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九十二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
念老給我們註解的,說「右」,右面這三行經文,這是「第二類正因」,第一類是淨業三福,第二類是十善業道。其中一共是三句:第一個「修行十善」,這就是我們剛才念的一段;第二「晝夜念佛」;第三「志心歸依,頂禮供養」。這是第二類的正因。我們希望這一生能夠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這經文重要!很多種方法,任何一種都能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前面學習的是第一類,今天開始這是第二類。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這第一類,「修行十善。據《法界次第》,十善即是止惡」。主要的意義就是止惡,要把一切惡念、惡言、惡的行為,都能把它止住,永遠不能再做了。這樣的人能往生,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諸位都知道,皆是上善俱會一處;換句話說,上品十善人所住的地方,我們具足上品十善,跟他們就是同類,所以必定得生。根據《法界次第》所說的,十善就是止惡,「止前之惡」,前是以前,沒學佛之前,沒有接觸到佛法以前,這十種惡都造。殺生,大的畜生沒殺,蚊蟲螞蟻殺了沒有?殺了多少?牠跟牛羊沒有兩樣,無論是大是小,牠是一條命。不殺生,沒有說這小動物可以殺,沒說,全都包括在其中。止前之惡,「則不惱於他」,不讓眾生因我思想言行而生煩惱,這是十善的根本義趣。進一步,要「行今之善,以利樂一切」。我們開始要行善,從今之後努力認真的去行善,就依照佛所教導我們這個十條認真去做,利益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下面這十條,第一「不殺生,止前殺生之惡行,當行放生之善」。這裡提出來了,遇到眾生有生命危險的時候,想辦法幫助他脫離。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們遇到、看到、聽到了,都要發心幫助他,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幫助他們保全生命,這是大慈大悲。第二「不偷盜,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當行布施之善」。偷盜列在重戒的第二條,這個罪不輕。凡是喜歡偷盜的人,常常行偷盜的這樁事,不好,果報生生世世貧窮,願不願意?現在得一點好處,生生世世貧困,我們要不要?我們不要,那就守住不偷盜。不偷盜的範圍很廣,首先在此地舉一個例子,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舉一個例子,偷盜別人的財物,這是惡行。「當行布施之善」,這裡面的施是指財布施,不但不能偷盜,看到別人有急需的時候,需要財物,我們有,應當幫助他。
我學佛的時候,六十五年前,章嘉大師教我,弘法利生也離不開財物,財從哪裡來?我們這個命中沒有財。老師告訴我,修財布施,這是因,得財富是果報,修因一定有果報。那個時候我們生活非常艱難,我跟老師說,我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以布施。老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錢可以。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也還行。他就說,你要記在心上,從一毛、一塊去修布施,要養成一個歡喜布施的心,不要把布施忘掉了。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老師把這個講給我聽,勉勵我要修三種布施。
這三種布施,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表演給我們看。出家人沒有財物,財產三衣一缽,可是遇到有畜生,那個時候日中一食,中午飯吃完之後,看到還有野獸、小鳥、這些爬蟲之類。佛告訴比丘,你吃剩下來的,多下來的,或者是沒有剩,看到牠們就要把自己所吃的分一點給牠們,布施,這財布施。最重要是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心,遇到這個事是緣,就要認真去做,恭恭敬敬去修,果報真的是無比的殊勝,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能不布施。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修三種布施之善。
第三,「不淫欲(不邪淫),止前」,過去沒有學佛之前,「於非妻妾淫欲之惡行,當行恭敬之善」。都是對治沒有學佛之前所造的這些罪業,要把它改過來。學佛的人不但不能邪淫,對異性都要有恭敬心,都要有禮貌,要守禮。
第四,「不妄言」,就是不妄語,「止前虛言誑他之惡行」。欺騙人,不說實話,這口業。前面殺盜淫是身業,是身的惡行。口的惡行有四,頭一個是不妄言,不可以妄語,「止前虛言誑他之惡行,當行實語之善」,說實話。修行要著重德行,道德,要有智慧。言語,在大庭廣眾之下,什麼樣的言論可以說,什麼樣言論不能說,不可以不知道,不能把話說錯了,錯了也是口業。要懂得通權達變,在應用上千變萬化,自己處理得非常恰當,這就對了。
第五個,「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不懷好意,欺騙別人,叫別人上當,叫別人吃虧,這個事情不能做,這很不道德。「當行有義語饒益之善」,說的話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面面都能顧到,對人有利益。饒益是豐饒的利益,我們講真實的利益,大利益,要學這個善言。
第六「不惡口」。惡口,「止前惡言加人之惡行,行軟語之善」。說的話粗魯,說的話難聽,語氣態度都不善,這叫惡口。許多人有惡口的習氣,也就是平時養成習慣,對於言語不知道檢點,這個要改過來,言語要柔和。
第七「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讓兩邊不和,這個罪過很重。如果挑撥是非是用在佛法裡頭,出家人跟出家人、在家人跟在家人、出家人跟在家人,有人挑撥是非,破壞信仰,這個罪重,斷人法身慧命。特別是念佛,叫人改信別的修行方法,這個罪重。為什麼?念佛這個法門是易行道,他一生能成就,你引導他改學別的法門,他那個法門在他一生當中不能成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把他這次了生死出三界的緣打斷了,這是大妄語,大的兩舌,果報在無間地獄,不能不知道。這樁事情在現在社會裡頭常常遇到,兩個道場有門戶之見,彼此對立,為什麼?為拉信徒。甲批評乙、乙批評甲,讓初學佛的人聽了生煩惱,「你們都不是好東西,算了,這佛不能學」,讓他對學佛信心斷掉了。這個罪怎麼補?補不過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謹慎。所以,「止前搆鬪兩邊之惡行」,這就是讓兩邊不和睦,互相猜疑,這個罪很重,「當行和合之善」。真正佛弟子遇到這些事情,應當要幫他調解,家和萬事興,這兩個人和睦相處,這兩個人都能向上,將來都能成就,這就對了。口業這四種,末後這三種是意業,是起心動念。
第八「不貪,止前引取無厭之惡行」。引是牽引,是誘惑,取是想佔有,貪而無厭,這是惡行。對財、對色、對名,名聞利養,這在現在這個社會都是很普遍的現象,看到了,遇到了,一定要曉得這是惡行。這個惡行,這三途,貪心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痴是畜生。我們不想墮三惡道,就要把貪瞋痴拔掉。
第九個「不瞋,止前忿怒之惡行,當行慈忍之善」。這樁事情,咱不說一般的,我們自己常常犯這個毛病,忿怒,發脾氣,給人臉色看。好不好?不好,造極重的罪業。要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佛門弟子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希望一生沒有冤親債主。那就學什麼?學忍辱波羅蜜,對待任何人要知道謙虛恭敬,要恆順眾生,要隨喜功德,這就對了。所以當行慈悲忍辱之善。
最後一個,「不痴」,痴是邪見,我們一般講愚痴,沒有智慧,這是「止前撥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惡行」。最重要的,愚痴就是不相信因果報應。因果報應真有,不是假的,偏見、邪見都是錯誤的。怎麼修正?你看,「當行正信」,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有信心,特別是開悟的人。開悟人從哪裡看?從大乘經裡面看,依大乘經為標準,他說的話能夠跟大乘經相應,不違背,這覺悟了。中國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千遍自見,小悟,那是智慧,沒有人講他就懂了。開悟人留下來的著作有這個好處,沒人講,讀,遍數念多了,自然就明白了。一千遍,小悟;二千遍,大悟;三千遍以上,非常可能證得大徹大悟,就見性了。這例子很多,在古代中國外國都有,許許多多宗教創始人,不是大徹大悟也是大悟,他不是凡夫。因為他所說的跟佛菩薩講的一樣,跟中國古聖先賢講的一樣,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德行是在一條線上,沒有高下。所以我們要尊重,要相信,不能懷疑,要依教奉行,準有好處。
「當行正信,歸心正道」,離開邪惡就是正。我們要正信,歸心正道,特別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正道是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生智慧之善心」,人真正肯放下萬緣,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善,善中之善,沒有任何善心善行能夠相比的。我們看最近的,海賢老和尚一生,信願持名,九十二年,給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往生的時候自在往生。
我們接著往下看,「上之十善,均是世善」,世間善,換句話說,出不了六道輪迴,只是三善道。翻過去是惡,十惡,十惡的果報是三惡道,十善的果報是三善道,沒有超越六道輪迴,所以叫世善。這種人世間有,可是我們細心去觀察,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有沒有細心深入去觀察,是善多還是惡多?從我們家庭周邊的人來看,鄰里鄉黨,一層一層往外放大,我這一個地區,我這一個城市,我居住在這個城市範圍內外。這樣細心觀察,你就知道這個地方清不清淨,這個地方有沒有福報,這個地方有沒有災難,就看出來了。如果是修善的人多、造惡的人少,這地方好,這個地方社會安定,這個地方和睦,眾生有福,福地。為什麼是福地?善人多,縱然有災難,很輕,不嚴重,都能度過。如果這個地方惡人多、善人少,這就不是福地,這個地方會有重災難,不能不知道。我們要從這些地方觀察,這是因果感應,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報,絲毫不爽。
下面念老引《報恩論》的話來說:「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但必常常念佛迴向,即轉世善為淨因。故佛說諸經,總兼世善。而此十善業,且特說專經」,有《十善戒經》,「以淨身三、口四、意三諸業,為修持根本也」。我們在前面一段學到淨業正因,淨業正因裡頭,淨業三福,第一福裡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最後一句,修十善業,有《十善業道經》。這是人天道的根本,不墮三惡道,所以世尊特別說《十善業道經》。
下面第二段,「晝夜憶念」。
【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
這怎麼個憶念法?我們看念老註解,「晝夜念佛。經云: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我們要接受,我們要依教奉行,我們不能把它忘記。下面舉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天親菩薩,《往生論》是他造的,在《往生論》裡面他老人家主張「五念門」,教我們求往生的人怎麼個修法。第一個「禮拜」,第二「稱讚」,第三「作願」,第四「觀察」,第五「迴向」。「論云」,論裡頭又說,「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這個讚歎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讚歎。南無是恭敬的意思、是禮敬的意思,禮敬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彼如來就是阿彌陀佛。
「又彼觀察有三種」,這下面講觀察,觀察三種,第一種,「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依什麼觀察?依經上所說的,依淨土三經。本經說得詳細,把西方極樂世界詳細介紹給我們。《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也有補充的,這裡沒有說到的那邊有說到。小本《阿彌陀經》則是略說,為什麼?小本便利做朝暮課誦,讀小本的人多,簡略。如果你要想詳細了解,你就讀蓮池大師的《疏鈔》、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說得詳細。經要多讀、要多聽,為什麼?對極樂世界熟悉,對極樂世界產生感情,產生願望,願生。
莊嚴是相,是形相,莊嚴從哪裡來的?功德。功德是誰修的?阿彌陀佛所修的。我們《無量壽經》上講得清楚,阿彌陀佛發大願,修行五劫。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將十方諸佛國土用神通展現出來讓他看,教給他,取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優點,好的東西,幫助他建成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建成之後,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功德莊嚴它統統具足,圓滿了,所以超過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建立這個莊嚴的佛土為什麼?為了接引我們。所謂佛不度無緣人,真正相信,真正發願,真正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有緣人,接引這些有緣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
所以天親菩薩給我們立了一個簡單的課程,現在夏蓮居老居士,就把天親菩薩的五念法寫成一個簡單課誦本,叫《淨修捷要》,也叫五念法門,寫得非常好!對修行人來講太方便了,大概只要半個小時你的課就做完了,而且這個課程雖然很短,功德無比殊勝。黃念祖老居士有《報恩談》,就是「五念」的註解,《淨修捷要》的註解,講得太好了!你真正多念幾遍,你對於西方淨土不能不相信,甚至於不能不想去,決定想往生極樂世界。是接引大眾同生極樂無比殊勝的小冊子,希望同修們這個本子不能不看。同學們費了好幾年的時間把念老的講述寫成文字,我看過,也編成有聲書,非常便利。這個有聲書我聽了七十多遍,愈聽愈歡喜。希望同學們抽出一點時間多看看、多聽聽,我相信你會得法喜。
彼觀察有三種,何等為三?第一個是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第二「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第三是「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分為三種。前面第一種有十七種,觀察阿彌陀佛的依報,國土,國土功德莊嚴講了十七種;觀察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有八種;觀察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諸菩薩功德莊嚴有四種,真正不可思議。「今經所云,正是第四觀察門。或兼口念,則兼第二讚歎門」。第三是作願,就是決定發願求生淨土,第三是大願。「如是觀察或讚歎,晝夜相續」,你時時刻刻會想到。所以念老的《淨修捷要報恩談》,真正沒時間做早晚課,工作太繁忙,沒有時間來學習這個大經,就學習那一本,很好。《報恩談》真正你看進去了,生歡喜心,功德跟念《無量壽經》沒有兩樣。你一定會發心求生淨土,放下娑婆世界,這就對了。所以晝夜相續,叫『晝夜思惟』。
我們再看下面第三句:
【志心歸依。】
這就是發願,『至心歸依』。註解上說,「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第一禮拜門。論云:云何禮拜?」怎麼個拜法?「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這就代表十號,「為生彼國意故」,為的什麼?想往生極樂世界。我拜阿彌陀佛,就是求生淨土,為生彼國意,意是心裡想著要往生。「又歸依」,歸依就是「歸命」。《往生論註》裡頭說:「故知歸命即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必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今經云,歸依頂禮,復是志心」,這個志心,意思用得深,「更兼供養,彌顯精誠」,這真誠心。這經上說的這幾句好!禮拜,《往生論》上講的五種意思,都在這一拜當中就圓滿了,所以說彌顯精誠至感。
下面這一段,果報,真修就有果報。
【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還是《往生論》上說的:「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妙因感果」,五念是妙因,往生見佛是果報,「是故臨命終時,蒙佛本願加威」,本願的加持,這威德。「慈悲加祐,令心不亂」,這句話非常難得。臨命終時,一心不亂比什麼都重要,這個時候一心不亂不是自己修成的,而是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慈悲加佑,幫助你一心不亂。「故得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就是一心不亂,這個功德太殊勝了,無比的殊勝,我們要知道。「慈悲加祐,令心不亂」,這句話也出現在玄奘大師所翻的小本《彌陀經》,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沒有「令心不亂」這一句,玄奘大師的譯本有,把這一句補出來了。這一句很重要,幫助我們念佛人,求生淨土的人增長了信心。我功夫不到沒有關係,在這一剎那當中,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保佑我們,幫助我們一心不亂,這太難得了!
故得『不驚不怖,心不顛倒』。「不驚者,不驚慌失措。不怖者,不畏怖恐懼」。這就講什麼?走得平安,走得好,自在往生。「不顛倒者,心不錯亂,憶佛之正念依然現前。故得往生。本品經文,未言臨終見佛,但既得往生則佛必然來迎」。這一句我們不能忘掉,所有往生的人,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必定來接引,為什麼?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尤其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臨終,五逆十惡真正懺悔回頭,一心念佛,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不來迎接的,不來迎接你找不到極樂世界在哪裡,所以到時候佛一定來迎。「因佛本願,臨終接引。若無佛迎,則凡夫自力不能往生」。你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所以決定佛來接引,不可以不知道。「今不言者」,沒有提到這個話,因為這一品「專論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往生果報現前的境界就省略掉了,這個道理要懂。這是妙果。
下面第三,「忙裡偷閑正念得生」,這一段重要。裡面分四個小段,第一段「勝因」,這個因太殊勝了。我們看經文:
【若多事物。】
工作繁忙。
【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念老註解,「右第三類,有二句」:第一句「修行世善」,第二句「忙裡偷閑,正念得生」。關鍵是後頭這一句,要正念才能得生。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此類」,這是一類的人,這一類的「指事物繁多之人」。「平素」,就是平時,空閒的時間很少,像一般人「大修齋戒」他沒辦法做到,「更難於一心清淨」,這就是他做不到。「如是之人」,這樣的人怎麼辦?我們要想求往生,怎麼辦?這裡教導我們。「當努力行善」,盡心盡力行善,善,前面講的十善,要以這十善做標準。「並應忙裡偷閑,善擇時機,遇緣即修,不使空過,亦定得往生」。末後這一句結論好,定得往生,也能定得往生。什麼時候修行?得空就念佛,遇緣就修,只要這個工作不需要用思考的都能修。
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法,他一生耕種,農夫,雖然出家了,每天還是下田耕種、耕作。耕作不需要用思考,所以不妨礙他念佛,拿著鋤頭,拿著工具,一鋤頭一聲佛號,聲聲不缺,這就是緣,機會。所以他念佛不間斷,無論工作不工作,佛號不間斷。有人的時候默念,不出聲音,不干擾別人,不妨礙別人,沒有人的時候就出聲念,有人的時候默念。不使空過,佛號一句接著一句,除了睡覺中斷之外,醒過來接上了,沒有空過。我們看末後,念老在這裡給我們結的,「淨宗之妙即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也」,《報恩論》裡頭說的。
『有空閑時』,承上面所說的,「事物繁多,未能身暇心淨」,身心都不能得到閒暇,平常身在工作,心裡還在想著事情,所以不能『大修齋戒』。「則當善用時機」,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善用時機,「遇閑即修,摒除世慮」,對世間一些牽掛的事情統統放下,「勇猛專修」。「此句有空閑時總貫下文,直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濁世惡苦品》裡頭,經裡面說:「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這是佛在《無量壽經》裡頭勸勉我們,「濁世惡苦品」。五濁惡世,真不容易!我在年輕的時候看到這樣的經文,我總是以為佛說話太過分了一點,是有濁惡,還不像佛說的這麼嚴重。但是今天我們所處的社會,念念這一句經文,相不相應?一點都沒錯,好像是我們這個社會,釋迦牟尼佛親眼看見的,稱之為五濁惡世。能在這個世間,端心正意,不作惡業,難,很難,就是前面十句所說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能不起心不動念嗎?惡緣現前,你能夠守得穩,不動心,能做得到嗎?太難了!所以佛在這裡讚歎,「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真不容易,這是大德。這幾句話對誰說的?對學佛的人說的,對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說的。佛確實慈悲到極處。
《重重誨勉品》裡面說:「若曹作善,云何第一?」若曹是你們大家,你們大家要想行善,什麼是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這就是大善,端心正念這就是第一作善。我們先端正心意,然後端正身,包括耳目口鼻,六根,六根是先端正意根,然後再端正眼耳鼻舌身。這個地方講的,「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空閒的時候會胡思亂想,會受境界干擾,眼被色干擾,耳為音聲干擾,鼻為香干擾,舌被味干擾,身、意沒有一樣不受干擾,干擾就不得其正,我們講偏了、邪了。
「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去憂,放下世間憂慮」,這是念老在此地教導我們。絕欲,在被外面境界干擾的時候,要能夠覺悟,要能夠把這個干擾放下,用『絕欲去憂』,愛欲放下,憂慮放下。『慈心精進』。「慈心,與眾生樂之心」。怎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歷代的祖師大德用什麼方法?他們所用的,持戒、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現在叫辦班教學,四十九年沒中斷,法布施、財布施。財是什麼?內財,比外財更重要。內財是什麼?身體,用我這個身體來做榜樣。持戒就是身教,佛所說的他全做到了,這就是持戒,三聚淨戒圓滿落實,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做一個修行求出離六道輪迴的榜樣給人看,教你怎麼修學。不容易!身行言教他做到了,所以聽的人相信,沒有懷疑。佛沒做到的決定不說,說了別人不相信,說了別人懷疑。
去憂,就是放下世間憂慮,我們常說的萬緣放下。為什麼?這個世間法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甚至於對佛法也放下,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為什麼要放下?教你學一樣就好,別學太多。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既然一切法是平等的,沒有高下,我們要把高下放下,取一門就行。無比殊勝的一門就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為什麼?人人做得到,人人都能成就,它就是最殊勝的法門。這個法門傳給你了,你修很困難,你做不到,你這一生離不開輪迴,不能成就,定慧都不能成就,那就是不契機,這個法門不適合你修。那我們能學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不夠資格,就這一門,這一門就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來度我的,來接引我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自然就圓滿了,就成佛了。
所以教我們絕欲去憂,這兩句是放下,下面兩句是提起,提起什麼?慈心精進。慈是與樂,總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先要自己離苦得樂,自己沒有離苦,怎麼能幫助別人?自己沒有得樂,怎麼能幫助別人得樂?行嗎?行,釋迦牟尼佛做到了。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什麼?徹底放下,世間人所憂的就是這些,他全放下了。與樂怎麼做法?幫助人開悟,開悟就樂了。釋迦牟尼佛說法說那麼多,都是幫助眾生開悟的,開悟就樂了。開悟是什麼?生死了了,知道自己一生決定出離六道輪迴,多麼喜樂,真樂,這不是假樂。
念老這裡註解得很好,「今此修持」,我們現在修持的這個法門,「是為饒益有情而修也」。在大乘教裡叫表法,做榜樣給別人看。自己怎麼樣?自己隨時可以往生,想走就走。為什麼不走?做個樣子給別人看,希望多影響幾個人,多帶幾個人到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最歡喜的禮物。「我來了,你看我帶一批人來了」,阿彌陀佛就喜歡這個。這就是為什麼歷代這些祖師大德,住世的時候天天講經教學,領眾修行,就這個意思。「勇猛於修善斷惡」,斷惡修善要勇猛,這是真精進。《輔行》第二卷,這是律宗的戒本,這裡面說,「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為進」。於法無染,念念趣求,不但是於世間法無染,於出世間一切法也不染,這叫精,於法無染;於世出世間法都不求,這是進。
下面說,《華嚴大疏》第八卷裡面說:「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精心務達。「蓋謂:精者,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這解釋得更清楚了,就是古德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這個意思。我們要精一其心於佛法,佛法就是這一部經,就是這一法,信、願、持名,蕅益大師講四個字,決定得生淨土。「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為務」,達是什麼?達是到達。到達什麼?我們第一個,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我們的精心希望到達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究竟圓滿,妙覺果位,等覺上面。這是達本,這叫進。「本者本源也」,本源是什麼?自性,本性,本心,「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心就是性,性就是心,這叫達本。達本一定是在極樂世界,我們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我們真求,他真幫助,幫助我們成就,幫助我們達本。所以末後說得好,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為達本。「《大疏》之義較勝」,《華嚴經大疏》這個意思說得好,講得非常好,簡單明瞭。
底下第二小段,「斷惡修善」。這個是說馬上要幹的,這些經文要寫在牆壁上,常常看見,不要忘記。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這都是我們的毛病,幾個人沒有?都有。這些東西不能放下,修行功夫怎麼會得力?所以,修行難就難在這裡。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從不當瞋怒至至誠忠信,乃第一句,為人乘之世善」,世間善法,人世間的。這個乘就是三乘,再加上人、天,叫五乘。三乘是大乘,緣覺是中乘,聲聞是小乘,通常講的三乘,我們要知道。人乘的善行,修這個,來生會得人身,不會喪失人身,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這些毛病改不掉,來生人身都得不到,怎麼能往生?所以你要問修行從哪裡修起,就從這修起,不應當瞋怒。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別人有超過自己,多半是名聞利養,有超過自己就受不了,嫉妒心就生起來,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這造業造得深,嫉妒障礙嚴重的都在地獄。害賢,為什麼?都是怕他超過自己。這個心怎麼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得不到人身,到哪裡去了?三惡道去了。『貪餮』,我們一般講好吃,「貪食也」。『慳惜』,《大乘義章》裡面說,「吝惜財法稱慳」,我們叫小氣。對於財法如果是吝惜的話,財不肯施財,法,不願意為人說法,第一個是命中沒財,第二個是命中沒有智慧。所以,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有財不肯布施,有法也不肯布施,來世是什麼樣的人?沒有智慧又沒有財富。這就錯了。
我這一生是遇到章嘉大師,要不遇到章嘉大師,財法都等於零。為什麼?過去生中就是缺少財施,財施、法施、無畏施都缺乏。那果報是什麼?是貧窮,沒有智慧,沒有壽命,這真的不是假的。這一生遇到了佛法,跟章嘉大師見面,他老人家就教我要修三種布施。布施,我沒有錢,財施我知道,拿什麼去布施?老人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可以。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還行。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養成一個布施的心、布施的念頭。幸虧過去生中還修了一點法布施,所以還有一點小智慧,對於大師這些話能聽懂、能接受,就真幹。
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今年九十歲了,這四十五年是佛菩薩加持的,不是我命中有的。我們同時出家還有兩個好朋友,同年,命運都相同,都過不了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一年,三月法融法師走了,五月明演法師走了,七月我生病了,我就知道該走了,一點都不錯。所以我念佛求生淨土,念一個月佛,病好了,我沒有吃藥,沒有找醫生。多少人關心我,我說命到了,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到了就該走了,念佛求生淨土就對了。還有幾個學生陪我,跟我在一起念佛,助念。所以真的不是假的。
老師教給我的三種布施我都幹,法布施,喜歡為人說法,只要他喜歡聽,一個人我也講。我在台中學講經就這麼學會的,給誰講?喜歡聽的人我就給他講,約時間,一個星期一次,到他家裡,方便,他只給我泡一杯茶就行了,我給他講兩個小時,我用這個機會練習講經。所以我在出家之前,我學會十三部經,十五個月學會十三部經,十三部經我都會講,講得還不錯。所以我一出家,白聖法師就叫我到三藏學院去教學。我學了十三部經,它一個學期才學一部,才教一部,三年畢業了才教了六部,我還有七部沒有派上用場。所以我對於佛學院沒興趣。我在台中學經教,進度是一個月學一部,十五個月學了十三部,這十三部裡頭包括《金剛經》,包括《普賢行願品》,包括《阿彌陀經》,這都是比較分量大一點的。《金剛經》我開課,是在內典研究班,李老師辦的內典研究班,八個學生,六個老師,我是其中之一,我主教的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所以學教只要專心,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樣一樣的學,不能同時學兩樣。這是李老師最忌諱的,你同時學兩樣他不教你,他很乾脆給你說,你沒有能力接受。一門一門學,一門沒有學好,怎麼叫學好?能講叫學好,所以我要找地方去講。台中的蓮友很多,我就找他們,我天天講,星期一,每個星期一在張三家裡講一種,每個星期二在李四家講又講另外一種。自己要會找機會,要練習,不上台、不練習不行,不能成就。
所以三種布施可不能疏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我做得多的是放生、病苦,在醫院裡頭我布施醫藥費。一直到現在,我在澳洲圖文巴,澳洲政府辦的醫院,我現在還是每個月捐一萬塊錢澳幣,給貧窮的人做醫藥費。我在那裡住了十四年,沒有中斷,每一年十二萬。布施醫藥,無畏布施。還有一個,基督教辦的臨終關懷中心,做得很好,它服務很周到。雖然是基督教,我們佛教徒要是臨終,他關懷,照佛教儀式做,我看到很歡喜。他也來找我,他們經費困難,我也是每年給十二萬給他。這兩個地方,二十四萬,一年二十四萬,十四年不缺,這個屬於無畏布施。所以財、法都布施,而是以法布施的功德最殊勝。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他給我們做榜樣,老師要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學沒有道場,一生沒建道場。我現在才懂得他的意思,建道場有很多弊病,障道,以前我不知道,我到這麼大年歲的時候才恍然大悟,佛為什麼不建道場,把人貪心斷掉了。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正確的。那個時候人身體好,我們今天體力不夠,晚上在外面一個晚上在那邊打坐,大概第二天就要上加護病房了,不敢嘗試。知道是對的,我們非常慚愧,趕不上佛陀,晚上還要有個地方可以遮蔽風雨,夠了。心裡面真的做到這段經所說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