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心得報告
淨土或問節要略釋.上篇
淨公上人及諸善知識,尊鑒:
慚愧具縛弟子拜閱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中之《或問》二十六則,深感獲益良多,熟讀而思之,覺其中之字句,不僅啟人正信、破除疑竇,竊以能為修學淨業之行者,提供增上助緣。惟辭豐義博,未能方便理解,是故不揣自陋,掇其精要,試以節錄數則,加以淺解略釋,或能裨益初學,充作墊腳之基。蓋釋文中恐有錯會、不如法之處,伏乞老和尚及諸大善知識,不吝賜正。
甲、緒言
《淨土十要》全書共十卷,乃蕅益大師精選淨土論述中,最契時機者九種,加上自註之《彌陀要解》編集而成,內題名為《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蓋此實為修學淨業之入道要門,由其門下弟子成時法師評點節要後付梓,收於《卍續藏》第一O八冊。
書中卷六並收有《淨土或問》二十六則,此乃元朝天如禪師巧設問答,方便開示(天如維則禪師為中峰國師之高足弟子,俱通宗教,識心達本,後學永明大師弘揚淨土),其目的是為「劍離寶匣為斬不平,藥出金瓶以瘳沈痾」,豁破時人對淨宗之疑情,勉勵行人應專修持名,以期當生成就。
且看此問答之間,字字句句鏗鏘有力,發人深省,誠如禪師所言:「汝但未悟,使汝既悟,則汝淨土之趨,萬牛不能挽矣。」您還沒開悟,假使您真開了悟,那麼您修淨土的意願是萬頭牛也拉不回的!又說:「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悟與未悟,無有一人不歸淨土者。」合禪門的五家宗派,盡天下的禪宗高僧,不論開悟與未悟的,沒有一個不歸心淨土的。
又曾力讚永明延壽大師之《四料簡》,歎其為深有功於宗教者,其偈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以餘門修行,解脫綦難,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故二師皆專弘淨土一宗,導引群萌同歸極樂是也。
茲恭錄數則,擷要如下:
乙、釋文
某天,天如禪師於臥雲室靜坐時,有禪客來訪,向禪師提出修學淨土法門的幾項疑惑。
(一)問:永明和尚為法眼禪師的嫡傳徒孫,海內皆推為禪林宗匠,為何他談禪以外,卻偏讚淨土?
答:大哉問也!永明大師實在是深有功於宗門教下。淨土法門本是易行易入,卻也是難信難說之法。所以,釋迦佛出現於世,宣講《彌陀經》,預知末法眾生難信淨土,故引六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以破除眾生的疑惑。世尊自己說,「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的苦口婆心,勸導我們要信願求生淨土。而且,佛所說的一偈一句,與會的大眾沒有不信受奉行的,為何只有我們不相信淨土法門?
這是因為淨土教門極其廣大,修學的方法卻極其簡易。所謂的廣大,是指一切根機的眾生無不攝受,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愚夫愚婦,乃至五逆十惡的罪人,臨終只要能念佛懺悔,一心歸向淨土,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又所謂的簡易,只要執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便能出離娑婆,逕登極樂,證得不退轉位,直到圓滿成佛。
如此廣大又簡易,就算是聰明上智的人,也很難沒有疑惑。這才知道永明大師對淨土法門的讚歎,實在是深有含義!
(二)問:淨土法門廣大簡易,那些禪宗悟達之士既然已「見性成佛」,為何還肯求生淨土?
答:悟達之士正因為開悟,才更肯發願求生。古人說,「不生淨土,何土可生?」那是您還沒開悟,果真開悟了,修淨土的意願必定死心塌地,萬頭牛也拉不回的!
(三)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出現世間,是為了要度化眾生,既然生死大事已經開悟明瞭,應當遵行佛的教誨,出生入死,廣度有情。為何這些悟達之士卻求生淨土,厭苦趨樂,不顧他人?
答:開悟之後,煩惱習氣尚未完全脫盡,並不是馬上就證得不退轉,與諸佛如來一樣出生入死,不受障緣干擾。古德有云,「聲聞尚有出胎之昧,菩薩亦有隔陰之迷」。何況是現在薄解淺悟的人,自己都還救不了自己!縱然是悟處深遠,見地高明,立志要廣度眾生,可惜沒有證得不退位,處在這五濁惡世,教化剛強眾生,就好像一艘不穩固的小船,要去救濟沉溺於業海的群生,恐怕自他都要沉入大海,同時溺斃。
所以《往生論》云:「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彼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要救度苦難眾生,必須求生淨土。而且先聖也說:「未得不退轉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無生法忍,要須常不離佛。」現在娑婆世界,釋迦佛已滅度,彌勒菩薩還未下生,多有外道邪魔,顛倒是非。外有美色淫聲的誘惑,內有煩惱習氣的糾纏,既無現佛可依,又被境緣所染,初心淺悟之人,很少有不退轉的,這就是為什麼世尊要殷勤勸導我們求生淨土。
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那邊的一切境緣,有種種勝妙莊嚴,往生到那裡,藉由阿彌陀佛的殊勝大願,成就無生法忍,圓證佛位,蒙佛的授記,然後回入娑婆,教化眾生,而且來去無礙。
在《觀佛三昧經》中記載,文殊菩薩得念佛三昧,常生淨土。《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及海會大眾,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又《入楞伽經》中,龍樹菩薩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起信論》中,馬鳴菩薩有求生之願。不僅如此,佛更勸自己的父親淨飯王及七萬多名釋迦族人,求生極樂國土。在《觀經》中也開示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同生安養國。
試問,一般薄解淺悟的人,證悟的境界能和文殊、普賢相比嗎?難道佛會忍心誤導父親與族人嗎?歷代許多有修有證的禪門宗匠,都是不約而同的密修顯化,發揚淨土宗旨。如死心新禪師曾道,「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又說,「參禪人最好念佛,根機較鈍者,唯恐今生不能大悟,但只要藉由彌陀願力,便能接引往生」。又說,「如果念佛不能得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
由此可見,不論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不論修禪學教的祖師大德,都普勸大眾修學淨土法門,道理就在此。
(四)「唯心淨土,本性彌陀」與淨土經論所謂的十萬億土之外的佛國土,與極樂國中的彌陀教主,是否有別?
答:這個「心」是廣大無邊而明妙無比的。《楞嚴經》上說,「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無有一佛土不在我自心中。古德曾說,唯此一心,具足了四種報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正所謂十方微塵剎土,實是我自心中之土;三世恆沙諸佛,也是我自心中之佛。所以,無有一土不依我自心而建,無有一佛不由我自性而現。既然如此,則十萬億土外的極樂,難道不是唯心之淨土?極樂國中的教主,難道不是本性之彌陀?
(五)既然淨土、穢土都不離一心,又為何娑婆世界就免不了穢染呢?
答:凡夫因為染業所感,唯心所現的淨土,成了唯識所變的穢土。但在佛眼看來,娑婆穢土即是清淨報土,正如釋迦佛雖然現居娑婆,而實居莊嚴報土是一樣的道理。
(六)凡夫迷情未盡,不離染業,則唯心之土,要如何才能清淨?
答:心垢則土垢,心淨則土淨。《維摩經》上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要想自淨其心,捨棄淨土法門,那就很難辦到了。
(七)如何修學淨土法門呢?
答:眾生根機多有不同,所修方法也各有差別。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三門:觀想、憶念、眾行。這三種方法都是依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主。
「觀想」是依《觀經》上所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所以,我們應當一心繫念,觀想阿彌陀佛,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憶念」是心想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或是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都稱為憶念。正如《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所言,「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並說到,「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另外,若有人一生繫念,或三個月繫念,或早晚各十念,或七七日中繫念,或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間斷的專心繫念,加上自己的深信切願和阿彌陀佛的威神加持,都能往生極樂世界。甚至是造作五逆十惡的罪人,只要臨終十念,也能夠感得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淨土,足證下下根性的人,皆能蒙佛攝受。
「眾行」,如《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發的十大願王。又如《大寶積經》,佛教彌勒菩薩發的十種心。又如《觀經》所說的淨業三福,及《無量壽經》上講的三輩皆發菩提心,其中有奉持齋戒等。如上所說的,皆稱為眾行。
凡此種種功德,加上自己信願之力,迴向求生,都能轉為往生的資糧。
(八)「觀想、憶念」這二種不同修法,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所感的境界是否不同?
答:永明大師曾說,往生淨土有九品之別。有人生到同居土,見到佛的應身;有人生到實報土,見佛的報身;或經一夜便登為地上菩薩,或是經過一劫、數劫才證得小乘果,隨眾生根性的利鈍,悟道有遲速,花開有早晚。所以慈雲大師說,雖然大分為九種品位,但若要細分,應該是無量無邊。
(九)娑婆世界也是四土具足,為何要捨娑婆去求生極樂淨土?
答:娑婆眾生的穢業難除,要想出離六道,唯有求生極樂淨土,哪怕是生在凡聖同居土,悉皆證得不退轉。曾經有人在大通佛出世時就開始修行,歷經了塵點劫,卻還在聲聞果位。那都是因為此地充滿了讓人退轉的因緣,所以修行總是進進退退,需要漫長的時劫。且經論上說,「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就不同了,那裡的環境極其殊勝,不論品位高下,永遠都不會退轉,所以一定要求生極樂淨土,當生圓滿成就。
(十)十方世界也有許多同居淨土,為何要偏指極樂又偏讚其中的殊勝?
答:經上說,「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在這個娑婆世界,身有生老病死之苦,外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之苦,乃至群魔外道,惱亂正修,或是美色妖邪,迷惑行人,而且捨身之後還要繼續輪轉生死,墮入三惡道,千劫、萬劫也難有出期。
但在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無衰無變,壽命無量,沒有生老病死之苦,更沒有親情愛戀,仇敵怨懟等種種苦聚,那裡是上善聚會,所有衣食珍寶,受用現成,而且相貌端嚴,身放光明,永離煩惱。除此之外,黃金為地,寶樹參天,樓飾七珍,水鳥樹林,皆演妙音,更有阿彌陀佛現在說法……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莊嚴,無有窮盡。
由此可見,在娑婆與極樂二土相較之下,「境、緣」迥然不同,「境」是環境殊勝,可以攝受眾生,讓人生起嚮往欣求的心;「緣」是助緣殊勝,有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可以幫助我們提升修行的功夫。所以,十方世界雖有許多同居淨土,唯有極樂世界的「境緣」殊勝,當然要求生此土。
(十一)十方如來都可以親近,何必只親近阿彌陀佛?
答:有三個原因: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經發了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為了要接引娑婆眾生,這是彌陀的誓願深重。
其次,在釋迦佛住世時,聽聞佛法而修淨土法門的人,就有不少,就算是佛滅度後,無論僧俗男女、貧富貴賤,聽過佛法的人,也都知道有阿彌陀佛。縱然沒聽說過,當遇到緊急危險時,不知不覺也會念幾句阿彌陀佛,這都是自自然然就能隨口稱念的,難道不是彌陀與娑婆特別有緣嗎?更甚至於滅法時,所有經法滅盡,獨留《無量壽經》住世百年,直到大經滅後,還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這就是阿彌陀佛與此地眾生有特別因緣。
古德曾說過,娑婆和極樂教主,示現在淨穢二土,用折、攝二門來調伏眾生。釋迦佛在此土,以穢、以苦、以促、以多魔惱來折服眾生,讓人生起厭離心。彌陀佛在彼土,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來攝受眾生,讓人生起欣求心。既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那就達到化導行道的效果。
所以大乘經上,世尊反覆叮嚀,稱揚彌陀、讚歎極樂、勸眾求生,用意在此。
(十二)既然要厭捨娑婆、欣取極樂,這個愛憎心是不是太過分明了?
答:厭捨、欣取,並不是世間所謂的愛憎心,這是諸佛如來轉凡成聖的共同之道。如果不肯厭捨娑婆,怎麼可能轉凡?不願欣取極樂,如何成聖?所以,從凡夫一直提升到等覺菩薩,所仰賴的無非就是欣厭之心。如果不肯厭捨,修行沒有推進的動力;不願欣求,往生不會積極的爭取。所以,這樣的愛憎哪裡有過失呢?
(十三)極樂世界遠在十萬億佛剎之外,臨命終時,恐怕很難到達吧?
答:其實,眾生妄認自心在這色身方寸之內,不知自家心量廣大無邊,十方虛空都被我心量給盧包了,恆沙世界在我心量也能一一周遍,正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此看來,十萬億國土在我心中,其實很近,不遠;命終往生時,生我心中,其實很容易,不難。只要淨業成就,臨終在定之心,便是淨土受生之心;起心動念就是往生淨土之時。
正如同有人作夢,身體雖然躺在床上,但心意識卻已遍至他方,往生淨土也是這個道理。又譬如,從中國到印度,歷程十萬餘里,在這路程當中,要經過許多國家。有一個人雖然不曾遊歷印度,但聽過別人描述當地的風景,於是熟記在心。某天,這個人忽然動了一念,想起印度的風景,思量千里,便到千里;思量萬里,便到萬里;思量印度,便到了印度。用這個譬喻就不難理解往生淨土的道理了。這正是「一彈指頃,即得往生」。一念就生到極樂世界,不需要擔心有多遠。
(十四)淨業成就,往生不難。又為何前面舉出五逆十惡的造罪凡夫,臨終也能往生?
答:佛在《觀經》上說,下品下生者,如有眾生造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業,應當墮入惡道,在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他念佛,提醒他:「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應時即發菩提之心。」雖然十二大劫處於蓮花中,但其實受用快樂,好比在忉利天。
然而五逆十惡能得生淨土,全因為念佛滅罪的功德,由此可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或許有人會懷疑,為何能用這麼少的心力就戰勝過一生的罪業?
禪師在此,特別提出三點原因:一、心力雖少,但是念得勇猛,就像一個人打仗時,衝鋒陷陣,不惜身命。二、這個人雖然造惡,但在現世中可能修過三昧,所以臨終勸他念佛,他就能很快定下心來念。縱然現世不修三昧,也必是宿世善根今生成熟,臨終能遇到善知識教他十念,在念念當中功夫成就。三、假如不是宿世善根,也不是今世修定,那必然是他在念佛時,心裡生起深重的懺悔。
上篇竟,下篇續。
淨土或問節要略釋.下篇
(十五)身處五濁惡世,人容易造罪,縱使不犯五逆重罪,其他的大小罪業也很難避免。假如不懺悔消除,只要臨終念佛就能往生嗎?
答:也能往生。這全靠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大願力!如《那先經》上說,假設有人以百顆大石置於船上,石頭不會沉入海裡,完全是藉由大船的力量;沒有船力,一小塊石頭也會沉落大海。這個船力好比是佛力,大石好比是惡業,一生造惡的人,臨終果能一心念佛,便能不墮地獄。若不靠佛力,雖然只是小小的惡業,也難免不入惡趣,更別說是大惡了。所以,惑染未盡的凡夫,亦可得生同居淨土,這就是帶業往生。
舉例來說,唐朝有一位張鍾馗,以殺雞為業,臨命終時,看見有人驅趕著雞群,啄破他的雙眼,血流不止;當時有僧人勸他稱念佛號,於是他一心念佛,忽然間,只見雞群散去,香氣滿室,隨後就端坐往生了。這難道不是佛力加持嗎?
可見,往生淨土完全是靠他力,有阿彌陀佛的悲願攝受,再加上釋迦佛的普勸讚歎,諸佛如來的共同護念,如渡大海,既有大船,又有嚮導,更有順風,必能速到極樂彼岸。
(十六)前面提到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會不會再退轉?
答:經論上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論品位高下,悉住正定之聚,皆作阿惟越致菩薩。
更確切的說,在《十疑論》中,智者大師舉出五種因緣,保證往生的人不再退轉。哪五種?一、有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的攝受護持,圓滿證得不退。二、佛光常照,菩提心時時增長。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妙法,眾生聽了,常念三寶。四、極樂世界純是諸大菩薩以做善友,沒有逆境惡緣,外無魔邪,內無煩惱,煩惱不起現行。五、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即得壽命無量,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共聚一會。
所以,古人說:「不願生淨土則已,願生則無不得生,不生則已,生則永不退轉也。」正是這個道理。
(十七)既然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就能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又不再退轉,足證彌陀的願力實在是不可思議!這樣看來,在我壽命報盡前,先做世間事業,直到臨終再來念佛,可以嗎?
答:這是多麼荒謬愚蠢的話!這種話,比砒霜、酖酒還要毒,不但耽誤自己,也誤導世間的善男信女。
所謂的逆惡凡夫能在臨終提起佛號,那是因為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才能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求生。這種僥倖的事,萬萬人中找不到一個半個,並不是人人臨終都能這麼幸運。《群疑論》說,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沒有遇到善友勸導念佛,業苦纏身,中風失語,狂亂喪心,遭逢水火災難,或遇豺狼凶險,有惡友來破壞信心,昏迷致死,刀兵戰爭而亡,忽墜喪命。以上這十種障礙都是平常眼見耳聞的事,都是宿業所招,現業所感,突然現前來不及提防的。再說,凡夫又沒有神通,哪裡知道臨終時有業無業、好死橫死?況且這十種惡緣,只要遭到一種就完了,大限一到,手忙腳亂,就算有活佛圍繞,恐怕也救不了。只好隨業受報,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受罪,那時想要再聽到佛名也聽不到了。
就算沒有碰上這些惡緣,只是生病而死,也免不了風刀解體、四大分離,可比生龜脫殼、螃蟹落湯一樣,痛苦交迫,念不了佛。就算無病而終,但是世緣未了,貪生怕死,六神無主,再加上遺產沒有分配,後事沒有交代,妻兒眷屬在旁邊哭哭啼啼,想念佛也念不了。就算一口氣沒斷,只有少病少痛,可是呻吟叫苦,還想問藥求醫,祈禱懺悔,這些雜念纏繞,佛也念不好。就算沒有病痛,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還得時時照顧這把老骨頭,不能安心念佛。就算未老以前,正值少壯、正好念佛的時光,但是狂心未歇,百般的俗事糾結,整天隨處攀緣,心識不定,念不得佛。就算是清閒自在,有志於修行,但對於名利世事,照不破、放不下、拿不定、坐不斷,一個境界現前,馬上就跟著迷惑顛倒,佛也念不好。
可以想見,人在老病之時,少壯清閒又志在修行之日,只要稍有一事掛在心頭,就不能專心念佛,何況是面臨生死的那一刻,誰有把握好好念佛?況且世間事業如夢如幻,哪一件能替得了生死?縱然是出世間的善事,廣造塔寺,攀求名位,哪裡知道「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等到受苦時才明白,原來一生苦心經營的一切事業,全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鑊湯下增柴炭,劍樹上助刀鎗而已。
其實,人生在世,如石火電光一般,眨眼就過了,應當趁未老未病以前,抖擻身心,放下俗事,有一天的時光,好好念一天的佛。就算沒有時間,得一時的工夫,就修一時的淨業,管他臨命終是好死橫死,我的往生資糧早已辦妥了。希望大眾要三思再三思。
(十八)人心易進易退,一聽到警策就勇猛精進,可是遇到障難現前,馬上就轉念,尋求其他的方便,認為念佛只能利益身後事,對於眼前沒有實質的幫助,從此就放逸退轉了,這該怎麼辦?
答:經中道,念佛的人,現世就能獲得十種殊勝利益。一、晝夜常得一切諸天、護法神將,隱形守護。二、常得觀世音等二十五位大菩薩,常隨守護。三、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念佛人,常得諸佛護念。四、一切惡鬼、毒蛇毒藥,皆不能害。五、水火災難、怨賊枷鎖、牢獄橫死,悉皆不受。六、宿世惡業悉皆消滅,所殺怨命皆蒙解脫。七、夜夢吉祥,或夢見阿彌陀佛。八、常生歡喜心,面容光澤,精神飽滿。九、常為世人恭敬供養,歡喜禮拜。十、命終之時,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接引往生。
以上所得的十種利益,都是世尊金口所說,不論現生來世,皆有利益,不用懷疑。
(十九)前面提到「抖擻身心,放下世事」,可是日常生活中,確實有些俗務沒辦法放下,又該如何修行?
答:世網中人,只要能「痛念無常,生死心切」,不論是苦樂逆順,動靜閒忙,迎賓待客,工作應酬,這一切境緣都不妨礙念佛。古人說得好,「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又說,「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如果是世緣較多的人,也要忙裡偷閒,鬧中取靜,每天念佛萬聲或千聲,定為日課,不容一天空過。至於忙到撥不出時間的人,每天早晨必須念十聲佛號,日積月累,功夫慢慢會成就。除了念佛之外,有空閒時可以讀經拜佛,隨緣布施,所修的種種善行功德,乃至於絲毫小善,都要迴向西方,能如此用功,不只決定往生,還能增高品位。
(二十)要如何念佛?如何修十念法?
答:念佛的方法,必須制心一處,不讓心念散亂,口中一句接一句的稱念阿彌陀佛,字字分明、念念相續,耳中只聞阿彌陀佛,心裡只緣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心口相續,如此念佛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至於十念法,每天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念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十口氣,名為十念。念佛時,只隨氣的長短,不限佛號的數量,聲音要不高不低、不緩不急,不能間斷,這個用意就是要藉氣束心,令心不散亂,以達到專精的功夫,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敬按:關於十念法之修持,印祖等師亦有垂訓於典籍,誠可互相參照。)
(二十一)我輩凡夫根性愚鈍,唯有專持名號,契我根機,閒暇時再加上禮拜,這樣是否可行?
答:那正符合善導大師「專修、不間斷」的意思。
眾生業障深重,應當專持阿彌陀佛名號,不修雜業。因為專持名號最容易,只要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十人專修十人往生,百人專修百人往生,這就是專修不夾雜的好處,容易得正念,完全與佛的本願相應,不違背佛的教誨。反過來說,若不能專修而雜修的人,要想往生淨土,恐怕是一百個人當中難得一、二個,一千人中難得三、四個,這都是因為雜修擾亂了正念,與佛的本願不相應,而且繫念不相續,雖有善行,常與名利相應。所以喜歡雜修的人,不僅障礙自己也會影響別人求生淨土的信心。
除此之外,身必須專禮阿彌陀佛,不雜禮其他。口必須專念阿彌陀佛,不夾雜其他名號。意必須專想阿彌陀佛,不夾雜其他妄想。當心裡一有貪瞋痴的念頭夾雜時,要隨犯隨懺,不讓這些念頭「隔日、隔夜、隔時」,要保持心念清淨,最重要的是念念相續,不能間斷。
永明大師也說,念佛發願時,必須一心歸命,至誠懇切,不夾雜其他的念頭,就像要上死刑場、被怨賊追、被水火吞一樣,以這種心態一心求佛救度,願脫離苦海,如此的至誠懇切,才能相應。倘若心行不一,信願輕微,念念不能相續,佛號常常間斷,甚至懈怠放逸,臨終要想往生淨土,恐怕就難了。
(二十二)要念念相續不容易,凡夫沒有定力,情想紛飛、邪思亂起,念頭不知不覺的東跑西竄,一眨眼就跑到千里萬里去了。又或者惹上一點世事,便十天半月的擺脫不掉,有什麼方法可以對治?
答:當淨念間斷時,必須痛加鞭策。古人有三種痛鞭的良策:一、報恩。修淨業的人,應當知恩報恩。譬如父母養育之重恩,師長成就之重德,此恩此德難以報盡。如今,父母和師長或許淪落三途受罪受苦,指望我們去救度,自己卻念念間斷,淨業不能成就,淨業不成就,自救都救不了,如何救他?既然不能相救,那就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之人。經云:「不孝之罪,當墮地獄。」這一念間斷之心就是地獄業!
二、決志。若要專修,必須有堅定不移的心志。有人一生參禪,禪沒開悟,便去學教,教又不明,搞到現在還不死心,又要參話頭,又要談教理,又要寫幾個字,又要作幾首詩,情掛兩頭,念分四路。
對於虛名浮利看不破、放不下,自己得名利便生貪愛,別人得名利就起嫉妒憎恨。古人說,「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一有邪心妄動,正念就失掉,這一念間斷之心就是餓鬼火坑業!
三、求驗。既然學專修,應當求靈驗。人生走到了盡頭,看看髮白面皺,衰相現前,還有多少歲月可蹉跎,要在目前就要見佛。如廬山遠公大師一生三次蒙佛摩頂。懷感法師稱念佛號便能見佛。少康法師念佛一聲,大眾就見到一尊佛從口中飛出,念佛十聲,就有十尊佛飛出,像串珠似的。古人念佛靈驗的事蹟,萬萬千千。
只要心不間斷,見佛不難,心一間斷,絕不見佛,既不見佛,與佛無緣,既無佛緣,難生淨土,淨土不生,必墮惡道。這一念間斷之心就是三途惡道業!
以上三條,應當痛自鞭策,要念不離佛,佛不離念,然後就能感應道交了。
丙、結語
綜觀上述,可知天如禪師久修禪觀,又精通教典,以禪教入淨土,書中答問之事理兼備,將禪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顯明淨土之奧旨,闡揚持名之奇勳,誠可為修習淨業之司南也。無怪乎,印光大師曾於《文鈔》中推崇到:「若論斷疑生信者,當推重天如之《或問》,此尤為破堅衝銳之元勳也。」可見,此書於蓮宗之貢獻,不容小覷。
噫!慚愧具縛弟子根機陋劣,幸蒙佛菩薩垂慈,接引入門,因入佛門,得識淨土,得聞寶典。所謂得識淨土者,淨公上人之開解勸進也;所謂得聞寶典者,蓮公之《無量壽經》會集本,念公之《科註》,《報恩談》及《來佛三聖永思集》也。是以暗自慶幸,詡為全宇宙之幸運兒矣。
良由機緣殊勝,當如是珍重,痛加鞭策,效法賢公之深信、切願、篤行,行住坐臥一句彌陀念到底,以期淨業成就,早歸安養。願以此區區愚誠,普勸善友,勤修淨業,同登極樂,圓滿無上菩提。伏祈垂鑒。恭請尊安。
慚愧具縛弟子妙音稽首。
老法師:今天這份心得報告是從網路傳來的,妙音居士。我們聽了很受感動。這些我覺得都是菩薩現身,為什麼?修淨業的同修,最近這幾年,或者說十幾年,遇到了災難。這災難是什麼?確實有不少人反對夏蓮居的會集本,不承認念老的集註,在教訓我們依照這本子修行的錯了,應該把這些經本銷毀,叫我們趕快回頭。幸虧得到海賢老和尚為我們表法,我們對老和尚感恩。我們仔細觀察老和尚一生的行誼,他不是普通人,也是菩薩再來的,來給我們表法的。我看了他一些資料包括光碟,看了七十多遍,看了老和尚的《永思集》,我深深感覺到,老和尚是菩薩化身,有使命來的。出生在農民家裡,所以從小他就學會種地,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二十歲看破放下,發心出家。師父不是凡人,看到這個年輕人,肯定叫人一見就知道,這個人老實、聽話、真幹。世出世間有大作為的人,都具備這三個條件,只要有這三個條件,有大成就的這些大德都願意教他,都願意幫助他、成就他。他的師父遇到他,給他剃度,就教他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一直念下去」。他聽話,他老實,他真幹,念了九十二年往生,一句佛號。這是表演給我們看,往生淨土要什麼條件,你看他不就明白了!
經論的作用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斷疑生信,增長信心願心的,作用在這裡。真相信,沒懷疑,願懇切,不要經論,一句佛號就可以成就。這樣的人念佛,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以及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念佛往生的例子太多了!我們的信心具足,願心也具足,有信有願,往生極樂世界條件就具足了;持名功夫高下,那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
念佛重不重要?有些人講有願有信就能往生,那我只要有信有願就行了,佛可以不要念了,你想想你能不能去?去到極樂世界了,到極樂世界沒有落腳之處,四土三輩九品你在哪裡?沒念佛,所以沒有落腳的地方,那還是要趕快回去,這沒有你的分。臨命終時念一聲佛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下下品是他的去處。你要是一句佛號都沒有,你下下品沒有,到了極樂世界趕快回頭。是不是這樣的?我們得多想想,通情達理,所以持名重要!蕅益大師講了四個字,信願持名。我們看到賢公老和尚,人家往生上上品往生,他的功夫,他平常二六時中,就是不分晝夜,他佛號不斷。念久了,真的心裡頭就一句佛號,除這一句佛號沒有一個雜念。那是什麼?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與我全不相干,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成就了。
今天妙音這份報告,幫助我們現前信願還不到位的人,是當頭一棒,也是起死回生的一服良藥。這篇文章要放在我們網路上廣為流通。他用的是妙音,我們不知道是哪一位妙音。為什麼?我們今天的環境不好,淨宗是好,擾亂淨宗的人太多了!提出許許多多的主張,有些人真的贊成,有願有信不要念佛。讓許許多多念佛人看到、聽到都生疑惑,我們到底依誰的?這句話重要!到底依誰的?依釋迦牟尼佛教誨。
釋迦牟尼佛往生的時候給我們說了,交代得很清楚,四依法。阿難尊者請教的,佛陀在世,大家依佛,沒話說,佛不在世了,我們學佛要依靠誰?世尊告訴我們: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法是經典。人是什麼?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所說的,跟經典不一樣的不能相信,這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不必來問我。你查查《無量壽經》,查查《觀無量壽經》,查查《阿彌陀經》,這三部經上,他所說的都違背了,世尊就教你別依他;與這三部經相應的,這個要遵守。這第一教給的,依法。
第二個,依義不依語。語言說的,深說淺說,多說少說,沒關係,要相應,不相應的不能聽。第三個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是很重要的!我們選擇經論,選擇法門,什麼是了義?真正能幫助我在這一生當中出六道輪迴,出十法界,這叫了義。不能幫助我的,再好的經,《華嚴》、《法華》大經大論,我沒有這個能力學,也沒有這個時間學,也沒有人教我,也沒有道場學到這些東西,不能幫助我了生死出三界,那這就不能學,要學了義。什麼是我們能學?海賢老和尚最好學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看念了九十二年,往生的時候那麼自在,多少人親眼看見的。我們親耳所聞,決定不是妄傳,看到他往生的光碟,這就是現身說法,他依的是了義,不依不了義。
最後,依智不依識。要有智慧來鑑別,不能感情用事。許多人來跟我說,這個這種說法,那個那種說法。我怎麼告訴他?我說他們對不對你可別管他,自己對了就好了。你自己把他這些東西都裝在你心裡頭,都放在你口裡頭到處去宣說,你錯了,他錯不錯與你無關,你這樣做法是你大錯了!你要糾正過來,你要是真正懂得佛的四依法。我們看什麼樣的境界,如如不動,他是好,他是壞,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不起心不動念,如如不動,沒有受他的干擾。也不必去批評他,批評他,他就跟你做冤仇,結上怨了,你要不能往生,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在六道裡頭難受,不批評人,也不必讚歎人。自己老老實實把這句佛號念好,念到清淨心出現,平等心出現,決定得生。
這篇報告,許許多多人值得認真學習,我們要廣為流通。
後面還有一個問題。
學生:請問師父上人,有些助念團到了病人家裡開始助念之後,就嚴格禁止任何人去動病人,病人想喝水、想排尿等等,都一概不准家人上前幫忙。眼看著病人憋得痛苦,家人心裡很難過,請求允許上前幫忙病人,助念團的人還是堅決不讓,認為這個時候動病人就會障礙病人往生。最後雖然在念佛聲中往生了,但是病人卻是死不瞑目的樣子。
請問師父上人,這樣的做法正確嗎?助念的時候,什麼時候可以動臨終人?什麼時候不可以動臨終人?這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助念常識。懇請師父上人慈悲開示,希望大家以後在助念當中,不要再發生這種不幸的事情。
老法師:這個問題確實很重要。念佛助念,要懂得助念的規矩。《飭終津梁》是送往生最好的參考資料,要多讀。不但要讀,助念的這個小團體每個人必須要學習,要請人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沒有這種知識不能參加助念。
照理來說,理事是一不是二,什麼時候可以動他?他還沒有斷氣之前,他神智很清楚很明白,他還想喝一杯水,還想去排尿,這清清楚楚,這個時候你不幫助他,你要讓他憋著,他死不甘心。這個仇恨就很深了!他記著你,你對待他這麼狠,將來的時候,你在臨命終時他來干擾你,他來報仇,你怎麼辦?什麼時候不能動他?古大德教導我們,這人斷氣了,呼吸沒有了,這個時候就不能動他。為什麼?他的神識離開了,是不是真離開我們不知道,真離開的時候動他沒問題了,就怕是他神識在旁邊,他離開他的身體了,他還沒走,他念著他的身體。真正往生的人沒有問題,真正往生的人神識阿彌陀佛接走了,這個身體你怎麼動它,它也無所謂了。所以就怕他死後,這時候神識在旁邊看著。一般八個小時神識會離開,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是十二個小時、十四個小時,大概神識肯定離開了。能不能碰他,是怕他神識動瞋恨心,怕這個。那個時候他不管你是不是助念,你對他好他感恩,你擾亂他,他不甘心不情願,仇就結起來,冤仇結起來,道理在此地,不能不知道。所以不能動亡者的身體,不但身不能碰它,他睡的這個床都不要碰它,怕他有感觸,跟他床前坐也要離開一點,我們的身體、衣服,都不要碰他的床,這就對了。通常我們一般送往生,十二個小時。能夠到十四個小時最好,最安全的十四個小時,再幫助他穿衣服,幫助他入殮。希望我們送往生的人都懂得這些規矩。
發心送往生是一樁好事情,這個人往生到極樂世界,跟他結了淨土緣,將來我們自己往生,他會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你看到的時候都認識,比我們早往生的人。決定不能夠無知,完全憑著自己的意思來做障緣,讓他感受到病苦,苦中再加苦,他怨恨。
最好是自己有把握,因為臨命終時的環境自己預料不到,誰來幫助你助念?是真的幫助你往生,還是把你拖到輪迴,又拖到六道來了,很難說。真往生的人,真是平常積功累德,來的都是善友,都是好人。如果沒有功德,沒有福德,你往生的時候,來送往生的都是冤家對頭,有好心障礙你,有惡意障礙你,都來了,報恩報怨都來了。誰知道?那個時候沒有人知道,真正高明人看得清楚。
所以有這些因素,我們最好的辦法就學海賢老和尚。海賢老和尚告訴大家,他這幾天要往生了,有人跟他說,你走的時候,什麼時間告訴我,我們幫你助念。老和尚笑笑,助念,要靠助念不牢靠,我不要人助念,我自己念佛往生。好!真的是自己念佛往生。白天在菜園裡工作了一天,整地、拔草、澆水,在種菜,幹了一天,晚上走的。晚上什麼時候走的沒人知道,大家都睡覺了。睡覺的人都知道老和尚在念佛,很難得他敲引磬念佛,老和尚平常念佛不敲引磬,這天晚上敲引磬。大家也不在意,就睡覺了,第二天早晨起來老和尚走了。說話算話,往生不靠人助念,他說到做到,不要人送往生,話說在前面。真往生的時候,他不給你這個機會,悄悄的走了,等你發現了,走了很久,早就到極樂世界去了,瑞相稀有。
所以在今天,修淨土的同學,我們所依靠的夏蓮居老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我一生就依靠這個。這個經本是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給我的,我要不依這個經,要不學這個本子,不講這個本子,我對不起老師。我曾經說過,全世界人都不相信,我一個人要相信。為什麼?老師傳給我的。我跟老師十年,老師不騙我,老師愛護我,我們尊師重道,報老師的恩就是依教奉行。所以我堅持,我絲毫不受動搖。
蓮公我們沒見過面。念老我們多次見面,在那個年代,我們是一九八三年,對,一九八三年,在美國聯絡的,信息聯絡上,知道有這麼一個人。聯絡上之後,我回到台灣,有時候就到大陸去看他老人家,他住在北京。北京還有些老朋友,難得的是遇到,也是老同鄉,趙樸初老居士,他是佛協的會長,大陸上還有不少法師,比我輩分高的,跟我同輩分的,我認識不少人,到處參訪。
念老把他的大作《大經解》送給我,我看到非常歡喜!我之前講《無量壽經》是用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他自己毛筆寫小楷寫在經本上,我們稱它作眉註。這個本子我們流通了,老師往生之後,我就將這本書印了一萬本,分送給大家。老師這本書很多人沒看到過,這個流通之後大家才曉得老師對這部書下過功夫,而且曾經講過一遍。講,我沒聽到,他大概這部經講過之後兩年我才認識他。聽眾不多,我估計五、六十個人而已,不會超過一百人,所以很少人提到這部經。
我得到這個經,得到念老註解,如獲至寶,很認真從頭到尾看了好幾遍。從此之後,講《無量壽經》我就用這個本子。用李老眉註本子講這個《無量壽經》,講過十遍,在美國、加拿大,跟台灣、新加坡,總共講過十遍。講念老的註解,這一次是第四遍,以前講過三遍,大概都是一千二百個小時,這次時間很長,加了一倍。這次講的時候著重在修持,我們如何把《無量壽經》落實到自己身上來,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家庭,落實到道場,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怎樣能夠做到像海賢老和尚二六時中這句佛號不間斷,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有把握。
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總結一句話,就是沒有徹底放下,對這個世間還有牽掛,還有留戀,那就很難往生。徹底放下的人,最後一念十念都決定得生,放下重要!
我們既然出家了,今天我們遇見的最大的事情是什麼?續佛慧命。怎麼落實?講經不停止,活一天講一天,哪一天不能講了就往生了。
報祖宗的恩,我們想到的傳統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古人做得好,遺留下來這些典籍,非常認真仔細做了一番整理、選擇,成就一部《四庫全書》。沒有入《四庫全書》的,當時蒐集到的書裡頭,差不多是一半。換句話說,這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能夠入《四庫全書》的,大家公認的好東西,當時乾隆皇帝召集全國專家學者三百多人審察。我們不要操心,都是好東西,不好的淘汰了。
這部書早年我們擔心怕失傳,一個動亂變遷,可能會喪失掉,台灣只有一套,孤本。現在商務印《全書》,世界書局印《薈要》,至少得有五百套在全世界流通,許多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收藏。書不會失去了,能保住,但是誰去讀?不認識漢字,沒有學過文言文,他不能讀。那沒有人讀,再過十年就找不到會讀的人了。那就注定中國傳統文化要滅亡,四大文明古國就剩了一個中國,中國的壽命到了,這個太可怕!
怎麼辦?所以我們想找年輕人,真正發心,犧牲自己身命在所不惜,把傳統文化延續下去。怎麼延續?認真學習,發揚光大,傳給後世。這就得辦學。辦學的目的沒有別的,就是認識漢字,學習文言文,有能力讀《四庫全書》,有能力講解《四庫全書》,有能力把《四庫全書》寫成白話文。我們就幹這樁事情。
中國文化要是能夠流傳在世界,對全世界人都得利益。為什麼?我講過五樁事情。我們個人希不希望有一生的幸福、快樂?古時候讀書人所說的「孔顏之樂」,孔子、顏回之樂,他們的樂在道,在學、在道,不是功名富貴。孔子是平民,家庭不富裕,所以富跟貴,夫子都沒有,那顏回就更差。但是這兩個人,一切時一切處你遇到,他滿面笑容,歡喜快樂。這從哪來的?為什麼他這麼快樂?夫子頭一句話就告訴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解答了。讀書樂,跟古聖先賢樂,不必要功名富貴,快樂無比。自己身心快樂,家庭當然和睦,家和萬事興。工作一定順利,無論從事哪個行業,對你統統有幫助。待人接物表現出的智慧德行,人緣好,法緣好。所以家庭會和睦,事業會順利,住在這個地方,社會會安定,國家富強,天下太平,聖賢人用他的影響造成的,他不必親自去做,他的影響所感召的,真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四庫》能幫助我們這些,真的是寶!這個東西存在,全球光明普照;這個東西要是不在了,沒有人能讀了,這個地球一片黑暗。所以我希望大家學佛菩薩來救世,發心學文言文,學中國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學《群書治要》,學《國學治要》。我們辦學,教科書就這兩部,一部《國學治要》,一部《群書治要》。《群書治要》是講倫理、道德,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國學治要》是講做學問,聖賢教育。怎麼治學?聖賢治學,再加一個,宗教治學。要知道,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是人類重要的教學,是人類尊崇的教化,它會給全世界帶來永續的和諧。我們要學,要認真去做。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