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八十二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乃至十念。乃至者,從多向少而言,如云下至」,下面一直到十念。「如上之信願持名歸向淨土」,前面講了很多,到這個地方,講到最下面的、最低層的,「僅得十念相續」,這相續兩個字很重要,「亦定生彼國」,定這個字很重要,語氣非常肯定,念佛人下至十念都決定得生。這個地方講的十念,包括第一個平時與第二個臨時,臨終這個更重要。平時,是對於一些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念佛的人,採取十念法,也行。不過這個十念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下面的註解。第一個,「至於平時十念,亦有兩種」,第一種,「如前引《彌勒發問經》中佛說之十念,不雜結使」。這一句是條件,這個條件很難。結使是什麼?一般經上所講的見思煩惱,這叫結使。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這底下給我們解釋,「是乃菩薩念,而非凡夫念」,這講清楚了。菩薩,阿羅漢以上,見思煩惱斷了。就是見惑跟思惑,小乘人斷的,各有五種,就是五大類。見惑裡面五種,第一個,「身見」。你看看六道凡夫哪一個人不是把身體看作我?對這個我非常執著,叫身見。這五種見都是錯誤的,錯認了,假的,這不是真的。第二種,「邊見」。邊是二邊,我們一般講對立,相對的二邊。譬如迷悟是二邊,邪正是二邊,是非是二邊,人我是二邊,二邊對立了。佛為什麼教我們要把邊見放下?邊見放下,沒有對立,這就對了。為什麼?對立是錯誤的。實在講,大乘教裡講得很好,二邊都不可得,就對了。二邊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要把它放棄掉,這個錯誤的見解。第三種,「見取見」;第四種,「戒取見」,這兩種中國人常把它合在一起叫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成見就是這兩種。在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在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它有因果。因果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最後一種叫「邪見」,不屬於上面所說的這四種,其他所有錯誤的看法。見是我們的看法,思是我們的想法,六道凡夫看法錯了,看錯了,想也是想錯了。思裡面也講了五種,貪瞋痴慢疑這五種。這五種哪個沒有?六道凡夫人人都有,縱然到天道,天上也有,比我們淡一點,還是有。色界天有,無色界天他也有,只是在無色界天、色界天裡面,他們定功很深,他能把它伏住,沒斷。如果見煩惱斷了,前面講的五種見惑斷了,證小乘須陀洹果,見惑。思惑要是斷了,貪瞋痴慢疑斷了,證阿羅漢果,小乘人所證的。叫見思煩惱,五種見是見煩惱,貪瞋痴慢疑,思煩惱。我們每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離不開這十種,這叫結使。

  《彌勒發問經》裡面所說的十念,這個十念是清淨的十念、是平等的十念、是不夾雜見思煩惱的十念。我們就知道,不雜結使,阿羅漢以上,證得阿羅漢果是剛剛把結使放下。我們一定會聯想到,煩惱還有習氣,習氣放不下,沒有那麼容易。習氣要是放下了,他就不叫阿羅漢,佛經上稱他為辟支佛、緣覺。緣覺比阿羅漢高一等,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習氣沒斷;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習氣也斷了。他要修什麼?他要修菩薩法,菩薩法是從阿羅漢向上提升的,塵沙煩惱。塵沙是形容它多,煩惱太多太多了,叫塵沙煩惱。這裡頭,善惡統統包括在裡頭,起心動念都是煩惱。所以菩薩要在這下功夫,修什麼?修平等心。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是見思煩惱斷了,得清淨心;平等是不分別,分別就不平等,分別沒有了。染污是見思,見思斷了,清淨心現前;分別斷了,不再分別,不再分別就平等,菩薩修的,三賢菩薩。平等就歸一,一裡頭平等,二就不平等,這些概念非常重要。我們學佛能不能得到佛教導我們無比殊勝的利益,從哪裡看?就從清淨平等覺裡面看,你的心清不清淨、有沒有染污。什麼是染污?眼見色起分別,這個我喜歡,那個我不喜歡,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喜歡不喜歡是見思煩惱。你看看,眼睛一見,見的時候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起心動念接著就分別,塵沙煩惱;又起愛欲了,或者是愛憎,喜歡的,不喜歡的討厭它,煩惱全起來了。大乘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起心動念,這完全用真心。這是自性見,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叫了別,它不是分別,了別,了別是般若智慧。分別是貪瞋痴慢疑,是落在這個裡頭,喜歡的,你貪愛它;不喜歡的,你瞋恨它,他起這種念頭。

  所以佛教導我們首先要看破。看破是什麼意思?對於事實真相完全明瞭,不迷惑,這叫看破。事實真相是什麼?事實真相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事實真相。《般若經》上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一切相包括實相在內。實相是真相,不生不滅,淨宗稱它作常寂光。它有沒有相?它沒有相,了不可得。它能現一切相,心現識變。它現的一切相叫實相,通過分別現的相叫假相、幻相。《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境界是心現識變。唯心所現是真相,真相通過阿賴耶變了,阿賴耶是能變,六塵境界是所變,就是阿賴耶的相分、見分。阿賴耶迷了,為什麼叫阿賴耶?起心動念是阿賴耶。不起心、不動念就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心動念,完了,迷了,無明起來了,起心動念是無明。無明是什麼?就這個字的意思就明白了,無是沒有,明是明白,明白沒有了就迷了,就這個意思,用一個字說「迷」了。不迷呢?不迷是明,明瞭。

  這裡頭非常微細,真正用功的人,真正修菩薩道的人,功夫用在哪裡?用在見色聞聲,用在這個地方,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我們修行的地方。怎麼修?從淺到深,首先不執著,於一切法都不執著。於身也不執著,知道什麼?知道身是假的,知道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的身,是我所有,叫我所,不是叫我有,我所有。要把身體看作一件衣服一樣,生死就是換衣服,衣服髒了換一件,這個身體用了幾十年,不好用了,換一個。換的時候自己做不了主,誰做主?業力做主,這個麻煩大了!業力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來做主。你的心、你的言語、你的行為善,與三皈五戒十善相應,你的身體換得好,三善道;如果你的身行不善,思想不善、言語不善、行為不善,三惡道。自己做不了主,業力做主,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沒有一個是例外的。

  小乘聖者,剛才說過了,小乘初果,最小最低的果位,我們不能輕視,聖人,小小聖人。為什麼?他五種見惑斷了,永遠不會退轉到凡夫地,所以叫他做聖人。他證得三不退裡頭的位不退,雖然他沒有出六道輪迴,還在六道裡頭,七次生死他就證阿羅漢果,脫離輪迴,所以他在這裡頭不退。壽命長短不一樣,人間的壽命短,天上的壽命長。他住在哪裡?住在天上,也有住在人間。但是他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都沒有了,正知正見。

  小乘人,這個並不可貴,可貴的是大乘,前面講的末後這一段,「住大乘者」,這一句了不起。大乘心量大,有智慧、有慈悲心,不但要自度,還要度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不離戒定慧。我們今天念了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包括三聚淨戒,又包括宗門千七百條公案,禪定,教下大乘八萬四千法門,一句佛號戒定慧具足。住大乘者不容易。在淨宗個個都是住大乘者,為什麼?他起心動念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把戒定慧三學全包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也全包了,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沒有一法不全包了。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佛號功德無與倫比,沒有一樣能比得上!所以住大乘者是菩薩念,常常念這句佛號的人是菩薩念。怎麼念?分秒必爭,從早到晚,念念都不離開阿彌陀佛,就對了。為什麼?決定往生,往生決定成佛,成佛決定度眾生,像阿彌陀佛一樣。我有理由相信,那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成佛了,他到哪裡去?他還住極樂世界,感阿彌陀佛的大恩大德,永遠依靠阿彌陀佛,像小孩依父母一樣,不離開。

  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法性土是無量無邊沒有極限,不像地球、銀河系還有邊際,極樂世界廣,沒有邊,真的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是圓滿的自性,找不到邊際的。而且真的在一粒微塵裡面有圓滿的自性,就是有圓滿的法界。極樂世界在不在?在。現代量子力學家為我們證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往生極樂世界真的是回老家,你會非常愛這個老家。這個愛不是煩惱,不是喜怒哀樂裡頭的愛,是自性裡本來具足的愛,本有的,是性德。自性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德能裡頭第一條就是愛,佛法叫慈悲。佛不用愛這個字,因為愛裡頭,怕人搞錯了,這裡頭有情、有執;慈悲呢?這個愛裡面是智慧,沒有情執、沒有煩惱,連煩惱的根都找不到,不一樣。我們愛自己、愛人類、愛眾生,都是用的真心,不是用妄心,這就對了,這叫菩薩行。這個心來念佛叫菩薩念,不是凡夫念,是乃菩薩念,而非凡夫念,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老老實實就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裡頭不夾雜妄想、不夾雜念頭,就是菩薩念。不夾雜妄想是無明放下了,不夾雜邪念,無論什麼念頭都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塵沙、見思沒有了。這人是菩薩,大乘菩薩,不是二乘,當然不是凡夫。

  「本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有,「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要跟無量壽結合起來,這個無量壽就是願生淨土、願見彌陀,這個願要念念相續不能中斷。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念這句佛號,用什麼心念?用向無量壽心,用這個心。這個心是清淨心,為什麼?裡面沒有夾雜妄想,沒有夾雜。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願見本師阿彌陀佛,問我們有什麼願?就這兩個願,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一切都圓滿了。絕不能夾雜別的念頭,夾雜別的念頭就是六道輪迴,出不去。乃至十念,這就是講即使是下下等只有十念也行。這是真念佛,真心念佛。「即以脫盡淫怒痴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脫盡,這一句裡頭最重要就是盡,一絲毫都沒有了,淫怒痴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放下了,徹底放下了,沒有絲毫念頭了,統統放下了。放下貪瞋痴就成就三明六通,這是什麼?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了。我們前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自性裡頭無量的智慧統統現前,無量的德能也現前,就是所說的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只說德不說功。不需要修,是自性本具的,一個智、一個德,無量無邊。所以智慧、功德,向內求,不向外求,內求是圓滿的,外面怎麼修都不圓滿,一切向內,好,不向外。三明是天眼、宿命、漏盡,完全恢復了,這裡面的障礙統統放乾淨了。

  「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所以念佛,說來說去,還說的這個心,真心、妄心。妄心持名不能往生,為什麼?極樂世界是淨土,你心不清淨,念阿彌陀佛去不了。這一句佛號對我們來說是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的,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界從哪來的?清淨心所現的。我們這個世界從哪來的?從五欲六塵裡頭變現的,跟七情五欲同一個意思,五欲六塵、七情五欲,從這變現出來的。我們起心動念沒離開,言語造作也沒離開,難!大乘教裡佛怎麼教我們的?教我們正念不能間斷。淨宗的正念就是一句佛號,不能間斷,煩惱不能夾雜,統統放下。煩惱是什麼?七情五欲。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五欲就是最後這個欲,欲又分作五,財色名食睡。六道凡夫都是生活在,生生世世都在七情五欲之中。這裡頭有善惡,善感三善道,惡則感三惡道,永遠不能出離。我們在六道裡住多久了?無量劫,我們在這過了無量劫,生生世世在這裡頭輪轉,苦不堪言。

  地獄不能去,不但講地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三途,餓鬼、地獄、畜生,三途一墮五千劫。掉下去了,什麼時候再出頭,再又轉上來?五千劫。不是萬年,是論劫數算,五千劫,怎麼得了!這些話不是佛嚇唬我們的,不是佛騙我們的,我們這樣想,我們就全錯了。佛所說的話、菩薩說的話句句真實,包括阿羅漢所說的,阿羅漢不妄語,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曉得這些,把這個東西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出離心生出來了,這六道不能待,趕快走,你會有這個想頭。這個念頭好,這個念頭決定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態度?逢場作戲,可不能當真,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都是假的。「一切法」,一切善法、一切惡法都叫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一句佛號裡頭不摻雜一切法,一切法放下了,心裡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想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快樂自在,為什麼?極樂世界我所需要的全有,我這個地方一樣都不要帶,極樂世界一切受用,享受,心想事成,想什麼它就現什麼,不想就沒了。還有哪個世界能跟它相比?所以我們的心可以完全放下了,我那邊統統有,比這邊好。無論什麼,衣服、需要用的東西,統統有,不必從這帶一件去,連這個身體都不要。那邊的身比這個身好,這個身是物質,阿賴耶的相分,境界相,極樂世界是法性身。法性身好,不老,無量壽,永遠不老,化生,不是胎生,化生,沒有生苦。生老病死苦在極樂世界沒有,名詞都聽不到。所以我們要用真心念佛,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表現?從放下,徹底放下,一塵不染,心裡就一句阿彌陀佛,嚮往的就一個極樂世界,除這個什麼都不想,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這樣念佛,功德難思。

  「以此為因,則臨終正念現前,定得往生」,這個定字用得好,肯定,毫無懷疑。「但此乃菩薩之十念」,我們能不能學?能學,學海賢就是菩薩的十念。他十念當中一切妄念都沒有,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放下了。放下是《金剛經》上講的無住,放下之後最可貴的還能提起,提起是《金剛經》上講的生心。用在我們功夫上是什麼?放下,萬緣放下,佛法也放下;提起呢?一句佛號。提起佛號的時候是放下,放下佛號的時候是提起,提起跟放下是同時,這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生心是提起,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跟禪宗不謀而合,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怎麼念法?就這個念法。

  眾生太苦,現在我們在這個時代遇到兩樁大事,一個是大乘佛法衰了。原因在哪裡?沒人真幹了。我們要發心續佛慧命,無論在家、出家,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第二個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現在也瀕臨著存亡的關頭。怎麼辦?典籍,我們可以放心,不會失傳了。現代印刷術發達,印書很方便,《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有翻印,所以我相信不至於毀滅。問題是誰來讀、誰來講?現在還有很少很少的少數人,大概都是七十以上,有能力讀這個書的人不多,在全世界能不能找到一千個人?恐怕找不到。再過十年,這些人天天都在凋零,十年之後可能沒有了,那可不得了!這個東西在面前失傳了。現在我們要拼命救它,怎麼救?幫助年輕人,請這些老人,有國學根柢、有文言文基礎的這些老人,教小朋友。不能讓它中斷,誰來繼承?孩子來繼承。他怎麼繼承?我們現在幫他繼承,幫就是我們自己要學,學了教小孩。真正興旺起來是在他那一代,我們這一代是傳承薪火,這星星之火我們來承傳。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關係我們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存亡,關係全人類智慧、幸福,這是大事業,我們要全心全力以赴。自己不行,求別人。我自己認識,但是我沒有學過。二十六歲才碰到一個好老師,三十二歲跟李老師學佛,都是太晚了,好在是一門深入,有點小成就。我們現在也全心全意幫助年輕人,年輕人真正發心、發願的,我們全力協助,幫助他們營造學習的環境,讓他真正能有個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專攻。帶一群小孩,最好的辦法就是辦一條龍的漢學,這學校有幼兒園、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我們要團結一些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數的,把這樁事情看清楚、看明白了,覺悟了,同心同德,我們共同來把這樁事情做好,非常有意義。

  全世界文明,英國湯恩比博士告訴我們,他一生專攻文化史,他告訴我們,我們地球上,這幾千年來在歷史上可以找到二十多種文明,都消失了,都不存在了。大多數的文明三百年、五百年就沒有了。中國文明是最久的,到現在五千年,差不多也快滅亡。如果這個文明要滅亡,這不但是我們民族的不幸,是全人類的不幸。為什麼?文明是智慧、是光明,這個消失之後,人就走向黑暗,沒有智慧,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那問題就嚴重了!中國的文明是什麼?什麼是中國傳統文明?簡單講就是四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就包括全部中國傳統文明;如果再簡略一點,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在中國流傳了五千年。這是性德,一切眾生個個都有的。這個性德圓滿的展現出來,就叫聖人,印度人稱為佛陀,圓滿展現;能大部分展現,還有小部分不能展現的,菩薩;少分能展現,大部分不能展現,這叫阿羅漢。所以中國人講讀書,為什麼要讀書?做人要做聖賢人。讀書做聖賢人,不讀書也要做聖賢人。農民裡頭有聖人,工人裡頭有聖人,醫生裡頭有聖人,哪個行業裡頭都有聖人、都有聖賢豪傑,這叫文明。

  世間要不出聖賢,這個傳統就傳不下去,就會消失了。必須要有很多人真正下定決心認真來學習,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聖賢的生活、君子的生活,不一樣。這個裡頭實在講與讀書不讀書也沒關係。但是今天要恢復,那離不開經書;離開經書,它已經快滅亡,找不到聖賢君子了,不像從前,過去聖賢君子到處都看到。民國初年之前,聖賢君子,真的,連鄉下三家村裡頭都做到、都看到。現在完全沒有了,聽不到聲音,看不到形相了,這個很可怕。我們不知道,不知道就算了,不怪你。知道了就要發心拯救,就要發心幫助它延續,不能在這一代消失,要傳下去。這是很偉大的一樁事情,希望發大乘心的同修要記住。前面經文裡頭,「住大乘者」,為什麼?大乘心就是有大慈悲心,憐憫一切苦難眾生,想度一切苦難眾生,這是住大乘者,是非常可貴之人,他容易覺悟,他一聽一看,心裡就明白了。這是第一種。

  「二者,慈雲懺主有晨朝十念法。每日清晨,漱口焚香,向西合掌」。這是家裡沒有供佛像的,面向西方;有佛像的,供佛像的,面對著佛菩薩合掌。「念佛盡十口氣。一口氣中,盡力念佛號,一口氣盡,是為一念」,念十口氣。早晚課,早晨睡覺起來,洗臉漱口之後,燒香,有佛像,在佛像面前;沒有佛像,面向西方。一口氣叫一念,這一口氣不管念多少句,沒有關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一口氣,多少不管,念十口氣。晚上晚課,睡覺之前,睡覺也要漱口,也跟早晨一樣,焚香,在佛像面前念十口氣。這個十口氣通常用念珠,可以,不必計數,只計十句,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十口氣,每天不中斷,這叫十念法。

  這給誰的?下面說,「此為接引事務繁忙,或勤修別法,無暇多修淨業之人」,對這些人說的。這裡頭是兩種人,一種事務繁忙,工作量很大,從早到晚沒休息,沒有時間,用這個方法來輔助他;另外一種,他修別的法門,或者是修禪,或者是修密,或者是學教,大部分的時間他搞那些了,也想念佛求生淨土,沒時間。慈雲大師慈悲,教你這個方法,每天兼修十念。準備著什麼?其他法門要不成就,這個法門能幫助你往生。這個用心好,真是慈悲到極處,開這麼一個法門。後面這三句重要了,要「終身修之,蒙佛本願加威,亦得往生」。這句話說得好。這樣求往生行嗎?臨終時候能生嗎?能,只要你天天這樣修,你一生沒有間斷,養成習慣了,到臨終時,你就會想到阿彌陀佛。別的法門功夫不得力,這一句佛號管用。你念這句佛號,可能你就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真往生了。這都是講平常修的。

  下面,第二段是講臨終的十念,這個非常重要!念老舉《觀無量壽佛經》經裡頭說的,「則如《觀經》所說。暗契理一心,故必往生」。你所修行的,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但是你用的是清淨心。就是念佛的時候,即使是前面所講的慈雲大師的十念法,簡單容易,養成習慣。這個十念也是清淨心修十念,就是我這個每一念,佛號一句接著一句,一句接著一句,雜念進不來,這就是暗合道妙。妄想進不來,雜念進不來,所以這個十念跟理一心的道理很接近,暗合。到臨命終時非常管用,所以必定得生。理一心,事一心,平常講斷見思煩惱。我們經題上,清淨心現前,一切處、一切時都是清淨心,就是說你的心裡沒有染污。什麼叫沒有染污?沒有煩惱,沒有喜怒哀樂,沒有這個。沒有貪瞋痴慢,這叫事一心。理一心呢?像禪宗裡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理一心。事一心沒見性,生方便土;理一心見性了,生實報莊嚴土。

  關鍵都在放下。所以放下是真功夫,現在人所謂硬功夫。那就是平常就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什麼都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你把這個世間的事物,拉拉雜雜統統放在心上,麻煩可大了!這些什麼?這些叫輪迴因,將來的果報是六道輪迴。你幹的是善業,三善道的果報;你造的是惡業,三惡道的果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不能不知道。「總之,種種十念往生,皆彌陀宏誓中十念必生大願之所感」。這種種方便十念的方法,統統都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裡頭有一句「十念必生」這一個大願之所感,到時候十念,佛就現身來接引。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淨念彼佛」。

  【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這個都是說善根非常深厚的人,他們的緣非常殊勝。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一念淨心,發一念心,與前文中一念淨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也」,一念信心,一向專念,都是這個意思。最重要就是一,一裡頭就沒有一個雜念,加上個雜念就二了,沒有雜念,不許可有二念,只許一念。這一念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阿彌陀佛,一切時一切處都能保持這一念,這個人是真正的暗合道妙。這樣念佛,我們相信頂多三年五載,三年五載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跟參禪沒有兩樣。比禪還容易修,禪不一定開悟,這個會開悟。為什麼?佛力加持,禪是全靠自己,這裡頭靠阿彌陀佛,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心加持我,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體,真如實相之異名」,亦即《那先經》裡面所說的「最為第一」。念老不是凡夫,他做這本註解,引用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這部經,沒有自己的意思,高明到極處。人家說你有什麼資格註這個經?他可以說我沒註,我都是經典上註的、祖師大德註的,這不是我註的,我只是把它抄在一起。這是真實智慧。夏老會集《無量壽經》連痕跡都看不到,就像是佛自己親自所說的一樣,會集得好,沒話可說。註解亦如是,這部經誰來講?諸佛菩薩來講,祖師大德來講,妙極了!這兩個人你能說他是凡夫嗎?不是,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是像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樣身分的菩薩來到我們世間,才能做得出來。誰受用?我們的福報真大,給我們作的。我們上一代也沒見到,黃念祖老居士註解李老師沒看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連印光法師都沒見到。我們有多大的福分,這一生當中遇到,不但遇到會集本,還遇到念老的註解,諸佛菩薩共同參與。

  所以這個一心,經上說的一心,乃十法界之本體。十法界,指究竟圓滿所有的法界,十就講完了,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上方、下方,講完了,就是佛經上常說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不漏,統統包括了。本體,本是根本,體是載體。十法界的本體是什麼?就是一心。所以大乘經上佛常說,《華嚴經》上講到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般若經》上亦如是說。一心生萬法,我們要記住。我們這個心,現在用的心,妄心。要知道,妄心沒有離開真心,離開真心哪來的妄心?妄心是什麼?妄心是真心迷了,還是真心。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不至於錯會。真妄不二,真妄就是正反兩面。十法界是假相,六道輪迴是假相,不是真的。十法界裡頭包含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之外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這都是唯識所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把它變成十種,本來是一種。那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叫一真法界,那就是心現的,沒有識變。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八識是能變,十法界是所變,沒有能變的,當然就沒有所變。所以極樂世界純真無妄,得的身是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法性不生不滅,法性清淨無染。所以那個地方的人無量壽,那個地方所有樹木花草也是無量壽,沒有花開花謝,花永遠開,樹葉永遠是綠色的,它不會變。一切法隨著念頭轉,你想什麼它就現什麼,像變魔術一樣。極樂世界必須要認清楚、搞明白,我們嚮往的心生起來了,這麼好的地方怎麼能不去?想盡方法要去。

  這個心是十法界的本體,真如實相之異名。佛經上稱為真如、稱為實相,就是一心。真如是什麼?一心。實相是什麼?一心。一心就是沒有雜起心動念,我們常講,我們眼看,在色相上看,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真心看。起心動念是妄心看,就是阿賴耶,起心動念是阿賴耶。阿賴耶這麼一動,第六意識分別、末那識執著,統統生起來了。一妄一切妄,一真一切真。希望我們用真心,用真心是什麼?你是佛,你是菩薩,至少是法身菩薩。《華嚴經》上所說的五十一個地位,華嚴是圓教,初住菩薩就用真心了。我們聽說了要學,學怎麼樣?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待人接物都用真心,把它養成一個習慣。不但你決定往生,你決定生實報土,不會錯的。換句話說,你在一生當中你就完成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你到初住,前面十信圓滿了。初信到十信好不容易!我們這一句佛號,知道這個道理、這個原理,運用這個方法,我們在一生當中就能把《華嚴經》上初信到十信位修圓滿,我們往生的時候是初住,這還得了嗎?這叫暗合道妙,一般人看不出來。所以我們大家要記住,用真心不吃虧。你為什麼不敢用真心?就怕吃虧,就怕上當。佛告訴我們,用真心不會上當、不會吃虧,反而什麼?佔盡了便宜。你看你這一生當中生實報莊嚴土,還得了!這些如果我們不是通過這些大經大論,長時間在這裡薰習,明白了。一遍二遍、三遍五遍不行,十遍八遍還不夠,所以古人提出讀書千遍有道理,千遍萬遍,他熟透了,自自然然他用上了。大乘經上真如實相說得很多,你全明白了,真如實相是什麼?一心。我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夾雜妄念,沒有妄想,統統放下了,心裡就這一句佛號,口裡冒出來,實相,真如。這是《那先經》裡面講的「最為第一」,在這個地方修行的方法,我們就用念佛、就用持名,在八萬四千法門、在無量法門它擺在第一,《那先經》上所說的。《彌陀疏鈔》裡面說,「全體是佛者也」。你用的是真心,用的是一心,用的是一念,阿彌陀佛這一念,蓮池大師告訴我們,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全體是佛,這還得了!

  「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即定生彼國者」,正是日本人幸西氏所主張的一念義。日本人有用這個方法的,一心專念,本願念佛。可惜,我們相信幸西氏所說的說透徹,現在人含糊,沒搞清楚。我們在日本遇到過這些同學,他們修本願法,本願法是什麼?四十八願,只要這一願是本願,其他的都不要了。只要這一願,不行!這個誤會大了。善導大師給我們講四十八願,他老人家舉出五願,裡頭有五願是最真實的願、最殊勝的願,不是單單一願。這個五願,第一個是十二願「定成正覺」。善導大師說,這是真實的,不是假的。我們對於淨土、對於彌陀生起決定的信心、絕不動搖的信心、絕不迷失的信心,重要!第二個是第十三願「光明無量」,智慧,光明是智慧。第十五,「壽命無量」。壽命是福報,什麼人的福報大?念佛的人福報大,念佛的人無量壽。下面,第十七,「諸佛稱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沒有不介紹這個法門的。為什麼?介紹這個法門,眾生真正得度,個個成佛,不是這個法門,做不到。法門雖然多,八萬四千,門門都不容易,都要斷煩惱、證菩提。這個煩惱不斷也能證菩提。但是煩惱不斷要伏住,這句佛號能把煩惱控制住,壓下去。臨命終時,佛號起作用,煩惱不起作用,這才行。第五,最後一個,就是十八願「十念必生」。今天這個經文統統是講十念必生,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不能產生誤會,這十念是正念,十念裡頭沒有夾雜。我們要想臨終十念現前,必須在現在就常常練習,用佛號把妄念壓住。也就是我們念十聲佛號,沒有雜念,沒有一個妄想,沒有一個雜念,這叫功夫,這叫得力。

  「凡夫之信心」,我們再讀下去,「如能一念與佛智相應,即得往生也。又此一念,既已全體是佛,即此全體是佛之念,以念彼佛,故一念即得相應,是以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這些話句句都是真實話。既然是念佛,蓮池大師說的,念佛的時候全體是佛,這個全體重要。那用全體是佛的心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完全相應了。所以「全體是佛」,這句話要記住,要放在心上,蓮池大師的教誨不能忘掉,時時刻刻要知道。那個全體是什麼?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是阿彌陀佛。我眼見的一切,阿彌陀佛;耳聞的一切音聲,阿彌陀佛;鼻嗅的香味,一切是阿彌陀佛,六根所接觸的全是阿彌陀佛。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一點都沒錯。這就叫佛的法身,法身如來。

  這功夫誰做到?我告訴諸位,我跟海賢老和尚沒見過面,我敢說他做到了,所以他常常見佛。常常見佛是感應,他心裡有佛,一心就是阿彌陀佛,一心就是真如本性,一心就是法界虛空界的全體,完全統合成一體,不可思議!真話,不是假話。他有沒有看到惡人?沒看到。他所看到的全是阿彌陀佛,毀謗他的人、羞辱他的人、陷害他的人、殺害他的人,在他心目當中是什麼?統統是阿彌陀佛。他受不受害?他不受害。為什麼不受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像舞台表演一樣,變魔術一樣,沒有一樣是真的,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叫實相。全是假的,真的、假的都不可得。唯心所現是真的,唯識所變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假的,一真法界是真的。十法界不可得,假的不可得;一真法界也不可得,你證得之後歸無所得。所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要以為你有個東西得到了,沒有。完全回歸自性,跟阿彌陀佛融成一體。這一體是什麼?光明,華嚴是大光明藏,淨土是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常寂光就是一片光明,阿彌陀佛是一盞燈,我也是一盞燈,光光交互在其中,分不出彼此。這個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肉眼看不見。肉眼看不見的光太多了,肉眼能看到的光就是適合這個眼的波長,這個光你能看見,比這個波長的看不見,比這個波短的也看不見。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懂得,是真的不是假的。

  底下這一句,「是以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這一句話是真的。一心是真的,一念是真的,定生彼國是真的。為什麼定生彼國?彼國從哪來的?法性裡頭本有的。惠能大師第三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極樂世界本自具足,阿彌陀佛本自具足,到那個時候統統現前,得到真正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些都待我們自己去證實,我們認真努力好好學習,都把它證明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