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春節行孝,中國人的精神「大餐」

  再過幾天,就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了。

  春節交織著闔家團圓的溫馨與喜慶,積澱著一個民族美好的集體記憶,也凝聚著中國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其中最核心的文化就是孝道文化。

  家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是心靈的歸宿,所以在春節這個濃縮著孝情的「我們的節日」中,兒女忘不了對父母祖先的孝心敬意,只要父母健在,無論身處何方,都要在春節來臨之前趕回家看望父母。

  「春運」自古就有,千百年來,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懷揣著孝順之心日夜兼程,路上再多的艱難都抵擋不了家的召喚。回到家鄉,聽著親切的鄉音,看著時常入夢的花木,與兒時的夥伴拉拉家常,在歡笑聲中感受著人間的溫暖,承傳著千年不衰的家道,也接力著一場從古至今的行孝之旅。

  還記得周朝春秋時期那個叫仲由字子路的魯國人嗎?他非常孝敬父母。他自己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卻總是擔心父母的身體不好。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他都不辭辛勞的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一年四季,甘之如飴。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中華傳統文化以血緣為中心展開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所以家庭、父母被看作個人生命與價值的源頭。到了今天,我們也許做不到「仲由負米」的壯舉,可是我們可以做到「回家過年」。家在何方?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那是一個讓人心醉、讓人感恩的地方,高堂二老就是我們心靈的故鄉。

  「每逢佳節倍思親」,何況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團圓之節。按照中國千百年延續下來的傳統習俗,在農曆年底或除夕之夜,家中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祭祖。家家戶戶或懸掛祖先畫像,或供起祖先牌位,桌上擺好美味佳餚、時令果品,家中長輩率子孫行叩祭禮,向列祖列宗逐項稟報家中一年來發生的喜慶事件。正所謂「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能對祖宗如此的恭敬,對眼前的父母長輩又怎麼會不孝呢?

  這也不禁讓我們想到西晉時期一個叫李密的人,他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喪父,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改嫁。他在祖母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祖母對他關懷備至,他對祖母也十分孝敬。李密小時候雖然體弱多病,但是很好學。他飽覽群書,年輕時任蜀漢尚書郎,曾多次奉命出使東吳,能言善辯,被人稱道。

  後來晉武帝立太子,仰慕李密之名,下詔讓李密擔任太子洗(xiǎn)馬。詔書下來後,郡縣不斷催促李密走馬上任。但此時李密的祖母已經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於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家裡情況,說明自己無法就詔的原因。李密在文章裡說:「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整篇文章寫得辭語懇切、委婉動人。晉武帝看了後,不禁被李密對祖母劉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讚歎李密「不空有名也」。

  「種田得穀,敬老得福。」李密因孝敬老人,所得之福報又豈止是成名而已!

  「百善孝為先」、「子女孝,父母安」。「行孝」不僅僅只是春節時期的一個習俗、一個舉動,更是對父母、長輩老人發自內心的恭敬與感恩。

  春秋時期有個老萊子,生性非常孝順,總是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來供養雙親。自己雖然已經年過七十,卻從來沒在雙親面前提到過一個「老」字。

  不難想像,一個人年過古稀,他的父母少說也有九十多歲了。對於大多數年近百齡的人來說,身體都會比較虛弱,而且行動不便,耳昏眼花,縱使想要帶他們到處去走走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善解親意的老萊子很能體恤父母親的心情,為了讓父母能夠快樂起來,他裝出許多活潑可愛的樣子,來逗雙親高興。有一次特別挑了一件五彩斑斕的衣服,非常的鮮明。就在他的父親生日的那一天,他身著這件衣服,裝成嬰兒的樣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的跳起舞來,一邊嬉戲玩耍,一邊邁動輕盈的舞步,真像是童心未泯的老頭兒,讓父母歡喜。為了讓父母在生活上有喜悅的點綴,他經常會出一些點子,逗父母歡樂。有一次他挑著一擔水,一步一晃的經過了廳堂的前面。突然撲通一聲,做一個滑稽的跌倒動作。「這個孩子真是養不大,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父親哈哈大笑,母親在一旁說著。

  老萊對父母生活的點點滴滴,盡極關懷照顧,家裡充滿祥和。可想而知,人如果能在晚年安享天倫之樂,這樣的人生是多麼的有價值意義,多麼令人欣慰。

  憶往昔,孝之精髓在古聖先賢的身上歷久彌香;看今朝,年之味道在城市阡陌的角落愈發濃厚。

  春節行孝,正是這年節中最值得回味、最中國的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