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三十八頁第六行,從第二句看起:
「法藏者,又名佛法藏,乃法性之理體,亦即當人本具之如來藏性也。」經文是「為眾開法藏」,法藏是什麼意思?法藏又叫佛法藏,乃法性之理體,就是當人,是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本具的如來藏性。著重這個「性」字,如來藏性,這是理體,所以稱之為法藏。下面告訴我們,「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德是德用,功德無量無邊,所以稱之為法藏。淺而言之,下面說,「又法藏者,如來所說之教法」,這個說法說得很具體,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印度,一生教學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一切教法,這叫法藏。「教法含藏多義,故名法藏。多法集積」,所以又稱之為法蘊,蘊是蘊藏的意思。「其數有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是個圓滿的數字,用它來形容法藏。
「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這個十二部是佛說經所用的十二種體裁,「為人演說」。下面念老引用,《法華經寶塔品》裡面說,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又《俱舍論》裡面說,「所化有情有貪瞋等八萬行別」,這就是佛所教化的眾生,指我們這個地球上的居民,有貪瞋痴慢八萬行別,行就是行業,別是差別,所做的善惡業因無量無邊,說八萬行別。「為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宣說八萬法蘊」,釋迦牟尼佛為大家宣說八萬四千法門,就這個意思。「是以願為無量眾生,開顯法性之真實,復流出八萬四千妙法,對治眾生煩惱」,佛說法用意就是幫助眾生斷煩惱長智慧,就是為這個。
「但於八萬四千法門,唯一淨土妙法,能惠真實之利,普令一切含靈皆得度脫。故知所開法藏之首要,正是本經」,這就講到位了。「為眾開法藏」,法藏裡面包含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真正能令眾生得利益,一生當中成就,無過於《無量壽經》。這部經講了三個真實,真實之際,這是從性體上說的;換句話說,這部經是從真實之際流露出來的。真實之際是自性,自性能生萬法,是現象;能宣萬法,是把現象的真實相說出來。所以這個經上講真實智慧,真實之利,這個利是利益。真實之利是什麼?普令一切含靈皆得度脫,這就是真實利益。普是普遍,一切含靈,靈就是知,一切含靈是指的我們今天講的一切動物。動物都有靈性,而且非常明顯,牠們生活也很辛苦,墮在畜生道,形狀跟人不一樣,靈性沒有差別。所以,有不少動物也念佛求生淨土,佛門裡有個小冊子,叫《物猶如此》,專門記載動物念佛往生,這都不是假的。我們看到,好像是《淨修捷要》裡頭說過,黃念老說過,夏蓮居老居士佛堂裡打坐常常有一隻老鼠,這個老鼠以後往生了。公雞往生的、狗往生的,這畜生很多很多,牠怎麼能往生的?就是一句佛號,牠念不出來,牠的聲音那就是佛號。
由此我們就明瞭了,為眾開法藏,法藏的第一就是這部經。這部經在一切經裡頭第一經,古德把它稱為中本《華嚴》,《華嚴》是大經,裡面給我們說明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真實相。龍樹菩薩在龍宮所見到的,《華嚴》有三本,有大本、有中本、有小本,他把它帶回來,到我們人間來的是個小本,小本是目錄提要。這部經分量特大,從印度傳到中國,每一次傳來都不是全部的,殘缺不齊。第一次傳到中國來,東晉時候翻譯的,六十卷,我們稱為《六十華嚴》。第二次傳來的,實叉難陀,在武則天做皇帝時候翻譯的。第三次貞元年間,只有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最後一品,但這品是完整的,前面兩次不完整,這一品是完整的。所以有過三次翻譯,去掉重複的部分,總共九十九卷。現在看到的《華嚴經》就是中文翻譯本,原本梵本已經失傳了,非常可貴。這個裡面確實給我們說八萬四千法門,淨土也包含在其中,最後導歸極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三種真實都圓滿了。
所以末後這一句很重要,我們把它念一遍,「願為無量眾生,開顯法性之真實,復流出八萬四千妙法,對治眾生煩惱。但於八萬四千法門,唯一淨土妙法,能惠真實之利,普令一切含靈皆得度脫。故知所開法藏之首要,正是本經」。這幾句非常重要,讓我們在這個地方生出真實的信心,不再有絲毫懷疑。
「廣施」是普遍施給一切眾生。「普利一切眾生,故云廣施。所施之物,乃功德之寶」。「功德」,佛法裡面最普通的術語,常言說得好,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叫功德。功德是什麼?《仁王經疏》上卷有說,「施物名功」,我們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稱之為功,「歸己」,這個功歸自己,這是德。這兩句話我們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像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的,要養成一個施捨的心。心常常存著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常有布施的心,這是功德。遇到緣盡心盡力去做,自己在積累功德。
下面,「又《勝鬘寶窟上》曰:惡盡曰功,善滿稱德」,這兩句話說得很好,惡,惡的行為沒有了,惡的言論沒有了,惡的念頭沒有了,這是真的功。惡沒有了,善就積累了。惡是破壞善的,破壞你的善念、善言、善行。惡要是盡了,簡單的說這個惡,十惡,簡單的說這個善就是十善,害眾生的念頭沒有了。殺盜淫,這是身的三種惡業,這個惡業沒有了,這是功。翻過來,惡斷了,不貪、不瞋、不痴,這個善圓滿,這就是德。這兩個字要認識清楚,我們才知道如何斷惡修善,如何積功累德。「又德者,得也」,跟得失的得這個意思相同。「修功所得」,你所修積的功德,惡天天少,善天天多,好事!從根上說就是念頭,惡念天天少,善念天天多。善中之善,以稱名為第一,所有一切惡念都放下了,一心只照顧到佛號,讓佛號念念相續,前念是佛號,後念接著還是佛號,這樣好,這是功德裡頭的第一功德。
「綜上二說」,前面兩種講法,「則利生與去惡名功」。利生是利益眾生,這是說的化他,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利生。能夠利生當然就去惡了,去惡是成就自己。剛才講了,惡念、惡言、惡行都離開了,都放下了,這是功。這個功的果就是德。念佛這個功德的果是什麼?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果,果德。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遍法界虛空界是第一善知識,好老師,我們在阿彌陀佛座下一生證得圓滿的佛果,那就是圓滿的功德。
下面為我們解釋「寶」字。「寶者,本段末後」,這一段就兩句經文,「廣施功德寶」,這個寶字,念老提醒我們,「應深著眼」,這個字很重要,「誠為畫龍點睛之筆。蓋開法藏所開顯者,即此寶也。廣施與眾生者,亦即此寶也」。這寶什麼意思?很明顯的我們能體會到,法寶。所以佛在經上常說,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為最,為什麼?法能幫助眾生開悟,財不能,無畏也不能,法能幫助眾生覺悟。下面念老舉例,舉了三個意思。「寶字具三義:一者美稱。如尊佛而名為寶王如來」,這是稱讚、讚美,「讚美念佛三昧曰寶王三昧」,這是讚美的意思,「尊佛菩薩之印契為寶印」,這個印契就是印證,像惠能大師求五祖給他印證,證明他真的明心見性了,這叫寶印。這是第一個意思。
「二者,寶乃梵語摩尼之譯名。《仁王經良賁疏》曰:梵云摩尼,此翻為寶。會意翻云,如意寶珠,隨意所求皆滿足故」,這稱之為寶。「又《涅槃經九》曰:摩尼珠投之濁水,水即為清」,這是說摩尼寶珠的作用,放在濁水裡頭,混濁的水,這個水就清了,有這個作用。又《彌陀疏鈔》也有這個話,《疏鈔》是蓮池大師寫的,「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個四句偈,念佛同學功夫不得力,這四句記住,它能幫助你。為什麼不得力?妄念太多了,我一面念佛,妄念總是起來,那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的功夫還敵不過妄念。不要害怕,妄念怎麼樣?不要去理它,不管它,把精神注意在佛號上,這樣念,念久了,慢慢妄念自然少了,功夫就得力了。
有一些同學,不念的時候,他說我好像沒有妄念,一念的時候,把妄念全念出來了。這是一種錯覺,不念的時候,妄念多你沒有覺察到,你沒有注意到,所以你不知道你有妄念。這一念佛,或者一打坐,只要一靜坐,它就出現。絕對不是靜坐生妄念,念佛起妄念,不是的。妄念本來存在,你不用功你不能覺察,用功發現了,是這麼個道理。所以這是正常現象,許許多多人都有,現在人有,古人也有。方法就是不要理它,隨它去,你愈理愈多,不要去理它,老實念佛,把注意力都著重在佛號上,時間久了妄念少,智慧就增長。這也正是以寶珠比喻佛號。
「三者」,《大智度論》第四十七卷有這麼一句話,「於諸寶中,法寶是實寶。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今經中寶字,悉俱如上諸義」,上面講的三個意思都有。「所說之法是真實法寶,此法至妙無上,故喻之為寶」,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很明顯,真正的法寶是經教,真實法寶是經教。佛所說的、聖人所說的,他所說的道理、方法、效果可以說永恆不變。舉很簡單的例子說,五戒、十善、六度、六和,這都很簡單的例子,它會變嗎?它永遠不會變,它是真理,它是真實智慧。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過去千萬年是正確的,未來千萬年它還是正確的,你能依教奉行,你就能修行證果。
講到究竟法寶,就這一句名號,海賢老和尚給我們作證,他念了九十二年,這叫沒拐彎,拐彎就是換道路,沒拐彎就是一直念到底,一句阿彌陀佛。他有什麼成就?成就不可思議,他念到功夫成片,他念到事一心不亂,他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他說我什麼都知道,就是不說,師父教導他的,不能亂說,不能說。給我們證明,這句佛號寶中之寶,無上之寶。湯恩比博士所讚歎的,大乘,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兩樣東西都在中國,我們要知道,在中國古籍裡面,在《四庫全書》裡面,在《大藏經》裡面,寶在這裡頭。道教有道藏,現在儒家有人在提倡編儒藏,將來編輯成功了,中國有三藏,有佛藏、有道藏、有儒藏。千萬年前祖宗留下來真實智慧、真實的理念、真實的方法、真實的效果、真實的經驗,是中國古聖先賢對這個地球上所有眾生最珍貴的寶物。這個寶物的鑰匙就是中國的漢字文言文,你懂得漢字文言文,這個鑰匙你就拿到了,就能打開你的寶藏。
那還要記住中國老祖宗的教誨,如何開這個寶藏?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能同時學很多門,一門一門的學。譬如我們這裡有三個老師,開三門課,老師他自己也有學校,他可以一年到我們這裡來教二、三個月,這二、三個月我們只學他一門。第二位老師教的時候,這位老師回去了,第二位老師來,我們跟他學,學他的那一門。我們同時都是學一門,不是學三門。但是在一年當中,三門都學到了,每個老師來講三個月,這是正確的。而不是每一天上三堂課,那個方法不行,那個方法會把我們擾亂了。我們的精神、精力要集中,集中在一樣上。
古時候教學法是這個辦法,古人教學是跟一個老師。有在一個老師這裡學了幾年,再去拜第二個老師,學另外一門。學三門東西三個老師,但一定是三個時代,不是同時,這一點要特別留意。我們這一天二十四小時,腦子裡想一個問題,容易得三昧,容易開悟。如果一個小時裡頭想三樣東西,亂了、雜了,不但不能開智慧,會生煩惱。可能老師講的不一樣,你會有比較。比較就錯了,每一條道路有每一條道路的路況,路況並不完全相同。明白這個道理就好辦了,自己有主宰,把老師的優點統統吸收了,自己融會貫通,自成一家,這個例子很多,在中國歷史上我們能看到。明白這個道理,學東西就快樂。
我們年輕時候不知道,所以李老師,我拜老師的時候,我前面有兩個老師,再拜他跟他,他就怕我拿前面老師所教我的跟他來相比較,這就麻煩了。所以他給我的條件,第一條就說,過去你所學的,無論跟什麼人學的,我一概不承認,統統作廢,你要跟我學,從今天起一切從頭學起,以前都得放下,不准再提。這是對的。如果拿前面兩個老師來做比較,一事無成。跟一個人跟定了,這才有好處。我在台中,沒有出家之前,跟李老師十五個月,一年三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這十三部經我都能講,還講得不錯。我出家了,這出家緣成熟了,我出家了,出家之後教佛學院,教了一年,一年兩個學期,我才用兩部經,我學了十三部,教一年才用兩部。自己感覺得什麼?不夠,因為學的都是小部經。裡面最大的是三種,《金剛經》、《普賢行願品》、《地藏經》,這三個分量比較多一點的。其他的經都不長,小部經,多半從《阿含》、《大集》裡面所選的。
老師教的方法有道理,真得受用。在台中的期間,完全聽李老師的指導,他不讓我看的書我絕對不要去看,所有的這些法師、大德到台中,在台中講經,不准去聽。為什麼?你能專一,專一能得定,定能開慧,就這麼個道理。你要是多聽,廣學多聞,增長知見,心不能得定,不能開悟,道理在此地。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心就服了,對老師感恩。那我們遇不到老師怎麼辦?老師有著作,現在還有光碟,用光碟、用著作是一樣的,也是要守這個規矩,一門深入。自己沒有開悟之前不看別的東西,要堅持這一點,我們就會有成就。你看一片光碟,能不能看一百遍,能不能看兩百遍,這就在你了。為什麼要多看?多看就熟透了,多看心是一。我這段時間在聽黃念祖老居士的《淨修捷要報恩談》,我已經聽了幾十遍,有五、六十遍了,我每天還在聽,遍數不多不行,遍數要多。聽的時候不要有雜念,不要有妄想,就像上課一樣。遍數愈多愈好,心是一個,心無二用,這才會有成就。
凡是功夫不得力都是學得太多、太雜,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也不錯,都想學,問題出來了。如果海賢老和尚念佛號,還想念經,還想念咒,他就不能成就,他不專、他不一,一門深入,他多門深入,違背古聖先賢的教誨。古聖先賢的教誨了不得,是他一生的經驗,不但是自己一生的經驗,集古聖先賢的經驗,哪裡會錯?我們今天怎麼樣?是對古聖先賢懷疑。也看到有一些人,他學很多門,他都有成就,都還不錯,還能觸類旁通。那是極少數的,稟賦不一樣,我們講有天才兒童。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要走普通的方法,穩穩當當,不能走那一些,是少數天才,我們不是那個少數人,那學不到的。海賢老和尚表法表得好,老老實實,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然通達。沒有勉強,沒有我一定要學到什麼程度,沒有,完全自然的,這就對了。
我為什麼說這些話?因為現在真正有修有學的人少了,一個個都往生走了,往後要想學沒人教了,現在就缺乏師資。如果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這個網路、衛星,這樣的媒體傳播,我們的教學就有困難,能教幾個人?李老師過去告訴我,頂多十個人。學校裡面為什麼不能出人才?那一班四、五十個人,老師照顧不過來,他沒有那樣的精神,頂多只能照顧十個人,個個都照顧到。所以從前教學學生並不多,家裡小孩多了怎麼辦?請兩個老師,兩個老師兩個教室。教室叫塾,私塾的塾,塾就是學校,東塾、西塾,大家庭裡頭不只一個老師。當然有一個老師,專門教小孩的扎根教育,另外大的孩子,十二、三歲以上,他可以專攻一部經,或者專攻史,經史之學,就會請兩個老師,這都是我們曾經見到過的。
《智度論》上這句話,「於諸寶中,法寶是實寶。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法寶要重視,在我們中國,法寶就是指的乾隆所編的《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它的鑰匙,唐太宗所編的《群書治要》,這部書重要。它偏重在行門,幫助我們怎樣修身,也就是我們如何得到健康長壽,這是一門學問。《群書治要》能夠幫助你,幫助你家庭幸福,幫助你事業成功,幫助社會安定,幫助國家富強,幫助天下太平,你看這是真寶,這可不是假的,在這一部經史子裡頭汲取精華,用它來治國平天下。另外一套《國學治要》,《國學治要》這個思想的想法的來源,是從《群書治要》來的,看到唐太宗這方法不錯,於是他們也編一套。編一套什麼?唐太宗那是修身、齊家、治國的,真實受用,這套《國學治要》是做學問的。材料還是在《四庫》裡頭,《群書治要》裡頭沒有集部,集部是文章、文藝,他不要;《國學治要》裡頭有,《國學治要》是經史子集這四樣東西裡頭選出來的,是為《四庫》的入門。
我要入《四庫》,最先是拿到鑰匙,鑰匙是文字學,《說文解字》,文言文。拿到之後,我們要想做文學、哲學、史學,可以從《國學治要》入門,先對《四庫全書》認識它,然後自己喜歡哪一種、哪一個類別,你就專攻,在學問上有所成就。《治要》是在事功上有所成就,性質不一樣。兩者,《治要》特別切要。我們每個人都想能過到一生幸福,要過一生的幸福,一定要求學,一定要親近古聖先賢。老師找不到了,可是這本書找到了,我就在這個書上下功夫,下個五年、十年,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會得到幸福。真正總的,最重要的總綱領,你看有許多,很多地方辦論壇,辦到最後問題都出來了,最先辦的是好事,用心好,最後辦多了,都搞的名聞利養,帶來很多煩惱,外面受人批評。這什麼原因?就出了一樁事情,用心不一樣。你最初創辦的時候是用真心,最後到以後名利加上去,名聞利養加上去,五欲六塵加上去,你的心不是真心,妄心。妄心幹這個事情怎麼能幹得好?真心要用到底,貫徹到底,不能用妄心,一真一切真。
我們年輕時候聞到佛法,知道這個東西是寶中之寶,大乘佛法真正不可思議。哪一個法寶都是滿足我們生活的需要,不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死問題,這個沒辦法。宗教能幫助我們生天,能幫助我們避免惡道,不能教我們脫離六道輪迴,這一點他沒想到,他認為天就是最高的,不像佛法。佛法是真正徹底了解世出世間法的真相,他知道六道是假的,不但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他教導我們出離十法界,成佛作祖,這才究竟。所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是大乘。大乘當中,特別是《無量壽經》,淨宗法門,我們遇到了,這才能放下一切,連佛法放下了,連大乘也放下了。大乘裡頭我只取這一部經,我只念這一句佛號,我走海賢老和尚的路子,這是一條光明大道,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它包含不包含世法?當然包含,世出世法最圓滿法在這部經裡頭。我們在一起學習,沒有時間限制,細心來品味,法喜充滿。
我們將念老這幾句話念一遍,於諸寶中,法寶是實寶,是真實寶。今世後世,今世得利益,後世也得利益,乃至涅槃,這是最高的,能為究竟圓滿的利益,幫助我們證大涅槃。「今經中寶字,悉俱如上諸義。所說之法是真實法寶,此法至妙無上,故喻之為寶」,用寶來比喻它,「此法能滿眾願,故喻為如意之寶。若切指此寶,則是持名之法」,信願持名。下面說,「蓋念佛之心印,堅固不壞,有如金剛,故稱寶也」。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念佛心印,堅固不壞,有如金剛,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一句佛號念到底,時時刻刻未曾丟失,寶!
「如《觀佛三昧經觀佛密行品》」,這裡頭有個比喻,譬如有一個貧窮的人,「依豪貴衣食」,依靠豪門貴族生活。「時有王子出遊,執大寶瓶。瓶內藏王寶印。貧者詐來親附,拿寶瓶逃走。王子覺之,使六大兵乘」,兵乘,這個就是古時候講的騎兵,「六黑象追之。持瓶人走入空野澤中」,走到曠野池沼裡頭。「毒蛇自四面來,欲嚙持瓶者。惶懼而東西馳走。見空澤中有一大樹蓊鬱。頭戴寶瓶,攀樹而上。時六兵疾馳至樹下,貧人見而吞王寶印,以手覆面。六黑象以鼻絞樹倒之。貧人墮地。身體散壞,唯金印在。寶瓶放光。毒蛇見光四散」。這是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比喻。
下面佛說,「佛告阿難,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比喻寶印不壞,身體壞了,寶印不壞。這個寶印就是這句佛號,這句佛號要真信、要切願,要加上這兩個。沒有真信、沒有切願,縱然念到熟透了,他不能往生。我們要記住蕅益大師的教誨,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有信、有願就決定往生,沒有願、沒有信就不能往生,所以信願太重要了。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也不是念佛功夫多少,念佛功夫淺深。功夫淺深跟信願有關係,特別是跟願。願是什麼?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要淡化,不能留戀,要看破。如果對這個世間有留戀,縱然往生,品位很低,不高。所以講功夫淺深,不講念佛多少。當然念佛多少,它是自己用功的方法。
我們看到黃念老,往生之前的幾個月,每天十四萬聲佛號,追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念,日夜不間斷,睡眠的時間不多,十四萬聲佛號。這是菩薩為我們示現的,教導我們。我們念幾句就忘掉了,念幾聲就斷掉了,跑了,妄念起來了,佛號沒有了,這都是煩惱習氣太重。如何對治煩惱習氣,無過於一心稱念。古人也有講到,為什麼念佛不能懇切?是生死心不切。如果真正為了生死,那個心就很切。所以印光大師寫一個大的「死」字放在佛堂當中,有道理,看到什麼?我就要死了。怎麼辦?念佛,生死心切,佛號自然就連上了。所以世緣要徹底放下。
世尊在世為什麼不建道場?那我們再回頭看看,建設富麗堂皇大道場的那些修行人,幾個人臨終時能放下。要放不下?放不下就六道輪迴。留戀道場?留戀道場,這道場裡面沒有男女婚配,怎麼辦?道場裡有老鼠、蟑螂、螞蟻,就投胎這一類的畜生,牠留戀這個地方,牠離不開,多可憐。所以要徹底放下,一定要記住,《金剛經》上所說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事實真相。這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徹底放下。人活在世間,八十歲以上就應該要作如是觀,活一天算一天,不要想到還有明年,還有下個月,還有明年,錯了!一口氣不來,這一世就結束了。時時刻刻作如是觀,就是生死想,生死心切,念佛的功德就非常明顯。我多活一天,多給眾生做一天的樣子。海賢老和尚時時刻刻想往生,他真想。阿彌陀佛來安慰他,阿彌陀佛來囑咐他,說他修得很好,表法表得很好,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做好榜樣給念佛人看,給學佛人看,學佛念佛就要學他這個樣子。
要講經教學走大乘這個路子,那就要學釋迦牟尼佛的樣子。記住,釋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場。那個時候的環境,雖然有人聚集在一起,在我們想像當中,釋迦牟尼佛,他的這些在家出家弟子,應該有三千人。三千人這麼大的一個團體,他們講經教學,國王大臣有時候都去聽講,對這個團體非常了解,這個團體都是好人,沒有壞人,不會擾亂社會安全。護持的人多,護持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出去托缽,有人供養飯菜。三千多人這個團體都是托缽,都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裡頭一半,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弟子,出家人。我相信在家也不會少過這個數字。
我們現在的社會跟古時候不一樣,一定要適應,不適應就不能生存。在現前這個社會,必須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確確實實能吃飽,能穿暖,有個小地方能遮蔽風雨就夠了。印光大師告訴我們,道場不要太大,住眾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好!小道場容易維持,有幾個護法就夠了,心是定的。心定才能辦道,心要有憂慮,心不安,道業不能成就。要懂得隨緣,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以後我專修淨土,加一個念佛。自在很重要,自在,身心安樂,放下就自在,不放下,有煩惱可不得了,修六波羅蜜,修六和敬。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提出行門五科,夠了,淨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簡單明瞭,這就是持戒。真信切願念佛,決定得生淨土。
這一段比喻,念老在括弧裡頭告訴我們,「以上經文,在《宗鏡錄》九十五卷中有註釋」,他就沒有把它抄在這裡頭。我們自己要想了解這個比喻,《宗鏡錄》,我們這裡有,在九十五卷當中你自己去查。「但今應申言者」,引申說明,「則其末後所云」,著重在這一句話上,「佛告阿難,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這四句很重要,說明念佛心印真寶,不是假的。「故知念佛法門是真實不壞之法寶」,我們要認真學習。「此念佛妙法,心作心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幾句話禪宗上常說的。「自心起念,還念自心,以佛果覺,作我因心,故令因心,頓同果覺。住於念佛,心印不壞,功德之寶,正是此心。故此心印,稱為寶印」。這些言語很簡單,非常重要,我們要深究,不能含糊籠統念過,為什麼?它能幫助我們斷煩惱化習氣,讓我們功夫得力,讓我們真正體會到念佛有效果,往生有把握,這一句話重要。
幾個人念佛有把握?我們年輕時候親近懺雲法師,這在台灣是很難得的一個大德,我向他請教,我說老法師念佛,往生有沒有把握?他給我們說實話,沒有把握。為什麼沒有把握?他有個茅蓬,雖然很簡陋,裡面住了五個人,他也要管人,也要管事,也要跟信徒們應酬,要不然供養沒有來源,這些都是他的煩惱。所以我們才想到,道場愈大,煩惱愈多。學佛清淨心是第一關口。心不清淨修什麼?修福,這個可以,修福德,不是功德。福德能幫助你生天,幫助你來生得好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輪迴,還是業力做主,所以它麻煩大。我們如何能把業力轉變成願力,我們就成功了。我們除了自利就是利他,利他還是自利,要明白這個道理。怎麼說利他也是自利?將利他這個好事功德迴向給求生淨土,這就轉利他為自利。總而言之,我們的目標、方向就是一致的,決定不改變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重要。所以要知道,把念佛法門稱為真實不壞的法寶。
下面又說明,念佛妙法,它妙極了,九法界眾生修這個法門統統得益。九法界上面是菩薩,菩薩推到最高等覺菩薩,念不念佛?念佛,文殊菩薩念佛、普賢菩薩念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上從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只要符合信願持名,沒有不生極樂世界的。極樂世界雖有品位不同,但是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是平等法界,這就妙了。如果還有,真有四土三輩九品,那就不能稱為妙。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統統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是圓滿證得三不退的菩薩,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種不退轉統統得到。心作心是,這一句講的是道理,《觀經》上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淨土法門的理論就這一句。為什麼念佛能成佛?因為本來是心是佛,本來是佛,現在我念佛,是心作佛,當然得是心是佛,不是沒有理論做依據。所以信願持名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是一不是二。性是自性本具,我們迷了自性才要修,修的就是性。阿彌陀佛就是性德,究竟圓滿的性德,所以全修在性,這個修就是信願持名,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是一不是二。
自心起念,還念自心。這個念佛佛號,是從自心起來的,念的這個阿彌陀佛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如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佛號,佛號就是真心。以佛果覺,作我因心,這句佛號是阿彌陀佛的果覺,究竟圓滿的大覺。我今天就念這個佛號,往生極樂世界去成佛,把這個佛號當作我的因地心,心跟覺是一,因跟果不二。故令因心,頓同果覺,頓,當下就是,沒有前後,現在就是果覺。信願念佛,這一句佛號就是果覺。果覺在現前,沒有前後,因心果覺一如,不二。住於念佛,心印不壞,念頭就住在念佛上,心裡頭只住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就是住於念佛,這個心印永遠不壞,一切時、一切處它都不壞。功德之寶,正是此心。故此心印,稱為寶印。念老這句話總結得非常好,功德之寶就是這個心,就是念佛的心,信願持名,一心專念,這就是寶印。
「彌陀大願,普度眾生成佛,為踐此大願,故大開法藏,廣施無盡功德所嚴無上之寶。即此信願持名之真實法寶也。」這四個字出現了,信願持名,信願持名重要。這幾句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句句是真言,真實語。特別是說出功德之寶是什麼?就是這個心。這心是什麼心?真誠、恭敬,求生極樂世界的心。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就錯了,用妄心就不是功德,福德,那差太大了。福德,充其量生天,生欲界天,色界天都沒有指望,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欲界天壽命長,忉利天上去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兜率,再上去自在天,最上面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層天不需要禪定,念佛不求往生,可以達到這上面。但是壽命到了,再往下墮落,不會向上提升,肯定往下墮落。這些因果報應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我們不幹這個事情,我們求生淨土,求生淨土這才真正是寶印。
下面,彌陀大願,普度眾生成佛,大願在此地,阿彌陀佛希望我們早一天成佛,為踐此大願,所以大開法藏,廣施無盡功德所嚴之無上之寶。這個無上之寶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用這個方法。西方極樂世界是教學,佛在那裡幹什麼?今現在說法,不是過去、不是未來,現在,他的教學沒中斷。學生在那裡聽經,聽到成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才會離開講堂,沒有到徹悟他不離開講堂。那個地方人不需要飲食,方便,無量壽,不要飲食,所以他那個盤腿一坐,坐上一千年、坐上一萬年,很平常的事,不稀奇。大徹大悟,他成佛了,成佛他才起座,他離開講堂;沒有大徹大悟,不肯離開講堂的。你看離開講堂都成佛了,都徹悟了。所以這個信願持名,真實法寶。
「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我們這個念頭住在念佛上,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心印不壞。「實為一大藏教之眼目」,那就是一大藏教,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之眼目,就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有眼目,他才能看得清楚,要沒有眼目是一片黑暗,這個眼目是大放光明。「持名念佛時,即是心印放光時,故云:一聲佛號一聲心」,這句話說得好!「故《大集經》曰: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念佛,要不要再學禪?不需要了。為什麼?禪在佛號當中。這佛號不但是禪,是無上深妙禪,超出了禪宗。為什麼?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它這個佛是分證佛,不是圓滿佛。為什麼?無明破了,智慧開了,無明的習氣沒斷。斷習氣可不是容易事情,為什麼?沒有方法斷,你有方法,就起心動念,就往下墮落。這個時候不起心、不動念,用什麼?隨它去,時間長了自然沒有了。多長時間?三個阿僧祇劫。三個阿僧祇劫,無明習氣斷乾淨了,才證得究竟果位。淨宗不需要,淨宗一下就可以能成就,所以它是無上深妙禪。
「於上之語」,我們對上面講的這些話,《宗鏡錄》所講的、《大集經》上所講的,真正能夠相信,你看,「若能信受,即是蒙佛深恩,為我開智慧之眼,得光明之身也。上心印之語,亦即是如來心心相印之印,諸祖以心傳心之心,聞此寶印,粉身難報」,這個恩德太大了。這一段他所引的經文、引用的祖師的語錄非常寶貴,能幫助我們解決大問題,能幫助我們功夫得力,但是要真信。沒有真信不要緊,多念,念上一百遍,念上兩百遍,念上三百遍,就不一樣了,自然能夠契入。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