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O一九頁,第四行看起:
「三者不了大乘廣智,疑佛不能實度一切眾生,復疑一切念佛眾生豈能皆得往生淨土。故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對治此疑,故言大乘廣智。此智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也」。『大乘廣智』,是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大乘廣智,平等就廣了。在這個地方念老說得很清楚,為什麼不明瞭大乘廣智?是疑佛不能實度一切眾生。我們知道了,想想事實上是不是如是?大家一定都能接受,如是,如是。有幾個人能知道,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是實度一切眾生,真的,不是假的。
為什麼眾生這麼難度?我們不問別人,回過頭來問自己,為什麼這麼難?這個現象、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能不信嗎?也就是說,我們能夠不懷疑嗎?不可能。從理上講,佛確確實實能度一切眾生,但是事實上要從因緣上來說,眾生難度。什麼原因?我們想想,最明顯的,俗話說從小學壞了。古人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性是真正讓我們懷疑,讓我們不能在這一生得度,主要的原因。這個就要說到教育了。
古時候的教育、民國初年的教育,或者我們說二戰以前的教育,還像個樣子,比現在好多了。三寶還有個樣子,實質他有沒有去做到暫且不論,就從表面上看還有個模樣。二次大戰之後,變質了,這個變質,我們自己能夠很深刻的體會到,十年跟十年比,這個十年不如前面十年,十年十年往下墮落,看不到興旺。到現在,不是十年了,現在是一年不如一年,太可怕了!怎麼能夠不疑?
可是我們又知道,疑是根本煩惱,五個,貪、瞋、痴、慢(傲慢)、懷疑,這五個叫根本煩惱。這五個煩惱能斷,是小乘四果阿羅漢,《華嚴經》上所講的五十一個菩薩,阿羅漢相當十信位裡面七信位,貪瞋痴慢疑斷了。可是貪瞋痴慢疑的習氣斷不了,證得阿羅漢果也斷不了。什麼人能斷習氣?見思煩惱這五種,往上去,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佛說得很詳細,我們統統具足。所以不能懷疑,這就真信了。
幾個人不能懷疑?他為什麼不能懷疑?第一個要有善根。善根不是這一生修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成累積下來的。如果這個善根一生遇不到緣,不起作用,那依舊是凡夫;遇到緣,聞到佛法了,聞到佛法最重要的,老師。不論這個老師是如法還是不如法,只講求學生對老師有沒有真誠恭敬心,關鍵在這裡。我們對老師,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有百分恭敬得百分利益。那幾個老師我們對他真正佩服、真正恭敬?有沒有?沒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甚至於跟這個老師跟了一輩子,幾十年在一起,恭敬心生不起來,這是大問題!為什麼自己沒有成就?成就在真誠恭敬裡頭。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他生不起恭敬心的,他修持再好,名氣再大,不能跟他。這個法師修行並不怎麼樣,也沒什麼名氣,人很老實,你就肯相信他,你就得利益。像海賢老和尚,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他的一生從二十歲出家,這年輕小伙子,就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讚歎,憑什麼?憑他的老實、聽話、真幹。我們自己冷靜想一想,為什麼不老實?不但不老實,也不聽話,也不肯真幹,所以學佛學十幾年,沒有成就,每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在造業。業有善惡,肯定惡念多過善念,說話,惡口多過溫柔,舉止,違背戒律威儀肯定很多。這是光陰虛度了,小時候這個根沒扎好。
海賢老和尚孝子,生在那個時代,民國初年,有善根,善根深厚,雖然趕不上古來的大德,但是相差不遠。不像我們這一代,我們這一代比他可憐,善知識找不到。他還能遇到傳戒老和尚,是真的善知識。傳他的法很簡單,一句佛號,老老實實一直念下去,不間斷,明白了,不能說,不能亂說。師父就傳這麼幾句話給他,他守了這一輩子,依教奉行九十二年,佛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了,真去了,不是假去。他走了,他的《永思集》在,還有不太多分量錄像,我看過一些,非常受感動。
所以大乘廣智是真的,不是隨便讚歎的,為什麼?每一個修行到菩薩的地位,特別是證得法身的菩薩,證得法身,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至少也破一分,這些人真善知識。修行在哪裡修?不能不知道,在六根門頭修。眼在見色上修,耳在聞音聲上修,用這兩個做例子,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什麼?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這裡講的四大類智,是自性的。
聖人,這個聖人,要從斷無明證得法身來說的,那就是法身大士,他們清楚、明瞭,就如同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完全相同。他見到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他用了二十個字,說清楚、說明白了。五祖肯定了他,給他做證明,衣缽傳給他,他就是第六代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苦力出身,砍柴賣柴,這個行業現在沒有了,二戰時候有。我記得我在十幾歲的時候,住在福建,城市裡面還很落後,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晚上點油燈,燒飯的時候燒柴火。就是專門有人上山砍柴,挑到城市來賣,有人在河邊上挑水,挑到城裡面來賣,我們親眼看到的。是這樣的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些人都很老實。
社會風氣好,有人帶頭,哪些人帶頭?知識分子。讀過書的人都明瞭倫常道德,而且都能夠落實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這就叫修身。他有沒有真正做到誠意、正心,姑且不論,他處世待人做事,他懂得禮,懂得怎樣跟人相處。雖然貧窮,也不敢亂來,奉公守法。想起那個時代,雖然很苦、很難,但是比現在好!人心善良,人之初,性本善,普遍能看到。不認識字的人也懂,從哪裡學來的?逢年過節休假,每個地方都搭了戲台在唱戲,說大鼓書,那是幹什麼?那是教育。我也是很多年之後才恍然大悟,那就叫社會教育,他們在表演。讀書人、知識分子把倫理道德做出來,用在生活上。雖然二次大戰、中日抗戰,沒有戰爭的地方,社會都安定,不像現在,現在沒有安全感,那個時候有。
所以佛告訴我們,能大師說的第三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一句我們要肯定。具足什麼?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來的,是性德,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有的,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德能,簡而言之,我們今天所說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只要見性,他圓滿的顯示在生活上,不是裝的,是自然的,人人皆有。就是要教,不教他,這個教要從小,小到什麼時候?小到懷孕,還沒有出生,母親就教他。母親起心動念,沒有惡念、沒有邪念,母親起心動念是善良的、是正當的,正念、善念,沒有惡念、沒有邪念;言語柔和,沒有妄語,不欺騙人,真誠語言;沒有兩舌,挑撥是非;沒有綺語,花言巧語欺騙眾生;沒有惡口,說話溫和;身體的動作沒有邪惡。整個社會普遍都是這樣的,無論走到哪裡,你所看到的都這個現象,好!小孩在這個環境裡頭長大,有良心,懂規矩,知道分寸。現在沒有了,看不到了,家庭破碎了,完全走上名利。
過去的社會真的,老百姓分成四等,士農工商,讀書的最尊貴,擺在最上面。商人目的都是賺錢,錢是需要,適可而止,要那麼多幹什麼?不能不知道。今天的社會恰恰相反,商擺在第一,學擺在最下面,顛倒了,整個社會顛倒了,整個世界顛倒了。什麼時候這個地球會出現安定和諧大同之治?必須把士農工商找回來,社會就安定了,天下太平了。如果依舊把商擺在第一,商是要爭,爭利,爭名奪利,人人都爭,這個社會能安定嗎?人人都爭,這個世界會太平嗎?不可能。
讀書人不跟人爭,他會教你要讓,要不然你書怎麼讀的?讀到哪裡去了?讀了要管用,懂得讓,讓不吃虧。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懂得讓,孔老夫子五德最後一個,也就是最下面一層的,讓,多好!夫子溫良恭儉讓,變成讀書人的標準,溫和、善良、恭敬,對人恭敬,對事恭敬,對萬物都恭敬,表現在外面,節儉,最後一個讓,讓有忍讓、謙讓、禮讓。大家看了「六尺巷」這個短片,它弘揚的是什麼?就是忍讓、謙讓。
我們如果懂得溫良恭儉讓,把這五個字做下來,這個人一生幸福快樂,好!自己做到了,影響你的家庭,家和萬事興;影響你的事業,你會把所有的員工、你手下的人,都會把他們看作兄弟姐妹、至親好友一樣的對待,你的事業哪有不成功的道理?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天下太平,人有享不盡的福報。從哪裡來?從讓來。如果要爭,競爭、鬥爭、戰爭,這個人有吃不完的苦頭。怎麼說吃不完?真吃不完,你一生造的是惡業,死墮三途,三途比人就苦,多少年才能出來。墮到三惡道去,從三惡道再出來的,佛經上告訴我們,「三途一墮五千劫」,吃不盡的苦頭,何必呢?真學佛的人,相信因果,相信佛陀的教誨,看到這個字,你能不害怕嗎?你敢作惡嗎?
書念多了,書念透了,念什麼書?念聖賢書,他不但沒有惡的行為,惡的念頭都沒有。見到人幹惡事、起惡念、說惡言,不放在心上,聽了就沒有了,沒放在心上,這就是修心。心要求什麼?清淨、平等。為什麼要平等?因為整個宇宙是你自性變現的,就像作夢一樣,夢中所有境界、所有一些人物,你遇到一些事情,夢中,醒過來之後完全不見了。要知道我們現在在夢中,夢醒了,這個世界不見了。
所以,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什麼關係,要認清楚,一體。誰認清楚了?阿羅漢、菩薩、佛陀,他們都認識清楚,他們完全是一體。所以,看到眾生在六道裡頭搞輪迴,做惡夢,菩薩有本事,到你夢中去現身、去說法,用種種方便把你度回來,幫助你覺悟,幫助你醒過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要相信,自性真正是大圓滿,無量智慧、無量功德、無量才藝,一切都是無量的,而且都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頭學來的。
所以古人讀書求智慧,佛法漢朝時候傳到中國,傳來之後,中國人識貨。要知道,釋迦牟尼佛走了之後,他的弟子們向四面八方弘揚佛法,不止是針對中國,四面八方你都能看到佛教的跡象。過去我去過爪哇島,在那邊講經,是印尼的爪哇島,遇到一個佛教的古蹟,七、八百年前建的,同修帶我去參觀。這個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四面八方宣揚,中國得到的是圓滿的佛法,而且在中國發揚光大,生根了,跟中國的儒釋道,共同為中國古文明的一個強有力的支派。是什麼?中國人識貨。外國有些傳去不久就沒有了,只有在中國,圓圓滿滿的,大乘小乘圓滿具足。小乘在南洋興旺起來,大乘在中國發揚光大。因,中國人有善根;緣,是中國老祖宗重視教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不能不尊重。人只要從小教,教好了,個個都是聖賢君子。中國是聖賢君子的教育,印度是佛菩薩、阿羅漢的教育,通的,經上講這個不假。
不但精神上是一體,事實上還是一體,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能不學,不能不落實。落實,心量拓開了,心量本來是沒有邊際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宇宙形成的真因,真因就一個。所以遍法界虛空界跟我們是一體,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法身,平等性智現前,大乘廣智就是平等性智,廣,大了。所以我們要肯定,確確實實度一切眾生,能,每個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你度他,幫助他成佛了,心裡怎麼樣?心裡乾乾淨淨,一念不生。不會想到:你看我現身說法,幫助你成就你,我對你多大恩德。沒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錯誤的。他為什麼?他本來是佛,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心就能擺平,造一切惡,不著作惡的相,修一切善,沒有修善的相。因為自性裡頭,不但物質現象沒有,一念不生,精神也是一念不生。這裡頭顯示出來定功,用禪定的功夫。
所以,惠能大師第五句話說樣子,自性什麼樣子?「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沒動過,沒有搖晃過,這就是自性本定。為什麼要修定?修定是回歸自性必須經歷的道路。你要回歸自性,要修定,讀書千遍是修定。你要真的去讀書,一面讀一面想它的意思,就錯了,定就沒有了。那得的是什麼?妄想,你是打妄想。為什麼?經裡頭沒有意思,言語裡頭也沒有意思,念頭裡頭也沒有意思,妙!這才真妙。
我們今天,沒有意思裡頭,放下一個意思,南無阿彌陀佛,專念這一句。為什麼?請阿彌陀佛在我臨終的時候,來接引我到極樂世界,就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六道眾生人人有分,只要你相信,只要你想去。我真想去,我希望參加極樂世界菩薩的行列,跟他們一樣,像阿彌陀佛普度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好!阿彌陀佛歡迎。怎麼知道他歡迎?四十八願裡頭有。
四十八願,古大德給我們講,有五條願是最重要的:第一個,「定成正覺」,保證你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這個重要;第二個,「光明無量」,佛光沒有照不到的地方。諸佛光照我們,我們為什麼沒有感覺?我們有業,造的業,業也是障礙,障礙佛光。業嚴重的人見不到,念佛、拜佛都見不到佛光;如果障礙薄的人,他能見到。所以我們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亂,還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見到佛光,見到佛光就見到阿彌陀佛,就見到極樂世界。同修們當中,有夢中見到的,有定中見到的,有人多次見到的,見到一次兩次的人很多。
所以註解裡頭又說,「故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不作無量,作有量,「對治此疑」,你就會相信佛的智慧無量無邊。這個智慧「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也」。這些都是我們想的,哪一個念佛人、哪一個學佛的人不想廣大智慧,無法不知,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煩惱斷了,沒有煩惱,不起心不動念,煩惱就沒有了。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知道我們境界裡頭,物質現象不可得,包括身體,精神的現象也不可得,都不是真的。這樁事情,現在的量子力學家發現了,給我們做了證明,不但物質不存在,物質從哪裡來的?從念頭生的,念頭也不是真的,也不可得。我們有理由相信,量子力學再有二、三十年的發展,可能見到,幫助我們回歸自性本定。那就是無善不備,無煩惱不斷,無法不知。往生極樂世界,就能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眾生。
下面我們念下去,「欲明佛智,無不運載。運載一切,皆入無餘,故曰大乘」,這不是小乘法,是大乘法。「其所運載,無限無際,故名廣智。又於諸法門知之窮盡,故名大乘廣智。」他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沒有一樣不知道。你不問,他心是定的,清淨的,一念不生;你這一問,他的回應就給你解答。那是自性。碰著自性,整個宇宙是從自性變現的,它是能變能現,萬物、宇宙是所現所變,能變掌握到了,所變全解釋了,是這麼一個道理。
所以末後這段說,「如來大悲大智,於諸有緣,無不運載而入涅槃」,佛為給我們示現的。「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這兩句話比什麼都重要。佛是什麼?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於諸有緣,無不運載而入涅槃,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令諸有情以念佛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連上面兩句,四句話,這一段開示最重要的就這四句,希望我們把它掌握住。如何我們以念佛入無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功夫純熟到極處。所以「能令念佛眾生皆生淨土」,阿彌陀佛用的方法,幫助一切有緣眾生,就是念佛眾生,念佛就有緣,不念就無緣,統統生淨土。
「又世界非有邊非無邊」,這給我們說真話。「絕四句」,就是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不能說亦有亦無,不能說非有非無。這都是妄想,這都是雜念,這都是障礙,都是煩惱。把它從自性裡頭都擺平,統統放下,就回歸自性了。自性裡頭沒有這些念頭,有這些念頭,妄心,沒有這些念頭,真心,自性現前了。所以末後這個,「佛令眾生離此四句,名之為度。其實非度非不度,非盡非不盡」。這兩句話你只管念,不要去解釋,念多了豁然開悟,你就明白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