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歲次乙未年冬至祭祖。傳統文化的學習次第——五教,陳越溪。
數千年來,我國教兒童,先教規矩,後求知;先教做人,後讀書。傳統的大家族,一個家族,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孩子們雖然天資不同,但是人人都是讀聖賢經典長大的。
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兒童的教育是從灑掃應對、照顧長輩開始的。若不能力行《弟子規》,則沒有資格讀書,這便是孔子所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時常,同族的長輩(還包括兄姊)會與私塾先生一起,合力以各種善巧方便,幫助孩子們提升德行、長善救失。尤其對那些天資出眾而德行不及者,長輩們會更加嚴格的監督、更為謹慎的引導。
這些教育方式現代社會已經不多見了。然而其中之深義、教學之效果,依然十分值得借鑑。
一、教育、學習的本意
淨空老教授曾經說過,漢字與文言文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漢字是智慧的符號、文言是智慧的傳播;此中蘊含著深奧的人生哲學、宇宙真理。文字學大家林尹先生說:「每一個中國字,幾乎都代表著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顯示出一個偉大的藝術——人生藝術。(《文字學概說》)」西方從事漢字、文言文教學的漢學家林西莉教授也指出:「漢字是中華文化之中心所在。它在方寸之間凝聚了人類千萬年所積累的生活經驗、對自然的觀察以及對生命的總結。《中國:永遠長青的符號之邦》」所以,從古至今,學人治學研究,皆以文字學為基礎;學習漢字,學到的是萬古不變的觀察與經驗、智慧與真理。
依據文字學經典《說文解字》,教「」的本義是「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個字的字形,就彷彿是教者在上面畫一個叉(),孩子()也跟著畫一個叉(),也就是俗話常說的「有樣學樣」。
值得注意的是,「教」這個字是中性的。有樣學樣的「樣」,可以是好樣子,也可以是壞樣子。例如現代社會,孩子從母親腹中開始,所接觸和感受到的,恐怕很多是手機、互聯網和電視了。這些內容,如果是正面的,那麼母子受到的就是正氣、溫和平靜的磁場。遺憾的是,現狀卻是負面的內容比較多。這可能就是現代社會「孩子難教」、「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的原因所在吧?
正因如此,我國對為人師表者有很高的期許:「學為人師,言為世則,行為世範」。一位好的老師,受到整個地區的尊重,管寧即是;一位好的國師,指導賢君聖王開創新時代,太公望便是。這就是「教」的社會文化意義。
「育」的甲骨文字形是「」,母親在前,孩子在後;也有字形是孩子在母親懷抱的樣子,本意是母親生育、養育子女。故《爾雅》解釋:「育,長也。」《說文》解釋:「育,養子使作善也。」
「教育」這兩個字連用,意思便是:通過效法學習古聖先賢的言傳身教,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幫助他們長善救失,繼而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說文》解釋學為「斆」()。上古殷商時期甲骨文的字形更加簡單一些:「」,到了周代的金文,才加上了「子」成為「」,和今天的「學」字很像。顯示出歷史的演進:最初上古的「學」,反映了「學習」本不分年齡,人人都需要打破蒙昧的狀態(),類似今人所說的「終身學習」;大約五個世紀之後,周代興起,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設立國子學,孩子們入學校學習。此時就在下面加了一個表示孩子的「」,顯示出教育制度化的情形。
無論是終身學習還是學校學習,這個字所傳遞的重要信息是——求學就是求覺悟,所以「學」與「覺」兩個字,字音疊韻、字形相像。《說文》解釋:「斆,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矇也。臼聲。學,篆文斆省。」這是說,「學」的本意是開啟蒙昧以至「覺悟」。段注解釋說:小篆寫成「斆」,重在「由受教而覺悟」;秦代以後,多寫成「學」,重在「自覺」。無論是他覺還是自覺,都說明了「學」的真諦是開悟,並非知識的累積,和讀多少書沒有直接的關係。
習()的本義是不斷重複練習(《甲骨文集釋》)。所以,「學習」就是通過不斷重複學習聖賢教誨,將其落實在生活中,「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以達至覺悟。
覺悟有三個層面,小悟(君子)、大悟(賢人)、大徹大悟(聖人),能有所悟者,無論大小,都能以其真實的智慧幫助人類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幫助社會在安定和諧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樣的教育,無疑是現代社會迫切需要的。
覺悟之路,始於敦倫盡分、終於制心一處,和讀多少書,背誦多少文章無關。學習的內容,就是五倫五常;教學的宗旨,就是《三字經》前八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由此,夫子特別強調力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二、上古的教學
《尚書.舜典》記載了一段舜帝與契之間的對話。舜帝說:「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史記.五帝本紀》作「馴」),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這是說,在上古舜帝剛剛即位時,將一位出名的賢人「契」找來,對他說:「契呀,現在人民沒有凝聚力,五倫關係不順,請您來負責主管教育。要恭敬的教導人民五倫五常,而且務必要既往不咎,不失恕道。(依據孔穎達疏)」
對「五品不遜」,《春秋左傳正義》疏解釋說:「一家之內……父不義,母不慈,兄不友,弟不共(恭),子不孝,是五品不遜順也。」這就是失去五常的情況,在現代社會,就是家庭的代溝、夫妻的離異、團體的內耗、社會的紛爭等情況。舜帝看到這些問題,沒有馬上提出改革政治體制,也沒有仰賴完善法制,更沒有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科技,而是找來一位能夠管好教育的契,殷切的期待他把人民都教好。
依據《春秋左氏傳》載,契果然不辱使命,他「教父以義,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子以孝」。取得非常大的成果:「諸夏夷狄皆從其教,是為內平外成」。這是說,五教不僅國人(諸夏)接受了,周邊的外國人(夷狄)也都接受了,國家實現了和睦相處,國際社會也因而各自成就了自身的發展(內平外成)。
「內平」容易理解,即家庭、社會內部,實現了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上下無怨。所謂「外成」,恐怕今人不易理解。錢穆先生談國史,言中華文明猶如一盞明燈,光所照耀,澤被四方(《國史大綱》)。上古中華文明的中心在今天的河南省地區,周邊地區的人民,不斷接受華夏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教導,而各自發展出燦爛的文化,以其近中原而與之光光互照,漸次形成中華民族。換言之,我們熟悉的中華民族、中華傳統文化,其本質既是傳承了合乎自然、順應道義的核心教化(即孝、敬),亦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傳統兼收並蓄、共同融合的成果。正如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所言:「現有的文明事實上都是文化融合的產物。(《歷史研究》、《在未來中生存》)」(圖一、著名的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中華民族有著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這個文化格局形成了一個多語言、多文化的生命共同體。)
由此可見,所謂「外成」,是指文化核心以外的地區、人民,縱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以「五教」故,也令其自身的優秀傳統得以發揚光大。這樣的情形,雖然沒能留下上古的記載,但是,中國的兄弟之邦——日本、韓國和越南的歷史,都可以做為旁證。顯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對於每個時代、每個族群而言,都有積極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契的學問得自於母親的教導。依據《列女傳》,契的母親簡狄通達人情世故,而且懂得看天象,樂善好施。在契長大之後,母親就教他順達天理人情、知所先後。「簡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樂於施惠。及契長,而教之理順之序」,所以《列女傳》在介紹這位聖母時,還特別記錄了古君子對她的讚歎:「教以事理,推恩有德,契為帝輔,蓋母有力。」可以想像,簡狄本人也一定是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才能成就的。
縱觀國史,像簡狄般的聖賢母親還有很多,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在女性教育方面,不僅是非常重視的,更是非常成功、有效的。由於歷史原因,現代人談到中國古代女性,常常誤以為她們受到壓迫,這是很嚴重的誤解!
所以,傳統文化教育,總結起來就是一種讓人與人實現和睦相處、相親相愛的教育。這正是現代社會最為需要的教育。這個教育是一脈相承而來,遠遠不止五千年!這從古人言談中就可以看到。國人談宇宙人生之大道,常會追述上古而說「古人云」;上古談道,亦不敢自專而說「先人有言」。
三、五教的承傳
契之後三千三百年就到了南宋朝,此時出現了一位聖賢朱熹夫子,為了弘揚傳統文化的教育,曾寫下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開宗明義便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這是說,學者學習,不是講求讀書、寫論文、拿文憑,而是五倫五常都能明瞭、都能落實,才算是「有所學」。為什麼這麼說呢?真正落實了五倫五常,盡自身本分,慈悲、智慧皆在此中矣。
能夠盡本分者,本具的愛心與智慧都能激發出來。《論語》有言: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能夠學習他人的賢德,盡力孝養父母,對工作也能盡忠,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雖說他沒有讀過書,我也要說他是有學問的。這就是孔老夫子及其弟子對當時後世的教導:讀書志在聖賢,學習端在覺悟,破迷開悟,無過於恪盡本分。一切從真實心中作,覺悟從本分當中求。能正五倫者,必能開啟本具智慧。小者可以立身,大者可以化民。
對朱熹夫子的《揭示》,淨空老教授特別予以宣講,題為《中國人的遠祖(四千五百年前)是怎樣教導他的後裔》。老教授教導說:「父子、君臣(即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夫婦、長幼(即兄弟)、朋友,這些人與人的關係是天然的,不是人制定出來的。所以,五倫不是人發明的,是自然而然的,這就是道;順乎道,不違背它,就是德。所以,父子相親愛是德。聖人教導,就是教人明瞭這個大道,一生當中永恆遵守而不違越,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大學問!佛法裡面所說的真實智慧,是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這是自自然然的般若智慧,不是妄想、分別、執著。」
朱熹夫子之後約五百年,滿清興起。滿族本以狩獵為生,祖為金人,曾是宋朝大敵。滿清因尊重文教、力行五教,而得以入主中原。此後,五教又成為滿族統治階層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入關之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尊范仲淹之後代范文程為師,先生病,皇帝親嘗湯藥。師徒如父子之孝、敬,在異族君臣之間再現。正因如此,中國人對滿族統治者不僅完全接受,更是常懷敬佩。
順治皇帝承師之教,寫下《資政要覽》,開篇便是君臣、父子、夫婦之道,繼之以「體仁」、「弘義」、「敦禮」三篇。誠如皇帝自序所言:「帝王為政,賢哲修身,莫不本於德而成於學。……凡古人嘉言善行,載於典籍者,皆修己治人之方,可施於今者也。」由此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滿人本是漢之宿敵,又是邊境外族,中國人接受其統治,與其說是寬宏大量,不如說是尊崇道義,道統一脈相承之必然結果。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指出,國史中胡漢的區別,在文化而不在種族。誠哉此言!
四千年來的道統,一脈相承,顯示出我國歷代古聖先賢,皆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終極真理,萬古長青。傳燈繼絕,唯賴無我。此為古今通論。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在晚年特別談到,要通過宗教愛的教育,來對治西方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放下自我為中心,對個人而言如同捨命,但是成功達至自我犧牲,他會發現這實際是拯救了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將個人的生命奉獻給絕對實相,即萬法之後的精神存在。(《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至此,東西方殊途同歸,西方所言之博愛、平等,與孔孟之成仁、取義異曲同工。從上古時代開始,中國人通過完善、美好人生中各個層面的關係,在敦倫盡分之中,消弭了那個懷著貪、瞋、痴、慢、疑的「小我」。
隨著佛法東傳,佛陀教育豐富、提升了中國人的教學,令其更加深刻,更加彰顯萬法一體於「真實之際」。由此,更多的人開啟其本具之「真實智慧」而獲得「真實之利」。從此,中國傳承聖賢道統、轉凡成聖、轉迷為悟者,既有書院,更有寺院。
在傳統中國,有母親的胎教、大家庭充滿愛心和智慧的家教,配合私塾書院的學校教育,更有祠堂、寺院、城隍廟所提供的倫理、道德、因果以及轉凡成聖的社會教育。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數千年來的文化傳承、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其來有自。
憑藉著聖賢教育之成功實踐,中國成為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心目中的理想國。他說:「世間皆以懲罰犯罪而立法,唯中國以道德立憲。中國的統治精英,同時也是哲學家,這就將柏拉圖以明哲之王治理的理想國變成了現實。(《哲學辭典.中國的哲學》)」
四、二三舊事
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就是幫助人們能夠實現和諧,邁向覺悟。教育的出發點,就是堅信「人人都可成堯舜」,故首重引導學生遵從五教、學會做人、立身立德、一切和諧。有了親身體會,就會感到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教化力量。
二OOO年,學生在西安工作,偶遇一本淨空老教授的講記,當時是非常珍貴難得的。我讀著就忘記了時間,看到老教授勸導年輕人發心學習傳統文化,心中感到非常震撼,好多天不斷的想:「什麼是傳統文化呢?是讀古書嗎?是學歷史嗎?」學生成長在反對孔教、否定國史的時代,所以一直崇洋媚外,對傳統文化十分陌生、充滿誤解。因而很想找一位老師。
很快就有一個殊勝的機會遇到一位好老師——西北大學的安旗教授,就鼓起勇氣請她教我。那時,我只會寫一點英文,中文寫不好,更看不懂古文,什麼基礎都沒有。沒想到老師一點都不嫌棄,欣然應允。
老師出生於一九二五年,四歲入私塾學習,十歲即可誦《詩經》。但是因戰亂而失學,然而老師好讀書,學習一直未曾中斷。
文化大革命期間,老師遭到衝擊,勉強活下來,腸胃卻已受重創而不能消化,每餐只能吃少量食物,勉強維持生命而已。然而老師卻不以為然,常常豪放的笑談說:「日食不過三兩,讀書每日不輟。」
文化大革命一結束,百廢待興,老師報國心切,就選擇了當時十分重大的課題——李白研究。因為她沒有大學文憑,旁人或者側目、或者嘲笑,老師都不以為然,專心治學,獨守書齋,索隱鉤沉,三十年如一日。我們相遇時,老師雙目幾乎失明,身體益發虛弱,卻依然不輟著述,嘗言:「不惜垂死掙扎,不負古人憂國憂民之心!」我深知「垂死掙扎」之實情,古君子「孝則竭力,忠則盡命」,如今目睹。
上個世紀末,我國日趨西化,老師深憂傳統文化即將斷滅,遂將李白「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一句予以詳解,此為先天下之憂而憂;老師奮老病之殘生,不斷將李太白詩歌之「微言大義,表而出之、發而揚之」,言其為「時代之神鏡,歷史之警鐘」,深望世人切勿曲解歷史、遺棄聖教。老師最期待的,就是將目前在台灣尚存留下來的傳統文化之師承,傳承下去。(圖二、安老師送給學生的一張照片,是書稿的插頁。「靈臺無計逃神矢」,是借用魯迅的詩句表達李白以及老師愛國、報國之心;「我以雙目奉青蓮」,表達出老師是用生命來完成研究工作的,老一輩的知識分子,一生奉獻,真的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老師雖然讓我每週日下午去家裡學習,可是卻從不教我讀書,只和我談人生、談治學,時常流露出對當時社會日益驕奢西化的憂慮。那時我年輕,不懂老師的深意,想不明白為什麼不教我讀文言文。
離開老師十多年後,我才明白老師是先教我做人,再談讀書。老師以身教,讓我明白:讀書先學做人,一生至誠奉獻,志當存高遠,行當修苦行,遠離名利,一心奉獻,畢命方息。老師「以心傳心」的傳統文化教學法,原來就是每一代為人師表者之風範所在。傳統文化的教學,原來就是愛心與智慧的傳承。
五、結語
湯恩比博士於一九七O年代預言:「舊傳統將成為新趨勢,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融為一體。(《紐約時報》)」習主席訪問英國,倡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個偉大的號召下,弘揚傳統文化的教育及其教學法,對當今世界而言,真的是太重要了!
在傳統文化蜂腰繼絕的關鍵時刻,要重實質,不能重形式。前清宏謀先生編輯《養正遺規》,將朱夫子「學者學習五教而已」,列為第一篇;現在,淨空老教授又專門將夫子的教導講述出來,幫助我們理解傳統文化教育的真義。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懵懵懂懂。安老師又用一片赤誠燃燒自己,終於將我們暗昧的心,照亮了一點點。這才感到,傳統文化教育之承傳,真的是不容易!覺悟一顆被懷疑、無明所籠罩的心,真的是不容易!
我們這個時代,雖然還有老一輩學者,不辭老邁,為我們指路;可憐我們毫無根基,不肯受教、不懂持守、不能力行,這是多麼令人遺憾啊!究其原因,還是忽略「五教」所致,這就是我國五千年來的歷史經驗。
如今,因為師長的殷切期待,因為救世不能等,我們不敢自棄,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每天最少十個小時不離聖教,早日破除錯誤的知見而「聖與賢,可馴致」;縱然頑鈍、陋劣,亦以「老實、聽話、真幹」自期。深望傳統文化不再受到誤解,「五教」之重要性,能得到世人應有的重視。繼而有更多的中西學者,先覺覺後覺,令具有真實智慧的傳統文化及其教學,得以繼承發揚,光照寰宇,幸甚至哉!
老法師:陳同學今天這一份報告,我們看到了,也聽到了,這篇文章要放在冬至祭祖的特刊裡面。我想每一個聽到的人、讀到的人都會產生共鳴,為往聖繼絕學,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口裡說的。這樁事情非常迫切,絕不能等待,絕不能猶豫,要勇猛直前,捨棄生命也在所不惜。怎麼承傳?那就是要做到。古聖先賢教人,先教你做人,人做好了,問題全解決了,都是個人的問題。所以《學記》上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說一個國家取得了政權,第一樁大事是什麼?是要把人教好。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跟馬來西亞首相見面,就是現在的納吉首相,他第一個問題就問我,他說法師,我很想把馬來西亞治好,你看有什麼方法?我聽了這個話很高興,我立刻就告訴他,只要你把教育辦好,把全國人民都教好了,你就垂拱而治了,不但你把你國家治好了,你還為全世界做出最好的榜樣。
現在是整個世界亂了。為什麼這麼亂?大家把教學忘掉了,被財色名利沖昏了頭腦,他腦子裡都有這些東西,七情五欲,智慧沒有了。人必須要清醒,他才會有智慧。怎麼樣才能清醒?要把這些七情五欲放下,就醒過來了。然後你看古聖先賢的東西,你會感到非常驚訝,千萬年前他們知道這麼多,這麼踏實。千萬年來世世代代承傳,就是承傳這個,其他都是附帶的,都不是重要的,這重要像栽樹一樣,這是樹根,這是根本。只要根本堅固結實了,枝葉花果自然茂盛了。這個道理不難懂!所以扎根的教育重要。
你看扎根,古聖先賢教學不重視念書,不重視你念很多書,你能夠背誦,不重視這個。重在什麼?重在你懂不懂孝順父母,你懂不懂尊師重道,這是大學問,這是真根柢。沒有這個根柢,就出不了聖人。古今中外大聖大賢都是從這個根本成長的,沒有說是他念多少書成長的。念多少書的有,我們也看到了,但是往往到晚年失敗了。那是什麼?那是他沒有根,還是禁不起七情五欲的誘惑,現在講財色名利,高名厚利現前就變節了,就把所念的忘得一乾二淨了。所以這才知道,真正扎根的教育是身行言教。
誰教你?母親。古今中外大聖大賢,哪個不是母親教的?什麼人能跟母親脫離關係?包括我們最近這個出家人海賢老和尚,母親教的。他自己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他母親也不識字。教他什麼?教他孝悌忠信,教他做人的道理。他從這扎的根。他的老師,出家的老師遇到了,這個年輕人這麼好的根基,決定有成就,傳給他的法就一句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他一生遵守,沒有違背。那個明白是什麼意思?就是到後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明白了。為什麼不能亂說,不能說?環境不一樣。你看看唐朝,那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惠能大師開悟了,老師叫他去躲藏,等待機緣成熟,他到獵人隊裡去躲藏,躲藏了十五年這才出來。你明白這樁事情你就曉得,海賢和尚為什麼師父教他不能說,不能亂說。沒有人相信你,不認識字,沒念過書的,你怎麼會懂?你懂什麼?所以他往生之後,我們從他的光碟的畫面,從他的談話,從弟子們給他寫出的《永思集》,我們從那個裡面看出來的,他真的開悟了。為我們做證明,真的是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大學問,大道理,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那聖賢留的這書本幹什麼?給你印證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開悟了,我讀聖賢書,讀的跟我的悟處完全相同,證明我沒有錯,做證明的,這考試的。
悟怎麼開法?你要懂得,中國老祖宗傳法的祕訣,就是念遍數。求不求解義?不求。為什麼?一求解義你分心了,你用妄心。不求解義,一直念,用真心。用真心會開悟,用妄心增長知識,增長你的分別執著,你的記憶就搞這個,這是世間法。我們看中國古聖先賢,老子、孔子、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跟誰學的?這都是大聖,留下來的這些教訓,真實智慧,永遠不能改變,三千年前留到我們三千年後管用,再過三千年還管用。這就是馬來西亞老首相馬哈迪所說的,他拿到《群書治要36O》英文翻譯版,看了幾頁之後告訴我,這是真實智慧。你看幾千年前人寫的東西,現在管用。傳到後面千萬年之後的人,能看得懂文言文,還管用。這是真實智慧,真實利益。我們要懂!
怎麼學?念書,就是念書,一天念十個小時,把你的妄想、雜念、煩惱全念掉了,你就開悟了。開悟之後這書不需要講,意思明白了,浮出來了。這時候找個老師,你講給他聽,他點頭給你印證,你就畢業了,你的學位就拿到了。是這麼回事。老師教學很輕鬆,你看《學記》,學的人很辛苦,每天至少念十個小時。譬如這一本書,從頭到尾念一遍要一個小時,一天念十遍,十遍念得很熟了,念了半年,念一遍只要半個小時,念二十遍,就算時間,不能少過十個小時。一直念下去,念完書之後就念佛。把清淨心念出來,把平等心念出來,覺是大徹大悟。一千遍做一次考試,第一個一千遍有小悟,第二個一千遍大悟,第三個一千遍大徹大悟,步步高升。
胡小林同學告訴我,他每天讀《大乘起信論》,大概現在在三千部了,他告訴我的,真管用,真有效,古聖先賢不騙人。他念一千遍,他就有效果。怎麼印證?看古今這些大德的《大乘起信論》註解,他能看得懂哪個註得對、哪個註得有問題,他知道註解的人他的程度到什麼階段。讀完兩千遍之後他提升了,看得更深、看得更廣,再第三千遍,鍥而不捨。這一本書,我相信在這個時代,無論在家出家的法師、大德,講《大乘起信論》都不能超過他,他下了真功夫。所以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自己開悟,不是聽別人講的。我們再往上溯,看看古聖先賢,大概都是這個方法成就的,他沒老師。釋迦牟尼佛的老師是誰?沒有,孔老夫子的老師是誰?堯舜禹湯誰是他們的老師?要相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就是傳法的寶,傳法的寶印。我們看下面一篇。
學生:彌陀四十八願之心要。尊敬的師父上人慈悲:不肖凡愚弟子甘肅驪靬古城金山寺佛學班釋開懷,今天恭敬匯報的主題是:「彌陀四十八願之心要」。
《大經科註》云:「發大誓願第六」乃法藏菩薩遵佛明訓,於大眾中宣說所發殊勝大願。此大誓願,妙德難思。如《甄解》曰:「四十八願功德成就,而歸一正覺,正覺之體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願一乘。此乃彌陀正覺功德也。正覺功德不可思議者,由誓願不可思議。」
善導大師又於四十八願中,稱「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歎」與「十念必生」等五願,為真實願,視為四十八願之心要。
甲、定成正覺
願文曰:「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此願文是彌陀四十八願中第十二大願,名「定成正覺願」。《科註》云:往生者決定成佛,正顯彌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廣度無邊眾生於究竟涅槃也。又云:此願,實是彌陀宏誓之心髓。彼佛本懷,只是為一切眾生決定成佛。為實現此願,乃有「十念必生」之殊勝大願,眾生依此最簡最易、極圓極頓之徑路,念佛往生,則皆可成佛也。
願文中「分別」者,思量識別諸事與理,曰分別。「遠離分別」,即捨除分別之妄惑,了達「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寂靜」,離煩惱曰寂。絕苦患曰靜。「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者:不生思量識別諸事與理,自然遠離痴闇,而諸根寂靜。然此寂靜正是涅槃之理體。
由於遠離分別之妄惑,諸根寂靜,契入涅槃之理。故願文又曰:「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等正覺」,乃無上正等正覺之略稱。「大涅槃」,亦佛果之名,譯為入滅。具云般涅槃。「般」此云圓,「涅槃」,此云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本體窮盡於真如法性,微妙而斷絕諸相之累為寂。
師父在講席中告訴我們:這願等於阿彌陀佛給我們授記,亦即阿彌陀佛開給我們的成佛保證書。阿彌陀佛,願是因地發的,那個時候的身分是比丘。他說他將來作佛的時候,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十方世界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若不是彌陀本願功德威神加持,很難辦到。生到西方,阿彌陀佛保證我們都能達到這個水準,從這個水準往上提升,決定成佛,並決定證大涅槃。「涅槃」含多義,其中最重要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此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在小乘法裡「涅槃」翻作「滅」,滅煩惱,滅生死。換句話說,也是不生不滅之義。此段說明我們修學終極目標,是要與諸佛一樣,圓滿證得無上菩提。得到真實保證,在一生中決定成就。一切經中均無此種說法。真正覺悟,希望快速成就的人讀到此願,如不發心求生極樂世界是不可能的。
乙、光明無量
願文曰:「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此願文是彌陀四十八願中第十三大願,名「光明無量願」。四十八願中第十三「光明無量願」與第十五「壽命無量願」,古德稱為「攝法身願」,以其攝法身成就也。《甄解》以此二願,為真報身之德,又謂此光壽無量二願為「方便法身大悲之本」。蓋無量壽則豎窮三際,佛身常住,眾生有依;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德用遍周,攝化無盡;故為大悲方便之本,報身之實德也。故知願中自誓光壽無量,實為一切眾生悉皆光壽無量。
此「光明無量願」意為:我法藏成佛時,願我之光明無量無邊,「普照十方」之一切淨穢國土。《科註》云:「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國土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大悲亦無邊。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益無邊。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依古德意,欲利益無邊,故光明無邊,具德無盡。
「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師父在講席中告訴我們:佛佛道同,佛的果證與清淨心亦相同。唯佛光所照範圍不等,是在因地所發之願有別。法藏一發心,其願即超越一般人,並且要勝過一切諸佛,因此其光明就自然遍照十方,所以一切諸佛光明不能與他相比。《無量壽經》中說:「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日光雖明,而有障礙,在室內就照不到。佛光無有障礙,有人說:為什麼不照到我呢?此是我們本身有障礙,我們有妄想執著就不能覺察,如果我們念佛念到心清淨了,即感到沐浴在佛光之中。師父舉了個例子:經典所在之處,念佛讀經或修定時,佛光容易感觸到,真能得到快樂,惡念能止息,慈悲心能增長,希望求生極樂世界的意念也能逐漸加強。
在此順道提一點佛學常識,經中說諸佛有兩種光明:(一)常光,(二)放光。常光是圓明無礙,無時不照。放光則以光(使人)驚悟,有時而照,或現或收隨宜自在。今願所指是常光。《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中說:「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是為常光之明證。
丙、壽命無量
願文曰:「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
此願文是彌陀四十八願中第十五大願,名「壽命無量願」。《科註》云:壽命無量願中,既指佛之壽命無量,兼明國中無數聲聞天人壽命亦皆無量。
第十五壽命無量願中,首為彼土教主壽命無量。如《法華》說山海慧如來:「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蓋教主住世時短,則化事短促,眾生難遇。教主長住,則化緣無窮,利生無盡。故古德讚曰:「佛壽無量,化道至德也。誰不渴仰此願哉!」
此願下明,國中人民壽命亦皆無量。《科註》云:「人民壽命無量,淨土第一德也。」繼釋云:「修行佛道者,死魔為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也。見佛聞法,值遇眾聖,供養諸佛,親近善友,自然快樂,無有眾苦,其德非一。若壽命短促者,遺恨幾計(難計),如玉杯無底故。此願最至要者也。」(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