欲望過度有關係。

  譬如說我們看糖尿病,大家都覺得這是飲食不節會引起糖尿病。當然,這個也首先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現在人的飲食不像古人那麼了解如何去養生。所以常常我們看到就有的同修,確實就是把飲料當成水來喝,因為裡面糖分、澱粉過高,時間長了之後,血糖就很難控制下來。所以這個飲食確確實實會造成自己身體的不好,現在血糖高,我們說三高、四高,糖尿病這種情況是非常多的。

  彭大夫他臨床當中所遇到的實際的案例,有很多年紀輕輕得了糖尿病的,其實不僅是因為他飲食不注意,很多方面是因為他這個欲望不能夠節制,甚至於除了正常的夫妻之外,還有娶了好多小老婆,還有包養這些情婦,他遇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所以有一些企業家也好、官員也好,年紀輕輕就得了糖尿病。

  包括腎氣不足,這個腎氣不足其實也是表現在很多方面。因為我們知道,這個腎氣是我們一個人先天的這種元氣,如果這個欲望太過放縱的時候,其實耗損的是自己的腎氣,就是先天的元氣。這個從中醫的角度來講,是沒有那麼容易可以把它恢復,靠一些譬如說我多吃點什麼補品、營養品,說要把它補回來,這個是不容易的。就好像你先天家裡就是這麼多的財產,你過度的去使用它,就花到一分不剩了,那你說我要把這個錢再賺回來,對於這個先天就不是很足的人就很難做到。

  所以當時彭大夫也是遇到了一些年輕的企業家,他就勸導這些企業家,千萬不要過度的縱欲,一定要節制自己的欲望。但是他們都不聽,又年輕又有錢,他覺得說人生得意須盡歡,我活在這世上,這要不去享受,那我這活著有什麼意思?結果他當時就不聽彭大夫對他的勸導,還是繼續跟很多的女人在一起,男女關係非常的混亂。結果一年之後,他再去看這個企業家的時候,發現他的整個身體就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狀況。這個人身上的陽氣就是一年一年的在虧損,就是很短的時間就發現說,他整個糖尿病的這個問題,醫生已經發現沒有辦法治療了,只能把他的腿給它鋸掉。因為我們知道糖尿病發展到後來,很多西醫的辦法就是只能截肢,是這樣子。所以你看就是到後來,這個年輕的企業家也是在很短的時間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說這個病,如果說他自己不能夠節制欲望,就是神仙華佗來治你的病,也是治不了的。

  除了糖尿病、腎虧虛,還有像現代人,在很多年齡層都很容易發作的中風。我們說中風,以前覺得可能年紀大的人會中風,現在甚至連一些年輕人都會得這個病。彭大夫他談到,當時他曾經在一次做住院醫生的時候,一個晚上就送走了三個中風病人,而且這個病人的平均年齡是四十歲。我們看這個四十歲是正當年,你看你讀書、求學,到了三四十成家立業,這個時候正好是要為國家、社會來真正去付出的時候,去貢獻自己的才華跟精神的時候。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年紀輕輕就得了這個病?醫生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當然我們說中風跟飲食肯定是有關係的,因為有的時候喜歡吃大魚大肉,這種情況會使得自己的這個血液很容易出現問題。但是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個中風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腎氣不足,也就是肝腎不足。為什麼會導致肝腎不足的這個狀況?這個原因就是縱欲。

  所以彭大夫也是舉到他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也是一個企業家,三十幾歲就中風。當時他去找他看病的時候,這個企業家本來是很得意的,他說你看我現在多有錢,賺了很多錢,我半年之內就換了三個女朋友。他覺得很值得驕傲,你說有錢的人總是這些方面覺得很值得炫耀。當時彭大夫就說:「你千萬不要驕傲,你離災難就不遠了。」為什麼?因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如果說一個人他的腎氣很虧虛的話,它會產生很多的非常不好的結果,對整個身體不良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我們看到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的精英人士,年輕有為的人,才華各個方面都非常的讓人羨慕跟讚歎,可是最後他都是過不了財跟色這兩個關。

  所以彭大夫就是從他自己現實的案例當中,他就發現很多人,特別是有一些企業的老總,真的就是說年富力強,正在當年的時候,這個企業又做得如日中天,做得非常的成功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女人,長得非常妖豔的這樣的女人,這個企業家就過度的縱欲,最後就把自己的腎氣就得了很大的虧虛。你看他遇到一個企業家,最後也是這樣,短短半年的時間,就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連走路都有困難了。

  這些例子確實是非常的令人警惕的,所以說古人說的這個道理一點都不假,「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如果我們去想想這些人,這些企業家他所以身試法的這種示現,我們看本來是企業做得很興盛的,最後就是因為跟這些很妖豔的美女經常在一起,過度的縱欲,結果最後自己年紀輕輕得了重病。結果生了病之後,當然他的事業也沒辦法做了,以前在他很富貴的時候,跟他在一起的女人也一個一個都離開他了。最後他就看到這個企業家孤零零的在醫院裡面,每天都是護士推著輪椅讓他去晒太陽。所以從這裡看到,古人說的紅顏禍水,真的是一點都不假。

  當然,這個現象不僅是在成年人身上,就是現代社會很多的年輕人、青少年,也往往是因為財跟色這個問題,就是過早的虧損了自己的身體,導致還沒有完成學業,他整個身體就已經完全沒有辦法去自食其力,不能外出去工作,每天就在家裡,就是成為一代我們說啃老族,有很多這樣的年輕人他是因為色情跟淫欲的關係,而喪失了他的基本的生活能力跟工作的能力。

  這是彭大夫在他課程當中提到了很多真實的例子,所以他也是我們說是一位年輕的菩薩,發了這樣的心,他到處去給大家講解這個專題、這個課程,就是希望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千萬不能夠放縱自己的欲望,否則這個傷身、敗德跟折壽的根源就是這種酒色財氣,貪欲。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為大家報告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