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學生:「家和萬事興」,恭錄自蔡禮旭老師演講集。

  前言:家是溫暖的地方,是有愛的地方,是有感恩的地方,是無私付出的地方。我們走進大會現場,感受到的就是愛,就是無私的付出、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是祖宗對於後世子孫充滿智慧的愛護和關照,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胸襟與氣度。如今,全世界的人們所組成的地球村,無論膚色、國籍,都已被無遠弗屆的高科技,凝聚成為一家人了。

  「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我們以祖宗的心境看著所有的炎黃子孫,再來力行這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團結在一起,祖宗的在天之靈會感覺非常的欣慰。——蔡禮旭老師

  中華民族是全世界唯一綿延五千年而不衰的民族,我們的民族為什麼能夠五千年不衰?《易經》已經把真相告訴我們了,這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因為我們的祖宗有德能、有福分,成為後代的好榜樣,所以才能讓民族綿延五千年,歷久不衰。我們感恩我們的祖宗,因為有了他們的德能,才有了後代子孫的存在;我們要承先啟後,希望後代也能使家道綿延不絕。

  此前,我調查過,發現我們大家不是堯舜禹湯的後代,就是文武周公的後代,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比如說,舜王的後代有胡姓、陳姓、田姓和虞姓。我們就是有這樣的祖宗,民族才能綿延不衰,因此,我們有責任弘揚祖宗的教誨。

  中國古代的經典《孝經》有言,「孝悌之至」,我們真正具有孝悌的精神,就可以「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這個孝心,以及恭敬老師、恭敬兄弟、長輩的心,可以把我們的智慧、潛能都激發出來。

  祖宗教導我們,「家和萬事興」,我們的目標是家要和。《大學》有言:「身修而後家齊。」所以,修身是因,齊家是果,要種好的因,才能結好的果。我們首先自己要有好的修養,才能把家經營得和樂。

  一、百善孝為先

  我們在湯池推展《弟子規》教學,師長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交代我們,一定要照顧好老人。據師長回憶,小的時候,在過年前夕,都會拿著糧食、掛麵去看望每一位老人,那時候社會風氣敬老的氛圍非常好。

  所以,前年過年前夕,師長就交代我們,把糧食、掛麵等折合成現在的物價指數,差不多五十塊錢人民幣的敬老金,包成紅包,親手交給湯池的老人們;七十歲以上都發敬老金,八十歲以上還加發一個龍頭枴杖。結果老人家都很感動。有一次,我們還請老人吃飯,當我們夾菜給老人的時候,老人講到:「我兒子都沒有對我這麼好。」

  有一位老人,九十幾歲了,大年初一我們一起去給他拜年,老人家看到我們,笑呵呵的對著子孫講:「你看,中心的老師都希望我長壽。」還重複說了好幾次,他是藉這個機會教育自己的後代啊!

  還有一位老人把敬老金放在祖宗的牌位前面供起來,對後代講:「我再怎麼窮,絕對不會花這五十塊錢,這五十塊錢代表著釋淨空老教授對我們老人的尊敬。」我們的這分關愛,老人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有一位老太太,其實她才六十九歲,也跑來要領敬老金,我們一看還差一年。老人很可愛,馬上從口袋裡把去年的敬老金拿出來說:「你看,我去年就領到了。」我們感到,敬老金不單是五十元錢而已,最重要的是裡面包含著我們對老者的恭敬心、孝心,所以,老人們時時想到都會很歡喜,還隨身攜帶。

  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老人去年的敬老金,是她的兒子以中心的名義供養給母親的。兒子因為怕其他的老人都有,而自己媽媽沒有,會心裡難受,就提早頒給自己的媽媽。對此,政府和中心的領導們都很感動,就立即頒敬老金給這位老太太,以成全孝子的心。可是,這位孝子卻還是沒有接受這五十元錢,他對母親講:「這些錢都是全球的愛心人士捐的,我們不要拿這五十塊錢。母親,兒子給妳發敬老金就好了。」可見,敬老的風氣在整個社會帶動起來了。

  當我們挨家挨戶給每一位老人送敬老金的時候,遇到一些老人行動不便,已是長期臥床了,但是,看到我們感到很感動,竟然堅持下床送我們離開。當我們一步一步離去的時候,長者還扶在門口望著我們,不忍心走進屋去。旁邊的鄰居們看到也都很感動,說道:「這樣是好人的行為。」人與人最可貴的就是這一分真誠的關懷。帶動整個社會善良的風氣,一定是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

  二、母親的恩德

  我們回想自己成長的過程當中,父母是用什麼樣的心境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懷孕時,母親很可能因為不適應而常常嘔吐,那感覺就像暈車一樣很不舒服;吃不下飯,還要硬吃下去,為了孩子的營養、健康。所以,很多學生偏食時,我們會提醒他:「你的母親愛護你的身體,縱使這麼難受,都會盡力把飯吃下去,而你現在還偏食。你的身體都是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才有今天,你還偏食損害身體,太對不起母親的付出了。」

  母親懷胎十月,尤其到末期,真的是想翻身都很困難。生產的痛比癌症還要痛,過程就好像是每十五分鐘就拿一支刀在母親的身上割一痕,這樣的痛要持續幾個小時。不只母親在辛勞、在辛苦,在病房外的父親、爺爺、奶奶、家人都非常的擔憂。所以我們的成長是集了無數長者對我們的愛護、關懷,才有了今天。因此,應該早一點成就德行,不要讓愛我們的人繼續擔心。

  當母親經歷了這麼多的痛苦把我們生下來,可是此時母親卻是問:「孩子健不健康?」母親對我們的愛可以瞬間把人間最大的痛苦完全拋在腦後,這一念心,我們盡一生都報答不完。

  而在我們成長過程當中,當母親用盡心血,煮了一碗很營養的粥端到我們面前,我們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它給弄翻了;母親無數次幫我們換掉糞便、換掉尿布,不嫌我們髒,甚至看到我們的糞便都會覺得是香的。我曾經聽一個母親講,她看到自己的孩子排泄很正常,就很安慰、很放心,而不嫌棄糞便髒。母親的心境我們感受到了,就會不忍心再傷母親的心。

  有一位老母親,從年輕到現在七十幾歲,睡覺都要醒好幾次。因為她生了三個孩子,連續照顧這三個孩子,晚上怕孩子著涼、怕孩子肚子餓,所以又是蓋被又是哺乳,已經習慣睡幾十分鐘、睡一個小時就馬上起來,照顧孩子的生活。現在孩子們都四十多歲了,可是母親的這個習慣卻還是一直改不了。

  三、和睦五倫關係

  人與人的關係都離不開五倫,五倫關係能和睦相處,天下就太平了。五倫關係中,有三個是在家庭——父子、夫婦、兄弟。其實,五倫關係是有連帶反應的,例如父子關係和睦了,君臣關係就很自然形成。因為懂得孝順父母,一個人遇到生命中照顧他、提拔他的長者、老闆,那分感恩的心也會油然而生。所以《孝經》提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他侍奉父母很孝順,那分忠誠自然就能夠轉移到對他的領導、對他的公司。

  古代提拔好的官員都用孝廉,一個人孝順,就能夠忠於國家、愛護人民,因為有孝心的人,自然能夠提起仁愛的心。知道父母不容易,看到別人的父母,也能感受到長者們對家庭、對社會的付出。所以孔老夫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愛的根本就是孝悌。

  五倫關係其實都是從家庭延伸出去的。兄弟姐妹友愛,到了學校、公司,自然對同學、同仁都懂得禮敬、懂得關懷互助。

  五倫關係的核心就是夫婦,夫婦能做好的榜樣,把孝道演出來,把悌道演出來,整個家庭就會父子有親、兄友弟恭。所以夫妻的關係影響到整個天下的安危。

  四、夫義婦德傳家道

  夫婦是道義的結合。在《禮記.昏義》中說,結婚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合兩姓之好」是說,婚姻不是兩個人的結合,而是兩個家族的結合,是讓兩個家族的未來愈來愈好。老祖宗在古代就懂遺傳學,要合兩姓之好,同姓之間盡量不要結婚,因為可能會有些遺傳方面的問題出來。「上以事宗廟」,夫妻的結合是為了承傳祖宗的家道。所以,古代人結婚,周文王娶太姒時候不是說「妳嫁給我吧」,而是說:「請妳跟我一起來祭祀我的祖宗。」就是一起來承傳家風。

  古代祭祀祖宗有個儀式,在《詩經.關雎》中說:「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荇菜」是祭祀祖宗要用的一種植物,由媳婦去採。一名好的媳婦在祭祀祖宗,祖宗在天之靈就很安慰,因為「娶一個好媳婦旺三代」,這個三是指多,一名好媳婦就可以讓家道一直興盛起來。

  中國文化中稱自己另一半叫「太太」,這是有典故的。周朝出了三位女聖人,太姜、太任、太姒,因而出現如此多的聖賢後代。所以我們對另一半稱「太太」,是對她的尊重,也唯有她們相夫教子,我們的社會才能安定。

  一位真正為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人,往往都是有好的母親教導,再加上有好的太太扶持。因此,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教女兒比教兒子還重要。娶一名好媳婦可以旺三代,娶一名不好的媳婦會怎麼樣?不是敗三代,而是敗到底。所以一定要讀古聖先賢的書,我們才懂得去找好的對象。

  五、婚禮的真義

  婚姻是道義的結合,讓兩個家族因我們的結合能夠承傳祖宗的教誨,而愈來愈幸福。「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這就是中國文化中的「孝」字。孝字,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承先啟後,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不可分。而我們走在婚姻的道路上,時時想著不忘初心,就能盡這一分道義。

  中國的禮儀都是博大精深,我們深入經典,就能真正感受到祖宗的智慧。結婚當天第一件事是昭告天地,這是祭天,因為夫妻的結合是承傳人倫、承傳文化。整個民族文化都是從家庭中傳承下去的。所以我們要對父母負責任、要對祖宗負責任,也要對社會負責任。

  接著,新郎去迎娶新娘,這時,他穿的是狀元服,因為結婚這件事非常慎重,是為整個社會民族有好的下一代。新郎迎娶之前的最後一個儀式,是父親端起酒杯敬兒子,這是代表祖宗敬新郎:「你要承傳這個家道。」而且此時兒子不用回禮,當下那一幕就深深印在兒子的心中。相信在迎娶的路上,這個情境都會在他的腦海裡浮現出來。所以,迎娶不是欲望的結合,而是責任心、道義的結合。

  到了新娘家裡,新郎看到岳父、岳母迎接,親自把女兒交到他的手上。新郎要記住這一幕,時時要對得起另一半的父母對他的信任。

  新娘上車之後,就把扇子從窗戶中扔出去,這意味著提醒新娘,嫁過去之後,要盡心盡力為家庭付出,就先要把大小姐的習慣和脾氣丟掉、放下。家庭是談付出的地方,不是談計較的地方。

  《詩經》有言:「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詩經》很美,這首詩描述桃花開得很茂盛,結了很多果實,葉子也很快就很繁盛。這首詩透過桃花,期許女子走向婚姻的時候,都想著要讓夫家的家族像桃花一樣的興盛,像桃子結果一樣的果實纍纍。所以女子出嫁稱為「于歸之喜」,就是這個文化典故而來。因此,不管是先生還是太太,都要不忘走向婚姻的初衷,不忘記責任心、道義的心。

  新郎把新娘接回家裡,夫妻就一起喝交杯酒,它是盛在瓜類裡面的,瓜的肉是苦的,盛的卻是甜酒,提醒我們,走向婚姻要有同甘共苦的態度。所以,文化很美,每個禮儀都提醒我們人生非常重要的心境。

  所以,夫婦要互相勸誡、互相關懷、互相稱讚彼此的付出。夫妻的相處所謂是「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我們肯定了太太的付出,她會覺得很安慰,有這一分鼓舞,感覺到對方的愛,做再多都不覺得辛苦。假如做了一大堆,先生都看不到,也沒肯定,甚至還嫌棄,脾氣再好,也會忍不住覺得委屈。所以應該看到對方的付出,及時給予肯定。

  家和的原則是不言家醜,絕對不講對方的不好。有時候女子把先生的不好講給很多人聽,等到這些批評傳到先生那裡,夫妻關係就很難沒有隔閡了。假如先生八分不好,二分還不錯,太太能稱讚這兩分,這稱讚傳到先生那裡,他就會覺得很感動。所以我們言語要冷靜、要理智,絕不要逞口舌之快。

  其實,當我們把批評自己的另一半講給他人聽的時候,沒有一個會尊重我們。夫妻能互相包容、互相容忍、互相成就,才會贏得別人的稱讚、肯定跟尊重。夫妻之間不言家醜,乃至絕對不講夫家父母、兄弟的過失。都把夫家父母、兄弟的好講給大家聽,整個氣氛就能愈來愈和樂。夫婦這一倫正了,接下來父子有親就開始承傳了。

  六、千年不衰的家道

  歷史上范仲淹先生很有肚量,在他念書的時候都是想著「以後要當宰相,好好愛護人民」。范公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家道一千年不衰。范公在家門前種了兩棵松樹,松樹旁寫道:「清蔭大庇,期與千年。」這個樹蔭可以庇蔭子孫千年不衰,他有這個信心。

  有一次我在桃園講課,來了一位長者,一看就是做大官的,很有福相。他很認真聽課,時不時還在抄筆記。我們戰戰兢兢在那裡分享,剛好後半段講到范仲淹先生的風範。結束之後,得知長者就是桃園縣副縣長,就立即請父母官致辭。長者的第一句話讓我們非常感動,他說:「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在歷史上,封為「文正公」的讀書人屈指可數,所以,子孫念到祖宗的封號的時候,對生命都是一種洗禮,意識到要以祖宗為風範。所以,副縣長第二句話說,「我這輩子慚愧,還不能達到祖宗的德行,但是我這輩子沒有讓我的祖宗丟臉。」長者做了三十多年的公務員,造橋鋪路一輩子,其中就包括台北捷運工程。所以,范仲淹一千年之後的後代,都知道選擇職業時考慮再三,一定要利益社會國家。

  真正愛護後代子孫,最重要的是積陰德給子孫,積最好的德行風範讓後代子孫效法。范公有高度的智慧和愛心,他建義田,捐了一千畝供大眾生活;到了清朝,他的子孫將義田發揚光大到四千畝。現在范公的後代,聽說估計已經超過一百萬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公務員、老師,都有承傳讀書人風範。所以,我們的定位應該是開後代千年的好家風。

  家要能和,很重要的要有孝悌的承傳。曾國藩先生一生走過很多地區,見過不少當官的、各行各業的家族,他總結說:「一個家族要想能連綿八代、十代不衰,只有孝悌傳家才辦得到」。

  七、家和要知所先後

  在過年前,我們舉辦了「大學生幸福人生講座」,很多知名高校學生都來參加。有個孩子參加完以後生起了孝心,把奶奶從破房子裡面接出來,孩子學得很融通,並沒有去責怪父母,而是自己先做。他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把奶奶接到了他的房間去住,然後,自己在客廳睡沙發。這個孩子他是在自己的房間睡比較舒服,還是在沙發上睡比較舒服?我相信他是在沙發睡的時候最舒服。當自己躺在舒服的床上,奶奶卻睡在破房子裡面,良心過不去。所以這分至孝,沒有幾天時間,他的父母慚愧了,主動孝順自己的母親。

  諸位長輩、朋友們,現在家裡最好的房子給誰住?現在家裡最好的東西先給誰吃?如果我們都給了爺爺、奶奶,那麼孝道就傳承下去了。這些生活的點滴,所影響的家風卻是天壤之別。「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弟子規》的每句話都很有分量,它直接影響我們家道、影響我們事業的發展。

  可見,一個年輕人的至孝,轉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所以讀到孔夫子「老者安之」,我們就要從自己做起,從我們弘揚孝道開始做起;「朋友信之」,這樣,成年人互相之間能誠信互助。

  唐朝有戶人家姓崔,家裡有個老奶奶,年齡很老了,牙齒都掉光了,沒有辦法吃東西。她的媳婦姓唐,每天自己梳洗乾淨,非常端莊,就走到廳堂,第一件事給婆婆問好,接著給婆婆哺乳。這個發自至誠的動作做下去,家道就已經承傳下去了。所以,俗話講「兒子孝不如媳婦孝」,老太太有這樣的好媳婦,她非常的欣慰,身心很安樂。老太太壽命將終時,已經當曾祖母了,她把子孫召過來說:「我這個媳婦非常的孝順,我對你們只有一個要求,一定要好好孝順你們的媽媽,孝順你們的奶奶。」所以崔氏家族成為唐朝最有影響的家族之一,承傳了孝悌,家族就有大福分。

  八、婆媳和睦之真因

  我們曾經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舉辦了兩次好婆婆、好媳婦表揚大會。在表揚會前夕,我們訪問了很多好婆婆、好媳婦、好媽媽,深刻感到家庭相處的和樂之道。例如,在媳婦還沒嫁過來之前,婆婆就交代小姑、小叔:「嫂嫂過來了,難免比較不習慣,你們不可以欺負她,一定要讓她有回家的感覺。」婆婆設身處地為媳婦著想,令媳婦感覺非常溫暖。婆婆愛媳婦就多了一個女兒,媳婦尊敬婆婆就多了一個媽媽。婆媳關係和樂,就成就先生、成就子孫,所以婆媳的功勞非常大。

  另一方面,好媳婦出嫁以前,母親都有交代幾件事。「第一、你可以不給我們買禮物,不可以不給公公、婆婆買禮物。」母親人情練達,深明大義。「第二、跟先生吵架了,不准回來。」這是給女兒知道,要盡心盡力去經營好夫妻關係,要有忍耐的功夫。夫妻來自不同家庭,難免會有一些不適應、摩擦,但是要以大局為重,不可以亂鬧情緒,吵架了不能回家。「第三、要把孩子照顧好,生活打理好,讓先生沒有後顧之憂。」所以,這些媳婦們都是有好的家教承傳的。媳婦能時時想到先生的父母,而先生也能想到自己的岳父、岳母,主動去關心、去送禮,這個關係也會很和樂。

  我們在教學當中深刻感到,孩子的成長,以至於整個社會的問題,都跟家庭教育息息相關,都跟孝悌的承傳直接相關。因為,孝是一個人德行的根本所在,夫子講「夫孝,德之本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沒有孝就沒有德行的根本,就變成自私自利,成為習慣的奴隸。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子在《孝經》開篇的這句話,對我們教學者、對為人父母者很有啟發。教育就要從孝開始,真正以孝道教導社會大眾,就能達到「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效果。真的是,從個人到家庭,再到國家、天下,無一不是家和萬事興。

  「和」是我們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人天和則靈,人物和則親,和乃長生之道也。因此,家和萬事興,這個「家」是指地球大家庭。我們要為全地球、全人類著想,從哪裡開始做起?當然要回到自己的本分當中來。我們是一名好兒子、好父親,是一位好母親、好老師,家庭就穩定了;家庭穩定,我們的國家、社會就穩定;同時,也給其他的國家、民族做出好的示範,這就能夠實現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願景。因此,家和萬事興,宇清、國安、家和、人壽,一切皆以修身為本,教學為先,這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啊!

  老法師:我們讀了蔡老師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準備刊載在今年冬至祭祖的紀念刊裡頭,內容非常豐富,確確實實是我們現前社會迫切所需要的。他講得很清楚,一個人根本是家庭,根本是孝道,能把自己在五倫定位當中的本分、義務都能做好,這就是智慧,這就是慈悲。不但家興旺,家和萬事興,家興旺,會影響到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世界和平,都要從自己做起,就是「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不只是個人,利益到我們居住的地球,地球上所有的人民都得你的福。

  那這個事情我們要不要做?我們如果不做,你看社會動亂、地球災變異常,與我們起心動念、言語行為有沒有關係?有,關係太大了,大乘佛法裡頭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佛在大乘佛法教我們,遇到災變、遇到動亂,怎麼辦?回過頭來修心養性,問題真能解決。所以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問題不在外面,在內心;再說得明白一點,在念頭,你念頭善,沒有一樣不善,念頭不善,沒有一樣不惡,這個道理要懂。

  大乘佛法最殊勝的、最難得的,就是把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了,事實真相是什麼?整個宇宙跟我們是一體,真的是一體。我相信現代這些科學家,再過個二、三十年的研究就發現了,整個宇宙確實是一體。一體,愛心就是佛經上講的慈悲,慈是幫助別人樂,得到快樂,悲是幫助別人離開苦難。你看,沒有替自己想,替別人想,別人快樂我快樂,別人有災難,我就有災難,是一不是二。這是大乘佛法的偉大,大乘佛法的究竟。

  現在大乘佛法講的人少了,學的人更少。它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可是傳到中國之後,中國人心量很大,把它接回家來,變成一家人。所以今天講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釋就是印度的佛法,到中國來變成中國家族的一員,不是外人,是一家人,中國人深深得到它的恩德,接受它的教化。

  現在,這世界上這幾年漢學熱,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好像有點覺悟了,過去看不起,現在重視愈來愈提升。而真的在提升,從哪裡看出來?大家都想學,有一些國家,國家以政令告訴國民,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都要學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在過去沒聽說。我們聽說了,再去觀光考察一下,是真的不是假的。外國人看到了,覺得這個是好,能解決現代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國家的問題,乃至於整個世界社會問題。能不能改善?答案肯定的,只要把孝道、把家和這四個字自己真正做到了,做到了會影響別人,做到了會感動別人。人人都能盡孝道,人人都能講求家和,天下太平,一點都不假。

  這篇文章很好,我們要多方去宣傳,讀到的人都能受感動。好,我們再看第二份。

  學生:「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英國之旅回顧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慈鑒,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妙音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英國之旅回顧。

  緣起

  宇宙萬法是因緣和合共存,而英國「生命之旅」展覽活動亦不離因緣。自法藏比丘在十劫之前,發四十八大願成佛;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此微妙法,教化眾生回歸自性;中華古聖先賢承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之道;全球各國宗教智者弘法利生;尊敬的師父上人一生走遍五洲,促進世界和平;諸佛菩薩與祖宗垂慈,成熟了此「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的機緣。

  一、倫敦展覽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在英國掀起了一股漢學熱。習主席本月將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與上次中國國家元首訪問英國間隔了十年。據悉,去年六月中,英中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宣佈二O一五年為文化交流年。雙方商定,上半年在中國舉辦英國文化季,八月至十二月在英國舉辦中國文化季。因此,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應邀到英國展覽,慶祝這首次的「英中文化交流年」。

  活動地點位於擁有八百萬居民的首都倫敦,在英國藝術家聯合會經營的著名摩爾藝術館(Mall Galleries)展開,鄰近白金漢宮、國家美術館等旅遊勝地。此展覽還得到了英國地方各界人士的支持,其中包括英女皇副官、首相府代表、中國大使館代表、宗教領袖、各大著名英國大學教授等均有出席。摩爾藝術館的主展廳劃分成四區,第一區、歐洲學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觀察。第二區、孔孟學說,仁義忠恕;傳統文化,古為今用;漢字、文言文的重要性。第三區、大乘佛法,真誠慈悲;一生圓滿成就,淨土宗簡介。第四區、眾神一體,宗教一家;宗教團結,古今範例。通過展覽、演講、書法、美術等方式,向英國民眾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儒釋道為人類的瑰寶,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方。

  圖一、英國倫敦「生命之旅」之展覽

  圖二、歐洲學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觀察

  圖三、孔孟學說,仁義忠恕;傳統文化,古為今用

  圖四、大乘佛法,淨土法門

  圖五、眾神一體,宗教一家

  圖六、宗教團結,古今範例

  《無量壽經》云:「佛所行處,國邑丘聚,…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展覽開始前夕天氣便發生了奇蹟般的變化,倫敦維持了一個月的綿綿秋雨停止了,而在為期六天的展覽期間,每天都是陽光普照。許多參觀者說:「看見這麼好的晴天就想到戶外散步,然後走著走著不知有何力量推著我來到這個藝術館,磁場絕非一般。」一進門,所見所聞莫不使身心清淨,語音導覽、音樂、講座與聽聞義工對於展板的解釋皆都攝耳根。協會菩薩們的辛勤付出,在一個月內準備了幾十張精妙的展板,以及各種法寶、結緣品、講座節目等,每一字、一畫、一圖無不是慧光照耀,圓明具德。來自全球各國的參觀者,皆如饑似渴的認真學習,還有幾位在參觀了許久後,去喝一杯咖啡,回來再繼續欣賞。又說:「我早就在找尋這樣的信息,沒想到能夠在這裡遇到如此豐富的展覽,真是應我所求啊!」與「六天太短暫了,希望這能夠成為巡迴展覽或常設展覽。」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解釋漢字的表意特性和它能夠涵蓋聖賢的智慧,不會隨著語言而改動,所以貫通古今。一些西方友人從最初認為中文很難學,後體會到漢字的趣味、智德,並感佩中國老祖宗創造了這項偉大發明。展覽陳列出漢字的來源、演變、六書的造字法則,使參觀者體會到漢字不僅是一種語言,而是文化的載體,全人類能共同享用的工具。每個字都是形、音、義的結合,比如:「大」字是個象形字,字體像一個人雙臂伸開表示「東西有這麼大」,所以形中有義。而念「大」的時候,嘴巴張開,則音中有義。形、音、義達到了合一。

  以下為幾位參觀者的具體實例:

  一、來自義大利的行者卡拉:卡拉出生於義大利,是一名天主教徒,但她相信眾神是一體,宗教是一家。她稱自己為一名天生的佛教徒,對佛教的經典頗有研究及力行,她相信一切唯心造,宇宙萬物實為一體。五十五年的人生,有一大半時間卡拉都遊歷於世界各地做義工,她還曾在澳洲圖文巴的幼兒園做過一年零七個月的義工。她不為物質生活操心,秉著只要吃飽穿暖,有一個屋頂遮蔽風雨就足矣的態度生活著,把一切都交給了神。用她的話來說就是:「當我需要食物充飢和衣服保暖時,總會有人給我送來。人活著不為自己,神就會照顧你。」卡拉神采奕奕,法喜充滿的樣子,讓人十分嚮往那種無牽無掛,雲遊四海,利益眾生的生活。卡拉喜歡坐禪,在一次坐禪冥想的過程中她看到了倫敦,並且有一個聲音告訴她,「妳應該去英國走走了」,於是她來到了英國倫敦。她說今天看到這個展覽,使她明白了來倫敦的重大意義。師父上人的理念與展板的內容賦予了她正能量,看到與她理念相同的人群,讓她感到很欣慰和感動。

  二、孫中山先生的後人:這是一位出生於牙買加,定居倫敦的華人。這位孫先生告訴我們,他是孫中山先生在夏威夷的後人。從展覽第二天開始,孫先生每天到畫廊認真細讀每一塊展板,參加每一堂演講,直到展覽結束。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從他身上可以看出海外遊子的濃濃思鄉之情,與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渴望。孫先生希望能從二O一六年開始回中國廣州長住,繼續他的尋根尋源之旅,並同時深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孫先生對此次展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三、來自加勒比裔的參觀者:當這位女士看到法寶「免費流通」的牌子時,非常驚訝與感動,這真正體現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爾後她詳細的去了解法寶的內容,我們從漢字、文言文、《弟子規》、《太上感應篇》、《群書治要三六O》等中國傳統文化古籍開始介紹,一直到大乘佛法,乃至淨土法門的法寶。還未開始看展覽,就已談了大概一個小時,愈聽愈歡喜。最後講到念佛法門為方便至極、究竟圓滿,她試念「阿彌陀佛」,須臾之間感到十分寧靜,並請了兩台念佛機與許多法寶。

  四、一卷圖畫勝過千言萬語:許多歐洲人對《地獄變相圖》畫冊十分感興趣,一致認為它有很高的藝術及教育價值。細閱《地獄變相圖》之後,不少參觀者感慨的說,他們覺得看了之後很受教育,更深的了解了因果報應的道理,再不敢放縱作惡。這是因為江老師畫得纖悉無遺,十分生動。

  五、劉克雄教授畫卷中的古代文字樂譜:劉克雄教授畫卷中的古代文字樂譜,讓西方友人大開眼界。沒有五線譜也能譜出優美的音樂,也許是他們沒有想到的。大家一起跟著義工們哼出了輕快的旋律,畫廊裡充滿了歡聲笑語。對於中國的藝術,如書法與國畫,有些參觀者,如英國畫家列印製造商的皇家學會會長,表現出折服與感動。

  六、英國矯形外科的老教授:一走進門,老教授就詳細的閱覽展板。老教授來自伊拉克,曾經在英國留學,也讓他的孩子們來到英國留學。他兒子前一天參觀了展覽,回家推薦給父親。聽完水試驗的介紹,老教授非常認同,說在伊斯蘭教,真主說「我用水創造了一切生物。」(古蘭經21:30)老教授還詢問協會是否會在英國成立一個中心,他表示想給予支持。

  七、來自土耳其的訪客:這兩位參觀者對團結宗教特別感興趣,聽聞師父上人在世界各地團結宗教的理念、方法、經驗與成果後很是感動。他們在土耳其從事團結宗教的工作,表示回國會向各宗教的領袖推薦《世界宗教是一家》及運用編三六O小冊子的方法。雖然在倫敦只住四天,但還遇到了這個展覽,真是慶幸!大家看到澳洲圖文巴這個多元文化宗教團結和諧示範城,都十分歡喜。

  八、一位英國老師,正在做「如何過幸福人生」的研究,並在週末舉行了講座。這位老師一讀到展覽的資料,如獲至寶。《弟子規》英文版的封面稱為《幸福人生之方針》、佛法教人如何「離苦得樂」,淨土法門的目標為極樂世界,真是千載難逢!她在跟展場義工談到她於週末的講座時,看到在她面前桌上剛好擺著《幸福人生六十守則》,仔細一看,世事確實沒有偶然的。這位老師無比高興,能在這一個展覽廳之中,遇到那麼豐富的如何得到幸福人生的資料與法寶。

  九、漢字的藝術與智慧:兩位英國中學教師,在看了關於漢字的展板後,感歎中國文字和拼音文字相比,在形、音、義方面的優越性,讚歎六書造字法則和中國老祖宗造字的智慧,對漢字本身的藝術性更是讚不絕口。她們認為漢字在學校就應該用這樣的邏輯系統來教授。

  十、正在撰寫《世界各地問候語》一書的英國學者:這位英國學者對中國的鞠躬問候禮很感興趣。通過了解古漢字「人」()的寫法後,他明白了此問候方式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悠久的歷史。而中華民族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禮儀之邦。

  十一、一位來自澳洲的大學二年級學生:她學習日語有六年之久,感到日語中的漢字學習起來十分困難,導致最後放棄了這門語言。在聽了「識中國文字,學東方智慧」的講座後,她表示要是早六年能了解漢字的邏輯性和學習方法的話,她就不會學得那麼辛苦和枯燥了。她感到中國造字的聖賢無比的了不起。

  十二、倫敦掃盲慈善機構的財務經理:展覽的開幕及閉幕儀式他均有參加。這個慈善機構,是專門教育與輔導住在倫敦最貧窮地區的學生甚至成年人。所以這位參觀者,對於能為他們的圖書館請到《弟子規》英譯版等資料深感珍惜。

  參觀者普遍認可與讚歎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價值。確實,儒釋道貫通自性,而性德上無民族、宗教信仰之分。正如《孝經》所言:「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來自十方的諸位仁者,悉皆歡喜接受,懷著慈愛之心,對於實現世界和平充滿了信心與希望。

  二、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

  藍彼得校園簡介

  從倫敦至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的藍彼得校園,這四個半小時巴士之旅,讓我們穿越於英國明麗的鄉村景色之中。藍彼得校園為群山環繞,約四十英畝的面積,校園中還有「和平苑」之百花園,則是為弘護正法、團結宗教、促進和諧世界的一片淨土。創立於一八二二年的藍彼得校園,是由主教托馬斯.伯吉斯(Thomas Burgess)所建,旨在培養神職人員,直至一九七八年才改為人文學院的中心。

  圖七、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的藍彼得校園

  藍彼得校園還開設了:古代文明、古代歷史、人類學、考古學、中文學、經典研究、宗教與神學、歷史、哲學、心理學等課程。學校自建校起就重視多元文化宗教的研究,二O一四年,該校的神學、宗教學與伊斯蘭教研究學院之研究影響力,與九家大學在全國兼並列第一。藍彼得校園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一所校園之一,亦收藏了許多西方古籍,包括中世紀的手稿、印刷書籍等珍品,皆存放於校園的羅德里克.博文(Roderic Bowen)圖書館。

  羅德里克.博文圖書館在去年九月廿二日至十月三日,舉辦了一個展覽,紀念托馬斯.菲利普斯(一七六O年至一八五一年),以表彰他將中華文化帶給威爾士之功勞,展示了來自威爾士的菲利普斯對中國的熱愛,以及學校與中國最早期的聯繫。展覽的內容包括:中國歷史、中國哲學、漢語、中國音樂及菲利普斯眼中的十八世紀中國社會。

  一七九六年,菲利普斯以英國步兵團的外科醫生兼東印度公司職員的身分,訪澳門及廣東。英國歷史學教授約翰.摩根.蓋伊曾說:菲利普斯一生廣泛遊歷,從他留給藍彼得的遺產中,可以看出他對東方文化的熱愛。當時倫敦書商都很熟悉菲利普斯這位老顧客,為了護持教育,大量買書贈送給學校與同胞們。一八三四年至一八五一年,菲利普斯贈送給這學校二萬二千五百多本書籍及手稿,其中幾十本書是關於中國的,包含了各方面的中華文化,例如英國大使館一七九三年中國之行的官方報告、圖畫書與地圖集。當時學校的學生大都是專門研究神學,所以對儒家的典籍特別感興趣。這體現出學校很早就開始關注中國文化。

  圖八:展覽小冊子的封面及菲利普斯的肖像

  學校熱切歡迎協會一行來訪

  雖然協會一行抵達學校時是星期天(非工作日),校長夫婦、人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等高級管理人員仍然親自迎接,並帶領大家到圖書館參觀,古籍管理員也專門前來介紹古老的手抄書籍;學校亦全程安排了中式素食餐,還為了尊重五戒裡「不飲酒」戒,將西方習慣飲品中的酒改為果汁。於第二天的正式晚宴,藍彼得市長、校董等皆紛紛出席,並邀請學校的國際聲樂學院碩士班學生前來為賓客表演,威爾士「歌聲之勝地」之稱果然名不虛傳。

  為了慶祝協會團體的到來,校園在大學校旗與威爾士國旗邊升起中國國旗。

  圖九:威爾士國旗

  威爾士的國旗有一條向前直走姿勢的紅色龍,背景的顏色是上白下綠,代表著位於威爾士的都鐸王朝(西元一四八五年至一六O三年)。旗幟於一九五九年起開始使用,但紅龍的標誌與威爾士相關聯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傳說羅馬人在佔領英國時期,把這個標誌帶到了現在的威爾士。在大不列顛的文化歷史上,紅龍的符號表示權力。

  大學對多元宗教團結與中華傳統文化非常認同

  大學於十月五日暫停課程,目的是為了鼓勵老師、學生們與校長夫婦、高層管理人員等,一同聆聽師父上人的開示,一同欣賞來自倫敦「生命之旅」的展覽,從中認識中華傳統文化與多元宗教團結的意義。雖然活動是在星期一一大清早,又是雨天,但大廳座無虛席,眾人從頭到尾聽完師父上人兩堂開示的影片,主題為「融通東方傳統文化與多元宗教團結以求達到世界和平」與「多元宗教團結是實現世界和平的保障」。隨後,與會大眾踴躍積極的參觀了展覽。由於大家對展覽內容的喜愛,為了想更深入了解,有許多人在現場請了法寶,所以校長提出,將展覽陳列於威爾士國民議會,使更多領導人士得到這個接觸與學習人類古聖先賢智慧的機會,以求達到社會安定,長治久安。

  抵達藍彼得第一天,風和日麗,隔天展覽開幕時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這場秋雨被校長稱為「威爾士的歡迎」,在本地的塞爾特(Celtic)傳統中,下雨象徵神聖的歡迎。我們非常感恩校長夫婦與學校高層管理人員的貼心照顧與招待。他們對於師父上人的智慧、德能的認同令大家感佩。就在我們威爾士之旅即將結束之際,在大家互道珍重的那一刻,天空出現了極其美妙的雙層彩虹。

  圖十:在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抓拍的雙層彩虹

  這瑞相似乎象徵著東西方在文化交流與促進多元宗教團結方面,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樑。

  無限感恩師父上人、胡居士慈悲惠予學生們如此殊勝的學習機會,感恩協會的悉心安排,感恩此次赴英活動全體大德的辛勤奉獻。以上為不肖弟子愚見,弟子德薄學淺,障深業重,凡所匯報,多有缺漏,恭請師父上人慈悲批評斧正。慚愧弟子妙音頂禮敬呈。

  老法師:這一份的英國之行的報告,讓沒有參與活動的許多朋友們,讀了這篇報告,還看到很多照片,如同親臨其境。我們也感到非常的喜悅,這裡面充滿了人情味,看得出英國人,特別是這個學校,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他們非常希望我們能夠合作,我們被他們的誠意感動了,也有這個願望,現在我們進行初步的接觸。學校希望我們合辦一個漢學院,我們的願望非常簡單,就是培養一批年輕的老師,有能力教授中國的漢字、文言文,讓他們能夠閱讀中國古代的典籍,標準的本子就是《四庫全書》。這次我們也贈送了一套《四庫全書》、一套《四庫薈要》,希望有人能讀懂。希望他們能把這些東西,他們所喜愛的,一種,或者一冊,或者是一部分,翻成白話文,從白話文再翻成外國文,在歐洲這些地方流通。讓他們都能夠明瞭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中國人是什麼樣的人,是一個禮義之邦,熱愛和平的族群,他們古聖先賢真有智慧,從漢字的發明可以體現出來。

  漢字,相信對他們有很好的影響,這裡頭有形、音、義,跟拼音文字完全不一樣,每個字充滿了智慧。所以就像瑞典的漢學家高本漢博士他所說的,這是個漢學家,他告訴大家,漢字不可以改,文言不可以廢除,經典必須要讀誦。為什麼?它能幫助我們個人身心健康,幸福快樂,你要不要?中國古聖先賢有這種智慧,有這種本事。我們要!要怎麼辦?學漢字、學文言文。第二個,它能幫助你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能幫助你的事業順利的發展,能幫助社會安定,能幫助國家富強,能幫助世界和平,這能不要嗎?每個人都要的。在哪裡?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太大了,唐太宗在裡頭擷取精華,編了一部《群書治要》。這「治」什麼意思?治心,講到身,治身,治心、治身,再擴大,治家,再擴大治社會,再擴大治國家,再擴大治全世界。確實是今天舉世人民所必需,這個東西太好了!它是漢字、文言文寫的,這是載體,所以我們要從漢字、文言文下手。

  我跟校長談了三個多小時,很感激,我回來之後,他到香港來,到我這來住了五天。五天當中,我們有三天幾乎大部分的時間都來談這個問題,非常熱心,熱心救世,救世要用中國傳統文化。湯恩比說的,我們聽過,今天我們遇到校長他真幹,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們聽了他的談話非常感動。一個外國人,對傳統文化這麼重視,我們能不做?能對得起祖先嗎?能對得起中國人嗎?能對得起全世界全人類嗎?所以這個事情,無論如何我們要全心全力協助他。

  我跟他協定了,終極的目標是我們合作辦漢學院,漢學院真正是學中國古文學,不學現代的。現代它有中文系,中文系學現代的,我們這個完全做老古董。教材是古籍,方法是用古人的方法,不用現代方法,就是教學的理念、方法,都是幾千年傳下來老辦法,沒有新教材,沒有新理念,沒有新方法。我們來做實驗,如果三、五年實驗成功,中國古老的教學法在今天還是有它的價值存在。不做實驗,大家不能了解,一定我們做實驗。所以我們的協定是學校先辦漢學系,漢學系下面再成立一個漢學師資培訓實驗班。我們都做實驗,實驗成功了,大家相信,再推廣,不成功,再改進,現在全用老方法。校長非常贊同。老方法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來做實驗。

  五年之後,這個五年,師資培訓班五年不招生,我們去推薦,希望能有五十個研究員,專門學漢字。我們的材料是《說文解字》、聲韻學、訓詁學,聲韻是讀音,中國字的音,訓詁是講它的意思,每個字的意思。所以這三樣東西,三門課,三年,一年學一樣。最後第四年學《群書治要》,第五年學《國學治要》,這兩部《治要》是《四庫全書》的鑰匙,你才能夠真正拿到。往後,我們就希望這些人要定下來,他可以教學,在漢學院教學。除教學之外,他們去專心研究一門,譬如喜歡《易經》的,專攻《易經》,用古老的方法研究《易經》,時間十年。十年之後他就是世界專家,易學專家,禮學專家,詩學專家,到出了十幾二十個專家,中國文化光芒普照全球。我們幹這個,這大事。

  宗教團結他們也在做,很難得。大乘,中國大乘佛教要恢復,大乘八個宗派,每個宗派我們都歡迎。你認真去學,從哪裡開始?從經典。經典也是的,讀書千遍,你學《法華經》,你把《法華經》念一千遍,再來做報告,給大家分享,一千遍;然後再兩千遍,兩千遍的報告比一千遍決定精彩多了;最後三千遍,三千遍的報告我想跟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味道相同了。老方法,不需要老師教。千遍是什麼?其義自見,自見就是自己開悟了。你每天讀、每天想,自然就開悟了。開悟之後,做出這個報告來跟大家分享,讓大家給你印證,你講得不錯,真好,跟古人的註解來對照。古人註解你沒看過的,到你悟出來之後,把這些註解拿來看,看的時候你會發現,古人哪些地方註得對,哪些地方錯誤了,你有這種能力。這不是假的,這是中國教育哲學,中國教育哲學裡面最高的教學理念跟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的成果,成果是開悟,不開悟不行。所以這個非常重要。

  這一篇英國之旅的回顧,我們也是得到這個信息時間太短了,在籌備的時候,雖然大家都非常盡心盡力,還是不夠。希望來年如果要再能辦,我們有許許多多充分的東西拿去展覽。我們同學學了一年,會講得更好,介紹得更精彩,在歐洲可以把漢學再向上提升一步。

  我們的時間還剩下兩分鐘,下面還有一篇,想留到下一次再分享,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