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六面,「積功累德第八」。

  在這一品經裡面,法藏菩薩發大弘誓願,願發了之後一定要有行,修行踐願,也就是說願要落實;願發了不能夠落實,這個願是空願。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古往今來多少修行人,在家、出家,都發了大弘誓願,最後都沒有成就。原因在哪裡?沒有去做,不能夠實踐自己的願望,克服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依舊是煩惱習氣作主,所以不免輪迴。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法藏菩薩發了願之後,人家真幹,自行化他,心確確實實安住在大願之中,念念不忘本願,所以這一段經文的題目叫「積功累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在科題我們看到「如願修行」,第一個小段:

  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這一小段是接前啟後。在經文裡面第一句話直截了當告訴我們,『住真實慧』,這一句是菩薩修行證果的根本。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成功?沒有智慧。智慧到哪裡去了?智慧變成了煩惱,這個道理我們學佛的同學不能不懂。智慧跟煩惱是一樁事情,所以佛在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真實慧。迷了,智慧就變成煩惱;覺悟了,煩惱就變成菩提。菩提跟煩惱就像光明跟黑暗一樣,它是一體,明來暗就去,暗來明就不顯了。我們每天二十四小時都有晝,都有夜,我們經歷每一天的晝夜,有沒有警覺?晝,白天是智慧,晚上是煩惱;白天是覺悟,晚上是迷惑,這一種轉變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哪一法不是佛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我們實際生活。世尊在經上跟我們講,諸佛如來演說大經,塵說、剎說,從來沒有間斷過,就是說的這些。非常可惜,我們六根天天接觸,愚昧無知,不能夠覺察,我們不能安住在真實慧,所以對於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力量去克服,這個樣子學佛,你就學上一百年、兩百年也沒用處,於生死分上絕無干涉。所以這一句話重要,黃念祖老居士過去在註解裡面為我們說出。實際他的註解裡面所說的,都是當年夏蓮居老居士所講的:這一部經好,說了三個真實,這在其他經裡頭很難見到的。在第二品中,「德遵普賢」這一品,佛給我們說,「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接著第三品「大教緣起」裡面佛又給我們說,「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在此地給我們說出「住真實慧」。三句不一樣,裡面講的「真實」是相同;真就是講的真如,實就是講的實相。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是首先告訴我們,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禪宗裡面常講的明心見性,教下常說大開圓解;本經說得清楚,說得淺顯。我們要問什麼叫「明心見性」?什麼叫「大開圓解」?我們聽不懂。可是佛在這部經上的講法,我們聽起來比較容易明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是明心見性,這就是大開圓解。「開」,是開示,是為我們講解,指導我們,教化我們。「顯」,是明顯,不是暗示;暗示,我們有很多人不懂。所以這一部經,中下根性的人有分;它是顯示它不暗示,明說它不是密說。「真實之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學名詞裡面說的「諸法實相」。「真實之際」,用佛學名詞來解釋,真如實相的道理與現象。「際」這一個字意思很深、很廣,理甚深甚深,事甚廣,際有深廣無盡之意。「真」是講的理,「實」是講的事,我們學佛沒有別的,無非是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白了,這個人就成佛,我們就稱他為佛陀。

  明瞭之後,這個徹底明瞭就是一般人講修行證果,這個人修行成佛了,成佛之後要幫助眾生,要度化眾生。所以接著才有「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要教化眾生,要幫助眾生。「惠」,是給予。給眾生什麼樣的利益?給眾生明瞭真如實相的利益;換句話說,幫助一切眾生個個都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菩薩事業。上求下化,關鍵在哪裡?關鍵就在這一句「住真實慧」。你要不住真實慧,上求佛道求不到,下化眾生也辦不到。三個真實,這一個真實是樞紐,這一個真實是核心,那兩個真實能不能達到,關鍵在這一句。所以我們不住智慧就住煩惱,不可能在中間的,沒有中間,不是明就是暗,絕對不會來個半明半暗,沒有這個道理的。這是在這裡特別提醒我們這一句重要,希望我們要把智慧擺在第一。要知道沒有智慧是決定不能成就,沒有智慧也不能往生淨土。

  我們看到有一些老人家,沒有文化,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什麼都不懂,一天到晚就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往生的瑞相希有。那我要問:他有沒有智慧?告訴你,他有!他住真實慧,他比我們強。真實慧是什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真實慧,他心裡頭只有一個阿彌陀佛,他不胡思亂想。我們比不上他,我們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我們住煩惱,住妄想分別執著,這不是真實慧。果然能夠放下一切妄念,放下一切分別執著,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那裡,那是真實慧。所以他能成功,我們不能成功。這裡頭總有一個原因,一定要找出來,一定要清楚,然後才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學習。

  世尊不僅僅是在淨土經論裡面常說,許多大乘經裡面都講,當來一切含靈,皆因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而得度脫。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讚歎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釋迦牟尼佛這樣讚歎,佛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以世尊的讚歎就是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我們要很冷靜、很細心的去思惟、去觀察,佛對我們恩德太大,我們自己真的是業障深重,說得不好聽就是罪障深重,不解如來所說義,每天依舊心還住在煩惱裡面,怎麼對得起佛陀?怎麼對得起歷代傳法的祖師大德?如果我們這一生緣不具足,一生都沒有遇到佛法,那就不必說了;遇到佛法,還住在煩惱裡面,這就錯了。一定要曉得世間所有一切事,「夢幻泡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不能在這上作意。我們把精神、把精力耗在這個生死業裡面,錯了,大錯特錯!你們仔細在經論裡面去觀察,這些聲聞菩薩四眾之中,誰幹這一種傻事?沒有人幹的。真正覺悟的人,明白的人,最有智慧,心都安住在要辦生死大事。這個機緣得來太不容易了。即使我們要幫助眾生,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要是做不到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你就沒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

  修行從哪裡下手?克服自己煩惱下手,這個人會修行。每一個人煩惱習氣不一樣,從最重的下手;重的能治了,輕的自然就容易。跟治病的道理是一樣的,你哪一個病最重、要命的,先治,其他這一些小病慢慢來。這三個真實,我們把它認識清楚,在我們現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住真實慧」。古大德講的意思深。古人講慧,慧有淺深種種不同的講法。大乘佛法的標準,是要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才是慧;如果沒有見性,這人沒有智慧。我們知道用這個標準,智慧現前他就不是凡夫了,《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他們是真實慧。其次是相似慧,天台家講的相似慧,相似慧是哪些人?十法界裡面權教菩薩、聲聞、緣覺,見思煩惱斷了,相似慧,真實慧沒有現前,為什麼?塵沙煩惱沒斷,無明煩惱沒斷,所以這慧不是真實的。

  這個地方很奇怪,如果從教下來講,我們要想這一生得真實慧太難了,可能根本就沒有指望。但是淨宗念阿彌陀佛是真實慧,這個不可思議。為什麼?相似慧、觀行慧,決定不能夠脫離六道、十法界;觀行慧不能出離六道,相似慧不能出離十法界,這都不叫真實。真實慧是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這叫真實慧。我們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一彈指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我們很幸運,老實抱住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住真實慧。佛門裡頭常說這個法門叫「易行道」,易在哪裡,現在懂得了。你不用這個方法,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還得破一品無明,你說這個多難,難行道。念佛這個法門,不必斷煩惱,不必破無明,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深信切願,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就成了。這個住真實慧比其他法門住真實慧容易太多太多,真的是天壤之別。我們有幸遇到這個法門,遇不到這個法門,這一生真實慧只是聽說而已,決定達不到,但是在我們這個法門,圓圓滿滿的落實了。

  可是這裡面最重要的是不許夾雜,要純、要專一,這才能往生;如果夾雜就壞了,決定不夾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訓練這個本事。事可不可以做?可以做。但是首先最重要的,理必須明瞭,明理沒有別的辦法,研教聽經,這是明理的辦法。經教不能不下功夫研究,不能不聽;不但要聽,而且要多聽,多聽明瞭之後,你才會住真實慧。真實慧的樣子是什麼?還沒講到,後面佛說過了,「善護三業,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那是住真實慧的樣子。花花世界,住真實慧的人那個心態是怎麼樣?如如不動,曉得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夢幻泡影,他在這裡面決定不受影響。什麼叫影響?起心動念就影響;別人讚歎我們很高興,罵我們就心裡不高興,就受影響了。住真實慧的人不受影響,所以才能夠教化眾生,惠以一切眾生真實之利。

  住真實慧的人,就是禪宗裡面常講的,這個人開智慧了,大徹大悟了;大徹大悟就是住真實慧的意思。世出世間一切法雖不能說是完全通達,比起我們一般凡夫,他通達的就夠用了、夠多的了。比菩薩比不上,比我們凡夫那有餘了。《大乘義章》裡面給我們解釋什麼叫真實,「法絕情妄為真實」。法是一切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凡夫二乘在一切法裡面,會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就不真實;如果在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真實。真實慧實際上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實慧之體,真實慧是清淨心的作用;也可以把它掉過頭來,真實慧是清淨心之體,清淨心是真實慧的受用。體用是一不是二,所以可以互為體用。講的都沒有錯,都沒有過失。宗門的修行著重慧,教下修行也著重慧,淨宗的修行著重清淨心;清淨心現前,真實慧就現前,宗門教下的真實慧現前,清淨心也現前。心淨則佛土淨,我們不能不曉得。

  《大乘止觀》裡面說,「真心」。一切眾生都有心,佛講得很好,「心生則種種法生」。《華嚴》跟我們講,世出世間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心的作用,心起作用叫做識。心是體,識是作用,虛空法界是這麼來的。心識是能現能變,依正莊嚴是所現所變;能現能變是真的,所現所變是虛妄的,夢幻泡影,不是真實。凡夫之人迷失了心性,把假的當作真的,所變的這些幻相以為是真的,在這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起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無端造作無量罪業。於是外面境界、這個幻相就產生變化,變成了地獄、餓鬼、畜生,變這種相。相隨心轉,三惡道的相,是從心想變出來的;三善道的相,也是從心想變出來的。你心裡面想善就變善,心想惡就變惡,心想淨就變清淨法界,心裡面染污就變污染的境界,這才是事實真相。

  佛說法說了許許多多的名詞,這個地方講作真實之際、真實慧,又給我們說,真心、自性、真如、佛性、法身、法界、法性,《楞嚴經》上講如來藏,全是說的一樁事情。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這麼多的名詞?這是佛的智慧教學,意思教我們不要執著,名詞是假的。老子頭一句話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也懂得,名是假名不可以執著,是破我們凡夫執著名相的這個錯誤觀念。所以佛往往一樁事情、一個道理說很多名相,用意在此地。

  我們明白了,隨便你怎麼說都一樣,決定沒有分別執著,要在這裡頭真正覺悟。如果你不覺悟,基督教講耶穌、講上帝,我們這裡釋迦牟尼佛講佛是最究竟的,他們那是不究竟的,這個話說起來好像是有道理,我們凡夫聽了有道理,諸佛如來聽了沒有道理。為什麼沒有道理?你在那裡又分別了,又執著了。佛在經上說了幾句話,同學們大概都曾經聽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話聽過了嗎?聽得耳熟了。「凡有佛性,皆當作佛」,這個話也聽過。那我要問了,上帝有沒有佛性?耶穌有沒有佛性?上帝有佛性,那上帝應當作佛;耶穌有佛性,耶穌也應該作佛,這才叫真正覺悟。你見到上帝、見到耶穌,你也合掌恭敬,念阿彌陀佛,你不會輕視他,這開悟了。沒開悟的,「那是外道,那是基督教。」沒有覺悟!覺悟了之後,萬法是一不是二,入不二法門。

  你要說是基督教跟佛教是二,你沒有入門;回教跟佛教是二,你沒有入門。再給你說遠一點,基督教跟回教是二,你也沒有入門。你慢慢去想去!說「想」還不行,說想還有錯誤,佛家的名詞「參」,你好好的去參究,你才真的安住在真實慧。真實慧裡頭一個妄想都沒有,法法平等,法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所以真正覺悟的人,沒有一法不是佛法。這個世出世間哪一法不是佛法?悟了都是佛法。給諸位說,基督教是佛法,伊斯蘭教是佛法。明天是哪個教來講?猶太教,猶太教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你是真的悟了。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要問你:哪一法是佛法?佛法也沒有。

  住真實慧能解決問題,不住真實慧就天天吵嘴打架。這個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天天在爭吵,天天在打架。佛教導我們住真實慧,讓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它是一不是二。所謂的真如、自性、法身、法界、法性,就是《華嚴》所說的能現的心、能變的識,心跟識還是一不是二,這就是佛家所謂的「萬法歸一」。可是又有人在這裡頭找麻煩,這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你們說一歸何處?一歸萬法,萬法跟一是一不是二。如果說一跟萬法是二,那就不是佛法。萬法跟一是一樁事情,一個是能現,一個是所現,能所不二。

  所以生佛不二,生是講眾生,佛是講佛性,佛的相也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凡所有相統統是因緣生法,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緣和合的就叫做眾生。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都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現的相,所以那個「生」,你要曉得「生」的範圍多大?十法界都是眾生,依正莊嚴全部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生佛不二,那個「佛」是佛性,能生眾生的是佛性,一切眾緣所生的現相,都是從佛性流出來的,它是一不是二,我們對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不知道,你要想斷煩惱難,縱然你有定功、你有志氣、你有毅力、你有恆心克服你的煩惱,你的煩惱不乾淨,你明白這個道理,把你煩惱化了,融化掉了,那才叫乾淨。所以理不能不懂,道不可以不學。

  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心是本體,心性是本體,能生、能變、能現,對於這個大道理、這個事實真相透徹明瞭,一絲毫不懷疑,心安住不動,從體起用叫做住真實慧。這三個真實,真實之際,法身;真實的利益,解脫;真實慧,般若;正是大乘佛法裡面所說的三德。怎麼能不知道?怎麼能夠不學習?三德密藏是法身大士們所證得的,涅槃三德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然後再跟其他大乘經教對照一下,你才曉得《無量壽經》甚深甚深,決定不能夠輕視它。

  『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住真實慧的大用。這個作用是什麼?「莊嚴妙土」。這四個字怎麼講法?土是國土,一切眾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環境最重要的一部分,「莊嚴」,一般講法是真善美慧;「妙土」是精妙絕倫,沒有能夠跟它相比。這是說的極樂世界,這一個居住環境裡面一切美好,沒有一絲毫的缺點,佛在許多經裡面告訴我們,依報永遠是隨著正報轉。法藏菩薩怎樣造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妙土他怎麼造的?就是前面講的三個真實,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再回來想一想我們今天的地球,你看看多少人說地球病了。真的生病,天災人禍這麼多就是地球的病相,這生病的現象不正常。為什麼會病?真實沒有,全是虛妄的,所以生病了。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把宇宙一縮小,我們這個身,身心是小宇宙,現相上有大小,理論上沒有大小;換句話說,我們人身,這個身心怎麼複雜,宇宙就怎麼複雜,決定是成正比率的。我們要想身體健康,色相妙好,同樣一個道理,住真實慧。你只要住真實慧,色相一定妙好,身體一定健康,你的居住環境一定也是妙土。我們讀經必須要體會到這一層的意義才有受用。不僅僅是佛在經論裡面常常說,我們這個世間眾生迷失了自性,在中國孔老夫子、孟夫子,我們在他們的書本裡面也常常看到,他們對於當時社會迷失心性,隨順妄想煩惱習氣,也是感慨萬千。我們從他們言語裡面常聽到的,他們都是讚歎堯舜禹湯,懷念那個時代,而感嘆著世風日下,人與人之間真誠心逐漸淡薄,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逐漸在增長,而引以為憂。這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事情、社會,這些大聖大賢都如此的在感慨。

  我們生在距離他們二千五百年之後,現在看看我們這個世界,如果孔子生在今天,他如何感想?釋迦牟尼佛也生在今天,他有什麼想法?看看這些芸芸眾生造無量無邊極重的罪業,夫子沒有示現佛菩薩的身分,看到這些人造業可能想想:「算了,還是移民吧!這個地方不能住。」可是佛菩薩不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還是要來挽救這個社會。用什麼方法挽救?教學。「人不學不知義」,義是什麼?哪是該做的,哪是不該做的,人沒有受過教育他不懂;他無知,不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在胡作妄為,他認為他做得很正確。換句話說,他走他自己的路,覺悟的人走聖賢的路。跟著聖賢人走,這覺悟的人;跟佛菩薩走,這是覺悟的人。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學問,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我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不高興我就不做」,這個路是黑暗的,這個路是走向地獄的,錯了!唯有跟隨諸佛菩薩,才能走出六道,走出十法界,回歸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莊嚴妙土。我們今天能夠隨順佛菩薩這個教誨,就是莊嚴妙土。要說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也莊嚴,莊嚴地獄,這是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從「住真實慧」到「莊嚴妙土」這個一段,這幾句話是極樂淨土的根本。如果有人問你們,修淨土的人修的是什麼?你把這一段文念給他聽聽就行。最正確的答案,這也是普賢十願的總綱,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可見得普賢行是菩薩究竟圓滿的德行,淨宗法門修普賢行,本經一展開在序分裡面第二品「德遵普賢」,經文頭一句只把與會的大眾說出來,這第二品一開端是在家眾,十六位等覺菩薩,在家眾他不是出家人,等覺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修普賢大士之德幹什麼?就是「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就是這三句話,極樂世界就這麼來的,就這麼成就的。阿彌陀佛帶頭,諸大菩薩跟進,我們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幹的這個事情,跟他們志同道合,阿彌陀佛的同志,這才能去得了。你要不發心修普賢行,要不能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你跟阿彌陀佛不是同志,你跟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都不是同志,去不了,沒分。到哪一生哪一世你再遇到,你發了真心,跟他們志同道合,你這一生就決定往生。這個地方特別要記住,不能住煩惱,也就是說心裡頭不可以有煩惱,不可以有妄想,不可以有分別執著,心裡頭只能有真實慧,我們的功夫要在這裡下。

  真實慧是什麼?真實慧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切時一切處這一句佛號不能斷,口裡不念沒有關係,心裡頭真有,我們才決定得生。口裡頭一天到晚掛著阿彌陀佛,心裡頭沒有,去不了,古人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心上真有。什麼叫阿彌陀佛?你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句話是古印度的梵語音譯,如果就字面上翻譯,「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慧、翻作覺悟,它的意思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覺悟。我們這個心裡頭有阿彌陀佛,就是住無量智、無量覺,那不是真實慧嗎?不曉得什麼是智慧、什麼是覺悟沒有關係,只要你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這就是智慧,就是覺悟。心裡頭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沒有智慧,沒有覺悟,所以念這個南無阿彌陀佛也沒用處。

  由此可知,念佛怎麼個念法?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了;換句話說,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我們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代替了,這就是念佛的妙法。念到自己妄想分別執著不生了,你的念佛功夫得力了,這叫什麼?功夫成片。二六時中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了,功夫成片了,帶業往生;你並沒有開智慧,帶業往生,決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西方淨土很殊勝、很特別,不要在乎:「凡聖同居土這個地位很低!」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這個世界很特別,雖然跟其他諸佛世界一樣有四土,有凡聖土、有方便土、有實報土、有寂光土,他方世界四土不在一起,這當中有隔礙,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的,生任何一土其他三土同時都得到。

  所以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在乎,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天天見到阿彌陀佛,天天見到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他們住在常寂光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可以跟常寂光的菩薩平起平坐,天天見面,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虛空法界唯獨西方淨土有,這個很特別,叫特別法門。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這個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遇到了不認真,還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你才曉得這個業障有多重!百千萬劫你才遇到一次,你不知道珍惜,一口氣不來後悔莫及。世出世間聖人都警惕我們人命無常,我們能保證在這個世間能活多久?所以真聰明人、真覺悟人他知道,這個機緣決定珍惜,決定不能放過;放過再要遇到,又要無量劫又無量劫,決定不可能來生立刻就遇到,哪有那麼容易事情?

  特別是我們現前學佛的人,在佛門裡面修了一點小福,如果來生不墮三途,到人間來的時候決定福報比這一生大。一享福,墮落在名聞利養裡頭;福享盡了,罪報現前,立刻墮三途。肯定的,這個事情你冷靜去觀察,非常清楚。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從地獄剛剛出來,享一點福報,作威作福,死了之後,立刻又回去了。地藏菩薩看到嘆息:「好不容易教化你,剛剛出去,你看,打個轉就回來了。」眾生難度!所以菩薩很感慨:「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這是事實,剛強難化,不肯接受,拿地獄當老家;墮地獄是回老家,人天兩道是出來旅遊、出來度假,沒幾天就回老家了。

  在我們本經後面「禮供聽法品」,第二十六品,阿彌陀佛對於十方菩薩到極樂世界去參訪,有很多菩薩到極樂世界去參訪阿彌陀佛,佛也為他介紹極樂世界。就如同我們新加坡居士林,許多頭一次從海外到這裡來訪問的,我們一定接待,一定也跟他介紹這邊狀況一樣。阿彌陀佛介紹話裡面說:「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這四句話重要。你們來參訪,參訪的目的是要來學習,學習的目的是要回去建築你們的淨土。所以阿彌陀佛把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形成的告訴大家,第一個住真實慧。真實慧是什麼?明理,一切通達。你不學,你怎麼通達?阿彌陀佛怎麼成就的?好學。前面我們讀過,他親近世間自在王如來。那個時候他本身是國王,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捨棄王位,跟佛出家。長時間聞法修行,聞法成就學問,修行成就道德,一切通達之後才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三心不可得,萬法無所有,末後偈子裡頭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阿彌陀佛告訴大家,「一切空無我」。一切空無我並不消極,反而更積極。無我了,無我而後才能夠為人;有我,不能為人。我們現在的講題總題目掛在那兩邊,「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決定做不到。為什麼?有我。師是什麼?表率。範是模範。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社會大眾最好的表率,最佳的模範,一切眾生都應當向你學。這個「師」跟「範」是誰?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無我,念念為利益一切眾生,幫助業障極重的眾生。開不了悟的,就教他斷惡修善,目的在哪裡?希望他不墮惡道。他出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希望他在三善道住的時間長,不要墮三惡道。

  所以善惡要懂得。善惡的標準,就是佛講的《十善業道經》。能夠奉行十善,永斷十惡,這個人不會墮三途,這是佛教下根人。中根以上的,佛都是幫助他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才能夠脫離六道,才能夠脫離十法界,轉凡成聖。中等根性的,成小聖;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頭四聖法界,小聖。根性大利的人,佛幫助他成就大聖。大聖是什麼?法身大士,成佛作祖,那是大聖。如來的教學,淨宗法門這個法門特別,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下根人遇到這個法門,只要他有善根,什麼叫善根?能信、能解、能行,這個人有善根。這是幫助人成大聖的法門,不是小聖。一生當中不但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無比殊勝的法門。但是,我們遇到了,千萬不要驕傲,一定要細心認真去學習,要隨順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導,就在這一部經典上,所以經典義趣不能不通達明瞭。不能很通達,也要有大略的明瞭,依教奉行,要把它做到。

  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這一個本子,我這一次是第十一次的講演。每一次都提醒同學,要隨順經典上的教訓。佛教給我們做的,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可以違犯,才能得生。一定要知道念佛的人,學佛的人,學淨土的人很多,真正往生的人不多。這什麼原因?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能往生;隨順經典教誨的人,一定得生。道理就在此地。

  阿彌陀佛將他因地修行的故事為我們說出來,用意在哪裡?是讓我們模仿,讓我們學習。他首先做給我們看的,他是國王,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大國王,決不是遇到打擊、刺激才學佛,不是的。他是真正把這個大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捨棄王位出家的。跟《觀無量壽佛經》的韋提希夫人情形不一樣,韋提希夫人真的是受了打擊才學佛的,才回頭的。世饒王沒有遇過挫折,沒有遇到打擊。我們要從這裡細細去想,他教我們什麼?我們怎麼樣去學?榮華富貴統統捨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下了;我們現在還要去爭,那就錯了,人家放下了。放下就是什麼?學佛法。顯示出好學,在世間自在王佛會下,佛的弟子很多,好學他是第一,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不好學怎麼能成就?

  大聖大賢都是好學成就的,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他自己說出來,說出他一生的經歷。他「十五歲而志於學」,十五歲立志求學,這麼好學。「三十而立」,三十歲的時候,他學問這個根紮下去了,等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學業完成了。從十五歲到三十歲,十六年。這十六年這學根紮下去了。往後這個學問就有受用,這完全講他自受用,他在做學問的時候得到的利益。「四十而不惑」,什麼叫不惑?不為外面境界所誘惑了。世間人看到外面財色名食睡都會動心,孔老夫子四十歲不動心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擺在面前,不會被它誘惑。繼續不斷努力在學,「五十知天命」。天命是什麼?業因果報。因果報應的這一些理論與事實明白了。明白這個道理,一個人心安理得了,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決定不怨天不尤人,能安於本分。這是學問所得來的好處。

  「六十而耳順」,耳順是什麼?是我們講的隨緣,能隨緣了。耳順的意思,也就是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唯有不見世間過才耳順;還見世間過失,你這個耳怎麼順法?你看人家修行這個功夫境界,怎麼向上提升的?「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踰矩」,那是什麼?自在,解脫。最後夫子還有一個結論,他常常思惟,常常反省,「不如學也」,他老人家一生都在學習,「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凡是有人親近他,他樂意的教導,絕不疲倦。學,自己學,「學不厭,教不倦」,夫子的大德大能,這示現的世間聖人給我們看。出世間的聖人更不必說了,他不是一生的,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從來沒有一天離開學。等覺菩薩還是好學不倦,成了佛之後,好學永遠不斷。為什麼?他學已經學完了,還學什麼?做出好學的樣子給眾生看,給大眾做榜樣、做模範。不能說他無學了就不學了,還是裝出一付好學的樣子。不好學怎麼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也許有一些同修聽到佛門裡面有所謂,「終日度生,無生可度。莊嚴佛國,佛國離相」,看看《般若經》上,就是這麼說法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個是理,一個是事;事不礙理,理也不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示現在人世,所謂是「建立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圓修圓證。圓修圓證也就是無修無證,這些話決不能夠分別,決不能執著,決不能夠思惟。你一思惟,錯了!愈想你就愈錯,必須直下承當。現在人說直覺,我們要用直覺,不能用思惟,你才懂得這裡頭的意思。

  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只為一樁事情,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來,就這一樁事情。眾生受盡苦難,不知道受苦難的原因,佛菩薩清楚。你為什麼會受這麼多苦、會受這麼多難,他清楚。怎樣幫助你解決苦難,必須消除你苦難的因緣。這個作法才真的叫合情合理。不是說你有苦他可以代你受苦,這個話講不通。你沒有樂,他可以賜樂給你,這個話也是假的,理上講不通。所以他只能把方法教給你,告訴你你苦從哪來的,你明白了,你把那個因跟緣改變過來了,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因果的複雜,太複雜!佛為一切眾生細說,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經論。把它做一個總結,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悟來的。迷悟是因,苦樂是果報。果報上沒有辦法解決,因緣上有辦法解決。所以佛把這一些理事真相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於是明白了。無量劫來我們所造作的業,善業惡業統統有,所以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種子,種子是因,業因,作佛的因、作菩薩的因,作聲聞、緣覺的因,都有,每個人都有,生天的因、得人身的因,你去變餓鬼、變畜生、變地獄的業因,也統統具足。十法界的業因,一切眾生個個具足。

  佛怎麼教我們離苦得樂?佛教我們在緣上下手。所以佛家講緣生論,不講因生。因,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已經造了,不能改變。但是緣可以改變,緣是現前,過去我造的業因,我從現在再不造惡業,我有惡因我不會有惡緣,惡的果報不會現前。過去造的有業因現在再造惡,那好了,你的因、緣都具足,下面的果決定是苦報。這個道理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同樣的,過去我們造的有善因,我今天做善事,專做好事,不做壞事,我沒有惡緣只有善緣,我阿賴耶識裡善因種子起現行,你一定得善報。所以種善因一定得善果。

  由此可知,十界六道苦樂果報從哪裡來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的。你在受苦難的時候,你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你還埋怨別人,怨天尤人,你是罪上又加罪,你的苦報就很可憐,受不盡的苦報,這個人叫糊塗到所以然,愚痴到極處。真正明白覺悟的人知道,全是自作自受,「我得的福報是自作自己享受,我受的苦報也是自己作的自己受,與別人統統不相干」。這個道理幾個人能參透?我們想做一樁好事,遇到有人來破壞,這個好事做不成功。是不是他真能破壞?果然真能破壞,因果定律被推翻了。所以我們清楚,不是別人破壞,是我們自己的善緣不足。我們做好事人家能破壞,因果律就被推翻了,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一定要細心去思惟,佛菩薩、古聖先賢,他們確實是住真實慧,他們了解事實真相,他們所講、所做的,是真實的、是正確的,沒有錯誤。我們應當誠信不疑,應當學習,應當奉行。更應當要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住果報,這個有智慧。有福,自己不會去享福。世饒王有福報,智慧開了,國王捨棄了,不享福。釋迦牟尼佛覺悟了,他是王子,繼承王位的,他不要,出家修行了,只修福不享福,這個人覺悟了;修福享福沒覺悟。

  不享福,修福幹什麼?修福給大家享。這芸芸眾生,他們迷惑,他們受苦,他們不懂得修福,佛菩薩修福給他們享。佛菩薩要不修福,眾生就可憐,永墮惡道。人天兩道維繫的狀況,這靠諸佛菩薩在修福,我們享他的福,沾他的光,這個道理又有幾個人能參透?我們學佛,要學佛這一種精神,要學佛的這一種德行,我們效法佛菩薩,我們也積功累德,但是決定不享受。

  將自己所修積的,奉獻給大眾,這就是佛家裡頭天天念的迴向偈。你們看看迴向偈是不是享福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不就莊嚴妙土?不是為自己。我們這個世間、這個社會安定,人民在此地生活都還能過得去,這也是莊嚴妙土。這個地方有佛法,大家都修福,所以社會安定、繁榮,人民很幸福。佛菩薩就幹這麼一樁事情,到這個世間來,決定不是為自己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要認真努力修學。所做一切功德絕不執著,迴向,統統迴向,沒有了,都送給別人。一部分供養佛,一部分供養一切眾生,「下濟三途苦」,供養眾生,這才清淨,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否則的話,心裡念著,「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做了多少功德」,你心還是不清淨,你還是不能往生。做再多好事,一塵不染,心裡頭印象都沒有,這才好。心裡有印象,你已經被污染了。善、惡都能夠污染心性,所以叫染業。淨業,不受污染,心裡頭連印象、痕跡都不落,這個造作叫淨業。淨業生淨土,染業在六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