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經文倒數第五行起,看「忍力成就」這一小科:

  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這六句,這一小段對於我們現前修學非常重要,不但能夠自利,而且能夠利益這個世間一切苦難的眾生。眾生災難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細心的去觀察思惟,不外乎縱欲、不知足,貪圖世間種種五欲六塵的享受,於是就不能不做違背性德的不善業,爭名奪利、縱欲、自私,這才造成現前這個世間無比的災難。如果要想消除這個災難,這一段經文雖然不長,確實是一副良藥。世間人多,大家造的這是共業,我們有能力幫助他消除嗎?關鍵在我們自己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如理如法的修學。如果有堅定的信心,堅強的願力,將這些災難徹底消除這是決定不可能的,我們做不到的,可是要想將這個災難減輕一些,時間推遲一些,這是肯定可以做得到;有理論的依據,有事實的證明。如果說是做不到,實在講還是我們自己的信心不堅定,願力不懇切;回過頭來自己懺悔,勇猛精進,決定能夠自度,而且能夠利他。

  前面兩句,『不計眾苦,少欲知足』。「計」是計較、是執著。「眾苦」太多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遭遇的苦難無量無邊。世尊為我們說這些事相,他老人家把一切苦歸納為三大類,通常我們稱之為「三苦」:第一個是苦苦,第二個是壞苦,第三個是行苦。苦難的事情再多,總不出這三大類。第一種「苦苦」,下面這個苦字是名詞,上面這個苦字是動詞。佛家常講「八苦交煎」,這是八類,把它分做八類,八類的苦都是屬於苦苦;前面四種是生、老、病、死,這是一切眾生都不能夠避免的。

  「生苦」,我們都經歷過了,但是非常健忘,忘得乾乾淨淨。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佛用形容的話來說,當我們的神識到這個世間來投胎,尋覓父母,父母跟你有緣,你就看到一道光,你循著這個光去走,不知不覺就投胎了。與你沒有緣分的,你決定不會到他家投胎,投胎來的都是有緣分。緣,確實有善緣、有惡緣。善緣,報恩的、還債的,這都算是善緣;惡緣,是報怨的、討債的,這個屬於惡緣。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一個家裡來變成一家人,父母、夫婦、兄弟、姊妹,變成一家人,佛說都是這四種緣,我們凡夫不知道。所以有些人兒女非常好,很聽話、很容易教;有些兒女非常難教、不聽話,好像生性就是悖逆。我們讀佛書曉得這種情形,聽話、好教的,這是報恩來的;生性悖逆的,報怨來的。懂得這個事實真相了,一定要用智慧、要用慈悲善巧方便來調教,把過去的善惡緣都把它變成法緣,這就好了,把骨肉間的眷屬變成法眷屬。

  佛都是教我們做一個轉變,這樣自自然然就能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到極處的時候,轉凡成聖。有些時候我們想轉,自己功夫道力不夠轉不過來;至誠的心祈求佛菩薩感應,連世間聖人都說「誠則靈」,真誠到極處沒有不能感通的。凡是不能夠感通,我們自己一定要反省,我們的真誠心不夠。就像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所說的,雖然我們行善,這個善裡面還夾雜著不善,這就不誠,真誠裡面不可以夾雜絲毫不善;換句話說,不能夾雜絲毫虛偽,我們的真誠心才能感動諸佛菩薩,能感動一切眾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修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我們的境界自然就能轉,這是講頭一個,生苦。

  老,人不能不老。「老苦」,諸位現在雖然年輕,你看到老人,你自己不知不覺也慢慢就變老了,時間快得很。我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現在想一想,就像在昨天一樣,不知不覺衰老。人到中年之後,最幸福的不是財富、不是地位,是身體健康。身體不健康非常之苦,縱然有人照顧伺候,老苦依舊不能夠避免。第三種,「病苦」。人每天吃五穀雜糧,不可能不生病。病痛之苦,我想許多同修都有經驗,你都生過病。後面還有一個,「死苦」,我們時間還沒有到,還沒有死過,不知道死的苦怎麼樣。

  生與死,佛說了。生苦,投胎到母親,投胎的狀況,佛講懷胎十個月,這十個月胎兒,就如同在地獄裡面過生活一樣,所以叫胎獄。母親喝一杯熱水他就像在拔熱地獄,喝一杯冰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獄,苦不堪言。如果不是佛跟我們說,我們怎麼想也不會想到。至於死之苦,死的時候,我們的神識離開這個身體,俗話說靈魂脫離肉體,那個痛苦,佛比喻說就像「生龜脫殼」;烏龜,活的烏龜,你把那個殼拔下來,他說神識離開身體痛苦就像這樣的。所以人斷氣之後八個小時,最好是十二個小時不要碰他。為什麼?他非常痛苦,你要碰他的時候,他感受的苦痛太大太大了,有的時候受不了。十二個小時之後他離開了,神識才是真正離開,通常八個小時沒有離開,十二個小時是最安全。

  生老病死,我們沒有法子避免。真正修道的人,修到有相當程度的功夫,這個苦他能夠避免;雖然有這些事,他不會有痛苦。可是後面四條你得要先做到,然後才能夠避免老病死之苦。後面四條,第一個是「求不得苦」。你心裡面希求的太多太多了,你求財富、你求地位、你求聰明智慧,你求的事情太多了,不能滿你的願望。諺語常說:「人在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十之八、九都是不如意的,你就曉得人生之苦,「求不得」。

  可是佛門裡面又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靠得住嗎?確實是很可靠的。但是你要懂得求的道理、求的方法;你要不懂道理、不懂方法,你的求是求不到的。絕對不是說,你求升官發財,你在佛菩薩面前天天燒香、天天磕頭、天天供養,這個求不到的,這是你不懂道理,也不懂方法。理論和方法佛在經典裡面都講得很詳細。你不知道到哪裡去學,有一個小冊子叫《了凡四訓》,我們過去曾經講過幾遍。袁了凡先生得到雲谷大師的教導,他明白求的道理,也懂得求的方法;他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兒女得兒女,他都求得了,那是真的得到的。為什麼?孔先生跟他算命,他命中沒有的,命中沒有,你求能夠求得到,這是你真正得到;如果你不懂方法、不懂這個道理,你迷信的去求,是決定求不到的。《了凡四訓》提供你一個很好的方法,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求,當然也是有求必應。但是世間許多人不懂方法,所以有求不得苦。

  第二種「愛別離苦」。你所喜歡的人,不能常常在一起;你所喜歡居住的環境,你也沒有辦法去住。很多富貴人家,在許多風景區買了很多別墅,他很喜歡,但是他一生可能只能在那裡住一天、兩天,甚至於一天都沒有住過,這很苦。自己不能去住,要請人去住,幫他看房子、幫他整理環境,還要給他工資,請他到那邊去享福。這大概都是還債的,欠這些工人的債,還他債的,我們看得很多。喜歡的,自己不能常常聚會,這叫做愛別離苦。

  第三種「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喜歡遇到他,偏偏天天見面。你所愛的、你所討厭的,都是過去生中所修的善、不善業。佛告訴我們,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是幹什麼的?有許多人在問:人生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價值?在這個世間有一些輝煌的成就,就算有意義、就算有價值嗎?諸位同修如果念一念印光大師給衛錦洲居士的一封信,你仔細想一想老和尚所講的話。他舉出歷史上許許多多有名的人物,在歷史上好像建的豐功偉業,佛眼睛當中看到,造業。他舉曹操做例子,這在歷史上也是很了不起的人物,自己雖然沒有作皇帝,兒子做了皇帝。建立一個政權,由於自己的心術不正,殺人太多,那個福報,過去生中多生多世修的,一生幾乎就享盡了,還有一點餘福,兒子作皇帝,也不過是四十五年就亡國了,亡於晉。在過去有人殺豬,這個豬殺了之後,毛刮掉之後,那個身上有「曹操」兩個字,證明曹操已經在畜生道裡面投豬胎、變畜生了。

  我們知道,罪業深重是先墮地獄,地獄罪受完之後變餓鬼、變畜生還命債;欠錢的還錢,欠命的還命,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絕對不可以說殺生不要償命的。你殺個蚊子、殺個蒼蠅,你不要償命,法律上沒有規定要判你的刑;可是因果逃不了,你今天殺牠,來生你再變蒼蠅被他殺,你再變蟑螂被他殺,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佛告訴我們,「人生酬業」。我們要了解六道輪迴的真相,我們的憐憫心就生起來了,絕對不會再殺害一個眾生。這些小動物跑到我面前來的,我們殺的念頭立刻就起來。那是什麼?來還命的。我們想想,何必?過去他殺我,現在我也殺牠,來生他又殺我,殺來殺去沒有完的時候,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不能解決問題。我們真正覺悟了,這一生不再幹傻事情,過去他殺我,現在我看牠,我也不殺牠,我們的帳到這個地方就一筆勾銷了,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是個真正明白人。

  為什麼會有愛別離?也是我們自己造不善業,破壞別人的家庭,使別人家庭不能夠完聚,於是我們在這一生受到果報。古時候破壞人家的家庭的事情少,破壞畜生的家庭多,都受這種果報。特別是打獵,我們在《感應篇》、《陰騭文》裡面都念到,打獵的時候常常破壞巢穴,這就是破壞人家庭,招來的來生不如意。所以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報。我們現在受什麼樣的果報,曉得過去世造的是什麼因,不善的業因我們還敢造嗎?六根接觸六塵之處,起心動念多想想,損壞眾生的事情決定不可以做。別人佔我們便宜、別人損害我,是我過去生中損壞他,絕對不可以有絲毫報復的念頭;一定要懂得逆來順受,解冤釋結,過去生中的冤結,在這一生當中都把它解除,我們才能真正離苦。尤其是佛教導我們,基本的修行方法就是十善業。

  十善業不是戒,戒跟善不一樣。第一條,不殺生。蜎飛蠕動都應當愛護,不可以恣意殺害。不但不可以殺害,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們就有很大過失了。所以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諸佛菩薩,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常生歡喜心,這是佛菩薩;我們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常生煩惱,我們就錯了。那個人討厭我、不喜歡我,我怎麼辦?我看到他來了趕緊迴避,躲著他一點,讓他生歡喜心。他歡喜跟我見面,我跟他打個招呼;不歡喜,趕快躲著一點。所以佛教給我們存心要善良,要想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偷盜,絕不可以有佔別人便宜的心,損人利己的事情決定不能做。這個做了往後要吃大虧,你所得的一些利潤你不會保住,保不住的,你怎麼樣得來,你還怎麼樣失掉。這個歷史上的記載太多太多了,用欺騙手段得來的,最後還被人騙去,因果循環。在我們現前社會裡面,如果我們細心觀察,這種果報太多太多了。我們要明理,要了解事實真相,知道怎樣修福,怎樣保持你的福德而不會喪失,這才是個真正聰明人。

  八苦最後一條,叫「五陰熾盛苦」。這八種前面七種是從果上講的,末後這一種是從因上講的。五陰熾盛,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淺顯的話來講,就是你的煩惱習氣非常重,身心不安,妄念妄想分別執著很重很重,你才會感招到前面七種苦報,這些都算是苦苦。欲界具足了苦苦,還有壞苦。如果你修行功夫不錯,得到禪定,真正得禪定,欲伏住了,定功伏住了,你的心得清淨,你生到四禪天。看你功夫的淺深,從初禪到四禪,這叫色界天。這個天裡面這八苦沒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都沒有。這很快樂,雖然快樂,他壽命有盡,壽命到了的時候,他還要死,於是苦就來了。所以色界天人平常沒有苦,臨終的時候有苦。臨終的時候身體壞了,生病,身體壞了。他所居住的這些宮殿、一切享受,一樣都帶不走,真的是佛法裡頭常講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雖然沒有苦苦,他有壞苦。

  最高級的凡夫,無色界天,他連身體都不要了。咱們中國老子說得好!老子說:「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他說我最大的憂患,是因為我有身體,沒有身體多自在!修世間的禪定,到第五個層次就出了色界,生到無色界。無色界也有四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佛家通常講「四禪八定」,八定包括四禪,四禪再往上面去還有四個階層的禪定,這個禪定深,連身體都不要,所以壞苦也沒有了,但是它有行苦。什麼叫「行苦」?它的境界不能永遠保持,壽命到了的時候還要流轉,還是要搞輪迴,不究竟。

  佛給我們說欲界這三種苦都有,苦苦、壞苦、行苦,三種苦都要受;色界天它受兩種,它有壞苦,它有行苦,它沒有苦苦;最高的無色界天,它只有行苦,它壞苦跟苦苦都沒有。佛在大乘經上講「三界統苦」,《法華經》裡比喻說「三界火宅」,這個裡面不安全。今天我們居住的地球,地球上的眾生造的不善業太多、太重了,所以這個地球非常不安全;我們住在這裡沒有安全感,道理是因為造的不善業。因與果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這是眾苦,簡單的就跟諸位說到此地。再多的苦,這個八種都能夠包括了,八苦、三苦都包括盡了。

  菩薩不計眾苦,這個「計」是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凡夫對這些眾苦分別、執著,你就得受,你不能不受。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他是個再來人,他不是來受果報的,他是乘願再來,幫助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眾生離苦得樂。他的表現有沒有三苦、八苦?有,他也表演。像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示現的一生,他示現的有生老病死,也有求不得,也有愛別離,也有怨憎會,所示現的統統示現全了;在我們感覺,釋迦牟尼佛跟我們差不多,實際上完全不一樣。他是表演的,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像《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萬法無所有」,所以他就離苦。離苦就是樂,他得的是真樂。我們在這個世間是受果報的,是隨業受報的;他不是,他是來度化眾生的。怎麼會一樣?他的種種示現都是像唱戲唱給我們看的,讓我們看了之後在裡面恍然大悟,幫助我們開悟,永遠安住在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我們要學佛菩薩,必須把自己的業障放下。看破、放下,把自己的業障放下,絕不隨順自己的習氣,不隨順煩惱習氣,隨順諸佛菩薩的教誨,隨順諸佛菩薩的修行,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夠轉業報身為願力身。這一生當中就可以轉,問題是你懂不懂、你會不會。懂不懂是講理論,會不會是方法。你懂得道理,知道方法,你就會轉了。你這一轉,就得大自在,你在這個世間也跟諸佛菩薩一樣,隨緣自在。這是菩薩說「不計眾苦,少欲知足」。

  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有沒有欲望?沒有,什麼欲望都沒有。身體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這個才自在;自己要想怎樣怎樣,就不自在了。與一切眾生往來,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對於一切眾生絕不加絲毫勉強;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態度,佛菩薩只是苦口婆心的教導,對於眾生確實不加絲毫干涉,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今天教學,為什麼會生煩惱?因為你干涉學生。佛菩薩何以不生煩惱?他不干涉學生,「我教了你,你懂了,很好;你不懂,也好。我教你斷惡修善,你肯聽、肯做,很好;你不聽、不肯做,也好!」所以佛菩薩就快樂,就不生煩惱。我們今天教人,這是凡夫心。勸你好,你聽了、你照做,很歡喜,歡喜是煩惱;給你講,你聽了不肯做,依舊還作惡,心裡就很不高興,那也生煩惱。這是什麼?這不能隨緣。佛菩薩隨緣,所以不生煩惱。一定要看破。

  眾生業障深重,不是一生能夠得度的。我們是恨不得一生把眾生都度了,比佛的願力不知道強多少倍,自找煩惱!佛菩薩度眾非常有耐心,這一生不能得度,沒有關係,來生再來,來生還不能得度,下一生再來。佛菩薩可以等到無量劫之後再來度你,你什麼時候願意聽話,他就示現;你不聽話的時候,絲毫不勉強。我們要學這個本事,就能夠自在隨緣了。否則的話,你決定不會得到自在,你不會得到清淨、平等、覺;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自己沒有得清淨、平等、覺,怎麼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太有限了。我們同學,尤其是發心出家,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你真的把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自己煩惱習氣,隨順佛菩薩的心行,我們這一生真有成就;決定要「少欲知足」。

  「知足」不是說,我生活能過得去就知足,這還是不知足。什麼叫真正的知足?恆順一切眾生,隨緣之中絕不起心動念,你真的知足了。起心動念不知足,知足怎麼會起心動念?不會計較這個有、那個沒有,不會計較的。有也好,沒有也好,一切都好。黃念祖老居士在這個經的註解,引用了《涅槃經》上所說的:「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這是佛在《涅槃經》上說的。《遺教經》說:「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這一句話就是現在所謂是巴結人,少欲之人決不會巴結人;「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這都是佛在經論裡面所說的。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對於物質生活需要淡薄,雖然自己前生修福得的是富貴,也要少欲知足,把你的福報,與一切苦難眾生分享,你的福報就更大。

  這部經上還說,佛叫著:「汝等比丘」,這是叫著出家的學生,「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這是教給我們離苦的方法,你觀察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這一段經文我們細細去思惟。這一樁事情,我們常常看到小動物,只要留心觀察,我們會開智慧。我們看看樹上的小鳥,牠有什麼?牠需求什麼?看看樹上的小松鼠,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少欲知足」。牠所需求的僅僅是食物,除食物之外一無所求。再看看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所示現的,跟這些野生的動物幾乎沒有兩樣。釋迦牟尼佛每天出去托缽,托一缽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佛教給我們少欲知足,他老人家自己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那真正叫知足常富。什麼叫富?你給我,我都不要,這是真富。世間什麼人最貧?不知足的人貧困;知足的人常富。

  《法華經?勸發品》說得更好!「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我們修淨土,在這個地方讀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經文一開端就給我們說:「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話重要,緊接著十六正士後面頭一句話。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全都是修普賢行的。佛在大經上跟我們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換句話說,要證得圓滿的佛果,一定要修普賢行。普賢行從哪裡修?普賢行從少欲知足修。一個人不能夠少欲知足,他就決定不能修普賢行。這個兩句,你就想想是多麼重要!

  黃念祖老居士總結經論古大德的意思,做了一個總結,他說得好!「不於心外取法,無一法當情者,名為少欲。」這個境界高,換句話說,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還有絲毫的欲念,就不算是少欲,這個境界高。什麼叫知足?「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為知足。」少欲跟知足都是稱性之談,我們明瞭,但是我們做不到。這是指的什麼人?法身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這不是普通人,那真正是佛所講的少欲知足。佛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現在是凡夫,是在初學,盡量的減少欲望,減少希求,對我們修道會有幫助。

  下面兩句,『專求白法,惠利群生』。「不計眾苦,少欲知足」,我們可以用一句話總結:放下萬緣;也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決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就是少欲知足的意思。然後「專求白法」,佛經裡面講白法,是對黑法所說的。中國人詞彙裡面講善惡,善法、惡法;古時候印度人,他不是說善惡,他是說黑白,黑就是惡法,白就是善法。此地「專求白法」,就是專求善法。像《十善業道經》佛為我們開示,他說:「菩薩有一法」,菩薩有一個方法;「能斷一切世間苦」,像我們前面講的三苦、八苦,這一切世間苦。用什麼方法?「晝夜常念善法」,就是專求白法。哪些是善法?狹義的說,十善業道;常念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叫十善業。

  常念,這一種修為是消極的,從消極轉變為積極就是「惠利群生」。惠是恩惠,要布施恩惠。怎麼布施恩惠?利益眾生,這就變成積極的;要把你的十善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十善業道經》的後半部,具體說明十善業道,如何落實在菩薩的六度,落實在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落實在四攝法。四攝法就是人與人交往,攝受一切大眾。落實在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包括了全部的佛法;天台家講三十七道品講藏、通、別、圓,藏教的道品,通教的道品,別教的道品,圓教的道品,那就包括了整個佛法。

  我們再想想,怎樣落實在我們念佛法門?這樣才是真正做到「惠利群生」。群生,一切眾生,不分國土、不分族類。族類包括有情、無情,包括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是動物、植物,怎麼樣去利益他們;族類裡面也包括蒼蠅、蚊蟲、螞蟻,我們要「惠利群生」,不能傷害。對於這個小動物,不但我們不殺生、不偷盜,十善如何落實在愛護這些小動物身上,我們能夠與這些動物,與一切些鬼神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個世界才會有和平,社會才會安定繁榮,人才會有幸福。整個宇宙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裡面的感應不可思議,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怎樣專求善法?善法裡面的根本,就是基礎,佛在淨業三福裡面告訴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眾生造作罪業最重的是殺生,特別是殺害這些小動物。小動物是過去造的業、罪業太重,在畜生道變成這些弱小的動物,這個都是酬償業報,牠來還命債的。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欠多少眾生的命債,當然眾生也有欠我們的,這一種冤冤相報永遠沒了,非常殘酷。我們明白、覺悟了,真正回頭,徹底回頭,再也不傷害這些動物。不傷害動物知道就是不傷害自己,愛護小動物真正愛護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

  善法到究竟之處,就是持名念佛求生淨土,所有一切善法裡面,沒有比這個更善的,這是到了頂點。因此我們要明白這個理論與事實真相,我們要認真修究竟圓滿的善法。怎麼修?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善法達到究竟圓滿。怎麼勸法?我自己要真幹。我自己不肯修勸別人修,人家不肯相信。我們自己要真修,不但要真修,而且自己要發個願,臨命終時表演一招給大家看看,那就能度很多眾生,要教大家深信不疑。就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認真努力去做。

  我們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他就為我們示現。他年歲大了,得了重病,行動什麼都不方便,躺在病床上看我們講經的錄像帶,過去我們講《無量壽經》的錄像帶,他從頭到尾看了五遍;他明白了,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臨走三個月之前知道,他們的家人給我們說,老居士在一張紙上寫八月初七,寫了十幾個八月初七,家裡人都不敢問他,八月初七那一天他走的,三個月之前曉得自己哪一天走。本來他大概是兩年前就要走了,他跟李木源居士說,他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了。」李木源居士哀求他,就是居士林沒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領導怕有困難,求他多住幾年。他多住了兩年,到這個時候他走了,把居士林移交給李木源居士來管理,他現在代林長。這是「專求白法,惠利群生」,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樣子。

  我們念佛也要發一個願心,一定要很認真的依照經典的道理、方法去修學,將來走的時候預知時至。如果真的專修白法,少欲知足,你臨終的時候決定不會有病苦。沒有病苦,預知時至,如入禪定,你的表演會比老林長高明得多,他是往生之前四年才真正遇到佛法,所以做這個示現。我們現在年紀很輕,這個身體很健康就遇到佛法,走的時候還躺在病床上,還不省人事,那就慚愧了,就大錯特錯!走的時候應當站著走、坐著走,自自在在的走。你要曉得,這個表演你度了多少人!我們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功夫,我們只有一個很真誠的願望,希望大眾看到我這麼走,能對淨宗生起堅定的信心,希望他們也發心念佛往生,我們有這一點誠意,決不是在炫耀自己功夫。「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這個,我想一定會求得到,三寶會加持。所以以這個來幫助眾生,來布施有情,做無比殊勝的利益。

  『志願無倦』,「倦」是厭倦。世間一般人初發心的時候,那個願好像挺堅固的,實實在在說,禁不起時間的考驗。古人有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很誠心;「學佛二年,佛在天邊」,距離遠了;「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這是說明什麼?說明你發的心叫露水道心;露水很短暫的,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這怎麼能成就?不成就就罷了,可是你不曉得後遺症可麻煩了!這個很少人想到。後遺症是什麼?讓社會大眾看到你這種行為,對佛法生輕慢心、生毀謗心,這是由於我們自己做得不善,給別人造成口實,別人造許多嚴重的罪過,是我們引發他的、引起他的。我們有沒有責任?不能說沒有責任。佛法出家不好玩,這個一定要知道。做得不如法,就是破和合僧。「我雖然沒有破和合僧,但是我做得不如法」,佛所教誨我們的,我們沒有認真的去做,給社會大眾看到疑惑、毀謗,造種種口業,我們這個過失就該墮地獄了。古人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話不是沒有原因。我們造作一切不如法,給社會大眾的口實,我們就要承擔罪過。所以志願一定要堅定,不能夠疲厭。

  普賢菩薩發十個大願,諸位都曉得叫十大願王,每一願末後都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我們也常常念,念完立刻就忘掉了,沒有把它記在心上,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情。譬如禮敬,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真正的志願無倦。當然這是法身大士、等覺菩薩的弘願,我們做不到,也要認真努力去修學,不能說做不到就算了。菩薩弘願,諸位一定要知道,不在形式,要在實質。能修普賢行的人,念佛決定往生;不但往生,你生到極樂世界,一定是在實報莊嚴土,絕對不是在同居土、方便土,不在這兩土,決定在實報莊嚴土。只要我們認真努力,真做得到。

  「禮敬諸佛」,什麼是實質的禮敬?你首先要曉得,「諸佛」這兩個字怎麼講法。諸佛是講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佛,我們在《佛名經》裡面看過,釋迦牟尼佛介紹的;現在佛,佛也給我們介紹一些;未來佛,是誰?佛跟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換句話說,我對一個眾生沒有敬意,我的禮敬就欠缺。我們能不能對一切眾生都有敬意,這個敬意是我對於諸佛菩薩那個禮敬沒有兩樣。這個事難,尤其對於自己的冤家對頭,看到就討厭,不報復也算不錯了,寬宏大量,還要把他當佛來看待,這個好難!我們做不到,就沒有法子修普賢行,往生品位就低一點,沒那麼高。真正能做到,剛才跟諸位說,蚊蟲、螞蟻都是諸佛。要修普賢行的人,對於這些小動物也跟看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真正是恭敬供養。看到牠們墮畜生道,自己一定知道懺悔業障。牠為什麼墮畜生道?業障太重。我們自己造深重之業,來生也會墮畜生道。所以看到他們,自己知道懺悔。

  普賢十願裡面最重要,就是前面四願,一定要落實。嚴格的來說,修淨土法門必須要修普賢行。可是我們業習煩惱太重,普賢行對我們確實有困難,我們只能夠隨分隨力的去修學,但是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虛空法界除自己之外,自己一個人是凡夫,這是《華嚴經》善財童子為我們示現的,除自己之外,沒有一個不是諸佛如來,都是諸佛如來示現來教我的。他示現的善法,我看到了,我要向他學習、效法他;他示現的惡法,是來提醒我,讓我反省我有沒有惡法,我要有這個惡,趕快改過。所以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統統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應化的。我們能存這一種心,能懂得這個道理,這樣修行一生圓成佛果。凡夫證得究竟佛果,哪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所以要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劫這麼樣艱苦修行,不懂得事實真相,不懂得這些大道理,不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所以才有這麼艱難,才修得這麼苦。一切通達明瞭,決定隨順佛陀教誨,不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一生成就了。

  善財一生圓成佛道,《法華經》裡面講得更殊勝,龍女八歲成佛。龍是畜生道,八歲是兒童不是大人。畜生,年紀那麼小的畜生,都能在一生當中證得圓滿的佛果,何況其他的善道眾生!這是世尊在這裡勉勵我們,做出這些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今天不能成就,這常常講,進進退退,進一步退十步,怎麼能成功?「志願無倦」,他是精進不退。一個人真的到精進不退,這一生就成功了。我們環境上的退緣太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境界的誘惑都是教我們退轉;我們沒有定功,沒有能力克服環境;換句話說,看破、放下我們做不到,所以修行這麼苦,雖然天天用功努力,很難得看到進展。果然能夠看破、放下,那個進步是一日千里,不可限量。

  末後這一句說得好!『忍力成就』。忍,要忍耐,你要能忍受得住。古德講「忍」有三種,實在是忍辱波羅蜜裡面也講三種忍。第一種是我們生活的困境,要能忍受。如果不能夠忍受清苦的生活,你的心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道業就很難成就。所以要能夠安於貧苦的生活,不必把自己的生活水平向上提升。真正修道人生活隨緣,從前是乞食、是托缽,乞食,現在我們的生活隨緣。居士林的生活算不錯,如法。為什麼?所有一切的供養、飲食供養,都是許許多多信徒送來的,非常豐足。上一次我們前總統,到這邊來參加發放度歲金,看到我們這個伙食,他非常羡慕。他說:「你們吃這麼多菜!」他說:「我才吃五個菜。」總統家裡面吃飯才五個菜,居士林十幾道菜,所以他很羡慕。可是我們在這裡修行要懂得知足,這麼多菜裡面選個三、四道就可以了,不要每一樣都選,不要一看到就貪心起來了,那怎麼行!也跟托缽一樣,我們自助餐,拿個盤子就托缽,選擇自己需要的三、四樣就好,不要超過五樣,五樣你就超過總統了。所以我們一定要不起貪心。飯菜不好,不起瞋恚心。這個道理要懂。

  從前安世高到中國來弘法,在江西[共+阝]亭湖度他的同學,過去生中的同參道友。現在他得道了,安世高的道行很高,他究竟是什麼果位,我們不知道,但是就他的一生修行弘化來看,肯定是阿羅漢以上,決不是在四果之下。他翻經有《無量壽經》,很可惜失傳了,沒有傳下來。如果就《大乘無量壽經》上來說,他決定是法身菩薩,不只阿羅漢,法身菩薩。他度他這個同學,他這個同學做了龍王,墮在畜生道。畜生,神道,牠的身體是蛇身,是一條大蛇,他去度他這個同學。給牠誦經念咒祝福牠,這個法事做完之後,他就跟牠說:「你出來讓大家看看。」這個龍王不好意思出來,身體不好看。他說:「不要緊,讓人家看看能種善根,消除你的業障。」牠就從佛龕慢慢爬出來,是一條大蛇,法師給他念咒,這個蛇就往生了,所以以後這個村莊叫蛇村。安世高坐船到南昌去,在船上看到有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拜了三拜,這個人就升空走了。安世高告訴旁邊的人,剛才來拜我的,就是這個龍王,他已經生忉利天。諸位要知道,祝福、超度,最大的力量只能夠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一定要自己修行功夫,自己沒有修行功夫,單靠超度是去不了的。所以超度最大的力量,幫助你生忉利天。夜摩天以上要修定,定沒有成功叫未到定;多少有一點定功,才能夠往上超升。

  有人問:「你的同學,從前在一塊修行,為什麼你證果了,他墮到畜生道?」他就說:「我這個同學過去明經好施。」你們想想,「明經」,他是個講經說法的法師,通達教理,所以他墮在這個畜生道作龍王。這個龍王非常靈,大家到那裡求很有感應,非常靈驗,這是他明經。他的信徒非常之多,周圍一千里的信徒都來拜這個龍王,香火非常盛。那是什麼?福報大。他歡喜布施,所以福報大,法緣殊勝。「明經好施」,在我們想,這真正是好法師,真是難得。什麼樣的罪過?托缽。那個時候都是出去托缽,托缽的時候,托的飯菜不太好,心裡面就不高興,覺得自己修行也不錯,也做了不少功德事情,回報偶爾托缽的時候飯不好,就心裡很難過,這個原因墮到畜生道。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修行能不能比上他?我們今天接受這些物質供養,心裡有沒有不滿意?如果心裡還有一點不滿意,你就想到你將來會作龍王去了,太可怕了,不是開玩笑的事情。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訓練自己,對於物質生活水平要降低,決定不能夠貪圖享受,果報不得了。第一種,是生活環境要忍耐。

  第二種是「不饒益忍」。也就是說人為的加害,這是平常我們最能接觸到的,別人責備你,甚至於無故的侮辱你、陷害你,我們要能忍;特別是我們對別人好,善意,人家回報過來是惡意,更要忍,這是第二種。第三種是「修法」。我們修學不能忍不行,佛在《金剛經》上教導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那個「忍」的意思非常之廣、非常之深。忍辱對治瞋恚,佛法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我們看看安世高這個同學,落得這種下場,我們自己確確實實要高度警覺。為什麼?我們的修行不如人家,我們造的罪業,必定比他嚴重不曉得多少倍。他墮在畜生道作神,我們可能將來就變成小蛇。不是像他那個大蛇作龍王,我們做龍王的蝦兵蟹將,去搞這些東西去了。

  所以想想古大德這些業因果報,好好的做為自己檢點反省。我們將來能有什麼成就?所有成就裡面,往生是第一殊勝。我們能有把握嗎?你要問有沒有把握往生,可以說這六句經文就給你很好的答案。這六句你真的懂了,你真的一生都能夠奉行,都能夠不違背,那你就得到保證,你這一生決定往生作佛。過去生中、這一生當中,你所造的種種罪業都能夠消除。如果這六句做不到,我們的罪業沒有法子消、消不了,臨終再不能往生,麻煩就大了,必定墮惡道。

  這一句的意思還沒有能夠講盡。我們看下一次,下一次的時候我們再補充一點,今天就講到此地,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