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續小兒語-第1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四言。首先我們至誠感恩雪廬老人的慈悲示現,以及恩師上淨下空老法師的慈悲鼓勵。我們在學習《小兒語》、《續小兒語》的過程當中,有很多課文都是引用《論語》、引用四書的經文,這裡面就有參考學習雪廬老人講解《論語》的內容。同時也是恩師淨老和尚的慈悲鼓勵,我們才有這個機緣在這裡共同學習《聖學根之根》。所以在最開頭,我們至誠感恩兩位老人家的慈悲示現以及鼓勵。

  《續小兒語》,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作者,作者是呂新吾,也就是呂坤,他是呂近溪的兒子,是生活在明朝的時代。呂坤,也就是呂新吾,他的字是叔簡,新吾這是他的號,他的別號叫抱獨居士,是河南人。

  我們知道,我們學習《小兒語》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呂近溪先生確實是用《小兒語》當中所闡釋的人生智慧跟道理,來教導自己的孩子,確實教出來的孩子是非常有成就的。他不但是當時這個時代的一位著名的大儒,而且官也做到很高的位置,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從呂氏父子這樣的一個表演示現,我們可以體會到,他的這一套教導孩子的方式、方法是非常成功的。也就是說,他不僅僅有理論,而是在實地的生活中,用這套方法培養出了優秀的子弟、優秀的人才,所以他的這種智慧、經驗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而呂坤呂新吾先生,他從小天資就非常的好,六歲的時候,就開始了啟蒙養正的這種教學,而十五歲時候他所作出來的詩詞、文章就已經非常令人讚歎了。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又考中了秀才,中了舉人,到將近四十,就是三十九歲的時候考中進士。後來在許多的省分也擔任了地方官,包括山東、山西、陝西等地都做了地方官,後來他的官位是做到刑部侍郎,後來是追贈刑部尚書。

  呂坤呂新吾先生他在做官的時候,對老百姓是非常愛護的,而且對待這些貪官污吏也都是毫不留情,處處他所做的這些施政的措施,都是利益百姓、利益社會的,因此得到了百姓的讚歎和愛戴。在明朝的萬曆年間,他跟沈鯉和郭正域被稱作天下的「三大賢人」。我們說天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能夠培養出這樣優秀的子弟,這是每一個做為父母、做為祖先非常榮耀的事情。而且他的壽命也很長,活到八十三歲。你看福報壽命都很具足,所以我們再來看這位賢德之人他教導兒女的人生經驗,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除了《續小兒語》、《演小兒語》之外,他還有一些其他不同的著作傳世,譬如說《呻吟語》等等。這個是作者的簡介。

  呂新吾先生他就曾經說過,有這樣的幾句名言,他把人是分成了三種資質,第一等、第二等跟第三等。分成哪三種?首先「深沉厚重」,這是第一等的資質。我們前面曾經學過一則《世說新語》的公案,我們看王羲之他的三個兒子,在言談舉止當中表現出了不同的氣質,他的兩個哥哥見到謝安的時候,就是說了很多的話,誇誇其談的,而只有第三個兒子王獻之他非常的穩重,不多言、不多語,見到貴客只是簡單的寒暄而已,而謝安則非常讚歎這第三個兒子王獻之。旁邊人問說:「為什麼你覺得這個孩子最好?」他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他的性情能夠做到非常深沉厚重,什麼事情他內心當中心中有數,而又非常沉穩,不輕易的去表現、去展露,做什麼事情非常的穩重,為人非常厚道,這個是資質很好的一種人。

  第二等資質是「磊落豪雄」,這是第二等資質。就是光明磊落,又具有豪雄、英雄的氣質,這個也是為人們所讚歎的。

  第三種資質是什麼?「聰明才辯。」我們看到很多人,往往很喜歡去跟一些聰明伶俐的人做朋友,覺得說這個人他很有能力,非常的聰明,又很會說,能說善道,就認為說這個人他很有才。而實際上像這種聰明才辯的人,在呂新吾先生的眼中認為他只是第三種資質,比不上深沉厚重和磊落豪雄的人。

  呂先生也曾經說過:「在上者積寬成柔,積柔成怯,積怯成畏,積畏成廢。」這是說在上位者。而「在下者積慢成驕,積驕成怨,積怨成橫,積橫成敗。」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體會到,從古到今,各行各業,他在為人處世,或者說是領導統御下屬的時候,或者說他在任用人才的時候,他會面臨到這個問題,所以這是對於在上位的人和在下位的人所提出的一種提醒。

  作者的介紹我們學到這裡,接著我們來看看《續小兒語》的序文。

  呂先生在序文當中說:「小兒皆有語」,我們看小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他所學習的這些歌謠也好,或者說小朋友所說出來的這些話也好,這些歌謠或者這些言語朗朗上口,或者能夠語出成章,但是有很多歌謠和小朋友學習的內容,對於孩子的身心是沒有非常大的幫助的,只是譬如說很好玩、很有趣,或者孩子們學起來朗朗上口,覺得很適合他們學習,可是這個內容不一定是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幫助的。這就是呂先生他的父親在作《小兒語》的時候,他所要體現出來的一個目的和原因。「先君」,就是他的父親,就為了把孩子們學習的童謠這種形式,能夠加入許多人生的道理跟智慧,使這些身心義理之學可以貫穿在孩子小時候遊戲的時候所學所唱的這種歌謠當中,這個《小兒語》作得是非常成功的。

  可是呂先生他覺得他作了《小兒語》之後,因為它也確實篇幅比較簡短,還有很多人生的道理,他也希望孩子在童蒙的時候就能夠領受學習,所以他又讓自己的兒子,也就是《續小兒語》的作者呂新吾先生,讓他又繼續來作《續小兒語》,並且把它能夠刊刻流通,廣為流傳。呂先生他還有作《演小兒語》,所以他不止是《續小兒語》,還有《演小兒語》,收在我們《聖學根之根》這套書裡面的是《續小兒語》。

  可見這父子二人,做為明朝時代的大儒,可以看出他們對於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因為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一個孩子如果在童蒙養正的時期,就給他非常良好的教育,可以影響到他的一生,他就可以在社會上做一個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老百姓的賢德之人,所以父子二人非常的重視兒童教育。

  俗語有言,所謂的「教婦初來,教子嬰孩」。就是一個女子剛娶進門,迎娶到家裡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對她進行教育,妻子她真正學會如何孝敬公婆,如何去照顧家人,這都是最開始的時候就要注重。而孩子是在嬰孩的時期,就要開始童蒙養正的教育,從母親懷胎,讓孩子稟受良好的胎教,一直到他出生,二三歲開始就要進行兒童的教育了。

  呂先生說,「是書也誠鄙俚,庶乎嬰孩一正傳哉!乃余竊自愧焉。」呂先生他非常的謙虛,他覺得這個書寫起來,裡面的經文、課文都是通俗易懂的語言,沒有什麼很浮華壯麗的詞彙,都是孩子一學就會、朗朗上口的語言。「乃余竊自愧焉」,這是呂先生的謙虛之言。

  我們接著往下看,「言各有體」,他這是說,下面就講到了,《續小兒語》,包括前面《小兒語》也是如此,他所用的文體。「為諸生家言,則患其不文」,在教導學生的時候,當然要非常注重教導他的這些文章,它的文體、內容都是要比較講求的。可是他現在這部《續小兒語》所教導的對象則是兒童,這是「為兒曹家言,則患其不俗」,它的形式跟教導一般的、成年的、比較大的學生,是不同的方式,教導小朋友一定要讓他聽得懂,通俗易懂,讓他一學就會,所以他編輯所用的文體和方式就會有所區別。

  「余為兒語而文,殊不近體。然刻意求為俗,弗能」。他為小朋友所作的《續小兒語》,他說這個編起來、看起來好像又不太符合這種文體體例,但是讓他刻意的要把它講得很通俗,他又不像他父親那樣子能做得這麼好。當然這裡因為父親也作了《小兒語》,所以做為兒子來說,他也是表示一種謙虛的德範,一種謙德,就是說我所作的這個當然是比不上我父親所編輯的《小兒語》了。

  所以小朋友在學習他父親所編輯的《小兒語》的時候,就覺得它編得非常通俗,就好像小朋友在說話一樣。所以他們在學習的時候,都學得很快樂、很歡喜,在那裡鼓掌,覺得這個童謠非常的好。即使是「婦人女子」,就是這些小朋友的母親、長輩,他們聽了這些兒歌,也很喜歡聽,覺得編得真好,小朋友一邊玩一邊學,還能夠對人生的智慧有很多的體悟跟感發。

  下面呂先生他就謙虛,說他自己寫的就比不上父親寫的那麼好。他說:學習我所編的《續小兒語》就不一樣了,就好像在讀書一樣,「謇謇愍愍,無喜聽者」。這是他的謙虛,他覺得我編出來的東西,好像大家都不愛聽,一本正經的,就跟在讀書一樣,一點都不好玩,是這個意思。「拂其所好,而強以所不知,理固宜然」,我寫的、編輯的這個當然沒有那麼有趣味,然後要把這些道理又放在裡面。所以這段話就體現了他作《續小兒語》,當然,我們學習後面的課文會覺得這個內容其實非常精彩,語言也是很適合小朋友,可是他做為兒子來講,就在父親的面前他不敢逞能。當然也是講的他的心裡話,說我再怎麼編也沒有父親的《小兒語》編得那麼好。

  下面說:「嗟嗟!」這是一個語氣詞。「兒自有不兒時」,就是說每個小朋友他現在是在度過他童年的歲月,但是將來他也會長大、會成人。「即余言或有裨施他日萬分一」,就是我在《續小兒語》裡面,所要教導跟傳達給小朋友的這些智慧經驗,雖然他小時候不一定能夠體會得到、能夠領受得到其中深刻的道理,可是當他長大的時候,他有一些比較多的人生經歷的時候,再來回想小時候學過的這些兒歌跟童謠,他就會有所體悟了。「第恐小兒徒以為語,人徒以為小兒語也」,這個我們深入來學習《續小兒語》的時候也能夠體會到。其實《小兒語》跟《續小兒語》,人們覺得說這不過是教小朋友的而已,可是實際上來講,有時候大人學起來,也許自己都不一定能夠做到、能夠落實。所以說這部書不但是小朋友應該學,其實大人也是要學習的。

  之前我們跟因緣生老師在聊天的時候,老師也曾經講到過這個問題。他說,你看《小兒語》跟《續小兒語》看起來那麼通俗,好像是給孩子學的,可是實際上像這樣的書講起來是可深可淺,你講給小朋友聽,小朋友能聽得懂,可是你要講深了,哪怕是佛經最深奧的義理,來跟它相互的訓導跟學習,也能夠講到非常深奧,因為裡面有很多道理其實是人一輩子都用得到的。甚至於我們再聯繫到佛經,就是儒釋道這三教當中,包括道家、佛家的典籍裡面很深奧的道理,其實都能夠從這邊衍生出來,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些書。

  呂先生說:「無論文俗,總屬空談」,通俗也好,還是寫得很有文采也好,總屬空談。「雖仍小兒之舊語可矣,先君何庸更?余何庸續且演哉?」當然,這裡也是一種比較謙虛的說法。「重蒙養者其繹思之」,就是真正關心童蒙養正教育的這些仁人君子,大家要深思了。

  《續小兒語》同樣也是收編在弘謀先生的《養正遺規》當中,《養正遺規》是《五種遺規》其中的一種、一部。所以弘謀先生在這裡也有一段按語,他說:「小兒語,天籟也」,天籟之音,是來自於宇宙自然的一種聲音。「續小兒語,人籟也。」他用這樣的一種說法,來講出了這兩部書的不同。其實兩部書都非常的好,無論是天籟還是人籟,都是非常好。而「天籟動乎天機」,天籟它是比較高的,它能夠跟天心所相感應。而人籟也很重要,「人籟饜乎人意」,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這些人情事理,點點滴滴它都講述得非常的深刻。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呂氏父子二人他們這種婆心懇切。也就是說,希望不管是自己的子弟也好,還是天下國家後世的子弟也好,他們都希望說這些孩子們從小就能夠了解這些非常重要的人生的經驗和聖賢智慧的道理,所以這裡看出他這種懇切的心。

  所以我們可以體會到,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是多麼的愛護自己的兒孫,可以說把畢生的人生智慧經驗,都希望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能夠學會。所以我們看這套《聖學根之根》,可別小看它,以為這是孩子學的,其實大人學起來可能都會覺得很深奧。這裡其實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我們中國的老祖先真是最愛護自己的兒孫的。你看在童蒙時期,就把這麼寶貴的智慧經驗傳授給了孩子,讓他一生無論從事什麼行業,也無論他在什麼地方、在什麼處所、在什麼年齡段,他都能夠得到真實的、永久的利益,這是老祖宗的愛心,真的是無遠弗屆的。

  這個序文我們就學到這裡,下面我們就開始來學習《續小兒語》四言。

  請看第一句課文:

  【心要慈悲。事要方便。殘忍刻薄。惹人恨怨。】

  開篇的第一句就是教導我們要有慈悲的心。『心要慈悲』,「慈」是與樂的意思,「悲」是拔苦的意思。就是我們內心應當要存有慈悲之心,就是聖賢人所說的這種仁愛之心,西方宗教所說的神愛世人的這個愛心。『事要方便』,我們在處事的時候,要處處的給人方便,也就是「巧用諸法,隨機利物」。反過來說,「殘忍」就是說一個人他非常的凶惡、非常狠毒,沒有一點的惻隱跟仁愛的心,如果是這樣,心地殘忍而刻薄寡恩的這種人,他只會『惹人恨怨』,他只會招惹他人的怨恨。我們剛剛談到慈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慈就是說我們要有慈愛眾生的心,並且給他快樂,這個是「慈」。而悲就是說當別人有苦難的時候,我們能夠跟他感同身受,憐憫他、悲憫他,並且想辦法能夠拔除和解除他的痛苦,這個是「悲」。這兩個合起來是「慈悲」。這是這句課文的意思。

  確實,我們知道「愛」是一切聖賢宗教教誨的根本。所謂「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所以殘忍刻薄的人,他最終是害人而又害己,而內心心存慈悲仁愛的人,一生當中都會得到人們對他的敬重和愛戴。

  下面,我們來引用一則在《文昌帝君陰騭文》當中所記載的歷史的真實故事。我們知道《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是我們後面在《聖學根之根》當中會學習到的一段經文。文昌帝君他是「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文昌帝君他生生世世在許多的朝代都示現為一個讀書人,示現成不同的身分。在秦漢這個時代,當時文昌帝君他看到秦朝,我們知道秦朝這個朝代,因為秦始皇他有許多殘酷的法令,對老百姓來講,確實把人民就看作是小草一樣,在任意的踐踏。這是他看到這種情形,內心非常的不忍心,於是他就跟天帝報告說,他想要化身來到人間,來拯救天下的老百姓於水火之中。我們可以看出文昌帝君他這種仁民愛物的仁愛的心。於是天帝,就是我們說玉皇大帝,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就讓他投生到漢高祖這個皇室家庭當中,做漢高祖的孩子。當時他不敢違抗玉皇大帝的命令,所以就有九天監生大神帶著他去投胎托生。

  之前我們也跟大家報告過,我們在六道輪迴當中,不僅僅是人這一道,還包括許多我們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空間維次,有天道,有人道,有地獄、餓鬼、畜生,不只是人這一道,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講,就是不同維次的空間。

  所以之前他從天道來到人間,這個時候他在天上就看到,我們中國經歷過秦朝的戰火之後,漢朝崛起,所以漢室,漢朝的宮殿就非常的壯麗、輝煌。這個時候他看到這個漢帝就是指的漢高祖劉邦。這個時候,他看到漢高祖劉邦正在和戚夫人在一起。於是這個九天的監生大神就對文昌帝君說:「你到這裡,你就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了。」這個時候他正在四下的張望,一下子就被九天監生大神把他推下去了。所以這時候他從中陰身的狀態就入了胎,落在戚夫人的懷裡,不知不覺就變成了人。

  這一段我們在佛經裡面可以看到,佛說一般人他托生的時候,譬如說他看到父母親在一起交合的時候,如果是男胎,他見到母親就生起歡喜心;如果是女胎,是見到父親就起歡喜心。所以人間天上、天上人間,善道惡道,在投生的時候都有不同的狀況。

  文昌帝君降生之後,漢高祖劉邦因為覺得這個孩子長得跟他非常的相像,神情還有長相都跟他很像,性情也很像,而且因為他是從上天其實是要來拯救百姓來的,當然他的舉止言談跟一般的孩子看起來就很不一樣,所以當時漢高祖劉邦就非常的疼愛這個孩子。這就是他投胎為如意,他的名字叫如意。他就非常疼愛他,甚至於在晚年的時候,就很想要立這個孩子(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但是當時並沒有成功。

  因為我們知道,呂后她是一個非常有心計的皇后,當時她看到漢高祖劉邦想要換太子,於是她就想了一些計策,就去禮請到當時非常有名的四位隱居的隱士,叫商山四皓,來輔佐呂后的兒子,也就是當時的太子劉盈。這時候漢高祖看到,自己請不到的很有德行的四位隱士,居然都在太子的左右兩邊,所以這個時候他就覺得,要把如意立為太子就不可能了,所以當時就沒有成功。那我們想想,如果如意真的立為太子,這是文昌帝君降生的,如果他能夠執政的話,對老百姓也是會有很大的福分,會做出很多利益百姓的事情。

  但是當時呂后她是非常殘忍刻薄的一個人,等到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後,呂后就想盡辦法要來殺害、來傷害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如意。當時漢惠帝他是非常有愛心的一位太子,他看到他的母親想要殘害自己的弟弟,於是他就自己去保護,親自去保護如意,把他接到宮廷當中,吃飯睡覺都在一起,但是想不到,最後他的弟弟還是被他的母親給殘害了、給殺害了。呂后殺害了如意之後,又非常殘酷的把戚夫人的手跟腳全部砍掉,而且挖出了她的雙眼,把她扔在豬圈裡面,非常殘忍。乃至於她的親生兒子看到她做的這件事情他都說:「這種事情不是人能夠幹得出來的。」他說:「我沒有能力來治理天下。」所以後來他就不理朝政了。

  當時,原本文昌帝君他來到人間是為了救拔百姓於苦難水火之中的,可是沒想到遇到了這麼殘忍刻薄的呂后,所以他內心就非常的怨恨,無端的受到人的殺害。當時他就常常想,希望自己變成一條大蛇,把所有呂家的家人全部都吃光了,他才心甘情願。當然後面果然他變成了一條蛇,並且也報復了呂后。

  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到,佛家所說的「一切唯心造」,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正是呂后的這種殘忍刻薄,所以導致了他們彼此之間一世一世的這種恩怨的糾纏。好在文昌帝君後來遇到了佛陀的慈悲教導、教誡,才化解了內心當中的怨恨,真正的開始一心向佛、一心向善。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人他非常殘忍刻薄,最後所導致的禍患是無量無邊的,導致在六道輪迴當中真的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好,我們接著看下一句課文:

  【手下奴僕。從容調理。他若有才。不服侍你。】

  『手下』就是指的管轄之下,統治和管轄之下的這些僕人、奴僕。要『從容調理』,「從容」就是充裕而不緊迫,「調理」是要教導他、要訓練他。對於手下的僕人,要能夠從容不迫的教導和訓練他做人跟做事。『他若有才,不服侍你。』因為如果他有才能的話,他就自己去另謀行業了,他不會做這麼卑微的工作,不會來到這個主人的家裡來做事情。當然,在古時候這種家庭裡面會有這些僕人,現代的社會已經跟古時候的社會形式不一樣了,沒有僕人這樣的說法,但是在許多家庭裡面也會僱有保姆、工人,譬如說來照顧家裡的孩子,或者是來打理家裡的這些家事,也是有這些保姆跟工人。這是說我們對待這些人的時候,要能夠非常的寬厚,非常有愛心、有耐心來教導他和訓練他,不要動不動就為了一點小事情生氣,或者是非常刻薄的、苛刻的去處罰他。因為他會做這樣的工作,本身他的才能、智慧,包括他的福報,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所以我們對待他們就要有充分的耐心。

  之前我們曾經在《安士全書》裡面看過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有的時候我們覺得做僕人的,在歷史上經常看到很多在下面的人,往往都會他的才能比較平庸,福報也很小,往往這些人都讓人看不起。可是我們在《安士全書》裡面,就有看到一個阿寄的故事,非常的感人,我們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明朝的年間,這個家庭姓徐,雙人徐的徐。徐氏的兄弟他們在分家產的時候,這個老大就分到了一匹馬,而老二就分到了一頭牛,老三因為她是一個寡婦,當然難免在上面的人都欺負她,最後就只給她分了一個老奴僕,這個老奴僕的名字叫做阿寄。那我們想想看,那個時候阿寄的年紀也不小了,五十多歲。結果徐家老三家的寡婦看到這個情景,她就非常難過,她就說了一句話,她說:「馬可騎,牛可耕。」你看,老大跟老二分到的馬、牛都是有用的,可以當交通工具,可以去耕地。而我分到的這個老僕人,「老僕徒費吾菜羹」,他只能在這裡白吃白喝的,幹不了什麼事。結果阿寄就跟他的女主人說:「難道妳覺得我連牛馬都比不上嗎?」於是這阿寄開始展示了他的經營管理的才能,他就盡心盡力的為他的主人出謀劃策,結果想不到,後來就賺了很多錢財,發家致富了。當時寡婦就把她身上所有的這些金銀財寶,首飾、項鏈全部把它拿出來,結果算一算有十二金這麼多。於是這個老僕人就幫她謀劃,把它拿去外面去做生意,到山裡面去賣漆。結果想不到,在一年當中,因為這個老僕人他非常擅於經營,所以這一年當中他就得了三倍的利潤,賺了很多的錢。就這樣子辛辛苦苦的經營了二十年的時間,這徐家老三他們家的家產就已經達到了好幾萬金之多。不但是如此,這個老僕人阿寄他也很有見識,覺得子女的嫁娶,還有教育的問題,也是一個家庭裡面能不能出好兒孫、賢德之人,這是一個家庭裡面很重要的大事情。所以阿寄就幫助這個寡婦,把她的三個女兒都選了很好的人家給她嫁出去了,並且又請來非常有德行的老師來教導她的兩個兒子,結果長大之後這兩個兒子也都娶了大家閨秀,結婚的時候給女方的聘禮就達到千金之多。

  你看這個老僕人,本來這寡婦覺得他連牛跟馬的價值都比不上,想不到他忠心耿耿的替這個家庭,把它的家道恢復起來、這個家業恢復起來,而且把女兒、兒子都教導得非常的好,後來兒子也送到太學去讀書。

  而阿寄這個老僕人他是一個非常忠厚、善良,又懂得倫理道德、懂得本分的這樣的一個僕人。你看他對徐家的貢獻這麼大,可是他從來沒有那種蠻橫驕奢的一種態度,依然是非常的謙卑恭敬。阿寄老僕人每次看到徐家的人,即使這個人他只是一個小小的孩子,他也一定會給他主動的下拜,就是他的禮節從來都不失。而且老三,第三個兒子因為死得早,只剩下這個年輕的寡婦,可是阿寄從來沒有看不起他的主人。主人的女兒很小的時候,阿寄也從來不會跟她的女兒平起平坐。就是他始終知道自己的身分只是一個僕人,再有本領,他也都會恪守倫常的道理,對於主人也是非常恭敬。結果最後當阿寄他生了病快要死的時候,他就把全家的所有的他這麼多年經營生意所做的這些大大小小的帳目,還有家裡的帳目,他都歸還給這個寡婦說:「兩位小主人都已經長大,他可以接著來掌管我們徐家的家業了,而老奴的牛馬之報已經盡了。」

  我們看這麼忠心耿耿的這樣的一個僕人,在中國古時候,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良善的風俗、良好的社會教育,所教導出來的老百姓,無論他是一個什麼樣的身分,他都能夠在他自己本分的位置上,做到他應該要做的事情。所以這個故事當時我看的時候,覺得特別的感動,許多年前,大概十年前看了這個故事,當時就對徐家的這個老僕人,對他的所作所為非常的感動,我就覺得現代我們的讀書人都不一定能夠達到他這樣的一種德行。

  再看看這個老僕人他自己的家庭,沒有一寸絲、一粒粟,這意思就是說他沒有自己去積蓄自己私人的錢財,他的妻子兒女也只是穿著粗衣、吃著粗糧,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那我們看,雖然他只是個僕人,但是他的行為真的是跟聖賢菩薩的行為是一樣的,非常值得我們效法跟學習。

  這句課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大家接著看下一句:

  【遇事逢人。豁綽舒展。要看兒郎。須先看膽。】

  「豁」是開闊、大度的意思。「綽」則是寬裕舒緩。「舒展」是伸展的意思。這句話是教導我們,在待人處事的時候,要能夠開闊大度、寬裕大方,不能夠小器。也就是說,我們平常做事情,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心量一定要大,心胸要能夠擴開。『要看兒郎,須先看膽。』這個「膽」是什麼意思?這個膽就是指的一個人他的膽識跟膽量;換句話說,要有一種不畏懼凶暴和危險的精神跟勇氣。所以你要看一個孩子他將來是否能夠有所成就,首先,特別是家裡有兒子,從小就要培養他要有一種寬大的、寬厚的膽識以及氣魄,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班昭在《女誡》當中就曾經引用這樣的一句俗語,說「生男如狼,猶恐其尪」。你看生了一個兒子,希望他將來是非常有膽識、氣魄的,這個狼是一個比喻;那生了一個女孩,就是下面說,「生女如鼠,猶恐其虎」。生女兒跟生兒子是不同的,生女兒她的性情,如鼠也是一個比喻,就像一個小老鼠一樣,就怕把女兒養成一隻母老虎,猶恐其虎。所以對於兒子跟女兒他將來性情這種培養,和對他的期望是不同的,對兒子總希望他從小就具足很高的膽識和氣度,將來他真正讀書長大成人,他甚至做官,他就可以真正的為老百姓來造福一方。

  下一句課文是:

  【休將實用。費在無功。蝙蝠翅兒。一般有風。】

  「休」就是不要的意思。「實用」是指有實際使用價值的。就是說不要把這些,「費」是耗費,就是說不要把這些有實用價值的東西,耗費在沒有功效的東西上面,『費在無功』。『蝙蝠翅兒』,蝙蝠翅兒我們不要以為說是蝙蝠的翅膀,不是的,這個蝙蝠翅兒是一種扇子,這個扇子在古時候它只是一文錢一把,非常便宜。『蝙蝠翅兒,一般有風』,就是說你哪怕只是用一文錢一把的這樣便宜的扇子,你搧起來的風還是一樣的。就是扇子在古時候也有值三五兩銀子的,那你搧的風有什麼不同?其實是一樣的風,對吧?

  所以說這裡就是教導我們,日常生活的這些用品要能夠節儉,不要把它這些有實用價值耗費在沒有功效的東西上面。譬如說現代很多人喜歡穿名牌、背名包,穿名牌的衣服,穿著名牌的鞋子,有這樣喜歡跟別人比生活上的這些用品。但是古人教導孩子並不是這樣的,從小就要教他儉以養德。

  所以我記得劉醫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一個他生活當中的小故事,很有啟發。他說他平常在買鞋子、買衣服的時候,都不會買那種很貴的名牌的衣服、鞋子。有一次他跟另外一位醫生一起到菜市場去買了一雙鞋子,我們知道菜市場的鞋子都是很便宜的,可能穿沒幾天就壞了的那種。結果他買來了之後,他為了跟另外一個醫生穿的鞋子分開,他就在自己的鞋子上面畫了一撇,他說我這個鞋子畫上一撇,就變成Nike的鞋子,就變成名牌了。他說果然另外一個醫生那個破鞋子穿沒幾天就壞了,結果他自己的這雙鞋子一穿穿了好幾年都沒有壞。他開玩笑說,就是因為我畫了一撇,畫了一個名牌在上面,所以它那麼好用。

  其實我們可以體會到,劉醫生他平常對自己的生活用度是非常儉樸的,捨不得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但是他自己賺來的很多錢,都是用來幫助很多需要的人,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孝子。之前他母親在世的時候,他就非常的孝順自己的母親,母親所有需要的一切他都盡心盡力的奉養,可是對於自己生活當中所需要用到的,吃的、穿的、用的,他都是非常儉樸的。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真實的案例。

  在古時候,當然也有這樣的案例,是跟這個相反的一個例子,給我們也是很大的一個警醒。這是說朱無繇這個人,他家裡是非常的富有,富貴到什麼程度,家裡人真的是很奢侈。當時他的妻子還有他的小妾,身上穿的這些衣服都非常的名貴,這些衣服上面都有彩色花紋的圖案,而且都是那種絲綢,我們知道絲織品在古時候也是特別名貴的衣服。你穿在身上也就罷了,他的家人連襪子的材料也都是用綾羅綢緞來做的。不但是如此,朱無繇當時他蓄養了好幾位姬妾,就是妻妾成群,更是浪費得不得了。就是有錢的時候,不知道把這些錢用在我們前面說的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去多多的幫助和救濟需要的眾生。他有錢之後,他沒有想到要去做這些事情,而是把錢財都花在了日常生活的享受方面。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當朱無繇死了之後,我們一般講說富不過三代,結果他這個例子是一代都沒有辦法保全。為什麼?他死了之後,家道就敗落了。原來那些妻子、小妾,都非常的奢侈浪費,可是等他死了之後,因為平常花銷、花費太多了,沒有什麼積蓄,後來他的妻妾所穿的都是破襪子、破鞋,甚至於後面再到外面去乞討,向別人要乞討一尺的布都討不到、都求不到。那你看富貴之家一代就敗落了,真的是非常的可惜。如果說他家裡富有,能夠效法陶朱公范蠡的德行,三聚三散,所賺來的這些財富,他還能夠平等的去施捨給這些需要的老百姓,他命裡的錢財是不會失去的。

  這句課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請看下一句:

  【一不積財。二不結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

  這個地方「積財」,這是指的積聚錢財。這是首先教導我們,不要去為自己積聚太多的錢財。第二是不要「結怨」,這個結怨是廣結民怨。譬如說在朝做官的時候,趁著自己的威勢橫徵暴斂,去廣結民怨。這是呂先生在這條課文裡面所談到的兩點:第一個是不能夠積聚錢財,要藏富於民,我們有錢財的時候,要想到更多的老百姓,而不要只是想到自己去享用、去揮霍;然後另外就是不要去橫徵暴斂、廣結民怨。特別是當一個人他學而優則仕,能夠做官,有機會為國家老百姓做事情的時候,這兩個原則就非常的重要。能夠這樣做,他的結果是『睡也安然,走也方便』。你看他自己不積累財富,也不會去跟人家結怨,做官的人他每天睡覺都能睡得很安穩,走路也會走得很自在,「走也方便」。

  我們看到,司馬光先生在家訓當中也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你看我們想要把錢財多多的積累下來,留給自己的子孫,但是很多的古今中外的例子都可以看出來,子孫如果沒有教育好,祖輩留給他的錢財他不一定能夠守得住。更慘的是,如果家裡是出了敗家子,可能幾天的時間能把父母親一生的積蓄都敗光了,這種例子特別在現代社會是常常發生的。

  而「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你看家裡藏了很多聖賢書給子孫,子孫如果受到好的教育,他肯受教還好;如果有的子孫他比較頑劣,不聽話,也不願意讀書,這些書留給他們又有什麼用?司馬光先生最重要要強調的是第三句話,是什麼?「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如果我們把陰德積累下來,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把陰德積累下來,把這種德行留給子孫於冥冥之中,這個是子孫決定能夠享受得到的。

  所以我們看到在歷史上真正有遠見的這些聖賢人、這些父母,都念念的希望家道能夠維繫得長久不衰,最重要的就是要積累德行,而不是積累錢財,也不是積累怨恨。

  所以我們看到在宋朝時期,有一位非常賢德之人,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范仲淹先生,他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所以他能夠把這個家庭維繫經營到子孫個個都那麼賢德,而且能夠家道維繫八百年不衰,這個是非常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范仲淹先生他的謚號叫文正,所以也有稱為范文正公,他是生活在北宋的時代,是蘇州人,就是在我們現在的江蘇蘇州。范仲淹先生他小時候在讀書的時候是非常艱苦的,因為他父親去世得很早,他跟母親,謝氏撫養孩子。後來范仲淹他在讀書的時候,當時因為很貧窮,沒有什麼飯吃,他每天就從早到晚只有一碗稀飯可以吃。冬天非常冷,讀書讀到很疲憊的時候,他就拿水來洗一下臉。別人都覺得他的生活太清苦了,每天就這一碗粥,把它劃成四塊,早晚吃兩塊,配一點鹹菜,每天都是這樣的一種生活。

  後來他讀書考學做官了之後,他就顯示出了非常好的才幹。在宋朝景祐年間,當時西夏發生了叛亂,范仲淹跟韓琦共同在陝西這個地方任官,他採取了一個屯田久守的方針,來協助朝廷平定了西夏的叛亂,而且後來他又提出了十項的改革建議。所以我們從這裡看到,他在做官的時候,為國家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我們在〈岳陽樓記〉當中曾經讀到這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先生是真正落實了他在文章當中所寫的這句話,這是體現出他一種憂國憂民的崇高的品德。

  而我們看范仲淹,他做官做了這麼多年,甚至晚年是當到了參知政事,參知政事就是副宰相這樣的一個職位。可是他身在這個位置上,生活特別儉樸,而且對於家裡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的嚴格。家庭能夠代代出好兒孫,這都是范仲淹的家道跟家風,他教導兒女的時候,他是以身作則,所以代代都能夠出賢才。

  他當了宰相之後,國家就會給他很多俸祿,可是他拿這些俸祿並不是拿來享受的,他認識到家庭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把自己的俸祿都拿出來購買義田,給這些貧窮沒有土地的人來耕種。

  有一次他在蘇州看到一個地方,結果一個風水先生就讚歎說:「這個地方風水非常的好,後代一定會出人才。」范仲淹先生就想,這個地方既然風水這麼好,我不如就把它改成學堂,也就是說在這個地方我來辦學,讓蘇州的這些百姓他們的子弟都能夠讀書,讀聖賢書,將來都能夠讀書進學、做官來造福百姓。本來其實這個地方他是要買給自己家的族人,自己家人來住的,可是他一看到這個地方風水那麼好,將來可以出人才,所以他就決定把這個地方改成了學校。你看他在窮苦的時候,他就是念念想要利益眾生,等到他真的有一天做了宰相發達了之後,他還是實踐了小時候的志向跟願望。所以我們在蘇州現在還能夠看到范氏的義莊、義田,這都是范仲淹先生當時有深謀遠慮,要注重家庭子女的教育,留給後人的這樣的一個表率。

  我們在〈義田記〉這篇文章裡面就有看到,范仲淹先生他在富貴的時候,他買了很多的土地,買了一千畝的良田做為義田。這個義田它的作用是什麼?它的作用是可以來贍養和救濟家族的族人。因為一個大家庭裡面,每個人他的收入、他的福報總是不相等,如果家族有一個公共的財產的話,族人的生活就沒有問題。所以他們每天不但可以靠這個穿衣吃飯得到保障,包括家族中有婚喪嫁娶的這些事情的時候,家庭都有一筆公共的基金,可以來補助家人的這些急需要的錢財。同時他選擇了家族當中年長而且很有德行的人,來主管家庭的資金調配,然後財務的收支也都管理得非常的清楚、非常的好。家族的人每天都可以得到一升的糧食,每年可以得到一匹絹。嫁女兒還有娶媳婦,同樣都在家族的這個錢財裡面可以得到一些補助。同樣,婚喪嫁娶這些都是有一定的規矩的。

  家族的人當時聚集在一起有九十個人,這個義田的收入每年就可以供應給家族的族人,一年可以給他們八百斛的稻穀,就是吃的方面就沒問題了;而義田的收入,供給將近一百人每天的生活是綽綽有餘,用之不盡。

  從這裡我們看到,古人做官,他真的是考慮得非常的長遠,他首先是把自己家族的人,他們的生活可以讓他們得到保障。在培養人才方面,不僅是自己的子弟可以讀書,而且讓整個地區的這些老百姓他們的孩子也可以來到學堂讀書。范仲淹先生確實積了很深厚的德行,所以這個家庭才能夠維繫,一直到現在,范家的後人都還代代不衰、代代不絕,而且都非常的賢德,在現代的社會當中,也都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職業去利益百姓、利益眾生。所以你看,他的德範就如同司馬光先生所說的,確實是積了陰德在冥冥之中,子孫才能夠這麼長久的保持這個家道而不衰,所以范仲淹先生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

  我們看下一句的課文: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爺娘。】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知親恩」,我們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就是你看兒郎何如,你現在看自己的孩子是如何,就知道父母親在我們小時候是如何照顧我們、是如何養育我們的。『要求子順』,這個「順」,我們說孝順孝順,要孝首先要順,首先要順親心,順承親心。所以「要求子順」,自己要『先孝爺娘』,如果希望我們的子女孝順我們,首先自己先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這是說孝的重要性。

  《論語》當中就有這樣的一句經文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個孝是大根大本。雪公老人在講解這一段經文的時候,就談到「君子務本」,這個本是什麼?本是修身。修身要怎樣修?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本立而道生。也就是說我們在修身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抓住根本,大根大本是什麼一定要搞清楚。為什麼?當我們把這個本能夠立得住的時候,這個道自然就從這當中生發出來了。所以修身則能達到道立,這個道就能夠生發出來。只要修身,道就能夠立得住。這個道生是大學之道生,也就是說我們立住了立身的根本的時候,我們這個道就生發出來,而這個道是《大學》當中所說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我們就能夠做到了。

  要達到道生,我們本要如何立?這個本,要從哪一個人身上我們開始去學仁?古人說「親親為大」,我們知道五倫當中,父子有親是根本,所以一定要先從父母的身上開始,這個是抓住了根本,因為是先有父母。我們能夠做到孝親尊師,這個是我們世出世間法成就的大根大本。所以在五倫關係當中是先有父母,先有父母然後才有兄弟,所以中國九族的服制是按照這個來的。孝跟悌,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我們恭敬老師,這個是仁的根本。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基礎打好,然後再來蓋房子,這個房子才會穩固。所以我們無論是求學還是求道,我們師父上人經常反覆的、不厭其煩的在提醒我們,要以孝親尊師為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這個是古聖先賢從古至今對於我們最最根本的一個教誨。

  在歷史上我們也看到許多孝親尊師的感人故事,我們非常熟悉的《二十四孝》,有一個故事叫做「王裒泣墓」。這也是在十多年前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特別的感動。王裒因為在晉朝的時候,他的父親王儀被晉文帝所殺了。殺父之仇確實他切身難忘,所以他一輩子都未曾向西坐,這個意思就是說我絕對不做晉朝的臣子,這是非常有氣節。

  他的母親(王裒的母親)活著的時候就非常害怕打雷,等到母親過世的時候,每次只要聽到打雷的聲音,王裒就跑到母親的墳墓面前跪拜,哭泣的跟母親說:「母親,王裒在這裡陪您,您不要害怕。」然後他曾經攀在墓前的柏樹在那裡哭泣,他的眼淚滴到了樹上,後來這棵樹都枯萎了。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孝子他這種真純的孝心,不但在母親的生前對母親盡孝,母親走了之後,他知道媽媽害怕打雷,每次一聽到雷聲,他就跑到墓前去安慰自己的母親。

  他在教導子弟、學生讀書的時候,每次讀到《詩經》當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句《詩經》的文,這是談到父母生育我、養育我,三年推乾就濕不離懷抱,這種恩德孝子是無比感念的。可是他每次教學生,他讀到這句詩的時候,他都會淚流滿面,沒有辦法再講下去,就想到自己的父母。後來他的學生們,因為老師每次讀到這句詩都會非常的傷心,所以後來他的學生就再也不敢讀這句詩了。

  李文耕先生在評價這一段故事的時候,就曾經說過,說「王偉元聞雷泣墓」,這都是「事死者,如事生」,《弟子規》所說的。就是父母親在世的時候,和父母親離開人世的時候,這個孝子的心是始終不變的。「淚著樹枯,痛之欲死,哀哀父母之詩,宜其不能卒讀也。」王偉元就是說的王裒,你看他對於父母的這種思念之深,所以當他讀到〈蓼莪詩〉的時候,他沒有辦法讀下去了,到最後連他的學生後來只好不讀這句詩。為什麼?因為恐怕自己的老師又哀傷過度,引發他的孝親的這種心。所以這種真誠的孝心確實是感人至深。可是李文耕先生說,如果一個人的孝心不能夠達到這種程度的話,那麼《詩經》裡的〈蓼莪詩〉還是要繼續不斷的去讀、去學習。這是王裒泣墓的故事。

  在我們當今這個時代也是有一位大孝子,就是朱鏡宙老居士。他對他的父母是非常的孝順,而且對父親、母親的孝思,也是到臨終之前都還念念不忘,要回到故里能夠和父母親葬在一起。所以朱鏡宙老先生他有一個堂號叫「詠莪堂」,這個堂號就是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給他起的。詠莪堂這個莪就是蓼莪的意思,換句話說,章太炎先生也是非常讚歎這個女婿,是一個很有孝心的青年才俊。他不但是對自己的父母非常的孝順,章太炎先生後來把他的小女兒嫁給他,他們結婚之後,他對他的岳父、岳母也是很孝順。乃至於太炎先生過世之後,他的文章、文集也是他這個小女婿朱鏡宙老先生,後來想辦法去找人校勘、找人校對,然後又出錢去給章太炎先生生前的一些文章把它出版了,並且在學校當中也設立了太炎先生的獎學金。這是我們看到一個孝子,他孝順自己的父母,結婚之後也同樣孝順自己的岳父跟岳母。

  在國家做官,當時抗戰時期,民國初年在抗戰時期的時候,那麼混亂的一個動盪的社會當中,他在國家做官,每到一處,他都念念想著如何去利益百姓、利益國家、利益社會,所以也為國家和社會做了很多的好事。晚年學佛,在佛法當中的成就也是非常可觀的。當時剛到台灣的時候,很難找到佛經的經典,於是朱老居士他就創辦了「台灣印經處」。我們師父上人年輕的時候,還去他的印經處當過小義工,幫他校勘經書。所以我們看一個人他有一個孝親尊師的心,他最後真的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利益國家、利益社會,造福眾生百姓的。

  朱老居士以前也常常會給師父上人講故事,師父說因為當時他和朱老居士的年紀差得很多,所以老居士看待他們這些年輕人特別的愛護,巴不得把自己一生的這些智慧經驗,還有一些故事,都講給他們聽,講給這些年輕人聽。所以師父年輕的時候,也得到老居士對他很多的教導、很多的關懷、關心。

  所以師父在這幅墨寶當中說到:「孝親德根,敬師德本」,孝親尊師是我們德行的大根大本。「倫常大道,成就八德」,所以我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個是教育的一個根本。在當今時代,我們唯有真正的恢復中國老祖先所留下來的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愛的教育,在這個社會上把它恢復起來,才能夠使得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所以孝親尊師是最重要的根本了。

  下一句的課文我們來讀一下:

  【別人性情。與我一般。時時體悉。件件從寬。】

  這個性情,『別人性情,與我一般』,「一般」是一樣的意思。這是說別人的情緒都跟我一樣,所以我們就要有這種所謂「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心,一種仁愛之心,一種仁恕之心。所以將心比心,是為如心(恕)。我們不要覺得說別人他所遭遇的苦難,那是他們家的事,跟我有什麼關係?那我們知道,其實我們儒釋道,學到比較深的佛經的義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確實是整個宇宙空間當中,一切的眾生都是一體的,這是在佛經當中闡釋得非常的清楚。換句話說,我們是一個整體,當別人遭受苦難的時候,就好像說我們的左手受了傷,右手會不會在旁邊說:「那是你的事情,左手跟我這右手有什麼關係?」他這樣講就沒有一體的觀念了,為什麼?你左手痛起來全身都在難受,他左手跟右手只是它的功能分左分右不同而已,其實它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所以說要有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心,就是時時能夠體恤到別人的苦難跟痛苦。這個是呂先生在這裡提醒我們教育子女為人處世的時候,時時刻刻不能離開慈悲心、愛心。從第一句話一直引申到這裡,我們會常常看到呂先生對我們這樣的一種提醒。

  要『時時體悉』,這個「體悉」是體諒的意思,也就是說,能夠了解到別人的苦衷,能夠體諒他。『件件從寬』,「從寬」是寬以待人的意思。所以要能夠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也就是說對自己要嚴格,而對待別人能夠寬厚。這是我們生而為人,天地人這三才之一,我們生活在天地當中,做為一個人,生而就要有這種仁愛之心,所以我們看這個仁字是一個人加一個二。

  我們看宗教的經典當中,也是有許多的經文都體現出聖哲之人的仁愛之心。譬如說《聖經》的「舊約」當中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寬恕別人的過錯,便是自己的榮耀」;而伊斯蘭的《聖訓》當中也講到:「原諒對我行不義的人」;而《聖經》的經典當中也說「神愛世人」。

  所以我們師父上人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有一個辦公室,叫「淨空之友社」。成立這個辦公室的時候,師父上人就編輯一本叫做《神愛世人》的書。這本書是把許多不同的宗教所談到了關於「愛」、關於「神愛世人」這樣的經文放在裡面。從這本書當中我們就可以體會到,這世界上各個不同的宗教,都是聖哲人教導我們愛的教育,可以說愛是所有不同的宗教共同的核心,是一個共同的價值觀。

  所以呂先生在這個《續小兒語》裡面才提醒我們,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要具足這樣的一個真誠的愛心,這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天地之間,做為一個人所需要具備的最根本、最基礎的德行。

  下面我們來講一講德蕾莎修女的故事。我們知道德蕾莎修女,她被世人稱讚為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乞丐。她老人家的愛心超越了國界、超越了種族,也超越了宗教,可以說她的愛心感化了過去和現代數不清的人。正是因為她為許多的窮苦之人所做出的無私奉獻,所以在一九七九年的時候,就決定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德蕾莎修女。

  我們想想看,諾貝爾獎在很多領域上頒發的都是在各個領域有傑出成就的人,特別是在科學、醫藥等等方面,文學,可是居然這個諾貝爾和平獎是頒發給一個天主教的修女,當時全世界都感到很震驚。因為我們看到這位充滿愛心的德蕾莎媽媽,她既不是一個政治家,她也不是參與任何的國家大事,她只是默默的在這些窮苦人當中奉獻出她自己的愛心、奉獻出她的力量。所以她能夠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就是說明了她為愛而奉獻,為和平而服務的這種偉大的精神,得到了世人對她的肯定和讚歎,所以她才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乞丐」。

  在一九七九年,頒發諾貝爾獎的前兩天,德蕾莎修女就來到了挪威的首都。當她走出機場的時候,人們看到這位充滿愛心的修女手上只有一個簡單的手提包,她的穿著打扮非常的樸素。當時,這個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委員長在接到她的時候,就跟她說,他說:「我代表我們的委員會和國王殿下來歡迎您的到來,而且我們非常的期望在宴會上跟您能夠見面。」德蕾莎修女就問說:「這是什麼宴會?」委員長就跟她說:「這是為了這次諾貝爾獎的頒發特別舉行的一個宴會。」結果修女竟然跟他說:「您能不能把這個宴會取消?」當時這個委員長聽了特別的驚訝,因為從一九O一年設立這個獎項以來,從來沒有一個獲獎者提出這樣的一個要求。德蕾莎修女非常真誠的跟他說:「您能不能取消這個宴會?把這個宴會所需要花費的錢財捐贈給加爾各答的窮人好嗎?」

  為什麼她會提出這樣的請求?因為當時頒發這個獎項的宴會就要花掉七千元的美金,是很奢華的,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奢華的活動。修女就跟他說,她說:「你花了七千美金,這場宴會只能宴請一百三十五個人;可是這筆錢如果能夠給印度,給加爾各答的窮人來吃飯,足足能夠讓一萬五千個窮人吃飽飯。」結果當時她這個愛心就深深的感動了這個委員長。

  後來當修女正式出席頒發和平獎的活動的時候,她身上只穿了一件很樸素的紗麗,只有一塊錢,一美元的紗麗,走上領獎台。可是在頒獎典禮的時候,當德蕾莎修女走進了這個會場那一剎那當中,所有人的內心都充滿著幸福,她的到來讓在場所有的人幾乎起不了一點點的惡心、惡念,內心都是充滿了愛跟感恩。德蕾莎修女她在致辭當中就說,她說:「這個榮譽並不是頒發給我個人的,我是代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窮人跟病人,以及孤獨的人,來領這個獎的。因為我相信,你們願意頒發這個獎給我,是承認窮人也有尊嚴。」當她說這個話的時候,台下是一片鴉雀無聲。

  所以後來德蕾莎修女她要求取消這個宴會的要求,很快就傳到了世界各地。當這個和平獎頒發結束的時候,挪威的鄰國瑞典,立刻在全國就發起了一個捐助的活動,在那次募款的過程當中,就拿到了四十萬的瑞幣。所以德蕾莎修女這個愛心確實無遠弗屆,走到哪裡都把這種真誠的大愛去感染了所有的人。

  德蕾莎修女她所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它的資產達到四億多的美金,可以說全世界最有錢的富商都來給它捐款,甚至於這些富商家裡的千金小姐,都跟著她到這些窮人的地方去當義工。但是德蕾莎修女她的一生卻非常的勤儉而樸實,甚至於我們知道所有的人都非常的敬重、非常的尊敬這些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人,覺得這是一種榮耀,可是連這塊諾貝爾的獎牌,後來也被德蕾莎修女給賣掉了。

  我們看到,她能夠把她所有的一切,這些資產、福報都用來救濟這些貧苦的弱者,所以人們才親切的稱她德蕾莎媽媽,稱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乞丐。德蕾莎修女她一生所給我們做出的這種示現跟表演,就是教導我們確實是要時時刻刻能夠體會到這些窮苦之人的需要,能夠有人溺己溺,人飢己飢,能夠有將心比心的這樣的一種心。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時時刻刻都能用愛來化解一切的衝突,用愛來平息一切的忿爭,用愛來處事待人接物,能調節好一個非常良善的人際關係,那麼我們一生都是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世界裡,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

  今天的課程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