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
新年快到了,每當新年來臨,家家戶戶都會掛幾張年畫,為新的一年求個好福氣。年畫中,往往少不了福祿壽三星報喜,其中福星一定會抱一個很開心的小孩。在很多孩子的眼裡,福星都是神一般的存在著;其實,福星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因他救了許多孩子,而被尊稱為福星。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唐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陽城,他從小天資聰穎,很想讀書,但是卻因為家境窮困,上不起學。後來,他得知同鄉有個富人,家中藏書很多,他就自願跑到那個富人家去做長工,一分錢報酬都不要,只要求能在他們家看書。
富人家很感動,便答應了。就這樣,小陽城在富人家打了六年的工,也讀了六年的經典。長大後,陽城因為學識高,考中了進士。
陽城考中進士後並沒有做官,他看到國家軍閥割據,各處紛爭,便隱居在山西的中條山,教書育人。陽城很有德行,對鄰里百姓尊老愛幼,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的愛護、平等的尊重,老人、小孩都不例外。許多人都慕名來中條山向他請教。
有一次,他剛好碰到有人在那裡偷樹,他怕小偷覺得不好意思,就連忙躲起來,不讓小偷看到。
還有一次,他家裡斷了糧,就派家奴出去借米。誰知那位家奴是個酒鬼,竟用借來的米換了酒喝,結果醉臥在半路上。陽城見家奴一直沒有回來,就出去找,發現家奴躺在路上睡著了,酒還沒醒,人都快凍僵了,就連忙把他背回家,幫他取暖。家奴醒來後,知道自己犯下大錯,跪在地上請求陽城責罰,陽城卻說:「天冷了,喝點酒暖和一下,幹嘛要責怪你呢?」
因為陽城在當地聲名遠播,有口皆碑,鄰里之間發生口角、爭鬥,大都不願意去找官府評理,而是直接找陽城來解決糾紛。
陝虢觀察使李泌多次想請陽城為他做事,但是陽城始終不肯答應。後來,李泌被提拔做了宰相,就極力在朝廷上舉薦他,德宗皇帝就親自封他為「右諫議大夫」,怕陽城不答應,還派了欽差帶著皇帝的詔書和絹帛去陽城家裡禮請他。陽城無奈,穿著粗衣布衫前往京城,打算謝恩辭絕。唐德宗派宦官取來官服,讓他換了衣服面見皇帝。從此,陽城就這樣步入政治生涯。
諫議大夫的職責就是發現皇帝、大臣們有不對的地方進行勸諫。誰知陽城上任後,整天與親朋好友一起喝酒聊天,什麼勸諫的話也不說。朝中的文武大臣們都認為他徒有虛名,大文學家韓愈還專門寫了一篇《爭臣論》批評陽城,但是陽城卻不予理會。
八年後,德宗皇帝聽信奸臣裴延齡的讒言,下令罷免忠臣陸贄、張滂、李充等人的官職。這時,諫官們全都不敢說話,只有陽城挺身而出說:「諫官的職責就是不能讓天子殺無罪的大臣。」他不斷上書皇帝,揭發裴延齡的罪狀,公開為忠臣辯護。
可是,皇帝看了很生氣,認為陽城「犯上」。多虧皇太子李誦(也就是後來的唐順宗)多次在父皇面前為陽城說情,他才免於一死。
不久,德宗皇帝又打算提拔裴延齡做宰相。陽城得知,就在皇帝面前慟哭不已,他說:「如果裴延齡當了宰相,我一定會披麻帶孝前來向他表示祝賀。」在陽城的極力勸阻下,奸臣裴延齡才沒能當上宰相,史書對此有很高的評價。
可是,由於此事,陽城遭到裴延齡的嫉恨,所以他很快就被貶到湖南道州任刺史。
道州從隋朝至唐朝,當地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侏儒,給京城的達官貴人做家奴。陽城去了道州,才發現這裡並沒有那麼多的侏儒,而是官員為了保住官位,把小孩當侏儒送到朝廷。這讓許多孩子與家人骨肉分離,可謂「老翁哭孫母哭兒」。
陽城因此拒絕向朝廷上貢侏儒,朝廷派了欽差來查訪,他就把自己關在牢獄裡面。欽差抵達,卻沒見到刺史前來接風,覺得奇怪,詢問原因,工作人員說:「刺史因為不能準備好朝廷的上貢,知道犯了罪,所以把自己關在監牢裡了。」
欽差得知,嚇了一跳,連忙快馬加鞭到監牢裡找陽城,請他出來。然而,陽城依然不回府邸住,而是在欽差下榻的官邸旁,找了一個地方住下來,日夜待命。欽差對道州的情況進行了一番了解,就回長安了。很快,皇帝就下令不再要求道州進貢侏儒。
消息傳來,道州百姓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他們感激陽城為他們辦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對陽城感恩戴德,頂禮膜拜。為了讓他們的子孫後代永遠記住陽城的大恩大德,當地老百姓在給兒子起名時,都要在名字裡加上一個「陽」字。
大詩人白居易還專門寫了一首題為《道州民》的詩,詩上說: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
從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於今受其賜,
欲說使君先下淚,
仍恐兒孫忘使君,
生男多以陽為字。
白居易的這首詩很快流傳開來,陽城造福道州百姓的事跡也愈傳愈廣,人們感激這位救民於水火之中的父母官,於是建廟供奉。又因為陽城令道州百姓母子團圓,重獲家庭幸福,於是敬奉他為福神,將陽城做為福星來供奉。漸漸的,陽城又位列仙班,變成道家重要的神仙之一。真正為民造福,人民自然會感恩戴德。
陽城之所以成為福星,還有一個教化的意義。他一生的行誼讓人們看到每個人都可以自求多福。年少的時候,要多勞動、多讀經典,這是培福;壯年的時候,服務社會,待人要多包容,處世能明辨是非善惡,而不改厚道,這是積福;晚年的時候,有了閱歷與積累,要多為人民著想,多為下一代著想,這是為後人造福。
學歷史 說感應 知善惡 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感謝您的聆聽!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