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四十九頁,倒數第五行:
「總之持名念佛,是諸佛本懷,究竟方便,徑中之徑。此誠為萬古不移之論。因人臨終,萬苦交迫,除持名外,餘行難起。如《觀經》云:五逆十惡之人,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這段文不長,非常重要。如果真正參透了,真正明白了,就會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像海賢老和尚一樣。
持名念佛,蕅益大師給我們說了四個字,信、願、持名。信願是什麼?「發菩提心」,持名是「一向專念」,淨宗之至簡至要,說盡了。這句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第一法門。如果還有懷疑,不能完全接受,這是智慧、善根、福德之不足;如果有智慧、有善根福德,聽說,馬上就接受了,不再懷疑。海賢老和尚雖然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可是師父給他剃度,就教他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他能夠依教奉行,真幹,這一幹就幹了九十二年。我們看到的,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從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他表演給我們看的,是菩薩再來,不是凡人。是來救度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二十一世紀,苦難的眾生,把我們度到哪裡去?度到西方極樂世界,讓我們有機會親近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無論是什麼地位沒關係,極樂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可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這是《觀經》裡面所說的,五逆十惡,應墮惡道,是這樣的人,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就接受了,念了一聲、兩聲、十聲,真往生了。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話重要,阿惟越致可了不起,是什麼地位的菩薩?法身菩薩,是明心見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菩薩,叫阿惟越致。一般人要修到阿惟越致,經上告訴我們,無量劫,時間太長了,我們不能想像;遇到這個法門,太快了!你在這一生就成就了。一般人不可能的事情,對你變成了可能,這多麼稀有、多麼難得!
所以我們要珍惜,真正把這句話搞清楚、搞明白,接受了,一切法都圓滿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所傳的、所期望我們的,究竟圓滿。不但如此,即是如經上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修、所得、所證、所傳的無量法門,也在這一句佛號當中,沒有欠缺,你都得到了。所以說究竟方便,稱佛本懷,捷徑當中的捷徑,念老底下說了一句話,「誠為萬古不移之論」,一切諸佛都是這個說法。為什麼?因人臨終,我們這一生受苦,什麼時候是最苦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這時最苦,萬苦交迫。除持名之外,其他的都難。念咒,他學不會;念經,經文很長,他沒時間了。所以,除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外,其他的一切行門,對他來說都非常困難,他做不到。
下面舉《觀經》,《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一段話說,五逆十惡之人,他臨命終時應該到哪裡去?到三惡道。真的造了五逆十惡,是惡道裡面的地獄道。五逆,殺父親、殺母親、殺老師,阿羅漢是老師,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我們有沒有做?做了,自己不知道。怎麼做了?五逆當中破和合僧。出家人都不例外,我的這個法門好、你的法門不好,也就是自讚毀他。對一切學佛的人沒有放在眼裡,沒有尊重的心,這是什麼罪?這是你在做樣子教化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瞧不起佛法,瞧不起出家人,對佛法、對出家人起分別心,失去恭敬心,這叫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反面是什麼?是僧讚僧。今天這個世界動亂,動亂的程度過去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兒女不孝父母,瞧不起父母,學生不敬老師,也瞧不起老師,心浮氣躁,貢高我慢,不知不覺他就造了五逆十惡。嚴重的,墮無間地獄,次一等的墮大地獄,再次一等的墮小地獄,不知道有多少人!
我們學佛,《大方廣佛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位菩薩給我們做榜樣。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每個人修的法門不一樣,你去看,互相讚歎,自己謙卑。我的三學戒定慧修得不好,我只選擇念佛法門,其他的法師、善知識都比我好,我不如他們。誰說的?善財童子說的。第一位善知識是什麼人?傳的什麼法?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專修信願持名,我們這個法門,五十三參第一參是淨土法門。善友,吉祥雲比丘,八十卷經裡面稱德雲比丘,貞元翻譯的四十卷,吉祥雲比丘,是一個人,翻譯翻的不一樣,德雲就是吉祥雲,吉祥雲就是德雲,我們要知道。跟這個地方所說的相應,持名念佛,諸佛本懷,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參,以他開始,信願持名。
到最後一參,第五十三參,你看一個頭一個尾,五十三參第五十三位善知識什麼人?普賢菩薩。他怎樣教善財童子?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把善財童子送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了。我講《華嚴經》講到這個地方,才真正回頭接受淨土法門,以前不接受。雖然淨土五經一論我都講過,我不修這個法門,我還是走廣學多聞,走這個路子。幾十年來,廣學多聞沒把握,搖搖晃晃的,年歲也大了,再要這樣下去,往生沒把握,怎麼辦?放下萬緣,《金剛經》上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世間法統統放下。學海賢老和尚,信願持名,專求淨土,沒有第二個念頭了,回過頭來。
這邊舉一個例子,這臨終的人,最後臨終遇到善友,勸他念佛法門。為什麼勸他念佛?其他的都不必講,都來不及了,他還能聽經嗎?還能研究經教嗎?不能了。只有一句佛號,有信有願,他就能往生。即使是五逆十惡也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沒有例外,他就成道,等於法身菩薩,得到法身菩薩同等的待遇,不可思議。所以善友說,「汝若不能念」,這個念是觀想,十六觀裡頭前面的十五觀都不行,最後第十六,十六是持名,「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不能用觀想、觀像,都不能用,就用持名,信願持名,念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
「如是至心」,這時候真心,不夾雜妄念,遠離分別執著,一心稱名,你看「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每一念,這一聲佛號,「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你念了十聲佛號,嚥氣了,那就除八百億劫生死之罪。這就是念佛功德,這就是念佛的好處,所以能順利往生,往生沒有痛苦。「命終之時」,這個人往生了,「見金蓮花,猶如日輪」,日輪什麼意思?放光,金色金光。「住其人前」,這個臨終的人他看到了,就在他前面,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你看「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念老這段文字當中,引經據典,不是隨便說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
「經云臨終不能觀佛,但仍能念佛名號,是顯持名之法,實為至易也。」臨終時候觀想不行,他不能作觀,痛苦逼迫著他,教他念佛,行,帶他念佛,好,這叫助念。所以能念佛名號,是顯持名之法,實為至易。信願持名這四個字,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沒有比這個更穩當的,沒有比這個更簡單的。這個時候,臨命終最後一念,我們要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太好了!
下面文,「臨終易念」,容易念,「因得往生,是為至穩也」,穩當,別的法門靠不住,這個法門穩當。「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是為至頓也」,頓是頓超,很短的時間你就成功了。「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帶業凡夫,頓齊補處,是為至圓。」圓滿到極處,你不是小成就,你是大成就,大到什麼程度?讓一般人不敢想像,讓一般人不能相信。這個時候,勸你一定要信佛,不能信一般人,一般人智慧、德能、相好,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跟佛相比。我們聽佛的話,還是聽一般人的話?這是關鍵的所在,這個地方不能錯,一錯那就完全錯了,你就又在六道裡頭搞輪迴了。這一墮惡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在三途,三途裡頭輪迴,多少次?多長的時間?五千劫。你怕不怕?你這一錯了,臨終一念,最後一念不是念佛,是業障現前,這一下就要耽誤五千劫的時間,你才能再遇到佛法,得人身遇佛法,這還得了嗎?決定不能錯了!
五逆十惡,臨命終時十念、一念就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就是頓齊補處。補處是什麼?等覺菩薩。不是你修的,你要修成要經無量劫,這不是你修的,怎麼得來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你,讓你得到。所以,你還是帶業凡夫,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可是你到極樂世界的享受,你的智慧、神通、道力,一切享受跟等覺菩薩平等,這叫頓齊補處。沒人相信,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真有。誰得到了?相信的人得到了,真幹的人得到了,就是一個信、一個願,願就真幹,信,不懷疑,真成就了。
所以我在八十五歲以後我發了願,我這一生講經,就講這一部經。為什麼?這部經是大圓滿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再推而廣之,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說的一切經,都在這裡,這一部就是。再濃縮,一句佛號,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再拐彎抹角,一直下去就到了,非常快速。
這兩句話,我們把它念下去。「持名妙法既至簡易穩妥,又復最極圓頓」,圓是圓教,頓是頓超,「是故十方如來同讚,千經萬論共指」。這兩句話,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文鈔》裡頭寫了很多遍,常常掛在嘴上。十方如來同讚,就是共同來勸告我們、來提醒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們,殷切盼望我們認真修學這個法門。千經萬論共同指歸,歸淨土,指西方。「世之行人」,這個世間修行人,實實在在應該趕快「發大心」,這個大心是什麼?「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所以佛門裡面的稱謂,我們尊敬人家,稱人家為大師。這個稱譽不是隨便稱呼的,大師是能度眾生一生成佛,才能稱為大師。所以在習慣上,只有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其他宗的祖師,稱祖師就行了,沒有稱大師的。稱大士可以,菩薩,觀音大士、文殊大士、普賢大士,不能稱師。唯獨淨宗的祖師稱大師,為什麼?他那個法門是教你一生圓成佛道。遇到這樣的老師,跟遇到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諸佛如來就是用盡方法統統把你引歸到極樂世界。
你看《華嚴經》到最後,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跟淨宗有什麼關係?有,普賢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還有一個,比他更老的,那是什麼?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的初祖是誰?提倡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大勢至菩薩,《楞嚴經》上說的。他是在遍法界虛空界第一個宣揚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法界初祖,大勢至菩薩。娑婆世界初祖,普賢菩薩,你看世尊講經,第一部講《華嚴》,《華嚴》在定中講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娑婆初祖。
我們中國,中國的初祖是東晉時代,那個時候淨土宗經典沒翻出來,只有一部,《無量壽經》。遠公大師,慧遠大師就根據這一部《無量壽經》,建立第一個淨宗道場,廬山東林念佛堂,現在的東林寺,慧遠大師,中國的初祖。日本的初祖,不是日本人,這個我們很佩服他,我們很讚歎他,善導大師,日本初祖。從中國學去之後,他們都自己稱為是第二代,二祖、三祖這樣傳下來,初祖是善導,非常難得。所以某一個地區,我們講初祖,初祖很多。美國有個年輕人,二十幾歲,他很發心,想參加我們漢學院,專攻《無量壽經》。我就告訴他,我說你將來到美國當初祖。行!這人很有善根,很難得。
我們再看最後這一段,這段總結,「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宗是什麼?宗有三個意思,記住,第一個主要的,第二個重要的,第三個尊崇的、尊重的、崇高的,有這三個意思。淨宗的宗旨是什麼?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最尊崇的,就是信願持名。信願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所以本經的經文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蕅益大師,在我們中國第九代祖師,第九祖,他把它濃縮了,更簡單,四個字,信願持名,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這是淨宗的宗旨。「因上二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可分割。發菩提心,信也,願也。一向專念,行也」。淨宗這三個是不能夠少一個的,三資糧,信、願、行,少一個都不能往生。一定要相信,一定要發願,真正相信、發願,你就能把這個世間,再有,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門,你會統統放下,一向專念,決定求生淨土,不再走冤枉路。三資糧具足,一個都不缺。
「《彌陀要解》云」,這裡把這句話也寫在這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指南是最高的指導方向,「由此執持名號」,這才叫正行。如果有懷疑,對這個世間有留戀,對這個世間有留戀你就造業,那不叫正行,那叫偏邪。如果夾雜著其他的,不是佛法,夾雜在裡頭,就變成邪法;是佛法,你偏差了,你的方向偏差,你達不到目的地。所以這很重要。意思是說,「無上菩提心,乃修淨土者之指南針。航海者,賴指南針以定方向。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極樂彼岸者,則賴菩提心以為導引。故知發菩提心者,修淨業者,必不可少也」。這話說得分量很重。菩提心,真信真願,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表現出來?你真的把這個世間捨掉了,你在這個世間確確實實做到了一無所求,好!為什麼?到一無所求,你的真心現前了,你不是用妄心。妄心是有妄想、有雜念、有分別有執著,用真心,把這個全放下了,對人、對事、對物,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對了,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念佛求什麼?就是求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求親近阿彌陀佛,諸位想一想,還有哪一位善知識能跟阿彌陀佛相比?這樣好的老師你不要,你錯了。要放下!不要爭名逐利,不貪圖享受,修行人很簡單,只要每天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對了,要真幹。除非是佛給使命給你,像海賢老和尚,要你表法,做好榜樣給人看,這個得佛力加持,壽命延長了。延長就是叫你表這個法,真正像一個修行人,海賢老和尚,榜樣。
對人、對事、對物,自己日常生活用真心,什麼是真心?信願持名是真心。佛號斷了呢?斷了就是妄心,為什麼?打妄想了。不管什麼念頭都是妄想,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行不行?不行,佛沒教我們這麼念法。我念藥師如來行不行?不行。前面有說,說得很好,有行的,我不行;你們有行,你們的本事比我大,你們敢做,我不敢做。你們認為你們的時間還長,我這個九十歲的人了,九十歲的人是念念都想到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不長了,不定什麼時候走了。不要以為,九十還有一百、還有一百一十、還有一百二十,那是說開玩笑的話,那不是真的,真的是隨時可以走。所以每一天都把今天當作我最後的一天,我一樣都帶不走,還想要什麼?要逼自己,沒有人逼我,我得自己逼自己,要真幹。別人恭維說那個無量壽什麼,那是假的,不要被這個欺騙了。
信願持名,這個佛號一句接著一句、一句接著一句,這個重要,一定要把,前面說過,生處變成熟處,熟處變成生處。這個話說得容易,做起來不容易。我們的熟處就是妄想、就是雜念、就是分別執著,生處就是這句佛號,怎麼老念老斷、老念老丟,這是生處,不熟,把它對換一下。讓我們念佛熟處,真的,除了睡覺之外,睡覺、吃飯你佛號中斷,吃完了、睡醒了佛號就起來,這才管用。絕不能兒戲,要幹真的。所以我們要問,什麼叫正行?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什麼是正行說法很多,我們現在統統都丟掉,就取一法,念阿彌陀佛,就是正行;阿彌陀佛丟掉就是邪行,就是偏邪,肯定這一句。「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號」,這正行。沒有菩提心,「雖持名號,亦非正行」。
下面是蕅益大師的話,《彌陀經要解》裡頭所說的,「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信願重要!信願從哪來?大家信願都不堅固,信願要學經教,經教熟透了,讀《無量壽經》,真正修淨土的人一天至少要讀十遍。你念得很熟,初念的時候,念一遍大概兩個小時;念上一年,念熟了,念一遍一個小時;念上兩年,念一遍半個小時,那十個小時可以念二十遍。為什麼?你的信願堅固了,熟透了。信願堅固能幫助你持名不間斷,你的妄想、雜念會統統丟掉,為什麼?那是你的業障,只要有妄念起都是業障,障礙你不能往生。你說多可怕!
初學建立信心,《無量壽經》很深,怕的是我們依這個法門修的時候還是有懷疑,那怎麼辦?黃念祖老居士有個補充的讀本,能幫助我們建立信心,《淨修捷要報恩談》,從這個下手。我們這裡做了有聲書,聽就更方便,你能把這個有聲書聽個三百遍,一天至少聽一遍,讀經,從頭到尾讀一遍給你聽,一年三百六十天,我相信你對於淨宗的信心、願心發出來了。然後再念《無量壽經》,你就會有悟處,一千遍有一千遍的悟處,兩千遍比一千遍悟得更深、悟得更廣,三千遍,遍遍不一樣。這樣才能夠弘揚淨宗,這樣才能夠真正勸人念佛,人家對你有信心,你不是道聽塗說,真下功夫。你說的話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不是耳聽口說,聽的人感信不一樣,感受不相同。所以「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反之」,反過來,「雖發菩提心,但無求生淨土之願行,另修他門,則非淨土之機,亦不得往生」。這種人不少,他雖然發菩提心,那個菩提心不是真的。菩提心是覺悟,菩提是覺悟,真正覺悟了。沒有真的覺悟,在佛門當中修福,來生人天福報,這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決定幫助你出離六道輪迴,出離十法界。你看小乘,小乘沒有發菩提心,他能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永遠脫離六道輪迴,沒有脫離十法界。發菩提心才能夠脫離十法界,修其他法門能得定、能開悟。
讀經,無論哪部經,你選一種,一門深入,就讀這一部經,不懂沒有關係,不要求懂,不求解,只念得沒錯,字沒念錯,句子沒念漏掉。讀上一千遍,其義自見,這部經的意思你會明白了,小悟,小悟也很管用;再念一千遍,中悟;再念一千遍,大悟;再念上個四千遍、五千遍,大徹大悟。可是條件,要用菩提心,不用菩提心不行。菩提心,有信有願,沒有行,不念阿彌陀佛。大乘八個宗派,除淨土宗,其他七個宗派都可以修,如果把修行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就是有信有願,能生,前面說過。但是你要問我,我覺得還是《無量壽經》好,正行,相應。其他的經論咱到極樂世界再修,不是不想修,我什麼都想學,可是我的壽命很短,我到極樂世界求無量壽,有無量壽,慢慢學,樣樣都學得成功。這個方法好!這個方法我們接觸到了,不能放過。
我們看這裡最後這個結論,是把經文結放在此地,「是故經中,三輩往生,俱云」,上中下三輩往生都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蓋此實為三輩往生必備之正因」。這句話在此地做出總結,結得好,完全回歸正傳,這是必須具備的正因。我們這個經本裡頭,第二十四「三輩往生」,第二十五是「往生正因」,這是淨宗最高的指導原則,念祖的註解註得特別詳細,真是苦口婆心。
我們再看下面一科,「修德願生」。經文只有兩句: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八個字也重要,跟前面比,前面第一重要,這是其次重要。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修諸功德』,見彌陀第十九願,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十九願叫「聞名發心」。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願曰」,第十九願的願文,「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這是願文。我們學習的本子是會集本,從哪個地方會集來的?《漢譯》裡頭有,《吳譯》相同,《漢譯》、《吳譯》,這是下面的經文,「其最上第一輩者…就無為道。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者。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當念至心不斷絕者」。這是漢譯本、吳譯本的經文,這兩個經本的譯文相同,說得很清楚。
最上的,第一輩的,上上品往生,這叫最上,就無為道,當作菩薩道。什麼是無為道?理一心不亂,無為道。事一心不亂還有為,理一心無為了。《金剛經》上說,它前半部跟後半部不一樣,前半部跟我們說不著相,他離四相,後面是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是後面的。前面是相,前面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有為的,這是阿羅漢所證的,小乘所證的。後半部是大乘菩薩,是無為的,無為是離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前面離相沒有離見,後面離見,不但相沒有了,那個念頭都沒有了,這就是無為道。自己有這麼高,在無為道了,但是還作菩薩道,菩薩是有為。有為是什麼?修一切有為的功德,利益一切眾生,為眾生,不是為自己。
示現在人間是為眾生,示現身相,譬如應化身,化身,單講化身,不講應身。我們知道,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峨嵋山的普賢菩薩、九華山的地藏菩薩,觀音菩薩的道場在普陀山,這些菩薩在人間,有緣的人他見到了,沒有緣的人見不到。四大名山的山誌裡頭記載菩薩現身說法,幫助眾生化解災難,這些事情很多。虛雲老和尚朝五台,他是三步一拜,從普陀拜到五台山,三步一拜,拜了三年的時間才到。這三年當中兩次生病,那個時候,病倒的時候是在曠野,村莊都沒有,那很危險。遇到一個叫化子,要飯的乞丐,救了他,照顧他。叫化子到外面討飯供養他,山上採一些草藥幫他治病,治好了讓他再拜。一個多月之後第二次生病,又遇到這個叫化子,兩次救他的命。老和尚有報恩的心,把朝山的功德迴向給這個叫化子,問他尊姓大名。他告訴他,他說我姓文,叫吉,文吉,吉祥的吉,我就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去,大家都知道我。他拜到五台之後,問人,哪個人知道有個叫化子叫文吉?沒有一個知道。以後到了廟裡禮拜文殊菩薩,拜完之後向別人請教,有沒有人認識文吉這個叫化子,有個法師說那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兩次,菩薩那是化身,跟他在一起住了一個多月。
我在台灣,還聽到周邦道老師的夫人,在南京,抗戰勝利之後,地藏菩薩到她家化緣。她那時候不相信佛法,沒給他,所以跟菩薩在一塊只是問了些話,這個出家人就走了。走了怎麼?她家的房子很大,是三重四合院,在南京那時候我去過,院子很大,樹木很多。她一直就想著,門沒有開,他怎麼進來的?他走了之後,大門也沒有開。所以在台中遇到李老師,向李老師請教,遇到這麼樁怪事情,確確實實不是假的,一個出家人到她家來化緣,不多,想化五斤香油。她確實是有,但是沒給他,那時候不信佛法。李老師告訴她,地藏菩薩化身,她後悔莫及,真後悔。所以她一生念《地藏經》,拜地藏懺,持大悲咒,很難得,不容易。她往生的時候,火化留了三百多顆舍利。一家善人,非常難得。所以菩薩化身。應身是到這來投胎,釋迦牟尼佛那是應身,他入胎,出胎,住世八十年,示現般涅槃,跟我們一般人沒有什麼兩樣。
所以說,真正發菩提心,不能忘失菩提道,菩提道是什麼?就是六波羅蜜。遇到了要真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樁,我們從早到晚時時刻刻都會遇到,遇到怎樣?遇到就得要做。遇不到不去求,去求是攀緣,遇到了是隨緣,隨喜功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所修的,要修隨喜功德,不攀緣。有時候我們談話,談到一些問題,特別是現在的社會,社會動亂,地球上的災變很多,天天都有。時時讓我們想著、讓我們談著,談話都談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怎麼解決,怎麼拯救?這個可不可以討論?可以,甚至於想出一些方法,但是沒有緣去實踐,沒有這個緣分,那就是做不到。緣成熟,有這個機會可以做到,那我們也不能放棄。
在這個地球上,人口還不少,文化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信仰不相同,族群也不一樣。我們是個宗教的信徒,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我們知道,宗教教育能化解問題。很巧,歐洲一些漢學家,我們知道有十幾個人,這其中有不少人對於中國漢學研究得有相當的深度,我們還不如他。他們在言論、在著作裡面提到,因為這些人有一些跟我們時代比較接近,一九六O年代、一九七O年代、一九八O年代,距離我們很近,提起,我們還聞名,沒見過面,聽說過。他們的看法,拯救地球二十一世紀的這些災變,只有東方文化,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
這指東方文化,主要就指的是中國,他們認為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帶頭,它還有三個衛星,日本、韓國、越南,這三個是東方文化衛星。這就說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韓國有三千年,日本跟越南二千五百年,他們都是學中國文化的。韓國因為沒有隔海,大陸是連著的,比較容易到達中國,所以它有三千年。日本必須要渡海,所以日本跟越南,跟中國往來遲一點,大概在春秋戰國時代,也就是孔子跟孟子那個時代,日本、越南的學生就到中國來了。韓國更早,比他們早五百年。也就是,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能拯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這些災難。
我們看看現前的現象,值得我們憂慮。中國這些好東西,外國人看出來了,都在古漢語經典裡面,用漢字寫的,用文言文寫的。佛經的翻譯都用文言文,比文言文淺,在文學裡稱為變體文,專門談佛經上的翻譯,變體文,變是變化的變。不是像中國古老的純文言,是古時候的大概是白話,為什麼?大家容易懂,不像古文那樣深,那麼深的深度,沒有它那個深度,容易懂。但是雖然是容易懂,現在也變成難懂了,讀經的人很多,研究、深入、理解的人愈來愈少,這是我們感到憂慮的。還有儒家,還有道家,三教九流,這些典籍都在《四庫全書》裡面。
《四庫全書》現在翻印了,分量雖然不太多,但是我們相信能傳得下去,不會完全喪失掉。可是現在問題在哪裡?誰去讀?現在能讀的人愈來愈少,真正能讀的人,我看一百個人找不到;不但一百個人找不到,可能連五十個人都找不到。這些人,能讀的人,都是七老八十,十年之後這些人都走了,讀的人沒了,這怎麼辦?那這個東西存在世間,就變成古董,只可以欣賞而沒有辦法學習。這個問題嚴重,比什麼都嚴重。所以我們才動了一個漢學院,辦漢學院,培養繼絕學的人才,張子所說「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想到這個。這要靠緣分,如果有緣就辦起來了,沒有緣,我們還是念佛求生淨土吧,等到這邊再有緣,咱們乘願再來,只能這樣想法。
還是生淨土重要,為什麼?我有機會再來。我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那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經教我統統都能學成,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誨,我都能通達明瞭。這是菩提心,菩提心裡面有修德願生,幫助一切迷惑顛倒,還在受苦受難的這些眾生,念念不忘。我們每天做早晚課,都給這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迴向,這個迴向有功德,他們跟佛沒法子結緣,因為我們的迴向,他跟佛有緣。
所以就無為道,還是應當作菩薩道。菩薩示現在世間,示現男女老少、在家出家,各種不同的行業,都可以作菩薩,都能就無為道,作菩薩道。奉行三皈、五戒、十善、六波羅蜜、普賢十願,我們淨土宗提出的,必須要修學的五個科目,就是我們的行門。我們用這五科修德求生,這就「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作沙門」是出家,「不當虧失經戒」。經要通,怎麼通?開悟就通了。怎麼開悟?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通了。如果走這條路,怎麼走法?我勸同學讀經,一天讀《無量壽經》讀十遍,用會集本,一天念十遍。念熟了,就不算遍數,算時間,為什麼?愈熟念得愈快,念熟到一遍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念兩遍,那要算時間,十個小時,十個小時念二十遍,二十部,其他的時間念佛號。念經是幫助你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就開悟,有小悟、有中悟、有大悟。一千遍,小悟,這個註解你完全看得懂,沒障礙了,跟你悟的一樣。如果你念到大徹大悟,這個註解裡頭有一些錯,錯誤、不妥當地方,你可以幫它修訂。徹悟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所以戒律,我們只提倡這個夠了,為什麼?經上所說的,一句阿彌陀佛具足一切戒律在裡頭,三聚淨戒都在這個佛號當中。你心裡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你還能破戒嗎?這不可能的。你沒有惡念,你怎麼會有不善的言語,還會罵人嗎?不會了,不會犯戒、不會破戒。
「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前面是不當虧失經戒,修行達到真正精進,願欲,願生極樂世界。到至精,就是精進到極處,願就出來了,為什麼?你會把阿彌陀佛看作志同道合。我今天第一個要見的人是誰?就是阿彌陀佛。第一個我要到哪裡去,這個學習修學環境?極樂世界,到那裡沒有不成就的。「當念至心不斷絕」,這就達到海賢老和尚晚年的境界。
「綜上二經」,這個二經就是《漢譯》、《吳譯》是同之,一部。下面引《觀經》,《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經》上都說,「《觀經》中上品上生者,應具諸戒行,讀誦大乘及修行六念」,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迴向發願,其實亦即奉行六度」。他講的這些,實際上就是六波羅蜜。說得好!戒律太多了,那是一門大學問,是需要專攻的。如果發心傳戒律,應當要學習,不是發心傳承戒律,就沒有必要了,我們只求得三昧。
戒律是什麼?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終極的目標是開悟,是為開悟。悟怎麼開的?悟一定是清淨心,染污的心不會開悟,動亂的心不會開悟,心浮氣躁是開悟不了的,所以他要修定。我們用什麼方法修定?用念佛法門,一句佛號念到底。我們只求一句接著一句,不中斷,除了吃飯睡覺,這一句佛號不斷。無論你是出聲念、不出聲念都可以,你念六個字、四字也可以,都沒有關係,只要佛號不斷,這就對了。真正到不斷,你不注意它、不理睬它,統統都不斷,熟了。像我們現在凡夫起煩惱一樣,妄想、分別、執著不斷,隨時起來,佛號常常斷掉,這就不行。把它調換一下,讓佛號不間斷,妄念常常斷掉,這就功夫得力了。
功夫得力之後,就求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求這妄想、雜念沒有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放下,這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幫助你功夫成片,幫助你事一心不亂,幫助你理一心不亂,你就圓滿成就了。經教呢?經教不學,通了,無師自通。念到理一心不亂,全通了,念到事一心不亂,局部通了,不能完全通,我這一個宗通了。淨土宗沒有問題了,跟淨土宗有關聯的也通了,觸類旁通。佛法修學跟世法不一樣,用世法的方法學佛法,把佛法變成世間法,這錯了,這是誤導,把佛法帶上偏道,帶上邪道,偏離正道,這個錯誤的。
所以這個六念,念佛的同修、求生淨土的同修遇到緣也要修。不修,專念阿彌陀佛,可以,不是不可以。我走的路子就是專念阿彌陀佛。但是這個裡頭有戒,有持戒、有布施,還有念天的,天是護法神,我們統統都照顧到。布施的範圍很廣,財施、法施、無畏施,遇到緣都幹。遇到持戒讚歎,遇到僧寶讚歎,勉勵他、讚歎他,決定不能毀謗。他有錯的地方不說,有善的地方讚歎,給他傳揚,這樣就好,佛法就會興旺起來,比什麼都重要。道場亦如是,如法的道場讚歎它,勉勵這些信徒親近法師,不能對法師有批評,對道場不能讚歎別的地方,那你就是在毀謗佛法。什麼叫讚、什麼叫毀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自己不至於發生過失,這就對了。好,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