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菁華第四十六節,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

 

  到這裡是一段。前面我們學過徙倚懈怠,今天接著看第二句『不肯作善』。能修善是福報,世間人無論是中國、外國,無論是信仰什麼樣的宗教,如果跟他談到財富、聰明、健康、長壽,他都歡喜,他都需要,但是他不肯作善,這是什麼原因?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他不懂,他不知道。如果真的明白,明白作善是福報的因,修因一定得果報。我記得我們早年住在美國舊金山,鄰居,這是當地人,看到我們的生活很快樂,從來沒有愁眉苦臉的樣子,每一天都是歡歡喜喜,有一天這個鄰居來訪問我們,問我們是做什麼的,就是從事哪一個行業的,為什麼你們每天這麼快樂,他看到很羨慕。我們同修告訴他,我們是學佛的。他就問什麼是佛?我們簡單跟他講,佛是覺悟,佛是智慧。你們為什麼這麼快樂?我說我們是修淨土的。他們對淨土宗很陌生,提到佛他懂,他知道佛教裡有禪宗、有密宗,禪跟密在美國比較普遍,而淨宗確實是比較陌生一點。他就問我:什麼叫淨宗?我說淨宗教人長壽。他聽了很歡喜,這個我們也需要。淨宗教人智慧,淨宗教人修福,有福報。他說:這些我們都需要。我們就勸他,我們在此地有一個小型的道場,他們多半都是基督徒,星期天都要上教堂。我說我們這個道場星期六、星期天都有活動,歡迎你們星期六到我們這裡來,來學長壽,來學智慧,來學幸福,星期天你們可以上教堂。我們跟他說得很清楚,佛是我們的老師,你們教堂有上帝,跟我們老師不衝突,上帝像是你們的父母,佛教是學校,你可以到學校來上課、來學習,一點也沒有衝突。他們聽了很歡喜,星期六就到我們淨宗學會,星期天他們就上教堂。告訴他沒有衝突,不要害怕。

 

  所以一定要教他行善,佛門叫修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些是不是真的能求得到?我在初接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他老人家教給我的。他又說:有時候你求不應,沒有感應,這是什麼原因?這是當中有障礙,這個障礙叫業障,你把障礙除掉,感應就現前,是這麼回事情。決定不能懷疑,佛教給我這些方法,我認真去做了,沒有感應,你就退了信心,那就錯了。業障怎麼樣消除?要懺悔,所以一定要懂得懺悔。什麼叫懺悔?大師告訴我,「不是在佛菩薩面前祈禱」,我那時候剛剛接觸,對佛法還是一無所知,所以老人很慈悲,用最淺顯的話來告訴我什麼叫懺悔,「過失只有一次,不能再犯同樣的過失,那就叫懺悔」。我聽明白了,這就是《論語》裡面所說的「不貳過」,夫子讚歎顏回,顏回之賢就是不貳過,這一條很不容易做到,但是這是真正的懺悔。所以懺悔一定要把業障,就是不善的業障要懺除,你的感應一定就現前。

 

  到以後我們對於經教涉獵比較深,對這樁事情就知道得更明白。做善事沒有得到善報,甚至於很多年都沒有得善報,也有見到一生到死沒有看到善的果報,這是什麼原因?這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太重,這一生修善確確實實是抵消了一部分,但是他還有餘惡,惡的果報,因此他這個修善會到來生享福,決定是有的。所以佛家講三世因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懷疑,一定很認真努力去修善。這個與心量有關係,心量大,這個大小怎麼分法?心量小的是為自己,心量大的是為眾生。如果為一切眾生不顧自己,這個消業障就消得快,縱然是過去造極重的惡業,都能很快的把業障消除。所以人千萬要記住,不要只為自己,只為自己消業障也消不乾淨,為什麼?還增長我執。一般人對於增長我執這個意思體會不深,這是大問題不是小問題。六道輪迴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執,所以佛法無論大小乘經論,都是教我們要破我執,我們現在講放下執著。執著裡頭最嚴重的是對於這個身,把身當作我,也有人把靈魂當作我,那是相當聰明了,他知道身不是我,身有生死,靈魂不死。靈魂是我,死了之後,他再去投胎,他又去找一個身體,這是比一般人聰明多了。執著靈魂是我還是錯誤,大錯這不是小錯,為什麼?他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佛經上常講無我,是教我們放下我執。

 

  大乘法裡面有講真我,那我是什麼意思?我有個定義,「我」是主宰的意思,我對我當然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那就不是我了;第二個,我有自在的意思。我們想想,從大乘教裡面,這兩個定義認真去想一想,身,我這個身,有沒有主宰的意思?身要有主宰,那年年十八多好!為什麼要老?為什麼會病?做不了主。年歲大了常常感嘆歲月不饒人,一天比一天老化,所以你不能做主,你得不到自在。可是真的,如果超出六道、超出十法界,你就得到真我。真我確確實實這兩個意思突顯出來,它確實是主宰,不但主宰個人,而且能主宰宇宙,這個不可思議。它怎麼能主宰宇宙?宇宙是境界,境隨心轉,所以它能主宰。能主宰自己,自己這個身心都是境界,所以對自己來講常講的相隨心轉,相隨心轉你就得自在。所以真正的我是講的心,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能生萬法,它是萬法的本體,它能生能現能變,所有一切境界是所生所現所變,能生的是我,所生所變的還是我,能所是一,能所不二,這是大乘教終極的境界,佛門弟子最後希望證得的就是這個。我們稱它我,可以,稱它作心也可以,稱它作自性也可以,稱它作法性也可以,名稱有幾十個,講的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講那麼多的名詞術語?這在教學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面,那就是教我們不要著相,怎麼說都可以,不要著相,知道是一樁事情。眾生常常就是迷惑了,著相,佛希望我們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不要著相,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虛妄就是它根本不存在,這個話我們很不好懂。

 

  早年我們讀《仁王經》,過去在台灣,台灣每一年中國佛教會都要舉行護國息災法會,「仁王護國息災法會」。法會當中依照《仁王經》裡面所說的,請一百個法師,七天法會誦《仁王經》,為國家祈福,照這個經裡頭所說的。而實際上能不能產生效果?不能說沒有效果,可是效果並不是很明顯,這是什麼原因?這是我們常常讀經沒有深入,沒有真正了解佛講的意思,就是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疏忽了,沒有真正理解佛的意思。佛教導我們,國家、地區有災難的時候,舉行這種法會能夠消災免難,這個法會是由國王大臣發起,禮請法師他們來做。一百個法師,那不是數字,我們請一百個人,我們現在他講一百個法師,就請一百個法師,其實不是的,一百是代表圓滿,換句話說,這一個國家、這一個地區所有的法師都要請他。這法會是怎麼做法?法會是講解《仁王經》,教學。所以真正看透了,原來國家、地區有災難,用什麼方法來解決?辦教育,趕緊教老百姓,教他們斷惡修善,教他們積功累德,是這個意思,這才叫真正的仁王法會。所以我們完全搞了形式,不知道實質。它實質,這就是救國的教育,災難來的時候趕緊教學,在這個階段當中,我們應當要用智慧,要用什麼方法來化解,絕不是天天在家念經就行,這不可以的。經典裡面教給我們怎麼做法,要學到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如果真正明瞭,佛法是教育,佛法會教導我們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工作、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依照佛法修學,肯定身心健康,煩惱輕、智慧長,家庭和睦、事業順利、社會祥和、天下太平,這是佛法。怎麼樣做到?教學。所以佛弟子,經上常講「天人師」,他是這麼一個身分。師是師範,師是老師,不但在人間是社會大眾的榜樣,在天上也是天人的好榜樣。

 

  我們在《十善業道》裡面看到,上品十善是天道,天道裡面的上品十善有時候還有欠缺,做得不圓滿。諸佛菩薩接受天人之感,應化在天道,給天人做出最好的榜樣。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天人對佛菩薩很恭敬,常常禮請到天宮裡面去講經說法,他們知道,他們有智慧,認識、接受佛菩薩的教誨,知道修善是一切福報的根源。「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必須要懂得理論方法,如理如法,有求就應,肯定有應。所以財富是果報,有果必有因,因就是財布施,我們要想得財富,你就修財布施,布施的對象,你遇到有需要的,你就幫助他,這個就對了。自古以來,無論是中國、外國,富有的人少,貧窮的人多,這個原因我們了解,也就是說六道裡面,作善的人少,作惡的人多。作惡的人不善,他得的果報是苦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從自己自身去做起,先把自己的惡報轉變成善的果報,不但是利益自己,而且是利益大眾,讓大眾看我怎麼轉過來的。

 

  最明顯的例子,像《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明朝嘉慶年間的事情。俞老先生跟袁了凡同時代,我看過這些年譜,好像他比了凡先生大概是大十歲還是十一歲,同一個時代的人。俞老先生一生的遭遇比了凡先生可憐多了,他天天求神,他拜灶神,灶神管他一家,「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可是二十多年,好像都不靈,一家過著非常淒慘的生活,幾乎到自己信心崩潰。這個時候灶神憐憫他,真的現身給他看,他真的遇到了,告訴他,他所犯的過失,雖然好像身口沒有什麼惡,這是意惡,念頭不善,把他這些毛病都說出來。他還不錯,說出來,他想想,沒錯,他都承認,痛改前非,以前那個做的好人,那是假好人不是真好人,表面是好人,心裡面貪瞋痴慢、嫉妒統統都有。真改過來之後,他的果報馬上就變了,第二年去參加考試就考中舉人。考中之後,年歲也大了,也不想做事,有個朋友對他的德行很欣賞,這就是真正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幫助他。剛好遇到首相想聘請一個老師教他兒子,有人就推薦他。一面教學,一面讀書,參加考試,考中進士,命運完全轉變過來了。這個故事非常感動人,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這一篇文章《遇灶神記》,是他的同鄉寫出來的,他自己沒寫,不像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自己寫出來,教他的兒子。這都是作惡作善最明顯的果報。

 

  財施、法施,用心、境界也都是深廣無盡。在近代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老人家一生,四眾的供養,特別是在晚年,他是七十歲才出名,這給我們做榜樣,七十歲之前沒有人知道他,默默無聞。七十歲那一年,偶然的一個緣分,他住在普陀山藏經樓,他就是看守藏經樓的,寺院裡面派他這麼一個工作,管理《藏經》的。他在藏經樓住三十年,遇到幾位居士,民國初年幾個有名的居士,到普陀山去朝山,遇到印光大師,看這個法師,親近他,感到這個人有德行。跟他交談,發現他真有學問,每一次談話的時候,他們都把它記錄下來,回到上海在報紙上發表,這一下引起很多這些讀書人、好學的人知道,就常常有人到普陀山去請教他。他因為鄉音很重,陜西人,很多人聽不懂他講話,請他講經,法緣不好,聽的人不多,所以他老人家完全用文字,用文字弘法十年,他八十歲走的。我們中國古人講「厚積薄發」,他積的學、積的德太厚了,所以發出來的力量不可思議,近代這一百年當中,出家人裡面,大家公推他是第一人。你看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無論在家、出家,也出不少人才,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印光大師,對印光法師的尊敬,沒有一個人批評的。其他的大師,都還有批評的,唯獨對於印祖,沒有話說。以後知道這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現在走了,留下來的《全集》,精裝本,這麼厚的本子七冊。他的東西,可以說是對治現前社會一切眾生病態最好的一服藥,契現代社會的機,契機契理,這是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所以出名之後,這個供養多了,老人家一分錢沒有用。那個供養是真多,他把它統統用在什麼?用在流通法寶。錢多,他自己搞了個印刷廠,在蘇州報國寺裡面,叫弘化社,就是印經院,聘請一些專家學者,一些技術工人,那個時候他用,當時是最先進的鉛字排版,活字版,一生印經布施經論善書。

 

  我們跟印祖有緣,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祖的學生,老師的淨土是跟他學的,所以到台灣來的時候,把印祖的精神帶到台灣。我們怎麼知道,他就做一樁事情,就做法布施。我們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的講演,這是他一生當中對大眾公開講演的,留下來的這些資料就這麼一份,這也廣大、廣泛的流通。講演,他老人家自己說的,在當時北方有旱災,他聽到了,從印經款項裡面撥出一些錢來救災,這才知道他所有供養就做一樁事情。而印經、印善書,數量最大的是三樣東西,《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跟《安士全書》。我是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在中華佛教圖書館裡面,看到弘化社出版的這些本子、這些書籍,圖書館蒐集得相當完整。我從版權頁上看到,那時候令我非常驚訝,這三種書他印了幾十版,每一版至少都是五萬冊、十萬冊,我概略的估計一下,這三樣書超過三百萬冊。在那個時代,真是很驚訝,為什麼?我們就想這個道理,他是佛門一代祖師,對於佛經印的沒有這麼大的數量,而對這三種書,這三種書都不是佛經。《了凡四訓》可以說是儒家的,《太上感應篇彙編》是道家的,周安士居士這一生寫了一點東西,四篇,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陰騭文」,他蒐集了很多例證加以解釋,這個形式跟《感應篇彙編》相似,佔全書二分之一的分量;第二部分「萬善先資」,勸戒殺;第三部分「欲海回狂」,勸戒邪淫;最後一篇「西歸直指」,是勸人念佛。印光大師非常讚歎、非常欣賞,認為近一百年來這是最好的一本書,所以他一生大量流通,真正可以救這個世界。

 

  你看我們今天這個世界,這是全世界不是某個地區,造的業,極重的罪業,一個是殺生,一個是邪淫,周安士就對這兩個重業特別的勸導。這些文字都是用很淺顯的文言文寫的,對今天來講一些讀書人產生妨礙,必須要把它翻譯成白話文。那我們要問,文言文翻成白話文,能不能把意思百分之百的翻出來?我想很多讀書人都知道不可能。一篇古文,你叫十個人翻,十個翻的都不一樣,有沒有把意思翻出來?難。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省悟過來,要學文言文,這比什麼都重要。我們的老祖宗對得起後代,老祖宗對後代確實盡到圓滿的職責,幾千年前他們就想到,怎樣把他們的智慧,把他們的經驗傳給後人。用什麼方法?在這個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民族都沒有這個方法,所以對待遠古沒有法子了解,只有極少數的考古學家。那他們是不是真的把古人的那個意思搞明白?也很難講,只是在判斷、在猜測。可是唯獨中國人,我們老祖宗發明文言文,這是了不起的大發明,能夠把幾千年老人的東西留下來,你只要懂文言文,就同面對面傳授一樣,用文字來傳授,這還得了嗎?

 

  你說文言文難,那是什麼?那是你推卸責任,你無知。想到民國初年,大概在民國二十年,那時候小學生寫的文章,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都看不懂,那是小學生寫的文章。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人行,現在的人不行?沒有學,問題在這裡。從前那些學生,他從小學就學,從小學展開書本就是文言文。童蒙養正的這些書,小學生念的,《三字經》、《千字文》,這一類的教科書,《弟子規》也在其中,小學讀的有幾十種,全是文言文寫的。從什麼時候開始學?六、七歲上學的時候就開始學,所以他到十歲十一、二歲的時候,那文章就寫得非常好,他能懂得引經據典。我自己實在講是疏忽,現在後悔莫及,早年我手上大概有十一、二本的樣子,民國初年,大概民國十年的時候,小學生的作文,這麼多年來居無定所,常常搬家丟掉了,現在還剩兩本,放在澳洲。後悔什麼?沒有把它印出來,印出來讓大家欣賞欣賞,民國初年小學生,你看人家寫的文章,激發我們對文言文學習的信心。老師很重視,我在台中十年,聽他老人家講了一部《古文觀止》,一個星期講一篇,十年,從頭到尾三百多篇統統講完,非常難得。老師告訴我們,說我們這些學生辜負了老師的好意,我們只是聽、只是學,沒有用功去照做。老師要求我們得背誦,這個事情我們疏忽了,我們那個時候只是聽講解,我們能夠複講,對於背誦這個功夫沒下,老師對我們也沒有嚴格要求。老師在台中教學,科目很多,一共有十幾個科目,都是他一個人教。但是對同學有個限制,你只能學一樣,你不能學兩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去聽,聽可以,旁聽可以,所以很多科目我們去旁聽,自己學的這一部東西要專攻。我跟他學的是經典,所以時間都是用在經典的學習上,國文是旁聽,唐詩、宋詞也是旁聽。所以文言文不是難事情。我們徐醒民老師,他是專攻國文的,四書五經,他專攻這個,儒家的,他學成就了,非常難得。今天對儒學,那我們一定是推崇徐醒民老師,年歲都大了,他小我一歲,今年八十二了。

 

  希望,在我們這個年齡唯一的希望,希望後繼有人,有年輕人真正發心來學習,希望聖學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是真正的作善。所有善事裡面,再沒有能夠跟承傳聖賢的學術這樁善事相比,這是善中之善,這是大善。這裡面三種布施具足,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具足;換句話說,這三種果報都能夠得到。如果這三種果報有欠缺,那我們得相信古人的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自己反省,一定還有過失,做得不圓滿。為什麼?我們果報不圓滿,一定就有不圓滿,因素很多、很複雜,細心去觀察,細心去反省,才能覺察到,覺察到之後,立刻要改過自新,這就對了。這三種施裡面,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我們看到眾生有恐怖、有困難、有害怕的,我們要怎樣去幫助他、保護他,使他心地安穩,離一切恐怖,這些都叫做無畏布施。我們一定要想到,我們今天最恐怖的是什麼一樁事情?不是沒得吃、沒得穿,也不是災難來的時候我們生命不能保,這些都小事。今天最大的憂患是佛法如何能傳下去,正法久住,聖學怎樣能傳下去,不至於湮滅。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族群乃至於全世界、全人類幸福的根源,這個東西能傳下去,後人有福,如果在這一代斷絕,往後的人可憐,沒人教他了,所以今天真正發心承傳聖學、承傳正法,這個人是真正的無畏施。這也是緣分、機緣,我們生在這個時候,聖教、聖學在存亡的邊緣上,被我們碰到了,我們真正發心,那你遇到這個機會有價值,你這一生沒有空過,你做的這個好事是無比的殊勝。中國古人所講的,「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這還得了!在佛法裡面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個都是無比偉大的事業,要全心全力把這樁事情做好。這樁事情做好需要兩個基本的條件,第一個是德行的修養,真正要幹這個事情,德行的修養要紮四個根,像桌子一樣四條腿,四平八穩。這四條根就是除了《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在家可以學,出家當然要學,在家也可以學,那就根深蒂固。無論是學儒、學道、學佛,都是聖賢事業,大聖大賢,我們希望年輕人要有這種認知、這個認識,努力向這個方向、目標去邁進。

 

  再看底下一句,『治身修業』,治身是我們現在講的修身。民國初年,我記事的時代,那個時候的學校有這麼一門功課,叫修身,有這門功課,小學生讀的,小學好像是高年級,有修身。以後抗戰期間就改了,改成公民,修身沒有了,改成公民;抗戰中期,好像改成公民應該是有三、四年,又改了,改成社會,所以我小學過程當中就經過兩次,修身沒有了。小學一、二年級就有公民,我好像是念到四年級,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公民就改成社會,與修身愈來愈遠,現在好像學校裡沒有這個課程。那裡面是講倫理道德的,改成社會,這個倫理道德概念就很薄很少了,比例很少,裡面常識就比較多一點。修身非常重要,中國可以說自古以來教學有非常嚴密、非常有體系的一種教學方法,他教人從格物開始,這個格物是什麼?放下對於物質享受的欲望,你才能夠提升自己品德的修養,如果對於物質這種享受的欲望不能控制的話,德行教育沒有法子接受,所以它把這個擺在第一。格物而後致知,所以我們對於物質享受要淡薄。

 

  在中國古時候,富貴人家對於兒女的教導,從小就要教他刻苦,不能教他享受。諸位要是看看曾國藩先生的家訓,你看他的家訓、家書,你就知道。曾國藩在前清,做官的臣子當中,沒有人能超過他。清朝的地方官員,最高的是總督,管兩個省,他也是做到總督,但是他管四個省,那是小皇帝。你看他對家裡面子姪的教訓,教勤勞,家裡佣人很多,不能叫佣人,你要抹桌子、掃地什麼都幹,都要學,所以他的家道能保持不衰,道理在此地。到民國就是到台灣,曾寶蓀教授是他的後人,世世代代還出好人,祖宗之德。這些在古人我們都可以能夠看到,確實他們做得很好,從小不是嬌生慣養,不是小孩要怎樣就順著他,沒這個道理的。從小就順,那還得了嗎?你怎麼教他?從小就嚴格的管他,才能把小孩教好。所以中國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這是一個體系下來的,一步一步幫助你成長。

 

  業是事業,事業一定要看這個人,他的根性、他的性情、他的學術、他的能力,幫助他選擇行業,與他相應的行業他做起來不難,他會做得很成功。人在這個社會上一生不能沒有事業,事業是什麼?回饋社會。我們活在這個世間,需要多少人的幫助,需要多少人的貢獻,我們每天的生活衣食住行,你想想來處不易,多少人在工作,為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也要有一個行業去回饋他、去報答他,這個才是真理。所以人不可以無業,一定要有個工作、有個行業,報答社會。釋迦牟尼佛是以教學,自己深入聖人的經藏,學習好了教化眾生。教化首先是身教,自己要做好,然後才是言教。你看聖人教學,身教為主,言教是輔助,現在是顛倒,現在的教學,它是言教為主,身教沒有了。看整個社會這個病態因素在哪裡,細心觀察你不難發現。什麼人教?人人都在教,每個人做人都端正,他影響周邊的人。所以中國人講君親師,君親師一定是做君的人他才能做到?不是的,人人都是君親師。君是什麼意思?做個好榜樣來給人看,帶頭,君是領導,帶頭,你是一個好的帶頭人。親是親愛,對一切人都關懷、都照顧,跟大家一起互助合作。師是教導,無論是在德行上,特別重視在德行上,再就是學術、技能,善巧方便,時時刻刻都在幫別人。所以每一個人天職都是做別人的君、做別人的親、做別人的師,我是他的君親師,他也是我的君親師,是平等的,是互助的,不是哪一個比哪一個強,不是這樣的,裡面決定沒有競爭,取得真正互補的作用,這樣人人都是完人,人人都是善人。

 

  下面經文,『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這個在現在社會上常見的,古時候的社會不多見,有。沒有,佛怎麼會說出這句話來?少,現在這個現象是普遍。這裡頭不能怪父母,也不能怪兒女,因素非常複雜,我們讀到經文,我們看到社會的現象,要有憐憫心,不要有怨恨、不要有責備,要有同情心、憐憫心,像世尊所說的一樣,「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你不能怪罪他。今天這個社會不是一下突變的,有它歷史的淵源,我們將聖賢、佛菩薩的教誨疏忽了幾乎是一個世紀,現在這個果報現前,現在的社會就是果報,就是這種現象。兒女為什麼不聽父母的?父母從小沒有把他教好。為什麼沒有教好?不知道,無知,他的父母沒有把他教好。他的父母為什麼沒有把他教好?像我這一代碰到戰亂,跟日本的八年抗戰,我們正是在受教育的時候,天天逃難,抗戰期間我三年沒有念書,失學,居無定所,那是苦不堪言。我這個家庭很簡單,父母、兩個兄弟,四個人住四個地方,一年難得聚會一次,誰教你?沒人教你。我們接受的這些,從小在農村父母教的這一點東西,那是紮根,懂得一點做人的道理,沒有學壞。如果在兒童時代沒有紮這個根,不被社會同化的人能有幾個?現在這個社會影響力太大,在誘惑,真正不容易。我就想如果我在現在這個時候,要是二、三十歲這個年齡,你能不學壞嗎?不可能的事情。在這個時代,二、三十歲要沒有學壞,我說那都是佛菩薩再來的,那不是凡人。這就是對父母不孝,兒女對父母有怨恨,現在在這個社會上常見的,埋怨父母、仇視父母,真的是佛在這裡講「不如無子」。可是這裡面有因果,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一家人都是過去生中的緣分,沒有這種親密的緣分不會變成一家人。什麼緣分?佛在經上多次的提到,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如果是報恩的,這個小孩肯定孝順,不要人教,他是報恩的,他對父母自然知道尊敬、知道孝養;如果是報怨的,那個麻煩大了,看到父母,前世仇人,他就變成叛逆。知道這些因果關係,孝順的兒孫要幫助他走聖賢道路,來報怨的兒孫要把這個怨化解,化冤孽為法侶,我們大家一同在一起修行,一同在一起互助合作,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就好,所以要能化解。可是一般人、不學佛的人都不懂這個道理,讓父母跟子女雙方都充滿了怨恨,父母不如無子,兒女看父母為冤家,責怪父母沒有照顧好他,他自己需求的這些享受給予太少了,所以彼此都感到失望。

 

  接著下面說,『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孩子忘恩負義,父母養育之恩他完全不能夠覺察到。「無有報償」,這個不是講報恩,這是講對父母的養活,父母老了,不養父母了,這在中國是大不孝。現在人不講孝了。在外國,當然每個國家還是不相同,我早年在美國住了十五年,我對那邊情形了解,美國到十六歲就算成人,他就自己有權離開家庭,父母不能追究。我在舊金山,我們有個中國人,華人,他的小孩十八歲,離家出走,他去報警。警察問他,多大?十八歲。警察笑一笑,十八歲就不要管了。這一離開,可能永久就不回來。所以美國小孩離開之後,要是一年他的生日給他寄個生日卡,那就歡喜得不得了,我的兒子還沒有把我忘掉。沒有報償,他不顧你。好在美國二戰之後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所以他的老人福利事業就建立,國家養老。但是美國是合眾國,它每一個州就是一個國,它州有憲法,所以每一州並不一樣。這一州財稅徵收得多,老人福利事業也就多,譬如在加州,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可以拿到六百塊左右,它富!這個州富。我們也住過德州,德州就差了,德州的老人一個月大概可以拿到三百五十塊,它每州不一樣。這就是物質生活國家照顧你,到月的時候,真的支票就給你寄來了,可是精神生活沒有。美國的老人到退休,自己的房子賣掉,去住老人院,接受國家的供養。在老人院裡,我們看到了,人都是痴痴呆呆的,彼此互相都不打招呼的,就像陌生人一樣,真的中國諺語所謂坐吃等死,他是什麼樣的心情?我們學佛的人知道,老人心情不愉快,心裡頭有怨恨,將來死了到哪裡去?到三惡道,多半都是鬼道跟地獄道,這才叫真可憐。一生勤勞的付出,為社會,到最後落到這樣的下場,你說怎麼不可憐?

 

  我的個性希望照顧老人、照顧小孩,所以我每到一個地方,我最關心的,我一定會去看的,老人福利事業跟青少年教育。所以這麼多年來,我也常常想著,怎樣辦一個很好的養老院,做一個典範,讓其他養老院都來看、都來學習,讓老人晚年過到最幸福、最快樂的生活,這是中國古代都是如此。古代的中國人年老了,那真的是晚年最幸福的,兒孫滿堂,天倫之樂,中國老人是真享福,跟外國不一樣。中國人是最苦的、最守規矩,什麼人都能教你、都能夠打你、都能罵你的,什麼?兒童。兒童接受管教,一點點事情做錯,大人都要糾正你,你不能不聽。而且什麼樣的大人他都會管教你,你不認識的,我們生長在農村,小孩那時候,在民國二十年前的時候,我們做小孩,在外面玩耍,做錯了事情,外頭走路的人看到教訓你,我們父母看到,向那個人道謝,感謝他。就是大人有責任要把小孩子教好,不管是不是你家的人,不管你認不認識,你看到就有責任。所以小孩是這樣養成的,到大的時候他感恩,現在沒有了,現在的小孩嬌生慣養,父母教他還勉強,別人教他,他不會聽。別人要打他、罵他,父母還得要來干涉,這小孩怎麼能教得好?從前是大家庭,反正比你大的,就是哥哥姐姐,都會教你,都會教訓你,你都得聽著。所以中國小孩是最沒有權利的,什麼人都能管教他。可是中國的老人是最幸福的,老人退休到晚年是最幸福的,家庭養老,那是大家族。諸位看《紅樓夢》就知道,那就是大家族,上上下下總有二、三百人。

 

  可是現在我們的家破了,真叫家破人亡,家沒有了。家沒有了,人最大的顧慮,我老了怎麼辦?我死了怎麼辦?特別是學佛的人,這是大問題。現在的老人院,你的命要是好,遇到幾個好的護理人員照顧你,那就算不錯。只是照顧你的生活起居,沒有人孝順你。如何這個老人院,裡面所有服務的人員,從老人院的院長,所有的員工都像孝子賢孫一樣,我們要做這樣一個老人院,那老人就有福了。做這樣的老人院,那個功德不知道有多大,這是無畏布施,給諸位說,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統統具足。財布施是什麼?內財,我身體要為他服務,內財布施;我要想種種方法讓老人開心、讓老人愉快,這是法布施;我每一天讓老人平平安安,這是無畏布施,讓他沒有恐懼,度過一個幸福快樂的晚年,三種布施具足。這裡頭最大的好處是什麼?你真正盡孝,把老人院的老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父母,這是盡孝。孝能感動天地,連鬼神都尊敬你,他是你的父母,鬼神尊敬你,不是你的父母,鬼神更尊敬你,你能把對孝順父母的,孝順一切眾生、一切老人。老人晚年快樂幸福,他不墮三惡道,等於說你把他從墮三惡道裡頭拉出來送上天堂,你說這功德多大!這還得了嗎?所以辦老人院要以這種心態就對了,我是來救這些老人,把這些老人送上天堂,學佛的人,把這些老人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彌勒菩薩講過,我這把扇子上寫的就是的,好像是彌勒菩薩所說的,大慈菩薩就是彌勒菩薩,你能勸兩個人修,比自己精進;你能勸十幾個人,福德就無量;如果能勸一百到一千,那你是真菩薩;你要超過一萬,你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能夠把這個老人院辦好的時候,你能夠將來照顧到一百個人、一千個人,你真菩薩。這個老人院做好的時候,肯定會影響其他的。

 

  所以我對這樁事情就非常關心,因為自己也老了,也要進老人院了,我進老人院可以天天給老人講經。我在澳洲跟陸克文總理,我就跟他談這個事情,他就希望我做一個樣子出來。他說我只要把這個模式做好了,他會帶國會議員來看,來看的時候議員們同意就可以立法,向全國推行。所以這個老人院,我們一定要附設一個護理學校,或者是護理中心,短期的,教什麼?他們都曾經在護理學院畢業,都有這種知識,照顧老人的知識,就是沒有孝心。我們就補這個課,我們教《弟子規》、我們教《感應篇》,我們把因果的道理透徹的給他講好,使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個事業是世間最偉大的事業,無比殊勝的事業,那就是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從老人院裡面把它做出來,盡孝。盡孝道是提升自己的靈性,我們這樣念佛,哪個不往生?個個往生,對自己來講,保證往生,而且品位很高,真的天龍善神沒有一個不尊敬你,這個事業怎麼能做不成?所以我們的總理先生,他對我這個事情很關心,他告訴我,「你說出來,你得要做出來」,希望我趕快去做。把老人院辦成老人大學,他在裡面天天學習,有些老人身體很好,只要他快樂,他精神就好了,身體就好了,毛病就少了。他有很多技能,他有很多知識可以傳授,一個星期上個二、三個鐘點課,他就很快樂。我們可以把這個公布出去,社會上的年輕人想學什麼東西可以跟他學習,你說這多快樂。老人自己學的東西,深怕沒有人傳授,如果有人來學習,傳授給他,這比什麼都快樂。發掘這些老人的優點、長處,這個事業應當做,而且要快做。所以說這個護理人員要參加我們這個班的學習,傳統文化教學的學習,要學《弟子規》,要把這些業因果報,這是各家各個宗教裡面所說的,要開這些課程,讓他真正明瞭,他做的這個行業是世間無比神聖的大事業,這不是小事業,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這是聖賢事業。這是講他的兒孫造孽,我們這些人,真正知道事實真相的人,我們來幫助他,來成全他。所以這些人,這經上講這些人不但不能孝養父母,而且「放恣遊散,耽酒嗜美」。嗜美是講的美食,就是我們講好吃。放恣是放逸,放恣的恣是縱情所欲。遊散是不務正業,我們講好吃懶做,現在這種人社會上愈來愈多了。假如我們養老院這裡辦好了、辦成功了,可以開放讓每個國家養老的事業來觀摩、來學習,同時我們讓所有媒體向全世界報導,這樣也能激發那些不孝的人,讓他們良心發現,讓他們回頭是岸。養老院裡面的工作人員,從上到下,上面是主管、領導,下面是員工,做出大聖大賢的事業,做出對社會盡善盡美的奉獻。這是講養老。

 

  另外一個大事,育幼。這個育幼,我早年想,想辦個什麼學校?辦個一條龍的學校,從幼稚園辦到研究所。我那時有個想法,幼稚園的老師,帶班的老師,他這一班跟著學生提升,學生上小學,他是小學老師,永遠這個老師帶他,帶他一輩子。這個現在叫班主任,我們念書的時候叫級任導師,現在叫班主任,班主任是一生的,你一生就帶這幾個學生,就把這幾個學生教好。這個學習的方法要用中國傳統的辦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課程很多,一年一年的學,一年學一樣,不要一年學個二樣、三樣,把學生都教糊塗了,一年學一樣。語文是根本基礎,語文在小學完成,德行跟語文,小學完成。像我們現在流通的《德育故事》,那就是很好的教材,它是文言文寫的,讓小朋友讀,講故事給小朋友聽,讓他背,他古文的基礎文言文不就打好了嗎?老師教導我們是一百篇古文,《德育故事》,這四冊不止一百篇,裡面所講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這多麼好的教材,小學教材,在這上紮根。所以老師也要認真進修,老師不學別的,老師專門修倫理道德,因為到他長大,關於科學技術上的這些老師可以聘請,請老師教他,生活教育這個班主任要負責,一直把他帶到大,帶到博士班畢業,這老師比他親生父母恩還要大。我頭腦裡頭的教育是這麼辦法的。都要做實驗,做實驗實驗出來讓大家看,這個好,這個國家才會有教育改革。他必須真看到,我們想到跟他講,他不相信,這是理想,這做不到,所以必須要做出好樣子。

 

  『魯扈抵突,不識人情』。這些經典,釋迦牟尼佛,你看三千年前所講的,確實是我們現代的社會,現在社會這些事情太多了、太普遍了。「魯」是魯莽,「扈」是跋扈,「抵突」就是衝突,很容易跟人家發生衝突。現在聯合國你看天天在教怎麼樣消弭衝突,我參與這個會議之後,我不講消弭,我講化解,這中國人講的化解衝突。你要消滅他,他要消滅你,這個衝突永遠不能化解,所以中國人講的是要化解。連醫院裡面,你看西醫講消毒,那個毒菌要消滅它,我們中國人不講消毒,叫解毒,我們把這個解開、解除,不要消滅它。所以中國人真的是推己及人,起心動念都有慈悲心,都有仁愛在裡頭。不像外國人那麼強烈,他要把對方消滅,對方你這一生消滅他,來生他消滅你,他就不知道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說這個痛苦多大。所以現代西方人,確實像湯恩比所說的,他需要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實在講要講得圓滿一點,中國儒釋道三家的教育,迫切需要。我們中國人做好了,外國人向我們學習,我們不找他,他會來找我們,就怕我們自己做不好,自己做好了,真管用。所以抵突就是不懂得人情世故,脾氣怪、粗魯、不講理,我們現在常說心浮氣躁。

 

  『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就是好話聽不進去,他也不能接受,這種人是非常非常的可憐。無禮是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合理、不合情、不合法,與情理法完全相背,這是「無義無禮」。現在社會造作這個罪業的人很多很多,我們要想辦法去幫助他、去救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