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零三三頁,從第四行看起:

  『深自悔責』。義寂法師說,「言悔責者,此省察心,名為悔耳。責,呵責其迷心也。」解釋經文「深自悔責」,悔是自悔,責是自責,自己後悔,自己責備自己。「望西又云:五百年終,宿障微薄,識其本罪,而生悔責。依悔責故障盡,即到阿彌陀佛所。」佛陀講經教學我們必須知道,佛是無有定法可說,也沒有一定的形相。在地球上,這三千年前是應化身(應身),示現投胎,八相成道。這一生當中八個階段,清清楚楚。這八個階段可以說人道裡頭所有眾生總無例外,哪個人不是八相示現的,不過示現的跟佛不同。佛是全覺的示現,真的沒有起心動念,從投胎到入般涅槃,八十年中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這是無上正覺的示現,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示現是業力的示現,也有投胎,也有十個月坐胎,也有出生,出生之後漸漸長大成人,一生當中同樣可以分為八個階段。不過我們是迷,識心做主,佛是覺,是自性做主,那怎麼會一樣!自性沒有起心動念。佛無有定法可說,這個經既然是多次宣講,佛沒有講稿,自性流出來的言語、教學,是恆順眾生。眾生根性不一樣,這個我們知道,根器不一樣,時間不一樣,處所不一樣,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必定契當時聽眾之機,這一定的道理,上不違背理,就是自性,下又適應於當機,契機契理。不是世間六道、十法界裡頭的教學,六道、十法界全是識心做主,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經上講的五百歲不見三寶,是不是一定五百歲?不一定,祖師大德都有說法,五百歲是說一個長的,這麼長的一個時間,到這個時候他會回頭。譬如佛在小乘經上說阿羅漢,阿羅漢什麼時候才會迴小向大?大乘自性現的,小乘還沒有離開煩惱,佛說阿羅漢要二萬劫,這劫是大劫,二萬大劫,也是此地講的五百歲,情形是相同的。並不是一定二萬大劫,最多二萬大劫,他會回頭,迴小向大。辟支佛比阿羅漢聰明,阿羅漢只斷見思,沒有斷習氣,辟支佛斷見思煩惱的習氣。所以,那也是小乘,辟支佛什麼時候回頭?一萬劫,比阿羅漢少一半。我們學佛不能固執,要是固執我們就錯了。我們用感情、用我們自己的情見來看佛法,佛法都變成世間法。所以佛經確實很難做到,你恭恭敬敬讀它,這是自性流出來的靈文,無上法寶,不可以起心動念、不能分別、不能執著,這樣你去看它,你就看出它的真義,如來真實義。真實義有沒有一定的?沒有一定,深的人看得深,淺的人看得淺,都是真實的。用真心,不用妄心,用純真無妄,那就是見性的。無始無明煩惱斷了,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是平等。平等當中還有不平等,什麼?習氣不平等,無始無明煩惱斷了,無始無明煩惱習氣在。怎麼知道在?他不能融入常寂光它就在。這個習氣,什麼都不妨礙,就是妨礙你入常寂光,有這個東西,知道常寂光,你也進不去。哪些人?八地、九地、十地、等覺知道,進不去。妙覺就進去了。妙覺什麼?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了,這才希奇。

  今天我們這個地方講,往生極樂世界,在蓮花裡頭轉識成智,轉識成智是漸轉。前面我們讀過,前面三種,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是漸轉,阿賴耶識是頓轉。但是阿賴耶要是轉了,全就轉了。那是什麼人?那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他居住的環境就是實報莊嚴土,只要入這個境界你就看到實報土,自然到那邊往生,你見到了。像我們今天的境界,這是人道,哪一層的境界我們不知道,哪個等級我們也不知道,我們怎樣看這個地球,怎樣看這個宇宙,怎樣看這些芸芸眾生,這是我們的見地,人道的。通過聖賢的教學,通過佛經典的教誨,我們提升了,把我們從本來的位置向上提升,提升多少每個人不一定,但是總歸提升了,跟我們一般的看法不一樣。這裡頭透了一個信息,就是經教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學到一個階段不想再學這就終止了,終止之後慢慢會退轉,會向下降。為什麼?我們沒有證得不退轉,得小乘須陀洹,開始證得不退轉,三不退裡頭的位不退。要到菩薩才能證得行不退,法身菩薩證得念不退,證得念不退才叫做阿惟越致菩薩。我們曉得,四十八願說得很清楚,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不是你自己證得,換句話說,在蓮花裡面轉八識成四智,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不是憑自己修學的功夫。

  佛的這些經典要會聽,原則是不執著、不分別,當然那個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做不到,我們只能做到不分別、不執著。完全仰信,完全接受,這就是經上所講的上上根人。為什麼?他這一生必定生淨土,他不懷疑。於他、於自,於他是佛的智慧,於自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我們相信。我們沒有善根就不能理解,沒有福報我們就不肯真幹,沒有因緣我們就沒機會,這機會有了,遇到夏蓮公的會集本,遇到黃念老的集註,這是因緣裡面無與倫比的殊勝因緣。為什麼?這個本子好,五種原譯本裡面所說的一樣不漏,而且文字簡潔,編排如理如法,讓我們讀起來看起來很舒服、很喜歡。註解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這就是這一部經裡頭包括了一切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部我們一生修學足夠了。

  這一生不能空過,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做阿彌陀佛的弟子,我們要有這個信念、有這個決心,這個是要真幹!世間所有一切法隨緣,絕不攀緣。度眾生,成佛道,好事,也隨緣。到什麼時候我們主動跟眾生感應道交?我們明心見性,也就是說名符其實,在西方極樂世界是住實報土,作法身菩薩,不是阿彌陀佛加持的,是我們自己真到這個功夫、這個層次了。極樂世界方便土跟同居土是得佛力加持的,有高層菩薩的能量,他們教化眾生、奉事十方諸佛如來,這個方便土有、同居土也有,只有坐在蓮花裡花沒有開的人他沒有,這叫邊地疑城。還有疑惑,你就一心恭恭敬敬去讀這個經,或者恭恭敬敬去看念老的註解,也就是看集註,一切經論裡頭怎麼說的,祖師大德怎麼說的。聽得懂好,聽不懂不要研究,不要去操這個心,念第二遍,念第三遍,不是說嗎?念到一千遍,其義自見,自然就通了。為什麼?心定了,得三昧了,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現前。這個法子妙,只有大乘有;大乘傳到中國,儒也學了,道也學了,沒有一樣不妙。所以,「依悔責故障盡」,障礙斷乾淨,這就花開見佛。

  「又曇鸞師《略論》」,他有《無量壽經略論》,這裡頭解釋這一段的,「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這個彼處就是蓮花,就是邊地疑城,「即得如意」,只要入品就如意了,「還同三輩生者」,上中下三輩,「當是五百年末方識罪悔。」曇鸞大師,這是了不起的人,望西,他們這些大德都是說,「悔罪得出在五百年末」,五百年的後段,就是第五個一百年,前面四百年是初,最後的那一百年是末,是在這個時候。但是《嘉祥疏》裡頭說法不一樣,《嘉祥疏》裡頭講,「深自悔責,明不必一種」,不是相同的,「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滿五百歲」,什麼時候後悔什麼時候就離開,花開見佛,每一個人知道懺悔的時間並不相同。以上這兩個說法也不相違背。「五百歲末方識罪懺悔」,這是邊地人中的多數。他不需要等五百年,懺罪得出,「不待五百年懺罪得出,乃其中之上根」。邊地疑城也有上中下根,中上根不需要這麼長久的時間他就後悔,在那裡住長了,為什麼還不見佛?只要一後悔,他就花開見佛。五百歲末懺悔見佛的是邊地中人的多數,不需要五百歲就懺悔,這是邊地裡面根性利的。

  『過失盡已』,這一句很重要,一定要過失斷盡。這個道理我們明白,煩惱要不斷盡,第六、第七轉不過來。你看看,第六、第七識的執著,轉八識成四智,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五、八你用不得力,你沒有辦法,只有在六、七下手,六是不分別,七是不執著。一定要曉得這兩種識起的是什麼作用,特別是第七識,第七識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七識就是四大煩惱造成的,這四樣東西我們要把它放下。第一個是我見,第二個是我愛,第三個是我慢,第四個是我痴,要知道這就是末那識,末那識這四樣東西具足。我見,執著有個我,執著第八識的見分,認為是我的心,我能思惟,我能想像;執著第八識的相分,認為是我的身,這個物質的身體是第八識的相分。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這是第八識的見分,錯了。第八識的見分無量無邊,相分也是無量無邊,所有物質現象都是阿賴耶的境界相,所有一切的念頭統統是阿賴耶的轉相,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業相。阿賴耶從哪裡來的?從起心動念來的,不起心、不動念,阿賴耶就轉了。於是我們就曉得,我們用功用什麼?就在這上用功。在哪裡?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眼見,在見色當中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轉了。功夫不得力,還不能徹底,品位要提升,為什麼?它是漸轉,它不是頓轉。到最後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那是頓轉,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這一不起心動念馬上轉過來。起心動念我們今天做不到,為什麼?它太微細,一秒鐘一千六百兆那個一念我們不知道,不知道你怎麼能下功夫,你不可能。所以我們只要把前面這兩個轉了,五、八就跟著轉,五,馬上就起作用,八呢?八是頓轉,不是漸轉,一轉一切轉,就變成法身菩薩。我們知道法身菩薩之前,用別教看非常清楚,別教之前是十住、十行、十迴向,轉識成智,三十個位次,一個一個往上提升。真幹,就會有進步;不幹,就會有退轉。

  我們先從哪裡下手?從不執著下手,見色聞聲不執著。不執著什麼?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執著,不可以放在心上。穿衣吃飯不要著相,吃飯的時候不要貪圖味道,酸甜苦辣鹹,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穿衣服不必講求料子,不必講求款式,沒有分別執著,也是一相,這是真修行。我們過去有分別、有執著,錯誤的,那是什麼?造業,造輪迴業。有分別、有執著,善,三善道的業,惡,三惡道的業,全在造業。三善道是幫助我們消善業的,三惡道是幫助我們消惡業的,要知道清淨心中善惡業都沒有,惡業要消,善業也要消,不消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了六道輪迴之外,有染淨,染淨都不能放在心上,染淨統統沒有了才能出十法界。四聖法界是染淨,六道裡面是善惡,這是業累積的果報,我們一定要認識。佛教我們隨緣度日,無不自在,有善惡的念頭不自在,有染淨的念頭也不自在,統統放下就得自在,真正用功夫的人就在六塵境界裡頭磨鍊。善緣,緣是講人事,順境是講物質環境。好!順境、善緣不生貪戀,這就是我們真正做功夫,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逆境、惡緣不生瞋恚,前面不生貪戀那是斷貪,不生瞋恚是斷瞋,貪、瞋就沒有了。不貪不瞋智慧就現前,為什麼?不懷疑了,懷疑是愚痴的根,傲慢是瞋恚的根,嫉妒是傲慢的根,貪戀,我們講情見,是貪欲的根。我們找到中心點,從根上下手,就方便多了。情執要斷,為什麼?那是貪欲的根,也是我見的根本,這個東西要斷,傲慢要斷,嫉妒要斷,懷疑要斷,這是從末那四大煩惱的根本上下手。統統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頭、處事待人接物,你要會做,全是菩薩學處,全是菩提道場。

  清淨環境統統是做功夫一種方便而已,決定不能執著。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樹下一宿,只准樹下住一宿,第二天呢?第二天到別的樹下。怕你什麼?你留戀這個樹,喜歡這個樹大、樹蔭好,不可以留戀,第二天換一棵樹,不要在原來地方,無非是放下這些貪瞋痴慢,不都是這個意思嗎?講到微細處,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修行就在這做功夫,眼在色上做功夫,耳在聲上做功夫,鼻在香上做功夫,舌在味上做功夫,身在觸上做功夫,意在法上做功夫,我們這樣子過失才能斷盡。斷盡,但是帶著習氣,見思的習氣、塵沙的習氣可以斷,經典裡頭有方法,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辦法斷,無功用道。所以這四十一品無明,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怎麼斷的?無功用道,換句話說,隨它去,不要理它,絕不放在心上,時間久了,慢慢自然就沒有。要多長的時間?三個阿僧祇劫,無始無明習氣全沒有就成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妙覺如來。這個習氣斷乾淨了,實報土不見了。由此可知,實報土從哪來的?無始無明習氣來的,這裡面住的菩薩無明都斷了,就是習氣還有,習氣沒有他就入妙覺,他就入常寂光。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講一真法界,那是對十法界相對而言,十法界是生滅法,一真法界不是生滅法,不生不滅,所以叫一真,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報身如來,阿彌陀佛的報身在常寂光,要幫助這些法身菩薩佛就現報身,從法身現報身幫助這些菩薩。法身菩薩有能力現應身、現化身,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除法身菩薩之外他統統幫得上忙,也就是別教三賢、圓教十信,小乘的聲聞緣覺,他統統幫得上忙,他能教他們。

  這些過失我們得認識,我們有高度的警覺心,在六塵裡面我們認識它,我們不被它所迷。一不認識,馬上就被迷了,好的東西,歡喜,想要,這就錯了。想要,動了貪心,增長我執。我執是要放下的,不但不能放下還增長,你麻煩不麻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得放下,放下你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你不放下品位低,道理在此地。想想這個世界,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為什麼不放下?懺悔要懺悔淨盡。看破、放下,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頭一天見面,我提出一個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我在方老師那個地方認識了佛教,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佛教裡頭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們很快契入境界?我這個問題提出,章嘉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看了半個多鐘點,我等他開示。等了半個多鐘點,他說了一個字「有」。我們聽說有,精神振作起來,要用心聽,他又不說了。過了七、八分鐘,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為什麼問一句話要看我看半個多鐘點?當時完全不知道,十幾年之後才明白了。我們年輕,心浮氣躁,他看著我,要讓我把浮躁的習氣統統定下來,他才跟你說。浮躁,說是耳邊風,這聽著那就出去了,不管用;必須把浮躁的習氣完全停下來,他滿意了,他才告訴你。這個教學法高明到極處。但是在現在不能用,問一句話要半個小時才答覆你,人都跑光了。我們還能沉得住氣,還不跑,還有耐心等。說一個有,我們精神一振作,這又是浮躁。總得讓你浮躁停下來,心平氣和,才能接受。

  說看得破、放得下,實在講這是老人的智慧。看破、放下就是大乘教裡講的止觀,觀就是看破,止就是放下。他不說止觀,說止觀我就迷惑了,再解釋這兩個名相要費很長時間。你看變一變,讓我聽得懂的話,看破、放下。告訴我,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方法。哪個在先?不一定,知識分子應該是先看破,後放下;如果是老實人,就先放下,他自然後看破。所以不定,看什麼根性,真正老實聽話,要教他先放下,然後他聽經學教,他會開悟。開悟幫助你再放下,再放下幫助你再開悟。真的,從初發心到妙覺果位,說穿了就這麼一樁事情,永遠無止盡的看破、放下。但是到常寂光就盡頭了,真正達到究竟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放下是福,看破是慧。你說我有慧,我也看破了,我還有放不下的,那就說明你沒有真正看破,真正看破心裡還會有這種牽掛嗎?你往這裡去觀察,才知道佛法難,真難。淨宗是最容易的,最容易也不是想像那麼容易,我們真正要取淨土,娑婆世界要放下。帶業往生不能帶娑婆世界的業,只許帶宿業,不能帶現行,過去所造的可以帶,帶習氣,不能帶現行,現行是現在還在造,這不可以。我們從今之後不再造,帶的是宿世的,過去生中的,在我們沒有學佛之前的,這個可以。學佛之後明白,不再幹了。

  這末後說,「故知不論五百年中,或是其末,總須宿過全消,方得解脫。」這個解脫就是實報莊嚴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淨宗所說的理一心不亂,這是這個境界。淨土宗理一心不亂什麼時候證得?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的時候證得。統統是阿彌陀佛幫忙,阿彌陀佛的恩德,不能不知道。念佛對阿彌陀佛是真正感恩,恩德超過父母,超過這個世界的師長,超過一切,真叫大恩大德。我們沒有絲毫疑惑心,真心相信,真心求生,這就是報佛恩。希望我們早一天到極樂世界,早一天證得無上正覺,這是阿彌陀佛的願望,滿他的願望叫大孝。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即得往詣無量壽所』。這就是花開見佛,見到阿彌陀佛。「即得者,不隔時義」,你一念悔改馬上就見到。「謂才出蓮胎,立即見佛聞法,不再經歷時刻」,花開就見佛。『久久亦當開解歡喜』。這個久久是因為他在疑城裡頭住了這段時間,也有一些習氣,聽經聞法不是馬上就覺悟,總得聽有一段時期,慢慢就開解,覺悟了。這個時間也不定,有人很快,有人比較慢,這是我們能想得到的。每個人無量劫在六道裡頭搞生死輪迴,哪有那麼快成就?阿彌陀佛雖然是平等加持,我們自己要能接受,依然是慢慢契入。像我們讀這部經,年年不一樣,這是給我們做了證明。為什麼這個經永遠讀不厭?世間書沒這個能力,看上幾遍不想再看。我小時候年輕喜歡看小說,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這四大名著,裡面有一種我看過十遍,再想不想看?不想看了,它攝受的力只有這麼大,十遍之後不再想看了。可是這個經書,看一百遍、看一千遍還想看,為什麼?有新的意思出來,前面沒看出來,今天看出來了,明天再看的時候,今天沒看出來的又看出來了,愈看愈多。才真正相信,這是什麼?這是從自性流出來的,自性沒有窮盡。世間聖賢書,像四書五經,有攝受力量,看一百遍、一千遍你不會討厭,可能一萬遍攝受力就沒有了,不想再看了。佛經攝受力是沒有止境的。聖賢的東西是從三昧裡頭流出來的,三昧是禪定,定生智慧,所以它跟經典相應,它沒有離開自性。但是它沒有證得圓滿的自性,它是自性裡頭的一部分,好像長江、黃河它有支流,它是從支流的,不是主流,佛經是主流,所以攝受力非常之強。古人無論在修養、在德行、在文章、在造詣都比我們強,他寫的這些小說有攝受力,寫的文章有攝受力,攝受力有限。古文念上一百遍,不是老師限制住就不想念,一百遍大概都能背誦了。佛法的攝受是無有止境的,你不學不知道,真正學習之後就自然明白了。

  「久久亦當開解歡喜。蓋以其人生前智慧不明,知經復少」,他學得不多,「今雖親見彌陀,耳聆佛訓,但以心垢未除,情見猶存」。這些統統講習氣,煩惱的習氣,情見的習氣,這樣你才能講得通。如果真的心垢未除,情見還在,他去不了極樂世界,習氣有。「故須多聞薰習,增長智慧」。這個地方古大德也勸我們要廣學多聞,但是我們不要把話聽錯了,廣學多聞是在什麼時候?得定之後,得到三昧以後,這是最寬鬆的說法。嚴格的說法,要明心見性之後,廣學多聞快,一看一聽全明白,一點不費事。用現前的話來說,我們這部經、這個註解就是廣學多聞,經是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會集的,這是廣學多聞,念老的集註會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開示註疏,所以廣學多聞,這一部就是廣學多聞。我們把這個註解裡頭還有一些比較深奧的還要註解,註解裡頭還要註解,所查的參考資料更多,會集成二冊,我們《科註參考資料》這二本,連帶《科註》,四本。我們一生專攻,一門就是多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的心就定下來了。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我們不再懷疑了。

  一門能不能成就?能。記住,念老節錄這些典籍的文字,確實就像當年魏徵這些人,從中國古籍經、史、子幾萬冊書本裡面選出六十五種,再從六十五種裡頭節錄唐太宗需要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教誨,統統抄出來給他看,就是《群書治要》。所以這一冊東西是我們佛法的《群書治要》,大乘的《群書治要》,我們可以把它當作這個來看,這一本。我們生在末法時期,壽命不長,時間有限,精力也有限,涉獵太多不能成就,不能往生。在這一部,能往生,能成就,這個幫助就大了,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再廣學多聞。所以四弘誓願我們在此地做二條,這二條,頭一個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個,「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著重這二條;後面二條到極樂世界去,「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事情。我們到那去幹什麼?到那去圓滿這二願。這是我幹的,我也常常勸勉同學,我們時間、精力能用得上,福慧都到極樂世界去圓滿。

  「始能信解佛語,故云久久亦當開解歡喜。開解者,心開得解」,就是自見其義。「歡喜」,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夫子也得到,《論語》頭一句就說讀書人的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喜悅,從內往外發,這叫悅。外面的刺激那叫樂,樂是從外境。好朋友從外面來了,歡喜,他來了才歡喜,他不來歡喜沒了。讀書是從內心,內心的喜悅。讀書自見其義,快樂,今天我又明白一些,明天又明白一些,智慧年年增長、月月增長,到天天增長,哪有不歡喜的道理!人生在歡喜當中不容易衰老,諺語所說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念阿彌陀佛,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讀《無量壽經》,沒有比這個更歡喜的。你從這裡面得法喜,你就會欲罷不能,真正捨不得離開。

  『亦得遍供』,能力恢復,花開見佛,這個能量馬上恢復,跟三輩九品往生完全相同,這就是曇鸞師所說的,「即得如意,還同三輩生者」。他們具足無量神通,你看,「遍供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化身,化身真管用,化身去供養,化身去聞法,化身去學習,同時化身再化身,能普度在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因為諸佛剎土都是我們自性變的,還有不少剎土,我們迷惑之後都在那邊待過,所以每個諸佛剎土都有我們的老朋友,都有父母、親戚,這些人跟我們有緣,他起心動念我們知道,菩薩知道,所以他會化身到那裡去幫助大家,上求下化,這麼自在。我們現在沒這個本事,幾個地方邀請就沒辦法了,不能分身,如果能分身多好。極樂世界人能分身,再多地方來請,沒問題,統統答應你,都能圓滿功德,「遍供諸佛,於諸功德隨意修習,具如彌陀本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得清楚,統統都兌現。

  下面這一段愈來愈精彩,「勸知疑信利害」。世尊勸我們,疑信利害不可思議,不是普通的利害,是我們意想不到的利害,信得大利,疑得大害。請看經文:

  【汝阿逸多。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這是世尊為我們說的。叫著『阿逸多』,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代表我們,告訴他就是告訴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看註解,「阿逸多即慈氏」,彌勒翻成慈悲。「釋尊重喚其名,以警醒大眾專心傾聽」。在經論裡頭,凡是看到佛叫著當機的名字,這代表下面的話非常重要,特別叫名字提醒你。『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這是經文。下面註解,「至於菩薩何有疑惑」,菩薩還有懷疑嗎?我們看《無量壽經鈔》裡面所說的,「大乘凡夫名菩薩歟?」大乘裡的凡夫能不能稱菩薩?「或是縱說。縱菩薩生疑惑者,可失大利」,可以失去無比殊勝的利益,「故凡夫當明信。」《鈔》的意思很謙虛,沒有作決斷。「據筆者意」,這個筆者就是黃念老,念老他的意思,「鈔中兩說均是」,二種講法都講得通,「其一者我等雖是具足凡夫,若能真實發起菩提心,即是初發心菩薩」。這是講大心凡夫,真正發菩提心就是菩薩。在戒壇裡面受菩薩戒,真受的他真是菩薩,如果他受了他不能行,他是假菩薩,他不是真菩薩。受了就得照做,受三皈的人就要真正做到,他真三皈。經上說的,真正受三皈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他不會有災難。可是受了三皈,他沒有能夠做到,沒有護法神保護他。

  三皈是什麼?《六祖壇經》上講得好。我初學佛的時候讀《六祖壇經》,六祖是唐朝時候人,距離漢朝大概有七百年。換句話說,漢明帝正式把佛教傳到中國是公元六十七年,二0六七年就滿二千年,能大師那時候差不多是六、七百年的時候,六、七百年對於三皈已經有很多人誤解了。法傳久了,產生誤會是難免的事情。現在人更是誤會,以為三皈是佛法僧;佛法僧是三皈沒錯,意思不懂。三寶裡頭,皈依三寶最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寶,才管用。自性三寶那個佛是什麼?佛是自性覺,自性本覺,自性不迷;皈依法是自性正,自性沒有邪,自性沒有偏,不偏不邪;皈依僧,僧是自性淨,自性沒有染污。能大師見性,頭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是真皈依。所以能大師為大家做皈依這個誓詞他跟別人不一樣,別人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你看《壇經》上的。由此可知,唐朝那個時候就有人誤會了,所以他必須用覺正淨,讓大家知道真正皈依的意思。住持三寶功德非常大,我們凡夫記性不好,常常會忘掉,所以住持三寶就幫助他避免這個過失,時時刻刻提醒他。家裡供一尊佛像,幹什麼?提醒自性覺,我要皈依自性覺,覺而不迷。六根在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覺而不迷,這是真正皈依,正而不邪是真正皈依法,淨而不染是真正皈依僧,這樣皈依才真正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保護你。今天受皈依的人多,誰知道覺正淨?依然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這叫什麼?名字皈依,有名無實,跟三寶結個緣,真實的利益得不到,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五戒每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真正持五戒的人有二十五位護戒神日夜保護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你有德行,你有慈悲心,你有菩薩心腸,那些護法神自動來保護你,他尊敬你,他佩服你,他向你學習。如果我們只受了戒,沒做到,有意無意,無意還能說得過去,有意說不過去,還幹殺盜淫妄酒,這個不行,這不是真的。佛法為什麼衰?戒沒有了,最近這一百年,有形式上的戒,沒有實質,所以佛法衰了。個個人都能持戒,都能認真,佛法就興了。

  我們原本這麼多年,說實在話,對佛法很傷心,佛法還能振興嗎?正法還能久住嗎?大問題,我們沒信心,我們自己沒有做到能教別人做到嗎?不可能的事情。今年是二0一四年,算是前年,二0一二年的十一月我訪問斯里蘭卡,沒有想到出乎我意料之外,斯里蘭卡幾乎全國的人民,它全國二千萬人,佛教徒佔全人口百分之七十五,都能夠落實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每一個人每一個月都會有幾天八關齋戒,男眾到比丘寺院裡面去受一天一夜,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女眾在比丘尼寺院,他們真幹。我看了歡喜,佛教有前途,他真幹。而且對佛教基本的教義人人都懂,出家的這些比丘、比丘尼,絕大多數都能夠講經、都能夠教學,這個很難得。還有少數,比丘、比丘尼都有,是學校裡頭小學、中學教員,他們拿薪水的,正式的教員。我們常常到學校裡看,出家人在上課,他們是學校正式的老師,有待遇的。所以這個地方好。

  總統雖然我們初次見面,這是強帝瑪法師的關係,強帝瑪法師在台灣留學二十多年,在我那個佛陀教育基金會裡頭住了二十年,所以他跟我很熟悉。沒想到他是斯里蘭卡的國師,總統見他都頂禮。總統相信強帝瑪,強帝瑪相信我。所以我跟總統的關係就一見如故,什麼話都可以談,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討論。我向他建議,一定要辦個佛教大學,為什麼?佛教大學辦在別的地方收效很困難,為什麼?學校課堂所教的,離開課堂沒看到。斯里蘭卡這個地方好,課堂裡上的,離開學校就看到了,看到這些人民統統落實了,這個管用,總統立刻就答應。我要求辦兩個學校,一個佛教大學,為全世界佛教培養弘護的人才,另外一個是宗教大學,團結全世界宗教,提倡宗教回歸教育、宗教互相學習、宗教化解社會上所有的衝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家的衝突,帶給世界社會永恆的安定和平,建校目的在此地。總統一口答應,很快他們就正式把圖紙畫出來,拿來給我看。我看他速度這麼快、這麼認真,我得首先幫助他。我有好多年,三年沒有進過銀行,銀行還有存錢,我讓管理我這個部門的職員把帳單拿來給我看還有多少錢,全部換成美金供養大學,給他做建校的基金。他的預算,美金二千五百萬。我在這裡跟同學報告,我已經付清了。現在底下一個,宗教大學,我估計大概也要這個數字。我很有信心,全世界的同學聽我講經的都支持,所以這麼多錢進來。我要把我銀行的戶口改成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帳號就是我銀行帳號,名字換了,以前是用我個人名義,現在用漢學文化教育基金會,改這個名稱。現在還在辦手續,手續辦好之後我正式告訴大家,現在帳號是我的名字,我在香港政府註冊,手續辦完成之後我向大家報告,我的名字銀行沒有了,給漢學文化教育基金會。我們支持斯里蘭卡大學,支持馬來西亞的漢學院,將來其他國家地區如果真正有人發心要做,我們也會幫助。

  印尼回教大學校長到我這來看我,特別告訴我,大學準備今年開漢學院,太難得了。印尼的中學、小學開《弟子規》,《弟子規》是他們中、小學正式的課程。全國,這是政府的官員,他大概是個司長,主管中小學教育的,他告訴我,全國有十五萬多所的學校,有這麼多人,《弟子規》已經翻成馬來文發給學校,問我怎麼教法,老師到哪找,找不到老師。所以我給他推薦,用蔡老師「細講《弟子規》」,他這套有光碟也有文字,用這套光碟跟文字翻譯成馬來文。教育部底下一定要設立一個培訓班,專門培養教學《弟子規》的老師。希望這個班要長設,不是短期的。你學校那麼多,十五萬多所學校,你要培養多少老師才能應付。在現在急著要推動,沒有這麼多老師,用遠程教學,用電視,用網路、電腦。學校可以辦理考試,他從電腦上學、從電視上學,學校裡頭來考學生,讓學生好好學習,這大好事。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回教國家,它有二億三千萬人口,它是個島國,一萬多個島嶼組成,大島有蘇門答臘、爪哇,首都建在爪哇雅加達,過去我常常去訪問。這一次承蒙他們教育部派人來看我,大學也跟我商量辦漢學院的事情,這個我們都可以用基金會去支援他。還有瓦希德的夫人,前總統,我曾經陪同她訪問過中國,這十幾年前了,我非常感激,她希望我在今年找一個時間到印尼去訪問。我原則上同意了,看能不能找出時間。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逐漸逐漸會被其他的國家歡迎、接受。所以這三個大學他們有很沉重的使命,要有真正第一流的漢學家來教化全世界的眾生。我們年歲大了,時間、精力都不夠用,只能盡我所能,在國際上這些影響幫助大家,完成這一樁大好事。所以大家同心協力,這樁事情有希望能做得成功。

  下面解釋『大利』,「大利者,即經中真實之利」。本經說了三個真實,這下面就有,「十方婆伽梵」,婆伽梵就是釋迦牟尼佛,「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佛住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學來的。什麼時候它會現前?我們如果回歸自性本定,它就現前。這個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講得很清楚,自性本定就是他所講的第四句。他明心見性說了五句話,五祖聽到了,馬上給他做證明,衣缽就傳給他。這五句話就是他的畢業論文,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具足智慧德能相好,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是自性本定,修定達到自性本定,三種真實圓滿了,末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前面是講自性的性德,後面是講自性的作用。整個宇宙從哪來的?自性所生所現,一個自性。所以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這個要承認。一體,自己還能害自己嗎?害別人就是害自己,愛別人就是愛自己,尊敬別人就是尊敬自己。儒家的禮,佛家的戒律,都是自己的性德,不是外來的。性德,能不遵守嗎?還會犯嗎?五戒跟中國儒家的五常內容完全相同。不殺生是仁,仁者愛人。仁,中國的文字是會意,二個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這叫仁,叫仁愛。義是循理,理就是性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性德相應,不相應是不義,應對五戒裡頭是不盜,不盜是義。盜的意思很深,我們常常把它解釋為不佔別人的便宜,佔別人的小便宜這個心是盜心,不應該的。任何人的便宜都不能佔,政府、國家的便宜更不能佔,那個果報不可思議。為什麼?佔便宜將來要還債,你債怎麼還?殺生要償命,欠債要還錢。所以釋迦牟尼佛除生活所需統統放下,要這幹什麼。

  全球我們的同學,跟我們一起天天在分享《無量壽經》的這些人,他對我相信,把錢寄到我這來,太多了,我也搞不清楚。我今天是連銀行全部交給基金會,乾淨,以後我自己不在銀行開戶頭,這一了就永遠了了。不要等我往生之後還有人罵我,淨空法師銀行還有多少存款,那很難為情,銀行沒有,一分錢也沒有。希望同學們了解我,我生活非常簡單,多少年我一天吃一餐的,被這些聽眾逼著一定要吃三餐,怕我身體不好,怕人家說他們。這我得隨緣,三餐怎麼吃?原來是一餐,分成三餐,量還是一餐的量,把一餐分作三餐吃。一餐,我年輕的時候,學佛之後跟李老師,老師日中一食,我跟他學的。我在他身邊的時候,我是吃到第八個月,日中一食第八個月我才告訴老師。老師說怎麼樣?正常,身體沒有問題,很正常,沒有兩樣。老師一拍桌子,永遠保持下去,為什麼?一生不求人,生活簡單,一點點就夠了,誰都養活得起。這個好,這是我們要遵守的。那時候我年輕,三十幾歲,我一餐吃三碗飯,小碗,吃三碗飯。現在分三餐,一餐吃一碗飯,量是相同,分作三次。這是隨緣,不隨緣,他們就不肯答應。總而言之,省事,過去我自己燒飯。李老師是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現在這個有人服務,我不操心了。

  這下面說,「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化顯示是教化眾生,教眾生什麼?真實之際,真實之際簡單的講是諸法實相。所以佛法,釋迦四十九年教什麼?就是教我們真實之際。真實之際他要聽不懂,就是真實的真相,教給我們宇宙人生一切法的真相,沒有迷信,真實智慧,哪來的迷信?真實的利益不是迷信,迷信不會有真實利益。「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這幾句話重要,這些話都是經文裡頭所說的。「今者難逢能逢」,這念老說,今天人身難得,我們得人身,佛法難逢,我們逢到佛法,大乘難聞,淨土難信,我們全遇到了,多麼幸運!「難值難見,如優曇花」,中國人講曇花,稀有出現,曇花開的時間很短,都是在半夜,從花開到花謝大概半個小時,開完它就謝了。北方沒有這個花,南方有,南洋有,有曇花,半夜開。今者難逢能逢,「難聞能聞,而不信受,辜負佛恩,故云為失大利也」。這個利益真的是大,為什麼?一生成佛,這是什麼利益!菩薩要修無量劫他才成佛,我們這一生就能成佛,憑什麼?理要不搞清楚,我們不能接受,總有疑情。理就是《觀經》上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土宗立宗的原理,理論的根據。我們本來是佛,不想作佛,淪落到這個樣子。現在我們覺悟,回過頭來,明白了,我現在要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這個作佛、成佛,確實是得到阿彌陀佛無量慈悲加持。如果沒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我們要想成佛,走八萬四千法門的路子,也要經歷無量劫才能成就。遇到這個法門,一生成就!這個要是不相信的話,真叫大損失,你無量劫來所有的損失,都抵不過今天這一次的損失,這一次的損失是真損失,千載難逢。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你怎麼可以把它錯過。

  下面這一句我們把它念下去,「況此淨土法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信願持名,逕登不退,是乃真實利中之最真實者也,是大利中之最大者也。於此不信,永失大利」。這真的,一點不假,你沒有遇到,情有可原,遇到的時候,你不應該,這樣無比殊勝的利益,怎麼可以把它疏忽?怎麼能把它失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