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老法師:好,開始。

  學生: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善知識慈悲,阿彌陀佛。不肖弟子自了冒昧報告的題目是「念佛法門,首為凡夫」。

  一、元曉法師開示。黃念老的《大經科註》前面「教起因緣」有這麼一句話,元曉師云:「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所被根機中,引用善導大師於所著《觀經四帖疏》,破前說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意謂佛說《觀經》中之九品往生,只為沉溺之眾生,而非專為菩薩與阿羅漢也。大師之說,上契聖心,下洽群機,實大有功於淨土,故中日諸師多宗此說。到後面正釋四十八願的時候,四十八願的第一願「國無惡道願」、第二願「不墮惡趣願」,黃念老又說:「國中無有三惡道願。此正表彌陀大悲心切,故首兩願唯願眾生無苦。三惡道乃苦中之極也」,「此章大願,攝二殊勝。一者,惡趣眾生,亦得往生極樂,不復更墮惡道,表彌陀悲心無盡,度化無餘也。二者,凡往生者,悉皆作佛,究竟菩提。由此可見彌陀本心,念念願一切眾生成佛,而此願既已成就,足證彌陀智慧功德、威神力用不可思議」。

  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博地凡夫,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為誰發的?為我們發的。阿彌陀佛開淨土法門為誰開的?為我們開的。阿彌陀佛建極樂世界為誰建的?為我們建的。阿彌陀佛的所作所為無不是為了救度我們凡夫。凡夫,我們要直下承當!元曉法師說的「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不是空洞理論,不是紙上談兵,相反,恰恰是對淨土深廣無邊的理論透徹之後,才說得出這樣的話。淨土法門,「廣說之。雖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祖師之妙義,亦詮不盡。縱饒盡大地眾生,同成正覺,出廣長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又豈能盡。良以淨土本不思議故也」。今天,我們嘗試著用印光大師的話來詮釋元曉法師「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這句話的內涵。下面把每一段話在《印光大師文鈔》中的出處做為小標題,方便有興趣的同修查閱。(註:《文鈔》總共七冊:增廣上下冊,續編上下冊,三編上下冊,三編補)

  二、印光大師開示。(一)《嘉興真如寺開念佛堂專修淨業緣起疏》。佛法深廣,猶如大海,雖法身大士,尚不能窮源徹底,況博地凡夫乎。然如來以大慈悲,欲令一切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出離生死,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如跛足懦夫,終日難行數里,若乘轉輪聖王輪寶,不須崇朝,即可遍達四大部洲,二者遲速,天淵懸殊。凡夫未斷惑業,固無了生死分,若以信願念佛,感佛慈悲攝受,即於現生,往生淨土,超凡入聖,登不退地。較彼唯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期業盡情空,了生脫死者,殆非譬喻言說所能形容也。由是歷代緇素高人,無不以此自行化他,以其為入道之要門,成佛之捷徑故也。

  (二)《淨土釋疑序》。佛法深廣,猶如大海,博地凡夫,孰能窮源徹底,一口吸盡。雖然,倘能生正信心,自可隨己分量,各得其益。譬如修羅香象,及諸蚊虻,飲於大海,各取飽腹而已。如來出世,隨順眾生,為其說法,各令得益,亦復如是。而末世眾生,業障深厚,善根淺薄,心智狹劣,壽命短促。加以知識希少,魔外縱橫。修餘法門,欲於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誠為甚難稀有之事。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由是西天東土,菩薩祖師,高僧鉅儒,莫不以此自利利他。

  (三)《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念佛法門,其來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猶如虛空,常恆不變,雖常不變,而復念念隨緣。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之緣;不隨三乘之緣,便隨六道之緣;不隨人天之緣,便隨三途之緣。由其緣之染淨不同,致其報之苦樂迥異,雖於本體了無改變,而其相用固已天淵懸殊矣。譬如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雖虛空之本體,不因雲日而為增減,而其顯現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語也。如來以是義故,普令眾生緣念於佛,故曰「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又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夫隨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隨眾生各界之緣,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則化之。即生作佛,轉凡成聖,其功能力用,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念佛法門,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斷惑業者,速證法身,具足惑業者,帶業往生。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亦能得其利益,而復極其玄妙,縱等覺菩薩,不能出其範圍。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實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為論判也。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

  (四)《歸宗精舍同修淨業序》。如來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不同,權實各異,無非欲令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圓彰本有,直成佛道而已。但以眾生根機不一,故致如來隨順機宜,作偏圓頓漸,種種說耳。然眾生輪轉生死,久經長劫,惑業深厚,障蔽妙明,非宿根成熟者,欲於一生取辦,實乏其人。既不能一生取辦,則再一受生,其迷而退者,萬有十千,悟而進者,億無三四。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斷煩惑而證涅槃,其難如是。致如來普度眾生之懷,鬱而不暢,眾生速出生死之道,塞而罔通。然如來大慈,必欲令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遂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淨土法門,無論上中下根,悉令現生度脫,乃以己信願念佛,感佛慈悲攝受,感應道交,故獲斯益。其有已斷煩惑者,即可頓證法身,速成佛道,縱令惑業深厚者,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觀經》將墮阿鼻之逆惡罪人,猶得以十稱洪名,預諸末品。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盡法界一切眾生,但有信願,無一不被其澤,其圓頓直捷,超出一切法門之上。末世眾生,欲了生死,不修此法,泛修其他仗自力之法門,則但可作未來得度之因,斷難獲現生了脫之果矣。

  (五)《橫超蓮社緣起序》。《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況當此互相鬥爭,弱肉強食,殺人之法,無奇不有,而復種種天災,頻相見告之時乎。有智識者,因茲提倡淨土法門,以期一切同倫,同得出此三界,登彼九蓮也。若論豎出,非力修戒定慧道,斷盡煩惑不可。倘煩惑稍有未盡,則三界依舊莫出。況末世眾生,善根淺薄,壽命短促,修者縱有億億,出者難得一二。以其唯仗自力,是故難得實益。若論橫超,但依淨土法門,生信發願,念佛名號,求生西方。兼以敦篤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萬不漏一,咸得往生。既往生已,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臨終方念者,亦預末流。此則全仗佛力,其利益與唯仗自力者,天淵懸殊。

  (六)《示淨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如來出世,原為令諸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直下成佛而已。但以眾生根性不等,以故如來曲順機宜,為說一切大小權實,偏圓頓漸等法。法雖種種不一,皆為成熟眾生善根,令其究竟成佛耳。然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豈易言哉。若非宿種今熟,及法身示現二種人。縱有修持,亦非即生,及一生二生所能頓了。根機鈍者,則久經長劫,尚難了脫,以其唯仗自力故也。如來憫念眾生自力了脫之難,於是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雖五逆十惡,將墮阿鼻地獄之極重罪人,尚得往生。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善人乎。況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之佛弟子乎。淨土法門,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流。愚人每每闢為淺近小乘,總因未閱大乘經論,未親具眼通人。以己顛倒執著之心,測度如來原始要終之道。如盲睹日,如聾聽雷。彼固不見不聞,宜其妄相評論也。須知信願念佛一法,乃如來普度眾生,徹底悲心之所宣說。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菩薩,能究竟擔荷。彼見愚夫愚婦,皆能念佛,便目之為淺近小乘。是何異見小星懸空而小天,小蟲行陸而小地耶。若於此法,能生信向,即是多劫深種善根。若能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即凡夫心,成如來藏。如染香人,身有香氣。現在與佛氣分相接,臨終有不感應道交蒙佛接引者乎。

  (七)《淨土十要序》。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實、偏、圓各異,無非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復本心性而已。然此諸法,皆須自力修持,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絕無他力攝持,令其決於現生入聖超凡,成就所願也。唯淨土法門,仗佛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之誠,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現生,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已證悟者,直登上品,未斷惑者,亦預聖流。是知淨土法門,廣大無外,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統攝群機,了無遺物。誠可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暢如來出世之本懷,開眾生歸元之正路。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而況時值末法,人根陋劣,捨此別修,不但具縛凡夫,莫由出離生死,即十地聖人,亦難圓滿菩提。以故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清涼、永明,悉皆發金剛心,為之宏贊。以期六道、三乘,同得橫超三界,復本心性也。

  (八)《無量壽經頌序》。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古今多有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於此法門,不生信向者,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論仗佛力特別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義,則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併闡,萬論均宣也。溯此法之發起,實在於華嚴末會。善財遍參知識,至普賢菩薩所,蒙普賢威神加被,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為稱讚如來勝妙功德,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同以十大願王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以華藏海眾,皆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遊塵剎佛國。其彌陀誓願,極樂境緣,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須說。然華嚴會上,絕無凡夫二乘,及權位菩薩。故雖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稟承。乃於方等會上,普為一切人天凡聖,說《無量壽經》,發明彌陀往昔因行果德,極樂境緣種種勝妙,行人修證品位因果。此經乃說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說時雖在方等,教義實屬華嚴。華嚴唯局法身大士,此經遍攝九界聖凡。即以華嚴論,尚屬特別,況餘時乎。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

  (九)《滬西念佛社緣起》。大覺世尊,調御眾生,隨機說法。雖大小偏圓不同,權實頓漸各異。要皆為令眾生親證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然此佛性,即心本具。非從外來,不自他得。如取家寶,受用現成。故其證也,乃極易事。無奈眾生久居生死,迷惑甚深。喻如寶鏡歷劫蒙塵,欲令即復本體,徹現照天照地之光明,固非一日二日揩磨之功所能得也。如來悲心真切,知眾生自力親證之難。縱有修持,以煩惑未斷,再一受生,不免復迷。從茲墮落者多,超昇者少。於是特開信願念佛法門。俾彼已證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斷煩惑者,亦出輪迴。較彼唯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者,其難易蓋天淵懸殊也。以一則專仗自力。一則兼仗佛力。譬如跛夫盡日只行數里。若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洲。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也。溯自大教東來,遠公首創蓮社,當時高僧鉅儒之與會者,凡百二十三人。自茲厥後,所有律教禪密,莫不以求生淨土為返本還元之末後一著。以故蓮風扇於中外,法利遍及古今。

  三、結尾。元曉法師說得沒錯,淨土法門本來就是為我們開的,專門就是為我們開的。我們對淨土的信心不夠堅固,願力不夠懇切,不要害怕,只要對阿彌陀佛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內心求阿彌陀佛一定要救我,你就有救,你就會得救,哪怕我們目前信願還不夠量。有沒有辦法補足?有!什麼辦法?聽經,而且要反覆的聽。為什麼要反覆?聽一遍,你的信願堅固一遍;聽十遍,你的信願堅固十遍;聽一百遍、一千遍,你的信願堅固一百遍、一千遍,你對淨土的信願會愈來愈堅固,這是古人教給我們的學習方法!孔子乃生知之聖,讀《易》尚至韋編三絕,將編書之熟皮繩磨斷過三次,可以知讀之遍數不可計也。吾人能以孔子之恆而讀佛經、持佛名,必能以佛之言之德薰己之業識心,成如來之智慧藏也。

  我們現在生在人道,頭腦也還清醒,懂得向阿彌陀佛求救,求阿彌陀佛救我不要墮地獄,求阿彌陀佛救我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將來萬一墮在三惡道,諸位要明白,那時連求救的能力都沒有!因為心識散亂,愚痴不堪能。只要對阿彌陀佛有堅決靠定的信念,儘管這個信念現在很薄弱,阿彌陀佛一定會幫助你、攝受你、加持你,只要有感,一定會有應。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即《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裡面有八個字,羅什大師的譯本沒有的: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我們聽一段印光大師的自述:「光宿業深重,雖則五十餘年虛預僧倫,一切諸法,皆無所知。雖常念佛,以業重故,其心與佛,未嘗相應。然信佛無虛願,當不棄我。故其志願,任誰莫轉」。印祖當然這是謙虛,他老人家早得念佛三昧了,也是示現,給我們打一支強心針,「佛無虛願,當不棄我」。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真實不虛,願願都是為了我們業障凡夫,只要你不捨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會捨棄你,不會捨棄任何一個眾生。那麼麻煩的是,有些人剛強難化,又剛愎自用,西方有路少人登,把手牽他行不得!「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彌陀最上乘。把手牽他行不得,但當自肯乃相應」。念佛的道路坎坷曲折,儘管屢戰屢敗,但是你要屢敗屢戰,不管怎樣的艱難困苦,千萬不要半途而廢。不要半途而廢,要堅持到底,對阿彌陀佛的信念絲毫不要動搖,不要因為碰到一點點的逆境,就改變方向、改變路線。阿彌陀佛這條光明大道儘管一直走下去,阿彌陀佛絕對不會讓你失望,最終都會把你帶到極樂世界。其他都是小路、彎路,有危險又浪費時間。

  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大總持法門,這句話不是我們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自己憑空捏造出來的。一部《印光大師文鈔》就是在廣釋這句話,一部《淨土大經科註》也是在廣釋這句話,一部《大藏經》更是在廣釋這句話,祖師早早就說過,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如果不相信,捨棄總持法門而去修學註腳法門,非愚即狂。

  報告至此,報告過程恐有錯誤,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吝賜教,望眾慈悲,布施歡喜。阿彌陀佛!不肖弟子釋自了叩呈。

  老法師:了師的報告確實苦口婆心,幫助我們信心不堅,在菩提道上各人遇緣不同,遇緣能保持不變,這種人很少;多半都是遇了緣他就亂了,不是走彎路,就是走邪路了。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少到不成比例。早年我在台中蓮社,李老師常說,他不說別人,說我們蓮社的蓮友,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三、五人而已。我那個時候聽到覺得很不錯了,一萬人當中有三、五個往生,台中蓮社那個時候有二十多萬人,就算三個人,十萬人就有三十個人,二十萬人就有六十個人,不少了,很可觀了。為什麼不能像祖師說的萬修萬人去?祖師說出這句話肯定是事實,不是隨便說的。一萬個人只三個,我們很難入圍,萬修萬人去,我們個個都成就了。祕訣在哪裡?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堅持到底,不被外面環境干擾,不受外面環境影響,我們就成功了,這才是真正一向專念。發菩提心,蕅益大師解釋得非常之好,只要有信有願,那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對於念佛法門絲毫懷疑沒有,有堅定的願心,我這一生決定要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一切人事物跟我沒關係,不要放在心上就行了。了師對印光大師的《文鈔》念得很熟,在《文鈔》裡面節錄這麼多的祖師開示,時時刻刻都在勉勵我們,我們還要受外頭環境影響,怎麼對得起祖師大德?

  為什麼不能放下?自然是自己業障習氣太重,讀經太少。我們相信一般人學的經論很多,學得很雜,學得很亂,功夫不得力,遠遠不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種人功夫容易得力。為什麼不能相信這一部經,一門深入?這就是煩惱重,智慧少。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不是廣學多聞得來的,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廣學多聞只增長知識,知識多了變成所知障,它障礙你的悟門,你沒有辦法開智慧。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做樣子給我們看的,印度所有宗教、所有學派他都去學過,都經歷過,那是什麼?增長知識,堵塞悟門,所以十二年他放棄了。十九歲放棄王位,王位的繼承權放棄了,放棄宮廷裡面榮華富貴的生活,那叫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把所學的東西統統放下,叫放下所知障。你看,煩惱、所知二障放下了,他開悟了。做的這個樣子,我們有沒有看清楚,有沒有看明白?要想明心見性,要想大徹大悟,世尊這個榜樣比什麼都好。這二障是先放下煩惱還是先放下所知?這個不定,哪一種障礙重,你就先放下哪一種。世尊是生在國王這個家庭,煩惱的薰染很嚴重,先放這個。我們一般人過的是平常人的生活,如果不追求物欲的享受,那就煩惱障輕;我們受環境的薰染,所知障這個東西重。總而言之,二障統統放下了,智慧就現前了。智慧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斷疑生信,堅固願心,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了。

  所以了師這個報告,我們把它多看幾遍,記在心上。接受祖師大德的開導,深深相信自己,相信阿彌陀佛,自己心裡面有佛,阿彌陀佛決定不會把我們遺棄,這個信心就建立了。好,我們再看下面一位。

  學生:學習心得報告(慚愧弟子上官),主題「天下大治必人人深信因果」。

  一、天下太平根本之根本在於「母教」。(一)母教能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乃至天下太平。太平盛世,教學為先;禍亂末世,教學缺失。千萬年來,儒釋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就是實施因果教育,故印祖高瞻遠矚言:「今時若不以因果為救國救民之急務,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屬虛設,以不講道理,兼無王法故也」。當今世界,天下不和順,日月非清明,風雨難以時,災厲常四起。若要恢復盛世之治,天下大同,和諧萬邦,則必須從恢復宗教教化的本有功能開始。宗有主要、重要、尊崇三義;教有教育、教學、教化三義;宗教者,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也。宗教教育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靈魂之所在,亂世災變皆唯心所造,治病需治本,改心方能改境界。若要宗教恢復教學為先的功能,首要是推行因果教育,因果教育乃制心之法,捨因果而言治,不過稍癒皮膚之病;若令心病不增長而痊癒矣,則唯因果教育能擔當重任。

  因果教育的落實,社會的安定團結,都必須從家庭教育入手,家庭教育是因果教育推行和落實的根基。因果教育乃制心之法,是天下太平之根,而家庭教育為紮根教育,乃天下治安之本,本末倒置則倫常盡失,根與本若喪失,何期太平果實茂盛。夫家庭教育以「童蒙養正」為根本,童蒙養正需認識因果和遵循因果,而因果教育紮根從母親懷孕起就必須開始。因地不正,則果報迂曲。而能擔當這一實現天下太平重任的非母親莫屬,縱觀全局,從理即事,母教擔負人類存亡、天下太平、大同之治的重要使命,母教是天下太平根本之根本。烹凡煉聖,世出世間聖人皆母教教化之果,焦芽敗種、紈褲子弟亦是母教不善所致;母親深信因果,子弟必然深信因果,母親違背因果,子弟自然孝敬全無。不知教子之道,縱無大惡,而壞亂世道人心之罪,當與彼子弟同受惡報於永劫。母親能於因果教育力行不違,以身作則,敦品勵行,懷胎伊始,至其童蒙,至其少年,乃至其成年,施教於子弟,則可明明德,使光明自性具德起作用;又能自我求進、推己及人,則能親民也;最後持之以恆,不遷不變,則必實現教學最高目標止於至善,必實現天下太平,這一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共同的夢想,達到最圓滿善好的境界,人人事事物物,一切境界和諧共處。

  (二)母教不能施於天下的後果。「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譬如鎔金鑄器,視其模即可知其器之良否,豈待出模方始知之哉!母教合乎倫常,遵循因果,天心自順,人心既轉,時和年豐;反之,則妖興於世,禍國殃民,自取滅亡。

  夫母儀天下者,方能善教家庭,善教子女。印祖云:「以天下人才,必從家庭中出。家庭有善教,自然子女皆賢善。家庭無善教,子女之有天姿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者,狎於頑惡,二者皆為國家社會之蠹」。然母教之德範流失百餘年,追根溯源,為人之母者果能誠意、正心、修身,則自然賢淑端正,儀表天下。

  誠意、正心、修身之權巧方便之法,唯明瞭因果輪迴之事理。身為女子,於花花世界如何深信因果、修身齊家?先從改變穿著開始。萬惡淫為首,女子之態、女子之德,若不端莊賢慧,反而引人想入非非,則五濁惡世更加垢污不堪。世風日下時,必是人心淫亂時,淫思、淫欲如漲潮之水,淹沒禮義廉恥,以不知恥辱而縱欲,孝悌忠信蕩然無存。雖是穿著儀態,卻絕不簡單只是儀態,若女性穿著以暴露為時尚,以引人矚目為常態,實已種地獄之種子,卻渾然不覺。輪迴果報皆是淫欲情結編織的惡夢,欲心不死,欲行必起,惡果必感,惡業必報。穿著雖是外在,但卻映襯內心,映襯社會,凡夫身業不端正,口業必然輕佻,心地無有浩然正氣。觀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體系的禮制,穿著打扮首先反映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世界觀。若普遍來看女性皆崇尚暴露,則這個社會必然危機四伏,災難不遠矣!以穿著一事無需開口,其對人心潛移默化之影響已在。

  母儀天下者必賢慧端莊。賢慧者,賢良智慧;端莊者,端正莊嚴,此為女性修身之根本。雖然言語、姿態要柔和,但柔和絕不是柔媚,以媚必惑亂人心,則此媚態即是妖態,以壞世道人心、壞聖賢之道故,其禍之烈,可謂極矣!陰氣急極,他日福報享盡,地獄烈火寒冰伺候於汝等。此等之人何能感應孝子賢孫投胎?此等之人,君子若被其所迷,未來當與彼同墮無間地獄永劫無出。人身難得,旁道眾生何其羨慕能得人身者;聖道難遇,惡道眾生何其飢渴能聞一句佛號。今人身已得,又得能孕育聖賢之身;今佛號已聞,又聞能當生成佛之萬德洪名。不能端正身心,修正己德,勤儉持家,反魅惑於人,枉費歷代祖先累功積德。今日方能苟且於世,若不能守護女德,儀表天下,培育聖賢,則譬如在其位而不盡其職,天理、王法、因果蓋不能容之。

  現在世道君子稀少,因由君子德行之母稀少;聖賢稀少,因由聖賢德範之母稀少;佛菩薩稀少,因由菩提心之母稀少。女性之天職,其權極大,關乎世道人心,關乎因果輪迴,關乎如來家業。

  印祖教言:「以其能敦倫盡分,繼往開來,參贊化育,不致天地徒有生物之功,此所以人為萬物之靈,而獨得至極尊貴之名稱也。儻不本道義,唯以飲食男女之欲是騁,則與禽獸何擇焉」。男女平等,分工不同,各盡其職,天下太平。女性天職相夫教子,培育聖賢,女權之大,因其為天下興亡之造就者,造聖賢而興天下,造頑惡而亡天下;幸也,造一大聖大賢,則一人之力能興邦;不幸也,造一大惡大魔,則一人之力能亡天下,而母親一人興邦、亡國皆可為之,試問天下之權還有何事能大過於此?現代人誤以為女性回歸家庭是後退的表現,殊不知雖居家中,卻執掌眾生慧命生死大權,涵蓋盡虛空。若放棄家庭,將教子責任轉嫁於長輩、保姆等,看似在社會爭得一席之地,實際放下盡虛空而擇一陋席,愚昧可憐。所以生為女性,生來執掌慧命延續大權,珍惜者,當來必有聖賢子弟繼承祖業,平定天下;不珍惜者,棄慧命大權而趨名利,當來必吃定地獄惡果,悔之晚矣。

  社會輿論的誤導,使得女性早已不知其本來之職。媒體每日報導負面新聞、娛樂新聞,好似在驚醒社會、輕鬆社會,其實多數娛樂新聞將穿著等禮儀導向不知廉恥,而多數負面新聞將社會意識形態導向沒有安全感,壓力倍增。倘若媒體能端正心態,廣而告之天下太平之根本在回歸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全賴母教,若能儘快覺醒而敦倫盡分,則世道人心定能挽救。媒體能倡導於此,則國之幸也,天下之幸也,盡虛空之幸也。印祖云:「國家人才,皆在家庭。儻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則不數十年,賢人蔚起。是以憂世之士,莫不以提倡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為挽回世道人心之據」。

  二、因果定律真實、普遍、永久,為一切教育之必須。(一)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印祖云:「世出世間法,唯以因果維持」,一句話道盡因果的真實性、普遍性、永久性,宇宙萬法的真相就是一部因果定律。「因果二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任舉一事,任舉一法,皆不出因果定律。如來上成佛道,眾生下墮阿鼻,皆不出因果;聖賢救世濟俗,惡人鄙棄倫常,終不昧因果,此為因果普遍性。「世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信與不信,因果不虛、因果不空,自然定律,萬物之託,此為因果真實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盡,通報三世,此為因果永久性,蓋因果真實不虛,遍一切時空。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故欲「伏凶惡於未起,消禍亂於未萌」,實現天下大治、天下大同,必推行並落實因果教育,方能治標治本,永拔惡因,崇正除邪,淑世善民,盛世中華。

  (二)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因果乃心識所感召,古語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又印祖言:「深信因果,上焉者,即可明心見性,斷惑證真。下焉者,亦可改過遷善,希聖希賢。其有益於世道人心也,大矣。」故從古至今,縱觀中外,宗教教育之終極目標就是「明明德」,通過教化學習,使得人人本具光明性德顯露出來。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故明心見性是明白全宇宙一切法之真相,而欲明心見性,必從深信因果開始。千百年來儒釋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就是實施因果教育。故夢東云:「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必然也」。世間一切高等教育的目標「明明德」,終極目標「止於至善」,從獨善其身,到兼善天下,明明德和深信因果從始至終不能也未曾分開,心性和因果暫且分開則兩者皆亡,但能和合則圓滿成就。因此天下和平從國與國和平開始,國與國和平從宗教和平開始,宗教和平從落實因果教育開始,落實因果教育從家庭教育開始,家庭教育從童蒙養正開始。童蒙養正全賴母教,母教從女德修身開始,女德修身必遵循因果教化修心養性,才配為人、為擔當救護天下存亡之匹婦之責。

  (三)一切宗教教育的共通點是仁慈博愛之自性本體。世間一切宗教經典,都是其創始人從人人本具自性本體中流出的真實智慧,本無高下,本來平等,因緣不同,教化對象不同,教化範圍不同,實則咸為一體。一切宗教教育為使一切有緣眾生能明其自性,故皆依方便說不同方法,終究不離自性明德。明德從深信因果而來,故一切宗教經典咸是勸善規過、深入淺出、不離因果,其創始人之初發心都是為天下太平。

  和平是果實,和平也是一部因果定律,和與平互為因果。其一,「和」為先導先行,「平」為結果必然,故若要平之果,必依和之因,與本具自性相和,與孝敬根基相和,與因果定律相和,與萬代祖先相和,與古聖先賢相和,與一切人事物相和。和帶來平,平心靜氣、平復災難、平安世界、平定天下,從自己內心的和開始帶來世界之平安。一切宗教教義就是回歸內心的和,和久必平等感化萬邦。其二,「平」為因,「和」為果。平等對待一切人事物,平靜對待一切境界,平淡對待名聞利養。則平帶來和,和諧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和合萬事萬物。是故一切法不出因果,和平也不例外,宗教回歸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平等對待,和平相處,人心向善指日可待,世界和平指日可待。

  (四)世間淫業與破壞和平兩樁事果報極其慘烈。人性本善本純本淨,淫欲之心正與之相違,淫欲向惡、向染、向邪,顛覆人倫道德,障蔽眾生真心,壞眾生純淨慧命之種性。因此,淫欲心、淫欲念、淫欲言、淫欲文、淫欲行、淫欲相等,一一皆是無間地獄中最慘烈果報,慘烈之極苦無法形容,並且一一地獄罪行同時在罪人身上行刑,瞬息間慘死又復生,不斷受刑,死而生,生又死,永無停歇,直至世間人民皆不再受罪人所造淫業影響而行邪思邪淫,罪人方可離地獄之苦。

  復有一事果報更加慘烈,即壞「和合」之本性的和諧破壞者。萬法本一體,一體無差別,無差別和合之相,本來是和睦共處,平等對待的。若有人或群體,欲實施或已實施下列行為,其果報是罪人以及子孫後代,乃至累劫先祖和眷屬,生生世世墮最極苦大叫喚地獄。具體為破壞人與人和諧、破壞團體與團體和諧、破壞宗教與宗教和諧、破壞族群與族群和諧、破壞地區與地區和諧、破壞國家與國家和諧、破壞人類與萬物和諧、破壞人類與虛空法界和諧等一些列破壞和諧、擾亂和平之念頭行為。其累劫先祖受牽連,因先人不識道德,無有因果教育於罪人,致其犯罪造業;其子孫亦受牽連,因罪人罪大惡極,福報盡殆,自然感應無福子孫投胎。一切皆是業力變現,皆是罪人一念極邪、一念極惡之心念所自然顯現之罪報。

  破壞和諧、破壞和平罪報慘烈,因為這是在破壞一切眾生之共同法身,盡虛空乃眾生真正法身,大和合之相,會聚萬法之體。小處和諧,和合是基礎,大和、大同是最圓滿境界。小處的和諧尚未落實,就被別有用心者破壞,何能有基礎達到大同大和?失去和平,人類無法生存,無法修身養性證真如本體,失去認識自己真正的身體和心到底是什麼、又從哪裡來的機會,這樣的極惡弊端製造者怎能不墮落?世間萬物千差萬別,種類繁多,數之不盡,共同一法身,和平破壞者就是無情分割一切眾生的共同法身,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包容萬物,孕育萬物,犯此罪者就是和一切萬物對立。故世間人事物種類無邊,罪人墮落地獄所受刑罰也一一對應無邊萬物。與一人不和諧,就是與一切眾生不和諧,破壞和諧者瞋恨心嚴重,因此瞋心墮地獄,究其根本是與一切萬物不和諧。與真理、與真相作對,所感之果一定是真理的反面,真理是仁愛和平,反面就是殘忍分裂。所以罪人在地獄中,身體被分無量無邊分數,每一部分、每一細胞都遍布整個地獄受刑,被分裂之苦痛難以名狀,直至世間沒有人再因其所造破壞和平之業而受苦時,罪人方能解脫。

  (五)最極慘烈、無有能勝之地獄業因,就是破斥因果輪迴定律。一、破斥因果為地獄第一罪業。印祖在論現今有極力破除因果輪迴之事時,警言:「以致現出廢經廢倫,廢孝免恥,互相殘殺,民不聊生等象,皆此破斥因果輪迴之所釀成。彼若夢見此禍,縱以粉身碎骨之刑,逼彼提倡破斥,亦有所不敢」。因果教育喪失近兩百年,無人今現在說法、提倡並把因果講清楚,故人人不知破斥因果乃世間出世間第一罪。

  興天下唯落實因果教育,亡天下唯廢除因果教育。宇宙間萬事萬物離開因果定律將不復存在。現人福報太淺,業障太深,因此感應世間有駁斥、破斥因果定律之謬論大妄語。以其破斥真相之最極惡之行,即便此方世界壞,亦墮落在他方世界地獄繼續受苦,直至世間一切人民皆深信因果,奉行因果教育,其苦方盡。彼人因誤來學、誣聖言、誤子弟,地獄受報因緣成熟時,不僅自己墮入受苦,還能親眼所見自己的子嗣在受大極苦之罪刑,欲幫忙又無能為力時生大瞋恨心,而大瞋恨心愈加深重時,其業力又加深一層,目睹子女在眼前所受之罪亦同時加重,惡性循環,自作自受。

  二、破斥念佛成佛之因果則真正永劫難出。孔老夫子最崇《周易》,《周易》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為孔老夫子表法儒家聖人讚歎道家因果理論。世尊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乃發揮因果之究竟者。一切宗教教育對因果的認識是相通的。有一特別因果乃一切因果之總持,就是佛告一切眾生念佛成佛之大因大果,真實之因,真實之果,是一切因果中最難信之部分,深信此因果,當生究竟圓滿佛果。故若有人動搖淨土行人的道心,則毀壞行人無量劫勤苦修學所得功德於一旦,熄滅行人當生成佛之唯一燭光,斷送虛空法界一切幽冥界眾生共同出離之機會。果報慘烈中之最慘烈,本來淨土行人此生可成一切諸佛所共讚之佛,一旦被彼所動搖,彼人因緣聚會時,將分身無量而墮落十方一切世界之無間地獄,同時受苦受報。今藉此機會,敲響長夜警鐘,勸君切莫動搖道人心,一念障礙行人成諸佛之王,無量地獄之門開啟,斬汝、烤汝、煮汝、碾汝、剮汝,願眾生明因果、明心性,念佛成佛,圓滿因果,不虛此生此遇。

  三、因果教育於現世如何推動。因果定律是自然規律,自然法則,必知行合一,才能使因果教育普遍而又深入人心。這就急切需要師資模範來領軍末世,率先做出榜樣,契合真理,契合時機,普天大眾才能生起信心,歡喜雀躍學習因果定律,並落實於生活。以下成功先例和方法都值得借鑑效法:

  (一)從民間開始開辦道德講堂,實行光碟教學。在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一個忘失傳統文化、因果教育上百年的國家,如何在師資缺乏的現狀下,有效的、快速的、穩當的推動因果教育,挽救人心?有所願必有所感,廣東謝總做出了最好、最及時的榜樣,七天改造人心,改變命運。封閉式的光碟授課模式,不接受任何捐助,出現了一樁樁感人肺腑的痛改前非的事例,證明了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從百姓到官員,從滿懷恨意到春風滿面,從不信因果到浪子回頭,一系列孝敬父母師長、廉潔自律、知因畏果的公益講座,將倫理、道德、因果教育融入短短的七天教學當中,傾盡全力,傾情相助,挽救人心,凡參加者,海內海外無有不讚歎受用的。

  謝總的道德文化講堂的成功,給現前的社會問題帶來了無限希望和實質利益。尊敬的習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二五六五週年」的講話中引用了一句話,這句話用多種文字鐫刻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任何社會問題都是人類思想的反饋,只有築造思想的堡壘,杜絕染污,隔絕欲塹,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何杜絕、隔絕一切與自性相違背的染污?這就要靠教育。從母親於家庭童蒙教育中落實因果教育開始,從一個人的思想淨化,到一個家庭的思想淨化,再到社區、地區、族群、國家、天下。思想淨化,言行必然淨化,淨化的言行思想就是社會的榜樣,榜樣的力量帶來全社會的改變。

  做為國家公民社會一員,有責任從自己做起,從民間做起,以實際行動,以真實成果,復興傳統文化,支持我們的習主席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理想。不能再等待,也沒有理由再等待,國家現在是文化寶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是民族精神生死存亡的關鍵,億萬萬同胞當齊心協力,目標一致,當知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支柱,民族的向心力,聖賢先祖的智慧濃縮。我們這一代人有幸遇到明君,有幸遇到一位致力於復興傳統文化民族命脈的明君,一位致力於恢復儒釋道教育機能的明君,一位致力於實現世界和平、大同之治的明君。國人之幸、天下之幸無過於此。

  做為中華兒女,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千秋萬代祖先遺傳給我們的文化基因,仁者愛人、以德立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誠待人、勤勉奉公、修齊治平、以民為本、為政以德。因此每位炎黃子孫都有義務,將這些永恆的、優秀的文化基因用教育的方式一代代傳承下去,不能讓這些文化基因在我們這裡斷代,這樣的歷史罪責萬萬承擔不起。珍惜維護好民族的文化命脈,人人有責。

  (二)宗教大學的藍圖。民間試點成功的經驗可以為國家大範圍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因果教育做有力參考,發心力行者必然得祖宗加持、庇佑。第一步道德講堂如果開辦成功,並積累相當的經驗後,第二步可以開辦多元文化論壇,促進各宗教之間交流,使得各宗教教義中關於倫理、道德、因果的教義得到普遍認知。宗教教學的普遍性會帶來安定和平,使得社會大眾從正確的途徑認識真正的宗教教育,避免一些人和群體利用人民對宗教敬仰卻不懂道理、不解其義而被利用,做出和各宗教教育本身「仁慈博愛」的宗旨完全違背的罪行。進一步而言,媒體如果能起正能量宣傳作用,傳播推動多元宗教文化論壇的發展,將仁慈博愛這一所有宗教共同的思想精華如春雨般灑遍全世界,必將人心滋潤,清白顯明,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第三步可以開設研究院培養師資力量,使得有志之士專心辦道,一門深入學習經典,修心、修身,修清淨平等心,修智慧慈悲覺悟心。十年磨一劍,或假以時日,第四步就可以創辦宗教大學,真正全面的普及宗教教育,化解世界一切衝突,帶給全人類和平希望。

  (三)節錄各宗教教義「經典三百六十句」,成全球流通讀本。目前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編寫各宗教教義中經典文句三六0,從各宗教的經典中節錄出三百六十句當前社會最迫切需要的句子,不管社會大眾信與不信,能讀、能學習就好。真理是一樣的,真理是世界的,不能相信經典裡的真理,是因為根本沒有清楚了解。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三六0的讀本適合初學,簡單易懂,顯而易見,這是最快速讓社會大眾對宗教有正確認知的捷徑,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古蘭經》中對「聖戰」真正的定義顛覆了全世界不了解其教義的人們的認知,大家原本錯誤的認為聖戰是保衛戰爭,這種無知的邪見導致了血腥的悲劇。其實深究其經典,聖戰原本的意思是戰勝自己的欲望,絕對不是現前所誤傳的戰爭之義。扭轉錯誤的認知,就要靠普及真正的宗教教育,從而徹底杜絕思想錯誤、見解錯誤、行為錯誤帶來的深刻社會問題。

  三、《群書治要》續篇若能編寫成冊,則能挽救國運於危難,開盛世之宏篇。(一)《群書治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以及失而復得的傳奇經歷。大乘佛法中《無量壽經》是唯一能普度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經典,是釋迦佛祖所說一切經典的會集。而在祖先留下的傳統文化瑰寶中,也有一部寶典在治國安民方面的地位堪比大乘佛法中的《無量壽經》,它「上始五帝,下迄晉年」,以「務乎政術,存乎勸戒」為宗旨,從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書,剪截淫放,嘔心瀝血數年,於貞觀五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六)部約五十餘萬言,它就是一部千古奇書,《群書治要》。

  雖然誕生於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但書中的治國思想是中國古聖先王治國教民之集大成,其治國平天下之智慧、理念、方法、經驗與成效,均是歷經幾千年考驗所累積的寶藏結晶。做為一部中華傳統文化的濃縮卷,唐太宗以《群書治要》為鑑,以聖賢為訓,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用於為君、擇人、施政、教化,使得《治要》成為大唐貞觀之治的施政指南,成為歷代君王乃至輔臣和各級官吏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科書。

  然而安史之亂後,這部千古奇書也隨之失傳。令人感嘆的是盛唐時的日本遣唐使和僧人將《群書治要》視為無價之寶,用半年時間謄寫,並將完稿帶回日本,將這部千古奇書悄無聲息的保留下來,並用於治國。天無絕人之路,我們的祖先陰德深厚,在與這部巨著訣別了千年之後,一九九六年,我國原駐日大使符老先生將《治要》重新帶回東土。並將此事告訴了習主席的父親,尊敬的習老先生。習老睿智睿思,囑託符老儘快組織人對這部千古奇書進行斷句、標點、校對、翻譯,讓這部著作成為建設國家的參考。符老先生隨即找到一生致力於教育和古文化研究的呂效祖老先生,這位耄耋(讀音:冒碟)老人,接到符老要他編譯《治要》的電話後,不顧八十高齡、年老體衰,欣然應允,當夜作詩一首:「友朋笑我老來傻,著述竟忘身與家。目瞽耳聾終不悔,要留史鏡照中華」。讀到這份歷史資料和這首詩,不覺令人潸然淚下,彷彿看到大慈念老不顧年老體弱,註解蓮公《無量壽經》會集本一樣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悲智和願力,讓這樣學貫古今、德行兼備的老人們,忘我的為《大經科註》和《群書治要》而嘔心瀝血,倘若不是無價之寶,倘若不是古鏡今鑒,倘若不是真實智慧、真實利益,斷不能如此。

  (二)《群書治要》和其續篇對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群書治要》堪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國安民的經驗彙編,儒家修、齊、治、平的理論大綱,這些都是永恆的真理,歷久彌新,亙古不變,超越時空,隨舉一句即成經典,即可救世應急。

  古聖先賢為何著書立傳流傳後世?原因有二:一者眾生本善,一切智慧都是依此流露出來的,故智慧的結晶就是這些聖賢著述,正如孔夫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古理都是依據真實之際、真如本性而說,不是創造,而是一切眾生本具,先人覺悟後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幫助還在迷惑的人們證得本有般若智慧。其二,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性相近,習相遠」,障礙屏蔽了本有的光明性德,教育的作用就是令眾生離苦得樂,離開煩惱之苦,得自性本具真如妙樂。故施以教化,循循善誘,教之有道,因材施教。

  所以,《治要》裡的理論、方法、經驗,對於今時今日的社會問題不但能夠解決,而且能夠徹底解決,治國安邦民安樂。如《治要》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文王問太公曰:先聖之道可得聞乎?太公曰: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故義勝怠者王,怠勝敬者亡。」這段對話對於當今欲望膨脹的社會就是靈丹妙藥,可總結為義勝則昌,敬勝則吉;欲勝則亡,怠勝則滅。這樣清晰可見,今天災難動亂,因喪失道義,全無誠敬,不能格物,懶散懈怠,貪圖享樂。追根尋柢要教道義,培養誠敬。

  千年警句,古鏡今鑒。古者,不單純為古老之義,而是亙古不滅、恆久長存的意思;鏡者,大圓鏡智,照古照今,照真達俗,圓滿究竟,能救一切世間疾苦災難。因此,習老先生才力推《群書治要》為古鏡今鑒。然最遺憾之處,《治要》古鏡雖光照中華,然古鏡尚有缺失,《治要》所選治國精華上始五帝,下迄晉年,然晉以後至清朝的經典論述還未曾涉及,因此古鏡雖能照,但卻是半鏡,當極力圓滿另一邊,湊成「圓滿古鏡」,圓鏡圓融,圓照神州,圓照四海,圓澈虛空。若能在此屆政府任期內組織國內最優秀的古文、國學專家,力求編纂出《治要》續篇,將此救世宏篇圓滿下半部,成為中華歷史上最完美的一頁,成為拯救全人類於苦海中的智慧航船,成為造就一代代優秀中華兒女的教學經典,成為繼貞觀之治後中華盛世宏篇的開始,功德無量無邊,先祖先賢在天之靈定得最大安慰,繼往聖,開來學,就靠此《群書治要》續篇之問世。

  四、「孝」就是真如本性,「敬」乃諸法準則。古聖先賢智慧寶庫深廣無邊,然開啟寶庫的大門尚需一把鑰匙,那就是文言文。致力於回歸自性,回歸美好性德的人,皆需熟練運用這把鑰匙,開啟寶藏之門。進門前還需明白一事,那就是整個智慧寶庫講的就是一樁事情,那就是孝道。孝字本身就是文字般若,表法意義深刻,上是老,下是子,老是自性自然流露,子承傳奉行。老是過去,子是現在,而未來就取決於過去和現在的繼承發揚;老是智慧實德,子是權德妙用;老表生出,子表回歸;老與子之間沒有空隙,沒有分立左右,表本來一體,一體恆久不變。因此學習因果,學習傳統文化,乃至學習大乘佛法,都是在學孝道,孝道究竟圓滿者成佛,孝道盡善者生天,孝道盡職者還得人身,孝道盡失者必墮地獄,因違背自性,違背真理故。

  敬,乃與萬事萬物相處的法則,因為一切有情無情皆是「孝」字的上半部老字流露,那是同根生之義,這個根就是一切眾生本具智慧德能之自性理體。誠與敬,千古相傳之學,不逾乎此,因為「敬」本身就是和諧之義。因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當互相禮敬、和睦共處、和諧萬邦,因為最終都要回歸「孝」字,般若之德,一片光明寶藏。

  祝福《群書治要》續篇早日問世,福蔭天下;祝福聖賢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普及於世,宗教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令眾生離苦得樂,帶來安定和平的美好景象。期待有識之士共同努力,盡此生繼往開來,實現天下太平之盛世宏篇。

  以上是慚愧弟子上官淺顯的心得報告,對於聖賢教育和佛法均未入門,因此錯誤之處,懇請尊敬的師父上人和諸位法師、大德斧正,不盡感恩。阿彌陀佛!

  老法師:上官這一篇報告很有價值,希望後面所說的這一段能夠早一天實現。這樁事情真正發心去做,從發心的時候就得到祖宗的庇佑,就得到眾神跟佛菩薩的加持,無量無邊的功德。希望我們能認識它、能明瞭它,全心全力向這個方向去做,確確實實不但是救現前的社會、國家跟地球。《群書治要》正續兩篇,那是人類祖先留給千年萬世子孫的瑰寶,我們能把它整理出來,利益現前,利益萬世子孫。世間大概再找不到比這樁事情有意義、有價值。好,今天時間已經超過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