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二十六頁,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又《寶蓮佛光品》曰: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這個數字很大,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光中化佛。下面念老給我們解釋,「夫一光者,乃蓮光中三十六百千億分之一」,這一道光,「是表至極微細也」,表法的意思,極其微細,微細到我們無法想像。佛在《觀經》裡面給我們說,阿彌陀佛的報身,佛有法身,法身沒有形相,報身有相,報身的相好說身有八萬四千相。這個地方比八萬四千更細,三十六百千億,比八萬四千更微細。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一道好放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個光明裡面有諸佛如來、菩薩圍繞,在講經說法,也就是講今現在說法。這些數字全是表法,表極其微細,取這個意思。「而一光中含攝三十六百千億佛,表極微細中含容一切諸法也」,這也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微細相容安立門,在我們這個經上有。
下面我們看第七,「因陀羅網法界門。以上微細相容門,明一重之相入相即」,一重,那這一條講重重無盡,說明一重之相入相即,「而未明重重無盡相入相即之義」。所以第七種藉因陀羅網做譬喻,說明這個意思重重無盡。「因陀羅網者,帝釋天宮所懸之珠網。網有千珠,互相映照。一一珠中各現一切珠影,此是第一重之各各影現」。現在這種珠網還是有,不像從前帝王時代的皇宮。皇宮裡面的大殿,北京皇宮的太和殿是裡面最大的一個殿,所有重大的典禮都在這個地方舉行。大殿上空是用銅絲編的羅網,為什麼?大殿裡面的梁柱牆壁都是彩畫的,是最高的藝術品,總是怕人去觸摸,你把它破壞了,還怕鳥進去蓄窩。所以用銅絲編的網,你在外面能看得見,你摸不到它,鳥飛不進去,保護的作用,叫羅網,因陀羅網。網與網當中相接的地方它都繫一個珠,寶珠,這個珠都很大。我們現在大的宮殿裡面用水晶燈,很像羅網的樣子,每一盞燈也很大。你想想看,能夠繫有一千盞燈的,這個羅網就很大了。這個殿堂當然也非常大,沒有這麼大的殿容納不下這個羅網。羅網裡面繫的這個珠,這個珠互相映照,這一個珠裡面,所有珠放的光它都在這一個珠裡面,互相映照。一一珠裡面都有一切珠的影子,這第一重,各各影現。
「而一珠中所現之一切珠影,復現於其餘九百九十九珠之中,是第二重之影現。如是千珠重重映現,無有窮盡,以喻諸法之相即相入,重重無盡」。這是佛在經上做的比喻,我們沒有見過,所以很難想像。《大疏》裡面講的是我們人間的境界,我們很容易體會,《華嚴經疏鈔》裡面有個比喻,「若兩鏡互照,傳耀相寫」,寫就是照,互相照耀的意思,兩面鏡子,人站在當中看到自己的身看不盡。這樁事情講到重重無盡,賢首國師在皇宮裡頭講《華嚴經》,講到因陀羅網法界門,皇上聽不懂,問他這什麼意思?他就請皇上在門外空地上建一個亭子,這很容易做到的,建一個亭子。亭子建好了,國師給他說,亭子,八角亭,每一方放一面鏡子,八面,上面下面,十個鏡子,請皇帝到亭子當中站一下看一看。皇帝往那一站,馬上知道了,他那個影像分身重重無盡。每一個鏡子互照,還有上下,這就是無盡的相即相入的境界,你全看到了。
「在本經中《寶蓮佛光品》云:眾寶蓮華周滿世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裡面的蓮花。一切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蓮花化生,都在七寶池中。我們從淨土經論當中所看到的,極樂世界裡面一切萬物不生不滅,沒有生住異滅的變化,人沒有生老病死,動物沒有生老病死,植物沒有生住異滅,大地沒有成住壞空,所以叫一真法界。只有一樣、一樁事情上能看到生滅,那是什麼?蓮花,七寶池中的蓮花。蓮花怎麼來的?十方世界的眾生有人發願求生淨土,七寶池就生出一朵蓮花。這個人功夫用得很勤,意願非常強烈,這個花一天一天長大。所以在極樂世界只有這一樁事情能看到。如果他退心了,不想到極樂世界,或者換了別的法門,這個花就枯掉了,就沒有了。極樂世界就這一樁事情看到有生有滅、有興有衰,能看到這個現象,其他的看不到。
人到往生的時候,佛就拿著這朵花去接引你,這個花上是有你的名字。花的因,為什麼會有蓮花?花的因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花的緣就是你自己發心願生淨土,你有這個念頭,七寶池裡頭就有花。你念佛的功夫成就了,佛拿著這個花來接引你。接引你的時候花是開的,你進去了,你進到蓮花裡面之後,花就合起來了。佛將這個花帶到極樂世界,依舊放在七寶池中。在七寶池中這個時候,這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自自然然在花苞裡面轉八識成四智。換句話說,花開見佛那個身不是我們現在的肉身。我們現在的身,阿賴耶的相分,我們現在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見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在極樂世界只有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識完全化成智慧,轉八識成四智。所以花開見佛,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就提升為阿惟越致菩薩,真正不可思議。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華嚴經》大乘圓教初住以上。
《華嚴》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實報莊嚴土,這四十一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位菩薩住報土。報土裡面的法身菩薩,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我們看起來好像跟佛沒有兩樣。實際上呢?實際上也是沒有兩樣。唯一跟佛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無明斷了,跟佛一樣,無明習氣沒斷。就像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的習氣沒斷。見思煩惱斷了成阿羅漢,阿羅漢必須把煩惱習氣斷掉,斷掉之後他就不叫阿羅漢,叫辟支佛,他升級了。辟支佛要把塵沙煩惱斷掉,他提升了,做菩薩了。菩薩必須把塵沙煩惱的習氣斷掉,習氣斷掉了菩薩就成佛了,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必須把無始無明煩惱斷掉,他斷了,斷了他就超越十法界,他到哪裡去?到實報土去了,就是初住菩薩,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沒斷,帶到實報土去。在實報土幹什麼?就是斷習氣。
習氣沒有方法斷,諸位想想,無始無明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斷掉了,不起心、不動念了,那無明習氣怎麼斷?沒法子斷,你一起心動念你就墮落了。起心動念是什麼人?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佛。為什麼?無明煩惱沒斷。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斷掉了他升級了,十法界沒有了。那個習氣怎麼斷法?叫任運而斷,就是隨它去,不要理它,時間久了自然沒有了。經教裡面佛用酒瓶做比喻,盛酒的瓶子,酒倒乾淨了,擦得乾乾淨淨的,確實一滴酒也沒有了,聞聞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叫習氣。怎麼斷法?沒法子,把瓶蓋打開放在那裡,放上半年、放上一年,再聞沒有了。實報土裡面斷習氣就是這個方法,所以就不要理它了。
這些法身菩薩做他自己的事業,他有什麼事?上求下化。上求,他能分無量無邊身,有這個本事,分身幹什麼?去拜佛。十方世界,不但十方,還有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他去供佛,供佛是修福;他去聞法,聽佛說法,這是求慧,福慧雙修。附帶的度化眾生,眾生希望佛來度化他,他能現佛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普門品》所說的,應該用佛身去度他就現佛身,應該用菩薩身度他就現菩薩,應以什麼身度化他就用什麼身。那個用什麼身不是菩薩自己的意思,菩薩自己要有意思,他就墮落了,就不是法身菩薩。記住,法身菩薩永遠不會起心動念。那麼現什麼身?現什麼身是眾生的,眾生有感自然有應。絕對沒有通過我要想想我用什麼身,那就全都錯了,那是凡夫,那不是菩薩。法身菩薩,記住,沒有起心動念。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沒有分別執著,連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斷了,功夫是什麼?全是放下,這個我們要知道。最後是把起心動念放下,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看得清楚,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聽得清楚是智慧,沒有起心動念,眾生有感自然有應。應也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錯了,馬上就墮落了。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我們應該怎麼修行。
修行最高的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那是什麼人修的?法身菩薩,明心見性。我們做不到,因為念頭太微細了,我們根本就沒有覺察到有念頭在生滅,我們的念頭很粗。佛問彌勒菩薩,說「心有所念」,凡夫心裡面起個念頭,世尊問,凡夫起這個念頭,這一個念頭是多少細念糾纏在一起讓他感覺有個念頭?佛問,凡夫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佛這一句話裡頭問了三樁事情,原文是,「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是原文。彌勒菩薩的回答,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一彈指的時間多短?我們現在是用秒做單位,我們一秒鐘能彈多少次?我大概可以彈到五次,四次、五次。年輕身體很好的人,他們告訴我彈七次,七乘三十二億百千念。單位百千,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一秒鐘要是七個彈指再乘七,二千一百兆。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就在眼前,我們怎麼會知道?
要放下無明,先要覺察到無明你才能放下,你根本就沒有辦法覺察它你怎麼能斷它?什麼人才能斷它?明心見性的人他才覺察到,覺察到很模糊。換句話說,是可以把它斷掉,習氣斷不掉,習氣就太微細了。那個習氣要什麼時候才能斷掉?大乘教常說的八地以上,應該是說這麼一樁事情,八地快成佛了。《華嚴經》講菩薩總共是五十一個階級,前面十個,十信位,那在十法界,不出十法界,初住以上超越十法界,住實報土,四十一位菩薩都住實報土。為什麼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是帶著無始無明習氣輕重不相同。十住習氣重,十地習氣輕,到八地以上很輕微的習氣了,快要斷盡了。好像酒瓶一樣,帶得很重的,你還沒有在酒瓶上面就聞到味道了。十地菩薩呢?要很細心到酒瓶裡頭才聞得出味道,否則的話微細的味道聞不到,是這麼個意思。
這種生滅,整個宇宙從生滅現象變現出來的,整個宇宙就在眼前,包括我們的身體,包括我們生活的環境,就在現前,都是這個生滅法,我們一點感覺都沒有。佛說凡夫,六道凡夫,迷惑顛倒,說得一點都不過分。它沒有神祕,統統在眼前,稱之為自然現象。為什麼一絲毫的覺察都沒有?這個現象不能夠覺察,但是要有一點概念,為什麼?你才肯放下,放下就是。學佛沒有別的,就學放下,絕對不是學很多經論,那叫所知障。經論學得再多,沒放下,依舊是六道凡夫。徹底放下,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你看看,放下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放下塵沙煩惱你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學不學經教沒有關係。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表演,十九歲出家,放棄王位的繼承權,放棄世間榮華富貴的生活,這個表演是放下一切煩惱。出去求學,他的表法是表一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喜歡廣學多聞,佔地球上人類絕對大部分的年輕人,喜歡廣學多聞,他表這個法。十九歲到外面參學,過苦行僧的生活,教給人放下煩惱。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學派他全都去學過,學了十二年。三十歲,在菩提樹下,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放下所知障。二障放下了,在菩提樹下入定開悟了,這兩種障礙不放下開不了悟,得不了定,表演給我們看。開悟之後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自性的體、相、作用,他詳細給我們說明,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佛在定中講的。一般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了,三七日中,二十一天,入定二十一天,哪裡知道他在定中講《大方廣佛華嚴經》!
這個經講完了,大龍菩薩把它收在龍宮,分量多大?七百年之後龍樹菩薩出現在印度,南印度,被大龍菩薩邀請到龍宮去作客,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釋迦牟尼佛最初所說的,分量多大?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自以為聰明,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三個月就學完了,所以貢高我慢,目中無人,自以為是世界第一了。大龍菩薩帶他去看這部《華嚴》,一看之後傲慢心沒有了,才知道佛陀的偉大。這樣大的一部經,閻浮提眾生沒有能力受持,再看中本也不行,最後看下本,下本等於說是目錄提要,有十萬偈四十品,他就把這部經記下來了,回到人間傳的這個《華嚴》是龍宮裡面的小本,小本是什麼?目錄提要。
像我們現在的《四庫全書》,你看到一千五百冊,人能學嗎?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給我說了一個笑話,真的不是假的,他說人從出生他就能讀《四庫全書》,一天讀十個小時,他活到一百歲,每一天讀,沒有一天間斷,讀到一百歲還沒念完。這真的不是假的,一千五百冊精裝,太大了!看看有沒有中本?有,《四庫全書》也有中本,《薈要》,《薈要》五百冊,全書的三分之一,也不是一般人能受持的。結果什麼?有,還有小的,目錄提要,五冊。你要想看看全書內容是什麼,知道個大概,提要就行。提要是專門給乾隆皇帝編的,他沒有辦法看全書,他看提要。
今天我們讀的《華嚴經》,八十卷《華嚴經》提要。提要還不全,全書散失了,傳到中國來是殘缺不全的本子,我們把它翻出來,有《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八十》跟《六十》是同部,不同時間傳到中國來的。《四十華嚴》是最後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完整的四十卷。所以現在中國《華嚴經》怎麼讀法?《八十》讀到五十九卷,接著讀四十卷,總共九十九卷,這是我們中文所翻譯的最完整的本子,九十九卷。
我們了解這個大概就知道,九十九卷《華嚴》讀一輩子開不了悟,見不了性,為什麼?沒放下。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放下,釋迦牟尼是放下之後才能見性,才把自性的體相作用說出來給我們聽,就是大龍菩薩收藏的《大方廣佛華嚴》。在中國最具足代表性的惠能法師,唐朝時代的人,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他是聽經開悟的。開悟的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關鍵是你會不會。你不定在哪一個法門裡頭豁然大悟,不定。會了,古人講,哪一法不是佛法!什麼叫佛法?明心見性叫佛法。會的人任何一法都可以幫助你明心見性,不會?《華嚴》、《法華》、《無量壽經》都不是佛法,你還是凡夫,你搞了一輩子還是搞生死輪迴,這個要知道。
生在我們這個末法時期,所有的法門好,不是不好,你不是這個法門的根機;也就是說,你修這個法門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世尊在《大集經》裡頭給我們普遍授記了,只要是學佛的人都有分。授的什麼記?菩提記。什麼菩提記?只有淨土法門帶業往生你才能成就,除這個法門之外都不能成就。為什麼?要斷煩惱。那就是說斷見思,你證阿羅漢果;斷塵沙,你證三乘菩薩,別教三乘,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起心動念斷掉了,你才能證得別教初地、圓教初住,那叫成就。你試試看行不行。
我們學了六十多年了,我二十六歲學佛,再過兩年就滿七十年了,學這麼多年明白了、覺悟了。李老師勸我修淨土,當時沒有接受,不服,心裡頭羨慕大經大論,在他的會上學《法華》、學《楞嚴》、學《華嚴》。我到八十五歲才真正覺悟回頭,為什麼?不能了生死,沒有把握往生,所以放下了,徹底放下了,一部經、一句名號。這一部經就是選的《無量壽經》的會集本,李老師給我的,是他自己的,寫的註解就寫在書上,眉註本。一部經、一部註解,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統統放下了。問我為什麼?我去極樂世界要緊,別的都是假的。你們有能力我佩服你,我向你頂禮,真恭敬你。我自己沒有能力,我自己很清楚,只有這個法門我會成就。我把所有經論統統放下了,《金剛經》上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我直下承當,佛是對我說的,勸我放下。
《無量壽經》過去講過十遍,現在跟大家在一起學習念老的集註,這是第四遍,一遍比一遍精彩,一遍比一遍歡喜。最難得的是最近我們開的,跟同學們互相在一起學習。學習什麼?如何把我們所學的落實在生活,我們現在就得受用,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活學活用,符合經上所講的三個真實,真實之際就是明心見性,真實智慧、真實利益,就是現前得受用。這個書世尊、祖師大德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點點滴滴,講得明白,講得清楚,講得透徹。真搞明白了你會死心塌地,心再不會動搖了,這就是念佛三昧,這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心出現了,平等心出現了,那個覺就是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必透過這三個層次,首先得清淨心,清淨心是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起小智慧;平等心是菩薩證得的,得大智慧;再向上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亂,覺,覺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看經題上修行三個階段,覺,往生到實報土;平等,往生在方便土;清淨,往生同居土。我們把目標、方向找到了。
我們繼續再看,《寶蓮佛光品》裡面這段經文,「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上第六門中已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是微細相容門,彼乃一重之相即相入。更徵其前後之經文,則可廣顯重重無盡之相即相入之妙義」。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早年我在新加坡講《華嚴》,就有同學問過我。我舉了個比喻告訴他,我說華藏世界好比新加坡,極樂世界好比新加坡的烏節路,他聽明白了。烏節路這一條金融大道是新加坡最繁華的一條街道。極樂世界比華藏世界還要莊嚴,是華藏世界的核心。我們不搞清楚、不搞明白,對於極樂世界那種熱情生不起來。這個熱情就是強烈的欲望,我就想到極樂世界去。
對極樂世界的信、願、行,這樁事情是非常難培養出來的,對極樂世界嚮往的情操。怎麼辦?現在有了,以前你問我我想不出方法,自從印志法師把他師父的光碟送來給我看,我一看就明白了。海賢老和尚往生這一片光碟,我看完了之後我告訴大家,這片光碟是海賢老和尚一生事蹟都記載在其中,這是我們現在所學的《無量壽經》的總結,《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一切性相、理事、因果都在這一片光碟當中。如果有人將這片光碟看一千遍,用一年的時間,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天看三遍,他這個光碟五十多分鐘,不到一個小時,一天看三遍,一天念一萬聲佛號,一年不中斷,你那種對西方極樂世界熱戀的心情就生起來了,真相信了,真願生了,一點折扣都沒有了;換一句話,對現前身心世界你放得下了。身心世界一放下,你隨時可以往生了,要真幹。我要求一天看三遍,有同學告訴我他一天看五遍,這是什麼人?急著求往生、急著成佛道的人。
經要不要聽?可以聽,有足夠的時間給你聽經。聽經是什麼?跟海賢老和尚光碟做對比,你才知道這個老和尚了不起。老和尚不認識字,一生當中沒有念過一部經,沒有聽過一次經,他就是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二十歲出家,師父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這個人了不起就是他老實、聽話、真幹,一生當中沒有換題目,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他的佛號不中斷。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二十歲念起,整整念了九十二年。念到什麼程度?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淨土講的理一心不亂。你要問我,他什麼時候得理一心不亂?我估計應該在四十左右。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沒有一樣不知道,他只是不說,他什麼都清楚。
為我們示現,在這種環境之下,依照他的方法修學是最安全的,沒有人嫉妒、沒有人障礙,平平安安度過這一生,留下最好的榜樣。名聞利養邊都不沾,自食其力。住在鄉下小廟,也沒有法會,也沒有經懺佛事,這個小廟沒人供養,沒有收入,全靠自己農耕。他非常勤快,年輕有體力,開荒,荒山開出來種糧食、種蔬菜、種水果。開了多少地?先後一共開了一百多畝。小廟只有四個人,需求有限,絕大多數都拿去救濟貧苦。三種布施具足,財布施,內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地方上的好事遇到他一定參與,修橋補路,這都是他幹的事情,為我們做出最佳榜樣。往後世尊末法九千年,依照這個修行,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沒有一個不成佛的。佛菩薩無盡的慈悲,他是奉佛命的,做榜樣給我們看的。
我們看下面這段文,更徵其前後之經文,看看上下文句,則可廣顯重重無盡之相即相入之妙義。「一阿彌陀佛國中,有無數寶蓮華。一一華中放無數光,一一光中有無數佛。一一佛放光說法,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就在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花當中你所看到的,相即相入,重重無盡。「如是則極樂國中,有無數蓮,蓮放光,光現佛,佛現國土,土中又有無數蓮,蓮復放光現佛。每一蓮華喻一帝珠」,因陀羅網裡面一粒珠子,「如是蓮華周遍佛國。可見本經正顯《華嚴》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玄門」。
再看後面第八,「托事顯法生解門。由上之重重無盡,故塵塵法法皆是事事無礙法界。故可任就一塵一事,顯此法界全體」,跟禪宗裡面一切手法非常類似。「如《大疏》云:立像豎臂,觸目皆道。」無上菩提在哪裡?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哪一法不是?會的,覺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會的,著相了。大乘經上教給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問題能不能離?這人根性我們一接觸、一觀察就明白了。有堅固執著的人只能在佛門裡結一個善緣,如果他修得不錯,來生在人天,他沒有過失;有過失,三惡道去了,很普遍。雖然去了三惡道,他阿賴耶識裡頭有佛的種子,往後不定是哪一劫,遇到佛法這個種子就起作用了,緣要殊勝他能在那一生往生極樂世界,就成就了。佛法種子比喻作金剛種子,永遠不壞。從這個角度上看,佛普度眾生。
真正離開六道輪迴要緣熟,緣怎麼熟?肯放下,能看破,知道這一切是假的不是真的。只有這一句佛號是真的,除這句佛號之外全是假的,經書也是假的,佛法也是假的。所以佛勸我們,「法尚應捨」,那個法就是佛法,佛法不能貪戀,貪戀錯了,佛法不能執著。《金剛經》上把佛法比作過渡的小船,這是工具,達到彼岸就要捨掉,你要不肯捨你上不了岸,你要上岸一定把船捨掉。佛法是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的工具,千萬不要貪著,千萬不要去分別,它不是真的。連佛法都能捨,何況其餘?這個人很快能成無上道,他真的明白了,真的覺悟了。你就曉得,執著佛法的人他在迷,他沒有悟。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世間,我們常常遇到。最重要的,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有,趕快放下。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第八,托事顯法生解門。由上之重重無盡,故塵塵法法皆是事事無礙法界。故可任就一塵一事,顯此法界全體。如《大疏》云:立像豎臂,觸目皆道。「經中《菩提道場品》」,有一段經文說,「又其道場,有菩提樹。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我們看看參考資料裡頭有沒有三種忍,三種忍在八百三十面。「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這個真理就是見性,就是明心見性。聽講經說法也是音響。第二種,「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這叫柔順忍,比前面的意思深一層,真正能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什麼境界才能到柔順、才能到音響?用我們經題上的字來說,他的心已經得到清淨、平等,忍就是覺。心不清淨、心不平等,話聽不懂,這音響聽不懂;心要清淨、心要平等了,音響能聽得懂。不但說話的聲音你聽懂了,風吹樹木的音聲,雨打芭蕉的音聲,水滴在岩石的聲音,甚至於別人唱歌,不定什麼緣一接觸,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些事情宗門(禪宗)裡頭的公案很多,記載參禪開悟。怎麼開悟的?每個人開悟都不一樣。
「無生法忍」,這個境界高了,「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為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生滅法。生滅是什麼?是相、是用,體不生不滅。在生滅裡頭見到不生不滅,這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什麼人證得的?七地以上。無生忍分三品,下品七地菩薩,中品八地菩薩,上品九地菩薩。十地菩薩那是最後的,叫寂滅忍,清淨寂滅。寂滅忍古人也有分三品,下品是十地菩薩,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是妙覺。證得上品,實報土就不見了;換句話說,實報身也沒有了。出現什麼境界?常寂光,一片光明,身土都是光明。於是我們知道,實報莊嚴土確實是從無始無明習氣所感的,習氣斷盡了這個實報土就不見了。實報土沒有生滅,有隱現。正常的時候是隱,它不現,什麼都沒有,無有一物。遇到有緣它就現,什麼緣?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只要有一個住在實報土裡頭,常寂光裡面法身佛就有應,有應他就現實報土,現報身。現報身、報土跟他們完全一樣,佛在這個地方幫助大家、成就大家,圓滿大家的功德。這是有緣,有緣就現身。
我們再往下去看,「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你看,見菩提樹就能獲三種忍,這是極樂世界花果樹木能幫助眾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佛事。「一見彼樹,可證無生,是正為托事顯法生解之玄旨。華果樹木,皆作佛事,亦復如是」。在極樂世界不定什麼時候,你證得無上菩提。因為在極樂世界,特別是在實報莊嚴土,真正是一塵一毛,這講最小的毛端,微塵,都能觸動你的機緣,讓你大徹大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下面第九段,「十世隔法異成門。此門表延促無礙」,延促無礙是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前面講的是空間,現在給我們講時間。所以說「以上八門橫示圓融之相」,橫示講空間的圓融無礙。這一門要講豎,豎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東西也不是真的。「十世者」,你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每一世都有,譬如說過去,有過去的過去、過去的現在、過去的未來,現在的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未來也是三世。「每世又各有過現未三世,於是成為九世。九世互入,為一總世。總世與前九相合,而為十世」,這十世的意思。「此十世隔歷之法,同時具足顯現,是曰隔法異成。別異之法俱時成就,謂之異成」。這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都現前了,你同時能看到,十世沒有障礙,十世全在眼前。前面八種空間沒有了,遠近距離沒有了。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時間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過去、現在、未來全在當下,統統能看到。
「晉譯《華嚴初發心功德品》」,《華嚴》三種譯本,晉譯是最早的,一共六十卷,「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念劫圓融,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讀相宗入門的論典《百法明門》。這天親菩薩將彌勒菩薩大論,《瑜伽師地論》,裡面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認為六百六十法還是太多了,不適合於初學,初學入門要簡單,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成百法。六百六十法是宇宙一切法歸納,百法是六百六十法再歸納,便於初學。百法分五類,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最後是無為法。所以相宗叫「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是法相宗的總綱領,他學的就這些,五法就是百法。時間、空間在百法裡面屬於哪一種?屬於不相應行法,說明它不跟心相應,不是心法,不跟心所相應,也不跟色相應,也不是無為法,不相應行法跟色、心、心所法統統不相應。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說根本不是事實,時間、空間都不是真的事實,是我們心裡頭產生出來抽象概念,以為有,實際上痕跡都找不到。這是佛法裡講的科學,高等科學。大乘佛法常講就在當下,這是真實的,這個說法真實的,就在當下,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不是此界也不是他方,時空不存在。所以無量劫是一念,一念就是無量劫,這時間沒有了。
「又《普賢行願品》曰:盡一切劫為一念,我於一念見三世」,在一念當中看到過去、現在、未來。這都是顯示出「延促同時」,延是把時間拉長了,一念延長為無量劫,這叫延;促,把無量劫變成一念,這叫促。所以給你講真話,「三際一如」,這是給我們說事實真相。「故《大疏》曰:若一夕之夢,翱翔百年。」就像唐人小說所說的「黃粱夢」,這個秀才做了個夢,夢到上京趕考考中了,滿心的歡喜。以後做了官,做得還不錯,連年升官。最後升到宰相,這個時候很得意,有恩的人報恩,有怨的人報怨,滿心歡喜。忽而到老了,夢了一生。一下醒過來了。旁邊一個老道,老道有功夫,能看到他夢中境界,問他,宰相當得怎麼樣?旁邊煮的黃粱還沒煮熟,他從上京趕考到做到宰相退休了。所以這一席夢把他一生,夢到他一生,一百年就是幾分鐘的時間而已,延促同時。這個秀才經過這個夢醒覺悟了,這人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要記住什麼都是假的,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講速度之快,它就像露水、像閃電一樣,一下就過去了。勸人對人、對事、對物都不要認真,認真就造業,造業就感得不如意的果報。假的何必認真?何必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我們要相信一句話,決定害不了別人。我常說,你動了一個害人的心,對方傷害了三分,自己呢?七分。自己七分的帳到什麼時候算?死了以後就明白了,三途苦報。佛的話是真的,聖賢的教誨是真的,教我們要原諒別人,原諒就是修福,積自己的福德;不能原諒,自己的福就沒有了。所以不善的事情遇到了,你看看,你會處理,修福;不會處理,造罪。人為什麼不修福?
海賢老和尚那個報告裡頭有一樁事情,收電費的一個年輕人,老和尚看到單子,單子上問他要的錢,老和尚不認識字,這一問要這麼多,他就問,為什麼這個月的電費跟上個月比多了這麼多?這個年輕人打他兩耳光,老和尚趕快把錢給他。這個年輕人走了,旁邊看的人很生氣,不服,要把他找回來跟他論理。老和尚說算了,出家人要修忍辱波羅蜜,打我算是替我搔癢,吐我一臉唾沫等於給我洗臉,一絲毫怨恨都沒有,息事寧人。這是什麼?這是福報,這修福報。打他的人自己造罪業。如果有怨恨心的話就錯了,為什麼?感來的是冤冤相報,這個事情麻煩。我們知道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那你何必計較?點點滴滴都是積功累德,原諒別人,不要跟人計較。吃虧是福這一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錯。人要糊塗,叫難得糊塗,裝糊塗,不是真糊塗。不跟人計較,吃虧上當甘心情願,沒事,絕不要放在心上,這個人後福大!
那我們一定要記住,人天福報都不容易享受,為什麼?它太複雜了。所以一生修行,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絕不求人天福報,求什麼?只求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決定一生證得無上菩提,這才叫真正智慧,真正大福。作佛之後教化眾生,無論怎麼示現,不迷惑顛倒了,這才對。佛能現一切身,現佛菩薩的身、現羅漢的身、現國王的身、現宰相的身,三十二應裡頭什麼樣身分他都能示現,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八相成道沒有起心動念。他要起心動念,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佛菩薩無論示現什麼身,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他不造業。不起心、不動念叫淨業,淨業沒有三界六道的果報,這叫得大自在。
本經裡面,像「大教緣起品」裡頭說,「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華嚴》有,這個經上也有。「德遵普賢品」裡面,第二品,「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你看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去周遍遊覽一遍需要多少時間?一念頃。為什麼?能現無量無邊身,每一個身去遊一個國土,很短的時間就統統看遍了。「《歌歎佛德品》云: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淨剎。同顯此第九玄門」,就是時間沒有了,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