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師:果清法師的。
學生:「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感懷兩位老恩師」。釋果清敬述。二O一五年七月四日。
雪公老恩師
簡介生平事蹟
師諱豔,字炳南,號雪廬,法號德明,別署雪僧、雪叟,姓李氏,籍山東濟南。生於清光緒十六年(公元一八九O),歲次庚寅,臘月七日。師自幼穎悟好學,淹貫諸經,兼及子史法學醫學,尤工於詩。爾後入佛,學唯識於梅光羲大士,修淨則皈依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又從明師參禪學密,最後無論自行化他,專崇淨土。
師嘗為仕於莒,有德於民,功昭於世。曾與莊太史心如同纂莒志,事成,應聘入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旋晉主任祕書。
歲次己丑春,師隨上公浮海渡台,遂寓台中,達數十年,全心弘道。每以佛典儒經詩文醫術,接引群機,同修淨業。次第興建台中佛教蓮社、慈光圖書館、慈光育幼院、菩提仁愛之家、菩提醫院。設立國學班、念佛班、男女青年弘法團、明倫社、大專佛學講座、內典研究班、論語講習班、社教科、國學啟蒙班、明倫雜誌社等,暨各種文化慈善事業基金會,弘化日廣,影響至鉅。
師在各道場弘揚佛儒,並應聘至大專院校,講授詩禮醫學,數十年如一日,晝夜講說,無疲無厭。傳授儒經,以道德仁藝為綱,注重倫常禮教,期望學者,樂天知命,修己安人。宣揚內典,必遵祖註,契理契機,導歸淨土,勸以深信因果,俾令當生成就。又能以身作則,生活節約,物有定處,動物歸原。感人至深,度化無數。匡廬淨業,大弘此域。人心向善,世風日淳。不但佛日增輝,夫子之鐸,亦遠振他方矣。
公元一九八六年,歲次丙寅,夏曆三月五日寅時,師應前一年預示,法緣已了,安詳示寂,春秋九十有七。臨走之際,猶囑助念諸弟子,一心不亂。七七日後荼毘,得諸舍利千餘顆。諸弟子將其生前著述敬編為《李炳南老居士全集》,流通於世,利益未來。
親近因緣
公元一九六七年,愚考入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大一即加入智海佛學社,始聞知恩師之名諱,然大一、二時,親近機會較少。迨大三、四當幹部,住進舊台中佛教蓮社,親近機會增多。有時參加國學班,恭聆老師講解古文,暨於課餘恭請老師批改書法。有時參加寒暑假大專佛學講座,頗感法喜充滿。有時遇到期中考或期末考,明日即將考試,然而今晚適逢老師有講經法會,仍然躬詣法席諦聽法音。此時逐漸好樂佛法。
公元一九七一年大學畢業後,服預官役東引一年回來,承蒙老師介紹於開明中學任教,旋轉入立人高中,二年後,欣聞老師將辦內典研究班消息,乃辭教職,承蒙老師慈允,乃得預入學生行列。時維公元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八年,共研習四載結業。同學八位,老師各為取一字號,分別如下:李榮輝(和光)、簡金武(智果)、劉國榮(誠達)、李子成(思齊)、吳聰敏(希仁)、陳雍澤(任弘)、連淑美(志道)、吳碧霞(省常)。六男二女。開學典禮時,雪公恩師代表家長親率八位學生,恭向諸位授課師長,行拜師禮,此之一幕,至為感人,然後每位師長一一訓勉,真是獲益非淺!研究班每月頒發獎學金,每人各三千元新台幣,頗為優厚之待遇。經費來源:前二年由旅美沈家楨大德施捨;後二年由榮富基金會發心。講授之師長及科目如後:
班主任雪公老恩師—《彌陀要解》、《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等。
空公老恩師—江味農老居士所著之《金剛經講義》。
會性老恩師—有關天台教義,諸如《法華經》、天台三大部等。
周家麟老師—《大乘起信論》暨尺牘等。
徐醒民老師—有關唯識學,諸如《唯識簡介》、《大乘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因明入正理論》、《唯識三十頌》等。
王禮卿老師—教授古文。
課程包括性相顯密,應有盡有。講授方式:以直接由師長上法座教授為主,兼採複講為輔。除了班上課程之外,老恩師應外大專院校上課暨晚上道場之講經法會,八位同學,咸皆常隨諦聽。尤其老師特別注重品德之陶冶調教,是以四載之培育之下,八位同學,德學日進,結業之後,皆能弘化一方,不負諸位尊師之辛勤化育也。
出家因緣
愚於上內典研究班時,即已萌生出塵之心。課餘常與幾位男同學談及出家之事。研究班結業後,服務於慈光育幼院,任文書之職務。空暇常為教保老師及院童,講演佛法暨指導書法。有一天一位高雄大社故鄉之老朋友顏君,特地請一部《楞嚴經》暨一頂斗笠來探望愚,並道:「您不是說要出家,為何現在還不出家?」又說:「這部《楞嚴經》送汝,斗笠與汝將來做行腳之用。」說完就走了。愚即刻大有感觸:憶及《楞嚴經》中,阿難尊者遇到摩登伽女之梵行難緣,而開啟斯經。愚今處女眾多之育幼院,何異阿難尊者之處境?於是提出辭呈,並於公元一九八一年臘月,恭詣台中南普陀寺請示廣化老和尚。請問:老師還在能出家否?答:出家要快!安可待老師不在方出?!又問:弟子想在男眾又能持午之道場出家,未知何處適宜?答:水里蓮因寺、埔里圓通寺、並本寺,不妨去住,何處住的相應,即在何處出家。請示畢,拜謝而歸。依照老和尚所指示,即於同年農曆將過年時,到了圓通寺,見一老和尚在佛堂掃地,乃上前道:「弟子幫忙掃」,彼不肯,仍續掃也。又詣附近茅蓬—光明院,拜見一老法師,尊號明鏡,擬供養之,然唯剩四元,乃先請示道:「弟子想供養您老人家,但款項少可否?」彼答:「要在誠敬心,不在多少。」乃四周巡訪,知此處幽靜乃回。於是寫信恭呈雪公老恩師,信中表明弟子決志出家於男眾能持午之道場,信中語氣頗為堅定,乃蒙慈允,於是辦妥辭職手續,乃於公元一九八二年四月初八,帶著斗笠,先到台中蓮社,時眾蓮友正忙於浴佛節遊行,己則搭車逕往埔里圓通寺,預備出家。蒙法師帶往拜見了上聖下觀老和尚,問明來意,初不肯留單,後問從何處來?答:弟子從台中李老師處來。一聽到李老師之名,乃肯留單。後來常常謁見請益,彼此談得投機,乃蒙慈允收為徒弟,乃擇定於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正式剃度,賜法名為果清,字號為正因。年底受三壇大戒於樹林海明禪寺。翌年夏安居,依止上道下海律師五年學戒,爾後每年結夏,至今年夏安居圓滿,即三十三夏矣。而每年夏安居中,不是聽戒,就是自己學講戒,總離不開學戒持戒。
感恩戴德
果清有今日之處境,全仗雪公老恩師暨諸師之栽培,方能對淨土法門,頗具不退之信心,且於教理奠定堅固之基礎,爾後更應恪盡本分,好好持戒念佛,自行化他,以報師恩於萬一。
貳、空公老恩師
簡介生平事蹟
師俗姓徐,名諱業鴻。生於公元一九二七年三月十八日(歲次丁卯年陰曆二月十五日),出生地安徽省廬江縣。二十歲接觸基督、伊斯蘭二教,思考宗教問題。二十七歲親近方東美教授,方知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之頂峰,學習佛教哲學是人生最高享受。稍後,拜章嘉大師為師,大師教導六字「看得破、放得下」,囑以六年學此六字。每親近畢,辭駕時,大師送至門口,常囑一句「戒律很重要」,直至大師圓寂。三十二歲,經朱鏡宙老居士介紹,到台中拜雪公老恩師為師。前後共十年。三十三歲於台北市圓山臨濟寺剃度出家,法名覺淨,字淨空。得李老師親手贈送之會集本《無量壽經》,上有老師的眉註。並擔任「中國佛教三藏學院」教師,講授佛經。三十四歲,應明訓法師邀請,赴台東佛教蓮社,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每晚兩小時,為時一週,此為首次外出講經說法,直至今年八十九高齡,幾乎年年講經說法,席不暇暖,悲心廣大。依止經典,述而不作。奉行財、法、無畏布施,改變命運。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忍辱禮讓,量大福大。代眾生苦,行六和敬。愛國護教,擁護領袖。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曾講過《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金剛經》、《六祖壇經》、《永嘉禪宗集》等。晚年導歸淨土,弘揚淨土五經一論,最後專弘《大經科註》。法音遍及全球,眾生獲益無窮。印贈《乾隆大藏經》、《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國學治要》、《群書治要》等。保留弘揚,佛儒聖教,不遺餘力,利益群生。團結宗教,拯救世界。重建宗祠,提倡祭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力倡三根,孝親尊師,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振興弘揚中華文化,恢復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無量功德,歎莫能盡。
親近因緣
愚於公元一九七四年,入於李老師所辦內典研究班。第一學年上半期,即親近空公老恩師。恩師為諸同學講解江味農老居士所著《金剛經講義》。課餘命同學將全書製成科表暨每段內容之講表。愚與和光同學專攻《金剛經》,曾完成此作業,奉交研究班存檔。有時要同學複講,然後恩師做講評,同學感覺獲益良多。
公元一九八二、三年間,愚利用剃度恩師赴香港之空暇,曾有一個月時間,上台北華藏講堂,親近恩師暨日常老法師。晚上每逢恩師講經於景美華藏圖書館時,即與悟道法師(當時尚為沙彌)陪行前往恭聽法音,頗覺法喜充滿。
公元二O一二年十二月份,因常明師恭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代請二部《四庫薈要》,各別贈送正覺精舍、圓通寺各一部,要愚親自函謝。愚乃親函恩師道謝,函中讚歎恩師講經弘法功德無量。稍後於同月二十日,恩師賜諭「若得閒暇,歡迎蒞港一敘」。愚乃於是年農曆臘月二十至二十四日共五天,與五位道友,前往拜謁恩師於香港大埔精舍。師生闊別三十年重逢,歡喜無量。約有三天半恭聆恩師講經法音於攝影棚,法喜充滿,親見恩師每講前至誠恭敬禮佛三拜,並恭向淨宗歷代祖師、曾受教澤之師長、慈母、護法至誠三問訊,此之一幕,令人感動。恩師知恩報恩之身教,堪值眾弟子效法。
回台之時,恩師囑咐其弟子定弘法師前往正覺精舍依止愚學戒。彼非常用功,學到做到。目前日中一食,手不捉金,學修頭陀行:托缽乞食、塚間坐等,令人欣慰。
爾後每年除夕之前,愚與幾位道友皆前往香港大埔精舍恭向恩師拜年,並諦聽開示。
公元二O一三年四月十三日,恩師一行數十人駕臨敝精舍,先於大殿接駕,次恭請上法堂升座為眾開示,然後迎請蒞臨齋堂供齋。精舍蓬蓽生輝,大眾歡喜無量。
數月後,恩師命其弟子悟平法師曾兩次光臨精舍,邀請愚等至澳洲淨宗學院講戒傳戒事宜。愚乃安排於公元二O一四年九月份赴澳弘傳戒法,以滿師願。
感恩戴德
果清早年承蒙恩師教授般若空慧,最近幾年較常親炙,深受其身教言教之薰陶,啟發良深。效法恩師對眾生視為一體,爾後更應恪盡僧人本分,持戒念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以報師恩焉。
最後恭祝老恩師光壽無量,廣度眾生!
老法師:今年中元法會,在這個月底舉行,以後盡可能的,希望每年這個法會做三次,清明、中元、冬至。為什麼要做這個法會?目的是提倡孝道。我們大家都知道,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孝敬是傳統文化的根本。佛法建立在世法的基礎上,《觀經》裡面淨業三福,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三福第一福,就是世間我們今天講的傳統文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現在人不孝,佛法根沒了,要想佛法興,必須先把這個根扎好。所以我們想想藉每年這三次祭祖大典,喚醒中華民族的兒女,回歸祖宗,恪盡孝道,佛法的基礎才真正奠定了,才會能落實。所以這孝道很清楚。
果清法師的這篇文章,完全是敘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麼多年了,很多事情我都忘了,記不得了,看到這篇文章感慨萬千。他在求學的時候,我們還算年輕,我是三十三歲出家,那個時候就住在台中慈光圖書館。剃度之後在臨濟寺住了一年,我又回到台中,跟定李老師,我們舊的約定是十年,回來之後住慈光圖書館。這個地方以前,慈光圖書館成立,我就到這個地方了,在這個地方做義工,做圖書管理員。
老師收我這個學生,是約法三章。從這約法三章當中,大家能想到我的為人,總是不夠老實、不夠聽話,也不夠真幹,所以才有這三章。第一個,你過去所學的佛法,無論跟誰學的,其實過去我兩個老師,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他說:我不承認,完全作廢,到我這個地方來,一切從頭學起,這第一章。第二呢?從今之後,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教學,任何法師、大德,或是在台中長住,或是經過台中,他們在這裡,無論是講經、講演都不准去聽,只能聽他一個人的。第三個條件,從今天起,你看文字,無論是經典,或是世間的典籍,要經過我准許,我要沒有准許,你不能看。這三條能不能接受?能接受,我就收你這個學生;不能接受,你另請高明。我冷靜大概考慮了二、三分鐘,我還是接受了。接受了,老師說很好,有期限的。我聽有期限的,期限五年,我就想起來了,佛門裡頭有所謂五年學戒,大概就是這個戒律,不是佛經裡頭戒律,就是老師跟學生約定這三條,這就照辦了。
三個月,我向老師報告,我說:老師,這三個月我遵守得有心得。他說:怎麼樣?我說:心地清淨多了,妄想雜念少了,常常生智慧,不生煩惱。為什麼?你不能看了,也不能聽,只能專聽老師一個的,外面的知見統統拒絕了。半年之後,就是六個月之後,我就很喜歡,這個方法對我來講很有效果,我非常得受用。五年到了,我自動跟老師說,這五年很受益,我希望還守五年。老師哈哈大笑,好!所以我守老師這三條戒是十年。所以我看的東西、讀的東西、學的東西,都向他報告,都得到他的同意。在台中十年,佛法的根扎下去了。
我出來講經,最初出來講經,一個小時,我要準備二十個小時。那個時候,講經大概就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沒有講兩個小時的。所以聽眾也很歡喜,不是坐在那裡時間坐得很長久。我的法緣很殊勝,所以講經沒有中斷,學習不中斷。一年之後,慢慢熟了,講經大概講一個小時有二個小時、三個小時準備就夠了。兩年以後,大概是講一個小時有一個小時準備就行了。這樣子,我記得大概在六、七年的時候,講台有六、七年的時候,我準備一天八個小時可以講一個星期。所以這樣一來,讀書的時間就多了,應付講經就很方便了,愈講愈熟,這是我走過來的一條路。一開頭一定要認真,一定不能含糊,要對得起聽眾。所以經愈講愈熟,愈講啟發的地方愈多。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小悟,大悟徹悟很難,但是小悟常常有,不能說天天有,大概一個星期有個二、三次。所以很歡喜,叫法喜充滿。不能中斷。
在台灣自己有個小道場,講經不中斷。到外國就不行了,外國人生活非常忙碌,工作要認真,不認真公司就不要你了,就把你開了。但他們一個星期有兩天休息,星期六、星期天放假。所以在外國講經,只有星期天、星期六。講經的時間是兩個小時,有翻譯兩小時,沒有翻譯,我也講兩小時。平常怎麼辦?那個時候有錄音機了,在家同修送我一台小的錄音機,可以隨身帶的。雖然小,大概也有咱們這本書這麼大的樣子,有這麼大的,那就算很方便了。我每天對錄音機講兩個小時,講完之後我自己聽,這樣保持天天講經不中斷。這一定要要求自己,所以要讀經、要研究,寫一點資料,不多,我不寫講記,不可以中斷。這樣一年一年下來,到今年五十七年了。現在年歲大了,跟年輕的時候想法不一樣了。年輕的時候,確實,老師囑咐的,佛教衰了,我們有使命,要把佛教興旺起來。這麼多年走過來,愈來愈艱難,很不容易。
但是在全世界各地結的緣很廣,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緣分。這個緣分,是一九九九年,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九年這兩年,我在新加坡,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這最後的兩年,在那邊有緣跟許多宗教接觸。聽說新加坡有宗教聯誼會,已經有不少年了,有五十年了,但是這個宗教聯誼會有名無實,每年只過年這些宗教領袖們在一起吃一餐飯,見見面,平常沒有往來,沒有活動,所以實際上沒團結起來。我去之後,我每一家拜訪,把他們真正團結起來了。他們的重要活動,通知我,我參加,我們有重要的活動也邀請他們。這樣一來,這些宗教領袖們常常見面,每個星期都要見面。最後,我們居士林開放,邀請每個宗教到居士林來講經,我們佛教徒也來聽,其他宗教徒也來聽,真搞團結起來。新加坡的政府很歡喜,曾士生先生他是新加坡的高級部長,到居士林來看我,問我:你用什麼方法把宗教團結起來?我告訴他,我沒有方法,佛有方法。他很驚訝,佛有這個方法?我說是,有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叫四攝法。我簡單把四攝法介紹給他,我說四攝法,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公共關係法,或者是交際法。這個法好,這法用在家庭裡頭,家庭和睦;用在團體裡面,團體會興旺。
這個方法,四攝四條。第一個,「布施」,這個布施,跟六度布施意思不一樣。六度的布施是要把自己貪心放下,用這個方法達到我們放下,對於欲望捨棄了。欲望不是個好東西,適可而止,這是煩惱的根源。這個東西要不放下,貪的膨脹是沒有底限的,一定要把這個人拖到地獄、餓鬼裡去了。首先教我們放下這個。但是四攝法不是的,四攝法的布施,就是我們世俗講的請客送禮,這個大家歡喜。你跟人往來的時候,多請客、多送禮,禮多人不怪。不一定要很重,我們盡心盡力,隨著我們本分,這樣才能夠把人情維繫住,所以多請客、多送禮。第二個,「愛語」,愛語是我們談話一定是關懷他們的話、幫助他們的話,這人聽了歡喜。第三個,「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對他們都有利益,他不知道,我們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最後一個是「同事」,最後希望就是我們共同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社會迫切需要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諧,這個事業我們共同來做,盡我們宗教的本分。
宗教要回歸教育,宗教要講學,宗教要天天教大家,教自己,也教大家,不斷的提升自己,不斷的幫助大眾。它教學的內容是倫理、是道德、是因果,再加上聖賢的教誨。如果宗教要脫離教育,不搞這些,去搞形式,會引起社會大眾的懷疑,宗教搞迷信,宗教對人類有什麼貢獻?他們講得很現實。所以我們的儀式要不要做?要做。但是教育是儀式的根,儀式是等於舞台表演,真正的內容是你要把所表演的搞透徹、搞清楚、搞明白,知道自己怎麼去表演。佛法講表法就是表演,所有儀式都是表演,表演給別人看。像我們這個祭祖大典是表演,效果是讓人家知道孝道,在這受教育。今年我們這個祭典很豐富,我們有專刊,專刊裡頭非常精彩的報導,很好的教育。你說一年三次,編三次專刊,有這麼多好的東西發表,人家拿到之後會好好學習、會好好的傳播。我學好了,我就要勸別人,這好事情。
所以我們看到果清法師這篇,他講得很詳細,有的地方我都忘掉了,他給提起來。這些日期,我忘得乾乾淨淨,他講得這麼清楚,很難得。真的我們底下這一代他是最傑出的一個,我們老師在台中教學三十八年,真正出色的人才,大概就十幾個人,有人能傳就好,多不可能。還是這個辦法,如果不是用這種辦法的話,出不了人才。
所以老師給我這三個約定,不是他獨有的,原來我以為他獨有的、是他獨家的,咱們沒聽說過。我在一九九八年到新加坡講經,常跟演培法師在一起,這是老朋友。我學佛的時候,還沒出家,聽他講經。這是講經的法師,他大我十歲,講得很好。在新加坡,我們就常有機會見面,我就把我跟李老師這個因緣講給他聽。他哈哈大笑,我做小沙彌的時候,諦閑老和尚給他,也是這三條。我們這才恍然大悟,這是祖祖相傳的,所謂五年學戒,不是他們發明的,中國在過去,老師收徒弟就是這個方法,他才能教得出來。尤其是像我們這種年輕人,老實、聽話、真幹是有一點,不夠他的標準。像海賢老和尚,海賢老和尚那是標準的老實、聽話、真幹,真有標準,不必囑咐。所以他成就大,我們趕不上。我們這才曉得,古人師生是什麼個關係,當中有什麼約定,這才明瞭。
但是演培法師還不如我,我還真的遵守,老師要五年,我還加了五年,十年。他怎麼樣?他偷偷的溜了,聽說太虛法師在廈門辦佛學院,他捨棄諦閑,到廈門去跟太虛法師去了,這個走錯了。太虛完全是新的學派,他的佛學院,完全照一般大學這樣開課的,請很多老師,排很多課程,不是一對一的這樣教法。所以他是學了不少東西,但是我是感到他的損失很大。如果他要不離開老和尚(諦閑老和尚),諦老是天台宗的祖師,他能夠繼承老和尚的法脈,也是天台宗的祖師。新的東西很能誘惑人,年輕,小沙彌,還不到二十歲,就溜單,跑掉了。這都是我們看到的。我得一點好處,就是在老師那裡受到這個利益,我感到好,有道理,我能遵守。
果清能有今天的成就,確實他老實、聽話、真幹,他具足這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不具足的,能成就的人很少,成就是虛名,假的不是真的,真成就一定要有這個底子。我們再看下面一篇。
學生:「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因緣生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荀子.勸學》導讀」
「勸學」是荀子留給後人的珍寶,字字可以顯現出荀卿子對後世子孫的無限慈悲之心。此篇詳細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應該注意的問題和學成後的效果,對我們的修學大有裨益。
一、學習的重要性
《禮記.學記》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諸葛亮《誡子書》云:「非學無以廣才。」明儒鄭曉曾教誡子弟曰:「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三字經》更是毫不留情的指出:「人不學,不如物。」這些都是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在「勸學」這篇文章中,荀子是怎樣闡述學之重要?荀子告訴我們「學不可以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比喻修身需要藉助於學習;「神莫大於化道」,神奇之事莫過於因學道、受道之教化而徹悟於道。既然學習如此重要,我們當然要有重視學習、勤於學習的自覺。
二、學習應該注意的問題
為使學習具有成效,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荀子在文章中告訴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選擇善緣
普通人定力和智慧不夠,在學成之前,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荀子告訴我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又云:「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這是在告誡我們要選擇良善的環境,與品德高尚之人交友,從而親近正直之士,免受品行不端者的影響。
(二)要慎修己德
童蒙教材《小兒語》中有「德行立身之本」的訓示,孔門以德行為四科之首,聖賢人是在告誡我們修學的本末。荀子說「榮辱之來,必象其德」;「怠慢忘身,禍災乃作」;「邪穢在身,怨之所構」。這是在告訴我們個人的榮辱禍福都是因果使然、自我感召。既然「言有招禍,行有招辱」,我們必須「慎其所立」,時刻謹言敬行,抓緊自己德行的修養。
(三)要用心專一
諺云:「世上無難事,只怕心不專。」《佛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可見用心專一的成效。荀子說:「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又舉了正反兩個例子證明:「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這是在教誨我們,要想獲取顯著的成就,必須有堅如磐石的意志,必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四)要明白始終
《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論及學習,我們應從何處開始,學到哪裡結束?荀子告訴我們,就學習的內容而言,讀誦經典應從《詩經》、《尚書》開始,到《禮經》結束;就學習的意義而言,應從做個有道德的讀書人開始,到成為聖賢人結束。荀子進一步勸勉我們:真誠的積累善行,長時間力行聖賢教誨,便可深入其中而獲得法益;學到盡此身命方可停止;學習的課程雖有盡頭,但切不可須臾偏離所學教義,只有這樣方可稱之為人。
(五)要為己而學
《小兒語》中曾講到:「讀聖賢書,字字體驗,口耳之學,夢中吃飯。」就是告訴我們口耳之學不能滋潤身心,於己於人毫無真實用處。也就是荀子所說的「小人之學」。荀子告誡我們,為學要做到「君子之學」。不圖外在名利,為了成就自己的德行和智慧而學習,能將聖賢教誨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進而正己化人,言談舉止皆能垂範世人,這就是荀子所講的君子之學,是為己之學。
(六)要親近良師
學習有沒有捷徑可走?答案是肯定的。荀子告訴我們「學莫便乎近其人」,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益友更便捷的途徑了。若能通過親近良師益友來學習聖賢學問,然後在日常待人處事接物中去體悟、落實所學到的聖賢教誨,則德行和智慧就會不斷提升,利己利人。
(七)要尊師崇禮
「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尊師崇禮是學人必須具備的首要態度,是求學成敗的關鍵所在。所以,荀子告訴我們,若論求學之道,沒有比尊師更要緊的了,其次是尊崇禮法。如果上不能尊師,下不能尊崇禮法,僅僅死記經文而不解其意,充其量只是一個學識淺陋、缺乏修養的書生而已。若能尊崇禮法,對聖賢學問即使不能透徹明瞭,也不失為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假如不尊崇禮法,即使明察善辯,只是一個無真實修養的學人罷了。這些都是在強調尊師崇禮的重要性。
(八)要觀機待人
學人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會遇到各色人等,也不可避免的會與他們打交道。如何進退應對,這需要智慧。荀子告訴我們,遵從仁義之道的人,方可與之交往;不遵從仁義之道的人,要迴避他。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其談論道的方向;對於言辭安定的人,才可與其談論道的理念;對於態度誠懇、樂意接受的人,才可與其談論道的精深義蘊。總之,要觀機待人,不能浮躁,不能吝法,不能盲目。
(九)要力求善學
荀子勸勉我們要做到善學。何謂善學?有兩個標準。從事理上講,要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此才叫善學。從心上講,荀子說「仁義不一」,則「不足謂善學」。也就是說善學之人要時時保有仁義之心。要像孔子講的那樣「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就是說無論外緣如何變化,在善惡境界中都要能始終堅守仁義之心而不被境轉。達到這兩個標準,就是善學之人了。
三、學成後的效果
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然後在學習的過程中又能做到以上若干要點,能收到什麼效果?荀子告訴我們,「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活著遵從禮義,至死依然遵從禮義,這是有真實德行而又能操持。其結果是「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成人」者,成就之人也。內心智慧開顯而能夠回應外物,如此便已入聖賢之流。古德曰:「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可見聖賢都是學出來的。此「勸學」一篇,就清楚的告訴我們如何通過學習而成就聖賢,所以我輩當不負古聖先賢的良苦用心,勉力於聖賢之教,今生一定志在聖賢!
以上是慚愧弟子因緣生恭敬整理的「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文稿,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因緣生頂禮敬呈。
老法師:因緣生雖然很年輕,讀書好像沒有讀到學位,但是他對於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的這些古籍,確實有他很好的心得之處。我看過他的《大學》講義,那不是一個一般博士班的指導老師能夠寫得出來的,我看了很佩服,很難得。在這個時代,懂得學習,認真學習,而有使命感的人,這就是中國古人講的聖賢君子。聖賢沒有達到,君子,這是受之無愧,是個很好的老師,我們有一些同學要認真跟他學習。
我們這個地方創辦了這個小型的學習班,漢學院,用這名稱用得很大,實際上我們是很小的學習班。我們有好的幾位老師,在這邊天天講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根扎下去,我們相信將來一定有成就。跟他這篇「勸學」的導讀所說的一樣,我們有方向、有目標,我們能夠潔身自愛,對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我們有高度的警覺性。如何不受物質的引誘,不受外面人事的動搖,我們所學的才會有成就?我們有成就了,希望一生從事於教育工作,教育,待遇微薄,比較清苦,我們要學苦行僧,代眾生苦,與眾生樂。我們的心行、我們的言語能豐富眾生的精神生活,佛說「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真的。沒有說資源豐富,科技發達,離苦得樂,沒有說這個。古人所說的話,跟今人所想的、所說的不一樣。破迷開悟才真正得樂,生活再清苦,他也得樂。孔子的弟子顏回是一個好例子,他那樣生活,一般人感覺得很苦,哪來的樂?顏回他真樂,他真有受用、有享受。他天天提升,入聖賢境界,他怎麼會不樂?我們要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學習。
這篇文字雖然不多,他講的學習的重要,學習應該注意的,舉了很多例子,最後講到學成以後的效果。我們只希望祖宗所留下來的這些典籍,不至於在我們這一代斷送了,我們要承傳下來,再傳給後世,我們這一生到世間來就幹這樁事。自己生活狀況如何,不放在心上。能把這件事情做好,我們盡了孝道,我們也不辜負老師。希望在這個時代,有這種志願的人愈來愈多,我們相信有人,我們還沒遇到。我們做好榜樣給人看,這就是我們招生廣告,我們做好了,很歡喜,會有人看到,跟我們聊天,我們把我們的願望告訴他,志同道合的,他就來了。大家做出犧牲貢獻,非常值得犧牲的,我們要樂此不疲,向聖人、向佛陀、向菩薩看齊。他下面還有一篇。
學生:「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因緣生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言至意盡教與學」
《禮記.學記》是世界最早的教育哲學論著,是中國先賢留給後世子孫無比珍貴的教育遺產,是振興傳統教學的最重要指導綱領,是教育工作者人人必讀的寶典。這篇經典之作系統闡述了為什麼要教學、如何教、如何學等,其智慧與原則用於今日仍具宏效。
一、為什麼要教學
教學的必要性體現在什麼地方?首先,古人讀書志在聖賢,成為聖賢就要學為人師、言為世則、行為世範,也就是要做到正己化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可見,從讀書人的角度看,要想實現化民成俗的抱負,則務求修身、必自學始。這是強調為什麼要「學」。其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可見,從國君的角度看,要想實現教化國民的目標,必須開展教育。這是強調為什麼要「教」。最後,「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是從「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來進一步強調「教」與「學」的必要性。
二、如何教
施教,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方法。首先,教學的目標。古人教學,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九年等各階段均有相應的教授側重點和希望達成的目標。尤其是達到九年大成的境界,「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學至大成之後,就會德行堅固、智慧開顯,臻於「大學之道」,此時便可教化大眾了。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其次,教學的原則。必須要做到「教之七倫」,開學時祭祀先聖先師以示尊師重道;練習詩歌以勸勉學生立志愛國;擊鼓警眾後再打開書箱以警醒學生用謙虛謹慎的心來學習;以戒尺和教鞭來警策學生;使學生有充足時間發展志向;對學生相機而指導,使其自發自強;遵循教學的次第。這是施教者必須熟知的大道理。最後,教學的方法。施教者要順時序而教,如春秋教禮樂、冬夏教詩書;學生上課和放假時各有課業,學生退席後也必須有常學。為人師者要用心聽取學生的學習心得,然後順其心志所趨而導之以方;要善於啟發和引導,應隨其所問而告之原委,問小則答之以小,問大則應之以大;要掌握每個學生的優缺點和根性,懂得因材施教;要注重身、言、意三教,身教須以身作則、言教須簡要詳明、意教須誠意正心。
三、學須有明師
「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老師是要教導學生成就至尊之人,唯有明師方可勝任,所以為學須擇明師。什麼樣的老師才能稱得上是明師?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要明白教學興盛的原因和教學失敗的原因。教學興盛的原因有四點,即防範私欲乃成自然、教適時宜、授不躐等、與善友切磋觀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教學失敗的原因有六點,即不能降服私欲、失去最佳學習時機、不論次第雜亂施教、無善友切磋觀摩、心失誠敬、容易受外界紛擾誘惑,「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其次,要明白學生的四種常見過失,即多學寡要、不能貫通、傲慢輕忽、畏難懈怠。對於學生的過失,為什麼「教者必知之」?因為「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這裡談到了教育的本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最後,要能和學生以心相感而心意相通,即「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如此則學生受教之後而易化,這是教學的高境界。
四、如何學
求得明師之後,應如何學習?首先,尊師為要。君主不以臣子相待的人有兩種,其中就有自己的老師。君主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人?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尊師重道是學有所成的核心原因。其次,學貴立志。老師教學生以孝慈友悌之道,若無師長教誨,則五服眷屬之間便無親愛之情。孝悌是人之根本,不知根本何談做人做事,更何談立言、立德、立功?可見教育何等重要!所以,讀書人要立志學為人師,常存希聖希賢之心,發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有了志向,學習就會有持續的動力。最後,學須力行。「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學者切莫陷於記問之學的誤區,而應把所學到的知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在學習、實踐、體悟中提升真實智慧。要勞逸結合、勤修身心、開朗豁達。要像良冶之子、良弓之子、始駕馬者那樣好好的把握學習的次第,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用心專一、長時薰修,以期水到渠成。要像夏商周三王先祭河神後祭海神那樣,知所先後、務求根本,以期本立而道生。
總之,這篇文章思想深邃、含義雋永、內容豐富、脈絡分明,把教與學都講得了了分明,可謂教育學的巔峰之作。實為經典中之經典、瑰寶中之瑰寶,是解決個人、家庭、團體、社會、國家、世界一切問題的金鑰匙,值得人人推崇、全球學習、萬世弘揚。
以上是慚愧弟子因緣生恭敬整理的「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文稿,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因緣生頂禮敬呈。
老法師:因緣生寫的這兩篇文章,把中國傳統的教育,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希望,看看這個時間來得及來不及,這兩篇文章,要讓他給我們詳細講一遍,把它做一個詳細的講記,再翻成英文。現在英國威爾士大學校長要來訪問,他對於中國漢學很有興趣。漢學真的,怎麼學、怎麼教?如何發揚光大?讓大家得到實際的利益,那就是個人的修養,家庭的幸福,事業的成功,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富強,世界和平。我們讓它在全世界大學裡,首先要這些主持教育的工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認識,不但認識,要深入理解,生歡喜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我們相信未來的世界是地球上的承平盛世。盛世從哪裡來的?教學為先。所以首先要把教學講清楚、講明白,不能只是一個概念,要深入、要落實,我們要能把它做到,人類才會有前途、才會有光明,地球才會有盛世。所以我們最好請因緣生老師辛苦一點,早一點把講記完成。好像他有個稿子是吧?沒看到?有,有,好像有稿子,在稿子上再修訂一下,使它盡善盡美,這篇內容非常有價值,太難得了!好,下面還有一點時間,還有兩篇。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大德,慚愧弟子甘肅驪靬古城金山寺佛學班開弘匯報的題目是「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甲一、法門殊勝
經云: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為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而釋迦世尊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普令群生返妄歸真,復本心源。
印祖《文鈔》云:眾生根機有大小之分,迷悟有深淺之別。如來慈愍,以種種法藥,各隨機宜,令彼得益。所說之法,多如恆河沙。但其中至圓至頓、最玄最妙,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上中下根,統攝一切諸法,上聖與下凡共修,大機與小根同受者,莫如淨土法門之殊勝超絕也。又云:「一切法門,雖則頓漸不同,權實各異。皆須修習功深,乃得斷惑證真,出離生死,超凡入聖。是謂全仗自力,別無倚託。倘惑稍未盡,則仍舊輪迴矣」。「惟有淨土法門,不論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農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習。由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娑婆苦惱眾生,是故較餘門得果為易也」。淨土方便之法,既可以免除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此乃人人可修,個個能成之大道。又其他法門,唯靠自力斷惑證真,方可出離生死,似螞蟻上於高山,既困難又費時。淨土他力法門,仰仗彌陀慈父大悲願力,不必斷惑,帶業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穩當且迅速。
《文鈔》又云:「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故華嚴入法界品,善財蒙普賢加被開示,已證等覺,普賢乃令發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復以此普勸華藏海眾。而《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惡將墮阿鼻地獄之人,蒙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但數聲,即便命終,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觀此,則上至等覺菩薩,不能出此法外,下至逆惡罪人,亦能入此法中。「皆承彌陀接引之力,皆為淨土所攝之機。可見法門廣大,了無棄物,佛願宏深,等視眾生」。實上聖下凡,上求下化,速成佛道之一條捷徑。諸佛諸祖,善度眾生之一隻慈航。「於此不生信心或信不真切,便是業障深重,不合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世永劫在此世界,常輪六道,無有出期。縱得人天,為時甚少,如客邸寄居。一墮三途,則其時甚長,如安住家鄉。每一思及,衣毛皆豎,不惜苦口,懇告同人」。印祖常有聯曰:「捨西方捷徑,九界眾生,上何以圓成佛道。離淨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古德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明師難遇,生死難了。我等今幸得人身、聞佛法、生中國、遇明師,不幸者,自愧業障深重福薄慧淺,無力斷惑,速出輪迴,了生脫死。然而又幸得聞,我佛如來徹底悲心,暢顯本懷,道出心聲,所說之究竟圓滿方便,令博地凡夫帶業往生之淨土法門,又遇到夏老會集的《無量壽經》,大慈念老的《大經解》,師父上人講的《大經科註》,和海賢老和尚之殊勝表法,實在是莫大之幸。若非宿植善根,怎能聞此不思議法,遇此殊勝因緣。當頓生真信,發願求生淨土。
甲二、信願持名
《大經科註》云:「當今末法,眾生福慧淺薄,垢障深重。唯賴此方便法門。但憑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徑登不退。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故大悲慈父,兩土導師,憫念我等,開此淨土法門,妙顯苦樂二土,激揚沉迷眾生。此大火聚,彼清涼池,寶蓮在前,刀山在後。於是自然生起勝願,厭離娑婆,求生極樂,既生信願,更持名號,便得度脫」。
乙一、真信切願
印祖《文鈔》云:「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
何謂真信?蕅益大師云:深信吾人本有心性,清淨廣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終日隨緣,終日不變。無量虛空微塵世界,皆吾心性所現之物,但以無量劫來,迷惑顛倒,遂致枉受輪迴諸苦,今苟一念回心,決定往生自心本具之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深信釋迦如來必定不說誑語,彌陀世尊必定不發虛願,十方諸佛之廣長舌必定不至二言,是故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慮,是名信他。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其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何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深信已生淨土之清淨海眾,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影必隨形,響必應聲,吾人念佛,決定功不唐捐,是名信果。深信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實實在在有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實實在在有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決定不是寓言權說,是名信事。深信十萬億佛土,並不在吾人心外,以心無外故,又深信心作心是,西方一切依正主伴,皆吾心之所現,如是我心遍,佛心亦遍,一一眾生心亦遍,重重交攝,圓融無礙,是名信理。
印祖云:「所言信者,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娑婆之苦,無量無邊。總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八種苦,貴極一時,賤至乞丐,各皆有之」。專修淨業,求生極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蓮花化生,無有眾苦,壽等虛空,身無災變。老病死等,名尚不聞,況有其實?追隨聖眾,親侍彌陀,水鳥樹林,皆演法音,「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樓閣堂舍,皆是七寶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身有大神通,心有大智慧。「故經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莫能喻。深信佛言,了無疑惑,方名真信」。
何謂切願?即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蕅益大師云:以深知娑婆五濁眾苦充滿,生死海深,三途劫長。五欲六塵,皆為造惡之誘餌;三苦八難,無非親遭之現報。是故知苦斷集,誓度眾生,誓斷煩惱。乃於娑婆深生厭離,更無貪戀。所謂但求一日之速脫,不欲須臾之暫留。是名厭離。由深信極樂清淨,諸善聚會,長生不死,受諸快樂。鳥鳴樹聲,水流花香,皆是彌陀化身說法。不退補處,多有勝進功果。是故慕滅修道,誓學法門,誓成佛道。遂於極樂,切願欣求,更無二志。所謂求生之心已定,雖萬牛而莫挽。是名欣求。印祖云:「既知娑婆是苦,極樂是樂,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又云:「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乙二、一向專念,淨土正行
印祖云:「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以吾人一念心性,猶如虛空,常恆不變。雖常不變,而復念念隨緣。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之緣;不隨三乘之緣,便隨六道之緣;不隨人天之緣,便隨三途之緣。由其緣之染淨不同,致其報之苦樂迥異,雖於本體了無改變,而其相用固已天淵懸殊矣。譬如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雖虛空之本體,不因雲日而為增減,而其顯現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語也。如來以是義故,普令眾生緣念於佛,故曰: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又曰念佛一法,「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從果起修,直趨覺路,「即生作佛,轉凡成聖」,「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
經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彌陀要解》云:「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又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大經科註》云:「一心專至,稱念彌陀,則易使熟處變生,生處變熟」,「方有可能於臨終苦迫之際,提得起這一句佛號。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是故善導大師示曰: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者,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捨專念修雜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
為何不念別佛而要專念阿彌陀佛?師父上人講到:釋迦本師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應當依從本師教導,順應釋迦本懷。又阿彌陀佛四字是梵語,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合起來就是無量覺。蓋一切諸佛皆是覺者,是故念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諸佛。又經云:阿彌陀佛,又號無量壽佛,又號無量光佛。《彌陀要解》云:「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古德所謂:「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即念佛是也。
海賢老和尚自從二十歲出家,師父教授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囑其一直念去,九十二年沒拐彎。老人家常說:「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又說「世上無難事,只怕心不專」。老人家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自在往生,圓滿功行,給我們做了最好的證轉。
丙、結語
大慈念老云:「倘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而欲往生,無有是處。敬祈當世行人,慎莫初聞淨宗易行,便生輕慢,信心虛浮,志願弛緩,口談淨業,心戀塵緣。如是求生,當待驢年。」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竊謂徒悲,究有何益?須知生死大事也,信願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當於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則死不但無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淨業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漸次修習,直至成佛而後已」。
慚愧弟子初學,無德無能,幸蒙齊老師慈悲接引,不棄冥頑。能和眾師兄們一起學習《大經科註》,恭聆師父上人諄諄教誨。此恩此德,弟子唯有老實、聽話、真幹,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方能報答師父上人諄諄教誨和齊老師慈悲護持之恩於萬一。
以上是慚愧弟子粗淺的學習報告,定有許多錯誤之處,敬請師父上人和諸位法師、大德批評指正,不勝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開弘頂禮叩呈。
老法師:開弘法師的報告,是一篇最好的念佛開示,引用祖師大德的教誨,把淨土信願行三資糧,講明白、講清楚、講透徹了。這個很難得,所以這篇東西也可以大量流通。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