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師:好,開始。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開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童蒙養正——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
二十世紀初,歐洲有許多專家學者共同討論一個問題: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和中國,此乃人類文明之搖籃),其中三個都已經消失,唯獨中國還存在,這是什麼原因?歐洲學者討論的結果,可能是中國人注重「家庭教育」的緣故。這個結論非常正確。師父上人說,家庭教育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之根,是以五倫、八德的倫常之道,落實「修身為本,教學為先」,以此蔚為後世典範。
中華民族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子有親」,首重孝敬父母,並將此發自於天性的孺慕之心、親愛精誠,終其一生保持不變。進而推廣之,能夠愛兄弟、愛家族、愛鄰里鄉黨。《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由此擴大到愛社會、愛國家、愛全人類,此乃「親親而仁民」的具體表現。因此,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是愛的教育。
甲、志在聖賢的童蒙教育
清代大儒陳弘謀先生在《養正遺規序》中說:「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術之端,自閭巷始,人材之成,自兒童始。大易以山下出泉,其象為蒙。而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於是乎在。故蒙以養正,是為聖功,義至深矣。」這段箴言指明了童蒙教育的重要性。(圖一:師父上人所題寫的墨寶,闡釋了中華聖哲傳統教育的特質。)
誠如師父上人所言,童蒙養正的家庭教育首重父母尊長的以身垂範,其目標是成聖成賢,是正知正見的智慧教育。《三字經》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一語闡明了童蒙養正教育的真諦。人性本善的「善」是指聖人,是純淨純善的。聖賢教育教人從習性恢復到本性本善,是超凡入聖的教育。中國自古至今,為人父母者都是希望把孩童教導成大聖大賢,並不希望他做大官、發大財。民國以降,時至今日,聖教衰微,物欲橫流,名利競起,此乃社會動亂真正根源。若不能恢復聖賢教育,此動亂將永無止息。
遠在四千五百年前,堯舜使契為司徒,來主管教育,敬敷五教,五教就是指五倫之道。宋朝的朱熹夫子在《白鹿洞書院學規》一開頭就揭示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此言道出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原則與綱領。(圖二:堯帝是上古時期的聖王。史載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古聖先王以五倫、五常做為聖賢教育的根本。)
眾所周知,聖賢的學問是大自然的法則,它運行不輟,永恆不變,超越時空。五倫是道,天然之道、自然法則;五常是德,五常是「仁義禮智信」,隨順道即是德。五倫五常細說,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此十二德目與道完全相應。若能依教奉行,遵守自然之道,則能生活得幸福、快樂、美滿,大自然的規律就是至善至美的道德。
乙、周朝皇室的童蒙教育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教育的民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代出賢人。周朝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胎教典範。
周文王母親太任,十分注重懷孕之時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因為這會直接影響胎兒。因此她懷孕之時,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場景,耳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口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她從不歪著身子睡,也不偏斜著坐,亦不曾跛著腳站;她不吃氣味不正、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坐擺放不正的蓆子。所以文王生下來就非常的賢明,聖德卓著。中國古人知道,嬰兒一出生,睜開眼睛就會看,豎起耳朵就會聽,大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他都在學習和模仿,並且深受影響。此時父母應當以正面教化之,施以德教,則孩子必然受用終生,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是也。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音伸)國姒姓的女兒,她仁厚和順、生活儉樸、恭敬老師且深明大義。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親自到渭水去迎娶她。太姒效仿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行,勤勤勉勉,相夫教子,恪盡婦道,培養出一代明君聖哲——周武王和周公旦。(圖三:周文王的夫人太姒具有仁厚之德,她繼承了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美好品德,恪守婦道,相夫教子,培養出了周武王和周公兩位聖賢之子。)
在中國古代,帝王培養接班人可謂是用心良苦。皇帝登基後首要大事即是立太子,並延請全國最優秀的老師來培養接班人。這三師即是太保、太傅和太師,合稱三公。太保主要是教飲食起居、衛生保健等生活教育;太傅是教導倫理道德,及禮法的制定與頒行;太師是教導如何治理國家,即治國平天下的學問。
周武王過世時,兒子成王才十歲,所以是由周公攝政,延請聖賢人來教導成王。據《大戴禮記》記載:「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成王的太保是召公奭(音是),召公是周武王之弟,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成王的太傅是周公,周公是孔子心目中最為崇拜的聖人,他曾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注重制禮作樂,《周禮》相傳即是周公所作;成王的太師是姜太公呂尚,周文王、周武王都是拜姜太公為師。蒙受父母的栽培、老師的教導,周成王果然不負眾望,將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在位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刑措四十餘年不用」,成就了周朝最為鼎盛的「成康之治」。(圖四:周公是孔老夫子最為尊敬的聖人,是周成王的老師。他輔助武王克殷,輔佐成王治國,敬德保民,制禮作樂。周公訓誡兒子伯禽的諄諄教言流傳後世,成為家教之德範。)
周公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父親,對兒子伯禽諄諄善誘。當成王封伯禽於魯之時,周公語重心長的對兒子說:雖然魯國的文化鼎盛,但是你千萬不要以自己是魯國人而驕傲。周公說:我聽說,「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真正有德行的人表現在外都是恭敬,這才是真正的榮耀。孔老夫子一生恪守五德,溫良恭儉讓,待人恭敬,絕不敢輕慢任何人,成就了萬世師表的盛德。
周公誡子說:「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擁有很多的財富,能守之以節儉,才能得到平安;反之,如果擁有財富而卻生活奢侈,禍害就會隨之而來。「祿位尊榮,而守以卑者貴。」身居高官厚爵卻愈是謙卑,不敢在人上,自卑而尊人,這才是真正的貴人。「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知,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周公誡子的金玉良言,是告誡子孫的真實之語,是自己一生智慧經驗之談,教導我們如何立身處世,保全功名富貴,深值世人學習。
丙、言語步趨中的真實學問
在陳弘謀先生《養正遺規》所選錄的朱夫子《童蒙須知》序文中說:「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由此可知,中國古代童蒙養正的家庭教育,都是從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飯、讀書寫字、灑掃應對進退等雜細的事宜之中,培養孩子的至誠恭敬之心,成為日後進修上達的階梯。如同弘謀先生所說:「凡一物一則、一事一宜,雖至纖至悉,皆以閑其放心,養其德性,為異日進修上達之階。即此而在矣。」
在教導子女穿衣吃飯、言語步趨等童蒙養正教育方面,宋朝二程的母親侯氏蔚為典範。侯氏自幼德才兼備,聰慧好學,「好讀史書而不為詞章」,且於政事頗有見地,深得父親疼愛。侯氏七、八歲時,讀到古詩:「女子不夜出,夜出秉明燭。」從此之後,她日暮就從不走出房閣。長大之後父親將其許配給河南青年才俊程坰,程坰乃名臣之後,史稱其「溫恭待人,率以清慎」。
侯氏于歸之後,對公婆非常孝順,與夫君相敬如賓,雖小事未嘗自專,必稟之而後行。且治家有法,對晚輩仁愛寬厚,對庶子視若己出。侯氏前後育有五子一女,但僅有程顥、程頤存活,她親自教育二子,對其嚴加管教,未曾溺愛。據《近思錄》記載,二程小時候剛學走路,走著走著就跌倒了。家人唯恐孩子啼哭,就走上前去把他扶起來,侯氏呵責說:「汝若安徐,寧至踣乎?」你們如果舉止安定徐緩,怎麼會跌倒?吃飯的時候,侯氏就讓兒子坐在自己身邊,見到兒子常常把鹽、梅加於羹中以調味,侯氏就訓斥、制止說:「幼求稱欲,長當如何?」從小就貪圖美味,長大後怎麼得了!
侯氏訓誡兒子不可惡言罵人,曾說:「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兒子有過失時,侯氏從未曾為之掩飾,她常說:「子之所以不孝者,由母蔽其過,而父不知也。」因此,程氏兄弟一生都不挑剔衣服、飲食,從不惡口罵人,這都是得力於童蒙養正之時,母親優良的母教。(圖五:北宋二程,明道先生程顥和伊川先生程頤,是優良母教所培養出的賢德之人,侯氏的家庭教育蔚為後世德範。)
在母親的教導下,程氏兄弟都成為賢德之人,且名揚天下。程頤十八歲就上書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引起朝野震動。後來二程都師從周敦頤求學。宋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六歲的程顥金榜題名,出任主簿官職;二十五歲的程頤以布衣之身在京師授徒講學,以致「斯文大興」。後來,他在宮廷中出任經筵講官,成為宋哲宗的老師,可謂是備極殊榮。仁宗皇帝追封程母侯氏為「上谷郡君」,以示表彰。
由此可知,母教確實是為天下太平之源,仰觀前賢,為人父母者怎能不深思與反省!
丁、啟蒙教育的成功典範
當今之世,習近平主席大力提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家庭教育。二0一五年二月十七日,習主席在春節團拜會上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此乃真知灼見,古今皆然。家庭教育須從胎教始,且於童蒙養正之時,即以身教化之、言教導之,循循善誘,厚積德本,則三歲、七歲前所涵養的純淨純善性情,盡其一生都不會改變。
十年前,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曾經感慨的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並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引起各界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在民國以前,中國人的德行、學問是如何培養出來的?首先是自小於童蒙養正時期,即施以德行教育,使其品行端正,恪守倫理,深明因果。於此基礎上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奠定傳統學術的根基,目的是回歸自性。其教學的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以此開發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學者能依此行之,則一生道德學問必有真實成就,成聖成賢亦是指日可待。
中華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民國時期的許多家庭之中屢見不鮮。中國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張舜徽於一九一一年出生於湖南的書香世家,父親終身研究樸學,擅長天文算法。張舜徽稟受家學,由父親親自授業,後轉益多師,雖未曾上過一天學,卻成為當代著作等身的國學家,並於華中師範大學任教四十年。
張舜徽七歲時,父親就以王筠的《文字蒙求》為其發蒙讀本,稍長即讀《說文解字》;十六歲後,開始研究郝懿行的《爾雅義疏》,並於十七歲撰寫了《爾雅義疏跋》一文,奠定了文字、訓詁學的深厚功底。父親去世後,十七歲的張舜徽負笈出去尋師訪友,他的姑父余嘉錫先生,是著名的目錄學家,《四庫提要辯證》作者,時任教於輔仁大學。張舜徽住在姑父家中,廣泛求教於京城名流學者,這段期間成為他一生讀書進展最速的時期。(圖六:聖賢是教出來的,對於個人的成長而言,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小於家庭中所稟受的童蒙教育。)
張舜徽先生在《八十自敘》中總結自己一生的治學,始於仰慕乾嘉諸儒,從而潛心研究文字、聲韻、訓詁之學,而後才進一步的研究儒家經學。因此,小學和經學是他一生研究國學的基礎,這個基礎正是在家庭教育的濃郁國學氛圍中奠定的。因此,他才得以為《說文解字》作《約注》,為鄭氏經學作《叢著》,且博治子書,匡正舊史,辨章學術,這不能不歸功於父親、姑父所施行的家庭教育之效。
中國傳統童子功的教學方法,曾引起現代眾多教育者的深思。為此,熱心於為民族培養人才的吳鴻清教授曾經感慨的說:「無數事實證明,中國傳統教育曾經為中華民族培養出傑出的人才,啟蒙教育有很成功的經驗,我們應該汲取、繼承,讓它在現代社會重放光芒。錢學森之問不是個理論問題,而是需要用實踐來證明的問題。」稟承著中國傳統啟蒙教育的理念,吳教授在大西北的偏遠鄉村辦起了伏羲班,取得明顯的成效。他深深的相信,用童子功的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圖七:二0一二年吳鴻清教授應邀於斯里蘭卡做主題演講,題為「中國古代教育經驗的現代價值」。)
戊、勤儉節約的家教德範
中國自古至今的家庭教育,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三國時期的蜀國名相諸葛孔明,曾經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短短數言,盡述一生修德,父母之愛,發自肺腑至誠,是傳之後世的箴言良鑑。
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祕書長的習仲勳老先生,年少之時很喜歡學習古文。自入小學起,擅長古文背誦,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學經典,都倒背如流、熟諳於胸。他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談舉止,效仿先輩為人處世的風範,培養出忠孝友愛、勤勞儉樸的優良品德。
夫人齊心回憶,習老先生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雖然身兼要職,但是在家庭中,他不僅利用業餘時間親自照顧孩子,幫孩子洗澡、洗衣服(這是父子有親的真情流露)。而且他自己言傳身教,對子女從嚴要求,注重教育孩子自小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培養了勤儉節約的家風。在穿著上,孩子們的衣服、鞋襪都是接力著穿,大的穿舊了,再讓小的穿;在吃飯上,掉在桌子上的米粒都要撿起來吃掉,吃完後還要用饅頭把碗碟上的菜汁擦乾淨;在用水、用電方面,習老先生是用浴盆洗澡,洗完後留給孩子們接著再洗,然後還要用澡水洗衣服。廳堂的燈晚上很少打開,習老先生要求,只要房間裡沒人,一定要隨手關燈。
習家儉樸的作風對子孫產生深遠影響。習仲勳老先生給孫女起名明澤,就是希望她將來能夠清清白白的做人,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習明澤從小是跟爺爺奶奶長大的,爺爺的教育方式使她受益匪淺,連過年所收到的小紅包,都是爺爺從療養院積攢下來的小牙籤,她感到很高興,至今還保存在家裡。和父親習近平在一起的時候,習明澤從不讓父親多點一盞燈,餐巾紙也時常撕一半給父親,一半給自己留著用,這都是得力於爺爺身教的影響。(圖八:良好的家教培養出賢孝的子孫。圖為習仲勳老先生三代同堂的照片,體現出父子有親,其樂融融的溫馨氛圍。)
在寫給父親八十八歲「米壽」的賀信中,習近平寫道,自己與父母的感情久而彌深,從父親那裡繼承和吸取很多寶貴與高尚的品質:學父親做人(堅持真理),學父親做事(從不居功),學父親的信仰(心中始終有一盞明燈),學父親的赤子情懷(博大的愛),學父親的儉樸生活(勤儉持家)等。父親的高尚品德,使子女終生受用。
誠如古人所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都深以為借鏡的歷史經驗。「儉以養德」這是明智的父母留給子孫最為珍貴的傳家之寶,也是習老先生以身垂範、福佑子孫的純樸家風。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庭教育,是千百年來的祖先智慧經驗的總結,是代出聖哲的不二法門,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瑰寶。它跨越時空,縱貫古今,行之當世仍是深具實效。普願華夏子孫能夠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家庭教育為核心,進而擴展至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乃至宗教教育,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為國家延續亙古永恆的燦爛文化,為世界締造長治久安的永久和平。
以上是慚愧弟子淺顯的心得報告,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釋開吉頂禮敬呈。
老法師:開吉法師這篇報告的內容非常詳實。今天習主席主政,讓我們看到中國未來曙光的出現。在往年,我相信每一個讀書的人、每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對中國的前途都不敢想像,自己怎麼樣努力,也是一盞微小的燈火,看不到光明。太平盛世,必須是有聖賢的君王,才有機緣出現。這篇報導很詳實,文字不長,說明習主席的家教,讓我們更相信他有前途,他會帶領我們的國家,會帶領地球走出黑暗。我們相信因果,祖宗積德,這家裡才有聖賢人出來,絕對不是偶然的。這種人出現在世間,中國人俗話常講是天命,我們相信是天命,我們相信是祖宗的庇佑,這個祖宗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三寶的加持。
他主政的時間還不長,我們聽他的言論,看他所頒布的政策、政令,我在國內時間少,在國外的時間多,我聽到外國人,外國的一些政要,對習主席的敬仰是從內心裡頭生出來的,那不是普通的恭維,這個我看到、我聽到非常歡喜。我們要努力,要向他學習。特別是居家,家是文化的根,有好的家教決定出人才,習老先生就是個好例子。在這個大時代當中,不被外面環境誘惑,心有主宰,為國家、為民族、為一切苦難眾生。使我們相信他一定能成就,一定能完成他的願望,中國夢,他的願望。
我們自己現在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人最可悲的是信心喪失,我們也達到了這個邊緣,看到他起來,我們的信心增長了,我們的信心堅定了。我常說,多少年就說過,國家要興盛,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無論你是哪個行業,把它做好,跟大家團結起來,互相勉勵、互相關懷、互助互利,這個社會就會興旺。我們的社會興旺會帶動全世界,會影響全世界。外國人走的路,現在自己看出來了,他們的信心動搖了,對這個世界懷疑,這世界還會有和平嗎?很多外國人跟我見面,問我這句話;換句話說,對這個社會穩定和諧信心喪失了,這很可悲。
怎麼辦?我舉的例子是湯恩比所說的話,他是英國人,在國際上他有地位,大家對他的言論還有幾分信心,他告訴我們,二十一世紀是東亞文明的世紀,十九世紀是英國的,二十世紀是美國的,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東亞文明,東亞文明的主就是中國,它有三個衛星文明,韓國、日本、越南。這說得沒錯,這三個國家跟中國往來有二千年的歷史,在戰國時候歷史上就有記載,這些人到中國來,學習中國文化。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這三個國家的出家人都到中國來留學,把大乘佛法帶回去,也成為他們文化的主流,中國儒釋道,日本、韓國、越南主流都是儒釋道。二戰勝利之前,這三個國家所使用的文字都是中國的漢字、文言文。非常可惜,戰後他們獨立了,把文字改了,使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瑰寶他們沒有辦法再吸收,得不到中國傳統真實智慧的文化的滋養,非常可惜!
我們相信在習主席的領導之下,我們看他,他已經覺醒過來,已經回頭找老祖宗,湯恩比的願望也兌現了。當時他提出來的時候是一九七0年代,一九七0年代提出來的,沒人相信,甚至於有人說他頭腦有問題。他告訴別人,你們不要忘記,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它到走不通的時候,一回頭找老祖宗,它就是世界第一。這個話今天大家看到了,對他不能不佩服。所以我們要努力。
學佛,無論出家、在家,不純粹是宗教,這是一門大學問。實在講,宗教兩個字中文的意思才是正確的。中國宗教這兩個字,宗有主要的意思、有重要的意思、有尊崇的意思;教也有三個意思,教育、教學、教化。這兩個字連起來,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上面還要加三個字,全人類。也就是,是人類,不僅是中國,它遍及全球,只要是人就要接受,是人類老祖宗留下來的,是人類真的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湯恩比說過,文明之產生是離不開宗教,人類的歷史,先有宗教,後有文明,也就是文明是從宗教延伸出來的。如果宗教沒有了,換句話,文明的根斷掉了;根要是斷掉了,這個文明它能存在的時間就很有限,大概一、二百年就沒有了,那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他又說,這都是湯恩比的話,在古代,宗教跟哲學是劃等號的,你說它是哲學,它確實它是哲學,你說它是宗教,也能說得通。我學佛,我是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不是跟他學宗教的,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當時很訝異,我說佛教是宗教,是迷信,它怎麼會有哲學?他告訴我,你年輕,你不懂,他說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從這個單元學完之後,我相信了,我跟老師說我想學,我會認真學。老師告訴我,你要真正學,佛經哲學不在寺廟。我說在哪裡?在經典。他告訴我,二百年前,這些大小寺院庵堂,裡面所住的都是有學問、有德行的高僧,他們都能教人,可是現在他們不學了,經典還在,你要想學,只有從經典上入門。他告訴我這條路。
我們在六十幾年當中鍥而不捨,怎麼樣困難,我每天不忘記學習經教。我感謝老師,感恩老師,在這個時代裡頭,確實我這一生很幸運,為什麼?是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不是財富、不是地位,於名聞利養沒關係。我給諸位說這樁事情,你就相信我是享受最高的享受:一生讀喜歡讀的書,一生幹喜歡幹的事,你說快不快樂?誰能做得到?出家學佛可以做到,沒有任何人限制你,沒有人來障礙你,可以做到。
雖然是學佛,佛陀是教育,確實我們肯定它是教育,它的內容是什麼?這也是我常常說的,佛陀教育的內容,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這可以說世俗的教育。那超越世間的?它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跟科學、哲學分不開家。我們這個路走對了,完全歸功於方老師,不是方老師,我想我一生都不會走上這條路上去,我也不會去研究這個東西。所以,老師關係我們一生。我們要把這麼好的東西要講清楚、講明白,不要讓人產生誤會,確實大學問。好,我們看下面的一篇。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大家好!不肖學生分享的心得報告題目為:從《群書治要》淺談西方民主的弊端
現代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很多人視為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政治制度之一。一人一票,人人都能參與競選,更是追求平等自由的青年人嚮往的理想目標。然而,研讀《群書治要》可以發現,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民主制度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弊端。學習《群書治要》,可以幫助我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建立和完善一套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
【廟筭不精,而窮兵以侵鄰。】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五十《抱朴子》。意思是:朝廷對國家大事的謀劃不當,卻竭盡兵力去侵犯鄰國。這就好像割掉禾苗以消滅蝗蟲,砍掉樹木以消滅蛀蟲,吞下毒藥以殺死跳蚤、蝨子,拆除房舍以驅逐麻雀和老鼠一樣。
一個國家竭盡兵力去侵犯鄰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緩解或轉嫁國內的危機。看到這句話,我們就立刻聯想到當代的美國。美國由於採取了高福利、高待遇、高保障的政策,造成了財政透支,直接導致了高消費、高浪費的快速發展模式,而這種模式已經走到了氾濫的地步。為了保持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就必須靠借債維持。二0一一年,美國的國債已經達到了十四點二九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觸及到國會所允許的上限。為什麼屢次敲響警鐘,而國債問題卻屢屢解決不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西方的民主選舉制度。因為如果一個政黨候選人選擇的施政方針影響到選民的利益,選民就不投他的票了。為了爭取選民、獲得選票,任何政黨都不願意採取增加稅收、降低福利的措施,而這種措施才是解決國債危機的出路。
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制度,被許多人認為是至今歷史上最合理的政治制度。但是如果我們研讀了《群書治要》之後,就發現其實並非如此。因為現代社會的民主選舉,至少有以下幾個弊端是難以避免的:
第一,以言取人。
民主制是通過什麼來了解參選人、選舉領導人?主要是通過參選人的演講。這就會導致我們古人所說的「以言取人」的傾向。
在《論語》中有很多關於言語的經典論述,譬如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一個人花言巧語,偽裝出和善的面目,善於逢迎取悅別人,這樣的人就缺乏仁德之心。又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在言語上應該謹慎、遲緩,但是在行為上要敏捷、雷厲風行。正是因為一個人巧言令色,鮮有仁德之心,所以「君子不以言舉人」,不因為他說得很好聽,就對他委以重任。因為雖然他能做出很多承諾,但是一旦被選舉上來,諾言卻很難兌現。所以孔老夫子也說,「有言者不必有德」,這個人言語很好聽,但是他不一定有真正的德行。所以我們既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在《群書治要.中論》上也有一段關於言語和德行的論述,說得非常有道理。它說:「夫利口者,心足以見小數,言足以盡巧辭,給足以應切問,難足以斷俗疑,然而好說不倦,諜諜如也。」能言善辯的人,他的心智足以洞察到微細之處,言辭也非常巧妙、很有修飾,伶牙俐齒足以應對急切的追問,對人反駁也足以讓世俗之人信服,但是他喜歡言談,不知疲倦,喋喋不休。「夫類族辨物之士者寡,而愚闇不達之人者多,孰知其非乎?」然而在世間,那些可以按類歸納推理、明辨事物的人是很少的,而愚鈍的、容易被蒙蔽的人是多數,那誰知道他說得正不正確?因為他的口才很好,甚至還有很高的學歷,講出話來頭頭是道,普通世俗之人就很容易聽信他的話。但是他所說的可能是有違大道的。「此其所以無用而不見廢也,至賤而不見遺也」,這就是為什麼他沒有什麼實際價值,卻不被廢黜、遺棄的原因所在。
「先王之法,析言破律、亂名改作、行僻而堅、言偽而辨者殺之,為其疑眾惑民而澆亂至道也。」古聖先王的法律規定,巧說詭辯而曲解法令、混亂禮法名分使其失去原意、行為邪僻卻堅持不改,言語虛偽、強詞奪理的人,要處以死刑。就像孔老夫子,他當了大司寇沒有幾天,就把「行僻而堅,言偽而辯」的少正卯誅殺了。因為正是少正卯的口才非常好,致使孔老夫子的很多弟子都被吸引去聽講。這些弟子跟著孔老夫子學習很長時間了,但是少正卯一發表異論,他們都被吸引迷惑,分不清楚哪一個是符合道的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少正卯的口才好,能言善辯,把不符合自然規律和人性的歪理邪說講得頭頭是道。即使孔子的弟子也都被迷惑了,更何況是沒有聽聞大道的百姓呢。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只有把他處決掉。為什麼?因為他會使民眾對大道產生懷疑,分不清是非、善惡、美醜,使倫理道德的標準動搖,這樣就會造成社會人心的混亂。所以,古人絕不以言取人。
在《漢書》中記載,時任廷尉的張釋之,和漢文帝一起出行到虎圈(飼養虎的地方),漢文帝向上林苑的主管詢問禽獸簿上的事項。結果他問了十多個問題,上林尉吞吞吐吐,一個都回答不上來。而在旁邊有一個官職很低的嗇夫,就代替上林尉來回答這些問題。皇上所問這些問題他是有問必答,而且滔滔不絕,看得出他對禽獸簿很熟悉,而且口才也很好。文帝聽了之後,忘記了孔老夫子「君子不以言舉人」的教誨,於是就說:「當官吏的難道不就應該是這樣嗎?」因此他就準備下詔,拜這個嗇夫為上林令(上林令是管理上林苑的最高長官,比上林尉的職位還要高)。
張釋之看了之後,立即上前勸諫。他問文帝:「您覺得絳侯周勃是什麼樣的人?」周勃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西漢的功臣,絳侯是他的封號。文帝說:「他當然是長者了。」長者就是年高德劭的人。張釋之又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張相如也是因為有戰功才被封侯的,他在西漢的一百四十三位功臣中列居一百一十八位。文帝回答說:「他當然也是長者。」張釋之就說:「絳侯、東陽侯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但是他們兩個人在朝廷上書言事的時候,竟然說不出話來。哪像這個嗇夫喋喋不休?秦國任用了只會舞文弄墨的刀筆之吏,這些人行事急迫嚴苛,卻沒有惻隱之心。秦始皇由此積累了深重的禍患,到秦二世時,天下就土崩瓦解了。現在陛下因為這個嗇夫能言善辯,就越級提拔他,我恐怕天下會隨風響應,爭相去炫耀口才,而不求實德。況且下級順從上級的速度就像響之應聲、影之隨形一樣的迅速。因此,皇帝的一個政策、一個舉動都不能夠不謹慎小心。」文帝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放棄了提拔嗇夫的打算。所以古人評判一個人才,不會僅僅從言語就下定論。
在《群書治要.傅子》上也說:「上好德則下修行,上好言則下飾辯。」如果君王喜歡的是德行,那麼屬下都會紛紛的去修養自己的品行;如果上面的人喜歡言辭,下邊的人都會爭相的培養自己的口才。「修行則仁義興焉,飾辯則大偽起焉」,如果人人都重視修養,重視道德和品行,天下的仁義之風就興起來了;人人都去學能言善辯,虛偽的風氣就會興起,這是必然的徵兆。「德者難成而難見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悅者也」,但是真實德行的成就是很難的,即使成就了也很難被發現;而言語卻很容易出口,也容易取悅於人。「先王知言之易,而悅之者眾,故不尚焉」,古聖先王都知道口才、文辭容易練就,而且愛聽好話的人很多,所以並不崇尚言談。「不尊賢尚德、舉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悅取人,則天下之棄德飾辯以要其上者不尠矣」,如果不尊崇賢德之人,也就是通過尊師重道、舉薦和褒獎善人教導百姓向善,卻只以言辭說得好、能夠取悅於人的標準來選用人才,結果天下背棄道德,只追求言辭修飾、能言善辯,並以此來向君主邀功請賞的人就不會少了。
「德難為而言易飾也」,德行很難修養、很難成就,但是言語卻很容易修飾。例如,一個人克服一個過惡,比如說嫉妒心強、容易傲慢、動怒,都得十年、二十年的工夫。但是我們只要學一學演講術,很容易就可以上台去演講。所以古人看到了這些問題,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一個人言語好聽,就對他委以重任。但是西方的民主選舉,確實主要是根據一個人的演說來選舉一個人。
第二,結黨營私。
民主選舉就是服從多數人的意願。一人一票的結果是很難避免結黨營私,而且選舉出來的人不一定是最合適的德才兼備之人。
在《論語》上,孔老夫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厭惡他,你也一定要去觀察,為什麼他被人厭惡,不能夠輕易相信眾人的意思。也有人被眾人所推崇,同樣也不要輕易的相信,要考察一下,他為什麼被人讚歎?
子貢曾經向孔老夫子提過這樣一個問題:「鄉人皆好之,何如?」全鄉的人都讚歎他好,這個人怎麼樣?能不能判斷他就是個善人?孔老夫子說:「未可也。」還不一定。子貢又問:「鄉人皆惡之,何如?」如果全鄉的人都厭惡他,可不可以判定這個人就是個惡人?孔老夫子說:「未可也。」也不一定。孔老夫子接著說:「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不如全鄉裡善良的人都喜歡他,不善良的人都厭惡他,這樣才能夠判斷出這個人的善惡。
《史記》中記載,齊威王剛即位的時候,九年之間,諸侯都來討伐他,致使國家得不到治理。於是,齊威王就把即墨的大夫(地方官)召來了。齊威王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去了之後,毀謗你的言語我每天都能夠聽到。但是我派人去視察即墨,發現田野都得以開闢,人民都豐衣足食,官府也沒有積壓的公事,齊國東部地區因此得以安寧,這是因為你不會討好我的左右以求得讚譽的緣故。」於是,他封了一萬戶的食邑給即墨大夫。接著,他又把阿地的大夫召來了,對他說:「自從派你去駐守阿城,每天都能夠聽到讚譽你的聲音。但是我派人到阿地去視察,田野沒有開闢,人民過著貧苦的生活。趙國攻打甄地的時候,你不能出兵去救援;衛國取得薛陵的時候,你居然連這件事都不知道。這是因為你善於以重金巴結我的左右以求取聲譽。」所以當天他就烹殺了阿地的大夫,而且把自己身邊曾經讚譽阿大夫的人也一起給烹殺了。對此,齊國上下都感到很震驚,人人都不敢文過飾非,而是做事務實,盡自己的本分,最終齊國也得到了治理。諸侯聽到這件事,再也不敢輕易的侵犯齊國了。
《六韜》中講得更好:「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於危亡。」如果君主以世俗大眾所稱讚的人為賢德的、有智慧的人,以世俗大眾所毀謗的人稱為是不肖之徒,結果喜歡結黨營私的人,往往被舉薦出來擔任了領導;而不願意結黨營私的人、黨羽少的人就會被罷退。結果,這些邪曲不正的人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把真正賢德的人給蒙蔽了、埋沒了。忠臣還可能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奸邪小人以虛有的聲譽取得了領導的位置。這個世間的亂象就會愈來愈嚴重,這個國家也就免不了要危亡。
所以,依靠一人一票的選舉,往往可能把那些喜歡結黨營私的人選舉出來。特別是候選人為了提高自己在全國的知名度,讓更多的選民了解和支持自己,必須依賴於大的財團進行宣傳。一旦當選之後,也必須回報他們,考慮到他們的利益,所以基本上是被大的財團所掌控。而財團的性質基本是唯利是圖。所以,在民主制度之下,結黨營私是個很重要的弊端,這也是導致西方國家的政策雖然出現了病態,但是卻不能夠改變的原因。
由此可見,無論是什麼樣的制度想要達到治理,都要以民眾的道德、認知水平做為基礎,尤其是民主制。所以,普遍提高國人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準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方法。
第三,遺漏人才。
由於民主制鼓勵的是競選、演說,這種選舉方式往往會把最上等的人才給遺漏掉。
在《晏子》中記載,齊景公向晏子問求賢之道。晏子把人才分為三個等級,他說:「夫上,難進而易退也;其次,易進而易退也;其下,易進而難退也。」最上等的人才,很難請出來做官,即是做了官,也很容易退位而去;次一等的人才,容易出來作官,但是也很容易罷官而去;最下等的人,是最容易出來做官的,但是也最難離開官位的。因為真正有德行的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沒有功利之心。就像古人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進是退完全是看時節因緣緣分,有條件、時機成熟,就出來用自己的所學、自己的德行為社會、為人民做貢獻;條件不成熟,就退而獨善其身,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品德。所以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是要三顧茅廬才能請出來。他看劉備的心確實真誠恭敬,他才願意幫助他,才肯出來做官。出來做官的目的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滿足自己的私欲,而是想幫助國君治理天下,讓天下的百姓過上太平幸福的生活。
我們現在提倡競選,像西方國家一樣講競爭上崗,那就不能排除競爭應聘者急功近利,是為利益而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競選、競爭上崗往往選不出像諸葛亮、顏回這樣最上等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是不願意出來競爭的。願意出來競爭的,大體都是有一些私心的。古人知道謙卑是人重要的德行,所以反而會選拔那些於人無爭的人居位,這樣的人才有公心。
第四,引發對立。
民主選舉採取競選的方式,結果帶動的是競爭的風氣。因為喜歡競爭,競爭向上提升就是鬥爭,為了獲得自己的利益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處心積慮的去謀算別人。在競選的過程中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自讚毀他」,稱歎自己,抨擊別人。而鬥爭向上提升就是戰爭,戰爭再向上提升就是世界末日。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裡只有和睦相處、禮讓為先,才能夠興旺發達。一個國家也像一個家庭一樣,如果大家不是互相欣賞、互相扶持,而是互相競爭、拆台,這個國家怎麼能夠和諧?怎麼能夠治理良好?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怎麼效仿。整個社會都是競爭對立的風氣,這個社會就不會有和諧禮讓的氛圍,也就很難治理好了。
可見,正是因為美國採取了錯誤的治國理念,為了滿足人們不斷膨脹的欲望,不得不借債過日子。所以美國人一出生就背著債,這叫「廟筭不精」。有的專家學者為了解決這個國債危機問題,就提出可以通過戰爭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廟筭不精,而窮兵以侵鄰」。這種方式能否解決問題?在《鹽鐵論》中說:「地廣而不德者國危,兵強而凌敵者身亡。」土地廣闊,但不實行德政的人,國家就有危險;倚仗兵力強大來欺凌別的國家的人,自己也會滅亡。正如習總書記曾引用的《群書治要》中的一句話所說的:「國雖大,好戰必亡。」
但是很多西方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西方國家近百年來所奉行的都是霸權文化,提倡競爭。早在一九二四年,孫中山先生就對西方的霸道文化,和東方的王道文化做了一個很好的對比,他在《大亞洲主義》的演講中這樣講道:就最近幾百年的文化講,歐洲的物質文明極發達,我們東洋的這種文明不進步。從表面的觀瞻比較起來,歐洲自然好於亞洲。但是從根本上解剖起來,歐洲近幾年是什麼文化?是科學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這種文化應用到人類社會,只見物質文明,只有飛機炸彈,只有洋槍大炮,這是一種武力的文化。這種專用武力壓迫人的文化,用我們中國的古話來說就是「行霸道」。所以歐洲的文化是霸道的文化,但是我們東洋向來輕視霸道的文化。還有一種文化,好過霸道的文化,這種文化的本質,是仁義道德。用這種仁義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壓迫人;是要人懷德,而不是要人畏威。這種要人懷德的文化,我們中國的古話就是「行王道」。所以亞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但是很多人卻認識不到這一點。
正如《淮南子》上所說的:「今謂強者勝,則度地計眾;富者利,則量粟稱金。如此,則千乘之君無不霸王,萬乘之國無破亡者矣。國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也,小不可輕。由此觀之,存在得道,而不在於大;亡在失道,而不在於小也。」現在有人認為只要強大就可以致勝,於是便丈量本國的地域、計算本國的人口,認為只要富有,國事就順利,所以熱衷於統計糧食儲備、稱量金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有千輛馬車的君主無不可以稱霸諸侯,有萬輛馬車的大國更是永遠不會滅亡。一個國家將亡,再大也是靠不住的;如果道義暢行,國雖小也不能輕視。由此看來,國家得以存在,是因為有道,而不在於其大;國家所以滅亡,在於失道,而不在於其小。
所以東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講王道是主張仁義道德,講霸道主張功利強權。講仁義道德,是用正義公理來感化人;而講功利強權,是用洋槍大炮來壓迫人。
孫中山先生在演講中也指出:現在世界文化的潮流,就是在英國、美國也有少數人提倡仁義道德。至於在其他各野蠻之邦,也是有這種提倡。由此可見,西方之功利強權的文化,便要服從東方之仁義道德的文化。這便是霸道要服從王道,這便是世界的文化日趨於光明。
當前世界危機四伏,湯恩比博士等有識之士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提出,要拯救今天的災難,唯有從中華文化中尋找答案(見湯恩比《未來屬於中國》)。這個結論是完全正確的。簡單的來說,就是要放棄霸道文化,施行王道的文化。而《群書治要》就是一個以王道治國的綱領,現在的美國,還有東西方國家,都應該好好學一學《群書治要》中的政治智慧。
總之,「廟筭不精」,必致內憂;「窮兵侵鄰」,必招外患。內憂外患,豈有不亡之理?歷史是一面鏡子,能夠幫助現代人明辨是非、預判未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鑄就了中華民族尚和平、崇王道的政治品格。做為中華兒女,我們理應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和勇氣。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思潮此起彼伏,我們要客觀、謹慎的評價尚未經過充分檢驗的理論。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只有站穩腳跟、堅定自信,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中國道路。
學生乃初學晚輩,障重凡夫,報告之中錯謬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不吝賜教,不勝感恩!不肖學生劉余莉頂禮敬呈。
老法師:劉教授的這份報告,很值得現在一般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男女老少,都可以看看,讓我們好好的來想一想。
前年,我在澳洲,陸克文的姐姐來看我,那時候陸克文是澳洲總理,他在位的時間不久,他就下來了。他姐姐告訴我一樁事情,她說現在西方人,對於民主制度開始質疑了,就是懷疑了,問我,民主選舉是不是最好的制度?問我這個問題。我就告訴她,懷疑是正確的,你們終於醒過來了。我說民主制度是最糟糕的制度,是最不得已的。我說我在美國的時候,早年,我跟美國人討論過這個問題,在紐約的時候,因為他們說到他們的制度好,逼迫著全世界人都要學他們。我說這個問題嚴重。我說美國只有二百年歷史,美國的土著剩下不多了,所有的美國的居民,都是從全世界四面八方移民來的,沒根、沒柢,就好像做生意,都是擺個小攤子,小攤販。這樣,用你們現在的民主選舉,選一個人做我們的代表,替我們說話,這是可以理解的。像中國,中國像個老店,它有五千年的承傳,一代一代的子孫傳下來,經營得不錯,你怎麼可以叫他們兄弟姐妹分家去擺攤子,哪有這種道理?我說中國這個國情跟美國是不一樣,中國有中國的做法,美國有美國的做法,美國東西不適合中國,中國東西也不適合美國。我說這樣你了解了就對了,兩面都沒有錯。但是你們要累積經驗,累積歷史,將來慢慢也能做世家,就不會擺小攤子了,現在你們是擺小攤的。
劉教授把這個問題分析得很清楚、分析得很明白,確實要讓一些,特別是從政的,尤其是居領導地位人多看看,要多在這上思考,會長智慧,知道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如何進退。一定要知道和睦,所以我們提倡的,這麼多年來,提倡什麼?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同經營整個世界的盛世,安定和諧,人民安樂。很有啟發性,這一篇,我們再看,還有一篇。
學生:科註學習班心得報告:《淨修捷要報恩談》編輯後記
深蒙佛恩、師恩慈光攝受,念公晚年宣演《淨修捷要報恩談》完整版之文字編輯將畢,復受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之囑作跋於篇末。惜不肖弟子雖自稱淨業學人,垢重障深,具縛而不能自明,曷敢企望為此「最上、殊妙,報佛恩之稱性極談」作跋。然作為本書聽校文稿之修訂者,隨附義務不可推卻。故贅以數語為《後記》,淺述修訂編輯之因緣與感受。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等譯有《禪秘法要經》,經中世尊云:「過千歲已。此無常觀。雖復流行閻浮提中。億億千萬眾多弟子。若一若兩。修無常觀。得解脫道。」這是世尊告訴我們:末法修行者億億千萬,得度者罕有一二;修無常觀可得解脫。縱觀現世,鬥爭堅固,邪淫熾盛,顛倒繆見,舉世同風,孰能置身欲海而不隨惡浪旋入?於「貪瞋痴慢」處稔熟者比比皆是,而於「清淨平等覺」中求出離者甚難希有。幾人能將「凡所有相」視為「夢幻泡影」?縱能觀無常、視為夢幻泡影者,若不能即生成佛,怎可謂之得解脫。三賢位菩薩,無住時不能生心,生心時不能無住,無住和生心不能同時。不能無住而生心,如泥菩薩過河,自身尚且不究竟,何以盡度無邊眾生,而圓滿弘願?
解脫者,究竟而言,乃第一義諦,直指即生成佛。如來出世之本懷,豈是任惡道冤鬼萬劫慘叫夜嗥,任道業行者多生苦苦而求索乎?嗚呼!哀哉!如來者所以興出於世,唯將諸佛成就無上菩提之密法和盤托出,將佛地果覺之功德全體授予一切眾生,令盡虛空之含靈皆能即生成佛。此為如來從真實之際中所流出真實之慧,而由真實之慧令一切含靈即生得真實之利。《無量壽經》便是盡顯此三個真實,而又唯一、穩當、究竟、圓滿、當生成佛、廣大普度,如來最誠實之言。眾生受持是經,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則念念心想極樂依正莊嚴時,即入一切諸佛智慧覺海;聲聲稱念彌陀聖號時,即得於無上道永不退轉。清.彭際清《無量壽經起信論》曰:「此經具無量壽全身;亦具一切諸佛全身」。而無量壽全身與一切諸佛全身何在?在盡虛空遍法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即是常寂光、大涅槃之境界。「大涅槃者」,諸佛所證之理體,密宗所謂之大圓滿境界,宗門所徹悟之究竟果地。而吾淨業行人,惑業未斷,僅依止《無量壽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即可聲聲、念念入「不生不滅,不去不來,常寂常照,真空妙有」之大圓滿究竟如來境界,真可謂是不可思議之事,正如唐.玄奘法師所譯小本《阿彌陀經》中,稱此法為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
持名念佛一法之所以極難信,因其超出凡夫一切情見;然雖不可思議,卻又極其易行,且普被三根。玄奘法師《唐譯》本列十方諸佛,皆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由此可知,持名念佛法門之易行,皆因得十方恆河沙數諸佛之所攝受,持名時即是得一切諸佛攝受時,三大阿僧祇劫全賴博地凡夫將一切諸佛無量劫之功德拿來做為己用,方能超越地上菩薩,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眾生或有疑問,難道十方諸佛唯加持攝受修淨土者,而不加持其他法門之行者乎?非也。一切法門平等,皆得諸佛護念;然八萬四千法門卻是如來方便權說,因不能令眾生得當生成佛之利益,則不能謂之真實也。譬如解救全身纏繞繩索、數日飢渴難耐者,欲令其受用眼前擺放之甘飲美食,必然要先幫其解脫纏縛;手腳皆被捆縛,只能靠他力幫助才能將繩索徹底解脫,而後受用眼前甘飲美食。八萬四千門,門門要靠自己掙脫無始劫以來業力纏縛,而業力若有體相,虛空尚不能容之,那麼無始劫捆縛之業力繩索必是難以計量的,豈是僅依自力即能解脫。若能依靠自力解脫,十方諸佛就不必稱讚本師釋迦牟尼佛,乃能於堪忍世界,「為欲利益安樂諸有情故,說是世間極難信之法,甚為希有不可思議」了。
利益安樂諸有情,乃一切諸佛出興於世之大事因緣。利益者,真實之利,即當生成佛;安樂者,入大涅槃之首楞嚴三昧、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境界。此真實利益與安樂,唯靠持名念佛這一極難信之法方能直趨直入。是何善根福德能得如此因緣?唯一大事因緣,即發願求生淨土者,與十方諸佛同心同德,為安樂利益一切有情,故得諸佛加持,不退成佛。從而如釋迦法王如來一樣,現無量身,示現於此娑婆世界,同樣演說淨土持名念佛法門,普令一切含靈因此法而得大歡喜,大利益之究竟解脫。發此大願者,必得諸佛之大力護念,得阿彌陀如來大願大力,而念佛成佛。成佛後復教授一切眾生念佛成佛,輾轉教化,如帝網珠,互照互攝,住大光明藏不動,而又盡度眾生;盡度眾生而湛寂常然,則又實無眾生可度。玄妙之義理都盡攝於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中,莊嚴於極樂密嚴佛土中,濃縮在此《淨修捷要報恩談》中。
甲午年秋末,於澳洲期間受恩師之囑託,聽校念公《淨修捷要報恩談》以便整理成有聲書等法寶,普益眾生。初起,於其他事務兼負責任,不能一心專注於此報恩極談。冬至後,逆增上緣成熟,因累劫未能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致自身學習文稿無人發願校對,悲悔之際,每於電腦前欲錄入草稿文字,均無法動手。自知此事雖是業障現前,於一心聽校《報恩談》卻正是時;手雖被業障束縛,眼和耳尚且能任。遂發願放下萬緣,於行住坐臥間片刻不離《淨修捷要報恩談》之音聲薰習,以淺薄有限之力潛心於一事,方不辱恩師一片殷重之心。
《淨修捷要報恩談》宣演二年後,念公便含笑西逝,因此,《報恩談》可謂老人晚年之力作。拼死註解《大經》時,念公已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佛門大德,而《報恩談》誠如老人曾言:「本為報恩,愈報恩彌感佛恩之難報。」佛法甚深之義理,老人於談笑風生,嘮家常話之間淋漓暢快、透徹宣演。自《報恩談》圓滿二十餘載以來,世間所流通之影音文字不在少數,令無數無緣親近老人的同修們深得老人慈光照沐。然論及《報恩談》之文字版本,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與原始錄影和錄音對照難免出入。有些是為完善文字需要而略做改動,有些則是對老人的言語未能準確諦聽。多種因緣,遂致要尋一能與原本宣講相對完全吻合的版本成為極難之事,是以立志「還原其本來面目,以資後世有可遵循者」。
初聽《報恩談》錄音不足五十遍時,在言語細微處也是模糊不能明悉。登山遠望,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台階,方能一覽眾山小。念公在《報恩談》講解中也開示:「都要有一番真實的努力」,「若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弟子後雖有六、七十遍恭聽之基礎,但要精準聽打出文字還遠遠不夠。耳有聞性可以徹聽,心被境界染污故不能明辨。因此,要將這極難之事變為可能,只有一種方法:反覆聽,一遍遍聽,義無反顧的聽。一個句子聽不懂,就反覆聽這一句;一個詞聽不懂,就反覆聽這一個詞;哪怕細微到一個字,亦復如是。十遍不行就聽二十遍,二十遍不行就再聽,還是不行就繼續聽,直到聽懂為止。即便這樣,還是遇到許多難以辨別無誤的地方,這些地方暫時先放下,待每一拜的文字成稿完畢初校或再校稿時,回過頭來再聽,不厭其煩的聽下去。這樣一來,難關一個個被突破,但依然有一些難啃的骨頭,即便是看著視頻對口型,也不確定模糊或是語速過快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意思。可是有一件事弟子始終堅信:《報恩談》所講解的三十二拜,每一拜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在這一拜的講解中聽不懂的地方,可能在開示另外一拜義趣的時候提到,這就需要我們諳熟通篇。這種感覺最終被證實,從而又突破了一些極其難懂的地方。
然而,最難聽校的地方,是那些根本在其他禮拜文中無跡可尋的,由於語速過快,知道老人在說話,可又沒辦法捕捉到這些話。假如就此放手,給自己一個藉口,認為那可能只是無關緊要的字、詞語或句子,那恐怕不但有失聽校者之根本義務,同時又背上障人慧命之因果,讀者和聽眾極有可能因為自己的不求甚解,而錯誤或者不透徹的理解了法義。這時就迫使我們回頭找最古老的方法:「洗耳恭聽」。用恭敬的心,耳朵除此一事之外其餘都不聽。真的是其餘的事情都不聽了嗎?在不斷突破的過程中就會了解,這何嘗不是一種殊勝的修學因緣。若不是如此,自己能拼命去聽嗎?不可能的嘛。所以,念公這些所謂的言語模糊之處都是菩薩大慈大悲的示現,因為《報恩談》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聖號,自性流露而已。最難啃的骨頭不是用猜測和揣摩而辨別出來的,而是引導後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之勤苦菩薩行也。凡夫眼中無關緊要的語氣詞,其重要性可能影響著整個段落的語境,影響了有修大德前輩表意的側重點。聖意不可測,凡情不可信。百多遍之後,忽然有一天豁然開朗,曾經極難聽懂的也變得自然聽懂了,一下子就聽懂了。看起來好似情理之外,實則情理之中。事理本來是通達無礙的,障礙在於自心不夠清淨、恭敬,在於不夠老實肯幹。
三國.董遇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又《朱子家訓》:「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蘇軾言:「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恩師更是常常苦口婆心勸勉年輕人,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些先賢與大德的至理名言為何如出一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作用到底在哪裡?在自己專聽《報恩談》七十餘遍時才略有體會。如蓮翁在《淨修捷要》第十五拜所言:「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一向專念,一向專聽,皆是歸心一處之意。世出世間法要成就者,必先除障礙,欲除障礙必依戒定慧三學,專精專一,久久習之,自然心開。淨業成就,首先仰信佛智誠實之語,其次發廣大救度一切眾生之菩提心,最後端在定一。此正是如來萬劫修行成就之鐵案。
世間法用爐火純青形容技藝、學問達到精粹完美之境界,佛法用波羅蜜指到家了、圓滿等諸義。念公一生歷盡艱辛,九死一生中而得大徹大悟,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廣學原為深入,最終會歸彌陀一乘本願海。《淨修捷要報恩談》是老人一生修行爐火純青、般若波羅蜜中流露之精粹。諸佛菩薩為教化節奏緊張的現代人,做出《淨修捷要》這份精巧果盤,每一拜就像極樂佛果中分割下來的一部分,雖小但圓具萬德。但且吃下去這一塊塊小巧的萬德佛果,豈有不成佛之道理。
此因小果大、一中有多之事事無礙玄妙之理乃華嚴境界。故《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而《淨修捷要》就是口袋(袖珍)本《華嚴》。此修行捷徑中之捷徑,然一切皆符合阿彌陀佛本願平等普度一切含靈當生成佛之大願。故欲成就彌陀果地,必遵彌陀因地大願。願同彌陀而又能一向專念者,必定此生圓滿成就究竟最頂佛果,同本尊阿彌陀佛一樣盡度眾生而無有不圓滿者。
戊辰之歲(公元一九八八年),恩師上人遵念公之囑為《大經解》作序。時隔二十七載,歲次甲午季冬,恩師再提金筆為《淨修捷要報恩談》作序。而蓮翁西歸一別至今五十載茫茫歲月,念公九品蓮台永偕壽域亦有二十三載。《淨修捷要報恩談》完整版文字勘校將竟,亦可做為淨業後學報恩蓮翁與念公之獻禮。這其中,中華華藏淨宗學會同仁們,為完整版的初稿文字編輯、聽校工作做出了堅實的努力,功德無量。願一代一代淨土人,薪火傳燈,再接再厲,令持名念佛法門於此濁世大放光明。
弟子乃頑冥下愚,以上僅是淺顯心得體會之匯報,勉強附於篇末做為後記。企望十方久修大德不吝賜教,垂慈棒正,不勝感激。淨業弟子上官恭敬頂禮。
老法師:上官這一篇後記寫得非常好,突破了許多關口,畢竟把念公老人的話聽清楚了。我也聽了幾十遍,還有很多地方聽不清楚,因為他北京的土話。所以上官是最好的人選,在北京住那麼多年,言語沒有問題。這個工作是該她做的,是阿彌陀佛指定她來做的,功德無量無邊。確實像她所比喻的,這是《無量壽經》的口袋書、袖珍本,跟《華嚴》、《無量壽》、《彌陀經》內容完全相同,只是說法有詳略之分,詳細的是讓我們斷疑生信,最精簡的是我們便於受持。這四樣東西都出來了,淨宗的法寶就完備了。這個苦頭沒有白吃,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希望我們大家都認真來學習。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