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師:好,我們開始。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老師學長,阿彌陀佛。慚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大家匯報的題目是「拯救世界的中國傳統文化—李約瑟、羅素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一、開篇—仁愛、祥和帶來幸福
一九二二年,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羅素,在訪華講學之後寫下了他的名著《中國問題》:「中國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襲數千年,若能夠被全世界採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追求速度效率導致的破壞,最終只能帶來毀滅,而我們的文明正走向這一結局。因此需要借鑑一向被我們輕視的東方智慧。」這是羅素在中國實地考察之後得出的結論。出生於一八七二年的羅素,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之一,也是西方最著名的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一九二O年夏,羅素在伏爾加河畔目睹了工業化給當地人帶來的絕望和麻木,深深的感到整個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文明的危機,他因而期待著中國文明給世界帶來新的希望。次年,羅素赴北京講學,期望身臨其境以了解中華文明。一年後,他感嘆道:面對謙卑、忍耐、豁達、仁愛、智慧的中國人,像他這樣的知識淵博的哲學家,原來是無學可講的。他謙卑的說,自己是到中國來學習的。
三十三年後,同樣來自英國的科學家、漢學家李約瑟在《四海之內:東方和西方的對話》中說道:「現代社會有許多工具、設備都可以拿來為我們所用,可是我們唯一缺少的只是一點仁愛的精神。所謂仁愛就是自願的以同情和體諒的態度對待普羅大眾。這種仁愛的精神就是世界和平的希望所繫。只有真正把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人,才能具有這樣的仁愛精神。在這一方面,中國人負有重大的責任去教育世界上其他各國的人民,因為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政治經驗。我們在孔子的傳統思想中,還可以找到不少有益的東西,正如在十八世紀,傳統中國的經典著作譯成拉丁文之後,震動了整個世界,人們這才意識到,世界上還有一種超脫現實之上的道德規範,還有一種源遠流長的偉大文化,不是建立在原罪的基礎上。」
李約瑟是中國人最為尊重的漢學家,被譽為中國人的老朋友,五十多年來,他索隱鉤沉,終於梳理出中國兩千多年間的科技史,此為有史以來的首次創舉,他開創了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事業,至今仍由他的學生們繼續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以世界文化的視角,闡述古代燦爛的中華科技文明,使人們深刻感到中華文明對於世界文明的寶貴價值。為了進行中國研究,李約瑟創立了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在他生命最後的一九九五年,他告訴大眾,自己確信中國能夠再度崛起,一個擁有如此偉大文化的國家,一個擁有如此偉大人民的國家,必將對世界文明再次做出偉大的貢獻。同年三月二十三日,李約瑟在臨終前一天,還讓人給他朗讀有關中國的資料;在說不出話的最後一刻,還在努力念出China。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對於人類深沉、真摯的赤子之心,令人動容。李約瑟的老人言具有高度的警示價值,他所說的再度崛起,是指中華傳統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復興,這個文化之所以能夠惠利天下,其表現便是能夠讓普羅大眾人人心存仁義,家家生活祥和。如果說羅素發現了中國傳統謙讓、祥和的生活方式,能夠給整個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李約瑟則進一步說明了幸福生活的根本所在,讓心中充滿了仁愛、遵循道德規範去生活、以堅信本性本善的心待人接物,並本著仁民愛物的思想來辦政治。
中國童蒙教材《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教小朋友「人之初,性本善」。因為本性本善,所以心存仁愛、謙和包容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是全球各族人民所共有的。人類宗教教育的核心就是愛,《聖經.約翰福音》說神愛世人(《約翰福音》3:16);《古蘭經》說:真主安拉,他是至仁的,他是至慈的。(《古蘭經》59:22)。西方人常常將孔子和儒家教育譽為雖不是宗教,卻與宗教教化起到了同樣安定社會的作用。這是因為傳統中國儒家的孝道,擴展開來就是將整個人類視為一體,恭敬愛護一切男女宛若父母雙親,這種博愛的精神與宗教教育相合。所以,李約瑟用《論語》的一句話總結了他一生的中國研究,「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現代科技高度發展,全球化成為必然的趨勢,原先老死不相往來的族群,如今經常會面;原先各自在不同地區發展出來的宗教傳統,現在成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鄰居。此刻,羅素的發現以及李約瑟的總結,便突出顯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仁愛存心、誠敬謙和的生活態度,能夠讓多元文化的世界彼此真正團結,情同手足。
二、傳統文化的人生教育—人人知禮義
羅素所處的一九二O年代的中國,是傳統中國和現代中國的轉折點,傳統文化教育、家庭教育尚未完全消失,現代工業化社會還未形成,因而羅素得以親身體會到傳統文化巨大的教化力量。因為有了這一番親身經歷,羅素感嘆自己名義上是執教中國,實為中國所教化。值得注意的是,真正在中國教化羅素的,不僅僅有知識分子,還有那些不識字卻深明大義、心存禮敬的普通老百姓。一九一O年代,一位在中國工作的蘇格蘭人請了一位中國苦力做僕人。這位僕人喜歡賭博,讓他的蘇格蘭僱主非常看不起,理所當然的覺得他道德低下。然而,當蘇格蘭人在一個偏僻的港口染上傷寒,身邊沒有一個朋友願意照顧他的時候,就是這位不識字、看上去不道德的中國苦力,對他全心全力悉心照顧直到康復,無怨無求。苦力對生病的僱主危急時刻不離不棄,充滿愛心雪中送炭,讓這位蘇格蘭人深受感動,他感嘆:就算是我的親人、最好的朋友也都沒有對我這麼好過。像這位蘇格蘭人一樣,很多在晚清和民國初年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都非常喜歡和中國人相處,他們不約而同的感到中國人厚道、有愛心。正因如此,晚清的國學大師辜鴻銘認為,接受了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中國人,才算是真正的中國人,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文盲,無論是地位崇高的政要還是草根階層的百姓,真正的中國人就是有著赤子之心和成年的人的智慧,過著心靈生活的一群人。
中國人的精神乃是一種永保青春的精神,是族類不朽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心靈與理智的完美和諧。雖然有著高度智慧卻依然赤子之心不改,這是孝道,是父子有親的具體體現;因為侍奉雙親孝順,故能對工作忠心耿耿,事奉病重的僱主宛若孝子事父,這是老吾老及人之老,是孝義;雖然重視精神與情義,待人處事卻依然不失理智,這是愛敬存心,是真誠恭敬的具體體現。羅素感到這才是人類的未來所繫。他說:中國人溫文爾雅,他們所要求的只不過是正義和自由,比起西方文化,他們的文化更能使人類快樂。中國人從上層社會到底層百姓,都有一種冷靜安詳的尊嚴。他們在社會上形成互相尊敬的風氣,每個人都有面子,即使最卑賤的乞丐。如果你不想違犯中國人的倫理準則,那就連乞丐也不能侮辱。
三、謹慎發展科技—中國傳統文化的深謀遠慮
因為愛敬存心,傳統文化教育下的中國人,尤其是領導人和社會精英,常常是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所以,傳統社會的君臣上下,無不熱愛和平、尋求和諧,在處理關乎社稷、國計民生的大事時,所考慮的是要對千秋萬代的子孫負責。羅素對此非常欽佩,他說: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富忍耐力的民族,當其他民族只顧及到數十年的近憂之時,中國則已想到幾個世紀之後的遠慮。羅素說:中國人的思考單位,不是十年而是萬年。遺憾的是羅素一九二O年代所接觸到的中國人,李約瑟在一九五O年代已經不多見了。中國在此三十年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在遭受日本侵略之後,中國普遍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家庭、家族,更疏忽了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教育是文化的生機,失去了聖賢教育,傳統文化就面臨斷層的危險。這個後果在今天已經看到了,因此恢復傳統文化的教育已是當務之急。
在這個背景下,李約瑟提出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也稱李約瑟之謎),引發巨大的反響。李約瑟問: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通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研究,李約瑟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中國的文官教育制度、官僚管理制度,能夠自發的遏制科技發展。這個發現顯示出古代中國在管理人類事務上的真實智慧和深謀遠慮。
湯恩比博士在晚年,深深感到科技發展將巨大的壓力加諸於社會、人心之中。他在《在未來中生存》一書中引用了這樣的話:技術進步為人類創造出巨大的財富,但是我們已經開始為此付出代價,而且代價之高,已經達到了不得不警戒的時候了。自然資源消耗殆盡,人類失去幸福、惶惶不安。師父上人曾指出,過分追求速度將給人類帶來毀滅,毀滅人類的是速度帶來的心浮氣躁與理性缺失。人類失去理智,就是地球末日。一味發展科技帶來的另一個問題,便是物質進步所引發的貪欲膨脹,崇尚競爭與疏忽宗教教育、聖賢教育所造成的道德淪喪結合在一起,就會引發世界大戰。核子時代的戰爭,必然毀滅整個地球。由此看來,大約一千九百年前的張衡,為後世中國的科學天才做出了一個最有智慧的榜樣。雖然他是曠世奇才,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等,但是他卻十分注重研究《周禮》,制定漢家禮儀,並努力弘揚因果報應的道理。他鄭重警示皇帝與朝廷,務必正確對待天災,因為道德淪喪是天災真正的原因。並且他在晚年致力於制禮作樂,重視德行教育,而且放棄了科研,不將其學問傳給後人。張衡之後的科學天才,也非常謹慎的傳承學問,甚至在離世的時候,將自己畢生的研究銷毀掉。原來這樣做不是因為愚昧,而是為了愛護子孫後代,讓他們不至於因為盲目追求科技發展之短期利益,而將整個地球破壞殆盡,這就是中國古人的深謀遠慮。
湯恩比對此也與中國古人的看法相同,他說:人類為了追求幸福而發展科技,但是其結果卻讓人們普遍失去了幸福感,讓自己成為科技的奴隸。因此,湯恩比在晚年提出,為了避免自我毀滅,必須把世界統一起來,通過文化和宗教教育,將整個人類統合在一起。他認為能夠承擔這個重任的,便是中華傳統文化。這個結論是所有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有識之士之共識。李約瑟在一九五五年也提出:中國以及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迫切的需要向孔子、老子和墨子學習。遺憾的是李約瑟提出這個觀點時,中國正在經歷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及至一九七O年代,湯恩比提出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拯救世界時,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所以,西方的學術界普遍視之為迂闊。此時,學術界早已將中國傳統文化比擬古埃及文明,燦爛美好但卻與現代社會毫無關係。現在這種思想已經影響到國人,許多現代的中國人將傳統貼上封建的標籤,就置之不理了。
四、中華傳統文化屬於全人類
中國在一百年間出現如此巨大的轉變,看似匪夷所思,其實早已被百年前的辜鴻銘先生所預見。中國從晚清開始出現的西化的風潮,使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愈來愈少,辜鴻銘感到如果西化不能得到遏制,這些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接受了倫理、道德和因果教育的真正的中國人,最終很有可能會在世界上消失。他因而撰寫《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以期他日能夠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國人能夠恢復傳統的精神。李約瑟、羅素和辜鴻銘這些學貫中西的前賢,他們都不約而同的告訴我們,中華傳統文化能夠給世界帶來持久的安定和平、真正的繁榮昌盛。其所依據的,便是中華文化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聖賢教育。這個教育不只屬於中國一家,更是全世界、全人類共有的寶貴遺產。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曾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唯有兩種和平的力量,即義與禮。辜鴻銘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給世界帶來持久和平,正是在於它義、禮並重,他說:歐洲人以《聖經》為藍本,建立了現代歐洲文明。《聖經》教導歐洲人要熱愛正義,要做一個真正的人。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不但教人要熱愛正義做好人,更要做一個識禮的好人;基督教教人們要愛人,中國人則教育人們要愛之以禮。
傳統文化義禮並重的教育,讓中華民族從不好戰,卻反而堅不可摧。羅素觀察中國歷史,指出中國人因為天性和平而多次不敵外族入侵,遭遇外國人統治。然而,最終結果便是中華文明反而讓其征服者因感佩而生歡喜,因歡喜而效法,因效法而最終成為中國人的一部分。因此,近代國史權威陳寅恪先生指出,中國人這個概念,從兩千年前的漢朝開始,就是一個文化的概念,與膚色種族無關。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真正含義,就是喜歡仁愛和平,慕求孝悌忠信、重視禮義廉恥的人們。這一群人本身就是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因為種種歷史因緣,大家走到了一起,互相包容、彼此尊重,並以中國人自稱。所謂中國,字面的意義便是中間之國,由於視角不同,每個國家皆可成為中間之國。這個名稱與佛法之主伴圓融十分相應。每個國家都可以成為中心,其餘為輔,每個國家都是第一,人們因為慕道而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共同體。神聖的天主十誡的第一條便是孝順父母;天主教《玫瑰經》讚頌聖母瑪利亞的謙卑;先知穆罕默德教導人仁慈與敬信;偉大的基督教和錫克教講求兄弟姐妹之情義;德國大詩人歌德重視禮義;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長老講求廉恥。由此可見,十二德目與其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結,不如說是整個人類文明道德標準的總結。
正因如此,在二十世紀初,東西方文化在中國腹地剛剛交會時,羅素不無驚奇的發現,久居遠東其他地方的英國人,多年後一如故我,但是久居中國的英國人,會漸漸獲得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和價值標準。所以,羅素對於中國將最終走出歷史的困境,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與秩序充滿了信心,他說,中國人堅不可摧,禁得起等待。現在那些自稱為文明的國度,互相殘殺,最終將只剩下那些愛好和平的國家。李約瑟則進一步期待著世界能夠融為一體,從而永遠消弭戰爭。他與歷史學家湯恩比一樣悲天憫人,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巨大的價值。科學家出身的李約瑟,認為現代科學對人類文明所起的最大作用就是使整個世界統一起來,而當前人類最重要的任務,莫過於使歐美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在一起。我們愈深入的研究這兩種文化,就愈深刻的感到它們就像兩個不同的作曲家所譜寫的兩部交響曲,而其基本旋律卻是完全一致的。
五、漢字和文言文—實現全球大同的溝通媒介
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在期待世界大同的時候,特別指出統一所必須的條件之一,便是不同的族群之間能夠實現有效溝通,為此就要有一種世界語。他認為中文將是一個理想選擇。這一點是基於中文做為表意文字,能夠實現超越時空的交流、保存和繼承重要的智慧遺產而言的,這個特殊性同時得到了李約瑟與羅素的重視。李約瑟說:使用字母文字的文化有一個嚴重的內在缺陷,那就是缺乏穩定性。希臘人、羅馬人和阿拉伯人這些使用字母文字者,其文化無一不由盛極而衰。造成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自然是字母語言的過分流動性,因而不能保存具體確切的思想觀點。這些族群的知識如奔湧的瀑布而非浩瀚的海洋,其思想之豐富無人能比,而放棄有價值觀念的速度之快,也令他人望塵莫及。因此,李約瑟對漢字與文言文之延續性感到十分驚歎,並用科學方法對它進行深入研究。如果文明盛極而衰是難以避免的歷史規律,那麼用什麼方法保存智慧的傳承,從而讓一度燦爛的美好文明不至於毀滅?能不能讓古老的文明一脈相承、老樹新枝、根深葉茂?這便成為胸懷天下的智者所關心的重大問題。
在研究古代中國科技發展的時候,李約瑟和漢學家高本漢(Karlgren)將文言文比喻成為古代的世界語。高本漢說:一千多年來,文言文一直是一種人為之物,而且儘管有那麼多格調的變化,這些年代以來,它基本上是一樣的。一個人一旦掌握了它,他所讀的詩,無論是在基督時代寫的,還是在公元一千年以後寫的,或者是昨天寫的,從語言學觀點上看,對他都是一樣的,不管是什麼時代寫的,他都能理解並欣賞它。所以漢字和文言文,這個古老的文字有一種精煉、簡潔和玉琢般的特質,給人的印象是樸素而優雅、簡練而有力,超過人類創造出來的表達思想感情的任何其他工具。如果漢學家能夠看到近代出土的上古禮器銘文,他們就會很開心的發現,文言文在歷史上的確就是世界語,它是使有著各種文化背景、語言不通的人們,彼此成功交流的最有效、最簡潔而不失優雅的方式,也是華夏這個中間之國得以形成的重要助力。漢字與文言文所昭示的是人文的精神、是自然的大道,故四方人民,對文言文所記載的宇宙人生的真理,皆能產生共鳴。
六、結語—世界文化暗合道妙
西元三世紀初,出生於埃及的古羅馬哲學家普羅提諾(Plotinus,公元204-270)提出一(The One)的概念,指出萬物生於一,此為至善。一個多世紀之前,中國的許慎(公元58-147年),在家中奮力繼往聖之絕學,將古人關於造字的資料匯成《說文解字》,書中第一個字便是一,許慎釋之為「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二人從未面謀,卻英雄所見略同,是為大道歸一,放之四海而皆準。羅馬與漢朝,多次派使節翻山渡海以求彼此溝通而最終未能握手,然而其精神,卻無需溝通就能遙相呼應。可見古今中外所有偉大的文明,究其根本是暗合道妙的,其基本旋律也是完全一致的。普羅提諾和許慎,雖然所言皆是道,但是前者所寫的文字今人讀不懂;而後者所書之文言,今人可以理解。師父上人說:漢字和文言文,是有史以來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此中可見。
《禮記》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被兩千年之後的李約瑟所領悟,而著書《四海之內》,以期待早日實現孔子所言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上古至晚清所傳承的家庭教育,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使人民自發成為愛敬存心、遵紀守法的好人,大家彼此信賴、互助互愛、互相配合而無需軍警維護社會秩序,這使羅素和辜鴻銘讚歎不已。所謂中國人的精神,原本是人類所共有的美好特質,輔之以良好的家教、尊嚴的師道以及互敬互愛的社會教育,則人人可以成堯舜,代代可以出聖賢。是故,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既是屬於世界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各民族偉大傳統的具體體現。弘揚傳統文化的教育,必然能夠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安寧與幸福。
以上是弟子學習李約瑟和羅素著作的一點粗淺心得,因為缺乏恭敬錯漏之處恐怕很多。恭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老師學長教導,十分感恩!慚愧弟子越溪頂禮敬呈。
老法師:我想大家聽了越溪這份報告,會對中國傳統文化信心增長、堅定。如何我們將它發揚光大,在今天這個時代,確實真正省悟過來明白的人並不多,大多數的人還是不認識,這個對於文化復興有很大的阻礙。確實我們要不肯真幹,不能夠忍辱負重,傳統文化非常可能在這一代就消失了。這個使命是非常嚴重的,國家滅亡不怕,有復興的時候;文化毀滅,這根就斷掉了,這才是真正可怕。
為什麼會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我想大家都能夠看到,這是近代教育沒人管了。中國一直到跟日本人打仗之前,或者是在戰爭期間,中國老百姓普遍的對於傳統文化還有信心,戰爭之後,到這半個世紀,信心喪失了。為什麼喪失?教育沒有了,沒人管了。家庭因為戰亂,因為戰後的競爭,西方人引進來的競爭,中國家庭教育沒有了,學校教育也沒有了,沒有真正的老師。從前私塾的老師,把學生像子女一樣看待,他真負責任,師徒真的是如父子,有那麼樣的感情,所以這有愛、有敬、有義、有禮。這個東西現在不見了,抗戰勝利之後沒有了,學校不教了。
社會教育,二戰之後沒多久,科學進步得非常快,尤其是大眾傳播這方面,開始有了電視,有了網路。國家疏忽教育,國家重視財富,重視經濟的發展,把教育丟掉了,整個教育被媒體取而代之,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現象。我記得我們年輕的時候,跟方東美先生學習,那個時候我二十五、六歲。方老師常常講,因為有人問他,美國在那個時候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達到他們的興盛、登峰造極的時代。有人問老師,羅馬也會亡國,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權,不會綿延到千年萬世,不可能,它總會滅亡,滅亡的因素是什麼?這第一個因素是什麼?老師毫無思索指著電視,就是這個東西。那個時候電視是黑白電視,還沒有彩色的,他就說了,美國將來亡國第一個因素就是電視。電視負什麼責任?教學,教人。現在更進步,有網路,彩色的,接收的已經到手機了,手機可以收看電視,電視是無處不在,從小到老全部教學的責任都是媒體負責。媒體如果教錯了,這個內容是負面的、是殺盜淫妄,這世界就沒救了;如果媒體是正面的,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相信不要一年,這個地球衝突沒有了,災難沒有了,就能夠走向安定和平。
所以,我們是希望這世界上這麼多國家,能有一個國家領導人真正覺悟,他來做實驗,在他這個國家以政治命令來執行,媒體所播放的這些資料,都要通過嚴密的審查,凡是對於人的思想言行是負面的、是不善的,決定禁止。不要被言論自由、被這些個人和人權所欺騙,這些東西真的是魔王。所以中國過去帝王用心很苦,他管得很緊,那是什麼?他在管社會的安定和諧,讓所有的災難不再興起。這多負責任,這是一個有良心、有愛心的領導人,他不會被邪知邪見迷惑。今天我們走向這一步,我們可以試一試,做一個實驗點,做個兩年、三年,試試看好不好,好就繼續下去,不好再改回來。能做這個實驗,我覺得這功德莫大,這是菩薩,這是神聖的行為。這個問題現在我們都警覺到,沒辦法。古人幾千年前知道了,幾百年前也知道了,在上個世紀之初還有人看得出來,我們要認真去思惟,認真去想想,世界不是沒救。這篇文章對我們非常有啟發性,我相信不但是對中國人,對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都有啟發性。好,我們再看底下一篇。
學生:《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報告十三。尊敬慈悲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同修大德,大家好!慚愧弟子黃柏霖報告。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在師父上人慈悲智慧指導之下,海會雲集,法緣殊勝,諸位尊敬法師大德所提學習心得報告,四海廣大淨宗學人,無不得到殊勝法益。學習班猶如濁世之蓮池海會,師父上人代彌陀主持此勝會,一如法華會上,佛陀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我等眾弟子,猶如卉木叢林藥草,具蒙法雨滋潤,既聞法已,離諸障礙,現世安隱,求生淨土。《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云:「佛復告阿難,佛無二言,佛世難值,經法難聞,汝宿有福,今得侍佛,當念報恩,頒宣法教,示現人民,為作福田,信者得植,後生無憂,阿難受教,奉行普聞。」善師良師難遭難遇,學習班是大福田,我們全體淨宗學人,應善自護持珍惜學習班難得因緣,智者大德應踴躍投稿,見聞者做影響眾,莊嚴道場,大眾請佛住世,則何如幸甚!龍天歡喜,諸佛歡喜。
慚愧弟子近二月忙於籌備「祭祖大典息災法會傳統文化論壇」,未克敬呈報告,乞師原諒。今天所提報告題目「老子曰:盛德容貌若愚—看印祖的一生修持」。
《太上感應篇彙編》,「不彰人短,不衒己長」中有一段經文:「己之有長。如同良賈之財。深藏則善。淺露則危也。人生必有所長。要在韜晦涵養。日新又新。然後可以成德。老子曰。盛德容貌若愚。子思曰。闇然日章。聖訓昭然。人當自省。」
良賈,就是很會做生意的商人。深藏則善,就是會把寶物深藏起來,好像沒有一樣,比喻人有真才實學,不外露;用佛家的角度,他有非常深的禪定功夫,一般俗話講真人不露相。深藏則善從哪裡出來的?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裡面講:「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一段來自孔子問禮於老子,孔子拜訪老子的時候,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老子跟孔子說:你所說的這個人(指老子),他的年紀跟身體都已經老朽了,但是他的話還是在我的耳邊。大概是他們兩位聖人在對話一些聖賢的道理。孔子說: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只不過把以前聖賢講過的道理再說出來,跟佛陀一樣。佛陀說:我沒有任何一個字給眾生,我所說的都是眾生的性德,都是諸佛菩薩講過的。老子又說:「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君子得其時則駕,就是皇帝重用你,你就好好的發揮才能,跟隨明君的坐車報效劬勞;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蓬是什麼?就是古代馬車上面的蓋子,皇帝如果是昏君,他不重用你,不遭時則自覆蓋相攜隨而去,你緣不具足就離開。
老子接著又跟孔子說:「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如同良賈之財,深藏則善,就是從這裡出來的。很會做生意的人都很謙虛,如果不謙虛到處招搖,會引起人家的殺機,尤其現在社會治安事件頻繁,歹徒覬覦綁架你。台灣就有一位民意代表,賣土地賺很多錢,在桃園往機場方向蓋了一棟別墅非常漂亮,去機場都會看到他這一棟別墅。後來兩個小偷晚上闖進去,將他綁架在裡面,問他,有多少錢?錢藏在哪裡?兩個小偷就用膠布把他的嘴巴黏起來,雙手反綁。這個民意代表年紀也不大,四、五十歲而已,被這兩個小偷嚇得心臟病發當場暴斃,死在他自己的別墅裡面。這就是不懂得良賈深藏若虛,你住那麼豪華幹什麼?所有經過那個馬路的人都會看到你的房子,有必要那麼招搖嗎?不論台灣或者國外都常發生這種情形。真正會做生意的人,他的形跡、他的行為都會非常的低調,他的生活都會非常的簡單。真正有錢的人,他不坐賓士車(大陸叫奔馳),他坐什麼?他坐普通國產車,他吃住均簡樸。
接下來,「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君子德行好,他的外表、容貌威儀看起來樸素無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大智若愚。人不要太驕傲,趾高氣昂,不可一世,要學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愈會講經名氣愈大,要更謙卑、更謙虛。這是第二點,老子告訴孔子怎麼養德,怎樣謙虛,怎麼隱藏自己的才華、自己的德能,要大智若愚。第三個,老子又告訴孔子說:「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你要把那個驕傲之氣(驕氣)去除;還有你很多妄想,想要怎麼樣怎麼樣(多欲),這個要把它拿掉;還有你待人處事的態度(態色),還要去除。你過高的志向(淫志),這些對你都沒有幫助。這個淫字怎麼解釋?就是貪心過度,當了科長就想當局長,當了局長想當部長,那個欲望非常的多,無窮無盡,就像淫欲一樣,永遠都不能夠滿足,這個叫淫志。老子講的這幾點,都是世間人容易犯的毛病,驕傲、欲望太多、態度不好(傲慢)、過高的志向,這四種是世人易犯的,老子也這樣子勸孔子。
第四個,老子說:「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我說的這些僅供你參考,我能夠說的,也只是這樣而已。孔子離開老子以後,他就告訴他的弟子,孔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怎麼讚歎老子?他說,鳥,我知道牠能飛;魚,我知道牠能游;野獸,我知道牠能走。鳥會飛,我可以用繫生絲的短矢把牠射下來;魚會游,我可以用釣鉤把牠釣起來;野獸能走,我可以用捕器把牠捉到。至於龍,我就沒辦法了,牠要乘風雲而飛上天。我今天見老子,他是龍,人中之龍!孔子讚歎老子,跟我們講的「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道理是一樣的。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老子他的道德、學問都非常的好,他不求聞達,不喜歡出名。「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他在周朝住了很久,當一個類似圖書館館長的職務,他看到周朝的衰微,心生不如歸去,就離開了。離開以後經過函谷關,函谷關在哪裡?函谷關在陝州桃林縣西南十二里。守函谷關的關令尹喜就跟老子說:「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守函谷關的這個關令很有智慧,他跟老子說,你要隱居,隱居前你可不可以幫我寫一本書?於是老子乃寫了《道德經》上、下兩篇給尹喜,總共五千餘字。「莫知其所終」,大家不知道他騎那頭青牛最後去哪裡了。老子就是我們《太上感應篇》的太上老君,道家的祖師,很感恩他讓我們能夠學習研討《感應篇彙編》,「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老子也是一個菩薩示現,剛提孔子讚歎他是龍。以前淨空老法師在修學的時候問李師公說:孔子、孟子跟老子,這些儒道的聖賢是不是菩薩再來的?因為那時候佛教還沒有到中國來,佛教是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傳過來的。孔子、孟子跟老子生在周朝,那時候中國沒有佛教,但是周朝的史官已經觀天象,知道西方有聖人誕生了。當時李炳南太老師就跟淨空老法師說:你說孔子、孟子跟老子是菩薩,理論上說得通,但是事相上沒證據。
我們一般講韜光養晦,這個人如果太有名,我們叫他閉關隱居,叫韜光養晦。韜晦,就是他的光芒要收斂了,像果清律師他一生當中閉關三次,每次閉關三年,所以老法師非常稱讚果清律師在律學上的成就。閉關就是在關房或蘭若,他的才能形跡隱藏不露。涵養,就是修身養性。日新又新,他德行會進步得非常快。然後可以成德,可以成就他的德行、品德。「老子曰:盛德容貌若愚」,君子他本身非常有德行,他容貌謙退就像一個愚魯之人一樣。子思就是孔伋,孔子的孫子,相傳受業於曾子,曾經做過魯穆公的老師,以「誠」跟「中庸」思想為他學說的核心。孟子發揮他的學說,形成思孟學派,後來子思被尊為述聖,《禮記》中的「中庸」據傳是他所撰寫的。
再下來,闇然日章,是從《禮記.中庸》裡面出來的,「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闇然就是隱晦深遠,不容易被人所發現、所看見;日章就是日見彰明,非常明顯,愈來愈光,愈來愈亮。他說:君子的道、君子的智慧,雖然它暗藏著,但是它卻能夠日日彰明,日日顯發出來;小人的道(小人他有點小技巧、小聰明、小智慧,這是小人的道),雖然你容易發現,但是它卻一天一天的在消亡。這個闇然日章表法,君子的德行就是要這樣,由暗藏而日漸顯發。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媒體、網路發達,大家都想快速出名,尤其台灣在這方面更加明顯,很容易藉由媒體而爆紅,但是下場都不行很慘,一般叫德不配位。
這個地方我們就來探討,德行要怎麼形成?德要怎麼養成?這是我們修學的目的。我們看蓮池大師,我們看蕅益大師,我們看印光大師,我們看海賢老法師、淨空老法師,為什麼他們能夠成為一代的祖師、明師?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末學常常引用印光大師的開示,但是很多人可能對印光大師的一生不太了解,今天就跟各位報告,印光大師的一生。末學對印祖非常的仰慕,也非常喜歡薰習《印光大師文鈔》,我都在《文鈔》裡面做筆記,做得密密麻麻,厚厚的一本線裝書,線都被我翻斷了,還送去印刷廠修補。末學跟印光大師因緣很深,一九八八年在台北士林餐廳一家素食館用餐,從書架上抽出來一本佛書,就是泛黃別人用過的《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後來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帶了一班二十多人《印光大師文鈔》研討班。師父上人在韓館長往生後首次回台弘法,承蒙師父蒞臨研討班開示,我記得師父當時慈示:《印光大師文鈔》義理很深,要體悟諸佛妙理,再來研討《印光大師文鈔》,那就心開意解了。在這邊我就介紹印祖一生的修持,為什麼他老人家能夠成就《印光大師文鈔》這一部淨土宗非常寶貴的經典,而且被尊為淨宗第十三代祖師?
在沈去疾居士所編的《印光大師年譜》裡面提到,印光大師他是公元一八六一年到一九四O年,住世八十歲,法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俗姓趙,陝西郃陽縣人。他二十一歲在陝西終南山五台蓮花洞寺出家,從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起,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住了三十多年。你看他二十一歲出家,住世才八十年而已,八十年減掉二十一歲,那就剩下五十九年了。在普陀山當藏經閣的藏主三十多年,五十九再減三十就剩下二十九,他真正的弘法是二十九年左右,他沒有領眾,也沒有講經,以書信往返教化眾生。他在藏經閣就住了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成就了他的德行。也可以說印光大師在普陀山閉關三十多年,這是閉關最久的,他在那邊做什麼?閱藏念佛,專志潛修,養德也。
他老人家什麼時候被發現的?民國初年,上海的高鶴年居士、徐蔚如居士,先後到普陀山會晤印光大師,跟他請法以後,將他的開示在上海的《佛學叢報》發表。因為印光大師閉關,而且他的鄉音比較重,所以他都用書信答覆居士的請法。徐蔚如居士就把印光大師答覆居士的信,陸續在《佛學叢報》發表,大家才驚訝又敬佩,有這麼好的一位別號常慚愧僧的和尚。徐蔚如居士蒐集印光法師的信函文稿數十篇,出版了《印光法師文鈔》、《印光法師信稿》,這就是現在所讀《印光大師文鈔》的由來。我們很感謝高鶴年居士、徐蔚如居士這幾位大菩薩,如果沒有他們的有心整理,我們看不到今天的《印光大師文鈔》。《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自了法師的學習報告引用《印光大師文鈔》,老和尚都非常的讚歎。我相信自了法師跟印光大師應該也有法緣,說不定是他那個年代的大居士或是大菩薩乘願再來的。
印光大師不僅佛理深邃,而且他的儒家基礎非常的好,遣辭用句非常的典雅,條理清晰,深入淺出,文章為人們爭相傳誦,仰慕大師高行的善男信女愈來愈多。印光大師他一生的德行我們形容不盡,只能摘錄幾個重點來讚歎、學習。第一個,他不攀緣。一九一八年,印祖在上海校印淨土宗的書籍近百種,達十萬冊,老法師說,弘化社所印《了凡四訓》、《文昌帝君陰騭文》、《感應篇》也有幾百萬冊。印光大師常講一個開示,寄出去的書一萬本中,能有一個人認真的看,那也是收到了效果。現在很多人都說,印那麼多經書幹什麼?像現在法寶真的是太多了,包括台灣的各淨宗學會,你要寄經書給他,他說,我們已經裝不下了,這是事實。現在不是沒有法寶,不是沒有經書,是大家不重視法,不願意深入經藏,不重視教學,有經沒人講,法是這樣滅掉的!老和尚說,講經的人愈來愈少,修福的人愈來愈多。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老法師說,好老師很難找,好學生更難找,老師找學生,學生找老師,所以老法師才開這個《無量壽經》學習班。《無量壽經》學習班在國內、全世界非常的受到歡迎,大家非常喜歡看,為什麼?猶如佛陀在說法一樣。這些寫報告的居士、大德,好像當機眾在請法,祈請老法師開示,就像佛陀那個時代的須菩提、舍利弗祈請開示一樣。所以大家要珍惜因緣。
印光大師最讓我們讚歎的是什麼?當時他的座下,皈依弟子不下十幾萬人,但是他一生,不任寺廟的住持,不收剃度的徒弟,不募捐化緣,不傳戒,最特別的是他沒有對外講經。為什麼不講經?因為他的鄉音很重。專一念佛,除了打佛七以外,他概不應酬一切佛事,也就是現在講的社交活動,他不做這些應酬。第二點,印祖他修苦行。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因為現在人生活愈來愈富裕,什麼都方便。印光大師他的生活非常的儉樸廉潔,他惜福習勞,過苦行僧的生活,他自己住的房間自己打掃,不要弟子打掃。末學效法印祖,住講堂,如果在樓上用功,師姐或者居士想幫我打掃,我會說,我自己來就好,你不要幫我做。我就是受印光大師的影響。他穿的衣服自己洗,當然那個時候沒有洗衣機,但是他這是苦行的生活,假設印光大師生到現在這個人間來,他可能也不買洗衣機,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他一直到八十歲臨終,還是這樣的一個習慣。
他住在上海太平寺的期間,有一天關炯之居士去拜訪他,樓上樓下找遍了,最後在天井旁邊找到他,他正在天井旁邊洗衣服。有一次,關居士在山中某一個佛寺打佛七,請印祖去開示,關居士叫轎子去接的時候,印祖已經走到半路了,他堅決不肯坐轎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這個精神跟海賢老法師像不像?海賢老法師都是柴自己劈、衣服自己縫、菜自己種,就是這個精神,海賢老法師也是這樣成就的。在蘇州報國寺的時候,真達和尚請他到靈巖山寺看看,也準備了轎子,印祖堅決不肯坐,從上山到下山,他都拄杖步行。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如果有人請我們去講課,我們就自己開車去,不要求,你一定要開賓士車來接我、開大車來接我,不行!我們要學印祖儉樸廉潔。
他每天早上吃白粥一大碗,沒有菜,只吃稀飯。印祖在開示裡面講,他剛到普陀山的時候,早餐都有鹹菜,因為他從北方來,吃不習慣,所以改為吃白粥,一吃吃了三十年。早粥都不吃菜,就只吃一碗白粥,你看你有沒有辦法?這就是印祖的定功,這就是他的德行。印祖一直吃到碗乾淨,加開水下去轉一圈,再喝下去。中午吃一大碗,大眾菜一碗。如果看到有人碗內還剩下飯粒沒有吃掉,他一定會呵斥說,汝有多大福氣,竟如此糟蹋?他說,你有多大福報,可以這樣糟蹋眾生供養的齋飯?所以我們如果到佛寺去用齋,一定要記得,不要只吃到一半就丟掉,那就是損福。你要知道,佛寺裡面的齋飯都是十方供養,你不能糟蹋,五觀堂裡面題的信施難消,你怎麼消受得了!
第三個,他不搞派頭。印光法師反對個人迷信崇拜。有遠方的皈依弟子,想到蘇州靈巖山寺見他一面,大師總是再三曉諭,只要認真閱讀《文鈔》,遵照《文鈔》去實行,見不見面都一樣,不要浪費旅費跟時間。第四點,絕不祝壽。這一點一定要講出來,因為很多人會犯這個毛病,我很認同印祖這樣的作風。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O年,佛教界皈依弟子計畫為印祖慶賀八十大壽,大師知道以後堅決反對。他說,「光一生不與流俗同起倒,什麼八十不八十。有為光言祝壽者,光不但不領情,且深惡痛絕,以為大辱。祈勿以此事為光言,若對光言祝壽,是視光為流俗矣」。然後他又說,有些人為揚名而辦壽,有些人為斂財而辦壽,可是我印光以為可恥。有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我曾經跟一位居士說,我不太贊成佛門裡面辦祝壽,你猜那居士跟我怎麼講?這沒有關係,無妨,世間的習俗。你看印祖大師怎麼開示?沒有讀《文鈔》,你就不知道。印光大師說:我寧受斬頭之刑,不願聞祝壽之名。大師晚年修持的功夫更加深了,對世情洞察更為透澈,所以他的觀點鮮明,態度堅決,言辭犀利,簡明扼要,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境界。
第五個,印光大師重視因果。一九四O年(民國二十九年)農曆十一月四日,印光大師圓寂在靈巖山寺,享年八十歲。他荼毗的時候,火化很多舍利子出來。他的遺囑交代真達和尚、妙真法師,「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今之世亂日極,民不聊生,皆由不講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之所致也。那個時候可能是戰亂,民不聊生,現在沒有戰亂,但是現在大家煩惱愈來愈重,都是因為不講因果報應、家庭教育所造成。印光大師還說,「家庭教育為治安之本,因果報應為制心之法」。印光大師認為,「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難。唯此一法(念佛法門),全仗阿彌陀佛慈悲誓願攝受之力,及與行人信願誠懇憶念之力,故得感應道交,即生了辦也。」
慚愧弟子黃柏霖報告至此,祈請師父上人教誨,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法師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老法師:我們感謝黃柏霖居士的報告,他將印祖一生最重要的開示節錄在此地,簡單明瞭告訴我們,確確實實戰後這一甲子,在中國人講一甲子,二次大戰之後,這六十多年來雖然沒有戰爭,但是社會的動亂、地球的災變,遠遠超過二戰的時候。這什麼原因?老和尚說得很清楚,不講家庭教育,不講因果教育,把家庭教育貼上封建的標籤,把因果教育貼上迷信,導致今天的局面。今天局面它不終止,它還在繼續發展。
我這一次訪問馬來西亞跟新加坡,時間雖然不長,我在馬來西亞住六天,在新加坡住九天。馬來西亞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在機場迎接我,告訴我,十年前跟我見過一次面,在馬六甲,我都忘記了,非常慚愧,年歲也大了,他說十年前的人心比現在好多了,現在人心跟那個時候比,無法想像,真的。我告訴他,我說我也是跟你有同感。但是問題是往後怎麼辦?現在不是十年十年差距,而是每年都不一樣,十年之後的社會是什麼樣子,不敢想,這才叫真可怕。我們全心全意在提倡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要把它怎樣落實在家庭、落實在學校、落實在社會,這才有救。現在人都要看榜樣,沒有樣子、榜樣,他不相信,所以我們要把它做出來。
新加坡是早年一九九九年我在新加坡的時候,我們新加坡九個宗教團結起來,像兄弟姐妹一樣。這一次我去參加,他們給我舉辦了一個晚會,正好碰到他們聯誼會(就是宗教聯誼會)成立六十六週年。邀請我到他們的會所,我進去一看,會所就一間房子,就是一個房間。每一個宗教都有很大的教堂寺院,而這個六十六年的宗教聯誼會,居然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會所,我看到很難過,我感觸很深。
最近我幫助澳洲圖文巴的宗教,他們的宗教,十幾個宗教也團結起來了,我幫他們建立一個會所,讓他們常常有機會聚會,每一個宗教設一個辦公室,這個會所有講堂,希望每天都有人講經,十幾個宗教輪流講。聯誼要能發揮力量,給其他地區做個好榜樣,這個方法要好,讓宗教與宗教之間,像兄弟一樣,像同學一樣,常常在一塊聚會。我要求大家,每個宗教的經典,大家把它編一個《36O》,將經典裡面最重要的經句,我們都應該要落實的,應該要學習的,節成一個小本子。我們學自己的宗教,也學別人的宗教,這個樣子,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矛盾就可以化解,宗教團結帶動社會的安定,帶動世界的和諧,肯定能做得到。所以我們熱愛宗教,要熱愛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會盡心盡力幫助他們。我希望新加坡的宗教聯誼會,將來有一個大會堂,為馬來半島做一個好榜樣。黃居士這篇報告非常感人。好,下面我們還有兩篇?
學生:慚愧弟子平和恭敬學習的主題是「佛陀教育光輝普照」
甲、佛陀聖物之啟示
在斯里蘭卡處處可見寺院及佛像,而ㄧ所寺院通常有三種佛陀的聖物:菩提樹、佛像、及舍利塔。
一、見菩提樹發菩提心
《菩提心義》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又《菩提心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師父上人云:一切諸佛功德法,無量無邊的功德法,都是菩提心所成就的。大覺是成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用父母所生之身,就能成就究竟如來的佛果,說明菩提心重要。菩提心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即真心。在斯里蘭卡到處可見人們將此心落實於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之中。我們曾經在斯里蘭卡參拜已有二千三百年的聖菩提樹,它是從佛陀在印度成道時之菩提樹分枝而來。當時在聖菩提樹前,遇到ㄧ位出家人,他除了要照顧年邁生病的師父之外,還得講經教學並耕種,他說出家責任很重,若感到壓力,便至菩提樹前參拜,提醒自己要發大菩提心,效法佛陀,以苦為師,以戒為師。
二、佛像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斯國人民喜歡繪畫及雕刻釋迦牟尼佛像,並以佛像跟人結緣,其表法意義在於,佛像代表心中有佛,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佛陀曾三次至斯里蘭卡弘法,所以此國很重視講經教學,在塑造的很多佛像中,常見有佛陀對弟子們講經教學的像(見圖ㄧ、二)。(圖一,此座高大的釋迦牟尼像位於可倫坡,其手勢乃是佛陀對弟子們講經教學。圖二,楞伽山下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像)。佛陀為眾生說明宇宙人生真相,讓眾生將錯誤的想法、看法、言行修正過來,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成就圓滿佛道。
斯里蘭卡法律規定:斯里蘭卡共和國將佛教奉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護持和發揚佛教是政府的職責。ㄧ九八九年起政府還成立佛教部,由總統兼任部長,國家最重要的節日都是佛教慶典。政府非常重視教育,人民從小學至大學皆享受免費教育及醫療。佛陀教育遍及全國各地的中、小學,佛法被列為必修之課程。高僧大德常被邀請到廣播電台或電視台講經說法。佛教徒以聽經聞法為生活重心,並普遍落實佛陀教誨,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早起對父母行接足禮(見圖三)。(圖三,斯里蘭卡學生畫的早起對父母行接足禮)。遵守三皈依、五戒、十善業及八關齋戒,生活簡樸但卻知足常樂。
斯國約二千ㄧ百萬人口,其中有三萬八千出家人。家庭中若有很多小孩,會選最優秀的送去出家,以走釋迦路,紹隆佛種,成為家庭的榮耀。有的七、八歲就出家當小沙彌,並熟背巴利文經典,出家人皆能講經說法。常見學生穿著白色制服至假日學校,先恭敬頂禮佛陀三拜,以鮮花供養佛陀,並坐得整整齊齊,聚精會神聆聽法師或老師講經(見圖四、五)。(圖四,斯里蘭卡學生畫的頂禮佛陀。圖五,斯里蘭卡學生穿著整齊接受佛陀教育)。即使有訪客來參觀,也不東張西望、交頭接耳,甚至學生都能上台報告學習心得,神情靜定、誠敬謙和。走在大街小巷,紅綠燈街口,處處可見釋迦牟尼佛像。人民亦普遍信仰佛之加持及護佑。有些開凸凸車(三輪摩托車)者會利用等紅燈時間,將車先停旁邊去禮拜供養佛陀後再開車。另外,在車前也常放佛像及佛手相片,清晨開車前,先恭敬供養釋迦牟尼佛三炷香,相信有佛手的幫助,ㄧ路開車平安。另外開船者也在船啟航前,燃香供佛,連挖寶石者,開挖之前都先恭敬禮拜釋迦牟尼佛。人民對釋迦牟尼佛之虔誠恭敬,令人讚歎不已。
斯國人民本性善良,能信佛,對陌生人亦能加以信任。記得有一次搭凸凸車到國家公園,一路上司機歡喜的為我們介紹景點,到達公園我們付他車費,他說回程再一起收。我們說公園很大,可能會逛一、二個小時,他說沒關係,我就在這等。他不知道我們住哪裡,也沒有我們的聯繫電話,我們說萬一您找不到我們怎麼辦?如果我們看不到您,可能就離開了,您還是先收錢吧!但他一直說別擔心,我會找到你們的。當我們一踏出公園門口,他即在遠處跟我們揮手,他等了兩個多小時。那種對人的信任、親切及耐心,令人自嘆弗如。
三、舍利塔啟示萬法歸ㄧ
斯國人民對舍利塔極其恭敬供養,因舍利塔有很深的教育含義。強帝瑪國師送給嘉賓們一本書《佛陀的祝福》,書中提及舍利塔代表整個佛教,佛的舍利放在塔裡。從舍利塔之造型來說(見圖六、七)。(圖六,舍利塔位於摩醯央伽那,是佛陀大徹大悟之後,第一次所至之處,內保存佛的頭髮。圖七,舍利塔位於阿努位德普勒古城裡,最著名的遺址是魯梵伐利耶舍利塔,也稱為大塔。二千二百年歷史,高三百三十八英尺,約四十層樓高)。舍利塔的地基有三圈,代表的是佛、法、僧三寶。上方白色最大的圓形體,代表八萬四千法門,再上方有一個方形,四面代表四聖諦;再上面像一個柱子一樣的有八圈,代表八正道;最上方塔頂則代表極樂世界。可見三皈依是一切法的基礎,而極樂世界是一切法門的最終歸宿。
師父上人曾開示,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密嚴世界原來是一個世界,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名稱不一樣,修行的法門不一樣,修成功,原來是一樣。《佛學大辭典》云:「釋迦云華藏世界。彌陀云極樂世界。大日云密嚴世界。三名雖異其實為一處也。」《秘藏記本》曰:「華藏界義,華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諸法於其中,故曰華藏。是華藏世界者。最上妙樂在其中,故曰極樂。當知極樂與華藏,雖名異而非異所。」可見佛說許多法,最後都歸到一法,萬法歸一,殊途同歸。這個一就是極樂世界。無量法門同歸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之後,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原來極樂世界是華藏的精華。到極樂世界圓滿成佛,回歸常寂光。
萬法歸一,一就是自性、本性。性能生能現,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真心本性具足一切法,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心性所生所現,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一切法都歸阿彌陀佛,因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阿彌陀經要解》云:「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是無量覺。「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法界是盡虛空遍法界,法界藏身,整個法界身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這句佛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羅漢全都包括在其中,全都念到了。這一法統攝一切法。
《阿彌陀經要解》云:「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可由江本勝博士水結晶實驗得到證明,當水分子各別受甘菊和茴香的香油或影像所影響時,結晶的圖形分別與兩種花的形狀完全相同(見圖八、九)。(圖八,左邊甘菊,右邊與甘菊對應的水結晶。圖九,左邊茴香,右邊與茴香對應的水結晶)。受什麼花的影響就顯什麼花的形狀,每一個細小的微粒都帶著整體的形相和全部資訊,這就是全息現象。如帝網珠,互相現影,重重無盡,亦如《阿彌陀經要解》云:「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是念佛能成佛的最佳例證(見圖十)。(圖十,華嚴實驗室讓水聽聞師父上人念佛聲的水結晶。經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修學貴在專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專學一門,久而久之自能一門通一切都通。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回歸自性,同時學兩門、三門,心就散了。古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把心定在一處,一定能明心見性。大小乘經上都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此中最顯著的例證,即是賢公和尚的表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ㄧ句阿彌陀佛,念了九十二年,念到明心見性,智慧開顯。長壽健康,高齡一百一十二歲還能上樹摘柿子。並讓依報隨正報轉,感得老人家在世時,南陽地區風調雨順。然修行入門就是佛法僧三寶所代表的含義,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二O一二年師父上人在斯里蘭卡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註》(簡稱《大經科註》)時,強帝瑪國師建議師父上人在開經之前,念三皈依,因三皈依是佛陀對我們基本的指導原則。皈依佛是從迷回頭依靠覺悟;皈依法是從邪知邪見、錯誤的知見回頭依正知正見;皈依僧是從一切染污回頭依清淨心,今天世界迫切需要的是回頭,從迷邪染回頭依覺正淨,覺正淨就是三寶。覺正淨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祈願萬法歸ㄧ,法界有情,圓成佛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乙、《楞伽經》導歸極樂
根據斯里蘭卡的史書記載,佛陀曾三度造訪斯里蘭卡。一、第一次是在西元前五二八年,佛陀在大徹大悟之後的九個月,來到康堤東邊的摩醯央伽那(Mahiyangana)調解兩個部落之間的戰爭。在此期間,島上居住的夜叉、羅剎和龍族的眾生皈依了佛陀。二、五年後,佛陀再次來到斯里蘭卡龍島(Nagadipa),調解大腹龍王與小腹龍王爭奪鑲珠寶座的戰爭。後來兩位龍王把王位讓給另一位龍王,凱萊尼亞的摩尼眼龍王。三、第三次是在成道後八年,(西元前五二O年的五月衛塞節,滿月時),有五百比丘隨行,此次是應摩尼眼龍王的邀請來凱萊尼亞宣講佛法。接著佛陀從空中至楞伽山須摩那峰(圖十ㄧ)。(圖十一,楞伽山須摩那峰,山頂有佛足)並留下左足印。著名的《楞伽經》即是在楞伽山宣講,達摩祖師曾以此經授予慧可法師。
依《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所載,佛嘗住南海濱楞伽山頂。《入楞伽經》卷一「請佛品」記載,婆伽婆住於楞伽城中,此山由種種寶性所成,諸寶光明赫炎,……為古昔諸仙賢聖思如實得道之處。又《華嚴經》卷六十二謂五十三善知識之一之善住比丘,嘗住於楞伽道邊之海岸聚落。《華嚴經疏》卷五十六解釋楞伽之義,謂楞伽意譯難往,又包含四義,即(ㄧ)種種寶性所成莊嚴殊妙故,(二)有大光明映日月故,(三)高顯寬廣故,(四)伽王等居,佛復於此開化群生,作勝益事故;此山居海之中,四面無門,非得通者莫往,故云難往。
今日雖然交通便捷,然登此山,一路多是階梯,非車輛所能至。朝聖季節一般在四月,五月到十一月是當地雨季,濕滑的山路幾乎無法攀登,佛足印在山之頂,不對外開放。虔誠的朝聖者,往往於深夜ㄧ、二點拿著手電筒,ㄧ步步的艱辛邁向聖地,直到清晨五、六點才登上陡峭的楞伽山,海拔二千二百多米(七千三百六十英尺),以親見佛足及觀日出。我們適逢八月雨季到達,因曾發願將彌陀法音傳至佛所行處,所以排除萬難,念著阿彌陀佛,得佛力加持,登上寒冷的楞伽山。此行感悟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極樂世界,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自己有牽掛障礙就去不了,只要信願持名,ㄧ定能成就。
學習《大經科註》,並有緣參訪斯里蘭卡,從而了解到此國與極樂世界有深厚的因緣。佛之本懷,希望眾生快速成佛,所以處處介紹極樂世界,希望一切眾生早日往生極樂世界。《大經科註》云:「帶說淨土經論。淨宗經論合刊,內載有二百四十餘種。復有諸經論,雖不專論淨土,但亦帶攝稱讚極樂,勸導往生。其中昭著者:如……九、《入楞伽經》(佛記龍樹,生極樂國。)十、《毘婆沙論》(龍樹大士造)。十ㄧ、《大智度論》(龍樹大士造)。十二、《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等等。」龍樹菩薩乃八宗共祖,中國佛教大乘八個宗派都以他為第一代祖師,臨終往生極樂世界。
蕅益大師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疏》中提及唐、魏二譯皆有讚歎極樂,及授記龍樹之文。唐譯《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六》云:「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魏譯《入楞伽經卷第九》「總品第十八之一」偈言:「報相佛實體,及所化佛相,眾生及菩薩,并十方國土,習氣法化佛,及作於化佛,是皆一切從,阿彌陀國出,應化所說法,及報佛說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蕅益大師在《義疏》曰:「龍樹為禪宗台宗之祖。佛巳先授往生記矣。淨土法門。一切佛祖之所歸極。至圓至頓。即凡心而見佛心。捨此豈別有向上事哉。願有智者。深信堅願以導萬行。同觀阿彌陀佛滿菩提願。」此外,《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八》偈曰:「一切幻化緣,了達唯心現,願法界量滅,同入平等觀,普於一切時,一切塵中現,凡在有情身,共登極樂國。」
強帝瑪國師說,斯里蘭卡以前是大乘。此國石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裡面有釋迦牟尼佛的像、菩薩像,沒有阿羅漢,這就證明那個時代是大乘。西元十世紀中以前,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在阿努拉達普拉古城中的祇園寺,有一石碑碑銘記載:「不行菩薩道,不可為斯里蘭卡國王。」即使原本不信佛教的國王,登位後也必須依教奉行、護持佛法。《無量壽經》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斯里蘭卡人民善根深厚,感得師父上人應總統邀請曾二次至斯國宣講《大經科註》,師父上人在斯里蘭卡曾開示:世尊當年在世,特別給我們介紹一個特殊的快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就是世尊指導我們、勸勉我們,希望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那個世界的清淨快樂是無法想像的。斯國人民善根深厚,聽聞之後皆能歡喜念阿彌陀佛。
極樂世界殊勝,不僅是娑婆世界菩薩之歸宿,亦是他方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