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三輩往生第二十四」,第一段上品上生,看上品這一章。經上說: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由此可知,真正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究竟圓滿的成就,家要捨,欲望要放下。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他給我們做的示現、給我們做的榜樣。十九歲他就『捨家棄欲』,就修道,成道之後弘法利生,再也沒有回過家,我們要從這個地方深思。再看禪宗惠能大師,他接觸到佛法二十四歲,根利!那真是叫上上乘人,雖然不識字,沒念過書。他二十四歲離開了他的母親,他的父親早年過世,母子兩個人過著艱苦的生活,互相依靠。聞到佛法之後,很難得有好心的居士發心代他照顧老母,讓他無後顧之憂到黃梅去學道。這在《壇經》上我們看到,在黃梅八個月,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之後,一直逃到南方隱居在獵人隊裡面十六年,沒有回過家。
世間人最難捨的是親情,如果你要不捨,你就離不開六道輪迴,你就不可能有成就,所以佛家講孝養父母跟世法裡面不一樣。許多同學我相信也都聽說過,「一子成佛,九祖升天」,你說這是不是孝順?世間孝養還有能跟這個相比的嗎?一個人修行成就了,往上去九代的祖宗都享天福,這是孝養父母到極處!離開家去修道去,父母有人照顧嗎?你就想想,諸佛菩薩、護法善神他要不照顧,那還叫佛法嗎?那還叫學佛嗎?連我們做凡夫的人都能想到,佛菩薩哪有不照顧的道理!
我們在廬江辦個中心,希望培養幾個好老師。我們錄取學生第一個條件就是十年不出門。十年逢年過節、你家裡有什麼大事都不能回去,這頭一個條件。真的像修道院一樣。你雖然不能回去,我們想到了,你的父母、家親眷屬可以到中心來看你,我們接待。所以我們中心買了兩棟公寓,這兩棟公寓合起來有三十多個單位,每個單位三房一廳,公寓式的房子。這個做什麼?專門用來接待我們學生們家親眷屬。這是我們凡夫都想到,佛菩薩哪有想不到的道理?你的兒子出家修行真有成就,他的父母要是餓著、凍著了,以後誰還敢出家?那豈不是連佛菩薩跟我們凡夫相比都比不上,哪有這個道理!棄家斷欲是修行證果的第一個條件。世間人所講的家累,這累贅!這個累贅就是叫你生生世世不能出離六道輪迴。你看「三輩往生」第一句,就把這個根本為我們說出來,我們在前面幾次也有詳細的討論。
捨家棄欲之後,成敗關鍵在『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為什麼還要加個發?是因為我們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菩提是梵語,古印度的語言,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悟;所以菩提心,要用中國話來說,就是覺心,覺知!古大德把覺知上面再加兩個字,靈明覺知。靈明覺知是真心,就是菩提心。這個心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都有,沒有一個人沒有。你的妄心從哪裡來的?菩提心迷了就變成妄心,所以諸位要知道,妄心跟真心是一個心,妄心沒有了,那真心也就沒有了。
而真心沒有生滅,沒有來去。說它大,遍法界虛空界;說它究竟,它是「究極真際,窮盡法源」。十法界依正莊嚴,不僅十法界,連一真法界也包括在裡面,從哪裡來的?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能現;為什麼會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唯識所變」。心性是真心,唯識是妄心,妄心能變,真心能現,能現跟能變是一不是二,這要搞清楚。真心好比是水,妄心好比是波浪,波浪有大小不同,水沒有兩樣。我們把真心比作能現境界,像水一樣,妄心,十法界依正莊嚴好比是波浪。波浪有大小不一樣,大浪是六道,更大的浪是三途,風平浪靜,那就是四聖法界,雖然說風平浪靜,還有小浪;完全沒有波浪,這就是真心。什麼叫所現?什麼叫現、什麼叫變?諸位從這個比喻上去體會。
遍法界虛空界心現識變。從心,能現的心就是菩提心,能變的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如果說妄想分別執著你統統有,那我們就比喻作大風大浪;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妄想,這是中等程度的風浪;分別也沒有了,只有起心動念,我們稱為這叫小浪;小浪也沒有了,那就是究竟佛果。這說明等覺菩薩還有一點微細的浪,那個微細的浪微細到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到,它真有,我們看不出來,現在所謂是要用很精確的儀器能夠把它測量出來。一真法界風平浪靜,連小浪都沒有。我們把十法界來比喻,大家也容易體會,四聖法界是小浪,三善道是中浪,三惡道是大浪,這個比喻諸位就不難懂。十法界是唯識所變,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四聖法界裡面有妄想、分別,沒有執著,六道裡面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
六道愈往上面去愈輕,愈往下面去愈嚴重,嚴重到極處就是地獄道,妄想分別執著很重!地獄道眾生很苦,真正所謂是度日如年。地獄道眾生有時候也有緣分透露一點訊息給我們,說他們太苦太苦!千百年以前造作罪業,墮到地獄,而他們的感受是無量劫。現在由於科技的進步,我們知道了很多事情,像現在講的時差,實在講時間有沒有?時間沒有,不但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空間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時間空間都沒有了,所以有時間就有時差。人在快樂的時候,感覺到時間過得很快,人在痛苦的時候,感覺到那個時間過得很慢,時間有沒有快慢?沒有,感受不一樣。人間幾千年、幾百年,地獄裡面感受是幾千劫、幾萬劫,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也能夠深信不疑。
菩提心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所以過去、現在、未來都在眼前。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國土,如果你要見了性,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就在此地,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遠近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前後沒有了,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了,這是講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很難講,怎麼講都講不圓,得要從方方面面;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菩提心,所有的境界是心現的。我們一下子不能體會,我相信同學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哪個時候你作夢,醒來之後好好想想,你作夢的時候心在哪裡?整個夢境就是心變現的,就是心現識變的!你能體會到。
所以佛經裡頭比喻很多,用夢用得最多,《金剛經》末後一首偈子,佛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雖然講四個比喻,夢是第一個,它是主,幻泡影是陪襯的,一場夢。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就是六道輪迴,就是說六道輪迴是夢中境界,不是真的。這些事實真相你要是看透、看明白了,就叫做看破,看破你才能放下。現在你為什麼放不下?你沒看破。換句話說,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什麼時候事實真相你統統明白、了解,你自然放下,哪需要別人勸!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
六道十法界裡頭你什麼都得不到,你能不放下嗎?放下得大自在,放下就覺悟,放下就證果。你的家親眷屬,你放下才能照顧他,才能幫助他;你放不下,你沒有辦法照顧他,你沒有辦法幫助他。放下是自度,自度而後能度人。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現前,為什麼?菩提心不生不滅,菩提心不來不去,菩提心不增不減,在凡夫沒有缺少一點,在佛菩薩沒有增加一點,只有覺迷不同。佛菩薩覺,菩提心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上了;凡夫迷,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不上。用的是什麼?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妄心!雖有真心,不知道,用妄心,錯就錯在這裡。
現在這個世間災難太多,我們因為不看新聞、不看報紙,很多發生的事情我們不知道,我們過的日子是天天天下太平。可是偶爾有同學來,把很多地方災難的事情做一個簡單的剪報,送來給我看,我看到這些剪報才曉得最近又發生了些什麼事情。前幾天菲律賓的水石流,整個村莊淹沒了,大概死了有一千多人。使我想起早年我在台灣開心法師跟我說,現在這個世間災難嚴重,死的人是一堆一堆的走。這是十幾年前他跟我講的。這些狀況能不能改善?答案是肯定的,能改善。怎麼改法?從人心改起,這我們一定要懂。大乘教裡頭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是真話,現在人講真理。如果我們這個世間人統統都想善,這問題解決了。
你看佛給我們講的《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是佛門基礎的教材。一入佛門來,第一部要念的書,《十善業》;就像儒家教學第一本書是《弟子規》,基本教材,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學起。佛在經上講得好,他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一切世間是指十法界,包括阿鼻地獄。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無明沒有斷,還沒有到明心見性,那是他的苦處,能斷一切世間苦。我們這一生所受的,這小苦,雞毛蒜皮算什麼,哪有不能斷的道理!怎麼個斷法?佛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很簡單、很扼要,那就是「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就行了。善法是什麼?佛跟我們舉了十條(十大類),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統統都能夠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身口意三業都善,什麼樣天災人禍都沒有了。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佛法裡面所講的清淨平等就落實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我們明白了,一定要知道從自己做起,不要去要求別人,要求別人難!世間最難的事情,求人難、登天難,回過頭來求自己,沒有一樣做不到。佛經裡頭常講,自度而後才能度他。我自己做到了我才能教別人,我自己沒有做到,教別人,人家能相信嗎?你教人不殺生,自己還殺生,沒人相信;教人不偷盜,自己還偷盜,哪有這種話?所以我們要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為什麼那麼多人信受奉行,三千年後的今天提起釋迦牟尼佛,還有很多人由衷的尊敬,這什麼道理?你再看看其他宗教,像耶穌、穆罕默德,在中國你看像孔孟,為什麼有這麼好的效果?沒有別的,他做到了,這些人自己做到了勸別人,感受很深!自己要做不到,勸別人,沒有效果,人家倒過來還諷刺你:你拿這些東西來騙我,如果真好,你為什麼不幹?所以你真的明白,真的懂得,一定是先做到。真正得到聖賢教誨的殊勝利益,然後再推廣教人,人家相信,為什麼?看到你做到了,看到你得到的利益。
這個利益我在講席當中常講,我們在佛法上所得到的殊勝功德利益在哪裡?在形象上。我們的容貌,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思惟,我們的言行,完全表現出來,沒有絲毫隱瞞。聰明人一看就了解,他一看到你就生歡喜心,服了,我們諺語常講「服了」,他就會跟你學,為什麼?有好處!沒有好處誰跟你學?有好處,身心健康。佛經裡常講「煩惱輕,智慧長」,這誰不願意要?佛經裡面常講的智慧德相,德是道德、是能力,相是相好,現在人講的福報。
求長壽、求福報、求聰明,這是全世界不分族群、不分文化、不分種族也不分信仰,沒有一個人不要,能求得到嗎?能,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有求必應;你不懂道理、不懂方法,那就沒有法子,那就沒有感應。你求,求得的是你命裡有的;命裡有的,換句話說,不求也得。佛法裡面講有求必應,是你命裡頭沒有的。命裡沒有,你居然能夠求得,這才叫殊勝。《了凡四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中國歷代像袁了凡這種人不計其數,沒有把他寫出來,而求的心、求的願行比了凡先生殊勝的,所得的果報也比了凡先生殊勝的,這種人大有人在!了凡先生所得的比不上俞淨意。俞淨意先生沒有把他一生的經過詳細寫出來,提供給別人做參考,這一點沒做到;但是由他的朋友以筆記的方式寫出來,流傳給後世,我們看到了。現在也有一些善心人把這個故事拍成連續劇,我看到三種版本,我看了都歡喜。不長,大概都是四集到六集,有好處,便利流通。一集大概是一個小時,做成光碟可以大量流通。
還有眼前的故事,最近發生的,就是在這個月的月初,前幾天發生的,我看不亞於「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看看有沒有人發心也把它拍成連續劇,真人真事都在眼前。佛家講的三轉法輪,第一個是示轉,就是示現,你一看就明白,上根人;第二是勸轉,中根人,一勸你,聽了有道理,回頭了;第三種是作證轉,勸你你還不相信,六道輪迴、這些鬼神的事情擺在你面前,你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這個不能不信,作證轉。現在科學家所講的拿證據來,這證據在你面前,下根人也相信。
所以我常常勉勵同學們,在全世界留意這些因果報應的真實事相,報紙上刊出來的、雜誌上刊出來的,這是最近的,非常有說服力。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對這樁事情非常重視,看到這個訊息,他親自到當地去調查,然後做出報告,寫成書,這個我們看到很多。如果能更進一步把它拍成連續劇,在電台、網路上播放,會讓更多的人省悟過來。沒出六道輪迴,沒有出十法界,因果報應是事實,所謂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是諸佛剎土一真法界裡面無比殊勝的法界,這不能不知道。有很多同學對這個事情很關心,疑慮很多,他的親人念佛過世,走的時候瑞相很好,一天到晚念念不忘他生到極樂世界是生到哪一品?很關心。無論你怎麼樣關心,你也不能把他提升一品,你也不能把他降下一品,這是事實。你不知道念佛,天天關心這些,打這個妄想,他往生你墮落。你要細心想想我的話對不對,人家心裡想的是阿彌陀佛,念的是阿彌陀佛,你是想的你親人到底是幾品,打妄想!嚴重的分別執著。
我跟大家講,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那個情形,大致上跟《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階級現象是相同的,為什麼?一真法界之下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一真法界裡頭,不但分別執著沒有,連妄想都沒有。什麼叫妄想?起心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你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做無明,就叫做妄想。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沒有,還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只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就是無明,出不了十法界。起心動念沒有了,你們想想那是什麼境界?分別執著當然沒有,還沒有起心動念,這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這個境界就是極樂世界。
所以你要曉得,一真跟極樂是平等的,平等裡頭哪有差別?人人都是不起心、不動念,還有什麼差別?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差別,那就不叫一真,就不叫極樂,所以一真跟極樂裡頭沒有起心動念。為什麼還說四土三輩九品?為什麼還說四十二個階級?實在講佛講得很清楚,你沒有聽懂,佛說什麼?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無始無明習氣起不起作用?不起作用,雖不起作用,他有。也就是都不起心動念,每個人境界還是不相同,必須無明習氣統統斷盡了,那就相同,所以佛佛道同。這個佛佛是指究竟圓滿佛,那是完全相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分證佛,分證佛帶的習氣不相同,但是決定不礙事,這個道理要懂。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那個道理也是一樣,現象亦如是,所以你就不應該想。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思議,你天天在思,你天天在議,你思是打妄想,議是議論,講廢話,不老實念佛,錯了。聰明人放下萬緣,絕對沒有這種念頭,一心念佛,求生西方,這就對了。
這經上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苦口婆心的勸你,你看上輩往生勸你,中輩也勸你,下輩也勸你,都是這句話。這句話就是凡夫念佛往生最重要的修學綱領,你怎麼能疏忽?菩提心我們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話來敘述,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要落實到生活當中,別人對我虛偽,不誠實,我對別人要真誠,要真實,要誠心誠意。你要問,這樣我不是吃了虧嗎?是的,你吃了大虧,吃大虧以後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如果他欺騙我,我也欺騙他,他對我不老實,我對他更狡猾,你佔便宜了?是,佔了好大便宜,來生到地獄去了,三途去了。眼前這個吃虧、佔便宜,你再往後一看,吃虧的是真佔便宜,他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原來佔了便宜的人真吃了虧,他到三惡道去了,這要看清楚。所以中國古人講一句話很有道理,「吃虧是福」,眼前吃一點虧,將來有大福報,那個福報是沒有法子想像的,你作佛、作菩薩。你真正要搞懂了,願不願意吃虧?願意,歡喜吃虧,不怕人騙,我絕不騙人。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大經上講到「發菩提心」,這句話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雖然很多、很詳細,不一定每個人都能看得懂,也不見得每個人都能體會,這是什麼原因?套一句佛門的術語說,這叫「業障」。換句話說,我們本身有障礙;這個障礙總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總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是講了三個題目,每一句裡面,理、事、境界都非常非常複雜,複雜的程度無法想像,有覺、有迷。實在講,菩提心的心體沒有覺迷。難得黃念祖老居士註釋本經,把古大德關於菩提心種種說法,可以說最精彩的、最重要的他都節錄了。我們不能在此地細說,細說這句話講兩個月也講不完,這樣子浪費時間,也怕初學的同修聽了厭煩。所以我們也只能夠取最重要的,能夠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提醒。希望我們首先有這個認識,認知非常重要,認知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的「看破」,有認知而後你才能落實,落實就是「放下」。
說到菩提心的名體,我們知道有法身菩提、報身菩提、應化身菩提。佛有三身,這些話都是方便說。佛法裡面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凡有言說都是方便說。不但言說,凡有事相也是方便,所謂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總而言之,眾生有感,誰應?菩提心起作用,菩提心就是佛!所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就像江本勝博士水實驗一樣,水是礦物,它的體是什麼?它的體是菩提心,它就是法身,眾生有感,它就有應。眾生以善意感,它應的那個結晶非常之美;眾生以惡念去感,它現的樣子就很難看,有感就有應。
有感是有心,妄想分別執著,有這個心,可是心性的應是沒有心的,心性要有心就不能夠應了。我們人與人之間,我有感你為什麼不能應?我用妄心,你也用妄心,就不能應;如果說我有妄心,你沒有妄心,我有感你就能應。菩提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它能夠應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之感,這個境界不可思議。在凡夫迷失了菩提心,菩提心變成什麼?變成法相家所說的八識五十一心所,變成這個東西,迷了以後變的。阿賴耶是妄想,末那識是執著,前六識都是分別,分別最重的是第六意識。在理上講八個識統統都有妄想分別執著,不但八個識有,五十一個心所法裡頭也統統具足。為什麼祖師大德說這個識是主分別、那個識是主執著?那講偏重,統統都有,哪一個多一點。統統都有分別,第六識的分別多一點;統統都有執著,第七識的執著多一點;統統都有妄想,阿賴耶的妄想多一點,是這麼個意思,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瞭。
在一切眾生分上,我們三身有沒有?有!怎麼能沒有?不但我們有,蜎飛蠕動、蚊蟲螞蟻都有,平等的。生佛平等,你看經上沒有說佛生平等,生佛平等。這些言語無非都是教我們覺悟,佛高高在上,眾生還在佛的上面,先說眾生,再說佛,顯示什麼?謙虛卑下,沒有一絲毫傲慢。佛生平等,這裡頭顯出佛高,眾生下;生佛平等,這一顛倒,顯出佛謙卑。這是真的,愈是有智慧的人、愈是有德行的人、愈是高尚的人表現出來的愈謙卑,這是性德的流露。佛在這些言教當中教導我們、提醒我們。所以我們的法身、報身、應化身不是沒有,統統有,但是什麼?變質了。我們的法身,法身是理體,上跟諸佛如來,下跟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法身沒有相,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報身就有精神,報身是什麼?智慧,沒有形相;講到應化身這才有形相。形相怎麼生的?感應而生,真的是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黃老居士也引用《壇經》上祖師大德給我們說的一句話,六祖在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說了五句。五祖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他說了那五句,那就是他覺悟的境界,五祖給他印證。然後告訴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這一句話可重要!忍和尚對惠能大師講,能大師代表我們這些佛弟子,我們讀了忍和尚的開示,重要的是自己能夠直下承當,祖師是對我說的。學佛什麼最重要?認識本心最重要,本心是什麼?菩提心,自己的真心,能現能變。你能把這個抓住,不但你自己的問題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解決了,整個宇宙的問題解決了,這叫什麼?這叫得大自在,這叫得大圓滿。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頭有的。
祖師的話說得重,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為什麼無益?益是什麼?益是明心見性,利益。在我們念佛法門講,益是往生淨土。你學佛學一生不能往生,沒有益處,還要搞六道輪迴。這個本心就是菩提心。大乘教,不論你是哪一宗、哪一派,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不能離開這八個字,都是要認知本心。給諸位說,認知是覺悟,本心就是本性,我們通常講佛性、法性,本心是法性。識自佛性,佛性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六祖壇經》一開端你看六祖教人「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是什麼?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應當作佛,那你學法就得真實利益了。所以你不知道這樁事情,你學佛得什麼?得福報,人天福報;不是沒有得,有得,得人天福報。
人天當中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是世間人人人所希求的,這一點不假。世間人聽到歡喜,學佛的人聽到搖頭,為什麼?出不了生死輪迴。這一生修行,來生得福報,一享福又迷惑了,這一迷,每況愈下,往下墮落。所以六道裡頭上上下下,下面苦,受到很多苦之後知道要好好修,生生世世修;修到上面福報大,這一享福,福享完了業障全現前,又往下墮落。所以六道輪迴頭出頭沒,苦不堪言。
我們學法的目的是在哪裡?佛在世間教化眾生目的是教你不但要離開六道三途,要教你離開十法界,那是真正利益。所以我們今天憑自己的能力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在佛教裡面統稱之為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斷煩惱,證菩提,難!太難太難!佛知道,菩薩知道,我們末法時期凡夫有沒有人能做到?可以說沒有一個。諸佛如來慈悲到極處,知道這一切眾生當中,累劫還有修行善根的,在這個時代開一個特別法門,帶業往生。你的煩惱習氣可以不要斷,但是諸位要記住,不要斷,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要叫它起作用,這樣才能往生。如果煩惱還常常起現行,那就不行,那就去不了。
我們念佛,遇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這就是說明你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的。說這一生才開始,不可能,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念佛,為什麼生生世世念佛,今天還搞得這個樣子?就是臨命終時煩惱習氣伏不住,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這不能不知道,非常要緊。這一生中要認真努力的幹,不再犯過去的過失,我們這一生當中才能成功。那要怎麼辦?最好的辦法也是唯一的辦法,現在就放下,不能等;現在還不要緊,等我臨終的時候再放還來得及,怕就遲了。過去生生世世就是打這麼一個妄想,所以每一次都失敗。現在要提高警覺,我現在就放下。
現在放下,這個事情要不要做?事情不礙事,《華嚴經》上講得清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礙在哪裡?礙在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放下不是放下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事照做,只要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什麼都不妨礙。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無作就是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事情照做,做得更圓滿,做得更殊勝,沒有私心,沒有妄念。就像世尊在世間應化一樣,就像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的一樣,出家能做到,在家也能做到。
本經一開端,「賢護等十六正士」,是在家的等覺菩薩;與世尊同時出現在這個世間的維摩居士,是在家佛,成佛了,在家能成佛。什麼叫成佛?起心動念沒有了,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那叫佛。起心動念,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是菩薩;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我們今天學阿羅漢都學不到,所以只有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就是分別執著要壓住,雖有不起作用,把它控制住了,這在佛門裡面叫功夫成片。有這個能力就能自在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這個地方跟眾生有緣,需要多住幾年,不妨礙,這就叫生死自在,這就叫了生死。了生死是生死自在的意思。
古人很多做到,我們做不到要生慚愧心,為什麼做不到?執著放不下,所以你做不到,也就是你心裡頭還真有。事有不要緊,心上不能有,你就得自在了。為什麼心上不能有?本來無一物,這有是幻有,你要把它看成那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徹底放下,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就是菩提心,平等心是菩提心,正覺心、大慈悲心是菩提心。這樣的心常常現前,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這些念頭逐漸逐漸淡薄了,淡到最後就沒有了,沒有這個念頭,你就得利益。學佛、學法有益,你認識本心了,學法就有益。到這個時候,你看祖師大德讚歎你,你就叫丈夫,丈夫是對佛的尊稱,天人師、佛,這佛的十號,十號具足;略舉三個名字,三個名字就代表如來果地上的十號。
後面還有一句話也說得很好,「菩提心,迥出凡情」,迥是很遠,「功用難思。如是心性,名為法身。是佛道之本體,名為菩提」。這個統統講的是法身,遠遠超出凡情。凡情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凡情,遠遠超出,沒有。由此可知,凡情盡了,菩提心就現前。菩提心不能求,沒地方好求。菩提心怎麼發法?把凡情放下、捨掉,菩提心就現前,那就叫發!菩提是本有,凡情是本無,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講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好像是太陽,不覺好像是烏雲,陰天烏雲把太陽遮住,今天太陽沒有了,哪裡是太陽沒有了?現在人懂得,坐飛機飛到雲層上面,太陽還是一樣的明亮,在雲層下面,被雲層遮住了,雲層就是凡情。所以凡情盡了,菩提心就現前。你就知道修行修什麼?斷煩惱而已!
一定要把煩惱捨棄掉。從什麼地方捨起?佛菩薩慈悲,教我們像教小朋友一樣,我們真的,跟佛菩薩比確實是小朋友。先教你斷十惡業,十惡業是凡情,教你不殺生,教你不偷盜,教你不淫欲,教你這些。「不」就是把它否定掉,不能幹。菩提心裡面本來有的大慈大悲,不但不殺眾生,愛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怎麼會去害他?不但不偷盜,不偷盜講到微細處,就是決定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我還有念頭想佔人便宜,這是盜心,縱然是偷盜的行為沒有,你那個盜的念頭沒斷。
不但不偷盜,常行布施,歡歡喜喜布施恩惠,布施愈施愈多,凡情怎麼樣?凡情,怕我布施掉之後我就沒有了。布施掉之後,真的就沒有了。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你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布施掉之後你就想我沒有了,你就沒有了。你的有沒有是你的思想,這個道理深,太深!現在人講深奧的哲學。如果你只管布施,你沒有這個念頭,就愈施愈多。布施掉怕沒有,就真的沒有,變得什麼?你也不敢施捨,你施捨總是我有多餘的,我有一百塊錢,我布施十塊錢,我還有九十塊錢好用,你不敢全部布施,為什麼?怕沒有了,這就是凡情。用真心不用凡情,全部捨掉,沒有了也非常快樂、也非常歡喜,那一種心愈施愈多,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你那個錢財就是源源不斷,滾滾而來。
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世間人照顧這個色身也用盡心機,怎麼樣好好的來保養,如何來進補,結果怎麼樣?愈養愈壞,愈補毛病愈出,那是什麼原因?你那個念頭錯誤了,念頭是什麼?貪生怕死,貪富怕貧,貪聰明怕愚痴,有這個念頭什麼東西增長?三毒增長。三毒是病毒,裡頭有病毒,外面流行的這些細菌交感,你就會得病,病這麼來的。內裡頭內心清淨,沒有三毒,沒有十惡,身心健康。
聰明富貴是你真心裡頭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真心裡頭本來有的。大乘教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自性裡頭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華藏、極樂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完全沒有障礙,業障消盡,真心圓滿的性德都顯現出來。凡夫性德顯現不出來,佛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句話說破了。我們的性德為什麼不能現前?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個東西障礙住了。嚴重的障礙,使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完全違反性德,將法性所現的一真法界扭曲了,變成了十界、六道、三途,自作自受,這都沒有。不但六道三途沒有,十法界也沒有,有的是什麼?有的是一真,有的是極樂,那是真有。所以說是真心用事,菩提心用事,功用難思。
如是心性,名為法身。記住,大乘教裡頭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哪個人沒有法身?我們的法身跟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一樣,跟阿彌陀佛的法身一樣,跟毘盧遮那的法身一樣。是佛道之本體,佛是覺,道是整個宇宙(在佛法裡面稱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的體性、現相、理事、因果,用這一個字代表了;通常也用「法」這個字,我們也可以說是佛法之本體。這個地方用佛道之本體,法跟道是一個意思,這叫菩提。菩提在我們一般翻為大覺,徹底的覺悟了。
下面再說「報身」,首先我們搞清楚、搞明白,全是講的我們自己。諸位要曉得,整個佛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講的什麼?講的我們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一法可得。你有這個認知、有這種修學態度,你才真正懂得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意思,開經偈裡面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
「法身本具,乃性德也」。這是性德本來有的,本來有的現在怎麼?現在迷了,迷了之後要靠修德。修是什麼?把迷去掉。「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太陽是性德,現在烏雲雲層把太陽遮住,現在怎樣把那個雲趕走?雲要是散掉,太陽就又現出來了。所以修德是修什麼?修德可不是修性德,性德不是修出來的。古人講的話,講這兩句很好,「但除其妄,莫問其真」,真的,你不要去問,妄的去了,真的就顯;如果你妄的去了還去求真,又變成妄,這個真永遠不能現前。但除妄想,妄想分別執著,你除去這個東西,性德就在面前。修德有功的時候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了性之後你問他,性德在哪裡?他告訴你「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六根所接觸的無有一法不是。根塵識十八界,《楞嚴經》上講的七大,哪一法不是?法法皆真,法法皆如,這是性德現前。
「故備修萬行,功德莊嚴,得報身佛果」。備是具備,沒有一樣欠缺。萬行歸納為六大類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展開就是萬行。古大德又說萬行歸納為六度,六度再歸納就是一個布施。布施是什麼意思?放下!布施就是捨,要捨得乾乾淨淨,就像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捨乾淨了。你只要有一物你就會惹塵埃,你一物都沒有,什麼惹塵埃?塵埃是煩惱,你有一物,你就有牽掛,你就有憂慮,你就有提心吊膽之處,你什麼都沒有了,你還有什麼憂慮、牽掛的?你還有什麼擔心的?你還有什麼害怕的?沒有了。這個時候才真的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身心安,心平世界平。所以你修的時候抓到一點,萬行都在其中,萬行裡頭頭一個就是放下。
我學佛實在講遇到好老師,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老師教我,頭一天頭一句話教我「看破放下」。你看看佛門裡頭最重要的綱領,最重要修學的關鍵,見面就教給我。自己要懂,自己要真幹。看破,了解事實真相,看破放下,徹底的捨掉,自自然然的功德莊嚴。這句話很難懂,功德莊嚴最明顯的顯示,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功德莊嚴。經書從前看不懂,現在一看就明瞭;以前看的不曉得說什麼意思,現在一打開無量義,這就是功德莊嚴。從前看到這些經書頭都大了,現在看到很輕鬆,非常快樂,樂此不疲。
功是功夫;德,這個德跟得失的得一個意思,功夫到了你就得到了,得智慧不是得別的。得智慧就是什麼?得明瞭,得看破,看破一定把你的放下又提升了。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你就曉得六波羅蜜裡頭兩個最重要,一個布施,一個般若。般若是看破,布施是放下。其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統統都是放下。持戒是放下惡業,忍辱是放下瞋恚,精進是放下懈怠,禪定是放下散亂。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布施、一個智慧,智慧是看破。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