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菁華第一段:

 

  【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無量行願』就是『普賢大士之德』,也就是普賢十大願王,我們前面學習過了。今天我們看末後這一句,『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隋唐時代古大德曾經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做了個比較,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哪一個法門是第一?結果大家公認《華嚴經》第一,所以《華嚴》稱之為經中之王、根本法輪。《華嚴經》再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就第一,為什麼?因為《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才圓滿,《無量壽經》自始至終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它是《華嚴經》的歸宿,是一切經的總結論,是第一之第一。夏蓮居老居士將《無量壽經》分為四十八品,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第一?我們再去找,繼續去找,當然第六品,第六品是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在會集本裡面,綱用的是二十四願,目就是四十八願,這是將五種不同的原譯本確實是集其大成。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這是全經最重要的一部分。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是第一?古人說第十八願是第一。為什麼說十八願?十八願裡面講的,人在臨命終時,十念往生,這十念符合淨宗修學的標準,那是大勢至菩薩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臨終的時候萬緣放下就是都攝六根,這一句佛號,四個字也行,六個字也行,一句接一句,十句相繼,那就是淨念相繼。這個時候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十念符合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標準,十念必生!這就是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這句名號就是一切功德法。

 

  這一句我們要知道,這一位求往生的人,一生沒有念過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他一聽就相信,一聽就發願、就真幹,所以他十念成功了,往生的瑞相也非常之希有。我們看念佛往生怎麼這麼容易?可是我們要冷靜想一想,我們可不可以學他?他所具備的條件,第一個臨命終時頭腦清楚,這是頭一個條件。如果臨命終時糊塗了,很多臨終人,我們見到的,臨命終時他的家親眷屬來看他,他不認識,老朋友來看他,跟他說什麼名字,他搖搖頭,這就不能往生了。老人到臨終時,我們常常講痴呆症,一有這種現象就不能往生,助念也不能往生。那要不要助念?助念比不助念好,縱然不能往生,幫助他減輕痛苦,避免墮落惡道,有這麼多好處在。平常我們念佛要記住,這一願重要,在「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二品裡面,佛說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前面還有一句,得發菩提心,這個心要不發不能往生。我們看到臨命終的人,他聽到佛號就相信、就發願往生,他沒發菩提心,他怎麼也能往生?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把我們這個疑惑破除了,他老人家說,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話自古以來沒人說過,說這句話頭一個是蕅益大師。所以印光大師讀《彌陀經要解》,讚歎得五體投地,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替《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沒有辦法超過其上。這是讚歎到極處。

 

  這句話,我在早年在新加坡講經,那時候還沒有在新加坡住,每年我都會到新加坡去講一次經,講一個月。我有一個老朋友演培法師,我們是多年的交情,我到新加坡,他到機場去接我,一定請我吃飯。有一天他就問到這個事情,他問我,他說:淨空法師,印光大師說《要解》裡面,就是蕅益大師講的,深信切願就是發菩提心,印光大師讚歎這部經,即使古佛再來做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句話是不是講得太過分了一點?我告訴演培法師,我說印光法師是很老實的人,他說的話一點都不過分,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這是印祖肯定,給我們堅定了信願,《彌陀要解》真好!早年我住在美國,有同修來問我,他說:法師,如果有這麼一個條件,你一生只可以講一部經,只可以學一部經,你選擇哪一部?我絲毫不加考慮,我選擇《阿彌陀經》蕅益大師《要解》。為什麼?這一部經就夠了,穩穩當當,決定生淨土。如果我有這個條件,我很想,我一生專講《彌陀經要解》,可以講二百遍、講三百遍,那是我的本願。講其他的經不是我自己喜歡講的,這是別人來啟請,答應了,不能不滿眾生願,我們十大願王裡面講的恆順眾生,不能順自己。順我自己,我決定是只有一部《彌陀要解》,恆順眾生才講了幾十部經論,所以這個不可以不知道。我們要把心安住在《彌陀要解》,就是安住在這一句佛號,這六字洪名。我們真正開悟證果,淨土宗的證果就是往生,往生就是證果,這一個法門圓滿具足,所以這是綱領的綱領。我們抓住這個綱領,所有一切佛法、一切經典、一切法門,你統統掌握到了,安住是把心安住在六字洪名上。所以真正修行人,想在這一生當中穩穩當當的快速成就,這一句佛號就夠了。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這個社會混亂,災難頻繁,念經、讀經是為了明理,道理明白之後,信心建立了,願心發出來了,就是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其他的你自然就能夠放下了。

 

  不僅世尊教化眾生以此為第一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度化眾生也是這一門,這一門確確實實如經所說,這個法門易行難信,難信之法!能夠深信不疑,這個人肯定是有大福德、大智慧,他才能做到。我們在《彌陀經》上一開頭就看到,小乘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大乘文殊菩薩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的不能相信。我們現在修淨土的人很多,我們是不是智慧第一?不能說你沒智慧,如果智慧第一,你早就成就了,你成就什麼?成就一心不亂,至少你得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就小乘的阿羅漢,大乘的理一心不亂,那你就等同文殊師利菩薩。我們《華嚴經》現在正在學習的「十住品」,你至少也是十住品的菩薩,那是什麼?你真是智慧第一,你真相信了。這樣的人不多,我學佛五十九年,講經也五十二年,不但沒見過,聽都沒聽說過,這我們要認識自己,回光返照要認識自己,說明了我們不是智慧第一。那要仔細回頭看看,我們的信心是半信半疑,是這種狀態,不是完全相信。完全相信的人,肯定他萬緣放下了,我們現在放不下的東西很多,是牽腸掛肚,這些東西你心裡頭愈少愈好,幾時統統放下了,一心不亂就現前。在沒有放下,但是看得很淡了,不是沒有罣礙,罣礙很輕,在這個狀態之下叫功夫成片,臨命終時往生可能有把握。我加上一個可能,那是什麼?你的緣殊勝,臨命終時冤親債主不找你麻煩,你自己有很多人來幫你助念,在這個時候提醒你,這是功夫成片的人決定往生。如果功夫沒有成片,那是說外面境界還會干擾你,這我們想想,我們外面境界能不能干擾我們?還能干擾,那就要警覺到加功用行,要努力!否則的話,這一生這樣殊勝的緣分就當面錯過,那就真的是大錯了。

 

  我們很多同修,我都問了一問,絕大多數都看過「2012」的電影,都有很高的警覺性。我們學佛的人,不管這個傳說是真是假,我們可以拿它來警惕自己,剋期取證,我一定要在二0一二年十一月之前念到功夫成片,那我就有把握。這也就是說明我們的壽命還有三年,你放不放下?你不放下也得放下。好!我們不可以再等待了,這三年的時間一定好好的把握住。能不能成功?能成,為什麼?歷史上三年念佛成功的人很多,我們看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那些人能行,我們為什麼不行?他行我也行,那些人是給我們來作證的,證明三年的時間足夠了。我們想一想,我們的智慧不但比不上文殊菩薩,連小乘舍利弗也比不上,但是我們對淨土法門一聽就歡喜、相信、接受,願意修學,這個不容易。所以我看到一些同學們,接觸之後就信,我心裡很羨慕、很佩服,為什麼?我對淨土生信心就沒那麼容易。方東美先生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我羨慕經典裡面講的哲學,以後涉獵稍微深一點,才知道佛經裡面有倫理、有道德、有因果,還有科學,而且講得非常的圓滿,生起無比愛好的心。

 

  老師把淨土介紹給我,我只是聽聽而已,老師教的這不能反對,沒有認真學習。為什麼?難信之法,真難!老師甚至於勸我,勸的話也講盡了,你不妨就相信一次看嘛!古來這麼多的祖師大德都接受了,而且修行都靈驗,你不妨試試看。你看用這個話來勸我,我還是喜歡學經教。真正相信是我第一次講《華嚴經》的時候,三十多年前了。第一次講大概也講了十幾年,有一天是心血來潮,突然想到,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那都在後面,我經還沒講到。我把《華嚴經》翻到末後,翻到「普賢行願品」,《四十華嚴》,看到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這個看到之後,我大吃一驚,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入室的弟子,當然是繼承老師的法脈,那肯定是修淨土的。他在文殊菩薩會上證得根本智,也就是我們中國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開悟之後文殊菩薩讓他去參學,第一位善知識,他參訪的善知識德雲比丘,《八十華嚴》裡面諸位看到,德雲比丘修什麼?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第一位善知識。我們中國人跟古老的印度人大概這一點觀念是相同的,就是先入為主,那我們看他,他這個法門肯定是跟文殊菩薩所傳的相應,文殊菩薩介紹,他去參德雲比丘。再看最後第五十三,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帶著他到極樂世界去,你看一頭一尾。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他統統參學了,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點醒我們一句話,叫歷事鍊心,他是門門都參學,明瞭之後對善友非常感激,不學這個法門。他末後講「戀德禮辭」,戀德是感恩,感謝他把這個法門說給我聽;禮是禮拜,辭是不學,你看他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就是念佛。八萬四千法門沒有擾亂他,他一句佛號念到底,但是門門他都參學,所以他門門都通,沒有一樣不知道,成就無所不知,《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給我們做非常好的示範。

 

  可是你得有這個智慧、有這個定功,決定不為它所動,就是一切法門可以聽、可以學、可以接觸,不為它影響,不為它所動,還是一句彌陀念到底,這個對了,這樣才能叫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今天學了一樣,這個好,我又想修,又完了,你把你的基本功全破掉了。所以沒有到這個程度,你沒有資格參學。參學要有這個本事,要有這個戒定慧,成就你無所不知。為什麼?因為將來你教化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不是一個法門能夠接引的,你必須以無量法門來接引無量無邊眾生,那是接引眾生用的,接引他過來。最後他的成就是什麼?最後成就還是歸淨土,所以無量無邊法門都變成方便門。所以我深信淨土是學《華嚴經》來的,《華嚴經》引導我入淨土,這才死心塌地。要不是《華嚴經》,我對淨土不反對就是,但是決定不能說是一心一意去學它,你才真正體會到古德講的難信意義。

 

  一接觸就歡喜、就認真修學,這個可以證明他宿世善根深厚,過去生中你修這個法門,決定不只一次,多生多劫薰習的善根。過去生中為什麼沒去得了?肯定有障礙,不是聽多了把自己信心動搖了,那就是臨命終時有障礙,冤親債主障礙,擾亂你動了念頭,對這個世間沒有真放下,所以你就去不了。這一生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了,我們就要堅定信願,不再為境界所動搖,我們自己受不了,沒那麼好的定功,我們不接觸,這是老師常常教導同學的,不接觸,只有這一門深入,這是一個好辦法。但是對其他法門決定不能毀謗,為什麼?都是佛說的,你要是毀謗,那叫謗佛。我這個法門第一,別人都不如我,你要是有這種心態、有這種言論,你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為什麼?哪有謗佛、毀謗三寶的人能到極樂世界?沒這個道理。所以對於一切法門,這講佛門的,佛門在中國有大乘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雖然沒有了,我們接觸到了,要讚歎。古德說得好,「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到哪一天這個社會上,你看到出家人、學佛的同修互相讚歎,佛法就興旺了。如果看到自讚毀他,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佛法就衰了。所以自讚毀他,菩薩戒裡頭是重戒,這是念佛不能往生的。我們今天有了這麼一點小智慧,真正明白了,這都是在《華嚴經》上得到的。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這個太難得了,我們承認了、肯定了,完全接受了,不但佛教所有法門是我們一家,其他不同的宗教還是一家人。不但是一家人,跟你老實說,跟自己還是一體,一體哪有毀謗的道理?只有讚歎,絕無毀謗,我們才能夠同生極樂國。

 

  在《瑜伽師地論》裡面,有一段文講「如來功德六種相」,這是《瑜伽師地論》第七十四卷,它說,「為令眾生如佛修行,皆得成就道果,故說如來功德之六種相。」我們今天講安住一切功德,這是值得我們做參考的。這六種相,第一個是「圓滿」。「謂諸如來萬行具足,種智圓明,於世間、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種智圓明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一切種智,種是種種,道種智,那個智是一切智,一切智是阿羅漢證得的,道種智是菩薩證得的。一切智是講諸法總相,總相是空相,萬法皆空,這是說阿羅漢所證得的。所以他放下了,他不再執著了,可是他有分別,因為他不曉得這一切法千變萬化是怎麼回事情,他知道千變萬化都是空的,都不是真的,但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阿羅漢不知道,菩薩知道,菩薩比阿羅漢高明。如來這二種智慧都達到圓滿,叫種智圓明。我們現在對這個概念,讀了《妄盡還源觀》,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行是修行、行門,行門無量無邊,用萬來表示,萬不是數字,無量無邊的行門統統具足了,這叫修行證果。在我們這一段經文裡面,萬行具足,種智圓明,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古大德總結,一切諸佛如來自己成就、教化眾生,總結到最後就是一句佛號,真正不可思議。你不認識它,所以你有懷疑,你會夾雜。你真正認清楚了,明白、透徹了,你就不會夾雜,你也不會懷疑了,只要淨念相繼,那是個個圓滿,所以這頭一個是圓滿的意思。

 

  第二個意思「無垢」,這個意思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自性有沒有受染污?沒有,本來是清淨的。受染污的是什麼?染污的是阿賴耶,這個要知道,不是自性。阿賴耶裡有染污意,意是末那,末那是染污,那是妄心,真心決定是無垢的。所以,「諸如來由證常樂我淨四德,而無一切煩惱污染。」常樂我淨這四德,在我們凡夫是有名無實。「常」是什麼?常是永恆不變。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動物,人是動物,有生老病死,這變!這無常,這個我們要知道。無常決定是假的,真的是永恆的,所以佛證得了,佛見性了。見性,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我們的自性不生不滅,有生就有滅,不滅當然不生,這是永恆,這是第一德。

 

  第二是「樂」,我們有沒有樂?我們在六道,就六道而言,有沒有樂?沒有樂。我們有時候感覺得有樂,那是什麼?苦暫時停住,覺得很樂,苦暫停。人要覺悟,佛菩薩覺悟,知道六道裡頭沒有樂,只有苦。譬如我們沒有東西吃,飢餓很苦,每天吃三餐飯,這不就是好像吃藥一樣,這個藥是止痛,止肚子痛。你一餐飯不吃你就難受,三餐不吃你就更苦了,你細心想想是不是這回事情。口渴很苦,不喝水就苦。每天給你吃一點,給你一點飲料是什麼?那就是藥,治飢渴之苦,你哪裡有樂?常常要補充,補充不到位,苦馬上就現前,苦是真的,樂是假的。喜歡貪吃的,吃是很樂,樂會變成苦,怎麼會變成苦?他吃一碗很快樂,吃兩碗還可以,叫他吃上二十碗他又苦了,樂變成苦了,所以樂是假的。不給你東西吃,餓得很苦,兩天不吃你更苦,它不會變成樂,苦不會變成樂,樂會變成苦,這樂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細心去思惟觀察,你就明瞭,你才真正佩服釋迦牟尼佛,他怎麼看得那麼詳細、看得那麼真實,我們一般人都看錯了。可是見性之後有真樂,這個真樂是什麼?離苦,一切苦都沒有了,那叫真樂。我們在凡夫地,世尊很慈悲,就我們現前這個狀況,教我們一種方法得樂。《十善業道經》上,你看世尊告訴龍王,他說「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我初學《十善業道經》,看到這一句,毛骨悚然,這是什麼法?那一定要學,能離一切世間苦。這一法是什麼?就是心善,心跟十善相應,念頭善、言語善、行為善,這個善念念增長,不叫一念不善夾雜,這是功夫,就能夠永離不善,都從因上講的。修這種因,當然所有一切不善的果報都沒有了,所以十善業道修圓滿就成佛了。你看他能離六道苦,能離十法界苦,六道、十法界那就是一切世間苦,真實不虛。佛傳給我們這個法,我們要真是明瞭、覺悟了,我們一生遵守奉行,那在一切境緣當中就不會再干擾你了。《十善業道》在佛法裡面就像儒家的《弟子規》一樣,道家的《感應篇》一樣,從入門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我們的修學,這境界愈往上提升,這個十善業的面推得就愈廣、就愈深,到達如來地,這個十善沒有邊際了,廣無邊際,深無止境。所以古來的大德,世法裡面我們看到雍正皇帝,你看他在《十善業道經》前面的上諭,裡面所說的,對佛法的讚歎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包括了全部的佛法,這種見地不是凡人,我們讀了他的上諭之後,對雍正皇帝絕不敢輕視,至少他對佛法是真正明白了、真正通達了,他能說得出這個話來。

 

  「我」,我是錯誤的一個觀念,不是真的。我,在佛法裡面它的定義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我們能做主嗎?如果我要能做主,我一生最羨慕的是能有一個小道場,一生住在那裡不動,我做不到,這不能自主。要能做主的話,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年年十八,永遠不衰不老,那才能做主。這一年比一年衰老,還得生病,這就是自己做不了主。做不了主,你也就得不了自在,你還得隨緣度日。「淨」是清淨,起心動念就不清淨了,分別執著那更糟糕。所以這四個字凡夫沒有,給諸位說,四聖法界也沒有,什麼人有?《華嚴經》上初住以上的菩薩有,他們證得了。他們確確實實是不生不滅,有常,他有常;他們確確實實沒有苦,苦樂憂喜捨他都沒有了,那叫真樂。佛在經上講三種苦,八苦,欲界、色界、無色界,無色界有行苦,色界有壞苦,這都沒法子避免的,所以佛常講「三界統苦」。行苦是什麼?你不能永恆保持。行苦是靠定功,定功一失掉,你的煩惱就起現行;在定功狀態之下,煩惱伏住,不起現行,並沒斷。真正是把見思煩惱都斷盡,塵沙、無明都破了,那叫真樂,真的可以主宰,可以自在,隨類化身。面對著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眾生有感,自己就能應,這是主宰,這是自在。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機說法,他需要哪一種法門,你自然就傳授他那種法門,這得大自在。縱然應化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面一切境界他都不染著,這叫淨,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他自己清淨不染。法身菩薩才有常樂我淨四德,所以他什麼煩惱都染污不上。

 

  第三種功德叫「不動」。「謂諸如來由證大寂滅定所有功德,一切外道、魔軍、盜賊、親屬,乃至水、火、風等,皆不能擾亂變壞。」我們今天正碰到這些,這是災難,現在真碰到了。那我們想想,如來為什麼能成就這樣的功德,他不在乎,這是什麼?大寂滅定,大是讚歎之詞,寂是寂靜,他安住在寂靜的定中。滅是滅什麼?滅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滅掉了。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都沒有,哪裡來的分別執著。凡夫迷失自性的過程,首先是起心動念,所以起心動念叫做根本無明。為什麼?從起心動念生分別,從分別生執著。在起心動念還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時候你不錯,你在實報莊嚴土,如果一有分別,那你就墮落到十法界,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再有執著,你就又掉到輪迴去了,這是為什麼會有十法界、六道輪迴。誰叫你往下墮落的?沒人,沒人叫你,也沒有人在做主宰,所以古大德有一句話講得好,都是自作自受,現在你要回頭還是靠你自己,佛菩薩能不能幫你回頭?告訴你,不能。佛菩薩要有能力幫助我們回頭,他大慈大悲,一個個都把我們拉回頭了,還要修什麼行?不需要了,所以這事佛做不到。諺語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你自己是這麼樣墮落的,你現在回過頭來,先放下執著,執著真放下了,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假的,一場夢,夢醒了,這六道沒有了,你到四聖法界了。四聖法界裡面再把分別斷掉,我不再分別了,你只要不分別了,四聖法界就沒有了。你還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也沒有了的話,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你真的還源,回歸到哪裡?回歸到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佛也給我們透露一點,叫常寂光。你看常寂光是什麼?就是此地大寂滅定,大寂滅定就是常寂光。那個光是講大寂滅定裡面有圓滿的智慧,這是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是講如來究竟果地,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相好,我們中國人講福報,所以你看智慧、能力、福報都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迷失了自性,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都露不出來。實在講,我們現在漸漸明瞭了,不是露不出來,露出來變質了,智慧變成什麼?智慧變成煩惱;覺悟了,無量無邊的煩惱又轉變成智慧。德能變什麼?變成造業,身口意造業;相好變什麼?相好變成六道輪迴,變質了。所以佛難得,也進入到六道來教化我們、來點醒我們。

 

  我們真的覺悟、真的回頭,得真幹,真幹沒有別的,就是放下,看破放下。看破是什麼?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原來是一場空,你就會歡歡喜喜的放下,不再執著了。果然肯真幹,你的前途是一帆風順,一片光明。所以一切外道不會妨礙你,你可不可以接觸?可以接觸,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你接觸的時候你看到清清楚楚,一看就明瞭,如如不動。魔軍,這個軍是比喻,魔來威脅你,你也不會被他所動搖。盜賊,明的是強盜,暗地裡是偷竊。你會不會有損害?不會,為什麼沒有損害?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在六道裡頭你所擁有的,你不生歡喜心,丟掉的時候也沒有一點懊悔的心,你的心永遠保持著清淨平等。親屬,有善緣、有惡緣,你知道親屬是怎麼來的,佛經上告訴我們,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個清楚明瞭是看破,放下是什麼?放下得失,一切法無得亦無失,得失沒有,你自在了。乃至於外面的災難,水災、火災、風災,這講還有地震,此地講的水、火、風是大三災,佛經上講的,小三災是刀兵劫、瘟疫、飢餓,這是小三災。刀兵劫七天七夜,瘟疫七個月七天,飢餓七年七個月七天。佛家用七這個字,意思很深,它不是一個數字,它代表是個圓滿,不是真正的數字。世界上戰爭這麼多,跟佛經上講的小三災都對不上,小三災裡面講的七天七夜的戰爭,不容易理解。

 

  我大概也是在二、三十年前,第一次到日本訪問,我記得那一年我四十九歲,到日本訪問。到日本我就去看廣島、看長崎,以前被原子彈炸過的地方,看它的博物館展覽的一些照片,我才明白了,佛經上講的小三災是核武戰爭。核武戰爭如果是七天七夜,那可不得了,那問題真的嚴重。日本人被炸的時候,原子彈爆炸當時死了十幾萬人,被輻射照到的就變成殘廢,那就是佛經上講的瘟疫。確實被核武的光照到之後,差不多是半年都死亡,這就是經上講的瘟疫。被炸的那些地方,確確實實到八、九年地上才長草,那不就叫飢餓嗎?草木不生。那是最原始的核武,剛剛發展出來的,現在的核彈、氫彈,威力是廣島、長崎千倍以上。我們從這個發展上看,才明瞭佛經上講的七不是一定的數字,那時候原始的核武很小規模的,我們就看到,確實在廣島、長崎七、八年才生草木,跟佛經上所講的一對照,真的。現在如果爆發核武戰爭,那可不得了,那個威力那麼大,很可能被炸的那些土地上不是七、八年才生草,可能會七、八十年,你說人怎麼活。所以今天社會上這個亂象,決定不能用武力來解決問題,用武力那是同歸於盡,那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我們眼看著,這科學家給我們提出報告,金融危機之後,接著會有糧食危機、會有能源危機,甚至於會有水資源的危機。大家將來要爭奪,用戰爭做手段,那錯了,為什麼?戰爭做手段,把這少有的這些資源全部破壞掉,那是愚痴到極處,它不是解決問題,它是讓問題更惡化。這個事情一定要大家很冷靜的來思考,現在這個世界多半還是民主國家,民主國家人民要覺悟,喜歡打仗的人不要選他,喜歡打仗的人你投票選舉他,你要背因果。所以大家能夠有這種覺悟就好了。當然,如果更大的願望,是我們人民投票讓國家把核武全部銷毀,或者是把核武這種科技應用在民生上,這就是好事。決定不能用在軍事上,這是要全民覺悟,投票的時候我講清楚,誰想發動戰爭,決定不選舉他。

 

  大三災,這經上說,火災可以燒到初禪天,水災可以淹到二禪天,風災可以吹壞三禪天,到四禪天就沒有災難了。所以四禪天叫福天,六道裡面福報最大的,它那個地方沒有這些災難,四禪。這叫大三災,大三災這個現象,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真正體會到。但是我們知道水火風它的業因是貪瞋痴,貪心就生水,你看看,看到好吃的東西,得不到流口水,這是貪心,貪心與水有關係。火是發脾氣,你看瞋恚滿身都是熱的。風是愚痴。我們地球上也有這些災難,水火風,雖然不是大三災,也很麻煩。現在科學家提出報告,地球變暖了,地球為什麼會變暖,大家曉不曉得?發脾氣的人太多了,你遇到不高興的事情,你發一頓脾氣,你馬上就要想到,這個地球暖的時候你又加了一點。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不發脾氣,溫度就下降,就能恢復正常,這是佛經上講的,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我們起心動念,山河大地知道,自然現象知道,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透出來這個信息。礦物,是我們的善惡的念頭起感應,我們的念頭善,大地堅固,你們讀《地藏經》「堅牢地神」,人人都行善,這些災難就沒有了。人心不善,貪瞋痴無止境的在擴張,水火風災也就頻繁了。所以佛教給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些所謂自然災害自然就減少,就恢復正常了。所以如果你有定功,得大寂滅定,這些東西都沒有了。

 

  第四「無等」,「謂諸如來所有種種功德,廣大尊勝,威力自在,一切有情乃至菩薩無與比者。」這個等是平等,如來所證得的、所成就的功德,沒有人能夠跟他比。等覺菩薩也不行,跟他還是差一等,這是說如來果地上成就的功德是圓滿的。我們要學、要修,首先功德二個字要搞清楚,你所修的是真實功德,千萬不要誤會把福德看作功德,那就錯了。福德跟功德不一樣,我們能夠體會到。達摩祖師初到中國來的時候,梁武帝的時代,梁武帝跟他見過一次面,這是我們佛門大護法,他一生,他做國王的時候護持佛教,為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他歡喜人出家,人出家他都供養,所以幫助出家人十幾萬人。達摩祖師從印度來,見面的時候他就以這個來認為這是值得自豪的,現在人講值得驕傲的。跟達摩祖師說,我做了這麼多功德事情,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梁武帝一聽很不舒服,就送客了,不再跟他談話,話不投機。達摩說的是真話,這也是菩薩示現,他修的是什麼?修的是福德,跟功德毫不相干,所以真的並無功德。

 

  功德跟福德,在事上講是一樣的,心上不一樣。功是功夫,你有功夫,你所得到的,你得的什麼?你得的是清淨心,《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是功德。你做那麼多好事,你還斤斤計較,念念不忘,那哪有功德?福德。福德是什麼?果報,那真的很大,這一生在人間作人王,來生一定在天上作天王,福報大。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他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功德跟福德一定要搞得清楚。換句話說,人能夠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做所有的好事都是功德。如果這個沒有放下,做再多的好事全是福德,這個一定要懂。斷惡修善,這十六個字放下,這成就無量功德。念念想著自己,功德就沒有了,你看現在有許多人,我看有建寺廟的,柱子、樑上都寫某某捐助,福德,他沒有忘記。我們背後掛的是華嚴三聖,這是一張古畫,應該是唐朝時候的,沒有名字,也沒有年代,什麼記號都沒有,這是功德。總而言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的做為是功德,著了相就是福德,所以這個世間修福的人多,修功德的人很少。

 

  第五「能作有情利益」,「謂諸如來成就無上功德,方便示現利他之行,度脫有情,令成聖道。」這一條就是《還源觀》裡面四德的第二條,為一切有情眾生做好榜樣,叫「威儀有則」。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都有個規矩,都能給一切眾生做模範、做典型,這就是真正的利樂有情,這是菩薩事業,所以方便示現利他之行。我們今天還有心去做,為什麼?我沒有忘掉。學菩薩行,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叫真學佛。從《感應篇》做起,從《十善業》做起,要真正把它做到。做不求自利,求什麼?求幫助別人覺悟。你用這種心去做,你不會懈怠,你不會厭倦,佛法裡面講勇猛精進。為什麼要這樣做?為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他們太苦了。為什麼這麼苦?他們想錯了,他們做錯了,所以感召得的苦報。頭一個是觀念錯了,錯在哪裡?一切向錢看,這就錯了,不但這一輩子苦,來生來世更苦。那怎麼辦?我們要在他面前表現給他看,捨財,不要財。他說不要財,那日子怎麼過?我不要財,活得很好,也沒餓死,也沒凍死。他說你出家了,我們在家。胡小林居士現在在家,他也捨財,他生意也沒有垮掉,告訴我今年營業額比去年增長百分之四十一,捨!絕不計較。賣東西,寧願把價錢降低一點,讓客戶受利益,他做了三年,他說做一年也許僥倖,三年了,業績年年往上升,可見得這個不是僥倖,是真的,愈捨愈多,愈多愈捨。今年他賺了五千萬,這是淨利,他準備拿這個錢去辦一個安老院,照顧老人;辦一個學校,育幼,用來做養老育幼。這就是說,捨得,得到之後要再把它捨掉。今天不做出樣子出來,別人不相信,要做出來大家就相信,這是真正度脫有情,令成聖道。

 

  末後一條叫「功能」,「謂諸如來於所作利益眾生之事,無所作願,無所取捨,而自然成就。」這是佛菩薩,這是如來功德,我們應該安住功德法中。為什麼一般人讀了經、聽了經做不到,為什麼?害怕,我捨了之後怎麼辦?誰給我?說老實話,捨了之後並沒有人給你,自然感應。大自然的感應,捨就有得,這個道理深,這個現象很複雜,我們用一句話來說,叫感應道交,絲毫不爽,這是與性德的感應道交,因為你所想的、你所做的與性德相應。我們起心動念水知道,我們一個善念,它回應我們的是美麗的結晶;我們一個惡念,它回應的是醜陋的結晶。所以就像《十善業道經》上講的,你的心善、念頭善、言行善,無一不善,你所得的果報是超越一切的惡業,超越了。菩薩境界裡面,這是法身大士跟佛一絲毫差別沒有,無所作願。我們要問他,佛普度眾生,他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他立刻就幫助你。幫助你的時候,無所取捨,他對你有沒有求?沒有。為什麼?我們心裡想,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相信我們的同學這個答案一定可以答得出來,那要答不出來,你聽經就白聽了,一體。我的左手這裡有點癢,右手去給它扒一扒,左手問右手,你為什麼要給我抓,你希望我怎樣報酬你,有沒有?沒有。為什麼?一體。一體裡面,取捨、作願就沒有了,對立的時候才有。

 

  對立在佛法裡頭入門的時候已經放下了,你看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五種見惑放下了。頭一個身見,不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第二個是邊見,邊見就是對立,不會跟一切人對立,不會跟一切事對立,不會跟一切萬物對立,對立沒有了,這就是無所作願,那個願是圓滿的。願是什麼時候發的?在因地上發的,剛剛初學發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到成佛的時候是自然的,只要眾生起心動念,必然有感應,他就有應。雖有應,沒有取捨,也就是說,沒有起心動念事情辦得圓圓滿滿,讓各個人都滿意。他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這叫什麼?叫自性起用,不可思議!所以他自然成就,沒有絲毫造作的痕跡,那麼樣的圓滿。我們要把心安住在此處就好。

 

  最後,我們修淨土的同修,古大德有三種方便,這是對我們現前很有幫助的。第一個「善於自行而不取相」,自行就是老實念佛,印光大師常常教導我們的,信願持名,我們對於淨宗、對於持名念佛有信心,我們發願,就一個願望求生淨土,就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下面這句話是講「而不取相」,不要執著相。不執著相也不容易做到,那怎麼辦?我常常勸勉同學,我們就取一個相,我們供養阿彌陀佛這一尊像,一生不要換,我天天看這尊像,將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肯定現這個相,你就會很親切、很熟悉,天天看他,終於把他看來了。要知道佛沒有相,佛是隨眾生心現相,我們想的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天天想這個相,臨終的時候他來了,那還能錯得了嗎?現的相跟我天天拜的相不一樣,我可以不跟他去,怕有魔王來冒充。跟我想的相完全是一致的,魔不敢現這個相,所以這是一個好處。第二要記住「不取證」,往生就是證,絕不要以為我證到什麼果位階層了,這個是妄語,雖然不是有意的,無意也不行,都會造成障礙。要肯定我們是博地凡夫,不是聖人,永遠謙虛,不可以妄自尊大,那你就全都錯了,要謙虛到底,要尊敬別人。第三「善化眾生」,善巧方便,幫助眾生,幫助眾生變化氣質。我們一般具體的來講,要幫助眾生化惡為善,化迷為悟,最後幫助他化凡成聖,幫助他往生淨土,就是化凡為聖。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聖人,決定一生成就,乃至於生到邊地都不例外,都是一生決定成就。所以勸人念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人,這是善化。你介紹其他的法門,說得是天花亂墜,他這一生不一定能成就。這個法門一生是決定成就,所以這才叫善化,自行化他,那就是安住無量功德法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一次在一起學習,就到今天圓滿,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