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慧嚴恭敬報告的主題是「廣修隨喜功德量大福大」。
甲一、兩位聖僧表演隨喜功德
尊敬的海賢老和尚與師父上人表演普賢行,隨喜功德,《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賢公老和尚此生最後一個表法,就是表僧讚僧,為師父上人所說的法作證轉。有居士問:老人家您知道淨空法師不?哪知從未看過光碟的賢公讚歎道:再來人。並再三告誡學人:「一定要善護口業,千萬不可毀謗聖賢人!說話口滿可不好啊!」海賢老和尚經常告訴身邊的有緣人:「好好聽淨空法師講經,淨空法師可不是一般根基。要聽淨空法師的話,往生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由此可看出賢公老和尚希望佛法久住世間之悲切,不忍聖教衰,期望眾生常隨佛學。
師父上人讚歎賢公和尚為佛門榜樣,海會聖賢,弘普賢願,表法離障,續佛慧命,功德無量。並勸同學每天看《賢公和尚佛門榜樣》光碟三遍、念佛一萬聲,一年看滿一千遍。他老人家以身力行,隨時隨地聽海賢老和尚光碟或有聲書MP3。而且將《來佛三聖永思集》光碟及書流通全世界,希望人手一冊。兩位聖僧做出僧僧互讚,弘護正法不惜力、互相隨喜之榜樣。
《大乘止觀法門》卷第四云:「菩薩若知諸佛所有功德。即是己功德者。是為奇特之法。又復經言。與一切菩薩同一善根藏。是故行者當知諸佛菩薩、二乘、聖人、凡夫、天人等所作功德。皆是己之功德。是故應當隨喜。」因此,從一微塵之善行,及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所有功德,弟子皆以平等心隨喜讚歎。也隨喜讚歎海賢老和尚與師父上人,及《無量壽經科註》學習班諸位仁者,及一切護法者的善心善行和淨心淨行。
甲二、斯里蘭卡點燃隨喜之光
一、隨喜功德之喜悅
在斯里蘭卡常看到的景象,就是佛像前會供滿無數的鮮花,如蓮花及茉莉花。有些人沒帶花,便用雙手摸佛前已供的花,並雙手合十於胸前,再摸自己的額頭。原來他們是在隨喜供花者的功德,他們落實普賢十願之隨喜功德於生活中,遇緣即做,功德與日俱增,福報無量。因此,很多人民相貌莊嚴,身具好相及福報相。此國人民廣修隨喜功德,此氛圍亦薰染旅客,放下傲慢、嫉妒,也歡喜修隨喜功德。我們及許多旅客為不失此殊勝因緣,也學沒帶花的人摸佛桌上的花,甚至功德箱也都摸一遍來隨喜。此國人民之示現功德無量,讚歎隨喜!
《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卷第十云:「善男子。如是隨喜。當得無量功德之聖聚。如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皆斷煩惱。成阿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其形壽。常以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而為供養。如是功德。不及如前隨喜功德。千分之一。何以故。供養功德有數有量。不攝一切諸功德故。隨喜功德。無量無數。能攝三世一切功德。是故若人欲求增長勝善根者應修如是隨喜功德。」
二、祥和從隨喜開始
曾參觀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的最大佛塔,塔高約一百公尺,此塔內供奉佛陀右頷骨及歷代賢聖僧舍利及用品萬件,無比清淨,許多修行者在此念經、修行、供養。當時,一大富長者用一長紅布供養此寶塔,前面有人敲鼓助陣。大眾見聞時,皆紛紛排隊,隨喜拉此紅布一起繞塔,以隨喜此大富長者的供養(見圖一)。一般百姓通常用香油及小布條來莊嚴佛塔,當時一位善良婦女,便把剩下半罐的香油及幾條小布條分給我們去供養佛塔,那種親切就如同自己的親人一樣,內心特別溫馨與喜悅。
在菩提樹下,另見一奇景,有一長者買缽及僧衣供養僧寶,他虔誠的將缽及僧衣高舉於頭前,前面有人敲著鼓。聽聞鼓聲的人們紛紛前來,排著隊伍約五、六十人,每人以雙手摸此禮物,恭敬的合十於胸前,再摸自己的額頭才離開。請教當地人,他們在做什麼?當地人說,他們在修隨喜功德,因缽及僧衣一般平民買不起,但他們知道修隨喜功德。此長者也歡喜讓大家來隨喜,讓大家有機會一起積功累德,如此他的功德更大,因為他也隨喜這些人發心隨喜的功德。如《阿彌陀經要解》云:「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自己的功德不會因為別人的隨喜而減少。
師父上人曾說:「隨喜功德,他有多大功德,我隨喜的功德跟他一樣大,他的功德並沒有減少。好比他是一支蠟燭光點燃的,我有一支蠟燭沒有點燃,藉他的光把我的蠟燭點燃。他的蠟燭光明一絲一毫沒有損失,我這盞光點完之後,光光互照。」《阿彌陀經要解》云:「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自他不二。六祖惠能大師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若能修隨喜功德,其實一切人就是自己的千百億化身,在為自己積功累德。
《大智度論.釋布施隨喜心過上》第四十四:「隨喜名有人作功德,見者心隨歡喜,讚言:善哉!在無常世界中,為癡闇所蔽,能弘大心,建此福德。譬如種種妙香,一人賣一人買,傍人在邊亦得香氣,於香無損,二主無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邊隨喜,功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為隨喜。」
三、隨喜之光照破黑暗
曾至佛陀講經的凱拉尼亞大佛寺(皇家大寺),此寺清淨莊嚴,許多虔誠的佛弟子,男女老少皆以香花供佛。當時有一位七、八歲的小男孩,手中拿著一個袋子裝滿了小花,看到我們來參訪的遊客,喜悅的請我們雙手捧在一起,他誠敬的把袋中的花一把一把的放在我們的手中,示意我們用香花供佛。弟子深感慚愧,自己學佛十多年,心行都比不上一位七、八歲的小男孩。他能視人如己,別人之供養佛如己之供養佛一樣,希望大家都能於佛前種善根,如《太上感應篇》所言:「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無獨有偶,後來走到外面一棵高大的菩提樹,當時來了一位七、八十歲的老者,手中提了一壺水,示意弟子去灌溉菩提樹,之後老人又提一壺水給其他旅客。老者與小男孩同樣的為弟子示現了慈悲,與人方便的廣修供養,並將菩提心落實於生活之中。
自己深深反省為什麼無此心行,供養的禮物怎麼不會分給別人也來修隨喜功德,讓眾生也能在三寶處種善根?看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若諸有情於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得佛功德善根不生隨喜,或復於彼隨喜功德不聞不知,當知皆是魔所執持、魔所魅著、魔之朋黨,魔天界歿來生此間。」慚愧自己成為魔眷屬卻不自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若諸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得不退轉至究竟位,有能於彼起隨喜心,定能破壞眾魔眷屬,疾能證得一切智智。若諸有情深心敬愛佛、法、僧寶,隨所生處常欲見佛、聞法、遇僧,於諸菩薩功德善根,應深隨喜迴向菩提不生執著。若能如是,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利樂有情,破魔軍眾。」(註:魔軍(十軍),《佛學大辭典》近代丁福保編,云:煩惱為魔軍分為十種。《智度論》十五曰:問曰:何處釋煩惱為魔?答:如《雜寶藏經》中,佛說偈語魔言:欲是汝初軍,憂愁為第二,飢渴第三軍,渴愛為第四,第五睡眠軍,怖畏為第六,疑為第七軍,含毒為第八,第九利養軍,著虛妄多聞,第十軍自高,輕慢出家人。諸天世間人,無能破之者。我以智慧力,摧伏汝軍眾。汝雖不欲放,到汝不到處。」)經云:轉煩惱為菩提。原來佛、魔一念之差,若能廣修隨喜功德,速破煩惱魔,速成佛道。
四、真誠懺悔
《菩薩五法懺悔文》曰:「歷世懷妬嫉,我慢及恚癡。見人得利如箭射心,聞人得樂如釘入眼。坐此諸罪障。墮落三惡道。常不遇諸佛。」在此至誠懺悔自己無量劫至今生,愚痴心重且心量狹小,不知修隨喜功德之深重罪業。由於弟子的妄想、分別、執著,身語意三業造了不少業,尤其造下了不少意業及口業。口業業報現前,感招嘴、舌頭、及口腔常破洞且血流不止,有時長達二、三個月。且示眾見知,口齒不清晰,顛三倒四。無比感謝業力的提醒,才知懺悔。真應驗了賢公老和尚所云:「一定要善護口業,說話口滿,可不好啊!」看來口業可造滿了,難怪學佛多年,法水不入。至誠向無量劫至今生,有意無意惱害之無量無邊之眾生及仁者,頂禮懺悔,對不起,懇請您們原諒。也代家親眷屬及法界眾生一起懺悔此罪業。今後願發大隨喜心,從一微塵之善行,及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所有功德,乃至一切眾生善心善行,皆隨喜讚歎。祈願法界眾生皆歡喜修隨喜功德。
以上學習及懺悔,疏漏及不足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慈悲指正,慚愧弟子頂禮感恩,阿彌陀佛。
註:圖一,隨喜拉紅布一起繞舍利塔。
老法師:慧嚴的報告我們剛才聽了,她說的確確實實是我們現代身邊一些同修,可能包括自己在內,都有這種過失。自己時常犯過而不自知,這是為什麼我們業障消不了,道業提不上去,不能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一天到晚法喜充滿。我們讀老和尚的《永思集》,要多讀,要常常反省,每讀一遍,認真反省一遍。《永思集》的文不長,因緣生居士他有一份詳細報告,說得很清楚,那有相當長的文字,我們做成有聲書,好像是九個小時。要不要聽?要聽,至少要聽個二、三遍。然後用精簡的本子,精簡本子不到一個小時,每天用這個提醒自己。如果自己有懷疑,習氣很重,他那個詳細的本子多聽幾遍,一定有好處。
普賢菩薩教給我們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一乘菩薩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裡面有隨喜功德。願願都重要,特別是念佛求生淨土。在《無量壽經》上,世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無量的菩薩,都是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他們修什麼法門?德遵普賢。我們知道普賢是華嚴會上菩薩眾的上首,這個地位有多高。在《華嚴經》最後一章,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菩薩在這一章裡面給我們做總結,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跟華嚴是什麼關係?我們明白了,原本是一體,西方極樂世界修的是華嚴法門,普賢菩薩為大眾的上首。
普賢行跟一般菩薩行不一樣在哪裡?一般大菩薩都修這十門,這十門是普門,為什麼特別稱讚普賢?普賢的心大,所以普賢行才是圓滿菩薩行。心量不大,心量不能包容,那就不是普賢菩薩。只有普賢行才能夠圓滿成佛,所以稱為一乘。《法華經》上說得好,「唯有一乘法」,佛的心量都是究竟圓滿的,沒有一尊佛是小心量的,都證得究竟圓滿,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確實是一體。佛說三乘是方便說,《法華經》上講得好:「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為什麼方便說?他不是一乘的根性,他聽不懂一乘法,所以佛要把一乘法變換成二乘、三乘,二乘是大、小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用這種善巧調眾生的根性,從劣根調到利根,從小、始、終教調整到圓、頓大法,這樣才能幫助眾生一生證得究竟圓滿。
調眾生,最重要的一個科目,如何幫助眾生拓開心量,這是關鍵的所在。眾生確實迷得太深,不知道事實真相,隨喜功德是這個課程裡面重要的一個環節。真正了解事實真相,隨喜功德才做得圓滿,對於別人的修持、修學絕對不會有嫉妒、傲慢心,能把別人修學的功德變成自己功德。為什麼?一體,達到究竟圓滿的時候就是融入常寂光。像我們這個房間裡面有十幾盞燈,這十幾盞燈統統打開,光光互攝。每一盞燈裡面,光明裡面都有其他九盞燈的燈光,融成一體,融成一片。極樂世界證得究竟圓滿是常寂光淨土,大乘經上稱為大光明藏,大光明藏是什麼?是自己的自性,是萬法的本體,確實是一不是二,沒有第二、第三。而且這個一是圓滿的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是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融入常寂光,一是自己,我自己也融入了。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跟我原來是一體,一絲毫的分別都沒有。不但你不再分別,連分別這個念頭都滅掉了,真正是所謂的六根在六塵境界,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
人迷,是先有起心動念,從起心動念上生起分別,從分別裡頭再生起執著,這就變成六道輪迴。如果沒有執著,於一切法都不執著,就證阿羅漢。阿羅漢證得清淨心,我們《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說的。由此可知,我們要想恢復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平等覺是真心、是自己,只要放下,不執著,清淨心就現前;放下,不分別,平等心就現前。清淨平等心生智慧,這個智慧就是經題上的覺,這個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功德圓滿了。圓滿之後是什麼樣子?圓滿之後決定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十願圓滿了。怎麼圓滿?念念圓滿,究竟圓滿,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前。這個時候,從大慈悲心照見虛空法界還有許許多多迷而不覺的眾生。
融入常寂光那就叫法身,所以法身沒有形相,法身是體不是相。法身就是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為什麼稱它法身?能生萬法,十方三世一切萬法都是從它而生的。它所生的一切法,在六道、在十法界變質了,從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就叫阿賴耶,也叫根本無明,它是生滅法。它不能生、它不能現,但是它能變,把自性所生的法,萬法,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它有這個本事。所以佛教導我們,要記住,要懂得轉識成智,把它轉過來,真正轉過來了就覺悟了。法相宗根據這個道理建立修學的法門,專門講求怎樣轉識成智。
人的根性不一樣,轉識成智的方式也不相同,念佛法門轉得最快。為什麼?因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因,自己一定要承當。不能謙虛,佛太高了,我怎麼敢高攀?這就錯了,那你永遠成不了佛。不知道你本來是佛,那是真的,現在變成眾生是假的,不是真的。眾生迷失了自性,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怎麼迷了?動心就迷了。你就想想,我們什麼時候不動心?動心就是念頭,前念滅後念就生,念叫妄念,念不是真念。真念是什麼?真念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才叫真念。
沒有念頭的時候就是自性,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描繪得最好,我們要常常記住,常常提醒自己。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清淨的,我們講心被染污了,那是妄心,阿賴耶,真心從來不受染污,為什麼?它沒動。能大師開悟的五句話,將自性交代清楚、交代圓滿了,所以五祖衣缽就傳給他,見性成佛。第二個他看到了,第一個看到自性清淨,歡喜,第二個看到自性「不生不滅」。第三個看到的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萬法,具足一切。雖然具足,自性裡頭一法不立,一片常寂光。這一片常寂光具足一切法,為什麼?它能現。末後一句說「能生萬法」,就是它能現萬法,萬法就是全宇宙,佛經上的名詞叫遍法界虛空界,它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這是自性迷了,帶著阿賴耶,看到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叫宇宙。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我們不能不相信,這不是我們的境界,佛與大菩薩的境界。這個大菩薩是法身菩薩,大乘經上講得很詳細,而且說是八地以上,跟佛同一個知見。
我們凡夫學習信願持名這個法門,在一生當中就能證到究竟圓滿,所以這叫難信之法。為什麼?一般人絕不相信,哪有這種道理?聲聞、緣覺不相信,三乘菩薩不相信,一定要叫圓教大乘,他相信,不容易。我們凡夫要想證得圓教大乘,你去看大乘經典,都是無量劫,哪有一生證得的道理?所以一生證得這樁事情,一定要仰信佛語,佛語真實,佛決定沒有妄語。它太奇怪、太殊勝了,不是我們能力能理解的。但是,我們有幸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明白了,為什麼?親自見到的境界,你還能不相信嗎?那就是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真不可思議。
阿惟越致菩薩就是禪宗明心見性的菩薩,這樣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根本就不起心、不動念。眼睛像照相機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沒有動念頭,為什麼不動念頭?因為他知道,能見、所見都不可得。能見的是六根,所見的是六塵,六根六塵全是假的,統統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生滅法,所以他不動心。不動心就見到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自性。自性的理體他看到了,自性的現相他看到,雖然看到,依舊沒有起心動念。永遠不會起心動念,那是什麼?自性本定,真心就是這樣,起心動念是妄心,真心不起心不動念。真心絕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干擾,也不會受六根的干擾,內外都不干擾。這是佛法最高的境界,這是佛法講的究竟圓滿。佛說,這個境界每個眾生本來具足,現在也沒失掉。
現在為什麼我們變成這個樣子?我們是迷而不覺,雖然聽到大乘經,佛給我們宣說諸法實相,我們也聽懂了,也聽明白了,一下轉不過來。轉不過來的原因,習氣太重了。我們這個毛病、這個習氣,在六道裡頭無量劫到今天受的這個薰習,現在一下要把習氣丟掉,做不到,我們能理解。那怎麼樣?念佛。為什麼念佛?求佛加持。只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確實有這個能量加持我們,別的佛沒有說,他沒有說他能加持。我們也知道,念這句阿彌陀佛,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德號全都念到了,一個都不漏。想想這句名號的意思,阿彌陀佛,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阿彌陀佛翻成中國文字是無量覺。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全都是,沒有一尊佛不是無量覺,無量覺才叫成佛。所以這句名號是一切諸佛如來的通號。
這裡講隨喜功德,你從這個名號知道,對於隨喜功德的意思你能夠理解、你能夠體會到,圓滿的隨喜,圓滿的功德,究竟的隨喜,究竟的功德。學佛,怎麼能不念阿彌陀佛?這個道理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後你這一句佛號你才真正知道這是寶,世出世法裡面第一寶,無上之寶。今天我們得到,得到把它失去多可惜,分分秒秒都要把它抓住。每個念頭全是阿彌陀佛,這就是抓住的方法。但是初學,雖然發心,常常丟失,常常忘掉。忘掉不怕,想起來馬上接著念,要慢慢養成習慣,總得個兩年、三年。養成什麼習慣?念念不丟失,真的一句接一句,晚上睡覺接不起來,醒過來就接上。到什麼時候夢中也能接上,那功夫就很深了,我們一般想法總得十年以上,這個功夫。一、二年的時候是醒著能接著,不丟失,十年差不多是睡眠也不丟失,這個時候真正法喜充滿。這時候真正像海賢和尚一樣,我什麼都知道,就是不說,不能說。那是什麼?外緣不一樣。如果是太平盛世,人心皆善,可以說。為什麼?別人不毀謗,不懂也不毀謗。現在人一說,他就毀謗你,他說你騙人,你這個人精神不正常,這就要造地獄業了。為了不讓眾生造地獄業,不說,一片慈悲。
所以這篇報告很有價值,把普賢行願隨喜功德講明白了。講明白,我們喜歡消業障、喜歡積功累德,就知道應該怎麼做法,這是好事情。好,我們現在再看下面一篇。
學生: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善知識慈悲,阿彌陀佛。不肖弟子自了冒昧報告的題目是「印光大師述《無量壽經》緣起」。
一、總述:說時雖在方等,教義實屬華嚴
淨土一宗,肇自普賢。震旦遠公續法源,中外廣流傳。遍令聖凡,現在證涅槃。《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此釋迦佛法中最初首倡也。(小乘見思惑盡便了生死,證真諦涅槃,故以了生死為證涅槃。大乘成佛,方為究竟涅槃。不可謂此涅槃,為佛之究竟涅槃也。)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華嚴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勝方便也。彼妄謂淨土法門,為權漸小乘者。皆毀謗《華嚴》,及謗佛、謗法、謗僧之極重罪人也!
溯此法之發起,實在於華嚴末會。善財遍參知識,至普賢菩薩所,蒙普賢威神加被,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為稱讚如來勝妙功德,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同以十大願王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以華藏海眾,皆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遊塵剎佛國。其彌陀誓願,極樂境緣,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須說。
然華嚴會上,絕無凡夫二乘,及權位菩薩。故雖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稟承。乃於方等會上,普為一切人天凡聖,說《無量壽經》,發明彌陀往昔因行果德,極樂境緣種種勝妙,行人修證品位因果。此經乃說《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說時雖在方等,教義實屬華嚴。華嚴唯侷法身大士,此經遍攝九界聖凡。即以華嚴論,尚屬特別,況餘時乎!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
二、分述:
甲、稱性極談,如來正說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古今多有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於此法門,不生信向者,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論仗佛力特別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義,則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也。
乙、三根普被,聖凡齊收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淨土法門,了生死無上妙法也。一代時教,浩若淵海。其究竟暢佛普度眾生之本懷者,唯淨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上聖若肯迴向,速得圓成覺道。仗佛慈力,與唯仗自力,其難易固日劫相倍。
淨土一法,為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自行化他,同歸淨土者有由來矣。知此,則唯執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驚,憬然悟。以期現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極樂。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常時親炙阿彌陀佛,以冀證無生忍,圓滿菩提而後已也。吾言不足信,請質之普賢菩薩,自可無疑矣!
丙、他力妙法,善護行人
多劫不能成佛,由修自力法門故。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
末世之人,不依此修,則雖是修行,亦可憐也!以不知仗佛力,而偏欲仗自力,則恐永無出生死之日矣!
倘不於此法認真修持,而於如來所說一切諸法中,隨修一法,或兼修各法,欲了生死,勿道即生不能了,或經百千萬生及百千萬劫,尚不能了者,多多也。何以故?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專仗佛力。自己但具真信切願,持佛聖號。則於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其餘一切法門,必須修到業盡情空之時,方可了脫生死。否則,任汝功夫深,功德大,煩惱若有一絲一毫未盡,則仍然不能出離六道輪迴之外。以自力了生死,比仗佛力了生死,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也!
丁、暗合道妙,巧入無生
淨土之為教也,肇始於彌陀導師,演暢於釋迦世尊。十方諸佛,出廣長舌以讚揚。兩土聖賢,發金剛心而流布。總而論之,一代時教,百千法門,無非令人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既證實相般若,則心淨土淨,情空境空。如一月普印於千江,若萬籟咸鳴於一風。光明壽命,橫遍豎窮。直與彌陀世尊,同一廣大悠久。如是則何經非淨土之經?何行非淨土之行?約而言之,唯淨土三經,專明其致。大啟願輪,深明緣起,其唯《無量壽經》。
如來於一代通途教理以外,所立之特別法門。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治。故無論業之輕重,惑之厚薄。但能信願念佛,無一不獲往生。如摩尼珠,隨意雨寶。故但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待至業盡情空,心佛雙亡時。則一切法門,河沙妙義,無不融會貫通於自心矣。淨土法門,其妙如是。其有欲上薦先亡,下濟群品。令一切人,不廢本分職業,各得現生出離生死輪迴者,可不汲汲從事於此法門乎哉!
戊、大聖垂慈,特留此經
佛在摩竭提國,靈鷲山中,說阿彌陀佛,最初因地,棄國出家,發四十八願。又復久經長劫,依願修行。迨至福慧圓滿,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莊嚴,妙莫能名。十方諸佛咸讚歎。十方菩薩,與迴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攝受。是為《無量壽經》。
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若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芸芸眾生,誰能出離苦海乎?是知釋迦彌陀,乘大願輪,興慈運悲,度脫眾生。一則示居穢土,以穢以苦,折伏而發遣。一則示居淨土,以淨以樂,攝受而鈞陶。
俾讀者各各執持名號,咸歸一心。迥出塵世,倏登極樂。以法藏之願輪,攝取眾生。仗淨土之境緣,直趨佛果。
三、結語
以上內容是摘錄散布在印祖《文鈔》中不同地方,與《無量壽經》有關的若干段落,按照念老《大經解》「教起因緣」的五個小標題順序排列,取題名「印光大師述《無量壽經》緣起」。這份報告,其實是會集,並非《文鈔》中有一成文為「述《無量壽經》緣起」。全文都是印祖的原話,實無一字弟子臆造。
錯誤之處,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吝賜教。阿彌陀佛。不肖弟子:釋自了叩呈。
老法師:難得自了法師,為我們提供這一份寶貴的資料。他說得很清楚,都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但是不是在一起說的,是印光大師所說的這些話,把它聚集在一起,這也是會集。會集得很忠實,自己沒有加自己的意思進去,沒有改動一個字,這就是忠於會集,像夏蓮居會集《無量壽經》一樣,這也是我們值得宣揚的。
《無量壽經》的緣起,得到印祖這份資料,我們就更清楚、更容易明白了,它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淨土法門。在我們學習佛法過程當中,不能不學這門課,不能不用這個方法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為什麼?除了這一法,之外再沒有一法能幫助我們一生成就的。這句是老實話,是一切諸佛所說之法,我們永遠要記住,要依教奉行。這一法得來不容易,佛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講得非常詳細,四十八願是怎麼來的。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我們才會把這個法門當作珍寶,不敢遺失,它能救我們法身慧命。
不但十法界、六道輪迴是假的,佛在《般若經》上把它比作我們的夢境,一場夢。作夢的時候有,醒來的時候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不但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不是真的,跟六道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六道裡頭造的業很重,所以有惡報,四聖法界造的業輕,沒有這麼重,換句話說,那是世尊的淨土,六道是世尊的穢土。我們要超越,不但要超越六道,還要超越十法界。通途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要想超越十法界,往生到華藏世界,《華嚴經》上所說的,要經歷,用大乘來說,十信、十住,上面還有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位次。前面五十一個都是因地菩薩,最後一個是佛果,妙覺。要多長的時間?確實是無量劫,無量劫才能夠大徹大悟,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之後,還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超越四十一個菩薩階位,這是《華嚴》圓教初住到等覺。然後你才能夠圓滿回歸常寂光,證得妙覺的果位,太難了!
這個法門教我們當生成就,就在這一生當中圓滿證得,而且方法太簡單了,所以讓權教菩薩都不敢相信,聲聞、緣覺就不必再說了。權教是別教三賢,別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沒見性,他們居住在四聖法界,在那邊修行。必須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夠往生到實報土。到實報土之後,三個阿僧祇劫,所以常說的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普通人說的,對誰說的?對別教初地以上說的。權教等覺成佛,實際上他的果位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十住、十行,第二行位的菩薩,你就知道多難。這個法門太奇特,彌陀所成就的,諸佛如來為我們介紹的,我們相信佛沒有妄語,佛的話句句是實話,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
信為道元功德母,淨土三資糧,信擺在第一,有信你就能成就;沒有信心,還有懷疑,很難往生。為什麼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唐朝初年,善導大師在世給我們透的信息,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為什麼現在一萬個念佛人,能夠往生的只有幾個?六十年前,李老師告訴我們,他說台中蓮社的蓮友,台中蓮社是他老人家創辦的,蓮友裡面同學一萬人當中往生不過是三、五個人。六十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可以說一萬個人當中真正往生只有一、二個。這什麼原因?信出了問題,雖然有願,想去,他有懷疑,對於淨宗的真相不明瞭。
淨宗的典籍,能把極樂世界講清楚、講明白,容易讓現在人聽得懂的,只有夏蓮公的會集本、黃念老的集註。但是現在,這個社會上依舊有不少人說這經是假的,這是偽造的。有影響,早年依照這個本子學習的,現在換了,不敢依照這個學了。這些人能不能往生?很難,他造的有很重的業。什麼業?我們自己捨棄這個本子,會不會影響別人?如果別人看到我們放棄了,跟著也放棄了,我們自己不能往生,豈不是害了他也不能往生。這是什麼?斷人法身慧命。這個果報在無間地獄,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好在現在科技發達,我們一心一意深入這部集註,希望把它講清楚、講明白,讓大家都能夠生起信心,不再懷疑。
非常難得,彌陀慈悲,囑咐海賢老和尚住世表法。若不是這個緣故,海賢老和尚念佛往生,他要是我壽命不要了,他的壽命我相信也不過是七老八十,正常的,不可能有一百一十二歲,那是阿彌陀佛給他的。他要不要壽命,他二十五歲以前決定可以往生。我們看到一個例子,諦閑老和尚的一個徒弟鍋漏匠,念佛三年站著往生。那是什麼?那是,我深信不疑,他還有壽命他不要了,他求著阿彌陀佛跟他走了。這是《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頭,絕大多數三年往生,都是還有餘壽不要了,提前走了。
海賢老和尚有這個本事,有這個條件。我們相信他,他二十歲出家,師父教他一句佛號念到底,還說,明白了不要亂說,不能說。那個明白是什麼?開悟,你念到理一心就開悟了。他都記住。所以他要是捨壽的話,應該在二十五歲這個階段。我相信這個階段就受佛囑咐,佛來獎勵他,修得很好,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做個好榜樣,做個學佛的好榜樣,做個念佛的好榜樣,他真做到了。在這個基礎上再努力,像這樣的人,五年他可以把一句佛號甚至於連夢中都念佛,他有這個功夫;再念個五年,事一心不亂可以達到。事一心不亂什麼境界?把見思煩惱斷掉了,見思煩惱斷掉等於阿羅漢,就是事一心,往生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再過個五年,或者假設再長一點,十年,肯定到理一心。理一心就是師父告訴他的,你明白了可不能說。所以我的看法是,事一心他應該在三十前後證得,理一心最遲也是四十前後就證得。一句佛號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大徹大悟,世出世間法全部通達了,得大自在!
住在人間表法,一直到他看到一本書,《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宏琳法師編輯的。這部書的內容就是弘揚正法,向大家詳細說明,夏蓮公的會集本是真的,把會經這樁事情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經不是不能會集,最早翻譯的時候就有會集,他都給你舉出來,在《大藏經》裡頭,你去看,哪有不能會集的道理!會集是有問題,有很多把原來的經文字改動了,這是會集最大的顧忌。有沒有?有,連王龍舒的有,魏默深的本子也有。這個本子沒有,因為夏老知道,別人批評會集本都抓這些弱點。所以他的經會成之後,經過六、七年的時間,十次校對、修訂,讓這部經上每個字都是原譯本的經文、原譯本用的字,一個字沒有改。這是最忠實的會集,所以字字句句是真經,讓我們對經產生信心,不要再懷疑。第二個表法,是幫助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他也是會集的,集註。用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解這部經,沒有錯誤,非常不容易。
我們一般人有經驗,知道有這樁事情,全心全意為佛法,有佛菩薩加持,有不思議的感應。我們相信這些加持感應,夏蓮老有,黃念祖老居士也有,我們這些年學習經教有時候也有。都說明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特別憐憫現在動亂的社會,眾生苦不堪言,佛菩薩哪能不救護?救護必須要現身說法,有這些人真正發心,真正做出犧牲奉獻,佛菩薩就加持。海賢老和尚的壽命就延長了,一直延長到他看到這本書,拿著這本書照相。他身邊同修們告訴我們,老和尚一生不拒絕別人跟他照相,不拒絕,但是沒有主動要求的。唯獨這一次主動的,穿袍搭衣主動要求大家給他照相,這就一次。三天之後他自在往生了,沒有生病。一切眾生生老病死苦,他老人家老,不苦,沒有病,沒有病苦,也沒有死苦,這我非常羨慕的。他臨走的那天,他是晚上走的,白天還幹了一天活,這是表什麼法?表有生,沒有老病死苦。念佛人好!說走就走了。白天還在菜園裡面整地、平土、拔草、澆水,幹了一整天。大眾看到他,黃昏了,天黑:可以收工了,明天再做。他告訴大家:做完了我就不做了。這話裡頭有話,他做完了,晚上就走了,再也不做了。
念佛,來佛寺三個都是這樣走得自在,沒有病苦、沒有老苦、沒有死苦,說走就走。頭一個走的他媽媽,第二個海慶,他是第三個。走得這麼自在,走得這麼瀟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了。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告訴一個老同參,在家居士,老居士,告訴他,這兩天阿彌陀佛來了,告訴我,帶我到極樂世界去了。他給我們證明這些事情我們要記住,決定沒有迷信,他頭腦清楚,他不是糊塗人。第一個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真有;第二個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真有,彌陀四十八願接引眾生是真的不是假的。
他一生多次見佛,多次見到極樂世界。我們在典籍裡頭,只看到東晉初祖遠公大師,他在世的時候四次見到。海賢老和尚念佛九十二年,我估計他,見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決定不會少過十次。證得理一心,想佛佛就現前。佛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他是常寂光。所以跟佛見面,這《楞嚴》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沒有來去。在那個境界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統統是當處,你想見,佛就現身,想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你面前,不想看就沒有了。沒有來去,只有隱現,它所現的是實報土。不但能見佛,十方諸佛剎土凡聖依正莊嚴想見統統見到。所以,他住哪裡?他住極樂世界,人在我們這個世界,他所住的是極樂世界,他知道,別人不知道,他不宣說沒人知道。用這種方法為我們做示現,增長我們的信心,加強我們的願心,讓我們好好的向他學習,這句佛號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能夠丟失。
自了師今天這份報告非常有價值,我們要將它單獨流通,供養我們淨宗同學。這裡頭字字句句印祖說的,說得非常清楚,會集得很好。常常想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不要以為今天這個好像很容易得到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過去世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才見到、才遇到。特別是遇到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表法,你看清楚、看明白了,不能不相信。相信了,就照他的模式真幹,希望我們每個人這一生當中都能圓滿成就,一定要學老和尚,老和尚就是給我們做這個榜樣。
我們接觸的外緣,有順有逆、有善有惡,順逆是環境,順境不生貪戀,逆境不起怨恨,用平等心看待。善緣、惡緣是人事環境,也不能執著。善緣我們有報恩心,沒有情執,要有情執就麻煩了,就不能往生。惡緣,遇到都是找麻煩的,毀謗你的、陷害你的,甚至於想殺你的,我們要幫助他懺悔業障,我們念佛要給他迴向,冤家宜解不宜結。會有這麼大的怨恨,這一生並不相識,不認識,沒有遇到過,那總是過去生中造的業。我們要相信人有輪迴、有三世,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這一生他對我們起很多惡意、很多障礙,我們要感恩他,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修忍辱波羅蜜。海賢老和尚的忍辱功夫第一,這要向他學習,能忍,能忍心就安了。
釋迦牟尼佛在世跟我們講忍辱仙人的故事,那是他過去生中遇到的。歌利王將他凌遲處死,這是辱裡頭最嚴重的,沒有比這個更重的侮辱,忍辱仙人臨死的時候告訴歌利王,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尊者就是以前的那個歌利王,佛說話算話。他為什麼?佛沒有怨恨,佛感恩,讓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了。怎麼提前的?忍辱波羅蜜圓滿。賢劫千佛,釋迦牟尼佛本來排列是第五尊的,結果他第四個成佛了。原本第四個是彌勒菩薩,他是第五,因為忍辱仙人這個功德,讓他提前成佛,彌勒菩薩變成他的後補佛。這是世尊為我們表法,讓我們在這裡醒悟過來,隨喜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要學普賢十願,禮敬平等的,善人、惡人都要禮敬,為什麼?他本來是佛。植物、動物要禮敬,山河大地要禮敬,無不敬。佛這樣教我們,儒家的禮也教我們,你看《禮記》第一篇,「曲禮曰,毋不敬」。我們佛門,打開拜懺的懺儀,第一句話,「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就這個意思。恩怨平等,統統是成就我們。順境、善緣成就我們斷貪瞋痴慢,逆境、惡緣也是幫助我們斷貪瞋痴慢的,不在境界裡頭鍛鍊,你怎麼知道你的心清淨平等了?一定要在境界裡頭去練,練到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功德圓滿了。所以,順逆境緣都是我們的恩人,如果我們還有怨恨、還有貪戀,錯了,我們就墮落了。統統是佛菩薩示現表演來考我們,我們經過這些考試,關關通過,就成就圓滿功德。所以,一切眾生都是恩人,有恩於我,有德於我,我怎麼可以怨恨?
你要把理想通,如果有這個煩惱習氣重,天天想一遍,你煩惱就會減輕,智慧會增長。境界現前如如不動,生起感恩的心,絕不會有貪瞋痴慢,決定不會有報復,這就對了。宇宙跟自己一體,千萬記住,害別人就是害自己,敬別人就是敬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這就對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