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學生:從《說文解字》看許慎精神及其當代價值(下)。

  師父上人尊鑒:慚愧弟子帥華今日匯報為中英文化交流年展覽活動所報告內容,題目為「從《說文解字》看許慎精神及其當代價值(下)」。

  三、許慎精神

  1、存亡繼絕的傳道精神

  中國文化,能夠言傳至今,全賴於文字、經典的記載及歷代先祖的傳承,如果沒有這些,我們無法了解歷史,學習文化。而在存古方面,《說文解字》就是最重要的代表。漢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的載體,漢字系統本身也是中國歷史、社會、文化的結晶,蘊含了古遠深邃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信息。章太炎先生一九O二年在《致吳君遂書》中謂:「上世草昧,中古帝王之行事,存於傳記者已寡,惟文字、語言間留其痕跡,此與地中僵石為無形之二種大史。」是講漢字本身就是最原始、真實的史料,文字所含造字本義及形、音直接反應了上古歷史文化的基本內容,其中蘊含了先民生產、生活各方面的形態、樣式、習俗、制度及經驗智慧。清代《說文》四大家之一的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臨部》中說:「嘗謂《說文解字》一書,功不在禹下。」對《說文》讚歎到了極處。清代孫星衍在《重刊宋〈說文〉序》中,也說:「唐虞三代五經文字,毀于暴秦而存于《說文》。《說文》不作,幾於不知六義。」《說文解字》收錄字體以小篆為主,兼收一千一百六十三個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辨認皆需要以《說文》所收字體作為參照,《說文敘》曰:「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如果沒有《說文解字》,人們就無法解讀青銅器銘文、戰國時代的古文和後來出土的甲骨文。《說文》引用的書目有:《易》、《書》、《逸周書》、《詩經》、《周禮》、《禮記》、《左傳》、《論語》、《孟子》、《山海經》、《史箱篇》、《老子》、《墨子》、《楚辭》、《韓非子》、《呂氏春秋》、《漢律》以及漢代律令、曆書、卜書等總計凡三十餘種。許慎在訓釋中廣泛記載了當時農業生產、禮制、飲食、神話、方言、交通、動植物、地理、醫藥、礦物、手工業、宗教、貨幣、人類學等,從這些紀錄中是大可補古史之未詳的,同時也對了解東漢的社會生活和制度以及風俗人情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因為有許慎乃至歷代祖先的苦心經營,我們今天才得以學習古代經典,認識古代社會,傳承先祖智慧。宋朝大儒張載講:「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的祖先歷經千辛萬苦,世世代代把至為寶貴的民族絕學、聖賢教育傳到了今天,傳給了我們,我們有使命繼承下來,發揚光大,傳承下去,讓聖賢教育繼續造福當今世界、福佑萬世子孫!這是我們一個炎黃子孫,乃至每一個學習中國文化的人,最重要的大事!

  2、兼容並包的和諧精神

  中國文化自古就是多元的、兼容並包的,春秋戰國時有百家爭鳴,各種學說交相匯集,構成文化的多樣性。儒釋道三家構成了古代的聖賢教育,並行不悖而相互融合,中國古代以儒濟世、以佛治心、以道修身,是文化的核心體現。這就是中國文化和諧的精神,包含了和平、和睦,是文化的核心體現之一,典籍中「中和」、「天人合一」、「協和萬邦」、「禮之用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光同塵」、「和氣致祥」、「政通人和」等都是和諧精神的體現。許慎做為經學家,道德學問崇高,身上也自然體現了民族的和諧精神。

  許慎和諧精神在《說文》的體現大抵有兩方面,一是立足古文,兼採今文。許慎在學術上是以古文經學為主的,許慎師從賈逵,賈逵本身就是古文經學大師,許慎自然從師承而尊古文。許慎雖然以古文經學為主,但心量廣大,並沒有門戶之見,並不排斥今文經學家的觀點。《說文王部》:「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王」字說解引用了西漢董仲舒的觀點,而董仲舒是今文經學的代表人物。又,《說文心部》:「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為火藏。」「土藏、火藏」是以漢代通行的陰陽五行觀念來訓釋「心」的。「土藏」是古文經學的說法,「火藏」是今文經學的說法。段玉裁註:「土臧者、古文尚書說。火臧者、今文家說。」二說並存。許慎《說文》引詩,是三家皆引用的,所引「韓詩說」、「魯詩說」都是今文。所引《春秋公羊傳》也是今文;引《禮》也以今文為多。許慎引董氏、博士及今文經之說,說明許慎雖主古文經,但對今文經學也不完全否定,顯示許慎不持門戶之見,心量廣大、相容並包的治學品行。

  其二是博采通人。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曰:「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其子許沖在《上說文表》曰:「慎博問通人,考之於逵,作《說文解字》。」這就是所謂「引通人說」。《說文解字》並不完全是許慎一個人的觀點,而是全面繼承了前代賢人及時彥的學說,可以說是東漢以前古人智慧的綜合體現,於此也說明許慎在學問上是一個集大成者。《說文解字》中,許慎所提到的「通人」,關於諸家分類,據姜永超先生《說文解字》引「通人說」考,桂馥《說文通訓定聲》定為二十八家,陸宗達先生在《〈說文解字〉研究法》中定為二十六家,殷寄明《〈說文解字〉精讀》中,定「通人」為二十九家,馬宗霍先生《〈說文解字〉引通人說考》定「通人」為三十家。許慎所引「通人」,依時間劃分,其中先秦時代的有孔子、楚莊王、韓非子三人,兩漢時代二十四人,如揚雄、杜林、淮南子(劉安)、司馬相如、班固、董仲舒、尹彤、劉向、韓非子、賈逵、譚長、傅毅、黃穎、京房、衛宏、官溥、莊都、愛禮、楚莊王、呂不韋、張林、周盛、王育、桑欽、通安、墨子、班固、歐陽喬、周盛等。另外,許慎引用通人之說,也有很多是沒有寫名字的。

  殷寄明先生《〈說文解字〉精讀》認為許慎在書中引通人說,大抵有以下五種情況。其一,交代重文來源。如:《說文犬部》:「?,多畏也。從犬,去聲。怯,杜林說祛從心。」其二,交代被釋字另一讀音的來源。如《說文言部》:「讋,失氣言。一曰不止也。從言,龖tà省聲。傅毅讀若慴zhé。」其三,說明對被釋字的形體結構分析通人有異於己者。如《說文卜部》:「貞,卜問也。從卜,貝以為贄。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其四,交代自己對被釋字的觀點來源。如《說文用部》:「用,可施行也。從卜,從中。衛宏說。」其五,通人之說與己見相異,附於條文之末,兩說並存,以示尊賢。如《說文東部》:「東,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此外,也有極少數情況是引通人之說而後加以否定的。如《耳部》:「耿,耳著頰也。從耳,烓省聲。杜林說:耿,光也。從光,聖省。凡字皆左形右聲。杜林非也。」

  《說文解字》之所以取得偉大的成就,和許慎博采通人、兼容並包的和諧精神是分不開的。許慎在訓釋時多用「一曰」來說明不同意義,一些文字,在最初造字時,本身就有多種形體、字音、釋義,並非唯一。如「鹿」,甲骨文作「前4.48.4」等字形。《說文攴部》:「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這是一字有兩義的體現。《說文木部》:「极,驢上負也。从木及聲。或讀若急。」這是一字二音的體現。綜上述說明,世界上的事物、觀點都是多元並存的,都是自然的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講,存在皆有道理,不能以所謂的對錯是非來區分,應該相互融通,彼此了解,互促互進,這才是和諧永續發展之道。如果非要分高低、對錯,一家獨大,自讚毀他,是和自然之道相違背的,是有失客觀公正的,會損人害己,是要不得的。學習中國文化,做為炎黃子孫,無論處事、治學,皆要建立兼容並包的和諧精神,允許有不同觀點的存在,乃至別人錯了,也應有包容之心。通過許慎著《說文》的體例,概而言之,就是:堅持自己的,承認別人的!發揚自己的,讚歎別人的!學習別人的,完善自己的!

  不知缺如的求是精神

  實事求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之一,先賢有求是精神,文化才能純正無誤的流傳下來。《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此乃夫子明告子路,當實事求是,知道則言知道,不知則言不知,去除虛假浮華,內不自欺,外不欺人,如是者方為智者。學者講學,著書立說,關乎文化的傳承,責任非常重大,必須要求真求是,先賢曾言「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叫一句空。」做學問最忌諱穿鑿附會,不然就會自誤誤人,其流弊非常嚴重。古人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夫子就曾經批評宰我穿鑿附會,《論語八佾》:「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魯哀公向宰我詢問有關「祭社」的問題,宰我回答,夏朝在社壇種植松樹,殷朝人種植柏樹,周朝人種植栗樹,種栗樹是為了讓百姓戰慄而使人臣服。古代建邦立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三代所樹社木及所為社主各不同。夏居河東,其野宜松。殷居亳(bó),其野宜柏。周居酆鎬(fēnghào),其野宜栗。三木皆屬堅木,耐久常青,故樹以為社。宰我既告哀公三代社樹不同,又說周人所以用栗,乃欲使民戰慄。或說此乃宰我欲勸哀公用嚴政,妄為之說,有穿鑿附會之言,故夫子批評之也。《論語.衛靈公》:「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大義是言,夫子謂古代的良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知者。古之人,自己有馬而不善於騎乘,則不自以為是而強加馴服,而是借於善禦之人,待人完全馴服,自己然後可乘。如此,日後馬拉車則能車同軌也。但夫子當時就見不到這樣的人了,故說「今亡矣夫」,夫子之時,六藝將廢,故俗多穿鑿,多自以為是,因此夫子由此感嘆。許慎就完全繼承了求是的精神,著《說文解字》皆言出有物,凡言必遵守師承、前賢、舊典,不穿鑿附會,不用己私。《說文解字敘》曰:「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矣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學者疑。」許慎雖然博通古今,五經無雙,但自身並無因此殊榮而絲毫自滿,這是放下名聞利養,高度負責的體現。在《說文》中,凡是遇到字的形音義有不明之處,則稱「闕」,闕者缺也,乃空缺之義。段玉裁於《說文》「旁」下註曰:「凡言闕者。或謂形、或謂音、或謂義。」「闕」是許書的一大體例,體現了許慎客觀求是、負責謹嚴的治學態度。「闕」的體例也是繼承前人,班固《漢書.藝文志》曰:「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於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可見「不知則闕」是歷代皆守的方法。許慎於《說文解字敘》謂:「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據張舜徽先生《說文解字約注》統計,許書稱「闕」者凡四十六處。清代王筠將《說文》中的「闕」分為三類。第一類,「字形失傳」,即一個字形中某個構件的結構不明。如《說文上部》:「旁,從二,闊。方聲。」除聲符構件和「二」這個部分以外,結構不明。第二類,「字形較著而不可解者」,即文字形體的構件看得明白,但形義關係不清楚。如「??bǎ,??擊也。從巴、帚,闕」。第三類,「疊文與本文無異者」。即一個構件重疊為用,但意圖不明,看不出形與義之間的關聯。如「進也。從二先。贊從此。闕」。段玉裁認為是闕其讀音,註曰:「闕謂闕其讀若也。」

  許慎著《說文》不知則闕,也是待後來賢人進一步研究,來完善所缺之處。許慎也非常謙卑,《說文解字敘》曰:「庶有達者,理而董之」,意思是希望當世及後世賢才指教。當前,我們也要繼承許慎的這種精神,勤奮修學,實事求是,不穿鑿附會,言必有據,保持文化的純正流傳。

  4、恪守師承的尊師精神

  孝親尊師是中華民族的大根大本,是立德成就的基礎。許慎早年被舉為孝廉,說明許慎孝敬父母,廉潔奉公的。同時,許慎也是尊師重道的。許慎的老師是賈逵,許沖《上說文表》曰:「慎博問通人,考之於逵,作《說文解字》。」賈逵是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據學者研究,《說文解字》六次引用賈逵之說,因許慎尊師故,不稱師名,稱其官職曰「賈侍中」,如《說文是部》:「尟xiǎn,是少也。尟俱存也。從是、少。賈侍中說。」《說文象部》:「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這是許慎尊師重道的體現。另外,許慎對文字的說解也多主其師之說,《說文有部》:「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許慎訓「有」為「不宜有」,乃是《左傳》「有」字之義,「日有食之」,就是不當有日食而有日食之義。《左傳》是古文經學經典,為尊重故,故曰《春秋傳》,說明《左傳》是解釋《春秋》的正傳。賈逵是《左傳》大師,許慎從其受學,賈逵尊《左傳》,故用其師說而採《左傳》之義。

  許慎師從賈逵,立足於古文經學,一生如是。《說文解字敘》曰:「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這是說明許慎註釋文字引經,主要是引用以上所說的古文經典。

  下文簡單說明今古文經典之分。兩漢是儒家學說的盛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治理國家,儒家以五經為核心,故兩漢的學術體現在經學上面。秦始皇焚書坑儒,大量儒家經典沒有傳下來。當時的儒生根據老師口授經典內容用當時通行隸書抄錄的經學典籍,稱為「今文經學」。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武帝末,魯恭王為了擴建宮殿,就拆除了孔子宅院的一段牆壁,發現了多部以六國文字書寫的儒家經籍,加上後來其他人所獻的用古文字書寫的儒家經典,經劉向、劉歆父子甄別、校對,發現內容與今文經書差異較大,就宣導弟子學習古書上的經學內容,被後來稱為「古文經學」。

  今、古文經學存在著極大分歧,直到東漢還常常發生激烈爭論。許慎隨老師賈逵多次參加兩派談論,逐漸弄清了他們分歧的主要原因。由於今文經學靠口傳言授,立據難考,解經支離蔓衍,一部經書的章句說解竟達十多萬字。今文經學派還多有人不解古文字,穿鑿附會。許慎通過對古、今文經學認真的研究,認為古、今經學之爭多出在對字形字義的解釋不同上,如果字解錯了,經典就會解釋錯誤。當時學習今文經典的儒生,不承認古文經典,甚至不承認古文字,依據已經變成筆勢的隸書解釋文字,以致出現了「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這樣牽強的解釋字義的情況。許慎為了保存古文經中的文字,藉以理解其義理,說明古文經字並非「向壁虛造」,意義是完全可以解釋明白的(「厥意可得而說」),為了正文字,正經義,促使了許慎撰寫《說文解字》。許慎為了糾正今文學家的一些觀點,還著有《五經異義》,清人陳壽祺撰《五經異義疏證》作輯註,較為詳備。

  漢人治學,最重師承家法,尊師重道,如此方能學有所成。當前我們要效法許慎,尊師重道,繼承師志,勤奮學習,老實、聽話、真幹,專修專攻,如此才不辜負歷代祖宗聖賢及老師對我們的培養之恩。

  5、正本清源的求真精神

  許慎作《說文解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撥亂反正,矯正當時今文經學家對文字及儒家經典的曲解與穿鑿附會,這體現了許慎的求真精神,也是許慎做為讀書人責任心和使命感的體現。穿鑿附會的主要體現就是以隸書為參照說解文字。漢字自篆書演變為隸書之後,體現漢字造字意圖的「筆意」就變為僅保存筆畫走勢的「筆勢」了,自隸書之後,漢字就不能說解了,說解文字必須以小篆字系及甲骨、金文等古文字做為參照。篆書是圓曲的筆畫,書寫起來相對慢一些。

  至秦,秦始皇興兵好戰,多建工程,國家法律嚴酷,故多有因罪入獄之人,官吏事務繁重,以篆書書寫,不能按時完成工作。為了書寫的方便、快捷,就逐漸發明隸書替代篆書,古文字就廢而不用了。《說文解字敘》曰:「初有隸書,以趨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說明從隸書替代篆書開始,古文字就與常人隔絕了。到了漢代,律法又廢除了小學的考試,因而學童及官吏皆不明字體之正變偽誤,很久都不知道六書之說了,「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而東漢的很多今文學儒生,看到今文經典皆以隸書記錄,爭相以隸書解釋文字,就認為秦朝所傳隸書就是倉頡之時傳下來的古文字,就說:「文字(隸書)是父傳子,字傳孫,代代相傳而至今,怎麼會錯呢?」不會有錯,就曲解說:「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以上對於文字的說解,皆是以隸書或異體字參照,其說解皆是望文生義、穿鑿附會的,完全是錯誤的。法律條文「苛人受錢」(有治人之責者而受人之錢),因為隸書訛作「奇」,竟然說「苛」這個字就是「止句」。這種曲解文字的現象,許沖在《進〈說文解字〉表》中斥之為「巧說邪辭」,這類曲解文字的儒生被斥為「俗儒鄙夫」。這類曲解文字的例子很多,全都不合「壁中書」古文,違背史摘大篆。造成曲解文字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見到古文字,不認識六書的條例、含義,「不睹子例之條」。但他們並不認為自己錯,不相信壁中書是古文字,毀謗詆毀,認為這些古文字是好奇的人改變文字,憑空虛造了古文經典,以此來炫耀世間的。這些人以古代的文字訓詁為怪事,而以粗野淺陋的言辭為美談,認為自己所了解的是精妙的,「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祕妙。」更有甚者,由於看見《倉頡篇》中有「幼子承詔」一語,以為這話是指黃帝乘龍上天而少子嗣位為帝,便說《倉頡篇》是古帝所作的,有神仙法術在裡頭。許慎看到這些人執迷不悟,嘆曰:「豈不悖哉?」

  文字是不能夠穿鑿的,經典也不能夠曲解,漢代以儒治國,以五經的智慧治國平天下,如果文字和經典都解釋錯了,文化必定誤傳,天下必定大亂。古人是實事求是,言必遵守前人而不穿鑿附會,不知道就空缺下來,等待後人完善解決,絕不強加解釋以致望文生義。文字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通經致用、君王治國的根本。《說文解字敘》曰:「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這段話堪稱至理名言,把文字的功用言簡意賅的說了出來。許慎感到如果任由此發展而不挽回,將會導致文化滅亡,國家大亂。在高度的責任心和巨大的使命感之下,許慎開始了《說文解字》的編著,以小篆字系為主,兼收籀文等古文字,廣泛的採取前代今人的意見,凡訓釋皆有根據,真實可靠,所謂「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目的就是為了讓當時及後世子孫認識區分萬物,解開世人對文字的誤解,讓後學之人正統、全面、明瞭的認知文字,進而由文字而通經典,由經典而洞明古聖先賢的精微大道,然後致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己成人而後已。所謂「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學到這裡,相信大家對許慎的恭敬之心就能夠生起來,這種「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願在許慎身上完全體現了。

  正是因為許慎的這種為民族文化的心,求真求是的心,鑄成了《說文解字》這一部偉大的著作,保留了聖賢絕學,才能使世世代代的子孫能夠正確、全面、深入的學習中華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祖先聖賢創造了文化,許慎則保留了文化,並保持了文化的純正。現在我們能夠體會到朱駿聲「嘗謂《說文解字》一書,功不在禹下」的讚言是完全符合的。

  當今之時,中華文化也是在生死存亡的邊沿,同時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關鍵時刻,很多民族絕學,大學問、大手藝都保留在老一輩人身上,而這些前輩也大都八、九十歲,乃至年齡更大。隨著時間的流逝,掌握絕學的老人們也愈來愈少了,很多絕學面臨失傳。有些學問是不得其師,不得其傳的,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這些老人家都是和許慎一樣,時時在找傳人,念念在想著把文化傳下去。但現在真正立志好學的年輕人太少了,希望有更多的人有擔當精神,成為傳承祖先絕學的人,爭分奪秒的學習,搶救性的保護傳承祖宗絕學。當今之時,大多數人們對於六書、對於篆書等古文字不了解,很多人說解文字也是以由隸書演變的楷書參照,其嚴重程度絕不亞於許慎所處的時代,而現在的情況要嚴重很多倍。我們要做當代的許慎,有弘道之心,使人們能夠認識、正解中國文字,學習、弘揚、傳承《說文解字》,使世人由此進入中國文化的大門,得到中國文化的利益。這是許慎的願望,也是祖先的願望,我們能如此做,我們就和許慎心心相通了,假使許慎在世,也會如此而行。

  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

  古代的先賢皆有為國為民的獻身精神,並為此付出一生。許慎從小接受儒家教育,一生也是如此。許慎在汝南郡做郡功曹時,仁義忠孝,愛民如子,「奉上以篤義,率下以恭寬。」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因此而被舉為孝廉。嘔心瀝血,前後歷經三十餘年方才完成《說文》巨著,本來在公元一百年時,《說文》草稿已經完成,許慎嚴謹治學,為了更加完善,一直在補充修改。

  許慎編著《說文解字》,異常辛苦。有時為了一個字的訓釋,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甚至不辭辛勞的去拜訪通人。為準確說解方言俗語,他除了查閱典籍,引證書說外,還經常與各地官員交流,走訪進京商賈,掌握方言用字和讀音。許慎治學極其認真,為考察秦刻石文字,他還要跋山涉水,親臨其地。他見秦《繹(嶧)山刻石》文「登於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的」為「攸」的異體字,回京後即記入《說文解字》「攸」條後為重文,並註明:「??,秦繹山刻石文如此。」他不僅要準確的分析漢字的字形結構,還要追索漢字的本義、本音,一個字有不同的解釋,還要列出來。因此,在他的書案上,各類簡帛書籍常堆積如山。為弄清一個字的形音義來歷,他要翻閱大量典籍,有時竟通宵達旦。等到公元一百二十一年,才全部完成,然而這時許慎年老多病,已經無法親自至洛陽呈給皇帝了,就命自己的兒子許沖獻給帝王。許慎不但勤於著述,也在家鄉講學,教導弟子,據史書記載,尹珍、高彪曾跟隨許慎學習。

  許慎一生,為官勤奮為民,為學勤苦為世,直至終老,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要效法許慎的這種精神,立志高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中華文化普及世界,為世界之和平、後世之永續和平發展而奮鬥一生!

  結 語

  近百年來,我們的文化自信被嚴重損害,我們的民族自信被嚴重摧毀,很多人不相信祖先,不相信經典了。我們的祖先在流淚,在念念盼望我們回頭!要想文化復興,必須建立民族自信心,建立文化自信心,樹立中國精神,回到久別的老祖宗、古聖先賢的身邊。從老祖宗那裡去找,從中華文化裡去找回本有的自信。要學習中國文化,效法古人的精神,我們身上也流淌著祖先的血液,骨子裡要有祖先給我們鑄下的中國文化。要重新認識傳統文化,恢復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許慎是東漢小學、文字學的集大成者,同時許慎精神也是先賢精神的體現,是中國精神的體現,換而言之,許慎精神就是中國精神!學習《說文解字》,通過文字學習文化,學習許慎精神,學習中國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為全世界的和諧安定,為後世子孫的永續發展而努力!

  概而言之,中國精神是「孝為德本,以孝治國」的重孝精神;是「修身為本,厚德載物」的崇德精神;是「天下為公,協和萬邦」的和平精神;是「自強不息,勵精圖治」的自強精神;是「相容並包,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是三國時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是北宋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利民精神;是戰國時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精神;是明朝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我們要繼承先賢的傳統,學中國文化,樹中國精神!如此,我們的國家必定會昌盛,世界必定會和平,人民必定會幸福!

  感恩大會主辦方,感恩諸位嘉賓,今天我的匯報就到這裡,學生才疏學淺,匯報中的不足及錯漏之處,敬請大家諒解,批評指正。謝謝大家!以上為不肖弟子愚見,弟子德薄學淺,障深業重,凡所匯報,多有缺漏,恭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大德、老師慈悲開示。不肖弟子郭帥華頂禮敬呈。

  老法師:帥華年歲不算大,他好像也沒有學位,但是對於中國傳統的文化的學習、見識,都叫我們佩服。我把他推薦到外國去傳授文字學,我聽他講過,講得不錯。現在能講《說文解字》的人不多了,實在太少了。有許許多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生疏了,或者可以說,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真的,老祖宗痛心,老祖宗在流淚。我們看到這個情形非常著急,傳統文化決定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滅亡。

  典籍沒人重視,《四庫全書》、《四庫薈要》,沒有人要。書店裡面的經理告訴我,這個書賣不掉,價錢太高了。當然,它分量少成本就高。台灣商務印書館第一次影印,只印了三百套,每一套美金要五萬多塊錢,誰肯願意花這麼多錢,買這套書來?為什麼?他不能讀。所以他就不可能買這套書。這套書如果失傳了,很容易失傳,在這之前,全世界《全書》只有三套半,《薈要》只有一套孤本,所以太容易失傳了。在台灣的學人,讀書人,對這樁事情可以說普遍存在心裡,期望祖宗保佑它不能失傳,台灣能把它影印流通。這麼多的讀書人,大家都有這麼個願望,果然有感應,政府勸勉這兩家書局,一個人承擔一種,印出來了,《全書》商務印了三百套,《薈要》世界書局只印了兩百套。《全書》知道的人多,《薈要》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薈要》?《薈要》是什麼?也沒有人宣揚介紹。《薈要》的分量佔《全書》的三分之一,種類大概是《全書》的七分之一,很有價值。我們現在心目當中,期望的漢學院,希望栽培一批年輕人,我們就是用《薈要》,希望能讀它、能講解,能把它翻成白話文,普遍流通。

  翻成白話文就可以翻譯成外國文,流通全世界。我們也做了個試探,這個試探我們用的是唐太宗所編的《群書治要》,分量也不小,翻譯也相當艱難。我們不得已在這個裡頭節錄,節錄三百六十小段,成一本小書。怎麼取材?對於個人的修身,身心修養,這些教訓把它節錄出來;幸福人生、和睦家庭、事業順利成功,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世界和平,這是我們的願望,凡是與這些有關係的教訓,都把它抄下來,以三百六十小段為一冊。估計全書大概七、八冊的樣子,現在我們出到第三冊了。這樣的小本方便,尤其現在人喜歡口袋書,所以我們印這個小本子,這個小本子口袋書,精裝本。這是一本《36O》,《群書治要36O》第一冊。全書大概是七冊到八冊,就可以翻完。翻成外國文,我們參加聯合國的活動,這個小冊子帶到聯合國,送給每個國家的大使代表。教科文組織一共有一百九十五個單位,這些大使代表們讀到這部書,沒有一個不歡喜,沒有一個不愛好。這個信息好!這個信息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之好,這有價值,不是中國人也喜歡。

  所以我們相信,外國人說的,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告訴外國人,外國人害怕的,就是過去他們欺負中國做得太過分了,唯恐中國強大起來要報仇,所以他們真的心不安。我們有緣遇到了,告訴他,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發揚光大的是它的文化,不是政治,不是軍事,不是科技,也不是金融貿易,是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這個小本子。這大家放心了。尤其看到習主席在各個地方訪問講演,這些外國人聽了之後,逐漸有信心了。這個好,這就是中國千萬年前老祖宗累積的智慧、德行,從修身到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效果、經驗都在這本書上,你才覺得這是真正之寶,真的寶!世間沒有比這個價值更高的了,它能幫助你自己一生幸福,幫助你家庭美滿,幫助你事業成功,你到哪裡去找?幫助社會安定,幫助國家富強,幫助世界和平,你到哪裡去找?今天這個世界上人人都在求,所求的都不出這本書之外,全在裡頭。全世界的金銀珠寶都比不上這部書,這部書它的價值超過一切。中國人心量大,不是據為己有,不肯告訴人,中國人喜歡推己及人,我好,我們大家一起都好,這人多快樂!

  所以今天把這個寶藏挖掘出來,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有講解的一批人,要培養人才,這個人才是能讀這部書、喜歡讀這部書、能講解這部書,把它講清楚、講明白,在學校裡開這門課,讓全世界的人都能接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培養師資當務之急。在我年輕的時候,教文字學的老師(這有師承的)還有幾位,現在都不在世了。他們的學生,接受世世代代承傳的學生,我聽說還有二、三十個人。這二、三十個人是國寶,我們要幫助他,全心全力照顧他,讓他們將全副精力放在這門學問上,將來在國際學校去教學。這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漢學院辦學的宗旨,推動漢學的目標,希望這個地球萬世太平。這是神聖的事業,是最偉大的使命。

  我們摸了這麼多年,在摸索,不得其門而入,現在有這種機遇,全心全力希望把這些事情做好。我們這一生做出犧牲奉獻,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古聖先賢,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民族,對得起全球全人類。我覺得我們非常值得犧牲奉獻,做好這樁事情。我們相信有祖宗保佑,眾神護持,不是一個宗教,所有宗教的眾神都歡喜這樁事情,都會保佑這樁事情順利成功。我們果然認識清楚、搞明白了,勇猛向前,絕無後退,救國家,救世界,不是救一時,永恆的成就!不是一時,真是為萬世開太平。這個話不是假的,不是大話,不是誑言,是事實。好,我們下面還有一篇。

  學生:歲次乙未年冬至祭祖。百善孝為先——至誠感人的孝親故事。恭錄自胡小林老師演講集。

  前言:什麼是一個人的真實的生活?就是「淨業三福」,就是我們師父常說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以,孝敬父母是真實的生活,不孝敬父母是虛妄的生活;尊重老師是真實的生活,不尊重老師是虛妄的生活。

  有人做過一次七千多人參與的問卷調查,問:「在你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結果只有四個人把「孝養父母」放在第一位,剩下的人不是填金錢,就是填事業、出國留學、買房子等等。這還得了嗎?這個社會到什麼程度了?所以咱們這些人要出來呼籲,要說、要做!——胡小林

  對於許多同學而言,胡小林老師的孝親故事是耳熟能詳的,然而,它所內蘊的孝道精神,它所含藏的人生道理,卻是永恆不變,亙古彌新的。時至今日,這些生活中的小故事,仍然給予世人很深的啟示。

  【一、鬼子進村的故事】

  我學了傳統文化、學了佛以後,覺得應該經常回家落實孝道,但最初也是蜻蜓點水,很表面化。跟父母的接觸就像油和水一樣,不僅不能融入父母的生活,還會發生一些衝突。

  二OO七年大年初一,我回到父母家裡吃飯。到家後一看桌上放著魚、肉,我就特別不高興,拉下臉就說:「你們就吃吧!就為了這三寸不爛之舌就殺生,你們就不給孫子們留點東西嗎?」當時我爸爸氣得直哆嗦,媽媽也急得直哭,她還安慰我爸爸:「這胡小林著了魔了,老胡你千萬別往心裡去,現在年輕人都這德性。大年初一,不讓吃肉,不讓吃魚,還數落爸爸、媽媽。反正吃飯就兩個小時,他一會兒就滾蛋,讓他回去學他的《弟子規》吧!咱們過咱們的日子。」其實,我那頓飯也吃得特別不舒服。

  本來我每次回家之前都特別高興,但是後來,媽媽家的小阿姨跟我說:「大哥,你回來之前先打個電話吧。」我說:「為什麼?」「我們先做做準備。」「妳們做什麼準備?」「你可不知道,你一來就跟日本鬼子進村似的,奶奶就說:『今天中午把冰箱裡的東西,那個肉、那個魚都收起來,可不能招他,這學了佛了,可了不得了。家裡那酒,也都拿布給蓋上,別讓他看見,那都是貪、瞋、痴、慢。』大哥,以後你別突然回來,你稍微提前半個小時打個電話,我們好做做準備。」我聽完以後,心裡特不是滋味。我把《弟子規》學成這樣,給人添多大麻煩!

  還有一次是中秋節,我帶著孩子回去看爸爸。我爸爸跟我說:「你學佛學學就行了,別走火入魔。」「我沒走火入魔。」「你拿那麼多錢出去刻這些盤、印這些經書,你希望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樣走火入魔……」我就批評我爸爸:「您千萬閉嘴!您這是謗佛。」「什麼叫謗佛?」「爸,這可不得了,這要下阿鼻地獄。出了油鍋就上鐵床,出了鐵床就有鐵狗追您。」我爸一拍桌子說:「你這個混蛋!我這沒死,你就盼我下地獄!」後來談得很不愉快,我爸就把我給轟出去了。

  之後有一段時間,我跟爸爸的關係一直很緊張。我一回家,老爺子就在他的屋裡不出來。我跟小阿姨說:「妳把爺爺請出來,我回來看爺爺了。」我爸跟小阿姨說:「跟他說我躺在鐵床上休息呢!怎麼著,讓我出去下油鍋?」我後來就想,我怎麼就是度不了我的爸爸,就不能讓他對佛法喜歡,生起信心呢?肯定是我有問題,「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為你沒有智慧,你只要有智慧,任何問題都能圓滿解決。

  【二、醬豆腐的故事】

  我從七月底開始回家之後,每天陪父親吃飯。老人家特別愛吃醬豆腐(豆腐乳)。豆腐乳鹹,他得拿筷子慢慢的切一點放嘴裡,就著湯,就著饅頭、米飯吃。他那個眼神兒,毛衣扣都繫錯了,他能夾那個醬豆腐嗎?那可是細活兒。

  原來我沒回家之前,小阿姨就切一點放在爸爸的盤子旁邊,老人家稀裡糊塗的扒到什麼就吃什麼,可能一下子就撥進去了……於是我就給他夾,他又找不到這個位置,兒子到底抹在哪兒了?喝三口粥都找不到醬豆腐!

  我說:「爸,在這兒。」我幫他轉轉碗。「兒子,別給我弄了。」我不耐煩了,我說:「爸,在這兒!」「兒子,沒事,我不吃醬豆腐也可以,我吃點別的,你別忙活我了,你都忙一天了,挺累的。」你這個煩他有感覺,你不愛他,你沒有設身處的為他著想。

  有一天晚上,我跟我的小兒子在餐桌上吃飯,我突然想起來這個事,我說:「兒子,咱倆閉著眼睛,看看誰能夾起這塊醬豆腐。」結果,我們倆真的夾不起來,我的眼淚就下來了。我的爸爸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吃飯,你體會瞎眼人的狀態了嗎?沒有體會。

  記得我曾經帶著兒子到新加坡度聖誕節,無意間參觀了一所「老年博物館」,裡邊全是一堆的道具:你想知道八十歲的人腿有多重嗎?繫上一個沙袋體會體會;你知道八十歲人的耳朵有多聾嗎?給你塞上一個東西。我們年輕真的不知道老年人那種狀態,通過這個博物館,你看看、你試試就明白。他們多麼需要關心,更何況他們是你的血肉父母!

  第二天再回去,我就說:「行了,爸。從今天開始,這個醬豆腐我來餵您,您別夾了。」醬豆腐夾起來了,我就抹在爸爸的筷子上——讓他用筷子弄,麻煩!你想醬豆腐本來就一個火柴頭那麼大,你抹上去又抹下來得半天。我說得了,乾脆直捷就送到我爸的嘴裡,送進去之後我爸特高興。但是,我這雙筷子再夾菜放到自己嘴裡的時候,我就覺得硌硬。

  我一下子就特別警覺、特別慚愧,怎麼我的筷子爸爸用過我都嫌髒,我都噁心?所以我就對治,就天天給爸爸用筷子餵菜。那就不僅餵醬豆腐了,我逮到什麼菜就給他往嘴裡放,他咽得愈深我愈高興。從他嘴裡出來我就放到自己嘴裡頭體會體會,有什麼了不起的!發現沒什麼異味,跟平常一樣。我慢慢體會淨空老和尚經常說的,世界本無差別,萬法平等,是我們看錯、想錯、說錯了。

  能拿筷子給爸爸餵飯,爸爸吃飯的效率提高很多,而且他很歡喜跟我吃飯,因為他方便。所以我每天中午,甭管有什麼應酬全推掉,這是雷打不動;十點離開辦公室,十點半趕回家,一定陪爸爸。第一,一個小時的按摩;第二,陪爸爸吃飯;第三,照顧老人家睡午覺,然後我再走。

  經過醬豆腐的事以後,我才慢慢生起了誠敬心。爸爸那是菩薩來度我的,我跟他在一起,我得到了真實的利益。所以,佛才讓我們孝養父母。淨空老和尚說:孝是根中根。《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為什麼?父母最願意為孩子們示現病、示現死、示現老,還有誰願意在你面前,給你上這樣的課?沒有了!

  【三、為爸爸按摩】

  有一天吃完午飯,爸爸坐在客廳突然說:「兒子,昨天這個左肩膀,被窗戶外進來的風給吹著了,挺疼的,我怎麼今天轉頭轉不過來,你幫我弄弄。」父親讓我按摩,我很高興,買了按摩的書,和朋友找好穴位,認認真真的做。

  我也是初來乍到,沒學過這東西,還買點松節油給老人家擦上,然後給他按摩,之後再弄個熱毛巾給他敷一下。老人家特別滿意,說真舒服,舒服極了。

  後來,我爸爸就經常讓我按摩。他說:「兒子,你這按摩真舒服,我原來這脖子都轉不動。」你想他天天坐在那兒看電視不運動,腿腳又不利落,可不是轉不動嘛!我給他摁的時候,那脖子都是硬的,就和木板似的。我就拿胳膊肘,用手肘、用大拇指給他推,推得我手都抽筋。得努力呀!

  他就說:「兒子,你看你給我弄完以後都可以轉三十度了,都可以轉到肩膀這來了。原來一動脖子就嘎啦嘎啦響,還麻麻扎扎的,現在特順。兒子,你是跟哪兒學的?」「就是跟書上學的。」「你哪兒有時間弄這個?」「這不是為您嗎?您讓我弄什麼我就弄什麼,這樣您不是舒服嗎?佛說了隨緣,菩薩所在之處,令眾生生歡喜心。」「行,那今兒中午你就吃個雞翅膀。」「爸,這是怎麼個意思?」「你那麼辛苦幫我按摩,我覺得雞翅膀特好吃,咱們家做的雞翅膀可以在外邊賣。」我說:「爸,我吃素了,您知道嗎?」「別說那個,佛也有吃肉的時候,那西藏的佛不都吃肉嗎?你要吃雞翅膀我就高興,你要不吃雞翅膀我就生氣,說明你跟我不是一條心。咱家的飯有些你吃、有些你不吃,我覺得很彆扭、有隔閡。」我不吃肉都四年了。

  這時,我就想起老法師跟我說,這肉要是為眾生吃,那就是功德;你要是為自己不吃肉,那就是自私自利。我說:「爸,您只要高興,您甭說讓我吃肉,您讓我喝硫酸我都喝。」然後我就吃了,吃了以後那個噁心啊,多少年不吃這東西了,這不是挑戰嗎?你在父親面前永遠是個孩子,他在你面前說話不考慮你的什麼感受、你的什麼尊嚴,你就是孩子。他不管你是什麼董事長,他也不管你掙多少錢,也不管你學不學佛,他就說這個特別好吃,你嘗嘗。

  還有一次按摩的時候,爸爸跟我說:「兒子,這個按摩太舒服了,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血。你要有時間,幫你媽媽和你妹妹也弄弄?」我當時就特別不高興。他還接著說:「真舒服,你按摩是一種享受,我希望更多的人能享受。」我說:「爸,我是賣爐子的,我不是搞按摩的。這點兒事您得弄清楚了,咱們這是業餘,差不多就行了,您還真拿我當專業的用?」從爸爸家出來,在回公司的路上,我就想,你不得檢討麼?你看境界現前了——你爸給你出了一道考題,不行吧?過不了關吧?所以,我跟老法師說,我每一次回家照顧我父親,從進門一直到出門,那全都是考試。

  後來,我又提出給爸爸多按摩一下別的地方。我說:「爸,給您肩膀弄好了。您就趴在這兒,再幫您按按背。」他說:「真推推?你會不會太累?」「爸,不累,我也鍛鍊鍛鍊身體,再說了,您是福田,我種了這個福田,我一定能得福。」「兒子,你要這麼一說,你再弄大發了,你再把我給毀了,你那麼大的勁。」「不會,爸,您只要說停我就停,您讓我按我一定按。」於是,我爸就趴在床上,我就幫著爸爸按摩,從肩膀一直推到臀部,從臀部一直推到大腿肚子,再推到小腿肚子。

  我給父親按摩的時候,他就覺得特別高興,因為我用心啊。父親雖然看不見,但是他覺得我累,有的時候說:「兒子,差不多了」。他推我讓我停下來,一下子摸到我這手腕上全是汗,他就哽咽了,掉眼淚了:「哎喲!兒子,你出了這麼多汗,算了,算了,別太累了。你也很辛苦,也五十多歲的人了……」他接觸到你的胳膊,摸到你為他出的汗,他知道你是真用心。父母對於兒女恩重如山,我們能夠回報他們的其實只是滄海一粟而已……。

  【四、父母的恩德】

  中國的大家庭,對老年人要贍養、照顧,那是發自內心的。爺爺奶奶坐在上座,逢年過節和生日拜壽要給老人磕頭。在家裡人人敬重爺爺奶奶、敬重祖上,孩子們就在這種氛圍下長大成人。這是上行下效。比方說我爸爸在,我跟我兒子一起來照顧我爸爸。兒子會看到爸爸是怎麼對待爺爺的,從小他就知道老年人在家裡至高無上。那麼你老了以後,他就會繼承你的衣缽,就會孝敬你。

  記得五月二十號,爸爸他老人家過生日,我說:「爸爸,今天您上座。兒子今年五十四了,我現在還想到,當年咱家沒車的時候,您老人家在天安門廣場那上班,我喜歡金魚,您老人家騎著自行車,從北海公園給我推著這兩條金魚,一直走到京棉三廠走到東郊。」(大概多少距離?十五公里。)我說:「我就衝這點,我得把這頭磕下去,要不然以後沒機會。」因此,我們趁著爸爸、媽媽還健在,要先從孝道來落實《弟子規》。

  母親的恩德更是說之不盡,我母親是山東人,特別重男輕女,從小對我是嬌生慣養。我的表哥、表姐們跟我說,我母親慣我慣到什麼程度:那個年代那麼艱苦,我幾乎就沒喝過白開水,全是喝北冰洋汽水,一毛五一瓶;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給我買個乒乓球拍,紅雙喜牌子的,三塊錢;過年買鞭炮給我買十五塊錢的,那在五、六十年前要花很多很多錢……我的爸爸跟我說:「你這輩子,誰都不孝順,你不能不孝順你媽媽。你小時候的尿布你媽媽都用熨斗給你燙,生怕你墊著不舒服。」這些點點滴滴的回憶啟示我們做兒女的人:百善孝為先,行孝一定要及時啊!

  【五、父母的轉變】

  綜上所述,我們學佛首先應該回到家裡,家是修學的好地方。我最初以為我們是學佛的了,要回家去度家裡人,覺得他們是一片饑荒的土地,我們是雨露甘霖,我們得灑在這片饑荒的土地上。後來我的思想、行為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我剛開始回去的時候,想給爸爸洗腳都不行,他老是拒絕我,到後來特別依賴我。他會和小阿姨說:「這西紅柿不能吃了,我兒子說西紅柿涼,不讓我吃。」他每天十點多鐘就看錶,天天盼著我回來,我路上堵車回來晚一點,他看到我就說:「兒子,你終於回來了,怎麼了,堵車?真想你。」而且,後來給我父親按摩的時候,他會說:「兒子,咱別老按摩了,肢體上的按摩不重要;念念淨空法師的信,咱們來點精神上的按摩,這也很重要。」我說:「您想聽點什麼?」他說:「你看給總統寫的那封信寫得多好;給李顯龍總理寫那封信不讓開賭場,講得多好;說廬江中心的建設問題、辦學問題,講得多好……咱們真得感謝人家,你是真有福氣,你怎麼碰到這麼一個大德,你怎麼碰到這麼一個偉人!這就是聖人。兒子,你一定要好好的學。」

  有一天,媽媽她老人家非常平靜、深沉的跟我說:「兒子,你做到了,你就是活佛。」我說:「媽,我真的不敢當,我真的不是活佛。有一尊活佛,那就是我的老師——淨空老和尚。您覺得我有變化吧?」「有變化。」「您知道我的變化怎麼來的嗎?老和尚教的,這才教了三年多……老法師把一個孝孝敬敬的兒子還到您身邊。」我媽說:「其實,兒子,我心目中最尊重的就是老和尚。我很景仰他,因為我愛你有多深,我就有多尊重他,因為你真好了,他教的,他把我的兒子教好了,我得感謝他。第二,我知道我今天想拜他為師,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學生,因為我還在吃肉,什麼時候等我不吃肉了,我就去拜他為師。」

  我說:「媽,您知道嗎?這老和尚的境界不得了,他老人家在講經的時候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我不能原諒;沒有任何一個人,我不應該感恩;沒有任何一個人,我不應該學習。媽,這就是老和尚的境界。」

  老師、佛菩薩給我們帶來這麼大的利益,我們怎麼報師恩?第一個報恩的點就是家,讓爸爸、媽媽真實的從你的身上看到佛法給你帶來的變化,浪子回頭金不換。今天對爸爸、媽媽這麼孝敬,為什麼?因為佛的教育,因為老和尚的教育。老師教育你如何孝養父母,你把父母孝養好了,父母自然敬重老師。父母敬重老師,那就是「奉事師長」。

  因此,希望天下為人子女者一定要及時行孝,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千萬不要讓這種風木之悲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希望中華傳統的美德——「孝道」,能夠在每一位子女身上,在每一個家庭之中,生生不息,代代承傳!

  【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曾經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敬親愛自己的長輩,同時也要孝敬親愛他人的長輩;照顧關懷自己的晚輩,同時也要照顧關懷他人的晚輩。這種博愛的胸襟是超越空間限制,無遠弗屆的整體親愛與關懷,誠如《弟子規》所言,「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二OO九年,匯通匯利公司正式啟用愛心互助基金。公司的保潔員(打掃衛生的)文阿姨,因二OO九年十月底生病,檢查費、手術費、藥費等共用了一千八百多塊錢,十一月份還要去復查。文阿姨與丈夫每月的收入,除了開銷、支付孩子學費之後,所剩無幾。文阿姨的身體狀況不好,而且家庭收入不高。文阿姨生病期間我們去她家裡看望她,文阿姨一家就生活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子裡頭,雖然天氣已經非常冷了,但是床上只有薄薄的被褥,也沒有取暖的設備,家裡基本上沒有什麼電器。由於生病做手術所產生的費用,讓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故公司資助文阿姨兩千元,請文阿姨安心養病,好好調養身體。

  兩年多來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每個員工心裡都播撒下了愛的種子,在員工之間建立了一座愛的橋梁,是員工之間愛心的接力棒。每位員工的點滴愛心都將化成一縷縷陽光,匯成一股股甘泉,給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予無限的力量。

  老法師:我認識胡小林是在新加坡,他到新加坡訪問,特地到居士林來看我。人很老實,很想學好,這就很難得。他在北京經營一個公司,賣爐子,員工一百多人,經營的也相當困難,也很不容易,為著拉生意受盡很多委屈。我最後告訴他,學《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試試看,如果能讓這三樣東西,取代你公司你們那些關於人事上的規定,那就更好了,說明中國傳統文化能適應這個時代,能幫助這個時代任何一個行業創造更好的進展。他真做了,以前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跟人簽合同,怎麼樣想爭取,把生意拉到自己手上來,這些年來他不爭了,訂單送到他家裡來。為什麼?做出了信用,知道這家公司貨真價實,不欺騙人。售後的服務,服務很周到。譬如什麼?一打電話,他的服務人員就到了,這一傳十、十傳百,家家都願意買他的爐子。別人做得很辛苦,他做得很愉快。所以每天上班,告訴我,處理公務兩個小時,其他的時間讀經、拜佛,公司的辦公室是他的小道場。很有成就,特別是最近六年,他讀《大乘起信論》,告訴我,古人傳的老方法是真的,這個方法就是教人「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六年就一部《大乘起信論》,念滿一千遍,他看古人的註解,就能夠知道註解這個人他在佛法上達到什麼樣的程度,他能看得出來;讀完兩千遍,他能看得更深、看得更遠。那是什麼?其義自見,這不假。讀完三千遍,大概在現前這個時代裡頭,要是說學《大乘起信論》、講《大乘起信論》,找不到有在他之上的。

  所以聖人的典籍,我們要相信一句話,無師自通。怎麼自通?你念它就好了,不是叫你背,是叫你念。為什麼?你天天在念經,一天念十幾個小時,你妄想沒有了、分別沒有了、執著沒有了,你的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清淨平等心生智慧,經什麼意思自然就明白。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生煩惱,生煩惱就不開智慧,充其量你讀得會背,但是智慧不開。所以讀書是個妙訣,讀書是修禪定。佛說得好,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知識分子用讀經的方法來修禪定,用讀書這個方法把自己的妄想雜念念掉了,取而代之,腦子裡頭沒有時間妄想,沒有時間起妄念。所以你就一味念下去,清淨心念出來了,平等心念出來了,清淨心小悟,平等心大悟,後頭還有個覺,覺是大徹大悟。為什麼有這種效果?因為你自性裡頭本有。你看《華嚴經》說得多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自己本有,煩惱習氣蓋住了,透不出來,現在用戒定把煩惱習氣放下,移開了,自性的智慧現前,什麼都知道,沒有不知道的。所以我常常說,清淨心小悟,平等心大悟,到覺大徹大悟,是佛的境界,平等是菩薩的境界,清淨,阿羅漢的境界。所起的這個效果都是自性本有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只要把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找出來,你就成佛了。

  所以我們真正發心發願,大乘八個宗,主要的經論選一種,十年工夫,每天讀十個小時,你不中斷念十年,你不是小悟,你是大悟。大徹大悟不一定,大悟是肯定有,大悟是菩薩的智慧。不需要靠人,現在找人找不到,找到不好的老師會受他的影響,不需要,遵守古聖先賢佛菩薩的教誨決定不會錯。所以自己能成就,我們只要有個好的環境,避免外面的干擾,每天十個小時讀經,再多餘的時間念阿彌陀佛,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

  胡小林是一個老實、聽話、真幹的人。我們現在這些年來所遇到的,劉素雲居士,大家知道她,她一部《無量壽經》,一天念十個小時,二十年不間斷。我估計她至少大悟,她不是小悟。為什麼?沒有學過的經,你拿去向她請教,她都能給你講解,叫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胡小林《起信論》通了,經教也全通了。沒有好的老師,好的老師教的方法你只要遵守,等於好老師在面前,沒有兩樣。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