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學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七。自了法師編輯。

  八、愛不重不生娑婆(二)

  上堂課我們講到,必須斷除對於輪迴的愛執,才能修集真正的往生資糧。並且以《楞嚴經》中的教理對於「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做了詳細的解釋,知道往生的根本為什麼是「輕愛」和「一念」。古德也說,這兩句是往生淨土最真切的教誡。我們今天再來繼續講講這個問題。

  憨山大師在《示念佛切要》中引用這句話之後,解釋說:愛是生死的根本,它不是從今生才有,也不是只串習了一、二生。無始以來,在輪迴之中不斷的生生死死,就是因為有愛。到今天為止,想想過去,有哪一念暫時脫離了愛執之心呢?因此要知道,正是由於多生累劫以來,把愛執之心積聚得極其深厚,才導致輪迴無窮無盡。現在雖然發心念佛,求生極樂,但是如果連愛是生死的根本都不知道,不去斷除它,那麼就會有一邊念佛,一邊增長生死因緣的狀況出現。這樣再怎麼念佛,也跟了脫生死毫不相干。雖然一生念佛,但是到臨終的時候,心中現前的卻是對於生死的貪愛執著。那時候才知道自己平生的念佛、修行等絲毫不得力,但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這裡講得很清楚,一邊念佛,一邊增長生死因緣,明顯是沒修到往生資糧。結果到臨終的時候,由於愛根未斷,就會現前對世間的貪愛執著。我們前面也講過,臨終的時候如果淨業沒有成熟,則必定不得往生。所以,在這個重要的問題上,大家一定不能輕視。

  那麼,對於臨終來說,哪種愛執會成為往生的最大障礙呢?

  (一)家庭恩愛,臨終障緣

  按照現在大多數人的狀況來看,臨終時最大的往生障礙,很可能是家庭。

  一切因緣法本來沒有自性,往什麼方向發展,最後的結果是好是壞,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好。家庭也是一樣。如果你在這上面沒有調配好,就會受到它的牽連,往輪迴的方向走,這樣家就會成為往生的障緣。如果你能夠調配好,以智慧控制,讓整個家庭在隨順正理的軌道上運行,就會成為往生的助緣。而是否能夠把握好,關鍵在於自己的心。但是,我們很多人由於心沒有力量,只能任憑貪愛煩惱的擺布,結果自己的心就會隨家庭而轉,所愛的人就會成為往生極樂的最大障礙。

  為什麼會這樣呢?對你來說,關係最密切的就是家庭成員,無論是否天天在一起,他們都是你最牽掛的人。所以,到臨終的時候,你不會牽掛鄰居,也不會牽掛單位裡的同事,更不可能牽掛什麼陌生人。你最牽掛的無非就是我的丈夫、我的孩子、我的財產……就是圍繞在你身邊的這些人和事。只要有一個放不下,就會纏縛住你的心,就會導致無法正念往生。

  這一點你觀察一下現在的情況就很清楚。比如說你出門在外,那麼你的心會常常想起什麼?會想鄰居嗎?會想哪座城市裡的什麼建築、公園嗎?顯然是不會的。你只會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發生地震、火災等的時候,你第一個念頭肯定不是想周圍的飯店、超市怎麼樣了,或者鄰居家會不會有事,肯定是不假思索的給自己的家人打電話,心裡最在乎的是自己家裡的人。

  平時,他們稍微有一點什麼事,馬上就會牽住你的心,你會因此心亂得非常厲害。比如家人得個感冒,你都會心痛不已;孩子咳嗽幾聲,你就會覺得自己的心好像揪在一起了。如果條件允許,會趕緊送到醫院,想盡一切辦法幫他減輕痛苦,一心盼望他能快快痊癒。但是,如果不是自己的家人生病,就會沒什麼感覺。比如,自己周圍的其他人已經病入膏肓,每天都痛苦萬分,自己的心也很可能無動於衷。或者,當看到醫院裡其他病人的時候,哪怕是癌症患者,自己的心也可能會很麻木,覺得反正跟自己沒關係,根本懶得去想他們。偶爾造作的想想病人真可憐,自己也覺得挺假的,完全沒有擔心自己家人的那種感覺。

  如果你一個人在異國他鄉,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就會想家,想念自己的親人。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會想到,如果自己現在和家人在一起,闔家團圓,那是多麼美滿幸福。如今一個人孤孤單單,舉目無親。心裡會自然湧現無盡的傷感。這就是由於過去那種情執的積累,遇到這種境緣,在這個時刻,就會不由自主的現出來。曾經的感情有多深,這時思念的痛就會有多強。這就是情感的執著引生的痛苦。

  所以,心上的因因果果是絲毫不會有差錯的。你最割捨不下的就是那些最親的家人。因為感情上的牽纏最多,由於過去的愛執,自然會去想他。而你不會去想陌生人或者仇人,因為對他們從來沒有愛執過。

  既然愛執是如此的深,那麼到臨終的時候,頓然之間就要全部捨棄,你又怎麼能忍?你心裡一定會割捨不下,這是心的必然規律。大家都看過很多愛情方面的電視、電影,戀人在分別的時候都是很難受的,傷心欲絕,痛徹心扉。我們觀察自己或者身邊人的經歷,也能發現這一點。比如自己要到遠方上學,必須離別家鄉,離開親人;畢業的時候要離開關係非常好的朋友、同學;或者跟相愛的人分居兩地,偶爾才能見面;或者要去異國他鄉工作等等。總之在短暫離別的時候,都會出生強烈的愛別離苦。尤其在車站、機場就能看到,親人或者戀人分開的時候,大家都會哭,都特別的難捨難分,心裡特別痛苦。這就是因為彼此的心和心已經纏繞在一起了,就不想分開。愛得愈深,就愈是難以割捨。

  以此類比臨終時的狀況,那時已經到了生死關頭,要永遠的訣別。那不是一年半載見不到,而是長劫都不會再相見了。你想想看,在這種時刻,人的心怎麼可能不留戀?想到從此之後再也見不到了,肯定是不願意離開。看看現在的狀況就知道,比如自己最愛的人平時在外地工作,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到家鄉,闔家團圓。剛回來的時候很開心,想到幾天後就要離開,當時可能不會特別難過,但是到了臨別之時,眷戀的心自然就現起了,那時會難以抑制的生起愛戀,特別不想跟他分開,是不是?或者自己平時認為不是很執著的家人,突然之間去世了,你心裡也會非常難受,很長一段時間走不出那種痛苦的狀態,對不對?可能自己也覺得奇怪,我平時不是很貪戀他,為什麼離別會這麼難過?這就是由於心底還深深地埋藏著愛種子。只是平時沒發現,甚至還會認為天天在一起生活挺煩的。但是一旦要面臨離別,在那個關鍵時刻,愛戀的心必定會顯發出來。所以,讓你現在想想臨終時的情況,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不會眷戀什麼人,應該能往生。但是,如果現在沒有以對治法斷除愛執,到時候愛戀之心必然會現行。那時候,所愛的家人就會成為你往生的最大障緣。因為自己的心絲毫沒有對治的力量,所以不得不在貪愛煩惱、輪迴染業的牽引下繼續流轉生死,無法順利往生。

  (二)平時離愛,臨終無憂

  因此,現在就要儘快解決自己心上的問題,不要讓愛執再加深了。如果不去對治,愛執必定會在心裡不斷的增長。這樣發展下去,情愈來愈厚,愈來愈濃。在你心裡,家人的感情成為最重,淨業的勢力就很微弱了。到了臨終那一刻,你的心沒有時間做太多的選擇,不是此就是彼。如果你的心一直這麼戀著家庭,心裡就難以割捨。哪裡還會存著一分心去求生西方呢?

  徹悟大師說:「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要想成功往生,臨終的時候就必須把世俗萬緣全部放下,只有這樣,一念阿彌陀佛才能提得起來,才能直接跟佛相應。否則,你的心如果放不下這些感情,已經緊緊的被纏縛住了,哪裡還能騰出一心,求生西方呢?想想看,平時都沒辦法斷掉執著,臨終的時候,你有能力一個反彈就超越這些情執嗎?平時都沒辦法一心念佛、求往生,臨終的時候,能拿得出那種真信切願嗎?一般人沒那麼大的根器,是根本做不到的。

  所以,平時就要把這些處理好,臨終的時候才能沒有後患,才能自在往生。因此,現在就要把世間的感情看清楚,想明白,這樣才會往好的方向轉。世俗的情能夠淡一分,往生的心才會深一分,往生的把握才會增一分。

  具體來說,首先最好能夠把對家人的世俗感情,轉化成法上的情義,不要以世俗的感情來打交道。否則在一起的時間愈長,纏繞在心上的情就是愈難以割捨。

  而且要訓練自己的心,讓自己平時跟家人分別的時候就沒有貪戀。比如說,跟家人在一起幾十年,今天突然要離開一個月,看看你能不能斷然就走。如果你的心能夠不生眷戀,毫不猶豫的離開家人,臨終的時候才有可能發起直接求往生的心。如果你現在都是猶猶豫豫,難捨難分的,分開一個月都不願意,那麼,到臨終的時候能不憂惱,能斷然放下嗎?

  這個問題大家現在就可以想想,如果此時此刻讓你做選擇,是馬上往生極樂世界,還是留下來陪家人。可能很多人會選擇後者。會認為我的兒子還沒結婚,或者孫子還沒考大學,還有什麼事沒交代好……總之,心裡會想:往生雖然很好,但是我現在還不能走。要等到什麼什麼事都做完了再往生淨土。所以現在最好還是在這兒待著,跟我的丈夫、兒女們在一起,同時我還能好好念佛。或者乾脆認為現在的生活挺好的,最好來世再做人,一家人繼續到一起,永遠不分開更好……如果你的心裡有這種想法,就說明心裡的貪戀執著太嚴重了。這樣往生的希望就會很渺茫。當然,如果你選擇前者,願意現在就往生,心裡能脫開這世界上的一切。無論是什麼人、事、物等等,全部能夠放下。管它家裡怎麼樣,孩子怎麼樣等等,我一切都不管了,就是一心念佛,趕緊求往生。這說明你的出離心還算可以,還有點往生的把握。(當然,這並不是叫你忽視現前的責任和義務。)

  另外,可以看看自己平時念佛的時候,能不能把這些世俗的感情全部放下。平時能放得下,到臨終的時候才有希望放下。

  比方說,做為一個女人,最難放下的就是自己的兒女,心裡對於這方面的執著最重。那麼就要從這裡下手,首先心裡要明白,貪著兒女就是我往生的最大障礙。然後就要在這方面訓練,一點點的放開。比如,原來自己的孩子稍微有點什麼事,就執著得不得了,心馬上無法安住了。那個時候根本念不了佛,只能是動動嘴巴。甚至連嘴上也不念了,直接就衝出去了。後來能夠做到像對別人的孩子那樣,不那麼貪著,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能一心念佛,以佛法的智慧來處理問題。這樣就很好,對此看得愈來愈淡,愈來愈想得開,就說明你的修行有進步。所以,要經常訓練自己的心,如果你能夠讓念佛的心超過念兒女的心,那麼臨終的時候就會比較有把握往生。但是如果念兒女的心超過了念佛的心,就很麻煩了。

  憨山大師也說:如果念佛的時候,放不下心中的愛執,這樣,愛是心裡的主宰,念佛只是表面形式,結果只能是佛號在一邊念著,愛執在心裡增長。所以,你現在就要觀察自己,比如兒女的情現前的時候,看看口裡念的這句佛能不能敵得過愛?如果斷不了這個愛,那又怎麼可能了斷生死呢?要知道,自己心中的愛已經串習得非常純熟了,而念佛才剛剛開始,很生疏,心又不夠懇切,就很難得力。如果現在貪愛的境現前時,自己的心做不了主,那麼臨終時必定做不了主。所以,勸現在的念佛人,首先一定要知道生死大事要緊,要發起懇切了脫生死的心。要在生死的根源上念念斬斷,那麼每一念就都是了生死的時節!這樣,念念真切,刀刀見血,就一定能出離生死。所以,無論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要知道生死心是自己內心的種種愛,這樣就知道了生死是念念在生死的根源——愛上截斷。除此之外,哪有別的妙法?

  幽溪大師也說:「欲輕其愛者,莫若一其心。」要想減輕對娑婆世界的愛,沒有比一心念佛更好的了,也就是讓自己念佛的心盡量純熟專一,來使貪愛世間的心逐漸淡薄。古德在詩裡也說:「求生清泰法何饒,善導遺風最可標,一念單提家不遠,萬緣俱絕路非迢。」意思是說,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哪裡需要很多呢?善導大師的方法堪為最好的模範,也就是只要肯一心持名,萬緣放下,那麼極樂故鄉離自己就不再遙遠了。

  (三)專心繫念,成熟淨業

  現在大多數人,對於極樂世界不是心心念念的嚮往。也很少有人肯下功夫,讓自己念佛的心達到念念相續。結果就是,對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的心一厚一薄,一重一輕,在用心的程度上相差太懸殊。因此,現在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扭轉到極樂世界方面。換句話說,就是要把自己對於娑婆世界綿綿不絕的愛,換成對極樂世界念念希求的心。

  幽溪大師在《淨土法語》裡也講到:「能輕娑婆之愛,未必能一極樂之念。能一淨土之念,必能輕娑婆之愛。」也就是,能夠減輕對於娑婆世界的愛執,未必能夠一心繫念極樂世界。但是,只要能夠使求生極樂淨土的心達到專一,則必定能減輕對娑婆世界的愛執。

  要想讓自己一心求生極樂世界,就要在這方面多串習。也就是要多看極樂世界方面的書,多了解西方淨土的功德莊嚴,多想西方的依正妙相等等。正所謂「熟處轉生,生處轉熟」。你要讓自己的心,逐漸對於輪迴疏遠,讓愛執娑婆的心不像過去那麼濃厚。並且要讓自己的心,常常緣在極樂世界上面,對這些愈來愈熟,薰習得愈來愈深,這樣欣求極樂的心自然會變得愈來愈重。這樣,西方淨土的習氣就會逐漸成熟,自己的氣分會跟極樂世界愈來愈相應。也就是說,要讓自己心上墮入輪迴的力量和往生淨土的力量此消彼長。一旦往生的勢力強過輪迴的力量,你就有把握往生了。

  我們都學過十二緣起,在流轉輪迴方面解釋,它的根本就是愛取有。其實這個道理在往生淨土方面也是一樣的。其中「愛」就是指愛西方淨土裡的一切,如果再再加強這種對極樂國土的信心、好樂心,就會發展為心心修淨業,念念求往生,唯一「取」清淨的善法。這樣你的心裡就會出現「有」,也就是已經有了決定往生西方的淨業勢力。這樣在世的時候就可以得到授記,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剛開始串習淨業確實比較難。但只要肯精勤的努力,等到淨土方面的力量逐漸加強到量,就會變得很容易。那時,你的心自然會跟娑婆世界很疏遠,跟極樂世界很親近。所以,大家趁著現在還年輕,有因緣、有精力的時候,就要在這上面用功,在往生正因上加強,把自己規範在修淨業的軌道上面。

  以上選摘自智圓法師《往生之路十》。

  老法師:我們剛才聽了自了法師這段的報告,對我們真正想求生淨土的人是很高的警策,確確實實是真話。這個世界生活之艱苦,我相信大家能跟我一樣,深深感觸到一年比一年嚴重;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不能住,這個世界必須趕快離開。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行嗎?行。你能夠把《無量壽經》念熟了,你就明白了。

  一個人在世間,面對著無量無邊的變化,人在變化,事在變化,物在變化,沒有一樣不在變化,佛法也在變化,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如果是愈變愈殊勝、愈變愈好,這個地方還值得留戀。如果它是負面的,愈變愈差、愈變愈壞,愈變愈辛苦、愈變愈墮落,那不如趕緊走的好,不值得留戀。現在我們居住的地球,真有一點像古人所說的,嚴重到極處,能不警覺嗎?能夠警覺得早,警覺得快,趕快回頭,一心依靠阿彌陀佛,一心依靠極樂世界,這是我們了生死、脫輪迴的一條正道。

  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今天這個報告說得很明白,什麼原因?情執不斷,愛。你愛的,你要知道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愛會變成怨,會變成恨,會變成仇,它不是真的,我們要知道。我們要想方法,這個方法,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教我們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就成功了。一心念佛,要放不下萬緣,還是去不了。無論對什麼,只要有一念貪愛、一念情執,那就是一根繩子,把你拴在輪迴,你永遠出不了輪迴。這個自己要把它解開,要把它拋棄。這一生,好不容易得人身聞佛法,聞到淨土法門,跟夏蓮老、黃念老結上法緣,這兩個菩薩決定能幫助我們往生淨土。所以,愛不重不生娑婆,不是好事,我們扭轉過來,我們愛極樂世界,我們放棄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成就正覺之後再來,再來是佛菩薩,身分不一樣了,是來救世間人,不是自己墮落。這個要緊。

  我們再看下面還有一份,李同學的報告。

  學生: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九年學習結業報告

  南無阿彌陀佛!至心皈依頂禮兩土導師!至心皈依頂禮上淨下空老和尚!至心頂禮大慈大悲住持正法的上悟下道法師!至心頂禮所有背後默默付出的諸位大德同仁!

  甲一、生活學習心得報告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這個類似虛擬的世界,九年來真真實實的融入了弟子李桃的生命之中。此色身血脈中流淌著的,是從學院這個虛擬的世界裡,源源不斷輸送過來的營養。因此,這個假身得以延續,慧命得以滋養。如今,九年學業已終,按常規,可以離開學院了。而弟子,卻像是一個迷途、流浪的幼兒,吃盡苦頭時,看到了那個亮著燈光,充滿溫馨和寧靜的家房。我還能往哪裡去呢?真的不想再流浪!所以,學院,成了弟子這個柔弱之軀的起點,當然,亦是弟子娑婆之終點!

  九年,那麼漫長!因為,從今生初遇佛法到如今剛入佛門,這期間,在佛力加持下,夢中慢慢的將深植皮肉的繩索一條一條拿下!九年努力,終算爬出了沼澤,鑽出了高山,雖謂艱辛,但終能搖搖晃晃的站立了,並且已經看到了曙光。悲哉!喜哉!

  驀然回首,九年已過。己之色身,也已漸衰。雖漸有信願,而行行卻很欠缺!每每思及佛祖生生世世護念我於泥犁之中的浩蕩恩德,以及今生之歷程,時想萬緣放下,單提名號,求生極樂。又因緣不具,未能得以嘗試。後遇學院老師耐心引導,方知修行之正途。終算可以安於當下,持戒、念佛、學經教,與日常中時時觀照,磨習氣,練真功。因此,在學院修學結業時,乃是弟子真正踏入修行旅途之伊始。

  深深反省自己,九年來,雖自認為淨公老和尚之弟子,又為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學生,而實無相應之德。一者四根不穩,二者文言文之根亦無。雖在學院老師督促、帶領下,跟隨《印光法師文鈔》讀書會學習年餘,而對於能真正讀懂文言文仍有很大差距。如此鄙陋,何顏面對默默培育自己的諸位老師,以及默默奉獻的諸位同仁!愧疚自然中生起!久經良思,唯有學習複講《無量壽經》的同時,再補扎根基。

  於是,在準備複講《無量壽經》百遍期間,同時至少複講《感應篇》、《十善業》各十遍,及《印祖文鈔全集》系統逐篇學習。《無量壽經》的複講,自二O一四年十一月開始,邊整理邊複講,講稿按《內典講座之研究》要求,並在老師的指導下加入科判,以師父老人家一九九O年在台灣第二次宣講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為基礎,融合一九九二年在美國聖荷西宣講的《無量壽經》,以及一九九八年師父上人編寫的《大乘無量壽經簡註易解》;其中「發大誓願」,復參考一九九八年師父上人在新加坡啟講的《細講無量壽經》中的四十八願。會集完成後的複講稿共三十八集,七十六小時。現在正進行第九遍的複講學習中。同時,已經著手整理《太上感應篇》複講稿。

  弟子於兩年前已是全職在家學習。可嘆的是自己已年近半百,視力明顯漸衰,色身確實也偶有障礙,每遇此時,便會蒙發放下經教及一切,單提名號,祈求阿彌陀佛來接。而每當看到師父老人家仍在全世界奔走,又頓生慚愧,怎敢以年齡和身體偶有不適為藉口而逃避、懈怠!如此之念反覆多次,終承蒙佛力加持,逐漸放下此諸妄念,學習興趣漸趨濃厚,亦無疲厭,感恩之心已能相續。

  阿彌陀佛,慚愧弟子謹以此所言,代表九年學習生活心得之總結。下面匯報弟子的主修課《無量壽經》之粗淺學習心得:

  甲二、《無量壽經》學習心得報告

  乙一、前言

  《無量壽經》從漢至宋,共有十二次翻譯,古人所謂「東來最早,翻譯獨多」。並從多種不同譯本中得知,本經乃世尊當年多次宣講,由此判定此經之重要。又隋唐諸高僧大德將世尊一代時教之經論反覆比較,判本經為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典。弟子以前只是仰信,不明其理。自前年初冬,發心複講本經以來,近一年餘,經反覆整理講稿及學習複講,對於古德如上所言,由仰信漸入正信。愈發感到本經之殊勝不可思議,對於本經乃諸經第一之說,亦從多處經文中有所體悟。弟子現把目前自己所理解之處粗略整理如下:

  乙二、「序分」明本經第一

  丙一、從與會表法大眾明

  我們在一般經典看到,通常與會人數為千二百五十人俱,而參與本次法會人數卻高出十倍,「萬二千人俱」。和《法華經》與會人數、講經地點及第一表法者完全相同。而古德說:「成佛的法華」。亦說本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又《華嚴》長子、庶男皆在本經,且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方才圓滿,故顯本經是一切經論之最終歸宿。

  經文介紹與會大眾時,開篇即言:「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大聖,是對等覺菩薩的尊稱,顯其能力皆通達無礙。明與會之聲聞眾、菩薩眾皆是諸佛示現,實非小乘,正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同台示範。

  丙二、從聲聞眾明

  「憍陳如」尊者,乃上首眾排名第一,他是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時第一個開悟的人,在此表按本經理論方法修學,為第一得度者;「舍利弗」尊者,表智慧第一,在此表唯有第一等智慧方能明瞭此經;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表學習本經,能得到很強的神通道力;宗門初祖「迦葉」,表念阿彌陀佛是修最高禪定之功;啟教宗師「阿難」,表禪宗以外之教下皆歸本經。

  由此可知,第一等的智慧、神通、禪定皆在本經。法門雖有無量,殊途同歸,故修學《無量壽經》,名佛陀第一弟子。亦表念佛法門為世尊度眾生成佛道之第一法門。

  丙三、從出家菩薩眾明

  華嚴長子「普賢菩薩」,在此列為菩薩眾上首第一,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最善。普賢菩薩之心、願、行及身、口、意無一不平等,普遍對一切人事物真誠純一妙善,在此表我們修學本經的關鍵學處。又普賢菩薩乃密宗初祖,故亦表淨密不二。第二位是智慧第一,又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的文殊菩薩,在此表歡喜信受本經,即為大智之人。同時亦表禪淨不二。第三位「彌勒菩薩」,表當來承傳。他在本經中接受世尊囑咐,護持、弘揚此經,故知將來下生成佛一定宣說本經,一定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後面兩句,「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表輾轉弘護。賢劫,指這一大時代中,有一千尊佛先後出世。釋迦牟尼佛為賢劫第四尊,彌勒菩薩為第五尊,將來還有九百九十五尊佛,要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他們現在統統在此。表將來千佛沒有一尊佛不宣說《無量壽經》、不弘揚念佛法門,沒有一尊佛不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

  丙四、從在家菩薩眾明

  在家菩薩眾共列十六位,比出家眾人數高出幾倍,顯在家修行,求願往生西方世界,要依靠《無量壽經》。此十六位正士中,唯第一位「賢護菩薩」是此界釋迦牟尼佛在家學生,他所證果位與觀音、勢至相等。「賢護」表善護自己的純正思想行為,又樂於護持真正修行人。其餘十五位皆是來自他方世界,表明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普皆弘揚《無量壽經》。

  這十六菩薩名號,含義深廣,從第一位「賢護」本性,至第十五位「制行」,制行表持戒念佛。最後成就「解脫」,解脫煩惱,脫離六道。表依照本經之理論方法修行,即能往生淨土,永離妄想、分別、執著,得大自在。

  其第二位「善思惟」,表有純善的思想見解和智慧決斷。在法藏菩薩,表五劫思惟、修行,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以此圓滿本願;在學人,表依本經修學者,為真實智慧。「慧辯才」,表得佛無礙辯才。「觀無住」,表觀察一切法皆無常,而菩薩卻「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正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啟發修淨土者雖於一切法不執著,唯執西方淨土,念佛求願往生。「神通華」,表有善巧的教學能力,能夠因材施教,把念佛成佛之法門廣泛介紹給大眾。「光英」,表本經德用,能顯發無量無邊之深廣智慧。「寶幢」,表宣揚本經之法緣無比殊勝。「智上」,表本經內容乃無上智慧。「寂根」,表依照本經修學能得到身心清淨,心淨則國土淨。故知,想得清淨六根的最殊勝圓滿之法,就要學習這部《無量壽經》,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信慧、願慧、香象」,表往生必要的三個條件「信、願、行」。「寶英」,寶者智慧寶藏義,英者精華義,在此表彌陀四十八願。「中住」,中道、安住義,表把心安住於本經、安住在佛號中,能得到中道第一真理。故此十六名號表本經不可思議,本法門不可思議。

  乙三、「菩薩實德」明本經第一

  丙一、具普賢德

  此諸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普賢無量行願,明瞭通達一切眾生自性中所含一切佛法,故能於無量世界示現成佛。如經文云:「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他們幫助一切有緣眾生「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遵循、圓滿一切諸佛教化眾生之宗旨。

  又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凡往生彼土者,皆得彌陀本願平等加持,悉獲如上神通德慧。我們現前若能以本經理論方法修學,「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必得「無量諸佛咸共護念」。這句經文在此等於給我們授記。我們無始劫來,所造惡業,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不能容受。而人在臨命終時,如古德云:如人負債,強者先牽。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故知往生淨土,必仰仗佛力。既必仰仗佛力,則「無量諸佛咸共護念」就至關重要矣。故知本經、本法門不可思議。

  又言與會諸菩薩之德用:「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此段經文,表明諸菩薩之真實身分乃法身大士,謂從果向因倒駕而來。為度眾生,示現八相成道,以文殊無邊智德,成就普賢十大願王。而事實上,則是「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證明他們皆是德慧齊佛。在這次法會中,具足如此圓滿德能、智慧的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此盛況,盡顯佛陀宣講《無量壽經》之境界真實殊勝,不可思議。

  丙二、喻明實德

  彼土菩薩勝德言之不盡,經文從『大士神光品』至『壽樂無極品』皆是介紹極樂菩薩之實德,令行人效法處甚多。世尊大慈,方便化導,在『真實功德品』中列舉十五種比喻,顯極樂世界菩薩之殊勝。先喻性德之清淨:「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以此四喻明菩薩智慧之深、警覺之高、威德之勝、清淨之潔,盡顯自性德體尊勝。啟發學人唯有最高警覺,一切時處,不染諸妄,不失彌陀,方能開顯自性莊嚴威德,及深如巨海之本智。

  次喻修德之平等:「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不著如風,無諸障礙。」此以色法四性「地、水、火、風」喻菩薩修德之勝。啟發學人於日常中修此四種美德,首修心如大地平等承受、包容一切,以此善護、開顯自性之寶藏;次修清淨不染,如水柔軟隨順,洗諸塵勞垢習。此兩種修德至關重要,吾人多劫修行,遙無出期,定是此處問題!今生幸遇本經,若能堅固執持名號,訓練警覺之心如須彌,則清淨平等自然可得,智慧亦油然而生矣!煩惱隨即化菩提。此時,於日常一切境緣中,自然「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弟子寫至此處,感恩無盡!深感對世尊無上大慈大智無以言表。我們自性無上實德雖高,而入手極易!經中類似比喻、勸導很多,皆能幫助我們化難為易、化強為弱、化柔為剛,如此等等,真實顯現本經、本法門確確實實不可思議!

  又復用七種比喻,顯菩薩利他之真實大德:「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眾生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如淨蓮華,離染污故。如尼拘樹,覆蔭大故。如金剛杵,破邪執故。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這是比喻極樂世界菩薩自行化他的真實功德,法音如雷震,潤生如甘露,心量如虛空,潔淨如淨蓮,慈悲如尼拘樹庇蔭寬廣,帶給一切眾生清涼、自在。智慧如金剛杵之銳利,能滅眾生煩惱、邪見和執著。定力如鐵圍山之堅固,一切魔王外道無力動搖。

  世尊又言,此僅為略說幾種極樂世界菩薩之功德,「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是故「常為諸佛所共稱讚」。復言:「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十方世界所有往生到極樂世界者統統如此。諸如經中多處類似經文,足以證明本經實屬至善至圓。故古德判本經斯為第一。

  乙四、「六條真實大願」明本經第一

  善導大師判四十八願中「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歎、十念必生」五願為彌陀真實願。師父上人加「作阿惟越致」一願。此六願偉大至極,願願不可思議。足以證明善導大師所言,「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的道理。如來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示現成佛;彌陀本願海者,《無量壽經》也。故古德言,本經乃如來正說,為稱性極談。實如是哉。

  弟子現淺述對此六願陋見如下:

  【定成正覺願】:定者決定。此為彌陀授記,凡往生淨土者,決定成究竟佛。願文云:「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行人若能「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臨終生入彼土,果德乃『決證極果品』中「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決定證得究竟圓滿佛果。此最高果位,唯有在極樂世界方能證得。華藏世界文殊、普賢,圓滿佛果亦在極樂,他方佛剎亦復如是。故明極樂第一,本經第一。

  【光明無量願】:光明者,智慧也,指願力所及之處。諸佛法身雖光明、壽命悉皆無量,而報身則有不同。因報身屬事,事,則不違因果。故諸佛報身,常光大小由因地誓願而定。如『光明無量品』云:「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而法藏菩薩因地五劫修行,遍參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精勤求索,恭慎保持」。在『法藏因地品』中說:「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此謂法藏通達明瞭,盡虛空法界十方所有一切佛剎之理事、因果、善惡果報,如同對一佛剎。此因感二果,一者法藏「所攝佛國,超過於彼」,即極樂世界超過一切國土;二者法藏因此與一切諸佛剎土眾生廣結法緣,此為阿彌陀佛光明遍照之因。故『光明無量品』云:「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遍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段即是圓滿兌現本願願文:「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因此,世尊代表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再顯彌陀第一、本經第一、此法門第一。

  【壽命無量願】:願文言:「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此願乃彌陀大願之重心,是無量義中第一義,因無量殊勝莊嚴皆需壽命方能受用。故古德說,淨宗第一德是壽命無量,阿彌陀佛正是由於壽命無量,方能長久住世;方能廣攝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中信、願、持名之眾生同生極樂。又極樂世界乃平等法界,故所有會眾不僅體質同佛,壽命亦皆同佛。其壽命之長無法計算,如『壽眾無量品』云:「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

  世尊為我們能對極樂世界人數之多,及壽命之長略有體會,以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為例,說:「假使十方眾生,悉成緣覺,壽萬億歲,神通皆如大目犍連,盡其壽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會中,聲聞之數,千萬分中不及一分。」這是舉出阿彌陀佛三類弟子中人數最少的聲聞類數量,假使十方眾生都成緣覺,都有萬億歲壽命,神通皆同大目犍連,竭盡他們智力,共同來推算極樂世界之聲聞人數,所能計算出的數量,還不及極樂世界聲聞人數的千萬分之一。又好比把一根寒毛豎直剖成一百份,取其中如微塵細小的一份,沾取深廣無邊的大海中一滴水。他們所算出來的數目如此毛塵水之多,而未知者如大海水之多。經文又云:「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壽量亦爾,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是故,彼國大眾壽命之長無法計算。此復顯極樂世界是諸法界中第一、阿彌陀佛是諸佛中第一、本經是諸經中第一。最終結歸阿彌陀佛名號乃萬法中第一。

  【諸佛稱歎願】:此願,意在佛法需要護持。若無本願,彌陀大願則無法圓滿。願文云:「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此為彌陀因地發願,願十方諸佛皆共讚歎。若無本願,儘管極樂世界莊嚴至極,亦無法度一切眾生平等成佛,因不知故。唯有十方諸佛,稱揚讚歎彌陀名號功德及極樂世界莊嚴妙善,大眾方能知曉,方能求願往生。

  故『十方佛讚品』云:「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南西北方,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四維上下,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此為以東方詳讚為例,明虛空法界無有一佛不讚歎無量壽佛之不可思議功德。諸佛何故如此讚歎?因佛佛道同故。諸佛皆知法身一體,無有一眾生能出法身之外,故諸佛共同的願望是一切眾生皆成佛道。而成就圓滿佛道,唯有在無量壽佛的極樂世界。因此,這部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以及往生方法的《無量壽經》,自然成為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之第一經。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稱揚讚歎本經。

  【十念必生願】:此願是彌陀本願之核心,亦是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的根本原因。願文:「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足以證明大道至簡,往生真的不難,無論貧富貴賤,上智下愚,無有一人不能念。若真正具足信與願,一句佛號至心念,三年五載即可永脫輪迴。佛門歷史記載中,如此公案甚多。包括諸多懺悔往生者,皆是仰仗此願。故古德公認,本願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最真實之願。何以故?剋實而論,世尊一代時教結歸至一句佛號。念這句佛號,一切諸佛菩薩、一切經論皆含其中矣。正如《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一切」即一切諸佛菩薩名號,及一切諸佛菩薩所說之一切經典,皆在此名號之中矣。

  故本願之廣大不可思議,不僅專修淨土者臨終十念必生,無論修學哪一法門,只要修到心地清淨。臨命終時,把此功德迴向、發願求生淨土,十稱佛名,皆得往生。如『三輩往生品』中「一心三輩」者,「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這就表明無論修學任何一門,凡以大乘心修大乘法,以清淨心迴向求生西方淨土。「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這是一心三輩往生者,十念往生所得之勝果,與「三輩往生」者相同。

  因本經宗旨,即經題中「清淨平等覺」,無論修學世法、佛法,專注即可得清淨,清淨和平等相輔相成,清淨平等則與極樂世界相應,故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十稱佛號,即可往生西方淨土。顯明此法門實如大海,乃一切法門之至歸。是故,本經為真實第一經,念佛法門為真實第一法門。

  【作阿惟越致】:彌陀本願之第二十「臨終接引願」中:「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這裡「阿惟越致」與《彌陀經》中「阿鞞跋致」相同,只是梵文音譯不同。阿翻作無,惟越致翻作退轉,意為「不退轉」。古大德說,此為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不動地。《華嚴經》中,法身大士修滿兩個阿僧祇劫,方能證得八地,而往生極樂世界者,生入彼土即證阿惟越致果位。若有不能證得者,阿彌陀佛就誓不成佛。而彌陀已成佛十劫,故知此大願真實不虛。這在『菩提道場品』中亦有相應經文:「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即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境界。而我們帶業往生到極樂淨土,在還沒有進入阿彌陀佛講堂之前,單是見到寶樹,就已經證得菩薩果位的初地到九地境界。此再顯極樂世界殊勝至極,真實圓滿。在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中,這種境界必須要到證得圓教初住後,至少再修行兩大阿僧祇劫始能證得。因此,這部介紹極樂世界以及往生方法的《無量壽經》,功德真實不可思議。故古德如此肯定:本經為諸經第一,是一切諸佛之正說。故知我們若能受持本經,執持佛號,實謂無上至善之至善!

  乙五、『菩薩往生』及『非是小乘』明本經第一

  世尊慈悲至極,雖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介紹佛號功德,及極樂世界之至善圓滿,在本經正宗分最後及流通分開端依然繼續「勸信」。正如蓮池、蕅益兩大師所說,本經在在處處都看到「信願行」這三個往生淨土必須具足的條件。序分具足信願行,正宗分、流通分同樣具足信願行。

  在正宗分最後,『菩薩往生品』中舉「菩薩往生」作證轉,其旨趣依然是勸信。無量菩薩在此現身說法為我們做證明。佛告彌勒菩薩:「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這是在世尊教化的這個大階段中,娑婆世界當來要往生極樂世界的法身大士就有七百二十億。而剛發菩提心,具足信願行,念佛求生淨土的「諸小行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他方佛土亦復如是,世尊後面又列舉了十三個佛剎的往生數量。最後總結:「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十方世界,單說佛剎名稱、諸佛名稱,菩薩往生數量,說無量劫也說不完。這些經文足以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十方一切諸佛稱讚,一切諸大菩薩嚮往的修學聖地。故一切諸佛統統在此勸請我們依此法門修學,執持名號,求生淨土。

  在流通分開端,與正宗分嚴密銜接,用兩品經文來勸信。世尊在此告訴我們,修學這個法門「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與序分中上首第一位表法者憍陳如尊者相呼應,依此法門修學不但不是小乘,而是大乘中之大乘。因這種修行方法與十方往生彼土的不退菩薩所用方法完全相同;我們選此法門,智慧等同十方不退菩薩及文殊、普賢等;往生彼土後,所得之殊勝功德利益與諸大菩薩完全相同!可他們修行了百千億劫,而我們在今生很短的時間內一心稱名,即可全攝諸菩薩之功德為己之功德。此事於理於事皆有充足依據,故對此法門之殊勝實無質疑。由此可知,受持本經,實為阿彌陀佛「第一弟子」,亦是釋迦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之第一弟子。亦顯本經確確實實為諸經第一。

  乙六、結勉

  略識本經之殊勝,知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結歸彌陀本願威神加持。又知每一位往生者,皆於過去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今得彌陀本願及過去曾經供養過的無量諸佛威神護佑,今生方得遇此法門,若肯真信切願念佛求生淨土,證明己之善根已熟,實為可喜可賀,實為稀有難遭;故當於日常中,密集讀經、念佛、學經教,培福植德。

  當知『皆願作佛品』中,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子,過去生中「行菩薩道」,即是居菩薩位,曾「供養四百億佛」,賢劫第三尊迦葉佛時,曾是世尊弟子,今復遇世尊說法,而只是心生歡喜,並未當下發願求生極樂,此謂善根不足。在『非是小乘品』末後又言:「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確確實實有很多菩薩無緣遇此法門,此亦是善根、福德不足。而我們現在能夠相信、發願,證明我們的善根、福德勝於阿闍王子與諸菩薩。所以佛勸勉我們,遇此勝緣,實當一心一意專求此法。吾等實當隨順佛語,「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生活中以補足善根、福德為要事,保持不接受一切染污之警覺,萬緣放下,至心稱念阿彌陀佛,求願往生極樂!

  甲三、結語

  南無阿彌陀佛,弟子寫此修學心得的過程中,多次感恩、感動,情不能己!現已完成這篇報告,意為九年學業圓滿,又恰逢吉日,今日乃佛祖涅槃日、恩師聖誕日,慚愧弟子對於本師宣講本經之恩德,恩師多年法乳滋養之恩德,無以回報!唯有堅定清淨信願,爭取淨念相繼,命終往生極樂,現前隨緣盡分做佛事,方能回饋恩深似海之萬一。最後,慚愧弟子借用法藏菩薩的願文做為結語: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南無阿彌陀佛!弟子至心頂禮遍叩!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學生,慚愧弟子李桃跪呈於二O一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燈下。

  老法師:李桃同學,在網路學院九年結業了,這篇報告是她的結業論文,寫得很好。這篇文字並不多,把整個《無量壽經》做了最簡要的介紹。這個介紹好!讓人在極短的時間當中認識淨土,認識《無量壽經》這個會集本,認識受持這部經的真實功德,對於接引初學是最好的一堂課,最好的一堂課,接引初學的。這篇東西應當單獨流通,印成小冊子單獨流通。對於老修也有好處,老修往往功夫不得力,常常讀讀這篇東西,這是《無量壽經》全經的綱要,面面都說到了,簡要詳明,非常難得。

  今天我們時間也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