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老法師:請坐,大家請坐。好,我們開始。

  學生:大經科註學習班心得匯報。師父上人尊鑒:下愚弟子今日匯報之題目為「聖學基礎字義淺釋之三」。

  仁

  《說文》:「仁(),親也。从人从二。忎,古文仁从千心。」常人之情,於至親則多相親愛,如母之愛子、子之孝父。《孟子》曰:「仁者愛人。」正義曰:「以仁存乎心者,是愛人者也。」《墨子.經說下》:「仁,仁愛也。」故「仁」之言仁愛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鄭玄注曰:「愛人及物曰仁。」《孟子.盡心章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鄭玄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二,偶數也。即《儀禮》鄭注所謂「相人偶」之義,前儒之訓仁皆主「相人偶」之說,即以人意相存問,彼此相親密之辭。徐鉉曰:「仁者兼愛」,二如己之與人相親。《禮記.經解》:「上下相親謂之仁。」仁愛之心由己而發,施仁愛之行於他人,故从人从二會意也。

  《孟子.盡心章下》亦曰:「仁也者,人也。」正義曰:「孟子言為仁者,所以盡人道也,此仁者所以為人也。蓋人非仁不立,仁非人不行。合仁與人而言之,則人道盡矣。」於此而知,仁者,人當行之道也,人之所以為人者在此耳。與人相親愛,擴而廣之,則為博愛,韓昌黎曰:「博愛謂之仁。」仁之古文為从千从心,為「忎」,千言其多也。唯仁能服眾心,心之仁愛擴充天下,澤及千萬人。千萬人皆以己之仁愛心施於他人,愛心遍世間,則是天下一家也。

  申而言之,仁字之「二」亦指兩種關係而言,小則人與人仁愛,進而升之,家與家仁愛,團體與團體仁愛,乃至宗教之間互行仁愛,國與國間互行仁愛,仁愛之心施於自然萬物,則世界和諧自至、幸福美滿永隨也。

  仁又為仁德之人,《論語.學而》:「汎愛眾,而親仁。」邢昺疏:「親仁者,有仁德者則親而友之。」

  愛

  今「仁愛」之愛,本義為行走之貌。《說文》:「愛(),行皃。从夊(音雖) (音愛)聲」,為愛之後起字。《玉篇.心部》:「,今作愛。」因其為行貌,故从表行走之「夊」,愛行而廢矣。仁愛之愛,本字為「」,《說文》:「,惠也。从心旡(音記)聲」。本義為仁愛,《爾雅.釋詁》:「惠,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及子產卒, 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史記.鄭世家》集解引賈逵注曰:「愛,惠也。」許慎受學賈逵,故依其師說訓「惠」。生於心,故从心。「旡」為飲食氣逆不得息,氣息下行為其常態,氣逆則在上在外。人具愛心,則惠利於人,親愛之心在於外,故愛从旡聲也。

  「愛」又為親愛之稱,《戰國策.趙策四》:「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愛」用之事、物,則為喜愛。《字彙.心部》:「愛,好樂也。」人之情,過愛於物,則不忍割捨,故愛又引為吝嗇。《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趙岐注曰:「愛,嗇也。」愛,惠也;惠,仁也;仁,親也;愛、惠、仁、親四字義近。

  和

  《說文》:「和(),相譍也。从口禾聲。」本義為聲相應。「和」原作「咊」,為左形右聲,今作左聲右形。《易.中孚》:「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因乃言或聲之相應,故和从口。《說文》:「禾,嘉榖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因得時之中也,中和而生,中和而成,故名為禾。禾之音含「中」義,和亦含「中」義,故和从禾聲,聲中有義。

  和者,兼容協和之謂也。凡調和得中者,古多名為和聲。《說文.龠部》:「龢,調也。从龠禾聲。讀與和同。」乃指音樂調和得其適中之律也,龠為竹管,以和眾聲,故从龠。經典多假和為龢。《說文.皿部》:「盉,調味也。从皿禾聲。」乃指飲食調和得其適中之味也,調味必於器中,故从皿。因書寫簡便故,今則和行而龢、盉皆廢矣。(段玉裁語)

  和為修身、處事之要,亦為中華精神之要,有三:一為修身之要,須得其身心之和。和必兼「中」言,仁在其中矣。《廣韻.戈韻》:「和,不堅不柔也。」鄭《目錄》言《中庸》之旨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言喜怒哀樂乃屬外情,緣事而生,未發之時,澹然虛靜,心無所慮而當於理,乃清淨本性之體,故「謂之中」。有喜怒哀樂之情,雖復動發,皆以中節限之,不使過之,猶如鹽梅相得,性行和諧,故云「謂之和」。無事則清淨無染,遇緣則發之中節,若琴瑟之弦,上下高低,無不協調。故中之以為體,天下之大本;和之以為用,天下之達道。中和兩具,天地得其位,萬物得其育也。

  二為處事之要,須得其人我之和。和必兼「敬」言,順在其中矣。《禮記.樂記》:「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 言聖王立樂,使君臣上下同聽之,上之敬下,下之敬上,則莫不和敬也。眾人皆不齊,和而容之,敬而勿謗,得其人和矣。諸事咸不一,和而順之,敬而勿怠,得其事和矣。見不同者,求同存異,敬而勿毀,得其心和矣。學有異者,和而不同,敬而勿輕,得其道和矣,乃佛門所謂「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者也。得其人和、事和、心和、道和,天下大同也矣。

  三為華夏精神之要,須得其萬物和諧。和必兼「平」言,公在其中矣。《易.咸》:「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言聖人設教,感動人心,以文化人,使變惡從善,改邪歸正,故得萬邦協和,天下和平。故和者,與人無求,平心待人,人我一體也;與世無爭,公心利世,物我一如也;與物無別,愛心遍界,萬法一源也。

  平

  《說文》:「平(),語平舒也。从亏(音于)从八。八,分也。」本義為言語平舒,若驚語、快語者,不平者也。凡言語舒者,其心平也,其心平者,其氣和也。亏,像其氣出而平和舒緩也,上一者,如其氣之平也;亏為氣之平,平為言之平,故从亏。八,分也,如其平和之氣均分調適也,亦若其語速、語調和緩適中也,故从八。

  「平」由語氣平舒引申為凡安舒之稱,其要在於心平也。水平可自照照他,心平可觀己觀物也。心平者,修身之平也;平靜者,自處之平也;平和者,心態之平也;平直者,為人之平也;平正者,處事之平也;平易者,待人之平也;平穩者,接物之平也;平常者,生活之平也;平安者,人生之平也。

  恕

  《說文》:「恕(),仁也。从心如聲。」本義為推己及人。《賈子.道術》:「以己量人謂之恕。」《聲類》:「以心度物曰恕。」 徐灝箋:「戴氏侗曰:『推己及物謂之恕。』」皆言推己之心及於他人,使他人之心皆如我心也。己之心不欲人之輕賤誹謗,當思人之心亦如我心,亦不願輕賤誹謗加身。故凡我所不欲者,亦不以己之所不欲者加諸人,是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己之心欲己之能立、能達,應知人之心亦如之,欲立、欲達也。故凡我所欲立、欲達者,先以此心施諸人,是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恕從心生,故从心。推他人之心如己心,《周禮.大司徒》唐賈公彥疏: 「如心曰恕。」故恕从如聲,聲中喻義。以恕道存心,推之於人,推之於物,擴而充之於天下,則諸善行之,諸惡禁之,是則名為仁人矣。《孟子.盡心章上》曰:「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言勉強以忠恕之道而行之,以求仁之術為最近。(趙岐語)故許慎訓「恕」為「仁」,至精至確也。

  恕道為儒家至緊要者,《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立己達,忠也;立人達人,恕也。自古聖賢至德要道,皆不外忠恕,能行忠恕,便是仁聖,故夫子言「忠恕違道不遠」也。忠恕之道,即一以貫之之道,故門人聞曾子此言,不復更問矣。(劉寶楠語)

  恕道存心,己有過,當思:過者,人我所不免,於人有過則應諒之;己有缺,當思:缺者,萬物之常態,於人不足則當容之。己困,欲人助之,當思:人皆有困,於人有難則須拯之。己有幼時,賴親、師養教而有成,當思:幼者尚多,於少者則必懷之。己終有老,賴人安之,當思:老者亦眾,於老者則必敬之。如是行之,仁心自具,道業自足也。

  智

  今智慧之「智」乃後起字,其本字作「知」。《說文》:「知(),詞也。从口从矢。」又作「」,《說文》:「識詞也。从白从亏从知。」、智音義皆同,本為一字,經典多用為知。概而言之,初但作「知」,後增體為「」,隸省作「智」,楷書本隸書定為通行字耳。智慧乃知識之引申,《釋名》:「智,知也。無所不知也。」 知識乃智慧之體現,所謂「有德者必有言」。凡明了於心,必能順出於口,故「知」从口。智者出言無礙,如矢之迅捷也,故「知」从矢。知又為智者之稱,《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恭敬

  恭、敬義近,故連說之。《說文》:「恭(),肅也。从心共聲。」《說文.部》:「肅,持事振敬也。」故恭之本義為肅敬,乃威儀顯現於外之謂也。恭、敬義近,析之有別,恭以貌言,敬以心言。《尚書洪範》:「貌曰恭。」貌者,容儀也,容儀能恭,則心肅敬也。(孔穎達語)《論語.季氏》:「貌思恭,事思敬。」《論語.顏淵》:「與人恭而有禮。」恭雖在貌,然行恭者在心,故从心。 「共」為「恭」之古文,經典多以共為恭。《詩.抑》:「溫溫恭人」,《釋文》本作共;《書.無逸》:「徽柔懿恭」,石經《尚書》殘碑作共;故恭从共聲。

  《爾雅.釋詁》:「恭,敬也。」《漢書.五行志》:「內曰恭,外曰敬。」鄭玄《禮記注》曰:「恭在貌,而敬在心。」恭必合敬而言,其義乃全。不然,若「貌恭而不心服」之類,非真恭也。

  綜上述,知恭者,「容貌莊敬、行合禮容」之謂也。然非僅於此耳。恭訓肅,肅乃持事誠敬之稱,知「恭」非但指容,亦指事也,乃持事專敬不怠之謂也。《釋名.釋言語》:「恭,拱也,自拱持也。」《書.堯典》:「允恭克讓。」鄭玄云:「不懈於位曰恭,推賢尚善曰讓。」其此之謂乎。

  《說文》:「敬()肅也。从攴(音撲)茍(音吉)。」本義為恭敬。《易.坤》:「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孔穎達疏:「內謂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內。」《說文》:「茍,自急敕也。从羊省,从包省。从口,口猶愼言也。从羊,羊與義、善、美同意。」乃己嚴於督己、勤於修身、謹慎不懈之謂也。修身在謹言慎行,故茍从包省;从口,表把口封閉,不輕忽出言之義也;从羊省者,表吉祥也,修身可得吉祥也。凡有敬心,必然勤於修身,謹言慎行,故敬字从茍。有敬心者,必不懈怠,嚴於律己,如同手拿棍棒(攴)督促修學,故敬字从攴。

  敬為中華文化之大本也,《禮記.曲禮》曰:「毋不敬。」言敬為禮本,人君行禮無有不敬,行五禮皆須敬也。申言之,無有不敬之謂也。內具敬心,外備恭貌,出以敬人,作以敬事,用以敬物,俯仰以敬天地,廣而敬萬物,一切恭敬。如此,雖不中,不遠矣。

  恭敬由禮而生,聖王制禮,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禁邪僻、矯自肄、自廢者也。好惡無節於內,邪僻廣誘乎外,則必至喪天理而窮人欲,此自肄之失也。沉於懈怠,溺於自安,無奮然振作之風,如《孟子》所謂「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此自棄之失也。肄則更之以敬,棄則改之以恭,漸至「莊敬日強,安肄日偷」,則可德學日新矣。故古之所謂恭敬者,亦使人人不能自放、自懈也。

  聖

  《說文》:「聖(),通也。从耳呈聲。」本義為無所不通之稱。《書.大禹謨》:「乃聖乃神,乃武乃文。」孔傳:「聖,無所不通。」《白虎通》曰:「聖者,通也,道也,聲也。」《書.洪範》:「睿作聖。」孔傳:「於事無不通謂之聖。」孔穎達申其義曰:「睿、聖俱是通名,聖大而睿小,緣其能通微,事事無不通,因睿以作聖也。」鄭玄《周禮注》云:「聖通而先識也。」是言識事在於眾物之先,無所不通,以是名之為聖。觀上是知,春秋前所謂聖人者,多指通人也。(朱駿聲語)

  耳之用在於聽聞,人之六根,耳根最利,以耳根入道,易契合本性,故念佛以攝耳諦聽為最要緊者也。孔子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可知耳根賢於舌根耳。故聖从耳。范升云:「聖者無不聞。」張舜徽曰:「聖之言聲也,謂聲接於耳而不閉塞也。」故《風俗通》曰:「聖者,聲也。」楊慎曰:「聲入心通之謂聖。」耳有聞於外,皆能通達;聲聽耳入心而無礙,是謂之聲。知「聖」者,初由耳通,繼而無所不通也。

  聖者無不通,為修道最高之稱,若世間之最高學位,德、學究竟圓滿之人也,乃《易經》所謂「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者也。然古之所謂聖者有其人與?曰:有也,堯、舜是也。曾不聞《中庸》「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乎?因其為聖人,故仲尼祖述之,孟子言必稱之也。然聖可修而至與?曰:可也。昔曹交問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答曰:「然。」以此知聖可修而至也。然如何修耶?曰:明人倫,盡本分也。《孟子》曰:「聖人,人倫之至也。」「離婁上」又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告子下」,孟子又詳而言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故學聖者,明倫盡分也,敦行孝弟,至於圓滿;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皆合乎聖人之旨,終至全然如一,則為聖人矣。

  聖於古籍中多與「聰明」相連,《中庸》:「苟不固聰明聖智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荀子.宥坐》:「聰明聖知(智),守之以愚。」《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耳目聰明而心聖智。」如是者皆是也,故聖又為聰明之稱。《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王弼注:「聖、智,才之善也。凡精通一事者亦謂之聖,晉王羲之精書法,謂之書聖;唐吳道子精繪畫,謂之畫聖;唐杜子美精律詩,謂之詩聖;皆言精通其事,常人莫能及也。」

  賢

  《說文》:「賢(),多才也。从貝臤(音鉛)聲。」本義指賢能,賢能德才兼眾,故為世所重,為君所用。《玉篇.貝部》:「賢,能也。」《周禮.地官.鄉大夫》:「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鄭玄注:「賢者,有德行者。」貝者,貨財也,為世所用,亦為人所寶;賢能者,其惠於世,如貨才之用;其賢於人,因而人君用而寶之。《尚書.旅獒》:「所寶惟賢,則邇人安。」故賢从貝。賢字,古但作「臤」,後加貝作賢,臤遂廢而不用矣。《說文》:「臤,堅也。古文以為賢字。」賢亦有堅義,《說文》:「能獸堅中,故稱賢能。」故賢从臤聲,聲中喻義。

  賢為多才之稱,引申凡多曰賢。《玉篇.貝部》:「賢,多也。」 《詩.大雅.行葦》:「序賓以賢。」鄭玄箋:「謂以射中多少為次第。」賢者德才出乎眾人,故賢引申為勝。《儀禮.鄉射禮》:「若右勝則曰右賢於左。」鄭玄注:「賢,猶勝也。」賢者多任要職,自多事務,故賢又引申為勞。《詩.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毛傳:「賢,勞也。」 賢者福國利民,為君所重,故賢亦引申為尚。《論語.學而》:「賢賢易色。」邢昺疏:「上賢謂好尚之也。」

  古今治國之道,其要在知賢用賢,賢人在乎位,則國可治,民可安,如舜之舉皋陶、湯之舉伊尹、文王舉太公,皆得國之大治也。昔在周初,武王伐紂,滅殷立周,曰:「予有亂(治)臣十人,同心同德。」言臣雖少,然皆賢良,故能成事也。《中庸》言為天下國家有九經,尊賢位於修身之後,居於第二,可見其重也。人君得賢人輔弼,能臨事不惑,所謀者善,如太宗之有魏徵也。然賢何可至耶?去讒臣,讓其重位也,不仁者遠,則仁者斯進矣;遠酒色,立其德業也,得道多助,賢者樂佐也;賤貨貴德,萬民敬之,賢者群至也。故為政之道,以舉賢才為要務也。

  以上為不肖弟子愚見,弟子德薄學淺,障深業重,凡所匯報,多有缺漏,恭請師父上人慈悲開示。不肖弟子郭帥華頂禮敬呈。

  老法師:帥華實在說也非常難得,人老成忠厚,是個好人,書念得不錯,應該也是自學成就的,好像沒有什麼學歷。這篇文章,對於聖學基礎幾個用字特別提出來解釋,用心良苦。

  第一個提出來的是「仁」,仁是儒家學術的核心。早年湯恩比提出,「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就有人問我,孔孟學說是什麼?大乘佛法又是什麼?湯恩比博士沒說。大家都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就用這裡面四個字來解釋,第一個就是仁,第二個就是義,第三個就是忠恕。仁義忠恕,能不能幫助這個世間解決問題?確實能。今天社會為什麼搞這麼亂?就是不仁、不義、不忠、不恕。這四個字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手段就是教育,所以教學為先,不教不行,人是教得好的。

  早年間有人問我,實在說我自己也有疑惑,人真能教得好嗎?在湯池辦這個實驗成功了,我們有信心了,不再懷疑。湯池教學成功,我們得到的結論,兩句話:第一個證明儒佛都說人性本善,證明這個話是真的,這個話寫在三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不再懷疑了;實驗成功第二句話,那就是讓我們相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而且很快。我們中國,把老祖宗東西丟掉一百五十年了,前面五十年還有,還剩下不少。都市裡面,愈是大都市,丟乾淨了,小城市有,農村裡頭有,沒丟掉。我這個年齡,生長在農村,小時候十歲離開農村,搬到城市,十歲已經很懂事了,這一生的根基全是在農村裡面扎的。農村裡面有私塾,農村裡面的居民老實、純樸,現在社會不好的風氣,在那個時候完全沒有。

  農村風氣好,沒丟掉,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不管認不認識,不管有什麼關係,人與人之間有那個誠意,不認識見面也打招呼。尤其是走路的人,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統統要走路。沒有公路,有大路,這個大路是什麼?推車的,騎馬的,抬轎子的,那是交通主要的道路,鄉下人叫大路,連接大路是小路,主要的道路,現在都變成公路了。我們在農村裡看到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大概跟過去是不能比了,過去不知道,我們小孩,哪知道過去,只知道眼前。生活在那個環境當中,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日出而作,農民主要是耕種,早晨起來,太陽出來了,到田裡工作去了。中午有的時候回家吃飯,有的時候是家裡把飯菜做好送到田裡面,午餐就在那裡吃,吃了他還要工作。晚上回來,起得早,也睡得早,大概農村的生活,晚上八點鐘都睡覺了。早晨天還沒亮就起來了,應該早晨起床是三、四點鐘,現在的時間,八、九點鐘就睡覺了。

  我們看到這些德目,德目他給我們解釋清楚了,將《說文解字》裡頭所說的都註在這裡頭,我們要多看看。仁、愛。現在求恢復傳統文化,從哪裡做起?從我做起,要從我心中做起,傳統文化才有救。如果我們要希望別人,那你肯定會失望,你肯定會把信心完全喪失掉;信心喪失掉,不容易恢復。所以這個事情是我們自己一生德行上的事情、學問上的事情,不能依靠別人,我們做好了,自自然然影響別人。我們也不要求著影響別人,自自然然影響別人那是真的,我們真誠心在做,時間久了別人感動了,有時候要十幾年、二十年。

  我們同學當中,大家看到胡小林盡孝,學佛以後真落實,以前對父母不知道孝敬,學佛之後才知道。父母對他意見很多,完全對他沒有信心。晚年,年歲大了,老人了,身體毛病也多了,照顧得無微不至,父母相信了。至少也十年工夫,父慈子孝,看到效果了,感動許多人。父親在老朋友面前讚歎兒子好,真孝順,這個兒子到哪裡去找?孝順從哪裡學來的?從佛法學去的。不反對佛法了,覺得佛法是好,教出這樣的兒女,晚年唯一的依靠。

  仁、愛,這兩個字意思是相通的,聖人都是從這扎根。我們這些年來重視宗教團結,所有宗教經典核心價值觀,我把它總結就一句,「仁慈博愛」。所以宗教能不能團結?能,它核心價值觀是相同的。再說到我們中國老祖宗,把這樁事情名之為宗教,真是有大學問,這名字太好了。這十幾年來,我們是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做宗教團結的工作,那個時候我住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難得,他跟這些宗教相處都很熟,替我介紹。我們一家一家去拜訪,用佛家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真的把宗教團結起來。新加坡的宗教有個聯誼會,有五十年的歷史,但是從來沒有真正聯誼過,只是每一年過年在一起吃一餐飯,這些每個宗教的領導人聚會一次,平常不相往來。

  我去之後,把活動搞得很頻繁,平常都往來,每一個宗教辦大活動,我們其他宗教統統參加。這樣往來就很頻繁,每個月都有好幾次的聚會,這不是一年一次,一個月聚會好幾次,有三、四次,就很熟了,什麼話都談了。我還邀請他們旅遊,旅遊是最好的機會教育,旅遊是從早到晚在一起,什麼話都談,十幾天。辦旅遊我請客,一切費用我們替他負擔,喜歡。那時常常去旅遊,拜訪其他的國家宗教團體,遊覽古蹟名勝,收的效果很大。二OO六年我們有個機會在聯合國辦活動,我就把十個宗教代表帶到聯合國,這是頭一次,聯合國從來沒有碰過宗教,在聯合國,咱們手牽著手,為世界和平做祈禱,做得很成功。以後教科文組織主動成立了一個宗教辦公室,開始跟宗教聯繫,以前沒往來。

  宗教這兩個字,宗,中國辭典裡頭有,你去查,有三個意思,三個是主要的,第一個就是主要的,第二個重要的,第三個尊崇的;教也有三個意思,教育、教學、教化。這兩個字連起來,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從哪裡生出來的?從仁慈博愛裡面流出來的,從智慧流出來的,從真心流出來的。我們上面再加兩個字,就更清楚了,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宗教是人類重要的教學,宗教是人類尊崇的教化。湯恩比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專門研究歷史的歷史學家,他告訴我們,人類的歷史,先有宗教,後有文明。如果沒有宗教的文明,沒有宗教的文明他在歷史上看過,大概兩百年就消失了,這文明就沒有了。所以宗教產生文明,宗教是文明的根,這話說得重要!

  在中國,我們看歷朝歷代,特別明顯是漢朝,佛教到中國來。隋唐是佛教的黃金時代,唐太宗重視,佛門裡一些大德都封為國師,華嚴宗的賢首國師、清涼國師,皇帝自稱弟子,你看多隆重。宗教教育皇上自己親自來抓,都懂得用儒治國,用佛教化人民百姓,用道祭祀祖宗、祭祀天地鬼神,全用上了。對山川大地,一切萬物,都要有個愛心,都要有個尊重的心,與大自然和睦相處。所以這幾千年來,這個族群就長治久安。只有末代皇帝不尊重傳統文化,問題就出來了。但是改換一個朝代,下面一個帝王出現,他政權鞏固了,立刻就推動傳統文化,所以盛世又出現了。

  滿清末年我們看到很可憐,盛世不一樣,康熙、雍正、乾隆,中國是地球上第一強國,強盛的國家。為什麼盛的?重視學術,重視教育。末代的帝王多半是把教育丟掉了。滿清末年出了個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對於這些東西不感興趣,在我們想大概讀書不多,對文化不認識,宮廷裡面講經這個規矩她廢掉了。清統一中國之後,宮廷裡面世世代代都禮請儒釋道的,現在講專家學者,那是什麼?高人,到宮廷裡面講學。一些講學的資料在《四庫全書》裡頭還看得到,還保留著,講義,讓我們看到宮廷裡講些什麼,有資料可以查到。慈禧廢除了,相信扶鸞、扶乩,換句話說,相信鬼神,這就搞迷信亡國的,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國家大事不請教這些大臣,跟神明往來,聽神的教誨,結果神教到最後把她亡國了,這是搞迷信。

  所以宗教,每一個宗教都不是迷信,都是教育。佛教純粹是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教什麼?我答覆人家問我湯恩比的話,他說佛教能救這個世界,佛教講什麼?真誠、慈悲。儒家仁義忠恕,真誠慈悲,現在這個社會就缺這個,這個拿出來真管用。用什麼方法?還是得用宗教,希望每個宗教都出來教學,宗教回歸教育,不再搞迷信,宗教互相學習,宗教要把這些德目做出來,做出榜樣給世間人看。現在這個世間確實,沒有仁,沒有愛,也沒有和,這些德目都有名無實,迫切需要我們把它做出來。就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佛所傳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賢十大願王,行了,就能救世界,一點都不假。所以這一份資料也可以把它印在我們祭祖特刊裡面,這個德目很好,解釋得很好,很清楚,幫助大家。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同修慈悲,阿彌陀佛!慚愧弟子甘肅驪靬古城金山寺佛學班釋開道,今天恭敬報告的主題是「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現在正值末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剛過去四十二年,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現在及未來九千年的眾生,唯有依靠念佛法門得以度脫。念佛法門的理論依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法肯定自己,所以叫自佛,自己本來是佛,本具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沒有一樣是從外面來的,我們要向內去求。怎麼求?方法就是念佛。阿彌陀佛是真正的「我」,現在這個身體哪裡是我,會思考想像的也不是我,是妄心、假我,身體是假中之假。念佛是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萬億劫生死重罪。《淨修捷要》云:「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念老在《報恩談》中說: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萬德所莊嚴的,是萬德所成就的,稱為萬德洪名。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僅具有了萬德,而且可以名召萬德。蕅益大師說,念佛可以「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念佛就把阿彌陀佛的全部功德變成我們自己的功德,念這一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功效!

  然念佛法門易行難信,念佛所得功德無量無邊,念起來卻無比簡單容易,令人難以相信。念老給我們舉個比喻,好像「吃饅頭」。阿彌陀佛累劫修行,發四十八大願,積功累德,建造極樂世界,好比「做饅頭」。從土地的開荒,到小麥的選種、播種、耕耘、施肥、間苗、澆水,然後小麥成熟了收割。割下來之後要打,打了之後要磨,磨成麵粉之後,和麵、發麵、揉麵、蒸饅頭,最後做成了,饅頭才能到口邊。這麼一步步的來,時間很長,相當不容易。但我們念佛是從「吃饅頭」開始,饅頭給了你,只要你自己嚼(這個沒人給你代替),那就能成就。極樂世界已經建好了,我們只要肯去、肯念佛就成了。你不用自己去研究去做饅頭,只要願意吃饅頭,願意相信、願意去、願意念佛,就得到了佛累劫修行的無量功德。

  「能滅眾罪」, 念佛可以消滅我們的各種罪業,消我們的各種病痛。有個常念佛的人腰痛,念老就讓他拼命念佛。疼得難過,這是逆加持。於是這個人就拼命念佛,念來念去,沒有我自己了,找我找不著了,就是無我!一般人都以為有個「我」存在,這個身體是我,那是妄想的結果。而通過念佛達到無我,這個人的腰疼也就沒有了,好了。這是前幾年發生的事。其實,不要說是腰疼,再厲害的病,通過念佛達到無我後,都可以好的。我們念佛為什麼病不好?因為夾雜妄念,念念又不念了,懷疑、間斷,沒有專心念到無我,沒有念出清淨心。賢公老和尚念觀音菩薩一個多月,腿瘡自動好了,就是因為拼命念、專心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清淨心現前,病就好了。

  「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清除」,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自然我們心中的污垢、障礙都消除了。念佛能把心中的煩惱念掉,不念佛就是在念煩惱。天天念煩惱,偶爾念念佛,煩惱去不掉啊!多多念佛,煩惱就沒有了,多多念佛就是消除業障。我們的家人不信佛,而且障礙我們,經書給你扔掉,怎麼辦?只要多多念佛,自然垢障消除。真能一向專念,所有障礙會迎刃而解,自然消除。

  「不但道心純熟」,多多念佛,我們向道之心才能純熟。古大德說「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熟悉的是貪瞋痴,處處自私自利、處處為我打算,吃點什麼好吃的,去哪個地方玩,這些都熟極了!而向道的心:我要念佛,我要去極樂世界,我要幫助人,這些心卻是陌生的。修行就是要轉變,把生處轉熟,把熟處轉生,要把我們這個道心、菩提心、慈悲心、出離心、念佛心都變成很熟;而世間的財色、名利、事業、家庭、種種欲望這一切熟悉的東西,我們反要變成生處。世間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夢幻泡影,要看破放下。學佛是學智慧,只要肯放下、肯念佛,圓滿的智慧、德能就能現前。要把自己心裡種種牽腸掛肚的人事物統統放下,不想了,專心念佛,心裡只放阿彌陀佛。念佛使我們道心純熟。

  「且可福慧增長」,念佛使我們的福報和智慧都增長。不管做世間事或出世間事,都需要福報。比如你報了名打佛七,卻突然生病去不了,這是福報不夠。有福報的人,若想要一套書,沒幾天就有人送來了,心想事成,這是福報。念佛增長福報,更重要是增長智慧,念佛心清淨了,常生智慧,不生煩惱。

  「臨命終時,聖眾現前」,在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和許多大菩薩,許多聖眾以及與我們有緣的往生者都來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佛的慈悲力庇護、加持,使我們的心不亂,心不顛倒、頭腦清醒。這個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是彌陀四十八願的願力,所以阿彌陀佛稱為「大願之王,佛中之王」,佛的願力特別殊勝。我們信願持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臨終的時候,佛和聖眾就現在眼前,

  「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接引往生,阿彌陀佛稱為「接引佛」,佛左手捧著蓮花,右手垂下來。現在我們聽聞到念佛法門,真正發願去,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就會長出一朵蓮花,上面掛著你的名字。你每天念佛,勇猛精進,這朵蓮花就愈開愈大,金光閃閃,千枝百葉。等臨終時,阿彌陀佛就拿著你自己念的這朵蓮花來接引你,佛光一照,我們業障、病苦消除,念佛功夫提升。原本沒有念到功夫成片的,立刻提升到功夫成片;原本已經功夫成片的,立刻提升到事一心不亂。佛右手下垂表示接引,輕輕一托,我上蓮台,全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加被使我們能去。

  一到極樂世界就不是父母所生的這個肉身了,而是在蓮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變化出來的,稱為「蓮花化生」。往生之後,大家都與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一模一樣,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

  念佛,在我們活著時就得莫大利益,除病苦、消業障、去煩惱、增福慧、獲功德,讓我們身心健康,讓我們離苦得樂。賢公老和尚是我們念佛人最好的榜樣,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活到一百一十二歲,老而不衰,身體健康如壯年人,每日種田勞作,能穿針、能上樹。一生受盡磨難,卻沒有煩惱,天天歡喜,看什麼都好。念佛人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念佛人是世間最有智慧的人。念佛幫助我們臨終身無病苦,頭腦清醒,順利了卻生死大事。往生極樂世界,永脫輪迴,一生成佛。

  所以千經萬論讚歎念佛法門,釋迦牟尼佛慈悲為我們介紹,講《無量壽經》,教導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講其他經典都只講一次,唯獨《無量壽經》多次宣講,這是佛的大慈大悲。《淨修捷要》夏老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往後的末法九千年,一切眾生得度全靠念佛法門。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漸滅,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將來佛法滅時,所有經典都滅,只有《無量壽經》再留一百年,遇到這部經典,真正相信,都可得度。可見這部經典的重要,適合末法,凡聖齊收。《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第一經,第一稀有難逢法寶,是末法時期眾生得度的第一寶典。

  師父上人以自己六十多年學佛的經歷,給我們驗證淨土法門的殊勝。以六十年的教學,講《楞嚴經》、《華嚴經》等大經大論,給我們導歸淨土念佛法門。近年又以賢公老和尚給我們做為淨土法門的印證。師父晚年八十五歲開始專修專弘《淨土大經科註》,專講《科註》,不換題目,給我們做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最佳示範。師父不但說,而且做出來給我們看,身行言教,無限慈悲。

  一句佛號都能往生,我們今天加一部《無量壽經》,這部經典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因為對極樂世界認識還不清楚,必須要依靠這部經典。極樂世界是我們的老家,經念得愈熟,對老家愈清楚,愈喜歡。經典幫助我們轉念頭,把六道丟掉,一心一意專想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字字句句其味無窮。所以聽經很重要,聽經明理開智慧。師父上人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是為加深我們念佛的信願。《要解》云: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故每天的聽經念佛,比吃飯睡覺還重要,聽經念佛是我們今生最重要的一樁大事,緊緊抓住這個,往生淨土才有把握。師父說每天至少要保證兩個小時經教的薰習,方式我們可以聽經、讀經、看講記,天天薰習。

  念佛,師父提倡用十念法,包括慈雲灌頂大師的十念法、印光大師十念法和師父的十念法。

  一、慈雲灌頂大師的十念法:每日早晚洗漱後,在佛前或面向西方,合掌恭敬念十口氣的佛號,每一口氣中念多少佛號不限。關鍵堅持一生,天天不斷。

  二、印光大師十念法:十念記數念佛,從一句到十句,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從一句到十句,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句,三三四,共十句,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從早到晚,行住坐臥,任何時候念佛都可以用這種十念法,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

  三、師父的十念法:念十句佛號,時間是早上晚上各一次,三餐飯前各一次,上午上下班各一次,下午上下班各一次,一共九次。貫穿全天,每次念十句佛號,時間很短。也是貴在堅持,天天不間斷。

  以上三種方法可以全用,也可以只用一種或兩種,主要是幫助我們提起佛號,天天不忘念佛,時時不忘念佛,遇事不忘念佛。念佛是最重要的大事,念佛要養成習慣,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正如賢公老和尚所說:「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我們聽明白了,要下定決心,從現在起,從一個很小的定課開始,天天念。連小孩都可以念,念老認識的一個學生,他在中學時代就開始念佛,後來考上大學了,他一天念到八萬聲佛號。念佛讓他整個命運都轉換了,很順利。不僅自己念,全家人都念就更好了,建立一個佛化家庭,大家做菩提眷屬。

  我們念的每一句佛號都沒有白念的,決定功不唐捐。《印光法師文鈔》記錄了一個例子:最近江蘇無錫念佛的人很多,有一位廚師會做素菜,凡是打佛七的地方都請他來煮素菜,他每天都聽到大眾念佛。後來,他的兒子臨終時,告訴他說:「我要死了,卻不能投生到好地方,你把你的佛給我,我就可以投生好去處了。」廚師說:「我又沒有念佛,怎麼給你呢?」他兒子說:「你的佛多得很,你只要說一聲,我就好去了。」廚師說:「那隨便你,要多少就拿多少吧。」他的兒子馬上就安詳的去世了。廚師說:「我自己平常沒有念佛,怎麼有佛呢?」明白的人告訴他:「你做菜時,在念佛堂旁邊,每天常聽大家念佛,所以也有很大的功德。這是無心聽,如果留心注意聽,功德更大。」由此可知,念佛的功德非常殊勝。(原文見《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張覺明居士書九)

  聽別人念佛的功德尚且這麼大,更何況自己誠心念佛,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無量無邊,再沒有任何一法能超過這個功德的,它達到登峰造極,這一句佛號統攝一切法門,統攝一切經教,統攝一切諸佛菩薩的德號。我們倘若勸人念佛,他不肯念也不要緊,他聽到一聲佛號就已種下善根,聽久了有大功德。所以播放佛號功德無量,受度化的有形無形眾生無量無邊。

  在這個世間,我們是過一天就少一天,黃泉路上不分老少,人命在呼吸之間。好好把握當下,每天問問自己:我到底是往西方走,還是往地獄鑽?地獄去不得,看看醫院裡面,開膛破肚做手術,鋼釘夾板如上刑罰,躺在病床疼痛難捱,還只是現前的花報,果報在地獄。地獄裡一天一夜萬死萬生,痛苦慘烈千倍萬倍。寶蓮在前,刀山在後,孰去孰留,自己選擇。也許現在我們過得還行,但放眼全球,每天多少天災人禍在發生,洪水颱風、地震火災、瘟疫車禍,多少人病苦掙扎、被殺被辱、餓死渴死、家破人亡,那都是我們的同類啊!今天的他,可能就是明天的我。還有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師長、親朋好友、有緣眾生,都在地獄三途中受苦煎熬,我哪能漠不關心,貪戀眼前安逸呢?要趕緊自度、度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好好念佛,今生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愈早愈好,才能真正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師父上人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一心為祖國、為人民、為眾生,雖受盡猜疑、排擠、攻擊,從無怨言。年近九十的老人,畢生奉獻給佛法,佛陀教育事業,一生弘揚淨土念佛法門,每天孜孜不倦的講經教學,教化天下眾生,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老人家對世間一無所圖,只希望把《無量壽經》傳下去,把淨土法門傳下去,把中國傳統文化傳下去。恩師所說的就是他所做的,言行一致,不欺騙人。不管別人說什麼,開道都會以恩師為人生的榜樣,以師志為己志,認真學習落實《無量壽經》,將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弘揚下去,恢復佛教是教育的本來面目,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學習恩師,一生修忍辱,什麼都能忍耐,別人的毀謗侮辱是我成長最好的養分。永遠感恩,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與一切眾生同生淨土,同圓種智。

  以上是慚愧弟子開道的粗淺心得報告,有許多錯誤不足之處,懇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同修多多批評指正。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開道頂禮敬呈。

  老法師:開道這一篇報告對我們大家都有好處,提醒我們,警惕我們。他說的完全正確,現在社會風氣感得來的是動亂,還有災難。佛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貪瞋痴慢疑這五毒,貪欲感得來的是水災,海嘯、江河氾濫;瞋恚感來的是火災,地球上的溫度上升、火山爆發,這是屬於瞋恚;愚痴感來的是風災,颱風、颶風、龍捲風,這些都是對社會大眾造成嚴重的災難;傲慢所感的是地震;懷疑所感的是山崩地陷,山崩,一般所說的土石流,地陷,土地突然陷下去。我沒有親自見到,有很多同修告訴我,現在這種情形愈來愈多。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念佛人就不會遇到這些災難。現在這個社會,天災人禍天天都有,頻率沒有和緩,好像不斷在上升。這些現象,就像開道師所說的,都在提醒我們,要認真努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為什麼?決定沒有為自己,是為了慈悲憐憫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他們有大智慧有大福報,做得很圓滿,很徹底,離苦要離究竟苦,什麼叫究竟苦?輪迴是究竟苦。現在幫你離苦了,可是你還要搞六道輪迴,那沒有離開。要能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才是真正離究竟苦。得樂要得究竟樂,真樂,這個真樂永遠不會失去。怎麼才叫人得究竟樂?勸你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得究竟樂,永遠不再受苦,不但沒有苦受,連苦的名字都聽不到。

  佛用什麼方法?用教化。夏蓮居老居士慈悲,為我們末法九千年眾生會集《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原譯的五種版本都有缺陷,所以在中國這幾千年來,很少人學這部經。註解只有兩種,不如日本人,日本的祖師大德對《無量壽經》註解有二、三十種。蒙古文裡面的《大藏經》,金教授告訴我,《無量壽經》就有二十多種,我們相信,絕對不是佛一次所說。這二十多種我希望他翻成漢文,有翻成漢文的必要,為什麼?如果要不能翻成漢文,蒙古文我想再過五十年就沒人懂了。現在懂滿洲文的人已經很少了,聽說只有幾個人,這幾個人要過世之後就沒人再懂了。這些東西裡面有一部分東西漢文沒有,缺少的,一定要把它補出來,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把釋迦牟尼佛的大法永遠傳承下去。

  我們要知道,早年傳到中國的梵文經典為什麼現在一樣都找不到,什麼原因?中國的學者,外國的學者,就是從印度到中國來這些法師、這些大德,他們都知道,梵文是拼音文字,凡是拼音文字,壽命都不能長久,為什麼?語音會變化,一百年、兩百年就聽不懂了。語文是一致的,話聽不懂,文字也看不懂了,它有這個限制。翻成漢文,翻成漢字、文言文,就沒有這個顧慮,漢字、文言文是超越時空,不受時間限制,不受空間限制,可以傳到千年萬世,心就定了。所以,那些梵文經典翻成中文之後,校對決定沒有錯誤,剩下的梵文就可以不要了,沒有人重視,沒有人收藏,就不見了。從這個地方就知道,古人已經知道中國漢字、文言文,表意的載體,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只要用這種文字寫下來,就能往下傳到千年萬世不會改變。三千年之後,懂得漢字、文言文的,他全能看得懂。

  這個發明在全世界只有中國一家,沒有第二家。所以我們今天有個想法,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族群都有聰明人,都有高人,他們的這些著述沒有翻成文言文,這是很大的遺憾。他們自己也知道,表音的文字大概壽命只有兩百年,兩百年之後人家看不懂了,看不懂就丟掉了,考古學家少。所以我們就想到,今天全世界聽說漢學熱,很多人都想學,好事,我很贊成。我們要培養老師,比什麼都重要,對全世界推動漢字、文言文,我們把中國的國寶贈送給他們,國寶就是《四庫全書》、《四庫薈要》。這是國寶,學這個東西受用無窮,絕對不是黃金、七寶所能夠相比的,無法相比。這個東西啟發人的智慧,帶給個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業成功,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天下太平,你說你到哪裡去找這個寶?真管用。

  我們希望年輕人發大菩提心,要救中國傳統文化,不但要救,我們承傳下來,發揚光大,向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族群去推展。大家都能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仁慈博愛、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就會幫助全世界,我想至少可以造成千年盛世,永遠不會有戰爭了。這個功德有多大,這多麼有意義,值得我們去做。怎麼做法?先從自己做起,我自己做到了我才能教別人,自己沒有做到,教別人,人家說你是假的,不是真的,首先自己做到。自己做到了,剛才說了,個人身心健康,法喜充滿。傳統文化對個人有什麼好處?就有這個好處,健康長壽,在這個世間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真正得大自在。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