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群書治要36O》。我們看「貴德」的最後一個條目,十一,「有恆」。請看第一百五十七條: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四《老子》。意思是說,兩手合抱的粗壯大樹,是由細小的幼苗長成的;九層高的樓台,是由泥土堆積築成的;千里遠的路程,是從邁開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的。

  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主要提醒我們,世出世間法的學問技藝,都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功夫。譬如說我們看少林寺的功夫名聞天下,寺裡的武僧可以飛簷走壁,這種功夫是怎麼樣得來的?怎麼樣成就的?我們看一些電視劇的時候,也可以觀察到一些皮毛。譬如說那些僧人去挑水的時候,都是用腳尖來行走,只要把這個木桶一扛上肩,一擔到肩膀上,就不能夠放下,一直挑到山上,倒入水缸裡。而且在挑水的時候,在腳上還綁著沉甸甸的沙袋。這樣一天挑幾次水,天天堅持、天天堅持,就能鍛鍊腳上的力量,日久天長,才能夠練就飛簷走壁的功夫。練氣功的人、練太極拳的人、練八段錦的人,都有這個體會。告訴我們,練功夫它是一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夠通過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越。

  我們學習世間的技能,都需要堅持每一天的不中斷,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你看打拳的人,這個拳不可以一天不打;唱歌的人,他這個歌不可以一天不唱,嗓子每天都要練習。像我們講課的人,課也不可以一天不講,而且要到各個場合去講,這樣才能夠熟能生巧,才能遇到各種場合都能夠應對,不會怯場。

  像我們學校有一位老師,他講課講得特別好,學員每一次打分都是全校第一。有一次我就去請教他,這個課怎麼樣才能講好?他笑著回答說:「其實很簡單,就是多講。」你講的這個東西熟得不能再熟了,熟透了,你自然能夠得心應手,該長講的時候長講,該短講的時候短講,談笑風生,應對自如。而且要各種場合去講,面對各種觀眾。有的時候是給省部級的幹部講,有的時候還要到農村,給那些不太識字、沒有什麼文化的老太太、老爺爺講。無論學位高的還是學位低的,有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能夠聽懂,這樣才能夠熟能生巧。

  在歐陽修寫的《賣油翁記》中,也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再回顧一下這個中學課本的典故,對我們仍然很有啟發。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這個陳堯咨特別善於射箭,他射箭的功夫很好,在當時的時候,沒有人能比得上他,他也經常以此有點沾沾自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有一次,陳康肅公就在他們家的場地練習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翁把這個擔子卸下來,站在那,斜著眼睛看他,看了很久也沒有離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看到他射箭,射出去十支箭中了八、九支,他只是微微地點頭微笑。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陳康肅公看了之後就問:「你也懂得射箭嗎?難道我的箭法不夠精湛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沒想到這個賣油的老翁這樣回答:「其實沒有什麼奧妙的,只不過是手熟罷了,熟能生巧而已。」聽到他這樣的回答,「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他一看,對自己這麼精湛的射箭技術都不以為然,就有點不高興,甚至很生氣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的射技!」「翁曰:『以我酌油知之。』」賣油的老翁說:「你看,我從我賣油的經歷就知道了。從我倒油的經驗就懂得這個熟能生巧的道理了。」於是怎麼樣?「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於是他就拿出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把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將油杓舀油注入葫蘆裡。「自錢孔入,而錢不濕。」我們知道古代的銅錢這個口都非常地小,但是他把這個油從錢孔注入,但是錢卻沒有濕。「因曰:『我亦無他,唯手熟爾。』」於是他說:「我也沒有什麼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熟罷了。」「康肅笑而遣之。」陳康肅公聽了之後,笑著就把他送走了。說明他說得很有道理。

  其實無論是世間的技藝,還是出世間的學問,都是一個熟能生巧、日積月累的過程而已,只要有恆心,都能夠達到高超的境地。譬如說我們看專業的歌舞演員,還有鋼琴家,像體育的冠軍,像體操冠軍、乒乓球冠軍、籃球冠軍等等,為什麼能夠成為冠軍?就是因為他們日積月累,每一天堅持訓練,最後他熟能生巧,達到了高超的境地。如果我們做事沒有恆心毅力,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無論做什麼都難以成就。

  學習技藝是如此,世間求學問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李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典故。著名詩人李白,他小的時候讀書也很貪玩,沒有學成就半途而廢,要回家去了。結果在路上遇到一個老婦人,這個老婆婆在磨鐵杵。李白看了很奇怪,就上前去問,說:「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用?」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聽了這句話非常地感嘆,他沒有想到,能夠把那麼粗的鐵杵磨成繡花針。所以他從中受到了啟發,他回去之後,接著讀書,最後成為「翰林供奉」,也一舉成名,成為我們國家唐朝著名的詩人。這些都是告訴我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學習世間的技藝,都需要有恆心,日積月累才能成功。

  曾國藩先生也講道:「養生與學力,皆從有恆做出。」「養生」就是我們保養身體;「學力」就是提升道德學問,都需要有恆心和毅力。如果沒有恆心毅力,你看我們鍛鍊身體,今天起得很早,三點鐘起床了,但是堅持不到三天,又打回原狀,這個身體就很難鍛鍊好。同樣道理,我們做學問、讀聖賢書,也需要日積月累的功夫,這個書要天天讀。所以古人修行都有早晚課,早晨起來讀一遍,是提醒自己;晚上入睡之前再讀一遍,是用經典來反省自己。這樣天天不停止,才能夠把自己的修身功夫提升起來。

  我們尊敬的老法師也經常講,學習漢學、學習傳統文化和西方學習的方法不一樣。我們學習的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為什麼讀書千遍就其義自見了?因為我們把這個書讀了一千遍,我們的心定下來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我們這個智慧是本自具足。所以《大學》上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每一個人都本具明德,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無量的財富,這都是我們本性具足的。怎麼樣把這些無量的智慧寶藏開發出來?那就是要定,心定下來,智慧自然開啟。所以我們古人形容我們的心定叫「心如止水」、「波瀾不興」。譬如說我們看這個水起了大風大浪,譬如說我們生氣了,這個水就像起了波濤一樣,在這個波濤的帶動下,這個水很渾濁,泥沙也在其中,所以對外界的映照就不清楚,而且是歪曲的。那我們把這個怒氣壓下來,但是還會有一些心念上的波動。譬如說我們看誰不滿意了、不順眼了,有一點嫉妒心了,這個叫小小的波紋。雖然不像大風大浪那樣對外界的映照是完全歪曲的、看不清的,但是也會有很多些許的歪曲。只有我們把心平靜如水,一點波紋都沒有的時候,對外界的映照才是如實徹底的。所以為什麼說「他心通」是我們本有的能力?就是因為他的心很清淨,他自己心裡沒有雜念、沒有污染,所以怎麼樣?別人的心念被他映照得清清楚楚,他就能夠知道別人的想法。

  所以我們對事情看不清楚,沒有智慧,根本原因在哪裡?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於我們沒有定力。所以《大學》上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止」,就是我們看到財色名利的時候,要懂得放下,要能夠看破,知道這些都是身外之物,這些東西都不足以成為我們追求的對象。古人把它稱為身外之物,實際上是非常有味道的,為什麼叫「身外之物」?我們想一想,我們這個身體都是剎那生滅的,都是由強壯變得衰老的,我們自己都無能為力、控制不了。我們想自己很健康,一點病都不得,我們能做得到嗎?很多人做不到。我們希望自己很聰明、記憶力很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我們能做得到嗎?我們還是那麼愚鈍,別人告訴我們一件事,我們轉頭就忘了。我們連自己的身體都控制不了、都無能為力,請問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所以這些外在的財色名利更是控制不了的了。明白了這個道理的話,你就不會再想去佔有,才不會想去獲得,欲望就止息了。

  當然這個「知止」,也有人解釋為你知道你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止於至善,我們人生的目的就是自覺覺他,這兩項都達到圓滿,這個叫至善。如果我們知道這是我們一生要追求的目標,這是我們一生的價值所在,我們就知道怎麼樣?我們就知道應該去追求什麼,不應該去追求什麼。就像我們一個人要爬山一樣,這個山頂是他的所止之處,他所要達到的目標。那麼怎麼樣?在這一路過程之中,就不會被鮮花給誘惑,又不會被好的風景給干擾。他就會一直攀登到山頂上去,不會被這些外在的環境所左右。所以「知止而後有定」,你就有定力了。

  「定而後能靜」,有定力之後,心能夠靜下來,就能夠安。「安而後能慮」,這個「慮」不是思考,而是一種本性的智慧的開啟,你看什麼,什麼都很清楚。「慮而後能得」,這個才是真正的收益,這個「得」是什麼?這是把本性的明德給開啟了。這個獲得是最大的利益,不是我們一般所講的財色名利這些外在的東西。

  所以你看,我們修學,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也是需要長期地日積月累,如果忽視了這個功夫的話,那就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所以要精進不懈怠,才可能開啟自性的明德。古人也以有恆做為成聖成賢的基礎。

  曾國藩先生還講道:「敬字恆字是徹始徹終工夫」。說明恭敬心、恆心是從始至終都要保持的,絲毫不可以放鬆。正如《中庸》上所說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大凡進德則持之以敬,修業則貞之以恆。」凡是要想提升自己的道德,就需要保持恭敬心,而且要保持恭敬心時時刻刻,一刻都不能放鬆,一刻都不能夠忘記。學問要不斷地累積,也一定要有恆心。

  曾國藩先生是說到做到,而且這些都是他的心得體會、心得報告。他每一天讀書不間斷,正是這樣每天讀經典不間斷,才讓他有那樣的成就。我們知道曾國藩小的時候天資不是很聰穎,記憶力不是很好。有一次,家裡來了一個小偷,已經很晚了,他想趁著曾國藩讀書累了,然後去入室行竊。但是曾國藩在背誦一段經典,讀來讀去、讀來讀去,還是背不下來。結果怎麼樣?這個小偷就等得不耐煩了,他從屋頂跳下來,把他剛才所背誦的那一段經典,從頭到尾地給他背了一遍,然後就揚長而去了。所以你看這個曾國藩確實資質不是很聰穎,甚至很愚鈍,記憶力不是很好,小偷都能夠背下來了,結果他翻來覆去還沒有背下來。但是他一生的成就,就是因為他有恭敬心,他有恆心,每一天讀書都不間斷,每一天做筆記反省自己。

  像康熙皇帝在給孩子的教誨當中也講,他自己沒有一天不練字,不管朝政多麼地繁忙,他還是一定要抽出時間練幾行。所以功夫沒有間斷,才寫出那麼莊嚴的字。

  這個是我們講的這一條。我們看一百五十八條: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河海。】

  這一段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八《孫卿子》,也就是《荀子》。這個「跬步」就是半步的意思。古人行走,舉足一次稱為「跬」,舉足兩次,就是左右各邁一次,這個才稱為「步」。這個意思就是說,不積累半步前進,無法遠行千里;不匯聚滴水細流,無法成為浩瀚江海。由此可見,任何事情都是由小漸大累積而成,沒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前面那句話是從正面來講,這句話是從反面來講。告訴我們做事如果半途而廢,那就絕對沒有成就的道理。

  看到這句話,也讓我們想到了樂羊子妻斷機勵學的故事。這段話在《道德叢書》中也有選錄。最近師父老人家經常向大家推薦弘化社印刷的《道德叢書》,這套叢書編輯得很好,裡面全都是因果的故事,倫理道德的教育,而且是用最淺顯的文言文所寫的。每一個故事都是短小精悍、言簡意賅。

  這個「斷機勵學」的故事講道:「戰國樂羊子遠尋師學」,「遠尋師學」就是到很遠處去拜師求學。「一年來歸」,一年之後就回到家裡。「妻問其故」,妻子就要問他,你為什麼回來了?才學了一年,怎麼就回家來了?「羊子曰:『久出懷思,無他意也。』」樂羊子就回答了,出行在外太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沒有其他特殊的事。「妻乃引刀斷機而言曰:『此織始於蠶絲,成於機杼,一絲而累,以至於寸。』」他的妻子聽了這樣的回答,她很有智慧,她做了一個動作,什麼動作?她拿起刀來就砍斷了織機,說道:這些絲織品最初都是從蠶絲中得來的,又是從織機上織成的,是一根絲一根絲地累積起來,才達到一寸長。「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一寸一寸地再累積,才能夠成丈成匹。「今吾斷斯機也,則損成功,廢時日。」如果我現在割斷了這些正在織著的絲織品,那就無法成功地織出布匹,而且也會荒廢時光。「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夫子您求學,應該怎麼樣的態度?應該是每一天都學到自己所不懂的東西,以此來成就自己美好的德行。「如中道歸而廢學,何異斷斯機乎?」如果你半途而廢,那就同切斷這些絲織品,又有什麼不同?你看他的妻子為了教育丈夫、啟示丈夫,把那麼辛辛苦苦織起來的絲織品都給割斷了。她的這一個誠心打動了她的丈夫,於是他被他的妻子的話所感動。「羊子感悟妻言,復還終業,七年不返。」他回去重新修完了自己的學業,而且七年都沒有回家,這都是得益於他妻子的智慧的舉動。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妻子確實是非常地偉大、非常地智慧。她對丈夫的愛不是出於情執的愛,每一天朝思暮想,而且必須纏綿悱惻,兩個人相伴在一起,寸步都不能夠離開。而是希望他的丈夫真正學有所成,能夠成為一個對家庭、對國家有益的人。所以自己寧願在家等著丈夫歸來,這個德行能夠讓她的丈夫非常地感動,而且也激勵著他更加地勤奮好學,因為自己不勤奮好學,對不起自己妻子對自己的期望,還有照顧家庭等等辛苦的付出。

  《孟子.告子上》有一句話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雖然天下有非常容易生長的植物,但是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日給它陽光,十日都凍著它,這樣也不可能能夠長出茂盛的植物來,也不可能生長得很好。這些都是反覆地說明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堅如磐石的意志,並且持之以恆,所以荀子也說:「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我們再看下一句,一百五十九句:

  【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不恆其德。無所容也。】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一《周易》。這個「或」,就是或許、也許的意思,表示不肯定。在恆卦的第三爻象徵:不能永恆地保持美德,或許將蒙受羞辱;不能永恆地保持美德,必然喪失操行,無法立足容身於社會。這句話是從德行修養的角度來說,要持之以恆的道理。正如毛主席所說的,他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做好事修養德行,也要堅持、有恆心,否則的話,也將會蒙受羞辱,甚至無法立足容身於社會。

  在《孔子家語》中就記載,子貢來向孔老夫子請教,說:「夫子,我可不可以休息一下,今天不用孝順?」夫子說:「孝順是做人的根本,怎麼可以停下來?不可以休息。」子貢很難得,聽了老師的教誨就依教奉行,老師說不讓休息,他也就接受了。他又問:「對國君盡忠職守、負責盡職,可不可以休息一下?」夫子又說:「不行,這個事情太重要了,它是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安危,怎麼可以休息?」子貢又問:「種田可不可以休息一下?這段時間不需要種。」夫子又給他曉之以理,對他說:「不能休息。」這個也不能休息,那個也不能休息,結果子貢又問了:「夫子,那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休息?」夫子說:「你看看遠方,那有一個墳場,你到那個時候就可以好好休息了。」什麼意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人不到這一口氣沒有的時候,進德修業都不可以休息。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人開始聞聽聖賢之道的時候,可能都是勇猛精進,決心也很大,勇猛地改過自新。但是,做著做著就不像起初那樣精進了,所以有句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都是給修行人的一種提醒,能夠保持初心,堅持不改,精進不懈,這個對於修行的成就是最重要的。同樣道理,對於治國理政而言,領導者他能夠慎終如始,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貞觀政要.論慎終》就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太宗問魏徵曰:「觀近古帝王有傳位十代者,有一代兩代者,亦有身得身失者。」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唐太宗問魏徵:我看近代的帝王,有傳位十代的,也有只延續一代兩代的,也有自己取得天下,又自己丟失天下的。「朕所以常懷憂懼,或恐撫養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驕逸,喜怒過度。然不自知,卿可為朕言之,當以為楷則。」我經常感到憂慮恐懼,為什麼感覺到憂慮恐懼?就是看到歷史上朝代的更替非常地頻繁,有的得了天下又失了天下,所以他當了皇帝也是戰兢惕厲,經常地恐懼自己會把天下失去。他恐懼什麼?或者是因為害怕撫養百姓沒有能夠做到各得其所,或者是因為怕自己心生驕逸,喜怒過度,而自己又不能夠覺察,所以請你為我講一講其中的道理,我將把它當成準則。

  這個太宗皇帝很謙虛,也很好學,確實把魏徵大人當成老師,經常向他請教。「徵對曰:『嗜欲喜怒之情,賢愚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愚者縱之,多至失所。』」魏徵回答說:嗜欲喜怒的情感,人生而有之,無論是賢德的人、還是愚鈍的人都在所難免,但是賢德的人和愚鈍的人區別在哪裡?只是賢德的人能夠有所控制,凡事都不過度,而愚者卻恣意放縱,以致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後面他又鼓勵唐太宗,他說:「陛下聖德玄遠,居安思危,伏願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終之美,則萬代永賴。」他對皇帝能提出這樣好的問題,也是肯定。說陛下聖德高遠,能夠居安思危,所以也衷心希望陛下能夠抑制私欲,善始善終,成就完美的功業,造福千秋萬代,青史留名。所以你看,太宗皇帝之所以能夠成就「貞觀之治」,確實和魏徵等大臣在旁邊時時的提醒,密切相關。

  從這裡我們再看歷史,有很多的為官者,也都是熟讀聖賢書的人,因為古代為官,你不從小熟讀聖賢書,你根本就考不上科舉,你也不可能出仕為官。

  但是每一個朝代也都出現了貪官,還有奸臣,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因為『不恆其德』、『或承之羞』、『無所容也』的原因。這些人不是沒有讀聖賢書,不是不明白道理,但是因為欲望太強,不能夠克除自己的欲望,沒有做到孔老夫子所說的「克己復禮」,所以怎麼樣?最後就是「無所容也」,沒有辦法容身於社會。

  就像明朝的嚴嵩,他的學識非常好,讀書讀了很多,但是他仍然是大奸臣,草菅太多的人命,心狠手辣。最後皇帝也不想親手殺他,為什麼?因為古人對於大臣都非常地尊敬。你已經做到這麼高的官位了,要怎麼樣?要給他留著一定的尊嚴,這樣他才能夠更加珍惜自己的官位,不敢隨便地為非作歹。所以皇帝還送了他一個金碗,結果怎麼樣?結果他拿了這個金碗,但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是嚴嵩,都恨他恨透了,恨之入骨,最後他是餓死的。所以你看,他有沒有福報?沒有福報怎麼可能當到宰相。他有沒有學識?他也讀了很多的聖賢書,也是出口成章。但是最後還是敵不過欲望,才愈走愈偏。

  所以,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最難戰勝自己的欲望和習氣。所以我們中國古人特別地有智慧,你看這個寺院裡大雄寶殿,大雄寶殿裡供奉的是哪些人?不是戰勝千軍萬馬的人,而是戰勝了自己的煩惱習氣的人。譬如說貪財、貪色、貪名、貪利,這些都是自己的煩惱。一個真正的大英雄,他一定能夠克服這些煩惱,所以才能夠成聖成賢,成為阿羅漢,成為菩薩,成為佛。所以人戰勝自己是最難的。所謂的競爭競爭,其實不是和別人爭,是和誰爭?是和自己爭,是和自己的煩惱習氣做鬥爭。沒有別人能夠把你打敗,真正能夠打敗的是自己。所以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無所不勝的。

  那我們戰勝自己什麼?最粗淺的,最簡單的來說,就是財、色、名、利這四個字。如果我們很貪財的話,我們一定要記住《大學》上的一句話:「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我們這個錢財是以不好的、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那必將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行是根本,財富、聲名、地位,全都是枝葉花果。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樣?應該懂得厚德載物。要積累自己深厚的德行,你這個根深,才能夠葉茂。德行很厚,財富、名聲、地位就自然而然地來了,你不用去追求,它也自然而然地到了。

  所以孟子去見梁惠王的時候,梁惠王開口就問,說:「老人家,您不遠千里來到我們的國家,將給我們國家帶來什麼樣的利益?」開口就講利。孟子怎麼回答的?孟子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大王您為什麼非得要講利?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為什麼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只要講仁義、講道德,那麼這些財利、名聲全都自然而然地來了。所以《論語》上,孔老夫子也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我們辦理政事就像北辰。北辰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北極星,另一種說法是北極所對的天空的方位。「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它居在那不動,但是所有的眾星都圍繞著它。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要辦好政治,必須自己首先是一個有德行的人,是一個眾望所歸的人。這個就是(講到)貪財。

  貪色。這個色字頭上一把刀,這一把刀絕對不是形容。這一把刀會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祿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所以中國古人對於這個字,特別地小心謹慎,可以說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尚書》上也說:「天道福善禍淫。」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帶來災禍。這個「淫」,就是指對一切事情的過分與放縱的意思。當然好色過分,也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我們看現在很多高官紛紛地落馬,最後一調查,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女色的原因。官員好色確實是給自己招致了災禍。因為自己收入也很豐厚了,憑著自己的收入,讓自己和家人過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為什麼還要那麼貪,還要那麼佔?就是因為好色,為了滿足這些女人不斷膨脹的欲望,結果不斷地去貪,不斷地去佔,最後把自己推上了斷頭台。當然這個好色對身體也有影響,像前不久我們看到微信上有一個報導,說在某一個市,一條街上患艾滋病的人都是有很多很多。這個患艾滋病的人,都是哪些人?就是KTV的小姐。所以你看,如果官員好色,還要去嫖娼、找小姐等等,給自己招來的是滅頂之災。

  貪財、好色,還有什麼?好名。在《了凡四訓》上說:「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在世間享有很盛大的名聲,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人,但是名不副實,古人也把它稱為「德不配位」,這樣的人會怎麼樣?多有意想不到的災禍,突如其來的災禍。我們這個世間名聲最大的人,就是演藝界的明星,譬如說歌星、影星等等。你去問現在的年輕人,說我們今年評了多少個道德模範?有多少個感動中國的人物?他們叫什麼名字?他們有什麼感人的事蹟我們可以學習?保證是一問三不知。但是你去問,說《甄嬛傳》的作者、《甄嬛傳》的主角是誰?他的成名作是什麼?甚至連他的星座是什麼都對答如流。這說明什麼?說明影星、歌星對人的影響非常地大,他們的名氣很高。但是遺憾的是什麼?很多影星、歌星也沒有接觸聖賢教誨,沒有用好的名聲去做有利於社會的引導,傳播的都是暴力、色情的內容。如果這個電影、電視劇沒有一個第三者插足,沒有一個情人、小蜜,再來一段床上戲,這個電影、電視劇都演不下去了。本來我們心情很好,結果聽了一段靡靡之音,你愛來我愛去的,就讓自己很惆悵,心情很沮喪,意志很消沉。所以把它稱為靡靡之音確實絲毫都不過分。所以這些歌星、影星也很遺憾,沒有學習、接觸聖賢教誨,否則他們用自己那麼大的名聲去做有利於社會的引導,功德無量。

  所以老法師經常提醒我們,說主宰這個世界前途命運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國家的領導人,一種就是媒體工作者。像我們現在廣播、電視、網路的從業人員,他們在播什麼、在傳導什麼,我們的社會大眾就接受了怎樣的教育,受到怎樣的影響。如果我們每一天都播聖賢教誨,都講《弟子規》、都講《群書治要》,那每一個人的正氣都被提起來了,他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知道作善有什麼樣的好處,作惡有什麼樣的因果,他就不敢去作惡,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去作善,這個對社會的影響就太大太大了。所以聖賢教誨確實應該在社會上大力傳播。「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現代最好的教學工具就是網路、電視、廣播、文藝作品等等。

  最後是貪利。這個利就是凡是有利於自己的環境和條件都會去貪著。古人提醒我們要「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看到有利益、有獲得的時候,首先考慮它符不符合道義,如果不符合道義,那就是送給你你都不敢要。這才是一個真正明理的人所做出的正確的選擇。正是因為人戰勝自己是最難的,戰勝自己之後所獲得的喜悅、所獲得的成就也是無人替代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修養德行也要有恆心,否則的話就會給自己帶來羞辱,甚至無法容身於社會。

  像張發廳長就曾經分享過,他說從政的人,不管有多少次成功都不算成功,一次失敗就足以身敗名裂。在人生道路上,我們輸不起無數次成功後的一次超越法律與道德底線的失敗,因為法律沒有將功贖罪這一說,世界上也根本買不到後悔藥。後悔、後悔,那都是到後面才悔,悔之晚矣,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人生最大的懲罰就是後悔。

  正是古人看到了財色名利這些欲望對人的誘惑,所以把欲比作深淵,提醒我們,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應該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別人拿著金錢、美色來誘惑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好像自己站在懸崖面前,為什麼?在懸崖面前一不小心,一隻腳踏進了這個懸崖,再想後悔、再想翻過身來,還可不可能?那就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古人說:「立名於一世,失之僅頃刻。」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再走上工作崗位,這一路走來都是小心謹慎、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過五關斬六將,克服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困難,終於有了一個好的位置,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可以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奉獻,讓父母安心了。所有的這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但是怎麼樣?「失之僅頃刻」。在一個誘惑面前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把持不住自己,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付諸東流,那是在頃刻之間。

  所以看到這樣的提醒,就是告訴我們,修養德行也要有恆心,要能夠堅持,要能夠克服自己的欲望,改正自己的過失,勇猛精進、不疲不厭。所以《易經》告訴我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個自強不息就是讓我們效仿天道的精神,天每一天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寒來暑往、春去冬來,沒有一天是停止的,所以君子人進德修業也沒有一天止息的。這才是真正的效仿天道,真正的自強不息。

  我們第三部分「貴德」就講圓滿了,下一次課我們講「為政」。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