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八面,倒數第二行,經文倒數第二行,科題是「見樹獲忍」。請看經文:
【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這是講到樹利益眾生,說到究竟之處了。這個真實的受用,我們一般人講修行證果,佛法中常說契入境界,這個地方跟《仁王經》用『忍』來表法。「忍」是認可的意思、同意的意思。佛所講的甚深之理,我們聽了不懷疑,能夠肯定,能夠承認,這叫忍。所以黃老居士在註解裡面講,信難信之理而不迷惑,這叫忍。古大德為我們解釋這個字說「慧心安法,名之為忍」。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用理智將我們的認知肯定在如來所說一切之法,這個也叫做忍。說到究竟之處,就是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對於佛在大乘經上所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特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能夠信得過。這個信非常之難,為什麼?我們沒有見過,從來也沒有想到過,現在聽到佛這麼說,居然就能夠相信,而這個相信不是迷信。不迷信,一般叫正信。正信是對於事實真相雖然無知,但是有理由去相信它。什麼理由?釋迦牟尼佛不妄語,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因此我們能夠信得過,這種信叫正信。那是不是得忍?沒有,這個並沒有得忍。什麼叫得忍?你親自證得,這就叫得忍。
所以此地所講的『三種忍』,不是普通人。《仁王經》裡面說過『無生法忍』,就是這第三種,什麼人證得?七地、八地、九地菩薩證得。這不是普通菩薩,是摩訶薩!從這個地方我們往上推,『音響忍』是初地、二地、三地菩薩證得的;『柔順忍』是四地、五地、六地菩薩證得的,這三種人是初地到九地。十地菩薩所證的不叫做法忍,叫「寂滅忍」,這是最高的層次。
由此可知,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聞法、修學,這幾句話就是保證你能夠證得菩薩摩訶薩;你能夠證得,這是保證書,保證你能夠證得地上菩薩的果位。這個話真正的用意是在此地。我們如果明白了,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生起嚮往之心,為什麼?在我們這個世間,你想證得地上菩薩果位,不容易!換句話說,根本就不可能。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如果能證得個須陀洹果位就很了不起了。須陀洹跟初地菩薩相距很遠,這一定要知道,這一段文它真正的義趣我們就了解了。
現在我們看一看這三種忍的名稱,先把這個名字講清楚。隋朝淨影法師有《無量壽經義疏》,他是依據康僧鎧的譯本。這個本子我們以前讀過,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也曾經講過,我也聽過。他在註解裡面說,「尋聲悟解,知聲如響」,這個叫「音響忍」,這是初地、二地、三地菩薩所證的。這個說法跟《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教我們學習的方法相應。
馬鳴菩薩教導我們要怎麼樣聽經、學教,你才能夠悟入?換句話說,你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他給我們講了三樁事情,第一個是「離言說相」。音響忍就是離言說相,不執著言語,言語是工具,不必執著。你要聽什麼?你要聽言語裡面所說的義理,不執著言語,這叫會聽。讀經,經典是文字寫出來的,文字是言語的符號,既然不執著言語,我們還執不執著文字?當然不執著。所以有些非常著重於考據,這是世間做學問人他們做的工作,不是修道;修道是講悟入境界,是兩回事情。
一味執著在考據是肯定不能夠悟入境界的,那把佛法當作世間一門學問來研究,經典變成世法了。世法裡面是什麼?我們可以說是世間法裡面的文學,把經典當作文學作品來看待、來研究,這個與學佛沒有關係;方向錯了,當然目標就不相同了。這些,我們學佛,特別是出家同修,你在這一生當中想真正成就戒定慧三學,你不能不知道,言語文字執著不得。要不要?需要,它是工具,它是誘導我們契入境界的。
《金剛經》上有個很好的比喻,世尊把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比喻作一個渡船。我們想過河,在從前過河需要渡船,法是什麼?法就是渡船,我們藉這個渡船過河,過了河之後這個船要不要它?不要了。如果揹著這個船,你還能夠上得了岸嗎?船就不要了,這個比喻很好。但是你沒有渡過彼岸的時候,這個東西很有用處;渡到彼岸之後,這個東西沒有用處了。
換句話說,哪一天你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這三藏十二部經教,在你眼睛當中是什麼東西?是一堆廢紙、垃圾。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說法,說了那麼多,廢話一堆!到那個時候你才入這個境界。但是你沒有明心見性,這個東西有用處,它對你有幫助,可是你不能執著。你一昧去執著它,你永遠見不了性,這是佛法學習困難之處。為什麼很用功的人、很努力的人,甚至於有人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只是我們世間人講的佛學家而已。他成不了佛,他入不了佛的境界,道理就在此地;妄想分別執著他放不下。
馬鳴菩薩第二個教給我們,「離名字相」。名字是什麼?佛經裡面很多的名詞術語,你像這個地方就跟我們講了三個名字: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這都是名字。三寶:佛、法、僧,都是名字相。名字相是為了傳達意思方便而設立的,假設的,你可不能當真。你要當真,執著在裡面,你又麻煩了,都把你的悟門堵死了、堵塞了。佛學的名詞術語不要執著。
第三個更深一層,「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我們聽了之後會想一想這一句話什麼意思?這一段是什麼意思?這就是你心裡頭在攀緣了,你又錯了。所以聽佛法不可以攀緣,不能想它什麼意思,它沒有意思,你才有悟處。你要去想它的意思,你所想的不是佛在經上講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誰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那不叫麻煩大了嗎?佛哪有意思!不要說佛菩薩沒有意思,阿羅漢都沒有意思,你還去想它什麼意思,錯了!不能想。
聽,聽懂就懂,聽不懂也不要去想。千萬不要說,聽不懂我去研究研究,多想想,愈想愈錯,愈想愈離譜。那怎麼辦?聽不懂沒有關係,第二遍再聽,決定不要去思惟,不要去想像,不要去搞很多假設。所以,佛經的讀法跟世間書籍的讀法完全不相同,用世間這個方法、這個理念來念佛經,那佛經就變成世間的文學了,不可能開悟。所以這個一定要懂。
音響忍這個地位的菩薩,就是初地、二地、三地,他們確確實實是馬鳴菩薩教的這個原則他做到了,他在聽經聞法,能夠「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用什麼來聽?如如不動的心,用清淨心。這裡頭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如果能夠到沒有妄想,那當然是最高層的了。這個地方妄想可能還有,但是他已經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所以他聽了之後,他能體會到裡面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因此他才能夠得「音響忍」。
古人講的話很有意思,「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對於音聲,他了解音聲是一回什麼事情,名字性空。佛講的許許多多的名相,名字性空,音聲也是性空。因此他們能夠對於音聲、名相不分別、不執著,這樣聽才能夠悟入。這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境界聽經聞法,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你所得到的,用現代話來說,佛學常識;你能得到的是佛學常識而已,你沒有悟處,你沒有悟入。
更進一步,確確實實在聽經聞法當中,能把佛菩薩所講的義理真正契入了,能夠完全隨順佛陀教誨去生活、去工作、去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隨順佛陀講的義理,這叫柔順忍。這個比前面高,四地、五地、六地菩薩他們做到了。
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學們,什麼叫真正修行?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是真正修行。佛菩薩在哪裡?佛菩薩的教誨就是經論,經、律、論三藏。三藏經教分量很多,古人用浩如煙海來比喻。我們修學,在無量法門裡面,就像大海,我們只取一瓢飲就夠了;換句話說,無量法門裡面我們只取一個法門,前面跟同學們說的一門深入。要深到什麼時候為止?深到明心見性。沒有到見性,不要涉獵第二個法門。
什麼是見性?在教下不講見性,不用這個名詞,教下叫大開圓解,沒有到這個時候,你不要看其他的經。大開圓解的時候,自己知不知道?應該知道。大開圓解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這個時候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六祖壇經》可以做個參考,肯定是不生煩惱,常生智慧。在工作裡頭,在生活裡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生煩惱,只生智慧,那個時候你就大開圓解了。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佛法的經典,無論哪一部經論,你一展開決定沒有疑惑,字字句句裡面,我們常講無量義,你都能看得出來。這個時候你要講經,需不需要準備?不需要了,你展開經卷,面對著這些大眾,你有能力觀機;我這個會下的大眾是什麼樣的根機,應當深說還是淺說,長說還是短說,自在無礙。到這個時候你能夠看一切經了,為什麼?不費力氣。龍樹,初地菩薩,在這個地方你就曉得,他得的是什麼忍?音響忍。在這個程度,這一部《大藏經》三個月就讀完了。那不是說讀一遍,三個月全部《大藏經》一切經典他都通了,這叫大開圓解。
沒有這個能力,我翻開一部經,還有很多地方看不懂,算了,不要看了,浪費時間,知道自己不夠程度。展開經卷的時候,就好像自己已經讀得很熟了,這個時候行,古人的標準在此地,所以他們有成就。沒有到這個程度,絕對不涉獵另外一本經書,這是什麼?忍,他能夠忍耐。
現在人為什麼不能成就?現在人沒有耐心,好高騖遠,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欲速則不達」。我們年輕的時候,在求學的時候,老師常常講,指出現在一般年輕人的毛病,是什麼?要好心切!總希望自己能夠修得比別人好,講得比別人好。要好心切反而就不好了,為什麼?他不能夠循規蹈矩。譬如說學講經,老師教我們初學,初學也是練習,練習講經,練習講經的時候一定要守規矩;《內典講座之研究》裡面所說的一些規矩,都要遵守。
初學講經決定要有依靠,依靠什麼?依靠古人的註解。註解只能依靠一種,不能依靠兩種。兩個人講的,兩個人註的不一樣,只能依靠一種。一種裡頭遇到困難了,這一句、這一段他註得不很清楚,這種情形有。他為什麼這一段、這一句註不清楚?註的人自己也沒搞清楚。這是人家高明之處,他不用自己意思來解釋。所以這一段搞不清楚,我把這一段文念一念,照字面上講一講,沒講錯,這就是好手。
所以初學講經要記住一個原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你才能學得好,才能學得出來,你那個根基才能扎得穩。一開頭就學好,邀功,你肯定失敗,肯定你會被淘汰掉。所以學講經的人很多,到後來真正能講經的人沒幾個,原因在哪裡?我們看到的是不遵守老師的教誡,這就是不持戒;遵守老師教誡就是持戒。不願意遵守,好高騖遠,自己想任意發揮,到最後麻煩出來了。自古以來多少人失敗,都是因此而失敗的。
老師年紀比我們大,修學的時間比我們長,他的經驗比我們豐富,他告訴我們的沒有錯。沒有耐心哪能成功?世尊在《金剛經》上說了一句話說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那個一切法是講世間跟出世間,統統包括在裡頭。世出世間一切法要想成就,關鍵在忍。你辦大事,你有大的忍耐,辦小事有小的忍耐;心地浮躁,沒有耐心,什麼事都辦不成。這是古人經驗之談。
我們仔細觀察現前周邊這些人物,你仔細觀察,無論他從事哪一個行業,他有成就,肯定他有耐心。你念個大學也有四年,你沒有四年的耐心,你就沒有法子畢業。你不能把四年縮短成兩年,這做不到的;一定要有耐心,要能忍耐。唯有「柔順」,他才能夠契入經教的境界,經教的境界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所以沒有耐心則不能成就。
無生忍,這個更高,古德的解釋很簡單,「證實離相」四個字。實是什麼?實相,親證宇宙人生的真相。離相,離的是什麼相?離的是言說相、名字相,確確實實離開了心緣相,這三種相離了。初地菩薩就開始離,離得不夠究竟,到七地、八地離得究竟。所以無生忍,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不生,本來不生哪裡來的滅?所以說諸法不生不滅。你什麼時候能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你就是無生法忍的菩薩。
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這個身是一切法裡頭的一法,有沒有生死?沒有。有沒有老化?跟諸位說沒有,這個道理很深很深,這是跟你講真話。如果真的沒有生滅,說個不生不滅,這個叫廢話,變成毫無意義了。確確實實有生滅,生滅跟不生不滅完全相等,那就是說這個生滅的速度太快了,你簡直看不出來它生滅。你看《仁王經》上講的比喻,我們說過,一彈指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我們彈指彈得快,用力快彈,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四個六十;佛說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我們就算一秒鐘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看得出它有生有滅?佛這個不生不滅是從這個地方說的。
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電是閃電,教我們「應作如是觀」。你能夠從這個地方契入,你就證得無生忍,你真正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這一段話,我記得我在《華嚴經》上好像用了六、七個小時講這一句。我講的時候,特別告訴同學們,《仁王經》上世尊這個說法不是究竟法,是方便說。說真的,那個速度比這個還快。二十萬分之一秒不算快,兩百萬分之一秒、兩千萬分之一秒、兩億萬分之一秒,這才給你講到真實,哪裡會有生滅?但確確實實是有生滅,生滅同時,生滅裡頭你肯定沒有辦法把它分開界限,這叫不生不滅。
每一個相都是獨立的,現在科學技術發達,對於佛所說的道理,我們比較容易體會。我在年輕的時候,喜歡攝影,我用過的照相機至少有二十多個,現在都沒有了,一台都不要了。我玩過十六釐米的攝影機,就是電影的攝影機,我有兩台機器;我還有一套設備,我自己會剪接。佛在經上講的我就能了解,攝影機的速度一秒鐘二十四張,鏡頭開關二十四次,開一次照一張景象,馬上關起來,再開第二次,照第二張。所以你看那卷片,一卷放映的時候速度快,放映的時候也是一秒鐘放二十四張,鏡頭也是開合二十四張。你在電影銀幕裡面看到這些人動作,其實他不動,他哪裡動?一張一張的,哪裡會動?根本就沒有動。
你看看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開關就是生滅,開了就生,關了就滅;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已經把我們騙倒了,我們覺得那是真的。你再想想,像《仁王經》上講的,一秒鐘二十萬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知道那是假的?所以我們現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跟諸位講,那是億萬分之一秒的生滅,決定看不出生滅。所以生滅就是不生滅,不生滅就是生滅,生滅確確實實是同時,無生法忍。你能夠體會到這樣的一個境界,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你對於世出世間法你的心就平了,你會不會起心動念?不會了。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人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這是跟你講實話。生死都沒有了,對生死還有恐怖嗎?沒有!遠離顛倒妄想,度一切苦厄,這是你真的智慧開了,你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這個真相包括一真法界,絕對不是說我們九法界是這個現象,一真法界大概不是的。一真法界還是!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說穿了,只有因果報應,佛經上講因緣果報,這是真理。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怎麼不空?因果也是萬法之一,哪有不空的道理?因果有三個現象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就講轉變不空。因果相續不空,這個畫面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從電影底片裡面你就完全能看明白了,你真的會很清楚的了解它。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是大菩薩,不是普通人。他們實在講業障消盡,他沒有業障。沒有業障他還會到九法界來,我們也可以說到十法界來,因為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那個佛沒有見性。天台家所講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沒見性,實際上他還是菩薩位次。
這些明心見性、真正契入宇宙人生真相的這些人,他們很慈悲,應化在十法界裡面,是來教化眾生的。他不是為別的事情,他是來教化眾生的。他來教化,為什麼?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所以大乘經上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原因、條件,沒有條件,沒有原因。沒有原因,沒有條件,怎麼來的?眾生有感,他有應。像我們前面擺的木魚、磬,它有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你敲它它就發聲音,這叫感應。眾生有感,他自然有應。你問他什麼理由來應?沒有。你敲敲鐘,鐘就響,敲得重它就響的聲音大,你問它什麼原因,沒有原因。沒有原因裡頭有一個真理,這個真理是同體,盡虛空遍法界一個法身,這是同體!
我們眼睛看的這些芸芸眾生,眾生從哪裡來?是我們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從心想生。順境逆境、善人惡人都是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你心地善,這境界就善;心地不善,境界就不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不能怪外頭境界,你要怪自己。所以我們凡夫搞錯了方向,心往外面跑,一切都怪罪別人。覺悟的人不是的,覺悟的人他向裡面找。所以你要能從內裡面去學、去觀察,你就能證無上道。你要從外面去攀緣,那你的麻煩大了,煩惱業習永遠不斷,天天在增長。這樣修學,這個學法,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外道。
所以外道不是罵人的,外道是什麼?心外求法。這一本《大乘無量壽經》,你要是在這個經本裡面求,心外求法,你就變成外道了。藉這本書把自性裡面的無量壽求得,那你真的得到了。古人常說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們用這個東西把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證得,這就對了。
所以經教,古人的比喻也比得很好,它像個指路牌子。你們上街去,你看每條路在路口都有一個牌子,告訴你這是哪條路;經本是指路牌,不是那條路,它有用處,可不能執著。你要執著,叫你到烏節路,你找個烏節路的牌子,說我到烏節路了,你們都會笑他這個人是傻瓜。所以聰明人看到這個牌子,曉得這條路才是烏節路,牌子不是烏節路。這個經本不是阿彌陀佛,也不是極樂世界,但是你要尋找自性彌陀、尋找唯心淨土,這是個指標,是個指路牌,它很有用處。
我們從這個裡面去體會這經上講的三種忍,實實在在講,對於我們現前這個程度來說,實在是太深、是太難,可是我們應當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心哪有不清淨的道理?哪裡會起個妄念?連袁了凡他相信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那麼準確,他一個妄念都不想了,為什麼?打妄想很累人,他很聰明,萬緣放下,一天到晚守住清淨心。實在講他那個清淨心,在佛法講是無明。如果修行他要搞成功,他修的是無想定,不是證果,不是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明瞭。
黃念祖居士在註解裡面說,本經三忍,以音響忍排在第一,柔順忍排在第二。他說這個跟《賢劫經》裡面的排列不一樣,但是跟《華嚴》的「十忍」完全相同。《華嚴經》裡面講十種忍,第一個是「音響忍」,音響忍的意思諸位必須要記住,這是聲聞。為什麼稱為聲聞?聲聞是阿羅漢,聽佛講經說法而悟入的叫聲聞。他們聽經聞法能悟入,確實符合馬鳴菩薩的三個標準,不著言說相,不著名字相。只是聽,絕對不打妄想,不要去想他講的什麼意思,聽久了豁然開悟。天天在薰習,一遍一遍在薰習,總有一天你開悟了。開悟,有人很早開悟,時間很短就開悟了;有人甚至於幾年,還有幾十年的都有。這是什麼原因?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煩惱習氣重的,那你就要相當長的時間。
忍是定,定功。你看在六波羅蜜裡面,忍辱波羅蜜後面才是精進,才到禪定,所以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不能忍,怎麼會得定?沒有定,哪裡會開慧?然後你才曉得這個忍是多麼重要。佛在經上非常重視,《金剛經》上講的菩薩六度,六度裡面唯有「布施」跟「忍辱」講得最多,我們就曉得六度裡頭的重點是布施、是忍辱。布施是放下,放下是功夫,如果沒有忍辱,你不能成就,你要成就一定靠忍辱。所以對於「音響」,你一定要認識清楚,要明瞭,不要去執著。這裡頭真正的義趣是教導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我不說妄想,放下分別執著。
第二個是「柔順忍」。我們現在能夠學的,就是要學隨順經典教誨,千萬不要隨順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是邪知邪見。我們自己要承認,我們的知見不正,佛在經教上所說的才是真正正知正見。所以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接受經教裡面的教誨。我們能夠有這樣的功夫,這就是柔順忍。
《華嚴》裡面講的十忍,功夫有淺深次第不相同,這個很明顯的。你看看音響忍有初地、二地、三地,這不是很明顯的功夫淺深不一樣嗎?我們現在初發心是一地也不地,我們也能夠學,我們學淺的。菩薩那種深的我們學不到,我們現在懂得了,開始學,學最淺的,我們隨順佛陀教誨。這個教誨裡頭,我們要知道次第、知道先後。我們從哪個地方下手?從三皈五戒十善,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做,念念常常想到,在生活當中、在應酬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覺而不迷。
什麼叫覺?什麼叫迷?覺、迷一定要搞清楚。起心動念,迷了;不起心不動念,覺悟。不是叫你不看、不聽,不是這個意思。你眼可以看,看了怎麼樣?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會不起心不動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這樣看法,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這樣看法。現在人修這個,這是修般若,修忍耐、十忍,現在人修比從前人方便,在哪裡修?看電視。所以你們不會。你要會,每天晚上看電視,修十忍。不要把電視裡面東西當作真的,假的,我天天看,看了怎樣?鍛鍊自己不動心,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如如不動;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完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你要真有功夫,你知道那是夢幻泡影,它那個現相生滅,真的也是如露亦如電。
你們懂得電視原理的人都曉得,它也是波度快速的通過,讓你沒有辦法辨別它是個幻相。它不是真的,也是剎那生滅的,比以前的電影還要精密。電影是一張一張畫片來放,這是完全用線條組合,它組合得太快,所以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一幅畫面,不知道它是線條組合的。你看到它好像是一個畫面,實際上它是線條組合的,那個速度比電影快得多了。所以從這些地方,確確實實能夠證實佛在經上所說的,我們在這個地方得利益了。
了解之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的生活會很自在。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可以跟諸佛菩薩差不多,遊戲神通。在遊戲神通裡面要覺悟,為什麼?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是業力來的,現在我學了佛,我懂得了,我要把業力轉變成願力,你就自在了。一轉成願力,就是我們佛門當中常講的乘願再來;業力把它消掉了,統統是願力。願力到這個世間來,那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來幹什麼?來表演的、來演戲的。完全針對這個世間迷惑顛倒的眾生,他哪個地方迷得重,我們用什麼方法去啟發他,讓他六根接觸之後,能夠省悟過來,這就叫佛法。
佛法,覺悟眾生之法,沒有一定。佛沒有定法可說,佛沒有一定的形象,千變萬化。我們轉業力成願力,那要走這個路子,怎麼樣啟發眾生,怎麼樣讓他覺悟。現在眾生迷了,迷在什麼地方迷得最重?我想同學們都知道,最嚴重的,恐怕排在第一位是財,迷在這裡迷得太重了。我們中國老祖宗知道,眾生對於這樁事情迷得重,所以你看造錢,從前造的銅錢當中一個洞,你仔細看看像什麼東西?像枷鎖、刑具,叫你看了這個東西害怕,它不是好東西!你看「錢」這個字,金的旁邊是兩個人,一個人拿一把刀在鬥,人為財死。所以這字造的時候都用意很深,讓你看到這個要覺悟。所以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讓你看到就能夠知道警覺,時時刻刻提醒你,不要讓你迷在裡頭。
因為眾生貪財,你看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相,一分錢都不要。古時候出家,不要說是比丘,沙彌,沙彌十戒裡頭就有一條,手上不可以執捉金錢,你執捉金錢就犯戒了。釋迦牟尼佛自己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你們貪圖錢財,他捨掉了,捨得那麼乾淨。生活所需,每一天吃一餐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餐飯,到外面去托缽,托到有,有人供養;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一天托不到,托不到就回來打坐,參禪念佛,思惟佛所講的經教,心永遠在定中。你看看他們這個順忍的功夫,一絲毫攀緣的念頭都沒有。我們要學,也要做出來給社會大眾看。你不做出來,你講沒有人相信,沒有人聽;你教人不要貪財,自己多多益善,成什麼話?哪有這種道理!自己真放下了,勸別人放下他才肯聽。放下是真正得大自在。這是說出家人。
在家人手上不能沒有錢,沒有錢什麼事也辦不成。那要怎麼辦?手上有錢,心上沒有錢,這就對了。這個功夫是高段的功夫,心裡面一絲毫執著都沒有,一絲毫得失的念頭都沒有;你得到財不生歡喜心,財失掉了決定沒有煩惱,得失心斷掉了,這叫隨順。我們看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凡夫,不是一個覺悟的人。他相信命運,命裡有肯定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求也求不來,他心定了。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教他,這個命運是可以轉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樣他才覺悟過來。
怎樣轉變你的命運?實在講世間人哪一個人不是天天在轉變自己的命運?只是你不會轉,愈轉愈糟糕,愈轉愈壞。會轉的愈轉愈好。不會轉的,他念頭裡頭常常存著欺騙別人,所謂是損人利己,他常存這個心。這個心不會轉,愈轉愈糟,把自己那一點福報都轉完了,很可惜。會轉的人什麼?會轉的人修福,佛教給我們布施。我們有財,用財布施,愈施愈多;法布施增長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健康長壽。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報,這個就是因果不空。所以為什麼不學布施?
布施裡面最殊勝的,這是一切經佛都是這麼說法,法布施最勝。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法布施。這個話我們一般人聽起來不以為然,但實際上它是事實、是真的。這裡頭的理太深,世間人參不透,所以他不能相信。真正明白人、覺悟的人,哪有不隨順佛陀教誨的道理,這叫隨順忍,決定得好處。
第三個「無生法忍」,跟諸位說過了。在一切時一切處,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讓自己的心清淨、真誠。用真誠清淨心觀察一切事物,你去看它的真相,你用佛經上所說的「剎那生滅」。《金剛經》上講的就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包括我們的身、心,現在講物質的部分、精神的部分都包括了。
有為法跟無為法,諸位去讀《百法明門論》就很清楚了。心法,我們講八識;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理作用;這是講心跟心理作用,這是屬於有為法的。色法是指我們的身體,物質,所有一切物質都叫做色法。現在我們講精神界、物質界,還包括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在《百法》裡面叫做不相應行法,就是今天我們講的抽象概念。我們講的時間是個抽象概念,我們講的方位,東南西北是抽象概念,再跟你講,我們講得失,得失也是抽象概念,不是真實的。這些統統歸於有為法裡頭。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我們起心動念的心有生有滅,所有一切現象,物質現象剎那生滅,有生有滅,有為法。
什麼是無為法?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叫無為法。在我們感官世界裡面,只有虛空屬於無為的,虛空是不生不滅的。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天空,跟三千年後今天沒有兩樣。一切現象都在那裡變化,唯有虛空不變化,所以虛空屬於無為法。但是這個無為法,我們稱作相似的無為法,因為它沒有生滅的現象。真正的無為法是真如本性。
這「一切有為法,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常常提起、時時刻刻提起,我們六根就不會被六塵迷惑了。真的,古人講的話很有道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得快,決定不受外面環境影響,這要功夫。你真正學到了,眼不會為色影響,耳不會被聲影響,舌不會被味影響,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自己要會修。看到喜歡看的多看一眼,完了,你是凡夫,你不是聖人;聽到喜歡聽的,站在那裡多聽一下;對了胃口喜歡多吃一點,這是凡夫,這不是修行人。修行人做功夫在哪裡做?就在這些地方做,不被六塵所轉,所以它都叫做忍。
你要能忍,忍久了就變成定,那你就得定了;定生智慧,你的智慧才開。智慧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要學,自然就通達明瞭,而且一點錯誤都沒有。所以,我們用功就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就在這些地方用功,學的是隨緣不攀緣;被境界所轉是攀緣,不為境界所轉是隨緣。這是真正修行的原理原則,我們要懂。
這三種忍後面還有七種,這個七種不難懂。第四個是「如幻忍」,教我們看這個世間、看六道、看十法界,幻是什麼?像魔術師變魔術一樣,看到好像是真的,實際上是假的,不是真的,如幻師現的幻術。第五種「如焰忍」,焰是火焰。火焰,我們知道它是不住的,它是活動的、不住的,不是真實的。第六個「如夢忍」。第七個「如響忍」,這個響跟前面「音響忍」不一樣,意思不一樣,這個響是山谷裡頭的回響。我們到山谷裡面長嘯一聲,回音就過來了,是講的回音;換句話說,統統都不是實在的。第八個是「如影忍」,影,現在影像大家都有相當深刻的認知,你每天看電影是影像,電視是影像,收音機聽到的那是音聲,都不是實在的。第九個「如化忍」,化是變化所作。最後一個「如空忍」。這是《華嚴經》上講到的十忍。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如果有緣聽到了佛所講的真實法,《金剛經》講的就是真實法,《無量壽經》講的也是真實法,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金剛經》是跟我們講理,《無量壽經》跟我們講的事。理是事中之理,事是理中之事,理事是一不是二。我們聽到說事,就要明瞭當中的理;聽到說理的經,就要曉得這個宇宙之間的現象,不能夠偏在一邊,偏在一邊你就錯了。
所以,無論佛講的是理還是事,我們聽了能夠不驚不怖,能夠不害怕,然後才能夠信解受持。信解受持有所契入之後,你自自然然會為人演說,演就是真正做到了,這個不要人勸你的,你自然會去表演。為什麼?幫助一切有緣眾生覺悟。無緣眾生見到你的表演無動於衷,他也看不出來,也沒有辦法體會,那是業障太重了,這叫無緣。業習淺的人他看到之後,他會有所感動,他看了感動。感動的有深有淺,感動深的必定會依教奉行,他向你學習,那是感動深的,我們知道這就是根熟了;感動淺,雖有感動,還不能依教奉行,我們知道善根雖然觸動,程度還不到。
所以,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從來沒有停止過。那諸佛菩薩累不累?我們不要擔心,他一點都不累。為什麼他不累?因為他無我。我們為什麼會累?因為有我,「我今天做了這麼多工作,累了」,念頭一起果然就累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諸佛菩薩無論是示相也好、表演也好、說法也好,他從來不會累的、不會疲倦的,就像《普賢行願品》每一願末後「無有疲厭」。為什麼無有疲厭?無我。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所以他不會累。他們的表演、說法,一切的作為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們作跟無作是一樁事情,我們凡夫不行,作跟不作是兩樁事情。什麼時候我們也是作跟無作變成一樁事情了,這叫一真法界。我們入不了一真法界,就是作跟不作是兩樁事情,叫落二、三,這是凡夫,凡夫跟聖人差別就在此地。
古德說,菩薩在學隨順寂靜。這是觀行位的菩薩,功夫得力了,他是真幹!他心目當中觀一切法清淨平等。這是我們這麼多年來,總結大乘佛法教學的綱領,一切法清淨平等。這是講什麼?我們通常講十法界,十法界清淨平等。你怎麼看出來?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從小事來觀察。世間人貪財,貪愛珠寶,珠寶跟磚頭瓦塊有什麼兩樣?現在科學家懂得,實實在在說完全相同。現在一般都講原子、電子、粒子,珠寶、金剛鑽跟泥沙,你把它分析到最後,分析到原子電子粒子,完全相同,只是它排列的方式不一樣,我們一般講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除這個之外,一樣的,一點差別都沒有。你從這個地方去看,看它的清淨平等,你就不會被這些假象欺騙。
我眼睛當中,你們認為最寶貴的珠寶,我看跟一塊石頭沒有兩樣。我看的是事實真相,我不會被它欺騙,得失完全是假的。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這是二十多年將近三十年了,那個時候有一位居士他要送我一個手錶。我平常都不戴錶的,沒有時間,好!沒有時間,不知道年月日,也不曉得星期幾,非常好,幾點鐘完全不知道。因為現在大家都戴,很方便,要問問時間,「幾點鐘了?」他就會告訴我,我就省事了。
他要送我一個錶,當然我也不能不接受,不接受,這是人家的好意。他要陪我一起,帶著我一起去選一個。首先他到銀行去提款,提了款之後,那個銀行地下室有保險櫃,他帶我去參觀,他有兩個盒子的珠寶。兩盒珠寶,放在保險櫃裡頭,打開來給我看,在我面前炫耀,他有這麼多珠寶!我看了之後就問他,我說:你只有這麼一點點?他就非常驚訝,他說:法師,難道你有很多?我說:我有太多太多了,數不清!他說:在哪裡?我說:你想想,你這些珠寶不敢放在家裡,放在家裡怕人家偷、怕人家搶;又不敢戴在手上,戴在手上怕人家把你手砍掉。只好買一些放到保險櫃裡,拿出來看看摸摸,這就算自己的,那我不就太多了?所有這些銀樓,你看我到那裡去,拿出來讓我看看摸摸,收好來!全是我的。
世間就有這麼可憐的人,這樣迷惑顛倒的人,愚痴!他那些東西不知道拿去變賣,去做功德、去做好事,那是自己真實東西。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過是給你看看而已,有什麼好看的?看多了一點都不希奇。所以學佛學智慧,學覺悟,不要被世間這些假象欺騙了。我們有緣到這個世間來,要做真實功德,真實功德是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裡頭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覺悟,唯一的方法是天天上課,天天講解說明,釋迦牟尼佛一生就幹這個事情。
所以我在早年,一九八三年在舊金山,我在一個老人公寓裡面講經,講一個星期。我那個彌陀村就從那個地方動的這個念頭,我就覺得二十一世紀道場不是寺院庵堂,而是什麼?老人公寓。他這個老人公寓裡面住有四百多個單位,大多數都是單身的老人,少數是夫妻。這些人物質生活沒有問題,國家都照顧到了,精神生活沒有,所以在那裡面去講經,他們非常歡喜;他沒有事情,沒事幹,來聽聽經。
所以我覺得二十一世紀的道場應該是這種道場,退休再來學佛。年輕人沒有時間學佛,工作的繁忙,拚命!看到生活真可憐,夫妻兩個人都上班,一個人上班養活不了家,兩個都要上班,生活得很苦。美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你看一般人,絕對大多數的人生活很苦。所以我「彌陀村」的念頭是從那裡起來的。現在這又過了幾十年了,但是老人學佛,確實是很重要的。所以此地建彌陀村,李木源居士告訴我,這個大樓全部完工之後,大概可以容納四百人,這裡面可以住四百人。天天念佛,天天研究經教,住在此地,把所學的東西都變成自己的思想、生活,能入境界,好事情!
最近我在澳洲、在香港,香港有幾位同修對於我這個想法,他們覺得很有興趣,我們希望在澳洲建一個彌陀村。現在我們的範圍擴大了,不叫彌陀村,叫「多元文化村」,將來這個村建好的時候,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無論信仰什麼樣的宗教,我們共同在一起生活,我們建一個多元文化村。這個村裡面,我有個構想,我們設一個修學、教學的場所,這個場所建圓形的,而且是一個廣場,圓形的廣場。廣場周邊建講堂,一個宗教建一個講堂;澳洲有十二個宗教,十二個講堂圍著一個大圓的廣場。我們十二個宗教一起活動在廣場裡面,個別教學在個人教室。
我們希望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大家在一起生活,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看看世界可不可以大同,可不可以和平。所以,我們做多元文化村,或者把「和平」兩個字加進去,多元和平文化村,讓大家來看看,世界和平在我們這裡,這非常有意義。澳洲地大人少,土地很容易取得,非常便宜,不像此地寸土寸金。現在有幾位同學,最近在那邊去考察,先去看看澳洲老人福利事業。我聽他們打電話給我,看了之後非常滿意,看樣子這個事情可以能做得成功。這個做成功,在世界上講是創舉。
我們希望老年人聽聽自己宗教裡面所講的,也聽聽不同其他宗教所講的,彼此互相了解,才能夠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希望老人,這是我一生當中的一個願望,人生最幸福的這一段時期是老年,老年享福。中國古人常常教後人,「少者懷之,老者安之」。如何能落實?我們今天常常在想著,要把這個事情落實。我們做一個榜樣,希望全世界;現在的老人福利事業普遍都被重視,讓他來參觀我們怎麼個做法。我的想法是把養老、學校(老人大學、學校)、多元文化三樣東西融合在一起。所以生活在那裡面不會寂寞,很熱鬧,各個宗教都有不同的節日,常常慶祝,常常在一塊活動,非常有意義。
真的,經上講的這三種忍,對我們非常重要,音響忍、柔順忍,最根本的無生法忍,我們的心才真正是以清淨平等真誠正覺慈悲對待一切眾生,這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再看末後這段經文: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
『華果樹木』都是表法的,有理有事,前面都跟諸位介紹了。什麼叫『佛事』?現在我們常常看到寺廟做佛事,什麼佛事?超度死人叫佛事,這個完全錯誤。佛是智慧、是覺悟,幫助一切眾生開智慧,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事,叫做佛事。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自己以身教,用自己的形象為一切眾生作示現,讓眾生接觸到之後有所感悟,這是佛事。另外一個就是天天講經說法,這是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佛天天為大家講解說明。任何人都可以在佛面前提出問題,不管什麼問題,佛都會給你解答,無礙辯才!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開智慧,這個事叫佛事。我們一定要正確的理解,不可以誤會。末後這一段「功歸彌陀」,這個功德最後結歸到阿彌陀佛。
【此皆無量壽佛。】
『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
【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在此時此地想做佛事,我們的動力就是這幾句話。『威神力』我們沒有,我們要求威神力加持,這個求得到的。我們要有願,要有『願力』,我們要有『明了』,要有『堅固』,要有究竟的願。以這個願必定能夠感得諸佛護念,感得這一個世間有許許多多有智慧、有福報、有能力的人,他會協助你,會幫助你。希望做這個事情的人很多,不是沒有,沒人做;我們真正肯發心去做,哪有不得人,所謂是志同道合的人,他一定會來協助,這個事情能做得成功、能做得圓滿。在這麼多年,我們經驗當中都能夠證實,居士林的成就我們親眼看到,其他地方這些道場成就都不是偶然的。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