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今天我們從普賢十願第六看起,「六,請轉法輪,謂十方剎土諸佛,成等正覺,我以身口意業,殷勤勸請轉妙法輪,普雨法雨,自他霑洽,故云請轉法輪」。這一願非常重要,佛法是師道,中國人常說的尊師重道,我們對老師要請法,
流傳多久?佛在經上講流傳一萬二千年。佛這法運分為三個時期,正法時期,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年這是正法,就是法還很純正,依照經教修行都能證果,這個證果就是講小乘從初果到阿羅漢,都還有人。第二個階段是像法時期,像法時期人的根性就跟從前不能比,沒有從前那些人那麼樣的老實、那麼清淨,也就是他煩惱多、妄念多了,這個時候依照戒律修學不能證果,那修什麼?修禪定,所以像法禪定成就。佛法傳到中國來正好是正法過去,像法開始,所以這像法一千年我們在中國看到,中國的禪風非常興盛,正好是像法時期。公元六十七年這是漢明帝派的特使到西域,就是現在的新疆,見到摩騰、竺法蘭,這兩位法師從印度過來的,把他們請到中國來。這到中國之後,中國三寶具足,他們帶來佛像、帶來佛經,這兩個出家人,所以佛法僧三寶具足。當時漢明帝非常歡喜。在中國就傳了將近這兩千年,世世代代修行、證果、開悟、成佛,真有成佛的,你說這是多大的功德!我們想一想,我們得感激淨居天人,如果他不來啟請,那釋迦牟尼佛一示現,真像曇花一現就走了,沒人知道。
菩薩就不一樣了,菩薩就不拘這些形式;佛一定要,為什麼?他代表師道。菩薩跟我們是同學的關係,但是他不能現佛身;要現佛身,那一定我們要有啟請的規矩,要認真去啟請。菩薩是以一般人的身分,像觀音菩薩三十二應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虛雲老和尚當年在世有一次去朝五台山,大概他是從南方發心朝五台山,三步一拜。諸位想想,要經過好幾個省,那要拜二、三年才拜到,三步一拜。這個路上免不了生病,生病在荒野裡面找不到人家,病倒了,正在困難的時候遇到一個乞丐,要飯的乞丐見到救了他,幫他忙,幫他調理身體照顧他,幾天之後老和尚病好了繼續去朝山。走了幾個月之後,第二次又生病,又碰到這個乞丐,那麼巧又碰到這乞丐。非常感恩他,就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他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你家住在哪裡?」他說「我家就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問人,他們都知道我。」老和尚記住,到了五台山之後到處去打聽,沒人知道,到寺廟裡面去向出家人請教,出家人說那是文殊菩薩,才恍然大悟。菩薩可以示現化身,不需要你請的,他自己就來,你有困難他就來。所以只有佛代表師道,佛是老師;菩薩、阿羅漢都是同學,同學就不必那麼客氣,可以隨便一點。所以菩薩他應以什麼身幫助你,他就示現什麼身。你看在曠野示現乞丐的身分,他方便照顧,老和尚也不會懷疑,也都接受。如果知道他是文殊菩薩,還得了嗎?那還敢讓菩薩來服侍他嗎?就不敢!
在現前,現前佛、菩薩來不來?從理上來講肯定來,但是他不是以佛的身分,也不以菩薩的身分,就像文殊菩薩化身,化文吉一樣。在哪裡?我想我們這個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裡頭都有,只是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如果你細心去觀察,偶爾你也會發現,這個人什麼?肯定非常慈悲、很有智慧,善巧方便在大眾當中幫助人排解艱難糾紛,他來做這些事情。他不會暴露身分,暴露身分他馬上就要走,他要是不走的話,那就是欺騙人,決定不會暴露身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遇到了修持很好,對經教很通達、很熟悉,我們一定要學著請他講經教學,佛法才能興旺。請轉法輪就是請講經,在我們這個地區辦班教學,時間長短那是因緣不同,最短的辦一天,長的可以講幾個月,也可以講幾年。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哪裡有緣哪個地方就現身,所以我們要會請。如果他經過我們這個地方,我們不懂得請法那很可惜,他很快就離開。或者是在我們的鄰近,他在那裡講經說法,我們知道了,應當到那個地方去聽經。《菩薩戒經》裡面有這麼一條,受過菩薩戒的人,我們一般人不知道請講經、請法,受菩薩戒的人他一定要來請講經,那是他的本分、他的責任,他懂。戒條裡面有這麼一條,法師在那個地方講經,那個道場距離你居住的地方四十里這樣的距離,菩薩戒的人一定要去聽經。四十里,四十里走路走一天,要聽一次經,你想想看,四十里差不多要走五個小時,通常我們走路,大概一個小時走八里路,也就是
為什麼他要去?他做影響眾。因為菩薩都有修行的,都懂得經教的,他們這些人都來聽經,初學的人看到就有信心,「這法師大概不錯」。對法師起恭敬心,對他所說的法,他會用心來學習。所以他來帶頭做影響眾,這是佛門規矩。現在交通方便,這四十里太近,我們不能用四十里這個里數來算,應該要怎麼算法?現在坐車車程四小時,應該這樣算法才對,你開車開四個小時到這裡來聽經。新加坡到我們這裡來差不多四個小時,這樣的距離他不來聽經他就破戒。佛法興旺就是這麼興起來的,菩薩們帶動的。講經的居士或者是法師,在那個地方講經完了,我們要殷勤啟請,啟請到我們這個地方來講經。這在過去沒有問題,釋迦牟尼佛在世就是這樣表演的,佛沒有一定的住所,哪裡請哪裡去。所以世尊當年在世,他的足跡,幾乎整個印度東南西北他都到過,為什麼?都有人請。講經的利益太大!尤其要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佛陀當年在世一生講經教學,被人請去,就是辦班辦了一次,確實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緣殊勝講一部大經,講幾個月,講一、二年。緣是說什麼?緣是說聽眾,聽眾聽得歡喜,依教修行真正得成就,那他就在這個地方要多住一段時間,一定要幫助大家成就。
我們在經典裡面去看,這一部經講到一半就有人開悟,快講完的時候發現有人證果,初果、二果、三果不定,有人證果。這個教學沒有白教,聽眾裡頭真有人成就,這多麼的稀有難得。這個功德是誰的?功德是啟請的人,啟請的人是功德主。這個世間做什麼樣的好事,都沒有請講經功德大。現在佛菩薩沒有了,就是大德、法師們講經,這個功德是第一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我們要知道。你們要做好事、做功德怎麼做法?這就明白了,不是搞法會,不是去拜個什麼懺,不是這個,講經教學真實利益。緣特別殊勝,像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佛在那裡住了好幾年,那是緣特別殊勝。佛也非常活潑不固執,這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他們有園林,有花園、有別墅,請佛去住,佛也去住,住在那裡教學。衹樹給孤獨園住得很久,住了好幾年,在那裡講了不少經,這緣特別殊勝。所以看佛很隨和,戒律是很嚴格,但是他非常活潑,一點都不叫人生煩惱,不叫人感覺到不自在,這個都是我們稱為善巧方便。真正通宗通教的法師一般都能觀機,也就是他能知道聽眾的根性、知道聽眾的程度、知道聽眾現前的需要。所以他的教學就契機,真正幫助我們解決現前的問題,也能幫助我們解決這一生的問題。現前的問題跟終生的問題,總而言之,是一句話,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現前是我們在世間這一生的事情,終生是我們生生世世,那就是要幫助我們脫離六道輪迴,輪迴實在講太辛苦了。知道這個道理,那才叫得真正的利益;只幫助我們現前解決問題,這是小利益,這個小利益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利益是幫助我們開悟,破迷開悟,那是真實的利益。
當然與我們自己的根性有關係,開悟絕不是一生修的,證果那更不必說,總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在佛門裡面種下善根,善根深厚,一接觸生歡喜心,一聽他就懂,懂了之後他還真幹。佛菩薩遇到這樣的眾生,這緣,遇到這種殊勝的緣分,肯定他要住一段時期,一定要幫助他成就,菩薩才能離開。否則的話,沒有成就離開,怎麼對得起他?他能成就,沒有幫他成就這對不起人。世間一個好老師,這世間老師亦如是,遇到這麼一個學生,真正能接受,真正能成就,這個學生家境清寒,不但沒有錢繳學費,可能他生活都有問題,老師要遇到這樣的學生,收不收學費?不收學費。不但不收學費,家裡困難的時候,老師這時候拿錢幫助他,為什麼?他能成就。把他教成就,他將來在社會上做出貢獻利益多少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人群。這樣的事情老師歡喜做。真正佛弟子修學有了成就,一定要發心教學,為什麼?教學相長。你要想成就自己,自己不教學可以成就根本智,持戒得定成就根本智。因為你沒有接觸社會,沒有接觸大眾,你對於社會上許多事情,你都不知道,你沒有經過鍛鍊。順境裡面你會不會起貪心?起貪心是什麼?生煩惱,他不生智慧。逆境裡面你有沒有怨恨?有沒有嫉妒障礙?這些都是煩惱,你不在事相上經歷你不知道。所以講經教學你接觸的人就多,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統統見到了。
《華嚴經》末後善財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什麼意思?佛把各行各業分為五十三類,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讓善財童子統統去接觸。就是考試,歷事鍊心,你去試試看在境界裡頭還動不動心?生不生煩惱?真的不動心、不生煩惱,生智慧你就及格了,歷事鍊心!不經過這個鍛鍊不算數。過去
我這一代還沾一點邊,我現在教學就不行,學生能聽我的嗎?縱然聽,現在現實環境也不許可。我們當年學經教,在台中跟
我從學經教到今天五十九年,我學了第七年出來講經,第七年三十三歲出家。那個時候講經是在家裡講經,老師規定沒超過四十歲不准出去,在台中蓮社講經,在慈光圖書館,我們有這麼兩個地方,這是老師主辦的,不可以出去,到四十歲以後才可以出去。每到一個地方,人家就邀請,我們
今天學佛,如果方向跟目標是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那是很不容易成就。末法時期,佛講得很好,「淨土成就」,這是佛在《大集經》裡面說的。他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把戒律做到就能證果;像法時期持戒不行,不是戒律不起作用,是人持戒持不好。他煩惱習氣多,他受不了,所以說禪定成就,像法時期一定要修定,戒幫助你得定,從禪定裡面開智慧。末法時期一代不如一代,社會愈來愈複雜,學禪得不到定了,不但不能開悟,得定都得不到。民國初年那個時候修禪,開悟的真的是沒有,得定還有,已經很少,不普遍,像我們熟知的虛雲老和尚,他們那一代還有幾個人得定。他入定確實有的時候十天、半個月,真的入定。我們在《年譜》裡面看到一個例子,是過農曆年的時候,老和尚煮芋頭,廚房裡面燒了一些芋頭,做年夜飯吃,放好之後他在旁邊打坐就入定,定中沒有時間。這個寺廟裡頭有一些法師,「怎麼虛雲老和尚半個多月都沒有來了?過年怎麼過的?半個多月都沒有到寺廟裡面來。」就到他茅蓬去看看,看到他在那裡打坐,就用引磬在他耳邊敲幾下叫他出定,敲幾下他就出定。出定他就跟他們幾個人,「我剛剛燒的芋頭,來,我們一起來吃。」結果揭開鍋蓋芋頭已經長毛,他說:怎麼回事情?別人告訴他:你入定半個月了。你看他的感覺只有幾分鐘,「這個芋頭我出定的時候正好應該燒好」,他不曉得已經半個月。這就是得定的有,開悟的就沒見到過。
二次大戰之後,可以說連得定的人都沒有了,這是真的,像虛老和尚功夫的人就沒有了。可以說二次大戰之後,只有念佛修淨土有成就,我們看到出家、在家很多念佛往生的,還有預知時至的,很好瑞相的,都足以給我們做證明。所以我們要相信佛的話、相信祖師的話,我們修學淨土這個法門。在末法時期實在講,古大德告訴我們,末法時期裡面最重要的是《無量壽經》。
除依靠的經本之外,經本裡面教導我們,持戒、修定,這個修定不是禪定,這個修定是定於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要再夾雜,我就修這一樣就行。四弘誓願裡面說得好,那是世尊為菩薩說的,為別人說的,不是為我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為別人說的,不是為我說的;我沒有那樣好的根性,我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四弘誓願,我們真的只發兩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只發這兩願;「法門無量誓願學」跟「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兩願到極樂世界再說。到極樂世界可以完成後兩願,現在我們幹的是前面兩願,要斷煩惱,斷煩惱就要學經教。根性不同,上根人容易,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師,那太容易,他一下就斷掉。下下根人也行,也容易,下下根人是老實人,你教他一句阿彌陀佛行了,其他的他都不要,他一生就念阿彌陀佛,走的時候肯定是站著走的,他成功。最麻煩的人是不上不下,像我們這一類不上不下,這一類的人煩惱習氣特別重。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說法講經四十九年,為誰?為我們這一班人最難度。這是妄想分別執著特別多,所以為我們,我們要感恩。
我們在這個時期,祖師大德裡頭也有一個標準,最適合於我們的,印光大師,他是近代人,往生是在抗戰期間,距離我們近。他所講的都是說我們現代社會,所以他的《文鈔》就非常重要。我們要常常讀誦,常常提醒自己,《文鈔》是文言文寫的,很淺顯的文言文,現在人不學文言文,他就感到困難,所以《文鈔》需要講解。講《文鈔》那就是講開示,我們常講請法師開示,這個開示,法師哪有能力開示?最好法師講開示統統講《文鈔》,講印光大師的開示,好。像上課講國文一樣,它裡面長短不一,短的一、二百個字,長的有五、六百個字,長短不一。講開示應當要用《印光大師文鈔》,那就對了。最重要的是紮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是必修課,無論修哪一個宗、哪一個派、修哪一個法門,都要紮這三個根。這三個根紮下去之後,念佛那真就保證「萬修萬人去」,善導大師的話,沒有一個人不成就。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當然他業障習氣重,那是一樁事情。這一世的緣不好,緣,緣就是三個根,我們遇到這三個根,認真努力學習,多少時間?一年。一年的時間把這三樣東西學好,把《弟子規》學好、《感應篇》學好、《十善業》學好。實際上怎麼個學法?《弟子規》要用半年的時間,根之根,這一樣東西學好了,《感應篇》只要三個月,《十善業道》也三個月就行了,因為它是通的,互相通的,《弟子規》學好了,後面就一點都不困難。《弟子規》,諸位學
這段文裡面,我們也略略的介紹一下,「謂十方剎土諸佛」,此地講的諸佛,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真佛。為什麼?宗門裡面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見性的人。在《華嚴經》上稱他是菩薩,法身菩薩,他們已經證得法身。說菩薩行,說佛也行,因為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時時刻刻在十法界裡面教化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法身菩薩。我們讀了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完全明瞭!十法界裡面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跟佛,他們會不會到六道裡面來教化眾生?他也來,他不是不來,跟他有緣的話他也來,他不像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法身菩薩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念茲在茲,那個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可是十法界裡面的這些佛、菩薩、羅漢,就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他真的他要入定,他要入定才能突破空間維次,才能夠或是以應身、或是以化身來幫助你,幫助也都是幫助有緣的眾生。所以我們沒有成佛之前要記住,跟一切眾生結法緣,我們緣結得多,將來你稍有成就,你就跟這些有緣人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種感應道交,就是清涼大師講的歷事鍊心,需要這些人幫助你、成就你,你的定慧才能到圓滿;沒有這些境界幫助你,你定慧圓滿的時間要拖很長。所以廣結善緣的道理在此。
這些法身菩薩他們示現在六道、示現在十法界,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八相成道他就有能力,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初住菩薩他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叫根本無明,沒有起心動念,根本無明就沒有、就破了,這叫成佛,形相上有四十一個階級。再上面呢?再上面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他們統統都不會起心動念,你說他有差別、還是平等?當然是平等的。究竟佛他也不起心動念,初住菩薩他已經不起心、不動念,那怎麼不平等!所以他是真佛。他為什麼會有差別?他那個無明的習氣沒斷,無明真斷了習氣還在。習氣礙不礙事?一點都不礙事。決定不礙事,他在十法界隨類現身,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一點不妨礙,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懷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起心動念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那不可思議,我們起個念頭念佛菩薩,我們有願求他,他知不知道?完全知道,沒有不知道的。那他有沒有來幫助我們?有,有時候我們自己沒有感覺,我們是顯求,他是冥應。他為什麼要以這種應?這個方式,一定最適合於我們現在這根性、現在這個環境,對我們決定是有利益的。如果我們一拜觀音菩薩,觀音菩薩馬上就現在面前,好不好?很好,時間久了著魔,你著相,你受不了。你到什麼時候他會現這種身?不著相,《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偶爾現個相給你看看,你不著相,對你不產生障礙。如果一現相歡喜,我會對很多人說:我見到菩薩,菩薩來給我現前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受不了,所以不現相而加持你。所以現不現相不是他的事情,是我們的事情,我們真不執著的時候就見相;稍稍有一點執著,他都不會現這個相,他不會害我們。所以我們懂得感應道交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們應當以身口意,意是心裡頭想著,口是我們言語的啟請,身是禮拜,身語意三業殷勤勸請,請佛菩薩來教化眾生。怎麼請?給諸位說,請佛菩薩加持自己發心教化眾生,真加持你。不是請佛菩薩加持別人,我們代別人請加持,那個人不接受,佛菩薩加不上。我們自己有心這樣的啟請,佛菩薩真的加持我,那是什麼?利用我這個身體來講經說法,我們這身體暫時借給他用用。不要以為自己真有智慧,是佛菩薩加持的。所以這個理事都要搞得很清楚、搞明白,我們在講台上會得佛菩薩加持。不在講台上,我們面對這些同修,同參道友在一起的時候,也得佛菩薩加持。關鍵自己要懂得啟請,誠誠懇懇的啟請,不是為我利益,不是利益自己,是利益別人,我沒有能力利益別人,要求佛的威神加持,真管用!可是如果我啟請的時候,我還有名聞利養,沒有了,這個你怎麼求也不會有感應。這就章嘉大師以前告訴我的,為什麼沒感應?你有業障,業障是什麼?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有這個東西,這個把你障住沒有感應。所以煩惱要斷,習氣很難斷,很難斷也要斷,不是很難斷就不斷了,很難斷還是要斷。要好好的把《弟子規》學習落實,那就斷了,至少在形式上斷了。習氣你再學《感應篇》、學《十善業》,你習氣慢慢就薄了。這是殷勤勸請,自他兩利。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請佛住世」,這很重要。諸位想一想,有幾個人能聽一部經,學一些佛法他就能成就?不可能。不能,怎麼辦?不能就要長住這個地方,經年累月的勸導,大家有長時間的薰修他覺悟,他成就了,那就是要請佛住世。這裡頭文講「請佛住世,謂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善知識,將欲入滅,我悉勸請,久住於世,利樂眾生,故云請佛住世」。佛、菩薩、聲聞、緣覺,現在少了,要遇到善知識,我們要知道啟請。我在台中學教學了十年,離開的時候跟一些同學們在一起討論,我們的老師是善知識,用什麼方法請他住世?那個時候他已經八十多歲,我們幾個人商量的結果,決定請他講《華嚴經》,這是一部大經,《華嚴經》不講完,總不好意思走!我們八個人聯名,我也有一個,聯名啟請。那個時候我正好我有兩套《華嚴經疏鈔》,線裝本的四十冊,線裝這麼一大堆,我送給老
他是飲食中毒,也是蓮友煮了一碗麵,老師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尤其是喜歡當面,他送麵來,當他面吃,讓他生歡喜心,這老師的慈悲。這一碗麵吃完之後,他就覺得不舒服。老師是一個很好的中醫,非常高明,他回去用解藥就化解了,這第一次化解,這沒事了。過了半年之後又碰到一次,碰到一次他也是這樣的,可是吃完之後,他回到家裡去用解藥,那個毒已經散開,已經沒有法子,這一次吃虧,大概病了三個月。我到台中去看他,他老人家一再叮嚀囑咐,「飲食要小心,不要上館子吃東西。」他知道館子裡面東西都不乾淨,一再囑咐不要進館子。那個麵條是什麼?是乾的麵條,大概總是過了時候,那個麵條是有期限的,煮的人不小心,沒有仔細看清楚。那種麵條防腐劑很多,它要不是很多防腐劑,它不能夠放得很久。所以吃起來的時候味道已經變了,他很慈悲。可是平常他吃東西很小心,我常跟他在一起,哪個地方有什麼宴會,他都帶著我去,我都坐到他身邊。有時候看到菜,那個豆腐聞聞味道不對,他就碰碰我,這個不要吃它。沒有想到老師怎麼這一次就上當,所以這是這麼一個原因。要不然我們估計他,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二、三十歲,把《華嚴經》講圓滿。所以這個原因經沒能講圓滿。在那個時候,我是長年在國外,很少回台灣,一年大概回台灣頂多住三個月,會回來個兩次,一次住個一個半月的樣子。國外的緣很殊勝,要到處走,哪裡有緣哪裡去,所以這個住世就非常重要。
同時我們看古來的祖師大德,他們修行在一個地方,不成就不離開,一定是成就之後才下山。我到日本去過六次,比叡山去過一次,這個山,佛教稱它作日本佛教的母親。這個山日本有十三個宗派,十三個宗派開山的祖師都在這個山上修行的,所以變成是日本的佛教聖地。我去的時候方丈接待我,我向他請教,我說「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在山上修行,最少他在山上住多少年?」他告訴我,「十六年,一般住得長都超過二十年,還有少數一、二個超過三十年。」你就想想看,人家那個定功,他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下山這是被人請下去,請轉法輪。請下去之後他在一個地方教學,他也不到處走,所以那個道場就變成聖地。在一個地方講經,講十年、講二十年、講三十年,這還得了嗎?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從前出家人求學很辛苦,沒有交通工具要走路,還得背著行李,要走多少天去朝山,跟一個老師學習。宗派裡面主修的經典,一定是講很多遍的,絕不是一遍。這是從前,佛法興旺的時候大家懂得,懂得請佛住世;現在人不懂,也沒有人請轉法輪,請轉法輪是請講經教學。現在是請法師超度,請法師做法會,沒有請法師講經教學的,往後就更少,愈來愈少了。所以現在真正學佛明理的人,你們要帶頭,你們不帶頭佛法就滅掉,好法師要請他住在一個地方。
我這一次回到台灣,也沒有想到住了八個月,原是治牙齒,嚴重牙周病,現在牙齒總算是做好了。我回到我當年出家那個小廟,台北圓山臨濟寺,我是他們請我回去的,有個老居士九十多歲,從前我們常在一起,現在的方丈和尚跟我年齡差不多。我去的時候看到就這麼兩個老人,其他的面孔都很生疏,都不認識。五十一年前我在這個道場出家,那個時候主持是個老和尚,不同意我學經教,給我講過好幾次,希望我跟大家一樣,做經懺佛事,學做法會。我跟老法師說「我不是為這個出家的,我是為羨慕佛教的經典,我為這個出家的。」所以到最後,他說「那你跟我們大眾學的不一樣,你另外去找地方」,我就離開。這一次回去,我跟兩個老人我們在一起談到這些事情,我說如果那個時候老和尚要能夠留我、照顧我,讓我在廟裡面講經,給我一個小小的講堂,我在這個廟裡講五十年還得了!這個道場就變成台灣第一道場。我很願意住在一個地方,對古人住一個山,不下山,我非常羨慕,講經在一個地方講多好,不願意到處跑。實在是沒有這個福報,住在一個山上,幾十年不下山,那是福報。我沒有這個福報,哪裡都沒有辦法久住,每到一個地方,我心裡想:我能不能在這裡永久住下去?結果都是事與願違,都有障緣,不得不到處跑,不是喜歡跑,沒有法子,不得已。有的時候想一想,老師釋迦牟尼佛做了樣子給我看,他一生到處跑沒有地方住,所以逼著我只好學釋迦牟尼佛。
所以一個地方是決定正確,你看我們中國大乘八個宗,所謂祖庭,什麼叫祖庭?以前開山的祖師就這一個地方,他一生沒有離開這個地方,往生之後他墳墓還在廟裡頭。我們到大陸,看幾個祖師的道場,看到都有墳墓,我們磕頭禮拜,心裡無限的嚮往。這是什麼?這是對佛教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這個到處走,那就
所以這都是緣分,緣分是與眾生福德有關係。為什麼會沒有這個緣分?佛菩薩沒有保佑,我們都求佛菩薩,可是佛菩薩還是讓我到處亂走、到處奔波。所以這是我們了解,真正修學一個道場。你看我們非常羨慕廬山,這東晉時代慧遠大師,我們淨土宗第一個祖師,他在那個地方建了一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集合一百二十三個志同道合都是念佛人,就在這個地方念佛求往生,不下山。他這個道場外面有一條小溪,那個小溪就是界線,客人來訪問,來看老法師,老法師送客就送到小溪邊上,幾十年不下山。有一次送客的時候談話忘掉,過了小溪,所以傳為佳話,叫「虎溪三笑」。一個陸道長,還有一個是陶淵明,陶淵明是儒家,你看道,慧遠大師是佛,儒釋道,這三個人代表的儒釋道,談得很歡喜不知不覺過了小溪,所以後人叫虎溪三笑。這就是成就,對自己的成就,對於佛法的成就,一定要這樣做法。所以希望以後真正的護法,你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請法師這裡跑、那裡跑,心沒有那個定功,心就跑散了,緣太多對他沒有好處。要叫他在一個地方,只聞來學,歡迎大家來參學;未聞往教,沒有聽說到別地方教學,不可以,這是尊師重道。別的地方想要佛法怎麼辦?你們當地的或者是法師,或者是居士來學,學成之後回去教,這就對了,等於說是給你們當地培養師資,你們可以教學。教學成功一定是你那邊也建一個道場,他學會了回去,在這一個道場也要用幾十年的功夫,肯定那個地方又出了一個祖師,這是不能不知道的。無論是在家、出家都一樣,在
佛門跟世法也有相通的地方,在世間我們的老祖宗常常告訴我們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後不是說你的兒女子孫多,不是這個意思;是你子孫裡面有沒有人才,能夠繼承你的家道、繼承你的家學、繼承你的家業,要有這樣的人這叫有後。子孫再多沒有人繼承,那你就衰敗了。所以過去這些祖師大德這一個道場,他圓寂之後一定有第二代,代代相傳,他傳給他的弟子。他的弟子很多,哪一個能傳法的,這叫法子,所以佛門裡面最尊貴的是法子。剃度的老師沒有關係,那是接引你入門的,所以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受戒的法師也沒有關係,他只是來給你做受戒儀式,那個戒律你能不能持是你自己事情。所以傳法這個法師,你接受他的教誨,這個法師重要,在佛門稱為法子。我學法,我傳法的和尚就是李炳南老居士,我是他的法子,這是在家居士傳給我的。他的法呢?他的法真的是和尚傳給他的,印光大師傳給他,所以他傳給我的。這是講傳承這個重要。
所以這個法子怎麼培養的?法師不能不講經。
出家之後我教佛學院,我就出去講經了,所以我一出家就開始講經、開始教學。一個星期兩堂課,這嫌少了,空閒的時間太多了會懈怠,怎麼辦?這也是在台中學的,不是大場面講經,到人家裡去講經,認識的居士多,星期一我到張三家去講,星期二我到李四家去講,我把一個星期都排滿,我天天去講。可以講一樣的,那是不同的聽眾,所以一部經就可以講好幾遍。講好幾遍天天講,天天讀誦,天天學習,不讓自己閒下來,這才能學得成。也很有緣分,我講了大家都喜歡聽,所以講了一段時間之後同修們就講,聽經人愈來愈多,有二、三十個人,二、三十個人人家家裡客廳沒那麼大怎麼辦?就租,租一個房子做講堂,或者借別人的辦公室,居士的辦公室,用這種方式我們也搞了好幾年。所以講堂不確定,因為租的時候,他頂多租你兩個月、三個月,你又要換地方。所以我們是流動的方式,但是什麼?講經沒中斷。這樣的方式也過了十幾年我們才有一個圖書館,這都是韓館長幫助我的,相當不容易。這個緣分也非常之特殊,我想過去沒有,未來可能也不會有,這樣這麼一個特殊的因緣,我講經才沒有中止,這才會有成就。
我自己的經驗,如果長時間的休息,譬如半年不講經,人就退轉,大幅度退轉,你再想講不容易。這個東西得天天幹,一天都不能放鬆,這是真正學教、真正學講經的,不可以不知道。能不能成就不是別人督促,我相信自古以來,真正成功的人,都不是人督促出來的,自動自發,你自己不肯用功那沒有辦法。所以方向跟目標要確定,確定之後就向著這個方向、這個目標精進不懈,沒有不成功的。這樣的學習可以得到法喜,像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頭有快樂、有喜悅。所以我們真正體會到,喜悅從哪裡來?從學習當中得來的。學,習是你把所學的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待人接物,不生煩惱生智慧,這怎麼不歡喜!佛法裡面講「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是什麼?這是一個動力它推動你。你為什麼會勇猛精進?為什麼會不懈怠?那個歡喜心推動你。世間人推動的力量是名利,他沒有名利他就不幹了。所以真正做學問的人、修道的人,他那個動力是法喜,這裡頭有樂趣,你真正契入進去之後,就是無量的歡喜。
所以我們明瞭,然後明瞭怎樣護持年輕人,護持初學,不讓他退轉,這是無比殊勝的功德。在過去護法都是老和尚,所以沒有問題;現在老和尚沒有了,居士如果不懂的話,那佛法真的會走上絕滅的邊緣,所以不可以不懂得佛法。護持年輕的法師要有節制,要讓他吃一點苦頭,不要認為我這樣子對待他,對不起,不慈悲,那你就錯了;他要不吃苦頭,他不能成就。如果說一點苦頭都不願意吃,隨他去吧!為什麼?不會成就。真正有人幫助他,再苦他都會熬過去,為什麼?他會成就,他常常有法喜,不在乎物質的受用,這個你一定要懂得。你要給他過富裕的生活就完了,你就害死他了,那你不是佛菩薩護持,你是魔王來護持,肯定他走上邪道。所以要記住,「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出門坐公共巴士就可以了,出門要坐計程車不可以,你要買個車供養他,那更糟糕。買個房子做精舍供養他,就又把他送回家去,他本來出了家,他沒家,現在你搞個房子,把他拉回來就又回家去,你做得很殘忍。到以後,死了之後墮阿鼻地獄,你還不知道什麼原因墮落的。你把這個出家人,人家明明是好人,你把他害了墮落,你說你有沒有罪過?這些道理不可以不懂。幹這種事情的人真多,真不少,我現在說出這些話,我也不怕得罪人,我已經八十四歲,快要走了,所以沒有忌諱,應當把真話說出來告訴大家。
弘護是一體,弘法人才有沒有、能不能有弘法人才出來全靠護法。我這一生,如果要是沒有遇到韓館長,老師是指路,我這幾個老師好,指我的路很正確,可是那個走路很辛苦,障礙重重,要是沒有人幫助你,路走不下去。韓館長幫助我走出這條路,也吃盡了苦頭,她們家不富裕,路走得很辛苦,終於是走出來。所以這是我們這麼多年來有經驗,知道這條路不好走。知道年輕人,幾個人真正能把名利放下,真正能夠不貪圖財色名食睡的享受?真有這種人,我說那是菩薩再來,那不是凡人;凡人這個關通不過,你怎麼護持?那要怎樣幫助年輕人?經教一天都不能夠捨棄,沒有人聽的時候,沒有人聽,請他講給我聽,我一個人做聽眾,天天給我講兩個小時,他就會精進,他就不會懈怠。
所以我曾經在新加坡住的那段時期,我們辦了一個弘法人才培訓班,一期三個月,專門教講經。第一屆九個學生,第二屆十幾個,人不多,多了什麼?多了我們教不好。所以教學生不能超過十個人,全心貫注。我教他們就是
「善知識將欲入滅」,這就是我剛才給諸位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