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從《說文解字》看許慎精神及其當代價值(上)。師父上人尊鑒!慚愧弟子帥華今日匯報為中英文化交流年展覽活動所報告內容,題目為:從《說文解字》看許慎精神及其當代價值(上)。
一、前言
尊敬的上淨下空老教授,尊敬的諸位嘉賓、諸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學生郭帥華很榮幸能夠參加中英文化交流的盛會!我們中國文化非常重視和諧,和諧能夠感召吉祥。《道德經》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易經》六十四卦中,凡是上下和合的卦,多是象徵吉祥的!比如地天泰卦。(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地山謙卦。人惟溝通方能增進友誼,文化惟交流方能相互融通!今天我們兩國人民、文化交流,相信能夠增進彼此的了解,相互都能夠受益!
我今天向大家匯報的題目是「從《說文解字》看許慎精神及其當代價值」。通過《說文解字》這一部偉大的著作,談一談許慎精神,由許慎精神來看中國精神,使我們能夠進一步的認識許慎,深入的了解《說文》,進而學習中國文化,樹立中國精神!
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體現,是國家昌盛的象徵。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中國精神,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二0一三年三月一日,在中央黨校建校八十周年慶祝大會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二0一三年五月四日,在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人必須具有中國精神,才是名副其實的炎黃子孫。樹立中國精神,必須學習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歷史是由漢字記錄並傳播下來的,故學習中國文化,首先從學習中國文字入門,而學習中國文字必須學習《說文解字》,這是很重要的學習次第。
首先,我們要對《說文解字》這部經典有一個客觀、全面、深入、透徹的認識,方能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才能投入應有的時間精力去學習,最終才能夠全面受益。下面就《說文》的價值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二、《說文》價值簡介
《說文解字》一書在中國文化史有著極崇高的地位。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臨部》:「嘗謂《說文解字》一書,功不在禹下。」清王鳴盛《說文解字正義.序》:「《說文》為天下第一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猶不讀也。但能通《說文》,餘書皆未讀,不可謂非通儒也。」段玉裁先生曰:「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說文解字》能夠獲得這樣高的評價,是名副其實的。
在中國學術史上,有四部經典形成專門的學科門類,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形成「說文學」,又稱「許學」;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文選》形成「選學」;南朝梁劉勰所著《文心雕龍》形成「龍學」;清朝曹雪芹所著《紅樓夢》形成「紅學」。其中以「說文學」形成時間最早,歷代研究者最多,影響也最為深遠。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說文解字》是一部具有多重屬性的著作,作用絕不是體現在一方面。《說文》是字書,但不僅僅是字書。若僅把《說文》當作文字學經典看待,那就把《說文》看淺了,是無法真正受益於《說文》的,也不會體會許慎的深遠用心。
《說文解字》為東漢著名小學家、經學家許慎所著,從文字學自身角度看,《說文》全書收錄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一千一百六十三重文,首創部首,分為五百四十部,用以檢索文字。總結並疏理了先秦、兩漢的文字學成果,系統全面保存漢字,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字音的漢字字典。《說文解字》問世之前的字書只能叫「字書」,不能稱為字典,因為之前的《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大抵都是四字一句,類似千字文,只是文字的匯集,並沒有解釋。錢劍夫先生在《中國古代字典辭典概論》中稱許書為「中國古代的第一部完整的字典」。《說文解字》不僅在體例上和過去的啟蒙識字的字書不同,即在所收字數上,也比這些字書都多,漢初把《倉頡》、《爰歷》、《博學》三書合編為《倉頡篇》,共三千三百字。西漢末,揚雄的《訓纂篇》共五千三百四十字,東漢賈魴的《滂喜篇》共七千三百八十字。《說文解字》裡面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共一萬零五百零六字,比《滂喜篇》還多了一千九百七十三字。後來的諸多字典,體例、內容等大多都有借鑒《說文》。
《說文解字》既是字典,又是一部本義詞典。段玉裁《說文解字.敘》注:「許以形為主,因形以說音說義。其所說義與他書絕不同者,他書多假借則字多非本義。許惟就字說其本義。」江沅《說文解字注.後敘》:「許書之要,在明字之本義而已。」王念孫《說文解字注.序》:「《說文》之訓,首列字之本義。」《說文解字》也是一部訓詁書。許慎之子許沖《上說文解字表》謂「六藝群身之詁皆訓其意。」就說明了這一點。許慎作《說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說解文字而通經致用的。許慎分析字形、辨識讀音,最終都是為了明解字義的,而許慎在訓釋字義時,往往引經以證明,這就是《說文》也是訓詁書的體現。黃侃先生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裡說過,許慎注《淮南子》,隨文釋義,是訓詁;作《說文解字》,講求詞的本義,也是訓詁。只不過前者屬於「隸屬之訓詁」,而後者屬於「獨立之訓詁」。
《說文》在音韻學方面,對於上古音的研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許慎著《說文》時,反切方法尚未應用於世,他在書中用「讀如」、「讀若」、「讀與某同」、「某聲」等方式來為被釋字注音,如:《說文玉部》:「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悤聲。讀若蔥。」《說文.玉部》:「?sī,石之似玉者。从玉厶聲。讀與私同。」因為《說文》大量保存了古音,故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音書的性質。清江沅《說文音均表.棄言》:「蓋其所從來者,與《易》、《詩》、《書》相表裡,是可以審古音也。」「許氏形聲、讀若,多得其本音。」清姚文田《說文聲系.敘》:「古音至江左盡變,所賴以不亡者,惟《說文解字》一書,其於諧聲之文,枝分派別,條理秩如。」清段玉裁《六書音均表》:「考周秦有韻之文,某聲必在某部,至嘖而不可亂,故視其偏旁以何字為聲,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也。許叔重作《說文解字》,時未有反語,但云某聲某聲,即以為韻書可也。」《說文解字》所載的讀若、讀如、某聲等,皆為上古音,這些材料是研究上古音韻的寶貴資料,清人錢大昕總結出「古無輕唇音」等上古音規律,就是以《說文》作為重要的參考書,其著作中古讀「副」如「劈」。《說文》:「副,判也。」「判」、「副」雙聲。古讀「非」如「頒」。《說文》:「??,賦事也,讀若『頒』。一曰讀若『非』。」這些例子都是通過《說文》來為自己得出的上古音規律做證明的。
《說文解字》在存古方面的價值巨大,為我們保留了上古乃至遠古時期的罕見事物,保留了古代的文化制度、經濟民俗等內容。如《說文??部》:「??zhì,解??,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段玉裁注:「神異經曰。東北荒中有獸。見人鬥則觸不直。聞人論則咋不正。名曰獬豸。論衡曰。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識有罪。皋陶治獄。有罪者令羊觸之。按古有此神獸。」《說文》中對很多事物,還說出了它的起源,創造之人。如《說文琴部》:「瑟,庖犧所作弦樂也。从珡必聲。」《說文鹽部》:「鹽,鹹也。从鹵監聲。古者,宿沙初作煑海鹽。」《說文鳥部》:「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麐後,蛇頸魚尾,鸛顙鴛思,龍文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崐崘,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
《說文解字》的文獻學價值也很高。許慎在訓釋詞義時所徵引的文獻極為豐富,除了《論語》、《左傳》、《詩經》等儒家經典外,還有《秘書》、《逸周書》、《司馬法》、《夏書》、《虞書》、《墨翟書》、《漢令》等。《說文》中還收錄了大量的「異文」,對校勘學、版本學、輯佚學的研究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許慎著《說文》是博采通人,融會貫通,是東漢學術的集大成者,清錢大昕《說文答問》曰:「今世所行九經,乃漢、魏、晉儒一家之學。叔重生於東京全盛之日,諸儒講授師承各別,悉能貫通,故于經師異文采披尤備。」
《說文解字》在漢語詞彙學的研究上的成績也很矚目。據學者總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作者已清晰的認識到實詞和虛詞的差別,對記錄虛詞的文字合理的訓釋其語法意義。如《說文只部》:「只,語巳詞也。从口,象气下引之形。」《矢部》:「矣,語已詞也。」其二,已認識到單音詞和雙音節聯綿詞的差別,對聯綿詞的訓釋,採取了合二字為訓、不強生分訓的做法。《說文》中的連綿詞有很多,其中艸部就有九組連綿詞。如:《說文艸部》:「萹biān,萹茿也。从艸扁聲。茿zhú,萹茿也。从艸,筑省聲。」其三,已認識到通行語與俗語的差別,並有對俗語的具體辨析、研究。如《王部》:「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為鼻子。」
《說文解字》在漢語語源學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宏觀上,作者闡述了語源分化、新詞增殖以及詞彙系統不斷發展的原理。《敘》中所說的「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擎乳而浸多也」就是這個道理。許慎還懂得《說文解字》不僅是一部文字學巨著,它的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是東漢以前的百科全書,所承載的古代文化信息量巨大。說解部分更是容歷史文化知識如海納百川一樣完備。許沖《上說文解字表》稱:「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如玉部一百二十六字,對玉的名稱、種類、顏色、形狀、用途做了詳細說明,是研究玉文化重要的參考文獻。邑部記錄了一百六十多處地名,對於其位置、建制、歷史等都有記錄。水部明確記載了我國一百三十多條水名及其發源、流向等內容。
綜上述,《說文》的價值是巨大的,功用是多方面的,不論《爾雅》對於漢字的訓詁,《方言》對於漢語方言的研究,或《釋名》的音訓,《切韻》、《廣韻》的聲韻,無一不在《說文解字》的範圍之內,乃至於只要和中國文化有關的學科,都需要參考《說文解字》。
一部《說文解字》,半部文化歷史。《說文解字》是溝通古今的橋梁,是中國文化的寶藏,是修身治學的基石,是通經致用的鑰匙,是「萬物咸睹,靡不兼載」的百科全書。
三、許慎生平
綜上所述,《說文解字》的功用是多方面的,而這樣偉大的著作是許慎所作,有其人方有其書,我們學習說文,有必要對許慎的生平做一個了解,方能探究《說文》產生的原由及其內在所蘊含的深意。《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的正確的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許慎的生平事蹟,流傳甚少,僅有《說文解字.後敘》、《上說文解字書》、《後漢書》、《汝南先賢傳》等書有少量記載。《後漢書.儒林傳.許慎》記載許慎生平僅有八十五字,曰:「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校長。卒於家。初,慎以五經傳說,減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於世。」
許慎(約五十八—一四七年),字叔重,(古代對人的名、字非常講求,往往名與字之間有意義的聯繫。從許慎的名、字來看,他也應該是出生於一個書香之家。許慎字叔重,「重」在一定意義上相當於「慎」,這是因為古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要相應;「慎」和「重」是同義詞,「叔」表示排行。《呂氏春秋.孟冬紀.節喪》:「慈親孝子之所慎也。」高誘注:「慎,重也。」)東漢時期汝南郡召陵縣(今屬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人,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
許慎先世,何時遷居召陵,久已不可考了。許慎《說文解字敘》追述世系曰:「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縉雲相黃,共承高辛,太岳佐夏,呂叔作藩,伸侯于許,世柞遺靈;自彼祖召,宅此汝瀕。」大義是:我(許慎)是炎帝神農氏的聖裔。先人是本承自姜姓的炎帝神農。遠祖縉雲曾輔政黃帝。又歷共工和高辛時代,傳至太岳。禹封太岳為甫侯(文獻又稱呂侯),世襲至周,武王封文叔為鄦(許)國之君,位列諸侯。於是後代遂以國為氏。戰國初,許國被鄭、楚兩國所逼多次遷徙。後被楚滅。在遷徙和國破後,子民多逃散,其中一支由許地遷至汝南郡召陵縣城西,汝水之濱的萬歲里定居下來。許慎的先祖,包括許慎的祖、父輩,均不見史載和許書自敘,可見家族並不顯貴。
許慎年幼的事情沒有記載,史書言其「性淳篤」,可見許慎天性是慈善的。先秦兩漢的學生入學年齡大致都在八歲左右,按照當時社會制度,許慎應該也是在八歲入私塾讀書、學習小學,查考古籍,當時許慎讀到的字書,應該是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爰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可識字五千餘;讀完字書,又接著讀《論語》、《孝經》、周秦諸子百家學說和天文、數學、醫學、史學等書。《後漢書.許慎傳》說許慎「少博學經籍」。這裡的經籍,即指:「五經」和諸子百家、醫藥、天文、曆算等。當時不少人專治一經,一經專精,當時就可以成為博士了,而許慎卻兼學五經,並兼通五經,當時的人們稱許慎「五經無雙許叔重」。
許慎的一生和古代大多數士人一樣,是亦官亦學的一生。許慎後來被汝南郡守選拔為郡功曹,協助郡守辦理全郡公務。當時,汝南郡統轄三十七城,四十萬四千四百四十八戶,計二百一十萬零七百八十八人。漢高祖劉邦置汝南郡,因其大部分地域在汝河南岸而得名,今位於河南駐馬店地區。郡功曹是郡這一級政權機關中的官吏。《說文解字.敘》:「《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由此可知,許慎在汝南郡做功曹,必在十七歲以上。據《汝南先賢傳》記載:「許慎為郡功曹,奉上以篤義,率下以恭寬。」許慎任職功曹,其工作是相當嚴肅認真的,由於他同郡守協作默契,忠於職守,了解民情,勤於公務,廉潔奉公,對百姓能相處和睦,所以上得郡守賞識,下受民眾擁戴。
擔任郡功曹之後,許慎便因為品德高尚又被推舉為孝廉之士。許慎舉孝廉之年,正值朝廷下詔,嚴加考核,選取賢能之時,許慎能夠被察舉,證明他有智能幹,品學兼優。由於許慎為郡功曹,政績突出,才華顯露,加上他非常孝敬父母。因此在朝廷察舉孝廉時被舉為孝廉。
建初八年(公元八十三年),許慎被召入京城,通過考試,被委任為太尉南閣祭酒一職,從事文書一類的工作,故後世尊稱許慎為「許祭酒」。許慎子許沖《上說文解字表》稱:「臣父,故太尉南閣祭酒。」南閣是太尉府中樞,祭酒則取德才威重者為之。段玉裁注:「太尉南閣祭酒,謂太尉府掾屬,出入南閣者之首領也。」可見許慎是才高受重。東漢時期,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公,三公是天子之股肱(比喻輔助得力的人),許慎身居太尉府南閣祭酒要職,就足以說明他的才幹和品德在當時都是非常過人的。
從學術上來講,許慎是兼通今古文經學而立足於古文經學。許慎大抵在三十歲以前研治今文經學,三十歲入京(洛陽),師從古文經學大師賈逵習古文經學。賈逵是賈徽之子,父子之間本有學術傳承關係,賈逵悉傳父業,頗通經書。賈徽則是古文經學的開山祖師劉歆的學生,因此許慎是劉歆的再傳弟子。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十六年),曾宣召賈逵至北宮白虎觀、南宮雲台講學,受到章帝嘉獎,官至衛士令。皆拜賈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朝夕受業黃門署,許慎師從賈逵受古文經學就是在這一時期。賈逵是名極一時的古文經學家,是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七十九年)北宮白虎觀經學會議講論五經異同的主要人物。建初八年(公元八十三年),車詔在黃門署為弟子門生講授《左傳》、《穀梁傳》(此《傳》前人皆以為今文,崔適指為古文)、古文《尚書》、《毛詩》,由是四經遂行於世。那時許慎已居洛陽,在太尉府做祭酒。
永元十二年(公元一百年),許慎以太尉南閣祭酒校書東觀,初步完成《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敘》謂:「粵在永元,困頓之年,孟陬之月,朔日甲申。」徐鍇《說文解字繫傳》謂:「歲在甲子曰困頓,永元十二年歲在甲子也。正月為陬,正月朔日甲申,即為正月初一。」以此表明書稿正完成於這年的大年初一。因為許慎治學嚴謹,便「以文字未定,未奏上」。許慎從著手撰寫《說文解字》,至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一百年)正月初一草成書稿,前後歷時十餘年。《說文解字.敘》即作於此年,「草畢,故作《後敘》也。」
漢安帝永初四年(公元一百一十年),許慎與劉珍、馬融等五十多人校書於東觀,校對五經、諸子、史傳。所謂「東觀」,是當時的貴族學校,也是皇家圖書庫。校書東觀,是許慎學術生涯中極其重要的事情。在校書過程中,可以接觸到當時的學界領袖,即許慎所謂「通人」,同時,得以飽覽大量民間不可見的祕笈。正是這些有利條件使《說文解字》的編寫日趨完善。
許沖《上說文表》云:慎前以詔書,校書觀;教小黃門孟生、李喜等。後「又詔中宮近臣於東觀受讀經傳」。許慎在校書東觀時,並教授中宮近臣。校書東觀事在漢安帝永初四年(公元一百一十年),《後漢書.安帝紀》:「永初四年,詔謁者劉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後漢書.馬融傳》:「永初四年,拜為校書郎中,詣東觀典校祕書。」許慎校書東觀,廣泛徵引經籍文獻,博采通人之說。表現在《說文解字》書中,為引經及經說二十餘種,群書及通人之說四十餘種,方言土語四十餘種,堪稱博而精。
漢安帝元初六年(公元一百一十九年)京師及各地多處發生地震及洪澇災害,地方官員空缺,朝廷在朝中挑選志節清白,德行高妙,能惠利收養者出補令、長、丞、尉。許慎被選中,任洨縣縣長。任命為沛郡洨縣的縣長,這是最後的一個官職了。本《傳》說「再遷,除洨長」,指的就是免去太尉府祭酒的舊職,再遷表示省了中間所歷之職,而任命了洨縣縣長的新職。但是,在漢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一百二十一年)許沖的《上說文表》以及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一百八十四年)所立的《高彪碑》,仍署「故太尉南閣祭酒」。前任謂之故,指舊官職。或許慎未曾上任,所以才仍舊稱呼舊的官職的。
建光元年(公元一百二十一年)九月,這時許慎之年逾六十,老且病,不能親自赴京上書,遂命時任萬歲里公乘的兒子許沖,前往京城洛陽,將前後用時三十餘年寫成的《說文解字》十五卷總計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的巨著,及《孝經孔氏古文說》一篇獻給朝廷。朝廷對書稿經過近一個月的審閱,肯定了許慎的功績,並賜布四十匹做為獎賞。許慎不但編纂了《說文解字》,成為字學宗師,他經學方面的研究在歷史上也佔有重要位置。他在認真研究大量經學典籍後,有感於諸家對五經的解讀和注釋千差萬別,多方考證先秦儒家經典的體例,收集修訂了各種異說,集成《五經異義》一書。《後漢書》載:「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義》。」「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被世人尊為經學大師。許慎的經學著作還有《淮南鴻烈間詁》、《孝經孔氏古文說》等。許慎晚年在家授徒講學,由於他德學宏富,威望崇高,不但當地學子甚眾,也有很多不遠千里前來求學者。據《後漢書.夜郎傳》載:「毋斂(今貴州省正安縣新州鎮)桓帝時,尹珍自以生於荒裔,不知禮義,乃從汝南許慎受經書,學成還鄉里教授,於是南域有學焉。」後尹珍官至荊州刺史,被稱為「南中國孔夫子」。又《隸釋》載《外黃令高彪碑》有「師事故太尉汝南許公,明于左傳。」是說外黃令高彪也曾從許慎受學。由此可知,許慎不僅勤於著書,還傳經授徒,聲名遠播。許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為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學術上的成就,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許慎一生經歷了東漢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六朝,是漢代兩個最傑出的經學家、小學家之一。許慎被當時學者和後世學者譽為「五經無雙」、「字聖」、「文宗字祖」、「字學宗師」。許慎在東漢與鄭玄齊名,漢代的經學和小學,人稱「許鄭之學」。在中國經學史、小學史上,後世唯清代段玉裁、王念孫可與此媲美—清代的經學、小學被稱為「段王之學」。《說文解字》自問世以來,對後世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即使在永遠的將來,凡研究語言文字學、古文獻學,都離不開《說文解字》。而且所有涉及古代的學科,尤其是歷史、哲學等,都需要從《說文解字》這部書中尋找資料及答案。范曄《後漢書》讚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塗分流別,專門並興。精疏殊會,通閡相徵。千載不作,淵源誰澂。」
以上為不肖弟子愚見,弟子德薄學淺,障深業重,凡所匯報,多有缺漏,恭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大德、老師慈悲開示。不肖弟子郭帥華頂禮敬呈。
老法師:我們看了郭老師的這篇報告,他這是上篇,還有下篇,我想大家對中國文字學會有一個概念,會有少許認識。這少許的認識就能讓我們對古聖先賢那種恭敬之心、仰慕之心可以生起來。這都是研究中國學術必須要具有的條件。正是像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說明了,真正為我們說明,東方的學術跟西洋不一樣。西方東西有個一、二分誠敬就可以學,有個六、七分誠敬就能學成功,它學的是知識。東方不行,東方學的是智慧,智慧是從內往外發的,它不是從外頭學來的,它是從內心往外流出來的。所以品德就變得非常重要。品德裡面頭一個是孝親,你看孝親後面接著尊師,如果不孝親、不尊師,孔子來教他,他也得不到利益。這個道理很深,要懂!
為什麼今天國學一落千丈?我們冷靜觀察,現在後繼無人,在我這樣的年齡,年輕時候還有幾個對國學有造就的,現在這些人都過世了,後繼無人。我也有聽說,可能在台灣還有幾位,這些人年歲都大了,應該都在五十前後。這一代人如果再過去了,時間過得很快,再過二十年可能都不在了,怎麼辦?所以我們現在確實有點著急,如何讓年輕人有孝敬之心,然後再來親近這幾位老師,把這個學術傳下去,這個關係整個人類的吉凶禍福。中國學術的偉大,不學中國文字、不讀中國經書不知道。外國人學中國文字學,讀中國的經書,都讚歎,都尊重、敬仰。看中國這一代年輕人,跟外國比,比不上,外國人知道珍惜,現在中國人認為這個東西是封建、迷信,應該完全淘汰掉,向西方人學習。這兩年這個世界好像有漢學熱,這種感觸,外國人認真的來學習了。大概三十年之後,中國人想學中文,要請外國老師來教。也好,只要有傳人,不分中外都好。這是當前文化界裡頭頭一樁大事,如何能夠培養一批年輕的,懂得漢字,通達文言文的人才,我們那個《四庫全書》才能發揮到最高峰。如果沒有人能讀,沒有人能學,那是一大堆的廢紙,變成古董了,不能得真實受用,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們希望真正有心人,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到人道來幹什麼?為往聖繼絕學,這是了不起的大事業,非常有意義、有價值,捨這一生榮華富貴的生活,去做一個老老實實的讀書人,為往聖繼絕學。這種人能救國家、救民族,能救全世界。這一生積累的功德,來生最低限度我相信他也生忉利天,這個不是假的,享天福,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一生累積功德,來生享大福報。如果遇到佛法,那就更恭喜你了,我相信你不希望到忉利天去,摩醯首羅天你也不希望去,到哪?到極樂世界去了,到那裡去作佛去了。佛是證得究竟圓滿,智慧究竟圓滿,德行究竟圓滿,功德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才能自利利他,那就能觀機,看眾生的根性,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能現什麼身,你得大自在,應該教他些什麼,你完全可以辦得到。這不是救一世,這是永恆的救世主。事在人為,真正立志,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勇猛精進,我相信沒有不成就的。我們等待下一次,再接著看帥華的下篇。好,我們再看底下一篇。
學生:歲次乙未年冬至祭祖。好家風世代相傳——中國傳統的大家庭。
前言:中國傳統的家,有家道、家規、家學、家業,是國家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所以《大學》講,齊家、治國、平天下。每一個人家都整齊,社會安定,天下太平。
一個家庭守倫理道德,懂得因果規律,人人都能夠守著規矩,這個家就會興旺。人,從小都在家裡教好了,社會上沒有惡人。家教好了,對社會的貢獻太大了。社會好,長治久安,這在中國歷史上看得到的。
——淨空老教授
「一、中華文明的基因」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好家風應世代相傳」的指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0一四年六月福建成立了「客家家訓館」。二0一五年十月,王歧山書記在福建調研期間,考察了永定土樓的「客家家訓館」。對集中體現「勤勞儉樸、崇德尚善、和睦親鄰、尊祖敬宗、家國情懷、修身齊家」等家訓、家規深表讚賞。
當王書記看到第一展室所陳列的「王氏家訓」時,一臉笑容的大聲讀誦:「先國家,敦孝友,重喪祭,肅閨門,守耕讀,務勤儉,戒鬥訟。」並詢問關於福建省家規祖訓的情況。看到魏氏祖訓:「赫赫吾祖,訓誡有方,諸裔子孫,細聽端詳。克勤克儉,學工農商,孝親睦族,處家表坊。禮義廉恥,仕國忠良,人才輩出,國史流芳。」王書記特別誇讚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有,很好!」看到江氏祖訓,「人而無信,失信不立,千金一諾,抵死不移」,王書記評論說:「仁義禮智,忠孝節義,都有體現,很好!」
去年十月在中紀委的會議上,王書記曾經指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DNA,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天經地義。」並呼籲要尊重中國的歷史文化,「堅守和弘揚優秀傳統,發揮禮序家規、鄉規民約的教化作用」。這體現出政府對於中華傳統文化家規、家訓的重視。
二0一五年五月,中紀委網站開設了「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專欄,特別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國家」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概念。「國」和「家」緊密相聯,國由家組成,有國才有家;家是國的細胞,家和萬事興。治國從治家開始。「家規」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此專欄連續進行多期報導,內容包括:孝義傳家九百年的浙江金華鄭氏、忠孝為本耕讀傳家的江西義門陳氏、勤儉承家風清廉為鏡鑒的漢陰沈氏、崇文重教禮義相傳的安徽績溪章氏……這些以孝義傳家的大家庭,以優良的家道、家規、家學、家業,為中國的歷史譜寫出厚重典麗的篇章。
「二、盛世能臣的禮讓家風」
在清朝的盛世時期,代出賢才的安徽桐城張氏家族令人側目——張英是康熙朝的禮部尚書,兒子張廷玉是清朝唯一陪享太廟的漢臣,孫子張若靄任職於軍機處……家風的維繫得力於優良的家教,張英的《聰訓齋語》對子孫的影響至深。
人稱「圃翁」的張英歸納他律己、教子的經驗時說:「予之立訓,更無多言,止有四語:『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在《聰訓齋語》中,分別以立品、讀書、養身、交友、怡情、持家、會心來訓誡子孫——「立品」要謹言語,戒嬉戲,慎威儀,能容讓;「讀書」要溫經書,習詩文,練字體;「養身」要淡飲食,謹起居,保精神;「持家」要節用度,善待人,睦兄弟;「會心」要戒收藏,知天命,安心性……凡此種種,無一不是諄諄告誡子女為人處事之方。
張英的兒子張廷玉傳承父親的德範,延承睦族、禮讓的家風而為世人所稱道。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雍正年間的大學士,兼任軍機大臣。他身居高位達數十年之久,歷事三朝,深得寵信,尤其是立志改革、勤勉政事的雍正,簡直一刻也離不開他。
雖是任職年久,長期處於機要之地,他卻始終保持清、忠、和、厚的品質。雍正生性猜忌,但獨獨相信張廷玉,對其人品信任極深。他身為宰相從不以權壓人,有一件事情頗為耐人尋味——有一天在京城的張廷玉接到老家的來信,信上說,鄰居家裡正在蓋房子,擴建圍牆的時候侵佔了我們家的二尺地,請他為家裡人出頭。張廷玉立刻回了一封信:「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回信,慚愧不已,於是主動將自己家的圍牆朝後讓了三尺。鄰居見了張家的舉動,亦感內疚,於是也主動將自己的圍牆退了三尺。於是,各退三尺,這成了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
有權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忠厚傳家久,謙慎繼世長。這是中國傳家教子的經世名言。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亦是一名有才華的青年,他不倚仗父親的權勢,經過鄉試、會試之後,順利進入朝廷的殿試,由雍正皇帝親自審閱定奪。結果皇上將這位考生定為一甲的第三名(即探花),而當時的雍正帝並不知道他就是大學士張廷玉之子。
皇上說:「朕實出於至公,非因大臣之子,而有意提拔。」然而張廷玉認為這樣做實為不妥,遂再三懇辭說:「天下人才眾多,三年一次大考,個個都盼鼎甲。臣本人現居高位,而臣子又登一甲的第三名,占天下寒士之先,於心實有不安……」雍正帝見其情詞懇切,不得不勉從其請,於是把張若靄改為二甲第一名。張若靄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他不斷磨練,並在學術上不斷長進,後在南書房、軍機處任職時,皆能盡職盡責,謙虛自處,頗有其父遺風。
「三、求闕立身的曾氏家風」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求「缺」的心態,不追求圓滿。《說文》:「月,闕也,大陰之精。」段注引《釋名》曰:「月,缺也,滿則缺也。」月有陰晴圓缺,月亮圓的時間短,缺的時間多。淨空老教授教導我們,世間一般人都求圓滿,其實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聰明人不求圓滿,缺一點好,所謂「滿招損,謙受益」,缺也是謙,這才能受益。
滿清末年,曾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先生,掌握江南四省的軍政大權,這在有清以來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中,封疆大吏之權力可謂是無出其右者,可見得朝廷對他的器重。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先生為人處事圓融通達,處處謙虛忍讓,因此,即使權傾朝野,亦能明哲保身,未曾遭無端之難,也沒有受人之害,這體現出中國人立身處世的智慧與哲學。
曾國藩求缺而不求滿的處事態度,使得曾氏家族的家道能夠保持至今而不衰,他的後人在社會上很有地位,普受世人的尊敬,這正是祖宗有德。曾國藩先生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闕齋」,其讀書錄稱之為《求闕齋筆記讀書錄》,體現出他不求圓滿的德行與人品。他在《求闕齋記》中曾說:「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缺陷。禮主減而樂主盈,樂不可極,以禮節之,庶以制吾性焉,防吾淫焉。若夫令聞廣譽,尤造物所靳予者,實至而歸之,所取已貪矣,況以無實者攘之乎?行非聖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無所矜飾於其間也。吾亦將守吾闕者焉。」
由此可知,無論是外在的榮譽還是生活上的享受,都要知足、守缺,以禮來節制我們的性情,防止過分的行為。要知道造物最為忌諱的就是顯赫的名聲,正如《了凡四訓》所言,「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古今中外的歷史中,若是少壯即享有盛名,而又名實不符者,晚年的下場往往都很悲慘,此即是所謂少年得志大不幸。所以明智的父母都會教導兒女如何立身處事,明哲保身。
曾國藩先生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寫下四條遺囑告誡子孫:一是慎獨(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二是主敬(以恭敬之心對待一切人事,不敢懈怠),三是仁愛(使人自立自達則能與萬物爭輝),四是勞動(操習技藝,磨煉筋骨)。他希望這四條能夠傳之於子子孫孫,如此,曾氏家族就能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氏子孫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其胞弟曾孫曾昭倫在民國年間赴美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務長;曾國藩的小女兒曾紀芬最得父親的疼愛,父親曾為其看相,讚其為「阿彌陀佛相」,後果然是最為長壽多福;曾孫曾寶蓀民國時期赴英留學,後於長沙創辦藝芳女子學校;曾約農自幼博通經史,弱冠即赴英國留學,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創辦女校。英國哲學家羅素和美國哲學家杜威赴湘講學時,曾約農曾擔任翻譯。後被受聘為台灣大學教授和東海大學校長……
曾氏家族的子孫雖然不是如曾國藩先生般為官從政,然而卻在教育、學術等領域做出傑出的貢獻,而為社會大眾所尊敬。
「四、孝義傳家的袁氏家風」
在中國歷代插架森森的家規、家訓中,有一部著名的《袁氏世範》,它的作者袁采,字君載,是南宋浙江衢州人。南宋淳熙年間,袁采任樂清縣令時,為「厚人倫,美習俗」,撰著《訓俗》一書,後改名《袁氏世範》,並在清代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四庫全書提要》評價說:「其書於立身處世之道反覆詳盡。」且內容明白切要,使讀者很容易理解、落實,因此,四庫館臣對這部書十分讚歎,認為它的價值僅次於《顏氏家訓》。
由於袁采對人情世故的觀察細緻入微,特別是在父子、兄弟倫理上的洞見通情達理,為世人所稱道,在在處處體現出「為人豈可不孝」的訓俗精神。例如《袁氏世範》形容「人生百日,體露真常」的赤子之誠時說:「人當嬰孺之時,愛戀父母至切,父母於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育無所不至,蓋由氣血初分,相去未遠,而嬰孺之聲音笑貌,自能取愛於人。亦造物者設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窮。」讀到這段話,人們自然能夠感念到「父子有親」自性本具的親愛精誠,從而生起對孺子的愛護和對父母的孝思。
另一段對老人心理的剖析,也體現出家訓的親切之處:「高年之人作事有如嬰孩,喜得錢財微利,喜受飲食菓實小惠,喜與嬰兒玩狎。為子弟者能知此而順適其意,則盡其歡矣。」了解老人的性情,自然而然能夠善體親心、順從親意的來孝敬老人,使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
《袁氏世範》、《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訓》都是袁氏家族彌足珍貴的家訓典範。代出賢才的袁家也出現過佛門淨土宗大成就者,如廣為人知的明朝「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袁宗道和袁中道三兄弟,他們由修禪轉為修淨土,悉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袁中道還曾經在定中見到西方淨土的依正莊嚴,事載《淨土聖賢錄》。在「賞詠袁氏」的家譜中,記載著祖先袁崇煥的事跡,這位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將,在臨刑之前曾說:「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將勇,忠魂依舊保遼東。」忠孝節義傳家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袁氏子孫。
一九八三年,袁方先生和他的兒子移民到巴西,在聖保羅市創辦巴西首家華文報紙——《美洲華報》。八十年代,對於旅居巴西的華人而言,這份報紙給他們帶來了福音,使其能夠聽聞來自太平洋彼岸故鄉的消息,因此有很多的巴西華人每天都在等著這份報紙。
回想起當年創業維艱的日子,袁先生形容創刊的當時,只有袁家父子二人和六名打字小姐,他每天都要忙於排版、校對的工作,只能睡四個小時,父親還要求他,每日凌晨他必須要第一個看到報紙。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敬業精神,才使得袁氏的家業得以蓬勃發展。
更難能可貴的是,袁氏後人謹守中華傳統的孝德,演繹出許多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弟子規》說:「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我們不僅在父母生前要盡孝,父母過世之後,也要在喪葬、祭祀的禮節中,圓滿為人子女應盡的孝行。
袁氏全家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遷居台灣,袁老先生非常孝順,他生性節儉,每天都辛勤工作,一個人養活三個家庭。他的母親和弟弟都留在安徽老家,只要弟弟開口,無論要多少,他都會如數把奉養母親的錢通過越南轉寄回安徽。父親的孝心孝行給他的兒子袁小弟至深的影響,早在改革開放之初,袁小弟第一個從台灣飛回安徽老家,去看望未曾謀面的族人。
袁氏家族的祖先都安葬在安徽老家的幾畝良田中,有一次政府下令要將這些墳墓全部動遷。於是家鄉的族人就打電話給袁小弟,告知他這件事情。結果,袁小弟二話不說就飛回安徽,住到馬鞍山唯一的五星級賓館中,親自處理祖先的重葬事宜。他非常謹慎的在台灣挑選質量很好的骨灰盒,分兩次坐飛機送到安徽;又聘請台灣的撿骨師,一起到安徽協助遷墳;他還為祖先重新選擇了環境優美的墓地安葬。袁小弟在一個月之內總共飛了四次,花了七十萬元錢,才把這些事情安排妥當。
遷墳的工作非常辛苦:家族的祖墳中總共有十八具屍首,每個人的名字都不能弄錯;曾祖父輩的長者都是武將,一米九的個頭;表親也是族人,不能放著不管。他們非常細心的去撿這些遺骨,但是實在是太多了,難免有遺漏的骨骸,結果晚上祖先就託夢給他,說還有骨頭沒有撿到,第二天只好再去撿……
好不容易把祖先的十八具遺骨全都撿好了,還沒有重新下葬之前,族人誰也不願意把這些遺骨放在家裡,袁小弟只好把這些遺骨全部搬回賓館,晚上和他睡在一起。後來終於選好墓地重新安葬,分兩次才完成下葬事宜。他雖然不懂風水,但是看到墓地後面有山環繞,前面有清澈見底的湖,陽光明媚的時候,站在墓園,還能夠看到遠處的湖面上有幾隻鱉將頭伸出來遊玩。他覺得這個環境很好,很適合安置袁家的祖先。
值得欣慰的是,他旅居巴西的兒女雖然是受西方教育,但由於受到父親身教的影響,對祭拜祖先的事都很注重。他們每天都會在「賞詠袁氏」的祖先牌位面前上香;每年的九月九日,在瑞士、美國讀書和在台灣工作的兒子和女兒,都會從台灣買幾箱上好的紙錢,飛回安徽老家祭拜祖先。
袁氏子孫孝義的德範感人至深,深值世人讚歎和學習。
「結語」
淨空老教授曾經說過,中國教育的特色是家庭,古人從小有家教。家學最重要的科目是四科。第一、五倫,講人與人的關係。人在社會上離不開五種關係。家庭最重要的是親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有別。在社會上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第二、五常,常是永遠不能失去的,即仁義禮智信,這是人必須要具備的基本道德。仁是仁慈,要學會愛人如己。義是如理如法,一般講合情合理合法,見到別人有苦難,我們要主動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不求回報。這是做人基本的德行。第三、四維,管子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一個國家沒有禮、義、廉、恥,肯定會滅亡。第四、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在家裡面展現出來,這個家族有道、有德,有這樣的家庭,就有這種社會,如此則社會和諧,長治久安。
我們深深相信,只要每個家庭都能夠學習和落實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這個世界的和諧太平必然是指日可待的!
老法師:我們看了開吉法師這篇文章也深有感動。這篇文章在冬至祭祖兩個月以後。確確實實,家太重要了!中國古聖先賢教訓後代,欲治其國要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要先修其身,修身根本是在誠意、正心、格物、致知,如果不從這裡做起,家不可能齊。說到最根本,根本的根本,格物,格物是什麼?放下物欲。格,司馬光說得好,格是格鬥,就是你必須要戰勝你的物欲,一生不能為物質欲望所累,你才有智慧。如果人不能戰勝自己的欲望,欲望擴張是沒有止境的,所有的業,造的業,不善的業,都從這來的。所以中國古人把它定在根本的根本,頭一條。你想求有智慧,你先要把煩惱習氣放下,這就是格物,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你才會有智慧。
如果人生在世間完全被物欲控制,這人很可憐。有沒有?多得很,我們遇到多少企業家,這些大富長者,他們告訴我,他怎麼說?我們以為人生就是要賺錢,賺錢幹什麼?享受。完全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一生這樣過去,到晚年他會很痛苦。真可憐!這一生當中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完全迷在七情五欲裡頭,以為這是享受,不知道這是造業,這個業不善,是惡業,你有多大的福報,這福報享盡了,家破人亡,不等待來世你的惡運就現前,這個時候後悔就遲了。學佛的同學好一點,真正學懂佛,依照佛的教誨去做的人少,為什麼?欲望放不下。學佛也是從這開始。所以中國聖賢所講的話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我學佛這麼多年,深深體會,中國古聖先賢,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是什麼人?用佛法來說,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不是明心見性他做不到,他也說不出這個話來,他們所講的跟大乘經上講的沒有兩樣。
人生在世有目標、有方向,目標方向是什麼?求智慧、求明心見性,在佛法裡面講,求成佛、成菩薩;在中國文化裡面講,學做聖人、做賢人,聖人就是佛講的佛陀,賢人就是佛講的菩薩,完全相同,沒有兩樣。《大學》一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儒家的總綱領。佛法不例外,佛法求什麼?明心見性。明德就是自性,自性是光明的,自性是清淨的。中國人用字簡單,明德,明德怎麼?不明了,迷了,上面那個明字,恢復明德,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見性,明德是自性,中國人講本性,「人之初,性本善」,本性,人生百日,體露真常,你能看得到,本性多美、多善!從哪裡看?從嬰兒看,他還沒有受染污,他還保持著天真,出生一百天。
一百天以後慢慢被染污了,如果沒有好的教育,小時候沒有好好教,到個十五、六歲,就完全被染污,這就是現在人所謂兒女不好教,學校的老師告訴我,現在學生不好教,為什麼?嚴重染污。為什麼?沒有正面的教化,負面的他全接受到了。誰在教他?電視在教他,網路在教他。這個教學的內容,正面的完全沒有,沒有孝親尊師,只教殺盜淫妄,只教你自私自利。所以認為拼命賺錢,賺錢沒有德行,完全是達到自己的目的,別人,傷害他的生命,傷害他的家人,都在所不顧,認為什麼?他不行,他不如我,他心不夠狠,手段不夠辣,心狠手辣才是今天的英雄豪傑,受的是這個教育。
中國老祖宗不是的,中國老祖宗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教學的目的是見性,回歸自性。自性是最善的、最好的、最美的,真正是究竟圓滿的德行,這是自性,這是體,真實智慧。求這個幹什麼?才知道愛人,親民。為什麼親民?人類跟自己是一體,不但是人類,畜生、植物、礦物,包括山河大地。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性變出來的。自性是能生能現,宇宙是所生所現,能生能現的這個體,這個自性,是自己的體,不是別人的,是自己的真心。整個宇宙,真心是一個,沒有兩個;換句話說,整個宇宙跟我什麼關係?一體。一體自然親,所以你才會愛人,你才會幫助人,你才會原諒人。所有一切的美德都從這裡流出來了,人跟人是一體,你說這多親。無論從體上講,從用上講,都能夠止於至善,達到究竟圓滿,那是什麼境界?中國人講聖賢,印度人講佛陀。所以對整個社會來講,國家來講,世界來講,家太重要了,家是細胞,這個細胞健康健全,世界才會有安定,才會有和諧,世界才會有盛世。
要靠什麼教育?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這不是我們說的,湯恩比說的,高本漢說的,西方人說的,他們肯定,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你真正好好學習,你自己得受用,身心健康,幸福,這一生過著幸福生活,是真的。沒有這種修養,那幸福是假的,那是外面物質的誘惑,以為這是幸福,它與煩惱習氣相結合。真正幸福是智慧、是德行,道德跟智慧是真正幸福。所以你看逐漸從格物致知,格物是放下,致知是看破,看破什麼?了解整個宇宙的事實真相,你完全了解,你不迷惑,這就是致知,致知是佛家講的看破,然後才能達到止於至善。個人止於至善,家庭止於至善,社會止於至善,國家止於至善,世界止於至善,這只有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做到,是真的不是假的。
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交通便捷,資訊發達,世界上哪裡出一點事情馬上就知道,地球變成一家,不是一村,一家。一家人,家和萬事興;一家人要不和,那就造孽了,果報不堪設想。所以一定要懂得,我們是一家人,至少地球是一家,說一個村太大了,住在這個地球上,一家人。我們對待一切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統統以一家人來看待,我們才會感到幸福、感到美滿、感到快樂,這是智慧。把它分開,分得清清楚楚的,不能合作,要佔人便宜的,那是煩惱,那是習氣,那個不是智慧。
所以這篇文章,很有中國傳統的大家庭,今天這個大家庭是地球,整個地球是一個大家庭,我們起心動念是為整個地球所有居民著想,這親民做到家了,明德、親民做得好,做好了,一家人,都是親人。希望這個世界都能夠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都能夠落實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能夠落實佛陀教育的三皈、六和、十善、普賢十願,都能向這個方向、目標去努力,我們相信這個地球會出現千年盛世,不是局部的,是整個,整個地球盛世出現。靠教育,教學為先,諸佛如來今現在說法,可別忘記。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