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學生:「君仁臣忠 教學化民」,恭錄自蔡禮旭老師演講集。

  開篇

  歐洲的科學家,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研究:為什麼四大古文明中,僅存中華文明?通過深入研究發現:可能是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家庭教育才能出孝子賢孫,才能出國家忠臣。因此,教育最重要啊!

  老祖宗教給我們的教育,是從懷孕就開始的,一直到三歲以前,都在為孩子做出養正教育,孩子在母親的行誼當中效法學習,德行的根就扎下去了。

  現在,這個「根」忽略了,等到孩子長大出了問題,就不容易解決。所以文化好的部分我們要很清楚,然後由我們來慢慢恢復好的傳統。撥亂反正,顯正破邪,從我們自己做起。

  為什麼唐朝能出現「貞觀之治」?就是因為借鑒了這些古聖先王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少走很多彎路。

  孔子成為聖人最重要的一個治學態度就是「述而不作」。「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完全誠敬、老實的領納聖賢的教誨,去力行,他因而成為至聖先師。所以能相信老祖宗,這是最有福氣的人。

  釋「君」

  「君」指國君,延伸開來指領導者。家庭有沒有君?家族有沒有君?我們看到《易經》的「家人卦」直接指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一個家庭裡面威嚴的君,就是父母。一個家要有帶頭人,而且要很有威嚴,可以威攝整個家庭的後代,要恩威並施。

  從家庭、家族,延伸到團體,領導者都可謂之「君」。而且,我們老祖宗非常推崇三個角色——「君、親、師」,這是效法天地無私的德行,來扮演好他的角色。這三個角色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影響特別大。

  一、君仁臣忠

  君仁

  《群書治要》引用《論語.堯曰》——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這句話被每一個朝代的聖王都奉為座右銘。我本身有罪,請上天不要牽連降罪給萬方之民;萬民有罪過了,這些罪應該由我來承擔,因為我沒有教育好他們。

  我們看堯帝的風範。一個人飢餓了,堯帝會覺得,「是我造成的,我沒有好好照顧人民」;一個人凍傷了,堯帝也是反省自己說:「我沒有教育好他。」所以堯帝的精神是「先恕而後教」,先寬恕、包容,進一步教化人民。後來天下人都很仁厚,都能包容別人、都能盡力去幫別人。

  我們面對孩子、學生、員工以及身邊的有緣人,也要效法堯帝的精神,「先恕而後教」,對任何人都不會再指責,只有寬恕、包容。

  寬恕以後更重要的是要教他。教,很重要的是上行下效。要用身教,不是用言教,還要不厭其煩。急於求成會變成揠苗助長,適得其反。

  要厚道,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把處處要求別人的心,反回來要求自己,德行就提升了。整部《中庸》強調的就是一個「誠」字,「至誠如神」,至誠感通,而不要用一些詐術方法。跟一切人相處都抱持著「人之初,性本善」,懷著「每一個人都能愈來愈好」的信念。

  管子云:「身不善之患,無患人莫己知。」一個人要常常憂患自己的缺點、不善,去改進,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不信任自己。

  故明王有過則反之於身。】

  賢明的君王有過錯了(包含自己跟人民的過錯),會反省自己:「是不是失職了?」

  有善則歸之於民。】

  有好的善行、好的功業了,歸功於臣民百姓,讓功於眾。

  有過而反之身則身懼。】

  有過失了就反省自己,愈來愈戒慎恐懼的改正自己的過失。

  有善而歸之民則民喜。】

  有善行功業了,就歸功於人民百姓,老百姓也會很歡喜。

  往喜民。來懼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把功勞讓給老百姓,百姓欣喜;把過失都來要求自己,就會戒慎恐懼的來修身,這樣的態度,就是賢明君王用來治理百姓的為政之道了。

  「有善而歸之於民,有過則反之於身。」身為單位的領導者,也都會真心去這樣做。因為很有責任感,下屬有什麼不對,自己應該承擔、教導他。主管要能承擔責任,下屬就會覺得有安全感,會覺得慚愧,反省自己,團隊的向心力就會愈來愈強。聖賢、明王立身處世,不只有德行,還符合人情事理。

  可見,《群書治要》翻譯成英文重要,宣講很重要。必須我們去力行,把這些感悟告訴他們,甚至政治人物做出榜樣。中國的政治人物做出榜樣,全世界都得利益,這是「萬國咸寧」。

  舉賢

  一個人在團體、單位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培養人才、推薦人才。「人存政舉」,有了人才,才能把事情相續做下去。

  古人為官者戴的是「進賢帽」。帽子高低兩層,前面一層低,後面一層高。這代表我所推薦的人都比我更好,我不嫉妒他們,讓他們都超過我。一定要全心全意發掘人才、栽培人才。

  新疆郝董事長領導企業,員工百分之三十有先天殘障,可是業績卻是每年有百分之一百的成長。他的主要幹部在公司開辦「幸福人生講座」,高階主管親自給社會大眾服務,做義工。真不簡單!連黨校的幹部,都到他們單位去上好幾天的課。這是幫國家培養人才,是「選賢舉能」。

  他說:「這百分之三十的員工,比一般人還要盡忠、還要盡力。」君仁臣忠,如此體恤、愛護他們,他們哪有不報恩的道理?這是真正以天下為己任。以這樣的大義來經營企業、帶團隊,真是太好了!

  所以,要用道義,用大義來經營、領導一個團體。什麼是大義?我們的企業要給全天下做好榜樣,在我們的企業落實倫理道德,落實「禮運大同」;您看這個企業多麼令人振奮!人生這樣過,多麼有價值!

  「義」還包括要栽培後進,手把手把團體裡面的人才帶出來。凜然的正義可以傳給自己團體的人,精神長存在這個單位當中。人看事要看得深遠,事情雖然眼前沒有做成,精神傳下去了,日後一定會發揚光大。

  臣忠

  為人臣的勸諫,是很柔軟、很有耐心來勸領導者。勸,有三個時機、方法。第一「防」,壞事還沒有發生就防範。第二「救」,事情剛發生,趕緊亡羊補牢。第三「戒」,引以為戒。

  如何達到在團體當中能防微杜漸?你得長智慧、長見識,所以每天《群書治要》最少要看三頁。

  《群書治要》卷三十三「晏子」有云:

  言而見用。終身無難】

  晏子說:忠臣所給予的諫言國君能採納,往往危難就得以避免。忠臣有智慧,在災禍還沒形成的時候就可以防止;甚至稍微有跡象時,趕緊把它化解,當然「終身無難」。

  現在很多的人,往往在遇到人生很多問題的時候,都覺得很難解決,這是因為沒有防微杜漸。身為領導者,他著眼的地方應該是理智、智慧,他能看得深遠、洞察機先,才能防微杜漸。

  忠臣也者。】

  忠臣在哪裡體現出來呢?

  能納善於君。】

  能夠向君王進諫善言,能夠早一點引導君王看到問題的根本、問題的跡象,然後去化解。

  君臣互相體恤

  我父親從事銀行業,他說當企業發生經濟危機時,老闆每天要為財路打算,可能所有的員工在睡大頭覺的時候,老闆還在思索、還在煩惱。所以,員工這二、三十年能夠有穩定的家庭生活,有一分功勞是絕對要記在老闆身上。

  我曾經在新聞中看到,韓國人在十多年前發生了金融風暴,很多職員拿著自己家裡的錢跑去找老闆說:「老闆,你不能倒,你倒了,幾百個家庭都出現狀況,我們的錢你先拿去周轉,公司一定要營運下去!」這是同舟共濟的態度。韓國人這種對上司的態度,是向中國的聖賢學來的。

  二、落實聖教

  最近很多報導說,人們功利主義掛帥,仁慈心蕩然無存;人生都是享樂縱欲,靈性不斷下降。

  冷靜思考,如何解決現在所有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國際問題?唯有用教育改變人心、去掉自私自利、為對方著想,衝突才有可能解決。

  所以,人禍也好,天災也好,根本問題在人心。「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國家重視德,這是抓到了根本。

  《朱子治家格言》云:「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不讀經書開不了慧眼,連方向都顛倒了,結果「欲令智迷」。「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就沒有靈魂。真的是沒有比教育、承傳文化更重要的事情了!

  要全面提升我們中國人對於自己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重要。文化要自覺,要珍惜自己的文化、弘揚自己的文化;文化要自強,要讓文化承傳下來,發揚光大。

  教人先正己

  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

  君子治理政務、辦理政治是以端正自己的言行、思想,讓自己有德行,這是擺在第一位的。「教禁為次」,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令。推行教育,但是自己不做到,就不會有太好的效果,甚至會有反效果。

  我們從整個人類歷史來看,所有教化能產生深遠影響的,都是因為他先做到了,身教做到了。儒家孔子、佛教的釋迦牟尼佛都是先做到,所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要從根本來下功夫。

  老祖宗在創「教」字的時候,給我們高度的提醒。「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