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八十八面倒數第三行:

  「正釋經義」,這是本經第三個大部分,大分,正釋,解釋經義。「前明全經綱宗」,綱領宗旨,「與經題總義」。「謹以局心限量之言,略彰淨宗無盡之妙」,這是黃念老謙虛的話。局心限量,這是說沒開悟,凡夫的心量。開悟之後,心量就跟佛菩薩一樣,確確實實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局是局限,局心限量,就是凡夫的心量、凡夫的見解。略彰淨宗,這是淨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確實是無盡的妙義。「茲依先例,全經分三」,這個先例就是古聖先賢他們講解經文的例子,都是把一部經分成三大分,就是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叫序分,第二部分叫正宗分,第三部分叫流通分。就像我們現在一般文章,前面有序論,當中才是正說,後面有總結,這是三大段。在佛經裡面它本身就有三段,第一是序,序之後是正宗,正宗之後是流通。也就是多半是佛囑咐我們,應該如何把這一部經的義理、教誨、境界怎樣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提升自己,乃至於落實在工作,落實在你全部的生活。這教你還得要自己成就之後還要去影響別人,希望別人也能夠修學,跟自己一樣的提升,這是流通分。

  「蕅益大師曰: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腑臟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這是蕅益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當年在世也是講經教學。所以古時候出家人,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生在明朝末年,圓寂在清朝,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著作非常豐富,年歲雖然不是很高,六十幾歲就圓寂了,留下來的著作是非常豐富,真叫著作等身。在解經三分裡面,他舉了個例子,用我們人做比喻,序分像人的頭,五官俱存,這是一看到面相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後面正宗就好像身體,裡面五臟六腑;流通分好比是手足,你能夠活動,能起作用。下面念老說,「依大師意,序如首(頭也)指經之序分猶人之有首。由首之五官(眉眼耳鼻口)可窺其人之善惡智愚」,你一看就明白了。「觀一經之序品,便可知全經之大小偏圓」。你在序分裡面就能看到,序分裡面都有表法的意思,你要是懂得的話,一看序分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故序分中,亦必含有深文」,這一點都不錯,序分裡面所含的深義,跟正宗、跟流通決定沒有差別。「今依大師之旨,判分本經如下」,這分成三分,第一分從第一品到第三品,這序分;二、從第四品到四十二品是正宗分,本經的正說;從第四十三到四十八,這流通分很長,都是屬於流通分。「今之三分,亦正如我國淨影、嘉祥兩家對本經魏譯本之判分」。歷代祖師大德規矩都一樣的,一定是把一部經分為三分。最早分的是道安法師,最早。以後各家雖然都是三分,三分從什麼地方分的並不完全相同,那是各有各的看法,這個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

  下面這是第一部分「序分」,「又序分復分為二」,序分裡有兩大科,第一通序,第二是別序。「通序,又名證信序,諸經皆具」,一切經開頭都有。「如天臺與嘉祥等」,天台是智者大師,嘉祥他是註解《無量壽經》。「依《法華論》以六種成就為證信序。六成就者,宗密大師曰」,宗密是華嚴第五代的祖師,他是清涼的學生。第一個是信、第二是聞、第三是時、第四是主、第五是處、第六是眾。「六緣不具,教則不興」,這講教學,教學一定要有這六個緣,教學才能成就,缺一個教學都不能成就,所以叫六種成就。這六種成就,第一個是講信成就,後面會說到。經文上「如是」,那就是信成就,說明這部經確確實實是佛說的,真實可信,這叫信成就。第二個聞,聞是阿難尊者結集經藏的時候,他說:釋迦牟尼佛說這個經,我親自聽聞的。不是傳說的,這可靠。第三個,是在什麼時間講的。第四個,是誰說的,這個主就是釋迦牟尼佛,一定是佛說的。第五,在什麼地方講的。第六個,當時講這部經有多少人在聽。所以這個教學這才圓滿,當中少一個都不行,教學都不能成就,所以這是證信。「以證經文,確為佛說,真實可信,故名證信」。本經前面兩品都是屬於證信,第一品「法會聖眾第一」,第二品「德遵普賢第二」,這兩品都是屬於證信,也就是講六種成就的。

  第三品這才是本經的發起,本經發起。「又名發起序」,這是「別序」。證信序是一切經文前面統統有,所以叫通序。雖然有,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哪些人參加,就是上首的德號。就好像我們今天看開會一樣,你一看開會出席那些人,就知道這個會談什麼問題。如果這個會議全是教育的,教育界的人士,主管教育的學校校長、教務,管教務的,他一定是討論教育。如果這個會議出席的全是財經貿易人員,那他一定是搞經濟的。所以你一看哪些人出席,就曉得這個法會裡面在討論什麼。所以通序列的上首名字不一樣,你就曉得這部經它性質不相同,它討論些什麼。發起序是「發起全經之端由」。為什麼佛講這部經,在發起序裡面就說明白了,發起全經的端由。「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諸經各別,故又名別序」。法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能說沒有原因它就生起來,決定是有因緣的。這是每部經的發起因緣不相同,所以這叫別序。

  「例如小本《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的發起是沒有人問,佛自己說的。這怎麼回事情?這個法門太重要了,雖然沒有人啟請,沒有人請法,佛看一切眾生的緣成熟了。緣怎麼叫成熟?有人聽了能信、能理解、能發願、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沒有人來問,佛一看大眾當中有這樣的人,所以不需要問,佛自己就說出來。也正因為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沒有人能問得出來。為什麼?凡夫一生成佛,誰能相信?你要說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才能成就,這個很多人相信。凡夫業障深重,一生就能成佛,這個問題從來沒人想過,所以這個沒有人問。但是佛看這個眾生裡頭確實有這種根機,他真曉得,他真幹,他一生就成就。你說這個法門多殊勝!無比殊勝的法門,所以佛不待人問,自己說了。這部經,「本經則因世尊放光現瑞」,我們在別序的末後能看見,這樣子引導阿難尊者來啟請、來發問。「各經不同,故名別序。今經第三品屬之」,就是這部經的別序。第四品以後是正宗分。

  我們先看通序第一大段,「法會聖眾第一」,這裡面學問可就大了,經文雖然不長,只有這四行經文。我們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這個通序,這一段就講到此地。這段經文,我們看五種原譯本,每一個本子裡列的人數都很多。夏蓮居老居士會集只選五位尊者來做代表,三位菩薩,五位常隨弟子,這省了很多。這五位能不能代表全經?能,從五位就看到全經的義趣,全經的義理趣向。現在我們來學習經文。第一句『如是我聞』,這是通序裡頭,每一部經前面都有這四個字。「諸經皆置此四字於經首,蓋尊世尊之遺教」。這個經文一開頭這四個字,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底下又說,「世尊將般涅槃」,釋迦牟尼佛將圓寂的時候。「阿難悲不能勝」,阿難尊者很悲傷,雖然證了初果,情執還是很深。阿泥樓陀教阿難,《彌陀經》上的阿[少/兔]樓馱。「徒悲何益」,佛要滅度了,他老人家離開我們,悲傷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利益?你趕快要去向佛問四樁事情。這四樁事情他只提了這一樁。《涅槃經》裡面,當時的狀況記載得很清楚。阿泥樓陀教阿難尊者,因為阿難已經想不出來了,他說佛滅度之後,有四樁大事要佛親口咐囑。

  第一個,佛在世我們大家依佛為師,依佛而住,佛在哪裡,都跟在一起,現在佛不在了,我們依誰?就是在佛家講依止哪一個人住?有沒有人代表佛的?佛的回答,沒有咐囑任何一個人,「依四念處住」。依四念處住,就跟依佛而住沒有兩樣。三十七道品裡面第一分,四念處。四念處第一個,佛教我們「觀身不淨」,你要常常想到,這個身體不是乾淨的東西,不要留戀這個身體,不要常常為這個身體生煩惱、為這個身體造業障,那你就錯了,身是假的。佛法裡面常講「借假修真」,我們用這個假身體修行,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重要,它是個工具,你要好好的去利用它,不要利用它造業,要利用它修行,這就對了。不知道修行,那肯定就造業!造業的果報,造的是善業,三善道去消業,三善道、三惡道都是消業障的,業障有善惡,造不善業的,到三惡道去消業,你看都是消業,平等的。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業障,善業惡業都沒有。惡業不好,善業也不好!這個要覺悟,只要造業,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面肯定你在惡道的時間長,你在善道的時間短,這是事實,我們不能不警覺。為什麼?與生俱來的煩惱,善惡都是煩惱,這個要知道,都是煩惱。這裡面善少惡多,《百法明門論》裡面,把煩惱、把這些業(業障)歸納為二十六類,不善的;善的,善的也歸納為十一個類。你看看這兩個相比,惡超過善一倍還多,惡有二十六,善只有十一,我們就能夠想像,人為什麼學好很難,學壞很容易,你就知道了。自性沒有善惡,它能現、能生,能現萬法,能生萬法。阿賴耶能變,阿賴耶裡面有善惡、有染淨。所以佛在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

  再看看我們外面的環境,環境有聖人住世,環境善多惡少;沒有聖人住世,這個環境肯定是惡多善少。現在我們的社會確實是太明顯了,說明什麼?說明這個時代沒善人,不但我們住的這個地區沒善人,全世界都沒有。善人出現在世間,特別是大聖大賢、諸佛菩薩,人家真的慈悲。他為什麼不來?沒有眾生感,感應,所以他就不應。我們心裡天天想念著佛菩薩來,他來不來?他不來。我們的感,他為什麼不應?我們的感不是真心,所以他就不來,真心他就來了。我們求佛菩薩第一個目標什麼?怎樣保佑我,保佑我升官發財,所以他就不來了。如果你這個念頭起來的時候,不是保佑我,世間的眾生太苦了,求佛菩薩來幫助這個世界救苦救難,他就來了。我們今天,你看這災難,全世界祈禱的人多少?他為誰祈禱?哪一個不為自己?也為眾生,為自己為主,眾生附帶的。這樣的心態你怎麼能感動佛菩薩?哪有這個道理!那要怎樣?完全沒有自己。完全沒有自己,這就不是平常人,過去總是有修學聖賢的基礎,阿賴耶識裡有強烈的種子,這一生遇到善緣,遇到善友來幫助他,他覺悟了,他明白了,這樣的人感就會有應。所以這個觀身不淨太重要。佛法的修學,要想入門,第一個放下身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身體也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佛教我們依這個而住。

  第二「觀受是苦」,受是什麼?受是享受。釋迦牟尼佛做到了,當年在世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部的財產就三衣一缽,那是他全部財產,什麼都沒有。不像一般世間人執著身是我,要為這個身的享受,為眼耳鼻舌身還加個意,為六根的享受,造種種罪業。在享受的時候,好像是樂,那不是真樂,為什麼?樂過後就苦來了,樂會變成苦,哪裡是真的?我們冷靜觀察,無非是在造惡業。殺生吃肉,以為那是樂,殊不知你所吃的那都是有情眾生,那是生命。你殺牠,牠甘心情願被你殺嗎?佛在經上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現在人吃羊,來生牠投胎做人,今天吃羊的這些人,死了以後投胎做羊,又被牠吃,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如果你看到三世因果,你就知道了,因果通三世。人不是說這人身體死了就完了,哪有那麼容易?我們在講席,過去我常講,不能死,死了就不得了!這是真話。那不能死,怎樣才能做到不能死?念佛就不死。你要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你得要搞清楚。你在臨終的時候,頭腦清楚,耳目聰明,你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跟他走了,這身體不要了,丟了,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所以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誰能問得出來?所以《彌陀經》無問自說。而且任何一個人,只要你相信,三個條件,信願行,只要具足這三個條件,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個法門到哪去找?無論造多少罪業都不怕,只要你念頭一轉,真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業障就消掉了。過去今生所欠眾生的那些命債、情債、錢財的債,到你成佛之後,他們在任何一道,你都看得清清楚楚。你不會違背你的本願,你一定去幫助他們,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念佛往生成佛。這就恩怨都報了!對那些冤家對頭以德報怨。所以要曉得,我們所受的真是苦!佛在經上講的三苦、八苦,這後面文裡面都會講到。

  「觀心無常」,心就是你的妄心,真心你觀不到,這是真心迷了,這是妄心,妄心是無常。真的,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那就叫無常。它不是如如不動,妄念紛飛,前念滅後念起來,速度太快了。「觀法無我」,我是什麼?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你細心去觀,一切法裡頭都沒有主宰,都是隨緣,緣生緣滅,這裡頭沒有主宰、沒有自在。只有愈接近性德,才發現有主宰、有自在。所以佛法裡頭有,明心見性,常樂我淨這個四德就現前。那個我是真我,真樂。常,永恆不滅。樂,什麼苦都沒有了,離苦就是樂,真正主宰、自在出現了。後面是淨,淨是清淨。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心現前了,清淨法現前了,看一切法都清淨。這是第一個問的,我們依誰住?佛說「依四念處住」。

  第二個問的是,佛在的時候,我們都以佛為老師,佛不在了,我們依誰為師?佛法確實有承傳的人,傳宗門的大迦葉尊者,傳教下的是阿難尊者。佛沒有說依迦葉、阿難為師,沒有,佛沒這麼講法。佛教我們,「以戒為師」,只要你能持戒,就跟釋迦牟尼佛在世沒有兩樣。佛還常說「以苦為師」,為什麼?能吃苦就能持戒,不能吃苦,那個戒你持不了,你肯定破戒犯戒。所以以戒為師,得以苦來輔助你持戒,你淨戒成就,你才能得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才能成就。如果沒有戒,這個佛法就變成佛學。諸位要知道,有戒就是學佛,沒戒就是佛學。沒戒就沒定、就沒慧,是把佛學當作世間一種學術去研究,與我們的生活沒關係,那就錯了,那就把整個佛法變質了。所以現在在這個世間去找佛法,到哪裡去找?找不到了。在古時候到處都找到,所有寺院庵堂裡面都教學,就像現在所說的專科學校,你想學哪一樣東西,你到哪一家去學。浙江的天台山,法華宗的專科學校,喜歡《法華經》的你就到天台山。喜歡《華嚴》的到五台山,五台山是華嚴專科學校。喜歡法相唯識的,你就到大慈恩寺,長安,現在的西安,玄奘大師、窺基大師都在那裡教學。喜歡淨土的,江西廬山慧遠大師在那裡開專科學校。幾乎每一個寺院庵堂有它主修的課程,你到哪個地方去,真的有高人,帶領你、指導你,你去求學,在那個地方可以依止,親近善知識。現在沒有了。

  我學佛的時候,想找一個地方,找不到。全世界到處走,找了五十九年都沒找到。還算運氣不錯,有幾位居士護持,沒有讓我還俗,要不然走頭無路。學得非常辛苦!難得,我在早年親近三個老師,跟老師十三年,紮下這個根。沒有這十三年的根,你自己想自修,你也不可能,也沒有法子。所以古人講「十載寒窗,一舉成名」,這有道理。沒有十年的工夫,而且十年還得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能有成就。現在人跟從前人不一樣,也受環境的影響,廣學多聞,他學的東西太多,浪費的時間很多,學到最後是什麼?博而不精。古人教學不一樣,我跟李老師十年,十年只學了五部經。我跟諸位講過,我學了三十多部經,旁聽的,老師教別的同學,旁聽的,我自己學的只有五樣。講起來,諸位聽起來很簡單,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部是《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行願品》,就是一卷,十大願王那一卷,最後一卷,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楞嚴經》,十年!

  老師教的時候規定很嚴苛,但是他不要求學生,為什麼?現在這個時代是民主自由開放,你要是管得太緊,你侵犯人權,這還得了,這要坐牢的。所以跟從前不一樣,從前父母可以教兒女,老師可以教學生,現在不可以,只能說是同學身分,提供建議給你做參考,你採不採納你有主權,這個主權很神聖,誰也不可以干涉。所以在這個時代能不能成就自己負責,老師想負責也不可能,他不聽你的。我們還算是乖一點,聽話,才能有這一點小成就;如果不聽,我也去廣學多聞就完了。確實古人講的話有道理,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雖然一經沒通,但是在一部經上下的功夫下得很多。一部經要學很多遍,不是一遍就完了,遍遍不相同,慢慢才嘗到法味。基礎奠下去了,沒有學的經,你自己想學習,不難。譬如《華嚴經》我沒學過,《法華經》沒學過,我都講過。功力用在《楞嚴》上,跟李老師學《楞嚴》,《楞嚴經》我講過七遍,這是基礎,那也是一部大經。我記得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楞嚴經》講了四個月,那一次也法緣殊勝。

  所以師資之道在今天很難成就,這是有原因的,為什麼?在今天這個時代,父子之道沒有了,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社會孝道沒有,師道當然也沒有。所以這個問題很嚴重,不是小問題,關係著國家民族傳統文化命脈的存亡。真正要什麼?要菩薩再來,真正發大心,要有使命感,捨棄生命也無所謂,來學習傳統文化。學好了之後,教導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那是什麼?那就是救世主,那是佛菩薩再來,不是凡人。凡人都到世間去搞名聞利養去了,都去享受五欲六塵之樂去了,搞這個去了。所以佛提出以苦為師,非常非常有道理,真能吃苦,真能忍辱,他才會有成就。一定戒律他成就了,戒律目標是什麼?戒律目標是清淨心。只有持戒你才能恢復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禪定。有一定深度的定功,智慧開了。

  這個禪定,諸位要知道,我們一說到禪定,大家頭一個觀念就想到盤腿面壁,那叫參禪,那是禪宗初學的方法。你必須知道,禪定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禪定,修學禪定的方法不一樣,門道不一樣,叫法門!它不是修禪定,那就不是佛法;它要是修禪定,這就叫佛法。淨土宗,我們現在用什麼方法修禪定?我們現在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執持名號的方法修禪定。怎麼個修法?你先要懂得禪定是什麼意思,禪定兩個字怎麼講法,什麼叫禪?什麼叫定?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八萬四千法門全是修這個方法。我們才有一點執著,才有一點分別,阿彌陀佛!宗門祖師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禪定是覺,念頭才起,不管是善念是惡念,念頭一起就錯了。為什麼?清淨心裡頭沒有念頭。念頭一起怎麼辦?歸到阿彌陀佛,統統落在阿彌陀佛上。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沒有了,你就明心見性。這是用這一個念頭把所有的念頭都打掉,淨宗是用這個方法,這叫會念佛。用念佛這個方法達到明心見性,達到大徹大悟。

  無論是哪個法門,淨宗不例外,最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話真的不是假的,方法不一樣,方向一樣,目標一樣。所以你沒有戒怎麼行?你不能吃苦,你就不能持戒;你不能持戒,你就不能得定;不能得定,怎麼能開慧?那麼你所求的這個,研究的是佛學,這世間法。我們不能不知道!一部《阿彌陀經》可以幫助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在這個世間,你聰明、你好學,你把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經研究透了,背得滾瓜爛熟,你沒有戒。沒有戒,說這一個字,你就要曉得,你沒有戒定慧。那就是李老師從前常說的,你在六道輪迴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一點都沒辦法。不能小看老阿公、老太婆,不可以輕視他們,他們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念個幾十年,臨命終時,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那是什麼?戒定慧成就了,它管用!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你還得搞六道輪迴。

  諸位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會曉得。二00七年,劍橋的漢學家,名教授麥大維教授,到香港來找我,希望我到劍橋大學去開一個書院,他名字都給我取好了,大乘佛學,屬於劍橋大學的。我很感激他,他真的好意,劍橋大學在全世界排名第三。英國的學制像牛津、劍橋,大概都超過五十個書院以上,他們是這種制度。我感謝他,我說我不能去。為什麼?他們學校的制度、規約,是研究佛學,不修戒定慧,他們是搞佛學,他不是學佛。諸位要知道,佛學跟學佛是兩樁事情,學佛有戒定慧,沒有戒定慧就是佛學,就不是學佛。搞佛學,那是知識,學佛是智慧,不一樣!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智慧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解決問題,後面有一大堆的後遺症,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阿[少/兔]樓馱叫阿難問這四個問題,這重要。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我們要不重視這樁事情,那就完了。你在這個世間拿到佛法搞名聞利養,行,你可以得到。你說歐洲漢學系,拿著佛經去做論文,拿博士學位,沒問題,可以拿到博士學位,將來也可以是個名教授、漢學家。李老師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沒有辦法往生成佛。

  第三個問題,也是問得很好。我們現在這種現象很多,團體裡面有不守規矩的出家人,怎麼辦?佛在世的時候,佛會管他,佛會教訓他。那佛不在了,以後像這些人誰去教訓他?佛說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別理他,叫「默擯」,默擯就是不要理他,用這個方法。就是中國孔老夫子講的「敬而遠之」,不跟人結怨。我們在聖人教誨裡面聽到,我跟李老師十年,我看到他老人家做到了。他的團體裡也有不聽話的學生,陽奉陰違,那怎麼對他?我們看到老師真的是敬而遠之,見到他一定很尊敬,有禮貌,都很歡喜。遠是什麼?遠就是你隨便搞什麼絕不干涉你,對你不聞不問,你喜歡搞什麼就搞什麼。對的,正確的,他老人家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在現前這個社會,這非常重要,懂得對不善人敬而遠之。遠,不是故意有距離,不是的,見面還很親切,非常客氣,禮節樣樣周到。就是你搞什麼,不干涉你;我搞什麼,你也不干涉我,這不是很好相處嗎?大家都歡喜嗎?釋迦牟尼佛真有智慧,真有智慧,這就是講和諧,這才真正能做到和諧。要學著不要批評人,不要干涉人,自己做好樣子給人看,這個很重要。他看懂,有感受,很好;看不懂,沒關係,看久了,他就看懂了。一年、二年看不懂,十年、二十年也許他看懂了,這不定。所以柔和質直的態度重要!威儀有則,就是自己要把戒定慧做出來。第四個問題就是,大家知道,將來一定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所教的,我們把它用文字記錄下來傳給後世。那這個經文前面,第一句話要用什麼?世尊指導,用「如是我聞」。這是佛滅度的時候,阿難向釋迦牟尼佛問的四個問題。這是四個問題裡頭的第四個問題,「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等六事」。如是我聞,佛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點,與哪些人在一起,就是前面講的六樁事,就是六種成就。

  「如是我聞」,這個「我」字就是阿難。阿難一開口告訴大家,如是是指我所聽的,佛陀的教誨,就是這一部經,佛講這一部經的時候,是我親自聽佛說的。「表如是法門乃我阿難所聞於釋尊者也。此正可破當時之疑」。因為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尊者複講,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重複講一遍。複講這是大事,佛法才能夠流傳於十方三世,這功德是無量無邊!所以阿難升座,不但釋迦牟尼佛加持,一切諸佛都加持他。所以阿難在台上那個相就像成佛的樣子,所以大家懷疑,是不是阿難成佛了?或者是他方佛來了?所以第一個是疑佛,釋迦牟尼佛再來了,又來了,第二個是疑阿難成佛,第三個懷疑他方佛來了。阿難一說「如是我聞」,這個疑問就解決了,就曉得台上是阿難尊者。所以同學們常常聽經,有時候你會能夠發現,講經的人在講台上講經都有佛菩薩加持,沒有佛菩薩加持他講不出來。所以在講台上,他的威儀,他的相貌神情,跟在台下不一樣。細心去觀察能夠發現,這就是真的是有三寶加持。

  下面還有問題,「或疑曰:佛成道廿年,阿難方出家」。佛成道是三十歲那一年,阿難才出生,又過了二十年,阿難才出家,阿難二十歲出家,釋迦牟尼佛五十歲。前面這一段時間,佛講的一些經阿難沒聽過,結集的時候他怎麼能複講?我們把這經念下去,「又十年方命為侍者。如此,則卅年前佛所說經,阿難何能皆曰我聞」。結集經藏前面都加「如是我聞」,確實有這個疑問。下面有三個解釋,第一個是「輾轉」,第二個是「佛重說」,第三個是「阿難自通」,自己開悟了。「輾轉聞:《報恩經》言,阿難所不聞經,從諸比丘聞,或諸天子說」。就是同學,早年親近同學的時候,這班同學,像前面講的憍陳如,這是在鹿野苑第一個證阿羅漢的,他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全聽到了,一堂不缺。跟釋迦牟尼佛,跟阿難,他們都有親戚關係。所以這是別人跟他講的。第二個「佛重說」,《報恩經》上有這個記載,「阿難因佛命為侍者,乃求三願」。阿難出家,出家之後就做釋迦牟尼佛的侍者,當時他就求三樁事情,裡面有一條,「所未聞經,請佛重說」,二十年當中佛所講的經他沒聽到,佛給他重講,講一遍,「佛許之」。經上有這麼一段的記載。第三個是「阿難自通:《金剛華經》言,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所未聞經,自能憶持」。你看,開悟了。你看看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開悟了,他沒有聽別人講過經,只有在黃梅接受衣缽的時候,五祖忍和尚在半夜三更跟他講《金剛經》大意,肯定沒有經本,我們估計時間頂多兩個小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就通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就會講給你聽。你念的人不覺悟,他給你講了,很可能你就大徹大悟。無盡藏比丘尼不就是很顯著的例子嗎?這是惠能大師第一個度的,第一個得度的,逃難路上遇到的,在曹侯村遇到的,這個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分量也很大,兩種譯本,一種譯本四十卷,另外一種譯本三十六卷,都是相當大的分量。從前人好,一門深入。像法達禪師,他就學《法華經》,十年,一門深入。一門深入,他得三昧,他心清淨,心裡沒有別的東西,只有這一樣東西。所以六祖給他講,她在念經,念完之後,六祖就聽這一段,把這個意思講解給她聽。她聽了非常好、非常高興,拿著經本向能大師請教。能大師說,我不認識字,你不要拿經本給我。她說:不認識字,你怎麼能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那我們能想到,能大師有這個能力,阿難也會有這個能力,只要專,我們現在講專注,在佛法講專一。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就開了,自得心開,自然就通了。人到見性的時候什麼都通。阿難是大菩薩再來,不是普通人,唱戲表演給我們看的,舞台上是個須陀洹果,實際上是大菩薩,不是普通人,他明心見性的。所以,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是我們知道的,你了解之後就不會懷疑。

  所以阿難結集經藏,是佛教下的傳人;迦葉尊者是宗門的傳人,傳禪宗的,叫宗門教下。這是佛教本身稱宗教,跟我們現在這個宗教不一樣,宗是宗門,教是教下。在中國有十個宗,禪宗稱為宗門,其他九個宗派都叫教下,這是教學的方式不一樣。宗門是先叫你參究,沒有課本的。悟後起修,大徹大悟之後,才准許你看經;沒有開悟之前,不准看經。這是特殊天才人物,不是普通人。所以我那個時候剛剛接觸到佛法,三個老師都警告我,三個老師都沒有見過面,但是警告我是一樁事情,叫我千萬不要去碰禪宗,那是上上根人,是佛門裡面的天才人物。你要想學這個法門,那是叫一步登天,這一步要是登不上天,掉下來就粉身碎骨,你就完了。所以方東美先生他指導我,法相唯識,他指點我是這個路子。我學佛之後就親近章嘉大師,我跟方先生大概是半年,跟章嘉大師三年,我的基礎是章嘉大師奠的。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這是通途法門,總原則、總綱領,無論修哪個法門都要從這裡下手。他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首先教我讀的是《釋迦譜》、《釋迦方志》,你得認識釋迦牟尼佛,好好跟他學習,你就不至於走錯路了。我們才了解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之後就從事於教學,教了四十九年,所以它不是宗教。

  現在佛教變成宗教,我們佛門弟子有罪過,我們老師是大教育家,是大聖大賢,怎麼給他從宗教掛上勾,宗教是迷信?我們明白了,搞清楚了,在任何地方我們都要告訴人,佛法不是宗教。這個話不是我先說的,歐陽大師先說的。那好像是在民國十二年,我還沒出生,他在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做了一次很有名的講演,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做了這麼個講題。佛教是什麼?佛教是佛陀的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得搞清楚。我們學佛,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他的教育教什麼?用一句話說,經典裡面的話,「諸法實相」。這句話解釋開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教我們是這個。具體的給你說,現在人講的是,他內容說的是什麼?具體來講不外乎五大項目,這五大項目就是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五個項目都講到究竟圓滿,太珍貴了。後人把他老人家的教學,這些典籍,就是當時這些教材,稱為法寶,有道理!所以我們自己要好好學,要認真的學,要把社會這些誤會把它糾正過來,這是我們的責任、使命。方老師一生很努力的在做,很可惜他走得太早,七十九歲走的。當時我想,老師如果再能夠多活五年,效果就非常顯著,就能叫社會大眾重新來思考,跟佛法定位,佛法確實不是宗教。

  下面這再詳細給我們解釋「如是」,如是是「信成就」。「居六種成就中之首位」,頭一個要相信。你接受教育,你對老師沒有信心,對於你所學的功課沒有信心,你就學不成。所以頭一個對老師要相信,第二個對課程要相信,你才真能學到東西。如果你對老師沒有十分的恭敬心,你得不到十分利益。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了很多次,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誰誠敬?對老師誠敬,對你所學的課程有信心、有誠信,你才真的學會。同樣的課程,同樣的老師,為什麼學生學的效果不相同?沒有別的,信心不一樣,道理在此地。老師看學生,哪個學生可以教?哪個學生沒法子教?他怎麼知道?他沒有神通,他就看學生對老師有沒有尊敬心。老師並不是要求你要對我怎麼尊敬,不是的,老師是看到你能夠接受多少東西。

  所以我從小父親教導我的,尊師重道。那個時候大概在民國二十幾年,我記得我好像是,應該是五、六歲的時候,六、七歲,六、七歲的時候。上私塾,那個就是現在講是家庭子弟學校,是我一個親戚,姑母家裡的,那個時候他們是大家族。所以大家庭我還接觸到,有印象。這一個村莊範圍很大,家裡大概總有兩百多人,就是一個家族,不分家的,他們兄弟十個,不分家。所以這一家人口上上下下大概有兩百人的樣子,很大的一個家族。他們有一個祠堂,祠堂除了春秋祭祀之外,都沒有用。所以私塾就在祠堂裡,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這個家族的小孩都到裡面念書。同學我記得好像不是很多,應該三十人到五十人的樣子,不是很多。年歲大的,大概有十七、八歲,年歲小的,像我們進去很小,六、七歲。一個教室上課,一個老師。這個是私塾教學。進學的那一天,就是上學的那一天,我父親帶著我去,帶來禮物,送給老師的束脩,所以帶著禮物供養老師的。進到學堂,那個大殿,就是祭祖的大殿改成禮堂。當中放了一個牌位,那些字我都認識,我在那個時候,父親在家裡教我識字,大概能認五百多字的樣子。所以那上面幾個字我都認識,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那牌位我知道,很大的一個牌位,老師坐在旁邊,兩邊學生,同學站在兩邊。我父親帶著我,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向孔老夫子行最敬禮,三跪九叩首。拜完之後,我父親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們知道尊師重道就從那裡學來的。你看我父親對待老師,三跪九叩首,我們還敢不聽話嗎?老師跟家長表演給你看,教你怎麼樣尊師重道。我從那裡學來的,所以一生對老師都很尊敬。

  以後你看我學佛在台灣,這三個老師,就佔這一點便宜。我跟老師沒有絲毫關係,可是親近老師之後,老師對我特別關懷、特別照顧。我親近方老師,只求著他同意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那這個緣就非常稀有了。沒想到,他讓我每個星期到他家裡,給我上兩個小時課,學生就我一個。我那個時候也受寵若驚,感激得五體投地。我那個時候生活很清苦,對老師一分錢供養都沒有,他是義務教我的。什麼原因?十幾年之後我們才想到,對老師那一分恭敬心。我跟他不認識,我寫一封信給他,我的信是毛筆字,工楷,規規矩矩寫的一封信;寄一篇文章給他看,文章也是小楷寫的,恭恭敬敬。大概在學校裡對老師這樣恭敬心的人可能很少。所以第一次見面,召見我面談,了解我的生活狀況,了解我的志趣。對哲學愛好,但是沒有學過,沒有親近過哲學的老師,也沒有念過這些哲學重要的書籍,一張白紙。這是什麼?這是他最喜歡的,沒有被污染過。所以不讓我到學校去聽經,怕污染。到學校聽經,一定會認識很多老師、很多同學,會被污染,防止污染。這就是中國古時候的師承,聽一家之言。一個老師指導你,你是一條路,你能有成就;兩個老師是兩種思想、兩個方向,有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口,四個老師十字街頭,完了!所以現在學校麻煩,你看一天幾堂課,好幾個老師來教你,就把你教糊塗了。這是劍橋麥大維教授找我,我為什麼不去,原因在此地。所以中國傳統那個教學的方法真的是好,世世代代都有聖賢出來。現在沒有了,把小孩都教亂了,頭腦都教迷糊了。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古聖先賢教導的,教學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教之道,貴以專」。所以我這三個老師對我都是專,絲毫不能夠學雜了、學亂了,決定不可以的。跟李老師十年,課程就那麼一點點,那是什麼?紮根教育。戒律雖然沒有講,他是在家居士,他叫我讀《五種遺規》,用《五種遺規》代替戒律。學講經的,他有個經學班,二十多個同學,《五種遺規》是經學班學生必讀的一門功課。現在難了,非常非常困難,再想找到這種機緣,老師找學生,學生找老師,都不容易,古人所說的「可遇不可求」。

  底下說,「《智度論》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佛法確實,這個大海,海是性海。佛法的教學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你就得大圓滿。這個大圓滿是沒法子形容的,簡單的講就是佛在《華嚴經》說的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圓滿不是你學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只要見性就統統證得。所以見性的人就稱之為佛,佛佛道同,佛佛智慧相同、德能相同、相好相同,沒有一樣不同。絕對沒有說這個佛比那個佛知道多一點,沒有,圓滿的,一切佛所證得的,不增不減。其實我們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兩樣,只是迷失了自性而已。哪一天真把我們這些迷惑顛倒放下,你就成佛了,你跟諸佛如來就沒有差別,世間法全通,出世間法也通。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都是自性所生所現,連阿賴耶所變,全都明白了。怎麼樣能求得?「貴以專」,專就能求得,雜就沒有辦法。必須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這大乘經上常講,你看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你就成正覺;再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成正等正覺;再不起心不動念,你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明心見性,真是惠能大師講的,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與學不學沒有關係,與放下有關係。你學得再多,你放不下,你是世間的學者,你跟佛教裡須陀洹都不能比,須陀洹得受用,你得不到受用;須陀洹有智慧,你有知識沒有智慧,這一定得搞清楚、搞明白。

  「又《華嚴經》說,信為手。如人有手,至珍寶處隨意採取;若人無手,空無所獲。可見,信者乃入法之初門,捨此莫由」。這信多重要!所以大經大論,大經是《華嚴》,大論是《大智度論》,都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道的根源是信,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裡頭生的。不信,你沒有功德,你可以修福德,你沒有辦法修功德,功德一定要從信心,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學佛,在佛法上有沒有成就?實在講,你細心去觀察,你對佛信不信?你對法信不信?你對善知識信不信?如果對這三個信心不足,你在佛門只能修到福報、福德,功德就沒分。但是福德不能解決問題,福德可以解決眼前生活,有福報,名聞利養可以得到,與了生死、脫輪迴、往生成佛毫不相關,這個要知道。可是這些事情對於現在一些追求知識的人來說,他也很正常,他說什麼?那些是迷信,那些不合乎科學,他的虧就吃大了。好在現在這個量子力學出現,這是新興的科學,我相信應該在五年之內就會很普遍。量子力學裡頭發現,佛所講的一些原理原則統統證明了。首先給我們證明一樁事情,宇宙是剎那之間出現的,是無中生有的。這個講法跟佛法就非常接近。實際上它不是無中生有,它是一念不覺,自性變現出一個阿賴耶出來。阿賴耶是造物主,從阿賴耶裡面出現了宇宙萬物、生命,包括我們自己。這個已經很接近、很接近。所以這個東西有好處。可見,信者乃入法之初門,捨此莫由。

  「又為攝法之上首,故云:才入信門,便登祖位」。這是講你真信。惠能大師為什麼聽五祖幾句話就開悟?沒有別的,他那個誠信達到飽和點,所以一點他就通。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我們這個信裡面參雜著有懷疑,不是完全誠信,信的力度不夠。這裡面學問大!圓滿的信心帶給你圓滿的成就。信心也不是那麼容易生起的,特別是現在的科學,科學講究懷疑,這個跟學佛的入道之門是完全相違背的。佛法裡絲毫懷疑都不能有,你有一分懷疑就有一分障礙,有十分懷疑就有十分障礙。我們把信心分成一百分,圓滿一百分的這個信心,他立刻就能成佛,就是此地講「才入信門,便登祖位」,惠能大師就是這個例子。一百分的信心,能夠有十分信心就不錯,就很難得。我跟這幾位老師,老師看到我的時候,我想我的信心也不過就是十分而已,一百分只有十分。如果我是百分之百的,那我就像惠能大師一樣,那就成佛了,真的一點都不錯。我們自己要怎樣提升、要如何加深我們的信心?這個信心與讀誦大乘有關係。你現在一部經,一部經你就聽去,這一部經真的你能夠聽上三千遍,你的信心至少可以達到百分之二、三十,那就有相當領悟的能力,你的戒定慧逐漸逐漸就形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