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上一集,我們談到《群書治要》成書背後的故事。這一集,就讓我們看看虞世南如何將「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做出來,成就了一個政治奇跡——「死亡之約」的吧!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西哲有言:對於歷史無知的民族,終將在劫難逃。千萬年來,人類為了保存歷史的記錄,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想出了許多方法,有的將史實變成史詩,有的則變成口耳相傳的諺語,還有的變成了代代相傳的傳說故事。衹有中國人,發明瞭漢字文言文,將歷史嚴謹的記錄下來,準確無誤的傳諸後世。
中國人所記錄的歷史,並非僅僅記錄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為了反映出宇宙人生的真理——五倫五常,即「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精神。
唐太宗既是創業之君,又是守成之主。虞世南等人和他一起將「君臣有義」做了出來;而他又和自己的子民,將「朋友有信」演了出來。他所創立的唐朝,開國規模弘大;國家對於多元宗教、多元文化所秉持的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態度,不僅是前無古人,即便當今,也非常值得現代人借鑒。唐朝的官員,已經是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們一同辦公、共同協商的局面。朝廷內部的和諧與同心同德,常常為後世所讚歎、敬仰。即便如此,唐代的皇帝卻一直以「漢皇」自稱,期待能夠復興漢朝的美好時代,更期望能傚法上古「三代」的聖王。正是這種尊重歷史、相信古人的態度,才讓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夠尊重歷史,有效的吸取歷史經驗,還在於虞世南等南朝舊臣,能夠將歷史的真相與教訓深入淺出而又旁徵博引的展示出來。換句話說,像虞世南這樣的初唐名臣,他們最為可貴的是將傳統文化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真真實實做了出來,真正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由此洞察國史,對歷史的發展有著正知正見,指導當代的政事。每當虞世南和唐太宗論史,皇帝稍微有一些偏頗的地方,世南先生都會很嚴正的予以糾正,務必讓太宗皇帝體會到歷史經驗對於眼前的政務有哪些借鑒之處。平時的世南先生雖然看上去年邁瘦弱,但是每到這個時候氣勢卻是非常剛烈,令人震撼。對此,太宗皇帝非常欣賞說:「虞世南如此誠懇,我很讚歎,群臣如果都能像他這樣,天下何愁得不到治理呢!」
太宗皇帝與虞世南的君臣問對,也成就了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傳奇——貞觀初年的死亡之約。
公元六三三年的臘月,太宗皇帝到監獄視察死刑犯。其中有犯人向皇帝表示說很想念家中的老母親,每逢佳節倍思親,何況這是他們最後一次過年了。太宗覺得很是感動,當年,是他一直服侍病重的母親,直到最後一刻。囚犯的孝心引發太宗的思親之情,就下令當時在死牢裡服刑的三百九十位犯人,全部都回家看望父母,明年秋天再回到長安問斬。
將犯了重罪的犯人放回家鄉,這對於國家治安而言,不亞於一次大的冒險。然而,常常思念母親的唐太宗,深知「百善孝為先」,人之初,性本善,在人生走錯之後,忽然回頭,孝心彰顯,實在不容易。太宗皇帝此舉,既是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也是為了天下的母親,尤其是為了安慰那些犯人的母親。
太宗早年,有著很好的家庭教育,母親竇太后不僅有才學,更能孝順、照顧老病的婆婆,太宗本人也在母親病榻前悉心照顧,直到最後時刻。然而,太宗少年就南征北戰,沒能讀書,幸好他能向虞世南這樣的文臣學習,君臣常常一起讀書論史。可能也正是這樣學以致用、邊學邊用的方法,讓國家從混亂走向安定,由弱勢走向了強大。
第二年,也就是貞觀八年的夏天,七月七日的那天,在甘肅的隴西發生山崩,看到了許多大蛇,因為隴西是唐朝重要的軍事重地,這些現象讓朝廷產生了許多憂慮。太宗皇帝就問虞世南:「這些自然現像是怎麼回事啊?」
虞世南向太宗回顧了春秋、漢晉近一千年所出現的重大災害、異相,然後鼓勵皇帝要修德,真正有德行的人,才能化解災難,他很認真的勸太宗皇帝說:「出現這些自然災害,恐怕在提醒我們,國家可能有冤獄。應當減少一些在押的囚犯,或許合乎天意。而且,無論是什麼樣的異相,都敵不過德行,唯有好好修德,才可以化解。」太宗覺得有道理,就派遣使者賑濟那些吃不飽飯的人們,重新又複查了訴訟,有冤屈的都伸了冤,能寬免的也都予以寬免。
可是,過了些天,天上又有了彗星。太宗問群臣:「為什麼會有彗星?這是怎麼回事?」世南先生說:「我聽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不能修德行義,就算捕獲了麒麟、鳳凰這樣的瑞獸,也是於事無補;但是如果在政事方面沒有什麼缺憾,就算有了災星,也不能帶來什麼損害。祈請陛下不要因為太平日久,就有了驕傲怠慢的心,善始善終,就算見到彗星,也沒有什麼好憂愁的。」這一席話,讓太宗皇帝覺得非常震動。當時,唐太宗不僅將國內治理得有聲有色,實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而且還在三年前,被多個中亞國家尊為「天可汗」。虞世南此時此刻的一番提醒,讓皇帝反思自己的確有驕傲的心,待人接物確實有輕慢的行為,感到上天垂像是為了提醒自己。
領導人的正念影響力很大。到了貞觀八年(公元六三四年)九月初四這一天,皇帝和死刑犯約定的時間到了,那些去年釋放回家過年的犯人,居然不等官府督促,全部如期回到了長安城等候執行死刑。這一年,世南先生屢次勸諫猶言在耳,太宗看到這些犯人罪過雖然嚴重,但是能有孝心侍奉親人,對朝廷言而有信,說明他們真正在改過遷善了,皇帝因而特赦了這些重罪犯。
世南先生的正己化人,太宗皇帝的虛心受教,讓人看到當年君臣一心一意造福社會的情形,令人十分嚮往。太宗釋放三百九十位死囚,是出於他的愛心與信任,也贏得了天下對他的信任與愛戴。
《大學》有言:「與國人交,止於信。」唐太宗在因緣成熟的時候,能夠以信德感化重罪犯,這既是政治的成功,更是教化的成就。能夠具備信德,相信古人的教誨,將古人的教誨活學活用,這是唐太宗成就貞觀之治的原因與動力。然而,這一點恰恰是後人最難做到的。後人往往因為心裡懷疑古人的教誨,做起來又流於形式,不能活學活用,導致食古不化,反而讓國人覺得古人的理論實踐都是過了時的「封建糟粕」。像虞世南這樣能夠將古人的教誨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的老師,是一國之寶;像唐太宗這樣具備信德,用愛心、智慧處理問題的領導人,是當世之寶。
由此可見,《群書治要》的成書,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無論是創業還是守業,每當遇到艱難睏頓、每當出現新事件、新問題時,君臣一起學習經、史,深入討論經教中的真理、研究歷史發展的經驗,不僅找到解決當前問題的理論、依據,更切磋出解決問題的具體可行的方案。由此成就的不僅是大唐盛世,更成就了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
《群書治要》成書七年後,公元六三八年,虞世南去世。太宗很難過,親筆寫到:「虞世南和我,如同一體,幫助我拾遺補缺,我常記在心,真的是當代名臣,人倫的榜樣。」他讚歎世南先生有五絕,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學,四是文辭,五是書法。
多年後,太宗還在夢中見到世南先生直言勸諫,像生前一樣引用歷史舊事。醒來之後,悵然掛念,就派特使給世南的子孫送禮。正如太宗所言,他與臣子們亦師亦友,之所以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還在於身體力行,愛敬存心。傳統文化中有真實的智慧、能夠為個人、國家乃至世界帶來真正的利益,關鍵還在於真正相信、真正做得到。
學歷史、說感應;知善惡,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今天的時間到了,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