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學生:慈舟普度(之一)——智者老實念佛 默默無聞最好

  前段時間,有同修對我說,劉大姐,妳知道現在有許多人羨慕妳嗎?我問她,羨慕我什麼?她回答說,大家主要羨慕妳兩件事,一是羨慕妳活得瀟灑、自在、快樂;二是羨慕妳這麼有名氣。我聽後真的是一時無語。我今天和大家分享交流的題目是:智者老實念佛,默默無聞最好。就是想對大家羨慕我的兩件事,談談我個人的一點粗淺體悟,與同修交流、切磋與共勉。

  一、兩個我

  我要把兩個真實的我呈現給大家,讓大家從兩個真實的我裡悟到點什麼。

  第一個我:迷的我。我的人生之路是多坎坷的,我所遇到的種種磨難是常人無法感受的。一九六六年,我和丈夫結婚了,那一年我二十一歲。我嫁給了一個精神病的丈夫,他是狂想型精神病,醫學上叫做癔病。這種病人,他的思惟、言談舉止都是非正常的,和他不能做正常的交流。結婚前,在家裡我是爸爸、媽媽、姐姐手心裡的寶,我過著無憂無慮的小天使般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我過了二十年。一九六六年九月二十三日,從我結婚的這一刻起,我小天使般的生活就結束了,我開始了漫長的五十年的歷練生涯,到今年的九月二十三日,是我和丈夫結婚五十週年的金婚紀念日。半個世紀,五十年整,回首往事,我心有餘悸,我曾經這樣問過自己,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妳還敢不敢選擇這條道路?實事求是的說,我的回答是不敢。因為這五十年的苦,五十年的難,五十年的辛酸,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的婚姻是沒有爸爸媽媽祝福的婚姻,因為爸爸媽媽不理解,倍受他們疼愛的小女兒為什麼要嫁給一個精神病?爸爸性格溫和,他什麼都不說,媽媽性格剛烈,每天哭罵不止。結婚那天,姐姐和我的幾個好朋友送我去婆家,媽媽跟在後面邊哭邊罵。別人結婚,娘家都陪送點東西,我結婚什麼東西都沒有,爸爸給我買的皮箱和毛毯等東西都被媽媽扣下了,什麼東西都不讓我帶。我除了身上穿的一套衣服,連換洗的衣服都沒有。記得結婚第二天,我和丈夫去煤場買煤,沒有衣服換,就穿了一件丈夫的工作服。那時煤的品質不好,塊少麵多,買回來後,要用篩子篩,把塊和麵分開,然後再把煤麵做成煤球。那一天,我簡直成了一個小黑人,滿臉都是煤黑,眼睛、耳朵、鼻子裡全是煤黑,只有一口牙是白的。左鄰右舍的鄰居都出來看,說,老劉家娶的媳婦進門就幹活。自那以後,家裡的活兒基本上就落在我身上了,就連扒炕抹牆的活兒我都學會了。如果說還有什麼活兒我沒幹過,那就是挑水,我們家有兩個自製的大水桶,沒裝水就八十多斤,再裝上水,我實在是挑不動,尤其是冬天挑水還得爬冰山,這個活大多是丈夫來幹,可是有時候他不高興就不幹,這時就得哄他,我和他一起去抬水。

  讓我感到最難的事情是老人有病、住院,因為丈夫是公公婆婆的獨生兒子,老人住院,沒有人來替換我們,就是我們兩個人連軸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丈夫出差在外,公公得了傳染病住在傳染病房,後來又進了搶救室,就我一個人在那護理,八天八夜,我沒洗臉沒梳頭,基本上沒吃飯沒睡覺,到了晚上,夜深人靜,看著像大炮一樣的氧氣瓶,聽著氧氣滋滋作響的聲音,那種恐懼無可言表,現在回想起來,後背都直冒冷汗。八天以後,丈夫出差回來了,可能是高度緊張的神經一下子放鬆了,我倒下了。

  我的難題何止這些,更難的還在後面呢,丈夫是非正常人,精神、思惟處於非正常狀態,家裡人可以遷就他,可是到了工作單位,領導把他當成正常人,好多次,領導把他打發回家,不讓上班,不給工資,後來領導把他頂幹部名額調到貴陽去了。剛到貴陽覺得新鮮,可四個月以後,待夠了,吵著鬧著要回來,後來乾脆自己跑回來了。以後有五年的時間待在家裡,沒有工資收入。當時我家六口人,靠公公的工資和我的工資生活,公公每月工資五十八點五元,我每月工資三十八元。上有老,下有小,當時生活何等艱難可見一斑。五年以後,遇到一位貴人,幫忙把丈夫從貴陽調回了哈爾濱。因為丈夫工作時斷時續,錯過了幾次漲工資的機會,所以他的工資要比同一時間參加工作的人低很多,又加上一九九五年他辦的是病退,所以工資就更低了,這也是他多年來心理不平衡的一個原因。

  再說說我的工作,我一九六四年參加工作,在一個小學做代課教師,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人性極度的扭曲和變態,親人、朋友、同學、同事,一夜之間變成了陌路人,互相攻擊、謾罵、揭發。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我因為家庭出身好,所謂的根紅苗壯,被選中參加了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不久,就被說成了保皇派,時常挨批挨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加在頭上,對於二十一歲的我來說,對眼前發生的一切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我不肯認錯,態度不好,更是被格外關注。那時我教的是七年級學生,可能有人會問,小學六年級畢業,妳怎麼教七年級呢?情況是這樣的,那屆學生小學畢業本該升入初中,可因為趕上文化大革命,就留在小學鬧革命了。因為不允許上文化課,學生們整天無所事事,大部分學生都參加各種戰鬥隊鬧革命去了。當時我教的那個班學生比較老實,大部分學生愛學習和喜歡讀書,他們很喜歡我給他們讀故事或者講故事。記得文化大革命前出了一批好書,如《歐陽海之歌》、《紅岩》、《野火春風鬥古城》、《林海雪原》、《鐵道遊擊隊》、《青春之歌》、《志願軍英雄傳》等等,在我不被批鬥的時候,我就在教室給學生們讀書講故事。當我被批被鬥的時候,我的學生也有去參加批鬥會的,他們坐在那裡一言不發,有的女同學不忍心看老師被批鬥,滿眼含淚。後來,每當我們師生相聚的時候,談起當年的往事,都覺得是一種欣慰的回憶。讓我覺得可惜的是,十年文化大革命,耗去了我十年最寶貴的青春年華,讓我覺得可喜的是,當我剛剛步入社會的時候,我受到了這樣嚴酷的歷練,讓我在歷練中成長、成熟。

  一九八四年,一個偶然的機緣,我調到省政府工作,對有的人來說,可能是巴不得的事情,能調到省政府工作,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可是對我來說卻是個難題,最大的難題是公公婆婆年紀大了,身體不好,需要有人照顧,丈夫自己還需要人照顧呢,不能指望他來照顧老人,這個擔子還得我來擔,兩個孩子尚小,一個讀初中,一個讀小學。那時我既要不耽誤工作,又要兼顧照顧家庭。那時,我每天早晨六點鐘從家裡出發去單位上班,晚上七點鐘以後才能回到家,這樣的通勤上班,一共持續了五年時間,現在回想起來,我都感到後怕,真不知道那五年是怎麼熬過來的。也就是在這五年的時間裡,我的公公婆婆相繼去世。公公是一九八四年我調到省政府工作不久,老人家就走了,婆婆是一九八八年走的。讓我感到安慰的是,在婆婆臥床半年的最後日子裡,我一直守在婆婆身邊照顧她。那半年,我一天班沒上,在這裡我特別感恩我當時的領導,能夠准我長假,讓我照顧婆婆,送她老人家最後一程。

  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那十年是我人生中最苦、最難、最辛酸的十年,我遇到了一個又一個難以逾越的坎兒,無數個為什麼在我腦海裡打架,像一團亂麻,理不出個頭緒來,那麼多為什麼找不到答案,久而久之,我病了,我自己知道我病了,別人誰都不知道,我得了抑鬱症。也恰恰是那十年,是我工作擔子最重,壓力最大的十年,真是內外交困,泰山壓頂啊。現在回想起來,我都不知道是怎麼熬過來的。在這裡,我想懇請同修們理解我,我不能把那十年的苦、難和辛酸和你們訴說,因為那樣做會傷人的,我不想傷害任何人,更何況,我們佛門不是講因果嘛,我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我個人的因緣,和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關係。現在看來,這些苦難和辛酸恰恰是我人生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是我今生成就的基石。

  第二個我:覺的我。二OOO年,是我人生命運的轉折之年,就在那一年,我得到了《無量壽經》會集本,得到了老法師一九九四年在台灣宣講的《無量壽經》光碟,那一次是老法師第三次宣講《無量壽經》,那套光碟是七十碟,每碟一小時。我聽這套光碟,可以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消磨時間,打發那些難熬的、無聊的時間;第二層次,到光碟裡去找我那些個為什麼的答案;第三個層次,聽進去了,弄明白了三件事情,我從哪裡來?我來幹什麼?將來我要去哪裡?弄明白這三件事情,我的心一下子豁亮了,什麼苦,什麼難,什麼辛酸都不見了。離開了苦,得到的自然是樂,這就是離苦得樂的開始吧,我的這個思想轉變過程大約用了近三年的時間。我為什麼這麼愛戴和親近老法師?是因為老法師救了我,是他老人家救了我身命,給了我慧命,我今生唯有成佛方能報答老人家的深恩。有人說我搞個人迷信,搞個人崇拜,我的態度是,走自己的路,隨他說去吧。

  從二O一O年見到老法師以後,我自覺修行在不斷進步,境界在不斷提高,我不知這樣說是不是不謙虛,但這確確實實是我的真實感受。因為老法師讓我給大家做個好樣子,對於老人家的這個囑託,我時時不敢忘懷,雖然我能力有限,但我一直努力在做,我告誡自己,不能辜負老法師的期望,一定給大家做個做人的好樣子;一定給大家做個修行人的好樣子;一定給大家做個念佛成佛的好樣子。

  我見老法師,到今年的四月四日就整整六年了。有人問我,妳從見了老法師之後,妳最深的感受和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我說最深的感受和最大的變化是心量大了。曾經有人問我,妳的心到底有多大?我回答,和虛空法界一樣大。她又問,為什麼?我回答,因為不一樣大裝不下虛空法界呀。問我的人瞪著眼睛看著我,一時無語。我告訴她,這是我從老法師那裡學來的,我從老法師那裡知道了什麼叫如如不動,什麼叫虛懷若谷。這六年裡,我經歷了太多太多,尤其是姐姐往生這三年,我就像在老君爐裡被冶煉一樣,讚歎者有之,辱罵者有之,批評者有之,恐嚇者有之,真是百味雜陳啊。好在有佛力加持,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我給自己總結了四不倒:誇不倒、罵不倒、批不倒、嚇不倒。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無私者無畏,在我這裡,沒有隱私,沒有祕密,一切都是公開透明的,我要做一個無私無畏的人。

  上面,我給大家講了一些我的經歷,我的故事,你們可以當成故事來聽,願大家從這些故事裡各有所悟。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你們羨慕我現在過得瀟灑、自在、快樂,這些是從哪裡來的?是十六年來讀《無量壽經》讀來的,是聽無量壽經聽來的,是念阿彌陀佛念來的,是五十年的歷練練出來的。希望大家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坦然面對生活,不要怕困難,不要怕挫折,不要怕歷練。我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五十年的歷練練就了我一顆如如不動的心,永遠牢牢記住一句話:念佛成佛是真的。

  二、智者老實念佛 默默無聞最好

  二O一O年,沒見到老法師之前,我一直是默默無聞的,可以說是默默無聞了六十五年,我覺得,這種默默無聞的生活挺好的,我不喜歡出頭露面,不喜歡熱鬧,不喜歡張揚,我喜歡安靜,沒事的時候,喜歡安安靜靜的看書,從小我就喜歡看書,媽媽給的不多的零花錢,我都一分兩分的攢起來,夠買一本書了,就跑到書店去買我喜愛的書。可以說,讀書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樂趣。

  說到名,我想起了我在二OO三年錄的第一片光碟《信念》裡,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這一生,就是對兩件事不感興趣,一是名一是利,我說這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我發自肺腑的真心話。可能有同修不相信,在這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還能找出不喜歡名和利,不圖名和利的人嗎?我告訴你,能找到,我就是其中的一個,而且不止我一個。現在有時候,我想起有人說我是另類,仔細想想,我還真的有點另類,是不是我從小就得到了阿彌陀佛的眷顧,讓我在這紛雜的世界裡,保持一顆純淨純善的水晶心。

  下面,給大家講幾個關於名的小故事:

  故事一:一九八四年,我調到省政府工作,具體單位當時的名字叫黑龍江省經濟委員會,主抓全省經濟工作。一九八五年底,委裡提幹,我被提名擬提正科級。有一天,我的主管領導對我說,小劉,這次提幹,可能有人有些意見,提出劉素雲為什麼越級提拔?因為我是從科員直接提為正科,沒有經過副科級。我問主管領導,為什麼要越級提拔?主管領導告訴我,這是委黨組對妳工作的肯定,是委黨組的集體意見,不是哪個人的意見,我說,我對提幹沒啥想法,如果有人有意見,這次就別提了。這話把我的主管領導逗笑了,他說,頭一回遇到這麼好說話的。這一次,我提了正科。到了一九八六年底,委裡又提幹了,我在擬提副處的名單裡,而且是三上三下劃票都通過了。就是最後一個環節,張榜公布,沒有我的名字了。有同事讓我找領導問問,為什麼被拿掉了,我說不問,沒那個習慣,提誰都好。這次提幹之後的四年裡,又有四次提幹機會,可是和我都沒有關係了。有同事問我,小劉,妳是不是犯啥錯誤了?我說,沒犯錯誤,自我感覺良好。就這樣一直到了一九九二年,是省政府黨工委給我戴帽下了一個提副處的名額,就這樣時隔七年,我由正科提到了副處。到了一九九五年上半年,我由副處提到了正處,這一下子又震動了,有人提出,為什麼劉素雲提副處不到三年就提了正處?我們提副處比她早好幾年,為什麼到現在提不上正處?這時,我聽說有人出來替我打抱不平了,說人家劉素雲七年才從正科提到副處,那時候你們為什麼不出來說話?現在看人家提正處了,就眼紅了,你們這麼幹不覺得心裡有愧嗎?聽到這些反映後,我去找主要領導(一把手)談了我的想法,我說,聽說有人想要這個正處的位子,那就給她吧。領導說,那妳呢?我說,她當官我幹活。我的領導說,我當了這麼多年領導,還頭一回遇到妳這樣的同志。就這樣,我在正處長的位置上幹了兩年多。到了一九九七年年底,我用四個月的時間說服了委領導,辭去了正處長的職務。我的這一舉動,又引起了一些人的不解,他們說,現在都是要官,劉素雲為什麼要辭官,她真是個逆社會潮流而動的人。其實,我辭官的理由很簡單,一是我當處長,我老伴心裡不平衡,他覺得我比他高;二是我們委因職數限制,一些年輕幹部遲遲提不起來,我不想五十多歲的老太婆佔著一個位子,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吧。

  故事二:一九九一年團中央開展一個活動,叫做「希望工程」,就是說那些貧困的孩子們上學。我是從人民日報上看到這個消息的,報紙上有一個表格,如果你要贊助學生,就把表填好寄到團中央,由團中央給分配需要資助的貧困學生。記得當時團中央給我回信並分了兩個學生,一個是湖南大庸的漢族男孩,名字叫李志高,一個是湖南花垣的苗族女孩,名字叫龍亞群。後來李志高的小弟上學了,龍亞群的兩個姐姐又考上了師範學院和醫學專科學校,因為家裡生活困難,無力供她們上學。我得知這個消息後,覺得一個山區農村孩子,能夠考上這樣的學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而輟學,實在是太可惜了。於是我寫信給他們,告訴他們李志高的小弟弟和龍亞群的兩個姐姐,我都一起供。就這樣,我就由供兩個孩子,變成了供五個孩子,每個學期開學前各寄一百元學費給他們,這對當時的我來說,也的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那時我的工資是每個月九十七元錢。我做的這件事情,五年沒有人知道,單位的領導和同事不知道,我的家人也不知道,因為我從來就沒想把這件事情說出去。五年以後,一個偶然的機會,委裡知道了這件事情,我很納悶,他們是怎麼知道的呢?原來是我出差期間,湖南的孩子給我來信了,我們有一個老處長很好奇,沒聽小劉說湖南有什麼親戚朋友啊,於是把信拆開看了,才知道我資助學生這件事,而且把這件事向委領導報告了。委領導問機關黨委知不知道這件事,機關黨委說不知道,還挨了領導的批評。

  事情過後,有同事和我說,在咱們委裡,妳也不是什麼富戶,妳資助貧困學生,讓我們怎麼辦?妳真是窩窩頭翻跟頭「顯大眼」。說實在的,聽到這樣的話,我心裡頭很委屈,我又不是顯擺我自己,想出風頭,我只想盡一分力而已,如果想出名,五年前我就把事情說出去唄。原來家裡人不知道,現在知道了,老伴子很不滿意,說這麼大的事妳也不跟家裡人商量,一個人就做主了。還問我,妳給他們寄幾年錢了?我說寄五年了,又問,以後還寄不寄了?我說,還得寄,不寄他們會中途退學的。後來我一直給這幾個孩子寄錢,一直到二OO四年,從一九九一年到二OO四年,前後一共寄了十四年。

  故事三:大約是一九九七年前後,省裡評選十佳公務員,我是二十名候選人之一。那一次,熟悉我的領導和同事們都說,妳這一次評上十佳公務員是十拿九穩的事,妳的事蹟太感人了。我說,每個人的事蹟都很生動感人,相比之下,我和其他候選人還有差距,我要好好向他們學習,這話是我的真心話。有人提醒我,別坐在家裡傻等著,出去活動活動,聽了這話,我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我一笑了之。那一次,我十佳公務員沒有評上,很多同事替我遺憾,我自己沒覺得有什麼遺憾,我覺得能夠踏踏實實的做一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務員就足夠了,能夠被提名全省十佳公務員候選人,這就是黨和人民對我的肯定,這已經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了。三年前,我偶然遇到了前省政府黨工委的一位領導同志,他還提起了當年這件事,他告訴我,那件事情過後,還有很多人替我惋惜,他說,妳知道嗎,評上十佳公務員,退休以後按省級勞模待遇。我說,評上誰都好。

  故事四:二OO三年,我出了第一張光碟,名字叫《信念》,半個月之內我成了名人,那是我第一次成為名人。那時候,我因為生病,已經三年多不出門了,身體很弱,走路多了不行,說話多了也不行,整天在家裡聽經念佛,過著平靜的日子。出了光碟出了名,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我成了名人,成了忙人。一下子我很不適應。根據我當時的身體情況,我不適合出去跑,我為什麼出去了呢?我是讓同修們的電話逼出去的。記得有一天,我接到一個女同修的電話,她說,劉居士,聽說妳是省政府官員,不知道妳有多大架子,能不能見見我們這些平民百姓?聽了這話,我心裡很難過,我告訴她,我不是什麼官員,我和妳一樣也是平民百姓,我也沒什麼架子,我不知道架子什麼樣,如果你們願意,可以隨時來見我,如需要我到你們那裡去,把位址告訴我即可。這就是我當年走出去的原因。沒想到,這一走出去請進來,一發不可收,我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了。這樣的情況持續了有一年半的時間,後來,慢慢的平靜下來了。

  二O一O年,老法師講經時提到了我,我一下子又成了名人,這是我第二次出名,我每天接待來訪者,應接不暇,半年後累趴下了,感恩老法師慈悲,感恩同修們對我的關心和愛護,安排我去廣州休養,我在廣州休養了半年,身體狀況好轉後回到了哈爾濱。

  第二次出名之後,刁居士提醒我,劉大姐,老法師把妳講出名了,妳現在成了名人,妳可別飄起來呀。我說,我往哪兒飄啊。我是好飄的人嗎?從第一次見到老法師,到現在六年時間了,我自己覺得,我沒有飄起來,我還是六年前的那個我,還是原來那個思想單純、心地善良的土老太太。我真誠的希望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出家或在家的同修們監督我,如果你們發現我有貢高我慢了,有飄起來的跡象,你們人人有權口誅筆伐。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心得報告,沒有講什麼高深的大道理,給大家講的都是我人生中一些真實的小故事,而這些小故事只是我人生故事的冰山一角。如果同修們能從這些故事中悟出點什麼,我的故事就沒有白講。

  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智者老實念佛,默默無聞最好,坦然面對生活,接受一切考試,能夠順利通關,極樂就在眼前。」

  藉這個機會,再說幾句題外話,最近有同修關心我去不去給老法師祝壽。我告訴大家,我沒有這方面的計畫和安排,一切隨緣。別人給老法師祝壽,我不反對,我也沒有權力反對,我不給老法師祝壽。老法師希望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老法師不希望我做的事情,我絕對不做。劉素雲頂禮。

  老法師:我們聽了劉素雲居士的報告,這就是諸佛菩薩期望當中的標準學佛人、標準的念佛人,她的發心、言行值得人們讚歎,我相信也值得天人讚歎、佛菩薩讚歎。

  學佛的目的不是在誇耀自己,不是在得到什麼名聞利養,與這個不相干。這個東西沾了一點邊,那就告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分。什麼最重要?海賢老和尚說得好,是他老人家的口頭禪,見人都說,一生不知道說了多少遍,「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假的你還爭什麼?假的你還把它放在心上,錯了!放在心上只能一樁事情,阿彌陀佛,比這個更高的我們做不到,這樁事情我們認真努力是可以做到的。我們做不到的是什麼?是無住生心,這最高的境界。無住是什麼?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生心是什麼?生心是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生心的時候就是隨緣的時候,隨緣的時候就是生心的時候,就是無住。諸佛菩薩生心他還是無住,無住他能生心;凡夫做不到,生心不能無住。無住就是心裡頭乾乾淨淨,我們常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無住。生心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遇到緣樣樣都幹。雖然樣樣都幹,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什麼境界?法身菩薩。這是我們心嚮往之,但是我們知道做不到。做不到而求其次,求其次是心裡頭一句佛號,我有,心裡有東西,不是沒有,有起心有動念、有分別有執著,但是這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真的什麼都沒有。這是什麼果報?決定得生淨土,阿彌陀佛決定歡迎你到極樂世界去。

  功夫在哪裡練?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耳聞聲,清楚明瞭。沒有起心、沒動念,法身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三賢菩薩;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是羅漢,是辟支佛;凡夫是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現前,就是六道凡夫。學佛的同學時時刻刻要拿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我自己有沒有進步,我自己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在這個標準一測量就出來了。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尤其生在現前這個社會,這個社會是大染缸,都是在誘惑你,讓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什麼?這叫造業。業有善惡,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無論是善是惡,都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學佛目的何在?真學佛的目的就是希望脫離六道輪迴,不再幹六道輪迴的事了。再要來的話,那你到極樂世界去受訓、去學習,那邊畢業了,你有功夫,你有能力了。什麼功夫?什麼能力?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有了這個能力,行,你再回到娑婆世界、再回到六道輪迴,行菩薩道,普度眾生,給一切大眾做好榜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隨緣,這是生心。但是雖生心,心裡頭一塵不染,乾乾淨淨,什麼心?清淨平等覺。

  我們聽到劉素雲這個報告,她走的什麼路子?她就走的這個路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雖然還沒有到達,但是她的方向正確,目標鮮明,只要她不退轉。我們相信她不會退轉,她一定在這個路子上愈來愈精進,距離方向目標愈來愈近。咱們方向目標是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宗門是高,我們自己衡量自己,決定做不到,換句話說,出離就沒分。淨土這決定有把握。所以這個法門諸佛讚歎,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沒有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的,道理在此地。每天在這個世間上就是考驗,要禁得起考驗,樣樣清楚是智慧,樣樣都不放在心上是功夫。這是應該向劉素雲居士學習的。

  好,我們再看下面一份報告。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

  慚愧弟子張有恆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無為而治 道法自然——《群書治要.老子.道經》學習心得

  二O一四年八月,極樂寺「《群書治要》學習班」完成《孝經》的學習之後,後學接著選取第三十四卷的《老子》,做為同學後續學習的經典。由於《論語》、《老子》、和《易經》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尤其,《老子》的思想被認為是道家經典的代表,是當前全世界翻譯成為各國文字最多,也是國外學者研究中華傳統文化與哲學,最受歡迎的經典之一。前幾年《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就是最好的證明。

  老子(約公元前五七一年-公元前四七一年),又稱老聃,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吏(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老子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聖哲之一,被道教尊為始祖。

  《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為老子在函谷關前所作。《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第三十八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群書治要》節錄了河上公注本《老子》的五十章,成為魏徵進諫唐太宗「偃武修文」、「居安思危」的重要理論依據。

  《老子》闡述天地的大道是生養萬物而不加以干涉,令萬物各得其所;提出了聖明的君主應當效法天地之德,遠離欲望與名利,以清淨心去教化萬民,則天下自然歸於太平的「無為而治」的重要思想。此外,老子非常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不爭」,整本《道德經》提了七次,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夫唯不爭,故無尤」,「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其實這是因果律,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不爭是因,而眾人皆不與他爭是果,因此就成了眾星拱月之勢。

  吾人學習《老子》的另一層的體會是:「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既是一體,又何須去爭?「不爭」是慈悲心和平等心的展現,捨假我,得真我,故契入境界,與「道」合一。老子舉水為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淨空老和尚曾說:「念念為他人,即是菩提心;行行為他人,即是菩薩行。」

  《老子》全文圍繞這一思想,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加以闡述和論證,觀點鮮明而論證精闢,內容豐富而富於哲理,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幾千年來,《老子》的思想光輝一直是中華民族最高智慧的象徵,成為人類文化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頁。

  甲、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道經.第一章》

  「道」是不能解說的,可以解說的道,便不是永久不變的「道」;「名」是不能稱謂的,可以稱謂的名,便不是永久不變的「名」。「無」,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萬物創生的根源。所以常處於「無」,以觀照道體的奧妙莫測;常處於「有」,以觀照道用的廣大無際。「無」和「有」名稱雖然不同,卻都是來自於道,都可以說是幽微深遠。幽微深遠到極點,那就是所有的道理和一切變化的根本了。

  《大乘起信論》有云:「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又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此乃說明,眾生因最初一念不覺,迷真起妄,妄有一切差別之相,而一念未動以前,唯是一真法界。是故,我們若能於一切境界,不起分別執著之念,轉識成智,則可「由相見性」,證到「一真法界」,如此便是「明心見性」了。

  由於一切法從根本以來,唯是一心,不是言語音聲所能表達,故應離言說相;同時也不是名字文句所能詮釋,故應離名字相;最後離心緣相,就是離念,即六根對六塵境界,不攀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因心若動念,必有所攀緣,便落於名字相了,故應離心緣相。正如《大乘起信論》所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而在《金剛經》佛亦告訴我們要離境界相,亦即對微塵、世界、身相都不可執著,對一切身心世界統統都要放下,才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

  總之,一切法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則一切諸法,一相一味(一相即真如相,一味即一乘之理),畢竟平等,雖通染淨,其性不改,無有變異。如《法華經》所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故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真如也。換言之,佛有言說者,當知此係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主要在引導眾生,離念而歸於真如,都是希望幫助眾生看破、放下一切身心世界,若能以清淨心來念佛,必定往生也。

  乙、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道經.第七章》

  天地的生命永恆而無窮。天地之所以能夠永恆而無窮,是因為它們無私的關係。因為無私,所以能夠永恆而無窮。聖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處處謙讓後退,結果反而得到眾人的愛戴;事事不計較利害得失,捨己為人,結果反而身受其益。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忘我的美德嗎?因此方能成就自己,被尊稱為聖人。

  有一個寓言叫做《一百分的人生》。有一天,上帝創造了三個人。他問第一個人:「你到了人世間,準備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第一人想了想,回答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創造。」上帝又問第二個人:「你到了人世間,準備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第二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上帝又問第三個人:「你到了人世間,準備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第三人想了想,回答說:「我既要創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上帝給第一個人打了五十分,給第二個人打了零分,給第三個人打了一百分。他認為第三個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他甚至決定要多生產一些「第三個」這樣的人。

  然而,第一個人來到人世間,他為許許多多的人做出了許許多多貢獻,他對自己幫助過的人,從無所求,他為真理而奮鬥,屢遭誤解也無怨言。慢慢的,他的善行被人廣為傳頌,他的名字被人默默敬仰。當他離開人間,直至若干年後,還一直被人深深懷念著。第二個人來到人世間,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擇手段,甚至無惡不作。慢慢的,他擁有無數財富,生活奢靡,一擲千金,妻妾成群。當他離開人間,若干年後,還一直被人鄙視和唾罵著。第三個人來到人世間,沒有任何不平凡的表現。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園,過著忙碌而充實的生活。若干年後,沒有人記得他的存在。人類為第一個人打了一百分,為第二個人打了零分,為第三個人打了五十分,這個分數才是他們的最終得分。

  上帝的打分和人類的打分,為何存在這麼大的差別,是上帝的失誤,還是人類的無知?

  蓋人生在世,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此,一切所顯,無非心之遊舞,夢幻不實,卻也宛然存在。

  吾人如何從平凡中活出不平凡,燦爛後又復歸於平淡,確實需要高度的智慧。人生於天地之間,實應取法於天地,天地何以能長久,人何以能與天地參,窮其理,則無私而已矣!

  誠如《中庸》所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老子也說:「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由此觀之,不迷失根本的人,才能長久。精神永存的人,才能不朽。

  丙、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道經.第十二章》

  五彩繽紛的顏色,會使人眼花繚亂,對事物的真相徹底失去辨別的能力(即視覺遲鈍,視而不見);過分追求聲音的享受,會使人的聽力麻木,再也感受不到天地間的寧靜(即聽覺不靈,聽而不聞):過分追求味道的享受,最後必定會使人的味覺錯亂,品嘗不出大自然真正的美味(即味覺喪失,食而不知其味);過分縱情於騎馬打獵、追逐鳥獸之類的競逐活動,會使人心變得心神不寧,魂不守舍;過分追求稀有難得的金銀財寶,會使人的行為偏離正道,最後弄得行傷德壞,身敗名裂。所以聖人的生活,力求簡單,但求飽腹,不求官能享受;寧取質樸寧靜,不求奢侈浮華(蓋「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也)。

  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八日,頒發諾貝爾獎的前兩天,德蕾莎修女搭乘飛機來到了挪威首都奧斯陸,提著一個簡單的手提包從出境室裡走出來,和平獎評審委員會委員長在接機時對修女說:「我代表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及國王殿下歡迎您,並且期望與您在典禮宴會上見面。」聽到委員長先生說到宴會,德蕾莎修女立刻問道:「宴會?什麼宴會?」委員長先生回答:「是的!我們為此特別舉行的典禮宴會,就在十日晚上。」德蕾莎修女竟然說:「請把宴會取消吧!」委員長先生非常吃驚,諾貝爾獎一九O一年設立以來,這是第一次有人提出這樣的請求。不解的問:「取消?為什麼?」修女誠摯的回答:「是的!請取消這個宴會,把這筆餐費捐給加爾各答的窮人好嗎?」委員長先生猶豫了好一會兒,最後終於回答說:「好吧!修女。」當她知道頒獎大會的宴席要花七千美金時,她懇求委員長取消宴席,她說你們用這些錢只宴請一百三十五人,而這筆錢夠一萬五千名印度窮人飽餐一天。

  德蕾莎修女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當天,她穿著一件僅值一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領獎台,跟台下身分顯赫的貴賓們形成強烈對比。在頒獎台上,她致詞說:「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領獎的。因為我相信,你們願意藉著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頓時,台下一片鴉雀無聲。

  德蕾莎修女取消宴會的要求,很快就通過新聞媒體傳到了世界各地。頒獎儀式結束,挪威鄰國——瑞典立即發起全國性的捐助活動,一次募集的款項就達到了四十萬瑞幣。修女拿到了原本預定舉辦餐會的錢,也同時拿到的,還有被她這句話感動之後的四十萬瑞幣捐款。

  她所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四億多美金的資產,全世界最有錢的公司都爭相給她捐款,但是她一生卻勤儉樸實。此外,那個被全世界所仰慕的諾貝爾獎牌,也被她賣掉了,所得連同獎金全部獻給了窮困弱勢的人。

  德蕾莎修女的表現,正符合老子所說「知足、無私、寡欲」;以及「聖人為腹不為目」,但求飽腹,不求官能享受;寧取質樸寧靜,不求奢侈浮華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丁、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老子.道經.第十三章》

  古語說:「世人得寵和受辱都因而身驚,畏懼大的禍害也因而身驚。」為什麼得寵和受辱都身驚呢?因為在世人的心目中,榮寵是高上的,屈辱是低下的,得到榮寵就覺得高貴,受到屈辱就覺得丟人,因此得之也驚,失之也驚。為什麼畏懼大的禍患也身驚呢?我們之所以會擔心大的禍患,那是因為我們常想到自己的關係,假使我們忘了自己,能做到無我,那還有什麼禍患呢?所以,一個人願意犧牲自己為天下人服務,就可以把天下交給他;喜歡犧牲自己為天下人服務,就可把天下託給他。

  淨空老和尚曾在《淨土大經解演義》中說明,老子所稱「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的境界,是屬「無色界」天人的境界,亦即他不僅肯定身不是我,還進一步認為這個身體是個負擔,沒有了這個身體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自在。因此,我們反省自問,身體真的存在了嗎?如從醫學觀點看身體,皮膚細胞與腸胃細胞大約三個星期,至一個月左右,就從裡到外更新一遍,而我們全身的細胞,在七年內也不斷死亡並再生,只是再生速度有快慢差別而已!因此,我們企圖要保全的身體,事實上如同手握細沙一般,從不間斷的從指間逸散出去,根本抓不著。至於近代量子物理學家普朗克說,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物質是「意念」累積產生的幻相;而意念又是從無到有的過程。這是科學家對物質做了最透徹的解析,如以其驗證方法推論,身體既然也屬於物質,身體即非真實存在,它只是意念波動的結果。

  其實,上述這些說明,都不如世尊在經典裡面講的透徹。世尊在《仁王經》上說,一念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而一個生滅就是一念,這個生滅之快速,已經不可思議,但這只是世尊的方便說而已!

  世尊在《菩薩處胎經》上說:「佛即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想幾識耶?彌勒言: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所謂「形」就是物質,就是四大;所謂「識」則是信息,信息就是見聞覺知(性德)、受想行識(迷惑),這是精神現象。所以「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是指每一個念頭裡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是同時存在的,無法分開。

  依此,世尊告訴我們的事實真相,也就是我們現在生存的環境,在一彈指的時間裡,就有三百二十兆個生滅。如果一秒鐘可以彈指四次,那麼一秒鐘就有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生滅(註:如果一秒鐘彈七次,那麼一秒鐘就有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生滅),可見生滅速度之快速,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肉眼所看到的都是假相,都是一念不覺,所生起相似相續的虛妄之相。世尊在《金剛經》裡,就簡潔扼要的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時,也許我們會覺得失落,既然我們所見、所想的都是「虛妄」的,那麼哪裡還有「真實」呢?

  其實,在事實真相中,確實有個與虛妄相同時存在,且永恆不變的真性(或稱自性、本性、真如、實相、清淨平等覺等是),只是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無法思議,只能親自去體會、去證悟。如同我們的眼睛被電視或電腦所演出之幻相吸引,並與螢幕畫面一同喜怒哀樂的當下,我們根本不曾意識到變化各種幻相之本體的存在。只有關掉電視節目,才會看到電視螢幕;也如同夢到被惡獸追逐時,我們從來不會認識到我們正在作夢,只恨自己的雙腳為何不能跑快一些;唯有夢醒時分,才能體會前所經歷者,純是夢境一場。

  而世尊前面所告訴我們的是,不僅我們作夢是假的,連我們現前的環境,都如夢境一般虛妄不實,甚至六道十法界不過是夢中之夢,唯有認識虛妄,方能勇敢的追求真實,希求真正的常、樂、我、淨,更清楚的說,我們此刻正學習如何從夢境醒來,而世尊正是教導並指引我們學習覺悟的導師。雖然覺悟的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之多,但善導大師開示我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亦即如來大事因緣即為我們宣說淨土之殊勝法門,指引我們一生成佛之道。

  然而,仍常有人引前述世尊說法,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麼極樂淨土也是虛妄,《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所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並未將極樂國土排除在外,那又何須執著並希求淨土?然而存有這樣疑問之人,那是不能認識淨土係屬特別法門之故,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說:「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二願);又說:「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第二十願);「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第十六品),既作阿惟越致菩薩,又怎會退轉?又怎不成佛?

  換言之,生到極樂淨土,就已經進入到有量的無量,並且決定能證到無量的無量,如同世尊在《無量壽經》所說:「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亦即縱為法身大士了知一切法空、佛土亦空,仍能發弘深誓願求生淨土,淨空老和尚開示說,這就是真實智慧。最後願以徹悟法師所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與同學共勉之。

  戊、曲則全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老子.道經.第二十二章》

  委屈反而可以保全(放下自己的執著,委屈自己,聽從眾人的意見,不獨自專斷,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彎曲反而可以伸直;地面低窪之處,才能積水盈滿(如江海位置最低,百川匯歸,成為河川之王;人若能謙虛,德行才能增長);破舊反而可以更新(如舊的衣服污損破爛了,新的衣服才會出現)。人的欲望愈少,得到的東西就愈多(自己享用得少,則很容易滿足);享受得愈多,人就會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學的知識多了,就會被各種見解所迷惑,而無法恢復心地清淨的真實智慧)。

  因此,聖人所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一顆清淨之心(就是「抱一」,守道的意思),做為天下人效法的榜樣(聖人守住自己的清淨心,一心不亂,就能通達萬事萬物的真相,所以一言一行都能成為天下人效法的榜樣)。不自我表現,所以對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對是非判得清楚(聖人不認為自己就是對的,別人就是錯的,所以能夠顯出他的真正智慧);不自我誇耀,才能成就功業(聖人的道德教化普遍傳播,沒有阻礙,卻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所以有功於天下);不自恃自滿,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誰能與他相爭。古時候所謂「曲則全」這些話,難道是假的嗎?實在應該保守著它,而且以它為依歸啊!

  布袋和尚傳說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在宋朝約與岳飛同一時代,是今浙江寧波奉化人。在世時經常揹著一個布袋到處行走,度化眾生,人稱布袋和尚。據傳他圓寂前留下一首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布袋和尚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中國多數佛教寺院裡所供奉的大肚彌勒菩薩,即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

  有人問布袋和尚:「如何是修行下手處?」布袋和尚一句話不說,放下布袋,兩手一攤。此乃表示,要一切看破、放下,不為自己利益著想也。接著,又有人問:「放下之後呢?」這時布袋和尚便揹著布袋走了。此乃表示為佛法,為了眾生,當提得起,並且要培養自己荷擔如來家業,以及救度苦難眾生的能力,如此才是真正佛的弟子。

  由上可知,真正放得下——即首先要能放下「自私自利、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十六個字,達到無私無我的境界,方能真正為社會大眾服務。如此,才是真正「提得起」,也才是《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即放下),而行布施(即提起)」的展現啊!

  布袋和尚也有詩云:「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一首描寫農夫在田中插秧之情形,象徵修行人在心田播種的詩。小時候住在鄉村,每逢春天常見農夫於烈日下,在田裡插秧,只覺得農夫工作很辛苦,心中並沒有任何體悟。自學佛後,讀到這首詩,再看到農夫在田裡插秧,才深深體會到唯有在心田插秧的人,才能從清淨的心中,看見廣闊的藍天,同時修行人唯有從心地下功夫,使自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境界之時,能夠常常見到自己的過失,而不被外境所轉,心中一塵不染,如此才是真正的修「道」人。

  在人間,一切都要向前行進,即使前途艱辛,也要屹立不搖,不能後退。一件好事,你退卻了,可能好事就變成壞事。然而如果吾人若能在名利、權位之中懂得「退步」,這也不失為一種修養,因為在金錢、權力之中退步才是向前;亦如《老子》所說:「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

  總之,要趣入那六根清淨的境界,只有時時反觀自己的心,在前進時,採取後退的姿勢,不與人爭,就像農夫插秧一樣,退步原來正是向前啊!

  以上是慚愧弟子張有恆恭敬匯報的《群書治要.老子.道經》學習心得報告,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張有恆頂禮敬呈。

  老法師:我們聽了張教授一堂課,他最近這兩年,在台灣成功大學,主導《群書治要》的學習,這個報告就是給我們上一堂課。我聽到的信息,《群書治要》所選的這六十六種原書裡面,他講《孝經》完成了;《老子》、《莊子》就是《群書治要》裡面所選的,也完成了,做得很有成績。這些東西都非常寶貴,講得很透徹,能夠把儒釋道融會在一起,貫通了,讓我們一般程度不夠的這些人也能夠懂得經典裡面的大意,對我們的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現在台南成立了一個學習班,專門學習《群書治要》跟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我們也邀請在台灣教文字學的這些老師,現在的人不多了,我們不希望這門學術失傳,鼓勵年輕人。我們開小班上課,地點就在台南極樂寺,由張教授來主導。張教授是個非常虔誠的佛門弟子,我們看了他的報告就知道,他對於儒釋道融會貫通,確實能幫助現前的年輕人。

  讓我們想到這部書,《群書治要》的重要性。這部書裡所選的是什麼?有什麼用處?這部書確確實實從古人教訓裡面,幫助我們這一生過得幸福、快樂、美滿。幸福人生不需要地位、不需要財富,那是真樂,擁有很高的地位、許多財產不見得快樂。這麼多年來,我們都親眼見到的,貴而不安,富而不樂,不如貧而樂,這是事實真相。為什麼要學傳統文化?為什麼要學佛法?為快樂人生。我們細心去觀察,你要問為什麼,答案就在第一句,你看《論語》第一句,孔子說的是什麼?「學而時習之」。我們把它簡化,取兩個字,「學習」。習是什麼?把所學的做出來,落實到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這就是習,學習。為什麼要學習?下面說一句,「不亦說乎」。悅是喜悅。這個喜悅從哪裡來?喜悅從學習來的,學而時習當中來的,與富貴不相干。這種喜樂,快樂,可以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全包了。古人把社會大眾分為四大類,士農工商。現在社會複雜了,中國古人也講各行各業,所謂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是圓滿,不代表數字,就是各行各業全包括在其中。佛在《華嚴經》裡面用五十三個善知識做代表,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學佛為什麼?為什麼要學佛?跟孔老夫子說的一樣,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個人生過得多有意義,多有價值,多麼快樂!這種快樂與地位不相干、與財富不相干。

  孔子沒有做過大官,傳記裡記載的,只做過一個很小的職位,大司寇。這是什麼官?那個時候一個國家很小,還沒有現在一個縣大,司寇就是警察。他在警察裡面做個小官,沒有地位,雖然有才華、有德行、有智慧、有學問,沒人用他,沒有財富,生活勉強可以維持。而夫子最讚歎的一個人,他學生當中,學習所得的快樂,可以用他來做榜樣,顏回。顏回的物質生活比孔夫子更加困難,但是顏回最快樂。他快樂從哪來?從學習。學習這兩個字重要,學了要幹,不幹等於沒學;也就是儒家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在學,這四個字都屬於學,後面篤行,篤行是習。佛法也不例外,在那個時代佛法沒傳到中國來,遠古的時代,佛法所講的信解行證,才能得到法喜充滿,不但常生歡喜心,常生智慧,不生煩惱。

  這樣的學問,你要不要學?為什麼要學聖賢,學傳統文化?快樂,我希望這一生天天快樂,沒有憂悲苦惱,為這個。為什麼要學佛?學,我願意法喜充滿。這個喜,法喜,說明已經脫離了社會的這些地位、財富,完全擺脫了,七情五欲、名聞利養統統放下了,快樂。本身一生幸福美滿,帶給你的家庭和順,家和萬事興,幫助你的事業順利成功,幫助社會安定和諧,幫助國家富強,幫助世界和平,為這個學習傳統文化,為這個學習大乘佛法。確實只有大乘佛法跟傳統文化能幫助我們,從個人身心修養,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要不要過這樣的生活?這一生沒有白過,有價值、有意義。要從因果上來說,儒佛幫助我們斷惡修善、幫助我們積功累德,你要相信因果,因果講還有來世,來世比這一世更好,世世向上提升,不會向下墮落,應當學。

  現在這些典籍沒有問題,印的人很多,流通很廣。需要像張教授這樣的人,把這些典籍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把它翻成白話文,讓社會大眾都能夠學到。這篇文字就是最好的一個榜樣,節錄的原文,後面解釋得很詳細、很清楚,有了這些註解、講解,可以從這個再翻成外國文字。希望這個地球上每個國家人民都能夠讀到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教誨,我們建立共識,才能達到世界永續的安定和諧。這是現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上,第一樁大事,第一樁好事。什麼事情是好事?這最好,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我們要培養一批年輕人,要鼓勵他們發心認真學習,把中國的文化接受過來,發揚光大,傳給後代。這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子的四句,我們在今天遇到了,這四句提醒我們,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犧牲自己,成就下一代。辛不辛苦?不辛苦,有樂趣,不亦悅乎;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法喜充滿,跟夫子說的一樣。釋迦跟夫子沒見過面,夫子那個時代佛法沒傳到中國來,說的一樁事,相同的一句話。我們不能不信、不能不幹,學要習,只學不習,沒用,無濟於事。佛法只會講,沒有做到,也沒用,真正得受用是要依教奉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