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昨天我們將「十方佛讚」這一品經介紹過了,學習的重點我們也提出來了。但是我們看了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註解裡面引用的經論非常精彩,使我們讀了之後欲罷不能,這些地方也應當與我們同學們共同來享受。他註得很多,註得非常好。古來祖師大德的開示,經論裡面精要的詞句,他都幫助我們節錄出來,這是他對於我們的恩德。這麼好的會集本,又有這樣好的註解,我們不能不認真的來學習,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無比殊勝的果德。
昨天跟諸位講到皈依供養。在法供養裡面,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引用華嚴宗清涼大師的一段話,這是清涼大師講的。高齊的時候(這是在南北朝時代),大行和尚提倡念佛法門,他以四個字與同學們共同勉勵。這四個字就是信、憶,憶佛,念佛憶佛,「信、憶不離於心,稱、敬不離於口」,黃念老說,這句話就是本經所講的「憶念受持,皈依供養」。《彌陀疏鈔》裡面說:往生淨土,一定要有信心,千信則千生,萬信則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就護念你。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這幾句話有必要加以詳細的說明,怕的是初學的同學望文生義把意思錯解了。
什麼叫信?信很難,不容易。我在以前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早年我在台灣學佛是二十六歲,我學佛七年出家,出家之後就教佛學院,就出來講經,我是一出家就講經。在沒出家之前,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學的時間不算長,一年三個月,就是一共十五個月,沒有出家之前在台中住了十五個月。可是進度很快,我是一個月學一部經,所以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五部經。以後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在佛學院教一門課,一個學期教一部經,他三年畢業;三年六個學期,只用六部經,我學了十五部經,我還有九部經用不上,所以進度很快。這樣過了兩年之後,我才受戒。照規矩,李炳南老居士是我的親教師,我的佛法是從他那裡學來的,所以受戒之後一定要去拜老師,這是中國人的禮節。我到台中慈光圖書館,還沒進門就看到老師在裡面,他也看到我了,他跟我招手,指著我:你要信佛!說了好多聲,一直我走到他面前。我不懂這個意思。
你想想看,我出家那時候學佛九年了,也講經、也教學了,現在受了大戒,他指著我說:你要信佛。我不信佛,我怎麼會學佛?我不信佛,怎麼會出家、怎麼會受戒?所以這個話就把我搞迷惑了。他叫我坐下來,然後告訴我,他說:你不要以為你受了戒,你信佛了,有很多老修行人到八、九十歲,鬍鬚白了,還不信佛。這我有點明白。怎麼樣才叫信佛?你要真正明白佛所講的道理,真正要理解,理解之後要依教奉行。你要是做不到,你不信。原來這麼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
佛所講的,我們有沒有做?做了,做到多少?十之一、二,還有十之七、八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是什麼原因?不信!所以此地講,信憶二字不離於心。你要不信,你這個憶佛念佛做不到,唯有真正相信,你心裡頭才真的有佛。口裡念佛,一天念十萬聲、念二十萬聲,心裡頭沒有,不信!信佛是什麼樣一個情形?你心裡頭真有佛,真的是二六時中晝夜不間斷,你心裡頭真有佛。你真的常常想佛,真的常常記住佛的教誨,你會依教奉行,即使做不到,你會很認真努力要想把它做到,這才叫信。所以不是我們一般普通人講的泛泛之信。
信佛之人,於此可知,他的心同佛心。佛是什麼心?佛門裡面常講,這兩句話概括了整個的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為本是佛心,慈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愛心,佛的愛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真誠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佛沒有不愛護的,沒有不尊重的,沒有不幫助的,這是佛心。佛的行,那就是方便。方就是方式,用什麼方式幫助眾生,使他能早一點成就;便是便宜,用我們現在話是最適合的,方便就是最適合的方式、最適合的方法。這個方法不一定是善是惡,但是這個方法肯定幫助他成就。幫助他,我們現在的話說,快速成長。這個成長是兩方面,福慧要成長,幫助他福慧成長,另一方面,幫助他消除業障;業障不消除,福慧不能增長,福慧增長,業障一定要除,這個道理要懂。
我學佛算是很幸運,沒有走冤枉路,親近真正善知識。所以出家師父我只有兩個,前面一個是章嘉大師,後面一個是李炳南老居士。章嘉大師往生了,我才依止李炳南老居士。我學佛的根底是章嘉大師那個地方養成的,我跟他三年,他教我看破放下。看破,福慧增長,放下,消除業障,我們的信心從這個地方生的。信心清淨,《金剛經》上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那個方便是高等的智慧,是無比希有的因緣。
我在入佛門沒多久,那時在家,我還在工作,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他教我的,我這一生得他的受用,真的得殊勝利益。他告訴我,果真以此深心奉塵剎,奉是奉事,不但是奉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還要奉事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九界眾生,要奉事一切眾生。這個奉事用現在話就是為他服務,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說你要真能發這個心,你這一生佛菩薩照顧你,你什麼都不要操心。我肯定了老師的教誨,所以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著想過。為什麼?我用不著想,都是佛菩薩照顧,一飲一啄都是佛菩薩照顧到;今天沒飯吃,也是佛菩薩照顧,大概要我餓一頓,看看什麼滋味。佛菩薩替我安排的有順境、有逆境,順境要放下,放下貪愛,逆境要放下,放下瞋恚。這就是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勸勉同學的,消業障。你業障不消除,你智慧不能現前。
實實在在講,什麼是業障?業障就是起心動念。業障消除了是什麼現象?心是平靜的,就是我們在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不會分別,不會執著,不會起心動念,業障就消除了。所以在境界裡面時時刻刻考驗自己、提醒自己,天天在勘驗。我們的心,首先想到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清淨,今年比去年清淨多了,進步!這一個月比上個月又有進步;如果做到每天不一樣,那不得了,這個人往生極樂世界,肯定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這個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我現在充其量只能夠說一個星期跟一個星期相比,每個星期都有進步,但是進步的幅度有高有低,最低的限度也有一點小進步,所以才有法喜充滿。
從什麼地方去勘驗?就是逆境惡緣沒有瞋恚心。在初學的時候是壓,佛這麼說的,我不能不做!可是我這個功夫,三十年之後真的壓住了,不要再起心動念的壓了。雖然能伏住煩惱,逆境惡緣不會起心動念,可是心裡頭還有微細的波浪,不過它不起作用就是,你就知道多難。四十年之後,我學佛是五十三年了,四十年之後逐漸逐漸平穩了;五十年之後,微細的波才沒有,不但沒有,我感謝、感恩有這麼多境界來考驗我,就好像我參加考試。大風大浪,如如不動,平平安安,歡歡喜喜,快快樂樂,這是業障消除的現象。這要感謝佛給我消災、延年益壽,如果真的我要四十五歲死了,那個時候死了,那個時候我那個煩惱壓不住,勉強壓住,不起作用,心不平。所以我們從這個過程當中覺得壽命很重要,就是你薰習的時間要長,你沒有那麼長的時間薰習,你伏不住煩惱。順境不生貪愛,一絲毫留戀都沒有,真正做到隨緣而不攀緣。
經本展開,我平常讀經,我天天都在讀經。我很用心,讀得很詳細,你們翻開我的經本,我都用有顏色的筆把它做成記號,但是上台來講未必用得上。前兩天所講的都不是這些註解的,所以今天我要把註解裡面東西跟諸位來做一個研究討論。經論當中、註解當中字字句句無量義,你沒有契入境界,你看不出來。契入有淺深不同,契入少分,你能看出少分的義趣,契入得深,你就看得深廣。經典的深是沒有底的,我們在《華嚴經》上明白了。
《華嚴經》上跟我們講,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但是還有比微塵更小的,更小的微塵叫色聚極微,比色聚更小的叫極微之微,那個阿羅漢看不到。《華嚴經》上講的微塵是極微之微,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看不到。什麼樣的菩薩才能看到?我們一般的想法,總是八地以上才能看到,八地是不動地。佛說這個微塵裡頭有世界,跟我們外面這個世界一樣大;微塵並沒有放大,世界也沒有縮小,微塵裡面的世界跟外面世界是一樣的。於是我們自自然然會聯想到,那個微塵世界裡頭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還有世界,於是重重無盡。這才講佛法其深無底,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真的是無底,不是一般講的無底。如果不讀《華嚴》,確實你體會不到這個其深無底怎麼講法。其廣無邊,我們還籠統能想像得到,其深無底怎麼講法?微塵裡頭有世界,微塵世界裡頭有微塵,微塵又有世界,重重無盡,這叫無底。
什麼人能契入微塵世界裡面?那微塵世界裡有無量佛,也去參學;微塵世界裡頭有無量無邊的眾生,也去幫助佛去度眾生。佛說了,普賢菩薩能入。這個普賢菩薩,剋實而論,應當是當位普賢,當位是等覺,等覺普賢。可是我們把這個意思引申出來,因為其深無底、重重無盡,我們想像當中,菩薩位次亦復如是。譬如,圓教初住菩薩修普賢行,他是普賢菩薩,他是真的不是假的。普賢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四土三輩九品,在華藏世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菩薩,這是最淺的,可能在重重無盡的微塵世界裡面,他入第一層,第二層他就不行了;二住菩薩能入兩層,三層他就不能入了。所以到等覺菩薩能入四十一層,到如來果位,那就重重無盡。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應當是這樣的一個境界。
現在科學家發現,微觀世界他發現了,發現最小的物質,發現了。但是最小物質裡頭有世界,他沒有發現,這是科學我看很難做得到的。那裡頭有世界,佛這個說法,我們怎麼能相信?我們在理論上能通,為什麼?理論是法性,法性沒有大小,法性沒有來去,法性沒有前後。正是《中觀論》上所講的,法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一不異。從這個理論上,我們能夠信得過。那要很深的禪定才能把這些障礙突破,才能夠見到事實真相,那是普賢菩薩的信心。
但是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這個經第二品「德遵普賢」,第一句話就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修淨土的人應當要修普賢行。普賢行是菩薩行門裡面最高的、最殊勝的,我們天天念「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天天念,大家都念得很熟。念是念了,有沒有想到?先不說做到,你有沒有想到?你有沒有想到我要禮敬諸佛?想都想不到,當然你就沒有法子做到。諸佛是一切眾生,所以普賢行高,高在這裡,圓,圓在這裡。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
大乘教裡頭佛常講,一切眾生跟我們什麼關係?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怎麼能不敬?我們如果說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人我喜歡他,那個人我討厭他,你討厭他就是討厭佛,你就是討厭過去父母,這怎麼行?所以禮敬這一條你永遠修不圓滿,你欠缺太多!不但一切人,人是眾生,一切動物都是眾生,那蚊蟲要來咬你,曉得牠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恭恭敬敬供養牠;你要是一巴掌打死了,這佛被你打死了,父母被你打死了,這怎麼行?所以首先要有認知,你要認識,你要明瞭,然後你心裡頭就有了,真的是常常念,「我要禮敬一切諸佛」。
既然有禮敬,你還能害佛嗎?所以慈悲心從這個地方油然而生,慈悲心是性德,你的性德就透出來了。大慈大悲沒有任何條件,為什麼?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稱讚如來,你還能毀謗人嗎?你還能造謠生事嗎?所以你都懂得這個意思,心上真有了。勉強去做,這個做是要長時間,長時間慢慢就做成習慣了,開始做總是很難,常常犯過失。但是常常犯,常常改,年年有進步,這樣就好。我跟諸位同修做的這個樣子,我是搞三十年才熟了,會不會犯?還是會犯,四十年犯的就很少,五十年大概就不犯了,這就進步!由此可知,「信憶」之難,你看到這兩個字,好像有的時候含糊籠統、馬虎就過去了,這兩個字裡頭意思太深太深了。
稱敬,稱就是普賢十願裡面稱讚如來,這是性德圓滿的透露。從哪裡學起?在日常生活當中稱讚別人的善,不要去記別人的不善,要從這裡做起。為什麼?因為善是性德,不善不是性德,不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的。自性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現在還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永遠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今天要捨假修真,要懂得這個意思。
捨假修真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入門?讚善,別人有一點點善,我們永遠記住,永遠讚歎。別人有一百個不善,一千個不善,都要把它忘得乾乾淨淨,根本不要放在心上。你這樣去做,做個十年,做個二十年,做個三十年,你就修成純淨純善。純淨純善,無始劫的業障都消除了,你的智慧福德當然現前。現在世間你所得到的果報,就是佛經上常常講的法喜充滿,自在隨緣;你在現前所得到的福報,身心健康,有求必應。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決定沒有妄求,你所求的一定是為利益眾生,絕對不是為利益自己的,所以感應不可思議。這是「稱」這個字。
「敬」裡面,不但有禮敬也包括供養,供養也是在敬;不但包括供養,還包括懺除業障。這裡面意思很深很廣。希望諸位常常能聽《華嚴經》。現在我們的《華嚴經》在網際網路上,在衛星電視上。在此地網際網路可以收看我們衛星傳播,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好像《華嚴經》每天播三次,三次是不同的,我記得不太清楚了,有一次是最近的,前面兩次是過去講的。現在我們已經講了二千五百多個小時。它算集,每一集是兩小時,現在大概有一千二百六十幾集,希望多聽,多聽就明瞭。
《華嚴》是大本的《無量壽經》,契入進去之後,欲罷不能,這個世間什麼你都不會想,為什麼?這裡面太快樂了。古人講的世味不如法味濃,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那種享受快樂,比不上法樂,法樂比那個濃得太多了。你要是嘗到之後,世間世味自自然然你會放下,你會捨棄,心心念念總希望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身語意三輪教誨跟菩薩沒有兩樣,真有這個心,真做出回頭的榜樣。日常接觸大眾,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只要跟人談話,你所說出來的就是經,沒有一句廢話。無一不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回頭是岸,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叫稱敬。
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你真能這樣發心,真能這樣做,契入境界,他說決定沒有再住娑婆世界的道理;換句話說,你在這一生肯定往生不退作佛去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佛,諸位讀《金剛經》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你就曉得。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但是那個佛是天台大師講的分證即佛,不是究竟。分證即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分證佛位,所以你就去作佛去了。這個發心你說多麼重要!我們不讀經,不親近佛菩薩,讀經就是真正親近佛菩薩。你天天家裡供養佛菩薩,天天禮拜佛菩薩,還隔一層,為什麼?你不知道它的意思,你只是修一個恭敬心。那是善,世間善,你不開智慧。
讀經就開智慧,讀不懂不要緊,不要去想它,不要去研究它,你想它、研究它就錯了。老老實實念,一遍不懂再念第二遍,二遍不懂再念第三遍,一年不懂再來一年,十年不懂再等十年,總有一天豁然大悟。為什麼?你這樣老老實實念就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就是豁然大悟。所以這個慧是從定生的。慧開了之後就通了,不但一部經,部部經都通。我常講不但佛經你通了,這世界上所有宗教經典你展開來看全通了。怎麼通的?清淨心通的,清淨心就是禪定。所以我們每天讀誦、聽經是修什麼?修定!我常講的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我們聽經,規規矩矩、恭恭敬敬的,這就是持戒,持戒是守法;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就是修定。不要去想經文什麼意思,一想,定就沒有了,戒定慧就破掉了,不要去想,老老實實念,念得一個字沒有念錯,一句沒有念錯,這就是慧,這叫根本智。有根本智,然後才會生後得智。這個方法非常好,可惜現在人不懂得,現在人不肯這樣做。
我最近去了一趟中國,聽那邊很多同修告訴我,中國現在提倡兒童讀經,這一、二年非常普遍,好像有幾百萬個家庭都鼓勵小孩讀經。可是今年出了問題,這些讀經的小朋友發生兩個現象。一個現象是不想再讀了,為什麼?小朋友送到幼稚園去,幼稚園去住了兩三個月,他不喜歡讀經了,那幼稚園好玩。這是社會大環境,麻煩!另外一種,他讀經讀得聰明了,他知道的比別人多了,在家裡瞧不起父母,在學校瞧不起老師;批評老師,批評父母,這父母跟老師吃不消了。
這個事情他來問我,我說這是肯定的現象。為什麼是肯定現象?你做父母的沒有跟他一起學。這多半都是學《弟子規》,你父母也學,跟他一道學,他就歡喜了;你父母不學,叫他學,他看你這裡也錯了,那裡也錯了,就批評你。送到學校,學校是個大染缸,學校老師沒有學過這些東西,所以他會批評老師。他要跟一般同學一樣的話,他一定放棄讀經,天天玩耍多好!所以他們來問我,往後向哪個方向發展?這個事情是難題。我說等我下一次有機會到中國去的時候,我再告訴你們應該怎麼做法,現在告訴你沒用。到下一次你們就曉得我教你用什麼方法。
所以古人講,大行和尚講的這四個字的意思,我們要真正認識,要透徹了解,要知道怎樣去落實,真正是大經裡面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是圓融貫通的。第二個也是我們要學的就是「一念淨信」,至心願生。一念,非常重要,我們要真正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不能不幹。一念是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你要能保持。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也好,工作也好,處事待人接物,事來了就辦,事情辦完了之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所辦的那些事不要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我怎麼能辦事?不放在心上,事辦得更好。我這麼多年,我自己親身經歷的給諸位作證明。講經要不要準備?不要準備,我平常是讀經,我不是準備講經,講經用不著準備。沒有準備才叫一心,你有準備你就三心二意了,講不好!統統不要準備的。我參加許多國際的會議,會議都要上台去講演的,要不要準備?不要準備,一準備決定講不好,不要準備,上了台,看看這些眼睛,我就知道講什麼話,哪裡要準備!
永遠記住,一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智慧才能應一切萬法。在平常怎麼辦?我們現在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的時候,無念!現在我們要想無念不行,總會有念頭起來,念阿彌陀佛,二六時中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六字行,念四字也行,不必計數,計數是打閒岔又分心了,又有分別執著了。有分別執著你很不容易念到清淨心。這心上除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學經教,每天有一定的時間,或者兩個小時或者四個小時讀經。讀經的時候心專注在經教上,也是修定,也是修慧。經念完之後,本子合起來,阿彌陀佛就現前,決定沒有一個雜念。
這個樣子你天天去練,念個三年五載,如果想往生,真去得了。一般三年功夫夠了,你想往生,你就往生了。不過我還是勸你不要走,為什麼?因為你三年這個功夫往生,你生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豈不聽佛在經上講,我們娑婆世界念佛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個地方快!所以勸你不要走,多住幾年再用功,你就可以往生到方便有餘土,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你在這個地方爭取。到極樂世界,如果要從凡聖同居土生到實報莊嚴土,通常要三個劫到四個劫的時間,要這麼長的時間。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是有這種底子,真正能夠像我所說的,你真正去做,有個十年、二十年,抵得在西方極樂世界修三、四個劫。這是我勸你不要走的原因,不是說這個世界留戀,不是的。
在這個世界修行,比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還要殊勝。這就是這個世界很不好修,障礙太多了,這是強烈的在這裡鍛鍊你,就是天天大考,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帆風順,沒人考你,所以你的進步就很慢。確實他不退轉,這是真的,他不退轉,進步很慢,沒有像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大起大落,進也進得快,落也落得快,你能夠保住只進不落,這就是超過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是佛在經上講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前這個緣,一切隨緣不攀緣,佛菩薩真的會保佑,真的會加持。你真的肯幹,佛菩薩會加持你的壽命,讓你在此地大幅度的精進。所以一定要曉得,往生淨土,清淨心是真因。
現在弘傳淨土的很多,說法也不一樣,有很多人來問我,有很多標新立異的,問我聽了怎麼辦?不必去理他,各人修各人的,各人有各人的福報。如果說這個人是哪一個菩薩傳給他的法門,你一聽心就動搖,你去跟他學;另外還有一個人說,我是什麼佛傳給我的,那你心又動搖了,天天三心二意,天天在換方法,你就一事無成。這很多人來問我,問我的時候,我就告訴他,我們過去曾經講過《觀無量壽佛經》,特別是《觀經?上品上生章》,這一章還單獨講過,這一章裡頭有善導大師的開示。善導,大家都曉得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我們要相信。一門深入,就選一個法門,再好的法門都不改變,如如不動,那你肯定成功。你要是聽到這個法門也好,那個法門也好,猶豫不決,那你就完了,你就錯了。即使是阿彌陀佛再來,說我還有一個好的法門,比這個還要快,那你謝謝阿彌陀佛,我就修這個法門,我也不會改,你才能有成就。
最極重要的就是清淨心,你不動搖,心才清淨。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念佛往生的真因。現前你一定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你一定得到諸佛護念,善神冥冥當中加持你。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得好「唯有大智,方能諦信」。《安樂集》註解裡面講的三心,實際上這個三心跟《要解》裡面講的「大智」一個意思,它說得比較詳細一點。第一個是「淳心」,淳厚,心要淳,信心深厚。第二個是「一心」,信心純一,決定沒有疑惑,決定不夾雜別的念頭、別的意念。第三個是「相續心」,這個心能相續,這個心不中斷。實在講,這個講法就是跟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個意思,跟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完全相同。如果能夠相續不斷,這就是行,但能一心,這個心就淳厚。「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決定得生。
祖師這些話我們要多看、要多記,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得到。譬如《疏鈔》裡面講「信即心淨」,這句話很值得我們做參考,我們有沒有信?我們的心不清淨,不清淨就是不信。信心清淨,清淨就信。我們心裡面還有別的念頭夾雜在裡頭,錯了。生活不要有念頭,學著隨緣,學著轉境界,不要被境界轉。這個轉你要是聽不懂,我換句話說,學著不要被外面境界影響,我要學著我能影響它,不要讓它影響我,這就對了。決定不受外面一切人事物的影響。譬如吃東西,酸甜苦辣鹹,有人說太鹹了,太淡了,太酸了,你能不能把那個太字都沒有了?無論什麼味道,入到口的時候是一味,這變成一味,一味是法味。諸佛菩薩他有這個本事,五味一入舌根的時候是一味,他能轉境界,他不被境界轉。這是凡人不知道!凡人落在妄想分別執著上,這個好吃多吃一點,那個不好吃就不想吃、就拒絕了,錯誤的。什麼味道變成一味,一味是無上的法味。
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這些,諸佛菩薩連祖師大德都示現給我們看。虛雲老和尚,早年我在香港講經,這二十多年前還有一些老居士,現在這些老居士都不在了,這些老居士曾經親近過虛雲老和尚,告訴我,虛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所以你看他有些照片是頭剃了的,那大概就是過年那個時候剃的,一年剃一次頭。好像一年洗一次澡,從來不換衣服,就是那一件衣服,春夏秋冬都是它。衣服的領子都是很厚很厚的油垢,他沒洗過,很厚,聞的時候是蓮花香。我們天天衣服洗了,蓮花香都洗掉了,都沒有了,他不洗,他保留著。什麼原因?心清淨!他能轉境界,他不被境界所轉。
這一樁事情,現在你看日本江本勝這一位科學家,他做實驗,他用水做實驗。這個杯子,他用的都是玻璃杯透明的裡面裝的水,這水上我們貼一個愛字,我們寫個愛字。有愛心,寫這個愛字,貼在這個水上,兩個小時之後,把這個水讓它在零下五度,剛剛結凍,將這個結凍放在顯微鏡底下去觀察,那個雪花非常之美,愛。他已經做了十年實驗,最美的圖案是愛,所以他說愛是宇宙的真理。如果你寫個我恨你、討厭你,也貼了兩個小時之後,你再在顯微鏡下觀察,非常難看。這個實驗證明佛在經上講的「境隨心轉」。
我們為什麼不用愛心愛一切人、愛一切物?我們全身的細胞,如果在顯微鏡下去看,都是美麗的結晶,人身體健康。如果有怨恨,你這個細胞在顯微鏡下就好難看。所以你自己要健康、要長壽、要充滿智慧,你就用愛心對一切眾生,我們全身細胞都是愛心、都是善心。純淨純善,那就是佛心,就是菩薩。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法性,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佛講得太多太多了,完全是事實真相,我們決定不可以懷疑。尤其他這個實驗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實驗證明佛經上講的是正確的。
他現在實驗只看到色相,美醜這個色相。我告訴他,我說你再努力、認真、深入的去實驗。所有一切物質從哪裡來的?心現識變。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本性是純善純淨,所以它有德、它有能。能就是見聞覺知,現在你已經測出來了,這個水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人的善念給它,它有很好的回應,惡念,它有不好的回應,它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要擴大到所有一切物質,因為物質就是心變的,心就是物質,物質就是心。心有本能,心還有德,本具的德能。德是什麼?德是色聲香味。你現在才探測到一個色,它還有音聲,我們以愛,真正的愛,它會有非常美妙的音聲,你還沒有測出來;它還有香,它還有味,所以你討厭它、恨它,那就沒有香,是臭味了,它的色聲香味都變了,千變萬化。一念善心,美極了,一個惡念,醜極了,千變萬化。這是我上一次到日本,我去看他,教他再深入,還有,不止這個。
過去多少年來,他這個科學實驗迴避宗教,因為他要超越宗教,他純科學。現在我跟他講,宗教比科學高得多,能夠指導你更深入,擴大你的研究的領域,你能夠真的把這個探測出來,那證明佛經上所說的一點都不錯。所以我說你的實驗這個報告,我們同學在網路上偶然的機會看到,在網路上節錄下來給我看,我一看就懂,為什麼?經上講的,我一看就懂。我去訪問他,他對我非常羨慕,他才六十多歲,身體比我差很多。他問我:法師,你是怎麼保養的?我告訴他,我說我保養的就是你水實驗的那個愛,就是他實驗的這個東西,我說我就是用愛心保養的。你實驗出來,你沒有用到生活上,我在佛經上早年就明瞭,我能夠把這個愛心,把這個真誠心、感恩的心,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我就用這個保養。你實驗出來為什麼不用?他小我十多歲!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學。
對於自己,特別是中年以上,健康長壽是人人都關心的,很容易得到。不要吃補的東西,補的東西都是毒藥,都不是好東西。如果真正要進補的話,一定要請中醫,讓醫生給你診斷,你缺乏什麼,要特別給你開方子。不能隨便說這個人說這個東西好,那個人說那個東西好,全是毒藥,那你就上當了。所以我是什麼都不吃,我平常就是喝水,茶有喝點,我喝很淡的茶,太濃的茶還不行,喝一點淡茶可以。
生活要有規律,最重要的不能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最傷人。人身體是一部機器,活動,這個機器在裡面運作,當然它需要能量,能量就是飲食補充變成能量。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消耗在雜念上,所以雜念愈少,你消耗的就愈少,你需要的就愈少。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裡面日中一食就夠了,為什麼?他沒什麼妄念,他消耗得很少,一餐足夠了。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是七天出來托缽一次,就是說七天吃一餐,你就知道他的心更清淨。辟支佛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半個月吃一餐,你就想到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釋迦牟尼佛示現日中一食,這是給我們凡夫看的,做這個示現。這使我們看了、聽了,在經典上讀到了,要好好去想,理通了之後,一定要落實、要去做,所以要去學。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要解》裡面講的大智!唯有大智,方能諦信。這麼樣一看就曉得大智是什麼意思,大智是怎樣具足,這我們才曉得。
下面這個註解裡面講到「至心迴向,願生彼國」。他這個「至心」就是採取《觀經》裡面所講的菩提心。《觀經》上講的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面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古大德常常把經論合起來,這樣看意思就更容易明瞭。至誠心就是直心,《論》裡面講直心,真的不好懂,至誠心比較好懂;至誠心就是真誠到極處,這就是直心。深心,經論完全相同,都是講深心,深心就是至誠心的自受用。大悲心跟迴向發願心,這經論講的不同,名詞不同,都是講的他受用,就是我們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對自己叫深心,對別人叫大悲心。
所以我在講經講這麼多年,這應該是在十幾年前,我在美國講到這個地方,因為我常常講《無量壽經》,我就用《無量壽經》裡頭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深心,要用這個心對自己,大悲心、迴向發願心就是慈悲心。所以我就用了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經論上講的菩提心。真誠是菩提心的本體,有體有用,深心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清淨平等正覺。我們對自己,你不能不知道,你能夠與這十個字相應,那你就不離菩提心。不離菩提心,那你就是發了菩提心。發菩提心那就是菩薩,就不是凡人,最低限度,《華嚴》裡面講的五十一個菩薩階級,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薩。
初信位就是剛剛入門。為什麼?發不發了菩提心?發了但是不堅固,有的時候常常忘掉。到什麼時候菩提心不會忘掉,完全相應、念念相應?初住。所以初住叫發心住。前面十個位次,十信位沒有地位,因為他進進退退,到了不退,菩提心不退了,那就是初住,就是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所以十信位叫權教菩薩,等於權教菩薩,所以我們不能不發這個心。發這個心,你要記住,我們用真誠心對人,用真誠心生活,決定不欺騙自己,決定不欺騙別人。前面我們講過要學佛說誠實言,你要從這裡做起,這是我們真的決心學佛,真的決心我這一生要成就。你要不這樣做法,你成就不了。
所以真學佛的人不多,到佛門裡面來消遣的人很多。比一般場所消遣當然好,這裡還可以種善根,在一般場合去消遣,那是種不善的根,在這兒可以種善根。你沒有真學,真學是真做,就是從真誠心說誠實言,從這裡下手。對自己,一定要知道,要培養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是不染污,不染污是很難,在現在的環境。所以我給同學們做參考,我差不多有四十多年沒有看電視,沒有看報紙,報紙雜誌、廣播電視我斷絕了,為什麼?得一點清淨心。所以在北京小朋友念了一年多的《弟子規》,到學校去了幾天就完了,什麼原因?他妄想分別執著起來了,他禁不起誘惑了。這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曉得,我們一定要防範,這些東西是染污,我們決定不看,決定不接觸。
聽說電腦網路裡面染污更嚴重,這是新型的東西,我都不接觸。這些科學技術的東西我一概都不接觸,你們年輕人去搞去。可是你們要小心,被染污之後,你很難回頭,這一墮就是三途。三途,說實在話,肯定墮地獄。這就是高度智慧、真實智慧,你知道防範。這個防範是你知道我不應該接觸,我就不接觸那個東西。絕對不要誤聽別人的誤導,怎麼誤導?人家說你不接觸,你在這個大時代你什麼都不懂,你怎麼過日子?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接觸,你跟我講了我都懂。你不跟我講我不懂,跟我講我都懂。我怎麼懂?猜想都想得到!所以這是怎樣修心。
修行真的修,無論是哪一宗,禪教密律都講求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真誠心對自己,清淨平等覺,清淨不染污,平等沒有高下,法法平等,人人平等,這一定要懂得。佛經上有兩句話「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話「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這些年來深深體會到,幫助我的人我感謝他,是好人;毀謗我的人、造謠生事的人、陷害我的人,也都是好人,我也很感謝他。為什麼?好人他來考驗我,我在這裡頭起不起貪心?不好的人來考驗我,你還生不生瞋恚?來考試的,考試的人沒有好壞,好壞在自己。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是平等的,這一定要知道,平等的。我用平等心看待,它就是平等的;我用善心看待,它都是善的;我用不善心看待,都不善,所以說境緣無好醜,好醜生於心。那我們為什麼不用清淨心?為什麼不用平等心?為什麼不用純善純淨的心?宇宙是和諧的,宇宙純善純淨,你說我們自己多快樂、多歡喜,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這樣的心情,人怎麼會不健康、怎麼會不幸福?
佛法裡面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話是真的,一點不假,問題是你要覺悟。迷邪染帶給你的是苦惱無邊,覺正淨帶給你幸福美滿,你要覺正淨!覺決定不迷,無論什麼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不但對自己了解,對眾生了解;對世間了解,對出世間也了解。無需要求,修清淨平等覺重要。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大是沒有條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自自然然顯示出包容、尊重、敬愛、關懷、互助合作,你說這多麼的圓滿!用自己德行感化世間。當然這個世間不是那麼容易感化的,諸佛如來出現在這個世間好像也沒起多大作用,其實真起作用,能接受感化的是善根深厚,與佛有緣,他真的回頭了。另外雖然看到好像他不能回頭,還是造作惡業,但是他經過這個薰習,他已經有進步了。你不能說這個沒有用,不起作用,那錯了,它起作用,作用不明顯,來生後世就明顯了。所以這一生受感動的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薰修,這一生成就了,哪裡是偶然的?世間絕對沒有偶然的事情。所以永遠要有一個感恩的心,要有慈悲心,這個很重要。
修淨土就是要用這個心,我們用《無量壽經》這個說法大家好懂,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菩提心。念念不忘,念念不失,這個心要相續,要不中斷,對自己有大利。這個大利是什麼?消業障,開智慧,健康長壽,幸福美滿,你真能得到,一點都不假。對待人大慈大悲,可是最重要的不要忘記一向專念。為什麼?我們修得再好,如果要不求往生極樂世界,那你要曉得超越六道太難了。我們用這種菩提心、清淨平等覺來修行,如果不往生,果報肯定在欲界天,如果你的欲沒有斷。在欲界不在下兩層,肯定是夜摩天以上,你不會在忉利天,不會在四王天,一般講起來應當是兜率天以上;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是你的去處。如果你的功夫深,情欲非常之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私自利這種念頭就非常淡薄,幾乎到沒有,你會生色界天,這是你的去處。
出六道不容易!出六道,要見思煩惱斷掉才能出。這就是說明八萬四千法門是難行道,說的這個。如果我們用這個功夫求生淨土是輕而易舉,決定得生。功夫差的生凡聖同居土,功夫好的生方便有餘土。所以一定要努力,為什麼?這是真的成就。這個世間不論是什麼樣的名聞利養,全是假的。要常常記住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看清楚,要放下,不要把這些事情看重。這些事情能夠得到,有緣,好,為眾生多做點好事;沒有緣,得不到,也好,清淨沒事。
世間什麼事最好?沒事最好。我們是這麼多年來有很多人送錢來,沒有辦法,送錢來就要替他做事。所以錢多就多做,錢少少做,沒錢最好,不做!這是實實在在的話,沒有錢不做事,一天到晚老老實實念佛,你說這個生活多自在。有這個緣我們也不能拒絕,因為有很多人想做好事,不知道什麼叫好事,等於說委託我們,我們來替他做好事。我們有這個義務、有這個責任去幫助他。所以不要忘掉,不管有事無事,不要忘掉一向專念,你一生只有一個方向,專念阿彌陀佛,專求極樂世界。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常常提到「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我讀《文鈔》,我把它節錄了四句話,這是印光大師的心傳,他一生自行化他不離這個綱領原則,就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就這十六個字。他老人家一生做到了,名實相副。我給他刻了一塊印,我說這是印光法師的傳心法要。
「至心迴向」,迴向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落實,那就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絕不據為己有,要布施給一切眾生。迴向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念念希望一切眾生都成就,跟自己一樣的圓滿成就。由此可知,我修得好,他們得利益就多,我修得不好,他們得不到利益,要令一切眾生普遍都得利益,我不能不認真修。你能發這個心,對自己是很大的鼓勵。我們常講勇猛精進,什麼人在推動?迴向是個推動的力量。世間人在這個世間求名求利,名利是推動的力量,他沒有名利他就不動。修行人名利都捨掉,什麼東西在推動?菩提心在推動,慈悲心就是這個迴向發願心來推動,讓他永遠精進不懈。
迴向有三種: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願裡面,實在講只有七願。前面七句是願,禮敬,稱讚,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七個是願。後面這三句是迴向,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實際就是法性,後面三願是迴向。十願迴向佔了三條,你可以想像到這個迴向是多重要。為什麼?迴向能破我執,能破法執,你要不迴向,這兩種執著是很不容易打破。
一切凡夫最嚴重的障礙是什麼?起心動念「我」,我的利益,這個麻煩就大!不要說佛菩薩,阿羅漢,阿羅漢裡面位次最低的,初果須陀洹,須陀洹就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相破了,才能證得須陀洹果,這是真正入了佛門。我們凡夫學佛,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入不了佛門,原因在哪裡?「我」沒放下,不知道這個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所以一定要學著破身見。破身見,人就沒有生死,知道這個身就像衣服一樣,衣服髒了,你會脫下來換一件,身體壞了,換一個身體,捨身受身就跟換衣服一樣,這個東西有什麼難過?有什麼恐怖的?你要學得很平常。
生死看得很平常,看得很淡薄,不再留戀這個身體。所以身體人家來傷害,不值得一提。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若無其事,你儘管割,這不是我。就好像我們一件衣服,你喜歡剪就剪、喜歡裁就裁、喜歡割就割,隨便你,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一點都不相干。人要鍛鍊到這個境界,成佛就快了,為什麼?忍辱之後才真精進,就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這個提升是定慧,定慧提升,福德也提升。所以挫折對我們初學人來講是好事,不是壞事,消業障從這個地方消,消的速度最快,消得最乾淨、最徹底。決定不能有絲毫怨恨心。有絲毫怨恨心業障消不了,不但消不了,還增長,那麻煩就大了。
我們現在在世間最近兩年做的工作,是做化解衝突。化解衝突,最嚴重的衝突是內心。內心裡面對一切逆境裡頭的怨恨,要把它化解得乾乾淨淨,這是成就,這是真實的功夫。所以要從這個地方做起,消業!消業,智慧就現前,福德就現前。有智慧、有福德,要記住為眾生服務,在這個世間多幫助眾生,要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這都是教化眾生,都是大慈大悲的表現。現在這個世間,你看看毛病在什麼地方,針對這毛病去對症下藥。現在世間人心量很小,我們示現大心量;現在世間人都不能包容,我們要表現能包容;現在世間人不知道尊重,我們處處要表示尊重,做樣子給人看。這就是經上佛常常教導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要把我們受持的這些經典的理論教訓,演是表演,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表演給別人看。這就是幫助眾生,為一切眾生詳細的說明,先表演,再說明。
所以你看看菩薩成佛,在沒有成佛之前要一百劫修福,修什麼?修相好。為什麼修相好?相好是用來表演的,讓一切眾生看到這個相,他生羨慕的心,自自然然他就向你請教,你這個相是怎麼修來的?那你就可以告訴他,可以介紹給他,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的。所以學佛,我們的相不能不好!不好不能度眾生,不好,人家看你學佛學成這個樣子,他信心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無論是在什麼地方,跟人家站在一起,光彩比人家要好很多倍,他就服了。所以百劫相好是為度眾生,不是為自己,沒有一樣是為自己的,統統是為攝受眾生的方便起見。
如來早就成佛,是不是真的要用一百劫去修相好?表演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是教我們。相好是福報,福必定有因,你造什麼樣的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所以我們就做出種善因得善果,這個樣子要做出來給人看。三轉法輪,這叫作證轉,我來給你作證明。我能得到,你也能得到,你只要如法炮製就可以了,不是一樁難事情。所引經論裡頭義趣無窮。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