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菁華》第一段:

 

  【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普賢行願就是『無量行願』的總綱領。《華嚴經》上給我們說了十種,稱之為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過去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普賢菩薩跟一般菩薩差別在哪裡?就在名號之中。菩薩心量大,大乘教裡面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確實,菩薩發心包容遍法界虛空界,這是圓成佛果的基礎。在形相上為我們說了十種,從禮敬到稱讚、供養、懺悔,我們學過了,今天我們看第五段「隨喜功德,謂佛從初發心,不惜身命,捨頭目髓腦,修諸苦行,以至成道滅度,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聲聞、辟支佛、一切菩薩等,種種所有諸善功德,我皆隨順歡喜,故云隨喜功德。」前面我們學過,「隨喜功德」是對治我們的嫉妒心、傲慢心,這都是嚴重的煩惱,嚴重的過失。在修學過程當中,這確確實實是一樁大事,「十大願王」天天念,早晚課沒有不念它的,可是這個嫉妒障礙很難避免。人家修得好,我們看到了,能不能承受?人家做得好,有沒有起嫉妒心?我學佛五十九年了,真正看到隨喜的不多,看到嫉妒障礙的太多太多了。所以佛法為什麼衰?佛法為什麼沒有人才?我想不是沒有人才,人才不能出頭,剛剛出來,就被人糟蹋掉了,這是真事。如果要從果報上來說,那就太可怕了,嫉妒障礙是滅佛法,滅佛法果報,諸位都曉得在阿鼻地獄。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可是我們讀誦疏忽了,講演也疏忽了,沒有認真細心去思惟、觀察。

 

  這一段講得很清楚,從初發心一直到般涅槃,這是講的諸佛如來所示現的八相成道,確實難行能行,難修他能修。真正發心學佛的弟子們,無論是在家、出家,一定要知道隨喜功德,跟菩薩修學的功德、教化眾生的功德沒有兩樣。他們發心修行難,得的功德不容易;我們隨喜容易,可是隨喜所得的功德跟他是平等的。譬如一支蠟燭,它是點燃的,放光;我們也是一支蠟燭,沒有點燃,我們借他的光點燃,點燃之後,我們的光跟他的光是一樣的。我們不但不去借光,還要把他的光給他吹滅,那就是嫉妒,那就是障礙,不但自己不能成就,也害他不能成就。我們要試問,我這個比喻好懂,你把人家的燈吹滅了,你確實黑暗了。問題,能不能把他吹滅?確實,善根薄的人被你一障礙真的退心了,菩薩道難行。可是真正發大願,真正能修忍辱波羅蜜的,那就不一樣,你怎麼障礙他,他能承受得了,這邊的路把它堵住不通,還有那邊的路。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水攔不住,這邊攔了,流到那邊去,那邊攔了,流到這邊來,它總是往下流。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那最殊勝的,看到別人發心修行,我們心裡面歡喜,隨分隨力去幫助他、鼓勵他、成就他,這個功德大,跟他修行等同的功德,我們為什麼不做?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現在社會好像這種種惡行似乎是現代的時尚,已經做得很習慣了,沒有感覺得這是過失,更不知道這種行為是罪業,沒有感覺到,都認為這是應該的,別人不能超過我,跟古時候的教育確實不一樣。古時候,只要是個讀書人,乃至於不讀書人都知道,雖然不是佛學的名詞,叫「隨喜功德」,不是這種名詞,可是實際上他都做到了。中國古時候,你看做官的穿的禮服,戴的帽子,那個帽子就是表法的。現在我們看不到了,可是我們在舞台上看到,在戲台上看到,那個帽子叫「進賢冠」,平常我們叫「烏紗帽」。這進賢冠,你看他那個帽子,前面一層低的,後面一層高的,高出來的,那是什麼意思?戴著這個帽子,常常想到提拔後人,希望後人都比我高,這個意思好。前面是自己,謙虛;後面是別人,希望別人都比我好。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在這個社會上,人人都高過我,我享福了,他們高人造福,我享福;如果人人都不如我,我很苦,別人比我更苦,那成什麼世界?這是從前人的存心,跟現在人恰恰相反,現在人這烏紗帽是倒過來戴,自己很高,別人都很低,都不如我。錯了!

 

  所以隨喜,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隨喜不但是有這個心,而且要有行為,那就是跟他學習,他是我的好榜樣,認真努力向他學習。他比我好,我要敬重他、要推崇他,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希望他來領導我們,領導大家,這是真正的隨喜。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這個地方幾句話完全從佛身上說的。佛能夠捨棄王位,出家、學道了。我們從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以後就再沒有回去了。我們有理由能夠相信,他絕對不是十九歲那一年才發心。孔子告訴我們,他老人家十五歲發心的,有志於學,發心求學;三十而立,就是十五年,他成就了,而立是成就了;四十而不惑,境界十年十年向上提升;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歲隨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夫子說他,你看真是示現給我們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一生不懈怠。釋迦如來亦如是,我們也相信他很年輕時候就發心了,就有很好的基礎,十九歲的時候出去參學。我們知道在他那個時代,在整個地球上,宗教學術最發達的地區就是印度,他出現在印度,印度是宗教之國、是哲學之國。這兩樣東西,我們從今天經典裡面讀到,就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是哲學的最高峰。他出去參學,做學生很苦,過著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十二年中,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接觸,所有的學派他也都學過。

 

  古印度無論是宗教,或者是學術,都著重禪定。我們知道,定生慧,那是個高度智慧的地區,有大智慧的人很多。禪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也就是說,我們一般人,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四維以上的空間,我們就接觸不到。空間維次在理論上講是沒有邊際的,科學家的研究,現代科學家,他們肯定、承認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的空間。這個話是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他是學科學的。在四禪八定裡面,四禪八定是古婆羅門所修的,到第八定,他能夠突破無色界天的維次,他能夠看到六道最上面的非想非非想處天,能夠看到最下面的阿鼻地獄,六道裡面的狀況他清楚、他明白了。這六道的範圍多大?就是佛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十億個銀河系。十億,我們今天科學沒有辦法,達不到這個境界,在四禪八定裡面他能達到,所以對這六道裡面狀況就太清楚了。這不是假的,這是佛法裡面講的科學。科學的精神是什麼?拿證據來。四禪八定有沒有證據?有證據,你入,你見到了;他有這個禪定,到這個程度,他也看到了。你要不相信,問問修到第八定的人,他統統知道,那就不是假的。所以他不需要用儀器來觀察,他是用定功,用清淨心,他真的看到了,這不是作夢。定中的境界,在佛法叫「現量境界」,跟我們現前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我們相信,我親眼看見的,定中是現量境界,跟作夢不一樣。夢中境界,這是獨頭意識起作用。但是定中不是這樣的,定中完全是清醒的意識,所以它是科學,你沒有這個功夫你見不到。

 

  可是在現代有一些特異功能,他們功夫沒有那麼深。特異功能一般講有兩種,一種是與生俱來的,他生下來他就有,但是他會失掉。我曾經見過,是在美國洛杉磯,從中國有十幾個有特異功能,他們組了個團到美國去訪問,在各地表演。他真能看見,透視,像X光透視,你們檢查身體,你身體裡面的狀況他都能看見,哪個地方曾經有毛病,他也能指出來;然後你去檢查、去透視,果然位置一點不錯。我問他們,都很年輕,二十出頭的樣子,都那麼年輕,我就問他:你們這個能力會不會失掉?他說會。我說為什麼原因失掉?他說如果我們接觸外面境界太多,妄念太多,就失掉了。這說得很有道理。你的心愈清淨,那個能力就愈強;心裡妄念多的時候,這個能力就衰弱;常常起妄念,這個能力就失掉。所以他們善於保護自己,對於這個,至少你說報紙、雜誌、電視東西,他們決定不看,他要看這個東西,看上一年、二年,他那個定力就沒有了,功夫就沒有了。這是與生俱來的。另外一種是修得的。在印度許多宗教都有修定的方法,佛門裡面修定的方法多,諸位要知道,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什麼意思?法就是方法,門就是門道,可見得佛法裡面講修學,法門多,方法門道多。修什麼?統統修禪定,這諸位要知道,如果他不是修禪定,那就不是學佛。所以《般若經》上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論用什麼方法,達到的目標相同,方向相同。

 

  我們今天淨宗所選修的這個法門,是持名念佛,就是《彌陀經》上教給我們「執持名號」,我們用這個方法,用這個方法是什麼?還是修定!就用這個方法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它有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叫「功夫成片」,那是什麼?初級的一心不亂,程度很淺,算是一心。就是你能夠把你的心態控制住,煩惱並沒有斷,貪瞋痴還是有,但是你有這一句佛號把它控制住。眼見色,耳聞聲,起了貪心,這一句「阿彌陀佛」,心收回來了,從貪心收回來了,用這個方法。看到不順眼的,不合自己意思的,瞋恚心生起來了;看到別人好處,嫉妒心生起來了,怎麼辦?趕緊拉回來,「阿彌陀佛」,這叫念佛。念佛是什麼?把你這些煩惱統統給念掉,只有一念「阿彌陀佛」,你只保存這一念,這一念不就是一心了嗎?煩惱沒有斷,常常用這一句佛號把它伏住、壓住,石頭壓草,壓住,這叫功夫成片。你真能壓得住就能往生。所以淨宗的殊勝不是別的,就殊勝在這裡,你只要把煩惱壓住,控制住了,你就能生淨土,臨命終時佛就來接引你。臨終時你真看到佛來接引你,別人看不見,你看得很清楚。那就是你已經突破空間維次,別人看不到,你看到,你看到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顯示不同空間維次。這種事情很容易證明,你看我們在醫院裡面,看到那個病人快要走了,病人常講:我看到某人在門口,他在那裡。所說的都是過去他認識的熟人,或者家親眷屬,他看到了,我們看不到。他是真看到,他不是胡說。在那個時候,你看,他也突破空間維次,這不是假的。還有看到無常大鬼,我們中國人講白無常、黑無常,有沒有?有。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榮民總醫院的醫生、護士告訴我的,他說看到無常鬼在這個病房的門口,這裡面的病人不會超過三天他就走了。所以那些醫生相信,護士也相信。以前榮民醫院住院組的組長跟我同班同學,我們聚會,他就告訴我這些事情,他說一點不假。

 

  那麼修行人,注意,修什麼?就是把煩惱習氣降伏住,惡念要降伏住,善念也要降伏住,總而言之,清淨心才能生淨土。那個地方叫淨土,心淨則佛土淨。好事要做,壞事要斷掉。那是什麼?你往生會增高你的品位,積功累德。能不能往生?那真的,是你心清不清淨。做好事不求果報,心就清淨;壞事決定不做、不幹。這是佛教給我們總的原則,「持戒念佛」,這個必須要記住的。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都要持戒,戒是佛的根本。戒是什麼?《弟子規》就是戒,十善業就是戒,根本戒。現在我們一般人講學戒,三皈、五戒、十戒、菩薩戒,都做不到,連三皈五戒也做不到,十善業也做不到,什麼原因?那個底下還有基礎,在佛經典裡面,佛說得很好,他說「佛子」,就是佛弟子,「若不先修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佛不承認的。求學要按照次序來,念書,先上小學,再上中學,再上大學。佛教化眾生也是用這個方法,不可以躐等;現在我們的修學躐等了,所以他不成就,學一輩子都不能成就。那不相信,你可以試試看,你不要念小學,也不要念中學,你就去念大學,看你什麼時候能畢業?看你什麼時候能學好?真學好了,那底下就不要辦了,辦那些學校不是浪費嗎?不行,還是要從根做起。

 

  佛教傳到中國,沒有違背佛陀教誨,小乘先傳來,現在我們的《大藏經》,小乘經跟南傳巴利文這個《大藏》一對比,你就知道,我們小乘經翻譯得多麼完整。我沒有做過這個功夫,那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我初學佛的時候,他老人家給我講的,他說巴利文經典比我們漢傳的小乘經大概多五十部的樣子。總共將近三千部,只多五十部,你就曉得我們經翻得多完整。隋唐時候,中國佛教形成十個宗派,裡面有兩個是小乘,成實宗,俱舍宗,不學佛的人都不知道,學佛的人知道也不多。在那個時候,學佛先要從這裡下手,要在那裡打基礎,才能夠學大乘。可是我們中國這些祖師大德,唐朝中葉以後就不學小乘,出家在家都不學了,那怎麼辦?用儒、用道來代替,儒家的四書五經,道家的《老子》、《莊子》,用它們來代替。確實,儒跟道的基礎比小乘,說實在話講,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樣子,你看,大乘教裡面,出家的高僧,在家的高士,世世代代都有人,民國初年還有人,第二次大戰之後就沒人了,二戰之前還有人,代代有傳人。這就是中國佛法的特色,它不用小乘。可是我們這一代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他老人家給我們奠定基礎,有儒、有道,也有小乘經,所以我小乘經也學了十幾部,我第一部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就是小乘經。所以根要紮穩,你然後才能成就。

 

  這個根要穩,祕訣就是熟,古人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句話是真理;現在也有人會說,可是他不懂裡面的意思,那是事實真相。熟,所以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說,「熟能生巧」,你熟透了,這怎麼生巧?你有悟處。有了悟處之後,那就是現在人所說的活學活用,他學一樣東西,他無論碰到什麼事情,他都能用上,他用活了。用活了就是智慧開了,智慧不開他不會活用。智慧怎麼開的?從定中開的。他學一樣,他心清淨,他是定。現在人不相信,現在人學什麼?要廣學多聞,什麼都要學,學得很多,沒有一樣東西學精,樣樣都懂得,一樣都拿不出來,這現在人過失。佛學院也走這條路,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老祖宗的方法不是這樣的,老祖宗教人就是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但是老祖宗在幫助人奠定基礎的時候,他是選很多門,那個很多門,他的方法是一個方法,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是什麼?背誦。中國人搞這個,你說從小,六、七歲上學,每天就是背書,沒有講解的,天天叫你背。也就是說,你的父母、你的老師他們給你在那裡策劃,你這一生當中,哪些東西需要記住的,統統在這個年齡當中,十二歲之前,全部把它背過。將來長大,你無論在生活,或者是學術上,引經據典不要查參考書。為什麼?你全都記住了。

 

  而且,中國古人實在講也非常講究科學,你看這些經典流通,中國這麼大的幅員,人口這麼多,每一個地方刻的書都要遵守一個規矩,那就是每一頁十行。我們現在是書本一展開是兩面,一頁是雙面的,二十行,一面十行,兩面二十行,一行二十個字,一行二十個字。全國的刻板都是這個刻法,那就一樣了,無論說哪一本書第幾行、第幾個字決定相同,你能說這不科學嗎?所以小學就是背誦,天天叫你背,老師就是督促你背。這個背誦也是因人根性不相同,進度不一樣,你看一個老師,一個講堂,學生很多,各人念各人的,同樣一本書,進度不一樣。這個人聰明,他每天可以念二十行;那個人差一點,每天念十行。最差的呢?最差的念三行、五行。什麼標準?十遍,你念十遍能背下來,這叫標準。所以有人,聰明人他念十行,這是一般的,是中等的標準,一般這個程度,十行是二百個字,一行二十個字,十行二百個字,念十遍就能背,那你每天就是背十行。老師督促,通常是要背一百遍,你這一遍背過了,就到此為止;老師把這一段書給你勾出來,你今天在學堂裡面去念一百遍。如果成績稍微差一點的,念兩百遍。你一輩子不會忘記!第二天上課之前,把前面前一天的先背一遍,然後再上新的,用的是這個方法。不講的,直接背。

 

  另外老師教的什麼?老師教的是身教,生活教育。給諸位說,就是現在的《弟子規》,老師要做到,做給學生看,學生回家去就能夠孝養父母,就知道怎樣對待兄弟姐妹,他都會了,生活教育,懂規矩。這種規矩也就是《弟子規》,最早的是父母教,父母也是身教,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小孩生下來開始。生下來,他眼睛睜開了,他就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模仿了。所以中國古人講的「教兒嬰孩」,不是小孩,嬰孩,剛出生,你從這裡開始。所以母親帶他三年,到三歲,一千天,這是真正的紮根教育。他將來的成就是母親的事情。所以母親這個責任非常偉大,這個家裡頭有沒有人才出來,有沒有聖賢出來,完全在母親。五、六歲,聰明的是五、六歲就上學了,上學的時候老師接著來教,德行教育是這麼教出來的。老師在教學生背書的時候,偶爾,那是附帶的,把為什麼要孝順父母,為什麼要尊重長輩,會很簡單的講給學生聽,多半講孝悌忠信這些故事,小朋友喜歡聽故事,循循善誘。到十三歲進太學,所以中國以前沒有中學,太學就是大學,進太學。進太學是什麼?那是研究討論,老師要講解。書都會背了,所以講解的時候要不要課本?不需要,老師說第幾章、第幾行,第幾頁、第幾行,大家全知道,老師也背過的,學生也背過的。所以從前讀書快樂,讀書樂;不像現在,現在念書念得很苦,非常辛苦,就是基礎沒有了,以前有非常好的基礎,讀書樂。所以太學的老師常常會帶著學生去旅行,講到什麼地方,到那個地方去看看,印象就深刻了。一個老師帶著十幾、二十個學生去旅行,逛一圈回來幾個月了,這部書講完了,真樂。老師講,講完之後跟學生在一起研究討論。這種教學的方式也只有中國有,外國沒有。

 

  教育,德行在第一,倫理、道德、因果,之後才是學術。學術,這些典籍都背誦了,經典裡面確實有哲學、有科學。那是少數根性利的,對於這些方面有興趣的,不斷向上提升。所以從發心求學,現在找不到了,現在道沒有了,現在學什麼?現在學技術,技能。早年,孫中山先生講過這麼一句話,他那個時代,他是在歐美遊學很多年。他說外國比中國強的,超過中國的,就是科學技術跟機器的發明,他說除這個之外,他們都比不上中國。這個話說得有道理,是事實真相。中國人要學外國人,學什麼?學他們的機器,學他們科學技術;其他的,外國人要向中國學,互補。中國確實幾千年來,禮義之邦,和諧社會,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中國的國力,在唐朝時候,真是世界上第一強國,唐朝時候,元朝是蒙古人的,中國人亡,亡於蒙古,可是明朝時候又崛起了。在這個地方,說起鄭和,大家印象都很深,鄭和下西洋,馬六甲是他必經之地,你到那個地方去看,鄭和廟很多。那個時候他帶的艦隊,現在叫海軍,世界第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超過中國,龐大的艦隊,兩萬多人。所到的地方,沒有侵略別人,沒有佔領人家的土地。和平訪問,邀請他們這些國王、大臣到中國去觀光旅遊,再把他們送回來,建立了非常友好的關係。為什麼?中國人教育產生作用,倫理道德的教育,所謂是王道,不是霸道。

 

  釋迦牟尼佛發心,捨棄了王位,為什麼?看到眾生苦,如何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他就這麼一個念頭,他沒有其他的念頭。學成之後,這佛法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只有一個願望,實踐他的本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度的意思,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協助、幫助,如何幫助這些眾生,幫助他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他明白了,苦從迷惑來的。迷了怎麼樣?思想錯誤了,錯誤的思想,造成錯誤的言論、錯誤的行為,苦難就來了。樂從哪裡來的?樂從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惟、正確的言論、正確的行為,帶給你快樂。今天全世界,許許多多人心目當中,只知道金錢。那個錢能賺得來嗎?錢要能夠賺得來,孔子早就去經商了,他去賺錢了,釋迦牟尼佛也去賺錢去了,沒有這個道理。錢是什麼?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沒有,你跟人家一樣做生意,他命裡有錢,做生意就賺錢;你命裡沒有錢,你跟他做同樣的生意,你蝕本,人家賺錢。他那個命裡為什麼會有錢?我這個命裡為什麼沒有錢?過去生中沒有修因,業因果報不一樣。

 

  我在年輕的時候,有很多人給我看相算命,告訴我,這個命裡有個叫財庫,我的財庫是空空,沒有財,換句話說,幹什麼你都賺不到錢,無論哪一行都不行;而且又短命,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相信,為什麼?那個時候我讀《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那些毛病過失我統統都有,他的優點我沒有,他的缺點我全有。我知道命運,我相信。所以學佛之後,我的老師教我,章嘉大師教我,教我修布施。那也就是看清楚、看明白了,命裡沒有財,修財布施;命裡智慧是有一點,不足,修法布施;壽命短,教我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法布施是聰明智慧,財布施是能夠有財富。老師教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的時候求,求的時候不應,不應的時候,不是經典不靈,不是佛菩薩的話說錯了,你有障礙,這個障礙叫業障,所以前面講的懺悔業障,業障懺除之後,你所求的就有感應,感應就現前了。

 

  所以那個時候,這個老師講得很清楚。可是我很困難,我跟老師講,我沒有錢,日常生活都過得很辛苦,哪裡會有錢布施?章嘉大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行,一毛可以。一塊錢?一塊也還可以。你就從一毛、一塊去布施。我這才完全明白。常常存著布施的心,有這種機會,你就全心全力去做,不要認為這事情很小,微不足道;你那個心不小,你布施的功德是從你心裡面發展的。你是真誠心,你全部財產就這麼多,全部都布施掉了,那是圓滿功德;人家是億萬富翁,布施個幾百萬、幾千萬,算不了什麼,他的功德沒有你大。為什麼?你是全盤布施了,他是九牛一毛,他比不上你。這麼一說,老天爺到底是很公道的,窮人也可以修福。不是富人他世世代代的富,不是的;窮人也不是世世代代貧窮,你只要真肯幹,誠心誠意去做,就成功。那時候我們才明白,做生意是要賺錢,如果做生意去布施,你說這多好,那他的錢就愈賺愈多。現在有學佛的人懂這個道理,那他做生意,看到很窮的人他很需要,就算了,不要他的錢,他就布施了。這是對的,他絕不蝕本,他賺來的更多,他明白這種道理。所以,財是財布施得來的,聰明智慧是法布施得來的,健康長壽是無畏施得來的。無畏施是什麼?化解別人的恐怖,化解別人的憂慮,別人心不安,你去幫他安心。老師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這個路上,這是晚上電燈照得通明,跟白天差不多。古時候不一樣,晚上沒有路燈,走路要打個小燈籠,那一燭蠟燭光被風吹掉就黑了。所以有人就不敢走黑路,膽小,怕鬼,他害怕,你陪他,送他一程,那叫無畏布施,有人做伴他就不怕了,這叫無畏布施。所以處處都能做好事,機會多得很,不要錯過。喜歡幫別人的忙,這才是得到真正的福報,真實的福報。所以要懂得修,懂得幫助別人,懂得成就別人。原來成就別人才是真正成就自己;處處替自己想,真正是處處在害自己,就錯了。

 

  所以佛,你看看,他王位捨棄了,他為什麼?就是念念為苦難眾生,幫助苦難眾生破迷開悟,那就是教學。所以他國王不幹了,幹什麼?當老師去。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的身分是職業老師,他從三十歲,也是三十而立,就開始教學,教一輩子,七十九歲過世的,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空過。他上課教學不拘形式,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隨時隨處。不說話的時候,他身體一切言談舉止,那也在教,身教,以身作則;有人向他請教,那就開口講學。確確實實,他是名符其實做到言傳身教。所以我們從這個意思去觀察,他一天都沒有休息,也沒有放假,假期,教了一輩子。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他,他的身分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的行誼,你看他的一生,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不收人學費。他每天的飲食,他出去托缽,不收人學費。托缽的時候,也不是白接受供養,人家供養他一缽飯,他給人家講經教學,還是教學,教他。沒有問題的時候,囑咐他;有問題的時候,幫助他解決問題。所以說是,他接受一缽飯,這是財供養;他回報的是法供養,不是白吃。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隨喜的。

 

  學習非常辛苦,教學也很辛苦,一生沒有建學校,沒有建寺院,都是在露天,樹林底下。為什麼?我們現在是想通了,世間人貪瞋痴慢很不容易斷,縱然很淡薄了,可是境界現前的時候,他那個念頭就生起來了,沒有很平靜,你看不出來;這一有了,貪心就起來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不要,一生都不要。如果他要建一個學校,很簡單,他家庭是皇族,不要找別人,家裡面支持他,就問題解決了。又何況當年在世教學,我們在經論上看到,他的在家弟子裡頭有十六個人是做大國王,十六個大國王,他要建個道場還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要。國王長者有一些園林、別墅,規模很大,請他去講經教學,他也接受,他很隨緣。像竹林精舍,祇樹給孤獨園,他也住了幾年,在那邊講經。講完了,他離開了,財產還給園主。用現在的話說,他是借用,釋迦牟尼佛有使用權,所有權是施主的,他不要所有權。弟子們就不會爭了,到時候我們都要走開、都要離開。這個示現好!後世我們這些學生沒有佛那麼大的福報。要知道,「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大福報!那個身體是什麼?叫金剛不壞身,才能過那個生活。我們要是學他,到樹林底下住一晚上,第二天到加護病房去了。這是長年累月,你看八十歲圓寂的時候,還在樹林裡面,你就曉得他們的身體多好!不怕風吹、日曬、雨淋,他不怕,這是我們想起來非常羨慕。吃苦耐勞,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種勤學,教不厭,學不倦,這個了不起!不疲不厭,天天在教學,天天在學習,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捨頭目髓腦」,這是真的,這是釋迦牟尼佛講他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我們現在看到他這種行誼,我們不會贊同,我們也不會效法。老虎餓了,你能捨身去餵老虎嗎?釋迦牟尼佛真幹了這個事情。老鷹餓了,能把身上肉割下來去餵老鷹。我們現在要這樣學佛,人家說:這是邪教,這怎麼能夠學?不可以,像這些地方不能學。實際上,那是功夫,那是真成就,捨己為人,捨到這種程度。這都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不是有別人威脅、要挾他。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在這惡勢力環境之下,人家要殺你,要把你淩遲處死,那是沒有辦法。用身體去餵老虎,割肉餵鷹,那是自發的,沒有人威脅他,這是慈悲到了極處。這裡面要通達什麼?身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身餵老虎了,立刻就有個更殊勝的身,身不是我。要不是真正把我執斷掉了,這做不到,能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不再執著身是我了。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好像現在,我們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誰要願意,我脫下來送人,這很慷慨、很大方。他進一步知道身不是我,什麼是我?靈性是我,靈性不生不滅,那是真我,身是假的,捨身受身得大自在。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自在,因為我們執著,執著這個身是什麼?叫業報身,我們想捨,捨不掉;你不想得,還偏偏得來,你自己做不了主。諸佛菩薩到破了身見之後,他能做主了。像《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半部就境界更高了,「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不但相不著,念頭都沒有了。所以他的身,實際上他沒有身,他可以隨類現身,這就得大自在,這才叫真正的我。佛法裡面講「我」,我第一個是主宰的意思,自己能做得了主,需要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千變萬化。

 

  這幾天,我們一些宗教朋友在一起談,聊天,談到宗教裡面所奉事的神,每個宗教都相信他們的真神,真神創造宇宙,真神主宰這個人一生的命運。每一個宗教真神都是這個說法,那這個世界是不是這麼多真神大家合作來建的?要不是合作的,那一個真神,其他都是假神了?那到底哪個是真的?這個問題嚴重!神主宰了我們的命運,哪一個神主宰?是不是所有神共同主宰?這都成了問題。所以我們在這個學習過程當中,有一點悟處,應該是真神只有一個。所有宗教裡面崇敬的神,都是這個真神的化身,這就擺平了,都是真神的化身。我們大家都承認,真神有圓滿的智慧,真神有大神通,能夠變化,這問題解決了。所有宗教,實在講還是一個神,宗教之間就不應該歧視,宗教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為什麼?一個神。這一個說法,這麼一個看法,確實很多宗教都能夠認同,都能夠接受,所以宗教可以團結。宗教的團結,肯定帶給社會安定和平。所以宗教教育非常重要。

 

  佛陀的教育不是宗教教育,因為在佛法裡頭,它沒有立一個神,主宰神,沒有。「佛」這個意思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智慧、覺悟。它的意思是,這個人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覺悟,就稱他為佛,好像中國人講的聖人,這個意思很接近。中國人稱聖人,印度人稱佛陀,所以他不是神。所以佛經上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真神只有一個,不能說「一切眾生都是真神」,這個話就不能講了,所以那是宗教裡面講的。所以佛陀、菩薩、阿羅漢,相當於現在學校裡面講的學位。最高的學位,現在學校稱博士,佛就相當博士,菩薩相當碩士,阿羅漢相當學士,這是三個不同的學位名稱。那我們學佛,這三個學位統統會經歷,你肯定先得到阿羅漢,然後再提升為菩薩,最後達到佛陀。你念書,在學校求學,學位是這麼拿的,佛法裡的學位也是這樣拿的,所以它是學位名稱。可是佛教經典裡面講到很多天神、鬼神,講得很多,宇宙之間有這些事嗎?這不是假的嗎?你契入這個境界,你都能看到,你都能夠學習到。所以佛在修學的過程當中,他沒有離開六道,在六道裡面修行。他在修學成就的時候,教化眾生,也沒有離開六道。哪一道都去,在哪一道現那一道的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這都是我們懂得隨喜的。

 

  我們應當用什麼心態看這個世界?要用佛陀的心態。這個世界的確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佛家沒有講這個世界是神造的,但是他講這個世界從哪來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個自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但是精神的現象、物質的現象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賢首大師從《華嚴經》裡面總結出宇宙的緣起,生命的緣起,我從哪裡來的,從《華嚴經》教義裡頭做了很詳細的說明。我們現在迷了自性,如何回頭,回歸自性?回歸到自性就是成佛。我們隨順回歸的這一條道路,修學回歸自性的方法,那都叫菩薩,你還沒有到達就是菩薩,菩薩是學生;到達了,那你就畢業,那就稱佛陀。所以菩薩這個意思廣泛,只要是學佛的都稱菩薩,雖然煩惱習氣很重,一點功夫也沒有。你看,佛門裡受了菩薩戒,都叫菩薩,天台大師說得好,這是什麼菩薩?叫名字菩薩,有名無實,菩薩名掛上了,菩薩的心、菩薩的行沒有。如果真的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那你就升了一級,就不是名字了,叫觀行,你真幹了,你是觀行位的菩薩,這是菩薩地位最低的,他已經起步走了。走到有一定的成就,那就是相似菩薩,很像,不是真的,雖不是真的,很像,相似位。所以愈往上,從相似位再提升就真的了,不是假的。這說得很好,一個階層一個階層向上提升。統統要隨喜。

 

  修行在六道裡要隨喜,教化也要隨喜。特別是菩薩在過程當中,教化就是提升自己,提升自己也就是幫助教化眾生。你自己提升,身教。佛家的教育特別重視身教,身教重於言教,以身教為主,以言教為輔助,這賓主一定要分清楚。所以佛在大乘教裡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演就是身教,說是言教,所以演在先,表演在前面;人家看到之後有所感動,向你請教,你再加以解說。所以時時刻刻想著宇宙眾生跟我是一體,我過去也是迷,迷而不覺,跟大家一樣造作種種罪業,在這裡,輪迴本來沒有,自己製造的。現在覺悟了,明白了,我回頭了,我也有義務、有責任幫助別人回頭。幫助的心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分別,但是幫助的人不平等,為什麼?佛度有緣人。什麼叫有緣人?他能接受,就是他相信,他能理解,他能接受,這就有緣人,這個人就要全心全力幫助他。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暫時不要理會,給他種善根。什麼叫善根?所以出家這個樣子就是善根,他一看到了,這是佛教徒,你看他心裡有了佛,不管他喜歡也好,是怨恨也好、討厭也好,總而言之,那個「佛」落在他心裡去了,他心裡有個印象了。這個印象叫種子,這一生不能成熟,來生後世會成熟。那我們曉得,早晚你一定成佛,為什麼?你心裡頭有佛了。雖然還是非常淡薄的種子,甚至於很討厭的種子,那個佛落在你心裡頭,這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肯定你將來會成佛。這個道理很深,要明瞭。所以在家的佛弟子,我們出門手上拿一串念珠,為什麼?給許許多多眾生種了善根。他一看,一看,他就想到佛,我們不要說一句話,讓他看一下,佛的種子種下去了。現在沒有緣,將來緣就成熟了,他就會來學習,只怕他一生見不到、聽不到。我們要給他這樣一個幫助。

 

  下面這幾句意思很深。「六趣」,六道眾生,這說什麼?佛菩薩應化在六道,我們不知道,我們不認識,有相當定功的人他認識。這個人菩薩再來的,那個人是阿羅漢再來的,他認識,凡夫不認識。那我們不認識,我們知道有這回事情,而且這個事情不假,我們對一切眾生怎麼辦?都把他看成佛,都把他看成菩薩,就不會錯了。菩薩要度蒼蠅,他用人身沒法子度,要現蒼蠅身跟牠在一起,那個蒼蠅裡頭有個菩薩在裡頭;他要度螞蟻,他要變螞蟻身;在牧場裡面,你看那個牛群,那裡頭肯定有佛菩薩;羊群裡頭也有,豬圈裡頭也有。這就講什麼?六道四生,我們不能夠輕視。所以真正學佛的弟子,看到這些畜生都合掌,菩薩。真菩薩,對了。那不是菩薩,是畜生,牠也有感動。你稱牠菩薩,牠現在落成這個樣子,生慚愧心,牠會生慚愧心。所以小動物我們常常跟牠溝通,牠懂我們的意思。我們大家生活在一起,共存共榮,希望互不妨礙,於是乎牠的生活就很有秩序。像螞蟻、小蟲生活在房子外面,每天我們也供養牠一點吃的東西,放在院子裡面,牠就不會到房間裡面來。蒼蠅、蚊蟲都很聽話,偶爾也有一、兩個闖進來,這不聽話的,沒有關係,也得善待牠,把牠請出去,不要把牠打死,要知道牠不犯死罪,我們善巧方便把牠請出去就好。培養我們仁愛的心,不殺生、不偷盜。不偷盜就是決定不佔人一點便宜。經上告訴我們,不盜得大富。那人富有從哪裡來?沒有偷盜的心,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這個人縱然現在貧窮,他內心裡頭富有,肯定他會發達的,他會大發。為什麼?他發了會照顧別人。貧苦的時候都沒有盜心,沒有這個盜的念頭;他有的時候,他怎麼會不幫助別人?幫助別人,那是愈幫助愈多。所以像這些東西,我們都應當隨喜,都應當學習。

 

  下面講到,「聲聞、辟支佛、一切菩薩等」。菩薩,《華嚴經》上講有五十一個階級,都是菩薩。好像我們在學校裡面稱學生,有小學生,有中學生,有大學生,有研究生。佛法也是一樣,十信位的,小學生;十住位的,中學生;十行位的、十迴向位的,大學生;十地位的,那是研究生。五十二個階級,第五十二那是圓滿,那成佛了,那不叫菩薩了。所以菩薩是五十一個等級。我們現在第一個等級有沒有到?沒到。這個自己要知道,不要去冒充,冒充那我們就錯了,我們就有過失,自己要守著本分。這些年來,我常常勸勉同學,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貪瞋痴慢,真能做到了,有沒有到小學一年級?沒有。統統都做到了,你到哪裡?你到一年級的門口,你沒進去。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小學一年級那不能用我們的標準,那要用經典上講的標準。經典上的標準,要破八十八品見惑,你才是一年級的學生。真佛弟子,那不是假的,真佛弟子。小乘就是初果須陀洹,大乘就是《華嚴經》上十信位的初信菩薩,不容易。

 

  八十八品見惑是什麼?佛為我們初學人說法,把它歸納,歸納為五條,這就好講了。頭一個,「身見」放下了,絕對不會再想到身是我,頭一個。幾個人能放下?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真能到這個境界,才是初信,小學一年級。這是第一個放下身見。第二個,放下「邊見」。邊見,用現在的話就是對立,我們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萬物對立,什麼對立?我、你,不就對立了嗎?我是人,你是馬,畜生,不就對立了嗎?對立的這個觀念沒有了,對立觀念沒有了,平等。第三個叫「見取見」,第四個叫「戒取見」,這兩種合起來,中國人叫「成見」,主觀觀念,我以為怎樣怎樣。你看,有我,我以為怎樣怎樣,就是主觀觀念,這是錯誤的,這個沒有了。主觀觀念兩種,在因果上講,因上的主觀觀念叫戒取見,果報上的主觀觀念叫見取見,這兩種都沒有了。最後一條就是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你都沒有了,這才是佛教小學一年級,門檻很高,不容易,我們能走到門口就不錯了。

 

  所以,這八萬四千法門很難學,為什麼?它都要從這條路走。所以淨宗,諸佛勸我們學,祖師大德更是帶著我們學,什麼原因?不必斷惑。也就是說,你這五種錯誤的看法不斷也能成就,這就是淨宗的殊勝。不斷,怎麼樣?你能夠伏住,伏比斷容易太多了。我們用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號,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把它伏住。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德號、名號,就是真如本性的名號。所以這些年來,我們提倡了一個淨宗超度的佛事,叫《三時繫念》。《三時繫念》是誰作的?中峰禪師作的,他是元朝時候人,元朝時候,在明朝之前,元朝時候的人。中峰禪師他作的,作得非常好。你看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講到西方極樂世界,「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我們自性變的,就是自己變的,我們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淨土呢?淨土是唯心所現。唯心是什麼?清淨的念頭現出來淨土,我們心地清淨了,國土就清淨。這是講得透徹。

 

  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真正相信。相信什麼?相信自己。彌陀是我自性彌陀,淨土是我清淨心變的淨土,你得相信這個。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那個地方,真有這個事情。我只要一心想到那個地方去,哪有不去的道理?心想事成。我們這個念力很強,把現前這個妄念把它放下,這個強烈的念頭在前面,把那些妄念伏住;妄念沒斷,貪瞋痴慢都沒斷,只要能控制得住,他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到極樂世界看什麼都不會貪心,貪心起不起來,為什麼?太多了。現在在這個地方,你看到黃金,金銀財寶,你起貪心。到極樂世界,問你要不要?黃金拿來幹什麼?鋪馬路的。你會不會在馬路上帶一堆柏油掛在身上?你就不會了,它太多了。珠寶幹什麼用?建築材料。給你,你都不要了。所以那個境界就不可思議。你到那個地方去,你的煩惱起不起來,貪瞋痴慢疑都起不起來。雖有,沒有對象,對象找不到,久而久之自然就沒有了。這個法子妙絕了,這是阿彌陀佛想出這個方法,接引這些在十方六道裡斷不了這些習氣,他用這個方法,統統帶到極樂世界,完全解決了,這是妙不可言。所以無比殊勝,用一句佛號就解決問題了。

 

  所以這下面,這是聲聞、辟支佛、一切菩薩,他們現在雖然沒有成佛,自行化他,散布在哪裡?散布在六道裡頭,散布在四生裡頭。四生是胎、卵、濕、化。胎生,人是胎生,一些哺乳類的動物是胎生;卵生,鳥雀是卵生;濕生,很多小蟲、微生物,濕生;化生是變化生。所有這些生物不出這四大類。這四大類裡面都有聲聞,就是阿羅漢,都有辟支佛,都有菩薩在裡頭。他們無論在哪一道,無論現什麼身相,他都在那裡修,他也在那裡教化,教化那一類的眾生。我們真的明白了,要隨喜,要為他們祝福。

 

  隨喜,怎麼個隨喜法?我們遇到小蟲,我們也能合掌稱小蟲菩薩、蚊蟲菩薩、蒼蠅菩薩,我們也能夠這樣做,這就是隨喜那些真正修行人。他們是有本事,能現各種不同身,我們現在沒有這個本事。沒有本事,但是我們知道有這個事實,我們也就隨喜。我們能夠生歡喜心,時間久了,漸漸的,不知不覺,我們就契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什麼?華嚴境界。入華嚴境界,我們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高了,縱然不能生實報土,也決定生方便土,不會在凡聖同居土。所以這是我們學佛,在這一生當中遇到淨土,又遇到《華嚴》,遇到《華嚴》,肯定你在極樂世界品位上升,道理就在此地。你對於萬事萬物的看法跟菩薩一樣。不但動物有靈性,植物也不例外,連山河大地都有靈性。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這十幾年當中做得很成功。證明什麼?礦物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石頭,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人心善,行為善,大地堅固,《地藏經》上講的「堅牢地神」。堅固,我們住在這個地上,身心安穩,沒有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心行不善。我們有貪瞋痴慢,這些念頭,不善的念頭太強,這個大地就變鬆,就不堅牢,鬆散,很容易出毛病,就不堅牢了。所以經上給我們講,貪感得水災,瞋恚感來是火災,愚痴是風災,不平,心地不平、有這些怨恨感得是地震。所以災難從哪裡來?人心之所感。我們把不正當的這個念頭統統除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災難就沒有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